"

公元675年,唐高宗正式向帝國臣僚下發昭令,以皇后武則天攝政,代替其處理國政,由此導致日後武則天稱帝。作為歷史上一件大事,唐高宗到底為何要捨棄兒子,卻進一步扶持武則天?從此“上每視事,則後錘鍊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控股,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1】由此開啟了武則當政的初級模式。

"

公元675年,唐高宗正式向帝國臣僚下發昭令,以皇后武則天攝政,代替其處理國政,由此導致日後武則天稱帝。作為歷史上一件大事,唐高宗到底為何要捨棄兒子,卻進一步扶持武則天?從此“上每視事,則後錘鍊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控股,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1】由此開啟了武則當政的初級模式。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武則天畫像

唐高宗到底是不是窩囊廢?如果不是為何昭令武則天攝國政?武則天問題上繞不開的李治到底是怎樣帝王?

近代史學每次涉及到唐高宗李治,皆以“高宗本庸懦之主”【2】或是“昏懦”之主一言概之,對其個人對整個唐代影響做透明處理,如此似乎既省力又似乎權威。然而,歷史是真實情況是複雜的,蘊藏在諸多方面。為此,想要全面清晰看透武則天能夠攝政到稱帝,必須對唐高宗個人有著清晰的瞭解。

作為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為何成為李世民十四個兒子中被後來確認為太子的?長孫皇后所生的三子分別為長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李成泰“好聲色,慢遊無度”,又腿腳不利索,李世民不喜歡他。四子李泰善文詞,並有著述,李世民非常喜歡他,曾“面許立為太子”【3】於是李泰開始加緊奪嫡,由此引發和其兄李承乾的鬥爭,以至於“各樹朋黨”。

"

公元675年,唐高宗正式向帝國臣僚下發昭令,以皇后武則天攝政,代替其處理國政,由此導致日後武則天稱帝。作為歷史上一件大事,唐高宗到底為何要捨棄兒子,卻進一步扶持武則天?從此“上每視事,則後錘鍊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控股,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1】由此開啟了武則當政的初級模式。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武則天畫像

唐高宗到底是不是窩囊廢?如果不是為何昭令武則天攝國政?武則天問題上繞不開的李治到底是怎樣帝王?

近代史學每次涉及到唐高宗李治,皆以“高宗本庸懦之主”【2】或是“昏懦”之主一言概之,對其個人對整個唐代影響做透明處理,如此似乎既省力又似乎權威。然而,歷史是真實情況是複雜的,蘊藏在諸多方面。為此,想要全面清晰看透武則天能夠攝政到稱帝,必須對唐高宗個人有著清晰的瞭解。

作為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為何成為李世民十四個兒子中被後來確認為太子的?長孫皇后所生的三子分別為長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李成泰“好聲色,慢遊無度”,又腿腳不利索,李世民不喜歡他。四子李泰善文詞,並有著述,李世民非常喜歡他,曾“面許立為太子”【3】於是李泰開始加緊奪嫡,由此引發和其兄李承乾的鬥爭,以至於“各樹朋黨”。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唐高宗李治畫像

貞觀十七年(643),李承乾以“謀反”罪被廢為庶人,親自發動“玄武門事變”的李世民最後認為,如果立李成泰或是李成乾,連九子李治也活不下去,但如果立李治為太子,則“泰共承乾可無恙也。”作為父親的李世民,從能夠保全所有兒子活下來的角度,最終選擇了性情溫和的李治為太子。“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計議,立晉王為皇太子。”【4】以唐太宗之英明,選擇李治為皇太子是經過全盤考慮作出的慎重決定。此後,李世民花費大量精力對李治進行訓練執政能力,以此加強李治的個人能力。“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其善。”【5】甚至李世民親身教授治國經驗。如貞觀二十二年,李世民作《帝範》十二篇“以賜太子”,並對他說:“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並嚴肅告誡李治:“成遲敗速也,國也,失易得難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6】

"

公元675年,唐高宗正式向帝國臣僚下發昭令,以皇后武則天攝政,代替其處理國政,由此導致日後武則天稱帝。作為歷史上一件大事,唐高宗到底為何要捨棄兒子,卻進一步扶持武則天?從此“上每視事,則後錘鍊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控股,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1】由此開啟了武則當政的初級模式。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武則天畫像

唐高宗到底是不是窩囊廢?如果不是為何昭令武則天攝國政?武則天問題上繞不開的李治到底是怎樣帝王?

近代史學每次涉及到唐高宗李治,皆以“高宗本庸懦之主”【2】或是“昏懦”之主一言概之,對其個人對整個唐代影響做透明處理,如此似乎既省力又似乎權威。然而,歷史是真實情況是複雜的,蘊藏在諸多方面。為此,想要全面清晰看透武則天能夠攝政到稱帝,必須對唐高宗個人有著清晰的瞭解。

作為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為何成為李世民十四個兒子中被後來確認為太子的?長孫皇后所生的三子分別為長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李成泰“好聲色,慢遊無度”,又腿腳不利索,李世民不喜歡他。四子李泰善文詞,並有著述,李世民非常喜歡他,曾“面許立為太子”【3】於是李泰開始加緊奪嫡,由此引發和其兄李承乾的鬥爭,以至於“各樹朋黨”。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唐高宗李治畫像

