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界牌村,恰巧位於新鄭、新密間,因此稱為界牌村。2010年11月9日,我們來到了這個村莊。去之前簡單查了資料,發現關於這個村莊的資料很少,感到很遺憾。路上提醒同去的同事們,越是這樣的村莊越是需要格外注意,也許驚喜就在不經意間。果然在這個村莊,競給我們了連連驚喜。

"

界牌村,恰巧位於新鄭、新密間,因此稱為界牌村。2010年11月9日,我們來到了這個村莊。去之前簡單查了資料,發現關於這個村莊的資料很少,感到很遺憾。路上提醒同去的同事們,越是這樣的村莊越是需要格外注意,也許驚喜就在不經意間。果然在這個村莊,競給我們了連連驚喜。

新鄭的一個小村莊村民竟然是皇室後裔



作者在界牌村

車到界牌,下車伊始,就赫然發現路旁居然有一太原王氏祠。雖然門臉不大,但古樸端莊,韻味十足。門上方,“太原王氏祠”五個大字赫然居於中央。經詢問村中長者,全村兩千六七百口人,多為王姓居民。村民介紹說,大明洪武年間,王氏先祖從山西洪洞先遷河南湯陰而後再遷界牌。村中的太原王氏祠,即為家廟,他們是“三槐堂”後人。《王氏家譜》有這樣的表述:遷由湯陰脈來遠,寄籍古鄶支流長。不期然,小小的一個偏遠村莊,竟赫然是太原王氏的後人。

"

界牌村,恰巧位於新鄭、新密間,因此稱為界牌村。2010年11月9日,我們來到了這個村莊。去之前簡單查了資料,發現關於這個村莊的資料很少,感到很遺憾。路上提醒同去的同事們,越是這樣的村莊越是需要格外注意,也許驚喜就在不經意間。果然在這個村莊,競給我們了連連驚喜。

新鄭的一個小村莊村民竟然是皇室後裔



作者在界牌村

車到界牌,下車伊始,就赫然發現路旁居然有一太原王氏祠。雖然門臉不大,但古樸端莊,韻味十足。門上方,“太原王氏祠”五個大字赫然居於中央。經詢問村中長者,全村兩千六七百口人,多為王姓居民。村民介紹說,大明洪武年間,王氏先祖從山西洪洞先遷河南湯陰而後再遷界牌。村中的太原王氏祠,即為家廟,他們是“三槐堂”後人。《王氏家譜》有這樣的表述:遷由湯陰脈來遠,寄籍古鄶支流長。不期然,小小的一個偏遠村莊,竟赫然是太原王氏的後人。

新鄭的一個小村莊村民竟然是皇室後裔


先說太原王氏。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太原王氏始祖為周靈王的太子,名晉,字子喬,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出自姬姓。史載太子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十五歲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靈王重之,諸侯從之。後因直言進諫,觸怒了昏庸的周靈王,被廢為庶人,未及三年,鬱鬱而終。此後,太子晉的兒子宗敬成人後仕為周室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請老致仕,避居太原。時人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晉為系姓始祖。起源於山西太原的這支王氏,從魏、晉到唐都非常顯赫。從晉代延續到唐代,各朝皇族為了鞏固和提高自身地位,曾多次與太原王氏聯姻,或下嫁公主,或娶妃立後。唐朝甚至把太原王氏列為“海內第一高門”。直至明代初年,大學問家宋濂仍然把太原王氏列為天下五大望族。新鄭邊緣一個小小村莊,竟然有緣得見一個興盛綿延了2500多年的望族之後,不是驚喜嗎?

"

界牌村,恰巧位於新鄭、新密間,因此稱為界牌村。2010年11月9日,我們來到了這個村莊。去之前簡單查了資料,發現關於這個村莊的資料很少,感到很遺憾。路上提醒同去的同事們,越是這樣的村莊越是需要格外注意,也許驚喜就在不經意間。果然在這個村莊,競給我們了連連驚喜。

新鄭的一個小村莊村民竟然是皇室後裔



作者在界牌村

車到界牌,下車伊始,就赫然發現路旁居然有一太原王氏祠。雖然門臉不大,但古樸端莊,韻味十足。門上方,“太原王氏祠”五個大字赫然居於中央。經詢問村中長者,全村兩千六七百口人,多為王姓居民。村民介紹說,大明洪武年間,王氏先祖從山西洪洞先遷河南湯陰而後再遷界牌。村中的太原王氏祠,即為家廟,他們是“三槐堂”後人。《王氏家譜》有這樣的表述:遷由湯陰脈來遠,寄籍古鄶支流長。不期然,小小的一個偏遠村莊,竟赫然是太原王氏的後人。

新鄭的一個小村莊村民竟然是皇室後裔


先說太原王氏。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太原王氏始祖為周靈王的太子,名晉,字子喬,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出自姬姓。史載太子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十五歲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靈王重之,諸侯從之。後因直言進諫,觸怒了昏庸的周靈王,被廢為庶人,未及三年,鬱