貞觀十七年(643),李承乾以“謀反”罪被廢為庶人,親自發動“玄武門事變”的李世民最後認為,如果立李成泰或是李成乾,連九子李治也活不下去,但如果立李治為太子,則“泰共承乾可無恙也。”作為父親的李世民,從能夠保全所有兒子活下來的角度,最終選擇了性情溫和的李治為太子。“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計議,立晉王為皇太子。”【4】以唐太宗之英明,選擇李治為皇太子是經過全盤考慮作出的慎重決定。此後,李世民花費大量精力對李治進行訓練執政能力,以此加強李治的個人能力。“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其善。”【5】甚至李世民親身教授治國經驗。如貞觀二十二年,李世民作《帝範》十二篇“以賜太子”,並對他說:“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並嚴肅告誡李治:“成遲敗速也,國也,失易得難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6】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登基之後,李治非常勤政。李世民每三日臨朝,而李治每天都臨朝。他說:“朕幼登大位,日夕孜孜,猶恐擁滯眾務。”【7】由於過度勤政,群臣覺得並無必要,“宰相奏天下無虞,請隔日視事。”此外,李治虛心納諫,勤於政事。永徽元年(650),李治召集群臣說:“朕初即位,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此後大量召見地方官員“問以百姓疾苦,及其政治。”【8】大唐在李治的治理下,迅速從繁榮走向繁榮“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李治除了勤政外就是處事強勢果斷。登基的第三年,李世民的三子吳王和高陽公主即駙馬房遺愛和駙馬都尉薛萬徹等人結成朋黨企圖謀取帝位,李治發現後立刻命宰相長孫無忌追查,最後將房遺愛、薛萬徹處死,令其弟和高陽公主自盡。可見在處理重大危機事務,李治相當強勢鐵腕。此外,李治全面將李世民的政策進行延伸和發展,推行均田制,使得國力持續強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治對外解決了西突厥後,“自是北邊無寇三十餘年”。

"

公元675年,唐高宗正式向帝國臣僚下發昭令,以皇后武則天攝政,代替其處理國政,由此導致日後武則天稱帝。作為歷史上一件大事,唐高宗到底為何要捨棄兒子,卻進一步扶持武則天?從此“上每視事,則後錘鍊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控股,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1】由此開啟了武則當政的初級模式。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武則天畫像

唐高宗到底是不是窩囊廢?如果不是為何昭令武則天攝國政?武則天問題上繞不開的李治到底是怎樣帝王?

近代史學每次涉及到唐高宗李治,皆以“高宗本庸懦之主”【2】或是“昏懦”之主一言概之,對其個人對整個唐代影響做透明處理,如此似乎既省力又似乎權威。然而,歷史是真實情況是複雜的,蘊藏在諸多方面。為此,想要全面清晰看透武則天能夠攝政到稱帝,必須對唐高宗個人有著清晰的瞭解。

作為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為何成為李世民十四個兒子中被後來確認為太子的?長孫皇后所生的三子分別為長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李成泰“好聲色,慢遊無度”,又腿腳不利索,李世民不喜歡他。四子李泰善文詞,並有著述,李世民非常喜歡他,曾“面許立為太子”【3】於是李泰開始加緊奪嫡,由此引發和其兄李承乾的鬥爭,以至於“各樹朋黨”。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唐高宗李治畫像

貞觀十七年(643),李承乾以“謀反”罪被廢為庶人,親自發動“玄武門事變”的李世民最後認為,如果立李成泰或是李成乾,連九子李治也活不下去,但如果立李治為太子,則“泰共承乾可無恙也。”作為父親的李世民,從能夠保全所有兒子活下來的角度,最終選擇了性情溫和的李治為太子。“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計議,立晉王為皇太子。”【4】以唐太宗之英明,選擇李治為皇太子是經過全盤考慮作出的慎重決定。此後,李世民花費大量精力對李治進行訓練執政能力,以此加強李治的個人能力。“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其善。”【5】甚至李世民親身教授治國經驗。如貞觀二十二年,李世民作《帝範》十二篇“以賜太子”,並對他說:“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並嚴肅告誡李治:“成遲敗速也,國也,失易得難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6】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登基之後,李治非常勤政。李世民每三日臨朝,而李治每天都臨朝。他說:“朕幼登大位,日夕孜孜,猶恐擁滯眾務。”【7】由於過度勤政,群臣覺得並無必要,“宰相奏天下無虞,請隔日視事。”此外,李治虛心納諫,勤於政事。永徽元年(650),李治召集群臣說:“朕初即位,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此後大量召見地方官員“問以百姓疾苦,及其政治。”【8】大唐在李治的治理下,迅速從繁榮走向繁榮“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李治除了勤政外就是處事強勢果斷。登基的第三年,李世民的三子吳王和高陽公主即駙馬房遺愛和駙馬都尉薛萬徹等人結成朋黨企圖謀取帝位,李治發現後立刻命宰相長孫無忌追查,最後將房遺愛、薛萬徹處死,令其弟和高陽公主自盡。可見在處理重大危機事務,李治相當強勢鐵腕。此外,李治全面將李世民的政策進行延伸和發展,推行均田制,使得國力持續強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治對外解決了西突厥後,“自是北邊無寇三十餘年”。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李治統治時期的盛唐最大疆域

此後他開始對高句麗用兵,啟動了“一場北線主攻,南線策應,動用近50萬兵力的多國聯合大會戰”,公元688年,李治的軍隊最終攻破了高句麗都城,完成了從隋文帝、隋煬帝和李世民70年間未能完成的歷史任務,大唐最大疆域版圖在李治手上得以實現。種種跡象表明,李治不僅不是懦弱之主,而是大有為之君。

唐高宗為什麼非要以武則天攝國政?只因不想做太上皇,重複祖父李淵的悲劇路線。

永徽六年(655),李治不顧老臣們的反對,堅決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對此,宰相褚遂良反對,認為“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9】同時明確提出武則天不配立為皇后,除了她出身寒微,又“經事先帝,眾所具知’,對皇帝本人也不光彩。”“萬世之後,謂陛下為如何?”褚遂良又提出了一個折中辦法,如果非要把王皇后換掉,天下名門女人有的是,“何必武氏?”見到李治態度堅決,老丞相竟叩頭流血。李治大怒,命令牽出,長孫無忌勸說後,才未對其加刑。第二天李治徵求李勣意見,回覆說:“此乃陛下家事,不合問外人”作答。

"

公元675年,唐高宗正式向帝國臣僚下發昭令,以皇后武則天攝政,代替其處理國政,由此導致日後武則天稱帝。作為歷史上一件大事,唐高宗到底為何要捨棄兒子,卻進一步扶持武則天?從此“上每視事,則後錘鍊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控股,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1】由此開啟了武則當政的初級模式。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武則天畫像

唐高宗到底是不是窩囊廢?如果不是為何昭令武則天攝國政?武則天問題上繞不開的李治到底是怎樣帝王?

近代史學每次涉及到唐高宗李治,皆以“高宗本庸懦之主”【2】或是“昏懦”之主一言概之,對其個人對整個唐代影響做透明處理,如此似乎既省力又似乎權威。然而,歷史是真實情況是複雜的,蘊藏在諸多方面。為此,想要全面清晰看透武則天能夠攝政到稱帝,必須對唐高宗個人有著清晰的瞭解。

作為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為何成為李世民十四個兒子中被後來確認為太子的?長孫皇后所生的三子分別為長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李成泰“好聲色,慢遊無度”,又腿腳不利索,李世民不喜歡他。四子李泰善文詞,並有著述,李世民非常喜歡他,曾“面許立為太子”【3】於是李泰開始加緊奪嫡,由此引發和其兄李承乾的鬥爭,以至於“各樹朋黨”。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唐高宗李治畫像

貞觀十七年(643),李承乾以“謀反”罪被廢為庶人,親自發動“玄武門事變”的李世民最後認為,如果立李成泰或是李成乾,連九子李治也活不下去,但如果立李治為太子,則“泰共承乾可無恙也。”作為父親的李世民,從能夠保全所有兒子活下來的角度,最終選擇了性情溫和的李治為太子。“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計議,立晉王為皇太子。”【4】以唐太宗之英明,選擇李治為皇太子是經過全盤考慮作出的慎重決定。此後,李世民花費大量精力對李治進行訓練執政能力,以此加強李治的個人能力。“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其善。”【5】甚至李世民親身教授治國經驗。如貞觀二十二年,李世民作《帝範》十二篇“以賜太子”,並對他說:“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並嚴肅告誡李治:“成遲敗速也,國也,失易得難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6】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登基之後,李治非常勤政。李世民每三日臨朝,而李治每天都臨朝。他說:“朕幼登大位,日夕孜孜,猶恐擁滯眾務。”【7】由於過度勤政,群臣覺得並無必要,“宰相奏天下無虞,請隔日視事。”此外,李治虛心納諫,勤於政事。永徽元年(650),李治召集群臣說:“朕初即位,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此後大量召見地方官員“問以百姓疾苦,及其政治。”【8】大唐在李治的治理下,迅速從繁榮走向繁榮“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李治除了勤政外就是處事強勢果斷。登基的第三年,李世民的三子吳王和高陽公主即駙馬房遺愛和駙馬都尉薛萬徹等人結成朋黨企圖謀取帝位,李治發現後立刻命宰相長孫無忌追查,最後將房遺愛、薛萬徹處死,令其弟和高陽公主自盡。可見在處理重大危機事務,李治相當強勢鐵腕。此外,李治全面將李世民的政策進行延伸和發展,推行均田制,使得國力持續強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治對外解決了西突厥後,“自是北邊無寇三十餘年”。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李治統治時期的盛唐最大疆域

此後他開始對高句麗用兵,啟動了“一場北線主攻,南線策應,動用近50萬兵力的多國聯合大會戰”,公元688年,李治的軍隊最終攻破了高句麗都城,完成了從隋文帝、隋煬帝和李世民70年間未能完成的歷史任務,大唐最大疆域版圖在李治手上得以實現。種種跡象表明,李治不僅不是懦弱之主,而是大有為之君。

唐高宗為什麼非要以武則天攝國政?只因不想做太上皇,重複祖父李淵的悲劇路線。

永徽六年(655),李治不顧老臣們的反對,堅決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對此,宰相褚遂良反對,認為“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9】同時明確提出武則天不配立為皇后,除了她出身寒微,又“經事先帝,眾所具知’,對皇帝本人也不光彩。”“萬世之後,謂陛下為如何?”褚遂良又提出了一個折中辦法,如果非要把王皇后換掉,天下名門女人有的是,“何必武氏?”見到李治態度堅決,老丞相竟叩頭流血。李治大怒,命令牽出,長孫無忌勸說後,才未對其加刑。第二天李治徵求李勣意見,回覆說:“此乃陛下家事,不合問外人”作答。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長孫無忌

於是“乃立昭儀為皇后”,並將宰相褚遂良貶謫潭州都督,同時說明了唐高宗是一位不受任何集團控制的有權有勢的皇帝。這年的十一月,李治正式冊立武則天為皇后,由此出現一種頗為流行的看法,認為此後全面開啟武則天時代,而李治徹底變成傀儡。或者按照《新唐書》的書法“高宗自顯慶後,多苦風疾,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常稱旨,由是參預國政。後既專寵與政,乃數上書言天下利害,務收人心,而高宗春秋高,苦疾,後益用事,遂不能制。”其實李治叫武則天處理政務,全是出於本人意願。由於武則天“處事皆稱旨”,說明二人的政治見解一致。《舊唐書》相對於《新唐書》對於相關事件記錄顯然更具有權威。武則天雖已參政,但有關重大事件,仍由李治親自處理。從顯慶五年以後,武則天作為皇后,在受李治委託處理政事時,與其同樣具有權勢,但這只是李治授予的。

其中表面原因是高宗身體確實出現嚴重病症,“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他在政治上需要可靠而得力的助手,在感情上需要安慰,武則天多謀善斷,正合於高宗需要。”【10】高宗總攬大局是實際情況,而武則天最多是其“賢內助”,但如果認為他由此大權旁落則大錯特錯。

"

公元675年,唐高宗正式向帝國臣僚下發昭令,以皇后武則天攝政,代替其處理國政,由此導致日後武則天稱帝。作為歷史上一件大事,唐高宗到底為何要捨棄兒子,卻進一步扶持武則天?從此“上每視事,則後錘鍊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控股,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1】由此開啟了武則當政的初級模式。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武則天畫像

唐高宗到底是不是窩囊廢?如果不是為何昭令武則天攝國政?武則天問題上繞不開的李治到底是怎樣帝王?

近代史學每次涉及到唐高宗李治,皆以“高宗本庸懦之主”【2】或是“昏懦”之主一言概之,對其個人對整個唐代影響做透明處理,如此似乎既省力又似乎權威。然而,歷史是真實情況是複雜的,蘊藏在諸多方面。為此,想要全面清晰看透武則天能夠攝政到稱帝,必須對唐高宗個人有著清晰的瞭解。

作為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為何成為李世民十四個兒子中被後來確認為太子的?長孫皇后所生的三子分別為長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李成泰“好聲色,慢遊無度”,又腿腳不利索,李世民不喜歡他。四子李泰善文詞,並有著述,李世民非常喜歡他,曾“面許立為太子”【3】於是李泰開始加緊奪嫡,由此引發和其兄李承乾的鬥爭,以至於“各樹朋黨”。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唐高宗李治畫像

貞觀十七年(643),李承乾以“謀反”罪被廢為庶人,親自發動“玄武門事變”的李世民最後認為,如果立李成泰或是李成乾,連九子李治也活不下去,但如果立李治為太子,則“泰共承乾可無恙也。”作為父親的李世民,從能夠保全所有兒子活下來的角度,最終選擇了性情溫和的李治為太子。“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計議,立晉王為皇太子。”【4】以唐太宗之英明,選擇李治為皇太子是經過全盤考慮作出的慎重決定。此後,李世民花費大量精力對李治進行訓練執政能力,以此加強李治的個人能力。“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其善。”【5】甚至李世民親身教授治國經驗。如貞觀二十二年,李世民作《帝範》十二篇“以賜太子”,並對他說:“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並嚴肅告誡李治:“成遲敗速也,國也,失易得難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6】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登基之後,李治非常勤政。李世民每三日臨朝,而李治每天都臨朝。他說:“朕幼登大位,日夕孜孜,猶恐擁滯眾務。”【7】由於過度勤政,群臣覺得並無必要,“宰相奏天下無虞,請隔日視事。”此外,李治虛心納諫,勤於政事。永徽元年(650),李治召集群臣說:“朕初即位,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此後大量召見地方官員“問以百姓疾苦,及其政治。”【8】大唐在李治的治理下,迅速從繁榮走向繁榮“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李治除了勤政外就是處事強勢果斷。登基的第三年,李世民的三子吳王和高陽公主即駙馬房遺愛和駙馬都尉薛萬徹等人結成朋黨企圖謀取帝位,李治發現後立刻命宰相長孫無忌追查,最後將房遺愛、薛萬徹處死,令其弟和高陽公主自盡。可見在處理重大危機事務,李治相當強勢鐵腕。此外,李治全面將李世民的政策進行延伸和發展,推行均田制,使得國力持續強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治對外解決了西突厥後,“自是北邊無寇三十餘年”。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李治統治時期的盛唐最大疆域

此後他開始對高句麗用兵,啟動了“一場北線主攻,南線策應,動用近50萬兵力的多國聯合大會戰”,公元688年,李治的軍隊最終攻破了高句麗都城,完成了從隋文帝、隋煬帝和李世民70年間未能完成的歷史任務,大唐最大疆域版圖在李治手上得以實現。種種跡象表明,李治不僅不是懦弱之主,而是大有為之君。

唐高宗為什麼非要以武則天攝國政?只因不想做太上皇,重複祖父李淵的悲劇路線。

永徽六年(655),李治不顧老臣們的反對,堅決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對此,宰相褚遂良反對,認為“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9】同時明確提出武則天不配立為皇后,除了她出身寒微,又“經事先帝,眾所具知’,對皇帝本人也不光彩。”“萬世之後,謂陛下為如何?”褚遂良又提出了一個折中辦法,如果非要把王皇后換掉,天下名門女人有的是,“何必武氏?”見到李治態度堅決,老丞相竟叩頭流血。李治大怒,命令牽出,長孫無忌勸說後,才未對其加刑。第二天李治徵求李勣意見,回覆說:“此乃陛下家事,不合問外人”作答。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長孫無忌

於是“乃立昭儀為皇后”,並將宰相褚遂良貶謫潭州都督,同時說明了唐高宗是一位不受任何集團控制的有權有勢的皇帝。這年的十一月,李治正式冊立武則天為皇后,由此出現一種頗為流行的看法,認為此後全面開啟武則天時代,而李治徹底變成傀儡。或者按照《新唐書》的書法“高宗自顯慶後,多苦風疾,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常稱旨,由是參預國政。後既專寵與政,乃數上書言天下利害,務收人心,而高宗春秋高,苦疾,後益用事,遂不能制。”其實李治叫武則天處理政務,全是出於本人意願。由於武則天“處事皆稱旨”,說明二人的政治見解一致。《舊唐書》相對於《新唐書》對於相關事件記錄顯然更具有權威。武則天雖已參政,但有關重大事件,仍由李治親自處理。從顯慶五年以後,武則天作為皇后,在受李治委託處理政事時,與其同樣具有權勢,但這只是李治授予的。

其中表面原因是高宗身體確實出現嚴重病症,“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他在政治上需要可靠而得力的助手,在感情上需要安慰,武則天多謀善斷,正合於高宗需要。”【10】高宗總攬大局是實際情況,而武則天最多是其“賢內助”,但如果認為他由此大權旁落則大錯特錯。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相關影視畫面

如在武則天“攝政”後,李治聽說宰相張文瓘臥病在家,朝廷每有大事,李治問諸宰臣說:“與文瓘議未?”回答說還沒,則立即叫他們去共同商量。如果已經見面商議了,則批准同意。【11】這些都說明朝廷大權由高宗親自掌握,武則天則是代替他處置的一雙手而已。甚至在李治臨死前還在處理國政,他去世前四天,準備親自登天門樓,宣佈赦書,因氣逆不能上上馬,於是召百姓於殿前宣讀。禮畢,李治問侍臣:“民庶喜否?“答:”百姓蒙赦,無不感悅。“高宗說:”蒼生雖喜,我命危篤。天地神邸若延吾一兩月之命,得還長安,死亦無恨。“當晚,病逝於洛陽宮真觀點,享年56歲。【12】以上史實說明,麟德元年以後所謂的”二聖“格局,既不是武則天專權,也不是”二聖“共同決策,而是高宗李治親自掌握涉外事宜和重大內政。武則天受高宗委託,才有處理部分政務權力。

"

公元675年,唐高宗正式向帝國臣僚下發昭令,以皇后武則天攝政,代替其處理國政,由此導致日後武則天稱帝。作為歷史上一件大事,唐高宗到底為何要捨棄兒子,卻進一步扶持武則天?從此“上每視事,則後錘鍊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控股,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1】由此開啟了武則當政的初級模式。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武則天畫像

唐高宗到底是不是窩囊廢?如果不是為何昭令武則天攝國政?武則天問題上繞不開的李治到底是怎樣帝王?

近代史學每次涉及到唐高宗李治,皆以“高宗本庸懦之主”【2】或是“昏懦”之主一言概之,對其個人對整個唐代影響做透明處理,如此似乎既省力又似乎權威。然而,歷史是真實情況是複雜的,蘊藏在諸多方面。為此,想要全面清晰看透武則天能夠攝政到稱帝,必須對唐高宗個人有著清晰的瞭解。

作為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為何成為李世民十四個兒子中被後來確認為太子的?長孫皇后所生的三子分別為長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李成泰“好聲色,慢遊無度”,又腿腳不利索,李世民不喜歡他。四子李泰善文詞,並有著述,李世民非常喜歡他,曾“面許立為太子”【3】於是李泰開始加緊奪嫡,由此引發和其兄李承乾的鬥爭,以至於“各樹朋黨”。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唐高宗李治畫像

貞觀十七年(643),李承乾以“謀反”罪被廢為庶人,親自發動“玄武門事變”的李世民最後認為,如果立李成泰或是李成乾,連九子李治也活不下去,但如果立李治為太子,則“泰共承乾可無恙也。”作為父親的李世民,從能夠保全所有兒子活下來的角度,最終選擇了性情溫和的李治為太子。“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計議,立晉王為皇太子。”【4】以唐太宗之英明,選擇李治為皇太子是經過全盤考慮作出的慎重決定。此後,李世民花費大量精力對李治進行訓練執政能力,以此加強李治的個人能力。“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其善。”【5】甚至李世民親身教授治國經驗。如貞觀二十二年,李世民作《帝範》十二篇“以賜太子”,並對他說:“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並嚴肅告誡李治:“成遲敗速也,國也,失易得難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6】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登基之後,李治非常勤政。李世民每三日臨朝,而李治每天都臨朝。他說:“朕幼登大位,日夕孜孜,猶恐擁滯眾務。”【7】由於過度勤政,群臣覺得並無必要,“宰相奏天下無虞,請隔日視事。”此外,李治虛心納諫,勤於政事。永徽元年(650),李治召集群臣說:“朕初即位,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此後大量召見地方官員“問以百姓疾苦,及其政治。”【8】大唐在李治的治理下,迅速從繁榮走向繁榮“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李治除了勤政外就是處事強勢果斷。登基的第三年,李世民的三子吳王和高陽公主即駙馬房遺愛和駙馬都尉薛萬徹等人結成朋黨企圖謀取帝位,李治發現後立刻命宰相長孫無忌追查,最後將房遺愛、薛萬徹處死,令其弟和高陽公主自盡。可見在處理重大危機事務,李治相當強勢鐵腕。此外,李治全面將李世民的政策進行延伸和發展,推行均田制,使得國力持續強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治對外解決了西突厥後,“自是北邊無寇三十餘年”。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李治統治時期的盛唐最大疆域

此後他開始對高句麗用兵,啟動了“一場北線主攻,南線策應,動用近50萬兵力的多國聯合大會戰”,公元688年,李治的軍隊最終攻破了高句麗都城,完成了從隋文帝、隋煬帝和李世民70年間未能完成的歷史任務,大唐最大疆域版圖在李治手上得以實現。種種跡象表明,李治不僅不是懦弱之主,而是大有為之君。

唐高宗為什麼非要以武則天攝國政?只因不想做太上皇,重複祖父李淵的悲劇路線。

永徽六年(655),李治不顧老臣們的反對,堅決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對此,宰相褚遂良反對,認為“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9】同時明確提出武則天不配立為皇后,除了她出身寒微,又“經事先帝,眾所具知’,對皇帝本人也不光彩。”“萬世之後,謂陛下為如何?”褚遂良又提出了一個折中辦法,如果非要把王皇后換掉,天下名門女人有的是,“何必武氏?”見到李治態度堅決,老丞相竟叩頭流血。李治大怒,命令牽出,長孫無忌勸說後,才未對其加刑。第二天李治徵求李勣意見,回覆說:“此乃陛下家事,不合問外人”作答。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長孫無忌

於是“乃立昭儀為皇后”,並將宰相褚遂良貶謫潭州都督,同時說明了唐高宗是一位不受任何集團控制的有權有勢的皇帝。這年的十一月,李治正式冊立武則天為皇后,由此出現一種頗為流行的看法,認為此後全面開啟武則天時代,而李治徹底變成傀儡。或者按照《新唐書》的書法“高宗自顯慶後,多苦風疾,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常稱旨,由是參預國政。後既專寵與政,乃數上書言天下利害,務收人心,而高宗春秋高,苦疾,後益用事,遂不能制。”其實李治叫武則天處理政務,全是出於本人意願。由於武則天“處事皆稱旨”,說明二人的政治見解一致。《舊唐書》相對於《新唐書》對於相關事件記錄顯然更具有權威。武則天雖已參政,但有關重大事件,仍由李治親自處理。從顯慶五年以後,武則天作為皇后,在受李治委託處理政事時,與其同樣具有權勢,但這只是李治授予的。

其中表面原因是高宗身體確實出現嚴重病症,“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他在政治上需要可靠而得力的助手,在感情上需要安慰,武則天多謀善斷,正合於高宗需要。”【10】高宗總攬大局是實際情況,而武則天最多是其“賢內助”,但如果認為他由此大權旁落則大錯特錯。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相關影視畫面

如在武則天“攝政”後,李治聽說宰相張文瓘臥病在家,朝廷每有大事,李治問諸宰臣說:“與文瓘議未?”回答說還沒,則立即叫他們去共同商量。如果已經見面商議了,則批准同意。【11】這些都說明朝廷大權由高宗親自掌握,武則天則是代替他處置的一雙手而已。甚至在李治臨死前還在處理國政,他去世前四天,準備親自登天門樓,宣佈赦書,因氣逆不能上上馬,於是召百姓於殿前宣讀。禮畢,李治問侍臣:“民庶喜否?“答:”百姓蒙赦,無不感悅。“高宗說:”蒼生雖喜,我命危篤。天地神邸若延吾一兩月之命,得還長安,死亦無恨。“當晚,病逝於洛陽宮真觀點,享年56歲。【12】以上史實說明,麟德元年以後所謂的”二聖“格局,既不是武則天專權,也不是”二聖“共同決策,而是高宗李治親自掌握涉外事宜和重大內政。武則天受高宗委託,才有處理部分政務權力。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李治陵寢

從根本上來說,唐高宗李治選擇武則天代理處置政務,是避免兒子在其生前將皇位奪走,李治深諳做“太上皇“的滋味不好受,其祖父就是活生生的事例。將武則天推到前臺,一旦自己身體康復,依舊可以走上臺前,這是李治對權力最大把控的設計。李治在位34年,不是懦弱,相反是希望通過武則天,實現自己康復後再度親政的強勢佈局。除了身體虛弱外,大部分將精力都放在治國上。在學識方面,他頗有修養,除了勤奮好學,長於書法,甚至在在某些方面比李世民還要”英明“。貞觀末年,李世民迷戀丹藥,希翼長生,為此有許多自稱長生之術的前來,李世民“頗信之,深加禮敬,使合長生藥。”到了李治即位後,又有這樣的人前來,李治當即斥責說:“自古安有神仙!秦始皇、漢武帝求之,疲敝生民,卒無所稱,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這樣的小事卻說明李治絕非昏庸糊塗之人。

武則天為何一步步實現稱帝?除了李治早期對其歷練,膨脹野心外,個人手腕絕對是關鍵。

權力如同鴉片,一旦粘上就很難放下。對於女人武則天來講,這種對權力上癮的感覺體會更為深刻。儘管只是唐高宗處理政務的一雙手,但卻靠著精明能幹,不斷地增強了處理政務的能力和掌控局勢的辦法,想必這也出乎李治的預料。而當李治去世後,大權自然被武則天一步步掌握。他的兒子中宗繼位後,完全是個傀儡,僅僅兩個月的寶座還沒坐熱就被武則天廢除,另立睿宗,由此開始了武則天的“臨朝稱制”。

"

公元675年,唐高宗正式向帝國臣僚下發昭令,以皇后武則天攝政,代替其處理國政,由此導致日後武則天稱帝。作為歷史上一件大事,唐高宗到底為何要捨棄兒子,卻進一步扶持武則天?從此“上每視事,則後錘鍊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控股,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1】由此開啟了武則當政的初級模式。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武則天畫像

唐高宗到底是不是窩囊廢?如果不是為何昭令武則天攝國政?武則天問題上繞不開的李治到底是怎樣帝王?

近代史學每次涉及到唐高宗李治,皆以“高宗本庸懦之主”【2】或是“昏懦”之主一言概之,對其個人對整個唐代影響做透明處理,如此似乎既省力又似乎權威。然而,歷史是真實情況是複雜的,蘊藏在諸多方面。為此,想要全面清晰看透武則天能夠攝政到稱帝,必須對唐高宗個人有著清晰的瞭解。

作為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為何成為李世民十四個兒子中被後來確認為太子的?長孫皇后所生的三子分別為長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李成泰“好聲色,慢遊無度”,又腿腳不利索,李世民不喜歡他。四子李泰善文詞,並有著述,李世民非常喜歡他,曾“面許立為太子”【3】於是李泰開始加緊奪嫡,由此引發和其兄李承乾的鬥爭,以至於“各樹朋黨”。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唐高宗李治畫像

貞觀十七年(643),李承乾以“謀反”罪被廢為庶人,親自發動“玄武門事變”的李世民最後認為,如果立李成泰或是李成乾,連九子李治也活不下去,但如果立李治為太子,則“泰共承乾可無恙也。”作為父親的李世民,從能夠保全所有兒子活下來的角度,最終選擇了性情溫和的李治為太子。“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計議,立晉王為皇太子。”【4】以唐太宗之英明,選擇李治為皇太子是經過全盤考慮作出的慎重決定。此後,李世民花費大量精力對李治進行訓練執政能力,以此加強李治的個人能力。“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其善。”【5】甚至李世民親身教授治國經驗。如貞觀二十二年,李世民作《帝範》十二篇“以賜太子”,並對他說:“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並嚴肅告誡李治:“成遲敗速也,國也,失易得難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6】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登基之後,李治非常勤政。李世民每三日臨朝,而李治每天都臨朝。他說:“朕幼登大位,日夕孜孜,猶恐擁滯眾務。”【7】由於過度勤政,群臣覺得並無必要,“宰相奏天下無虞,請隔日視事。”此外,李治虛心納諫,勤於政事。永徽元年(650),李治召集群臣說:“朕初即位,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此後大量召見地方官員“問以百姓疾苦,及其政治。”【8】大唐在李治的治理下,迅速從繁榮走向繁榮“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李治除了勤政外就是處事強勢果斷。登基的第三年,李世民的三子吳王和高陽公主即駙馬房遺愛和駙馬都尉薛萬徹等人結成朋黨企圖謀取帝位,李治發現後立刻命宰相長孫無忌追查,最後將房遺愛、薛萬徹處死,令其弟和高陽公主自盡。可見在處理重大危機事務,李治相當強勢鐵腕。此外,李治全面將李世民的政策進行延伸和發展,推行均田制,使得國力持續強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治對外解決了西突厥後,“自是北邊無寇三十餘年”。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李治統治時期的盛唐最大疆域

此後他開始對高句麗用兵,啟動了“一場北線主攻,南線策應,動用近50萬兵力的多國聯合大會戰”,公元688年,李治的軍隊最終攻破了高句麗都城,完成了從隋文帝、隋煬帝和李世民70年間未能完成的歷史任務,大唐最大疆域版圖在李治手上得以實現。種種跡象表明,李治不僅不是懦弱之主,而是大有為之君。

唐高宗為什麼非要以武則天攝國政?只因不想做太上皇,重複祖父李淵的悲劇路線。

永徽六年(655),李治不顧老臣們的反對,堅決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對此,宰相褚遂良反對,認為“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9】同時明確提出武則天不配立為皇后,除了她出身寒微,又“經事先帝,眾所具知’,對皇帝本人也不光彩。”“萬世之後,謂陛下為如何?”褚遂良又提出了一個折中辦法,如果非要把王皇后換掉,天下名門女人有的是,“何必武氏?”見到李治態度堅決,老丞相竟叩頭流血。李治大怒,命令牽出,長孫無忌勸說後,才未對其加刑。第二天李治徵求李勣意見,回覆說:“此乃陛下家事,不合問外人”作答。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長孫無忌

於是“乃立昭儀為皇后”,並將宰相褚遂良貶謫潭州都督,同時說明了唐高宗是一位不受任何集團控制的有權有勢的皇帝。這年的十一月,李治正式冊立武則天為皇后,由此出現一種頗為流行的看法,認為此後全面開啟武則天時代,而李治徹底變成傀儡。或者按照《新唐書》的書法“高宗自顯慶後,多苦風疾,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常稱旨,由是參預國政。後既專寵與政,乃數上書言天下利害,務收人心,而高宗春秋高,苦疾,後益用事,遂不能制。”其實李治叫武則天處理政務,全是出於本人意願。由於武則天“處事皆稱旨”,說明二人的政治見解一致。《舊唐書》相對於《新唐書》對於相關事件記錄顯然更具有權威。武則天雖已參政,但有關重大事件,仍由李治親自處理。從顯慶五年以後,武則天作為皇后,在受李治委託處理政事時,與其同樣具有權勢,但這只是李治授予的。

其中表面原因是高宗身體確實出現嚴重病症,“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他在政治上需要可靠而得力的助手,在感情上需要安慰,武則天多謀善斷,正合於高宗需要。”【10】高宗總攬大局是實際情況,而武則天最多是其“賢內助”,但如果認為他由此大權旁落則大錯特錯。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相關影視畫面

如在武則天“攝政”後,李治聽說宰相張文瓘臥病在家,朝廷每有大事,李治問諸宰臣說:“與文瓘議未?”回答說還沒,則立即叫他們去共同商量。如果已經見面商議了,則批准同意。【11】這些都說明朝廷大權由高宗親自掌握,武則天則是代替他處置的一雙手而已。甚至在李治臨死前還在處理國政,他去世前四天,準備親自登天門樓,宣佈赦書,因氣逆不能上上馬,於是召百姓於殿前宣讀。禮畢,李治問侍臣:“民庶喜否?“答:”百姓蒙赦,無不感悅。“高宗說:”蒼生雖喜,我命危篤。天地神邸若延吾一兩月之命,得還長安,死亦無恨。“當晚,病逝於洛陽宮真觀點,享年56歲。【12】以上史實說明,麟德元年以後所謂的”二聖“格局,既不是武則天專權,也不是”二聖“共同決策,而是高宗李治親自掌握涉外事宜和重大內政。武則天受高宗委託,才有處理部分政務權力。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李治陵寢

從根本上來說,唐高宗李治選擇武則天代理處置政務,是避免兒子在其生前將皇位奪走,李治深諳做“太上皇“的滋味不好受,其祖父就是活生生的事例。將武則天推到前臺,一旦自己身體康復,依舊可以走上臺前,這是李治對權力最大把控的設計。李治在位34年,不是懦弱,相反是希望通過武則天,實現自己康復後再度親政的強勢佈局。除了身體虛弱外,大部分將精力都放在治國上。在學識方面,他頗有修養,除了勤奮好學,長於書法,甚至在在某些方面比李世民還要”英明“。貞觀末年,李世民迷戀丹藥,希翼長生,為此有許多自稱長生之術的前來,李世民“頗信之,深加禮敬,使合長生藥。”到了李治即位後,又有這樣的人前來,李治當即斥責說:“自古安有神仙!秦始皇、漢武帝求之,疲敝生民,卒無所稱,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這樣的小事卻說明李治絕非昏庸糊塗之人。

武則天為何一步步實現稱帝?除了李治早期對其歷練,膨脹野心外,個人手腕絕對是關鍵。

權力如同鴉片,一旦粘上就很難放下。對於女人武則天來講,這種對權力上癮的感覺體會更為深刻。儘管只是唐高宗處理政務的一雙手,但卻靠著精明能幹,不斷地增強了處理政務的能力和掌控局勢的辦法,想必這也出乎李治的預料。而當李治去世後,大權自然被武則天一步步掌握。他的兒子中宗繼位後,完全是個傀儡,僅僅兩個月的寶座還沒坐熱就被武則天廢除,另立睿宗,由此開始了武則天的“臨朝稱制”。

漫話唐高宗李治:究竟是昏庸無能還是頗有作為?

武則天出行

武則天最被後世肯定的是,其治國理政的水平。在她統治的五十年裡,武朝人口比李世民期間增長近一倍,五十年間不曾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這是考驗政治水平的硬槓。經濟繁榮,版圖擴大到波斯灣一帶。文化昌盛,人才輩出,包括後來開元盛世的宰相們均是武則天一朝培養起來的。其次,武則天在取唐代之後在當時就引起了激烈反對,尤其是李敬業起兵,頗具號召力的大文人駱賓王討伐武則天的檄文一發布,天下震動,一時廣為傳播。駱賓王罵她“穢亂春宮”,是“掩袖工讒的奸佞小人,”包藏禍心的“殺人惡魔”,“窺竊神器”的王洋大盜【13】在武則天當政期間,遠近百姓對於這位女皇是持歡迎態度的,甚至認為她是順天應人的明君,在洛陽樹立巨大的“天樞”,以歌頌武則天的功德。【14】

在她去世後,唐中宗給武則天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國子司業官員撰文評價她“沉潛剛克”,“惠心泉塞”,“忘軀濟厄”等等,立下了不朽的“鴻業大勳”。【15】總體來看,在此之後的整個唐朝對武則天是持肯定態度的。宋太祖趙匡胤曾對歷代君主治亂專門進行過討論,在涉及到武則天時,他說:“則天,一女主耳,雖刑罰枉瀾,而終不殺狄仁傑,所以能享國者,良由此也。”可見在當時,武則天的口碑還是分不錯,評價也非常高。北宋以後,武則天的名聲開始被全面否定,“武后之惡,不及於大戮,所謂倖免者也。”【16】而他們不滿武則天當皇帝,也將這種“罪魁”移到唐高宗李治身上,責備他不該立武則天為皇后,讓其參政,“而流毒於天下, 貽禍邦家。”由此,李治在歷史上就多了一個“昏懦”的罪名,按照他們的理由是,一個真正有能力的皇帝,怎麼能讓女人篡位呢?因此武則天的攝政和稱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註釋:

【1】《資治通鑑》卷201唐高宗。

【2】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第60頁。

【4】《舊唐書》太宗諸子傳。

【5】《資治通鑑》卷201唐高宗。

【6】《資治通鑑》卷198。

【7】《唐會要》卷24。

【8】《資治通鑑》卷199。

【9】《舊唐書》褚遂良傳。

【10】《論二聖格局》王炎平著

【11】《舊唐書》卷85卷85《張文瓘傳》。

【12】《舊唐書》卷5《高宗本紀》。

【13】《駱臨海集》卷10《戴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14】《新唐書》卷76、《通鑑》卷205、《全唐文》卷209。

【15】《全唐文》卷220。

【16】《新唐書》則天皇后傳卷4。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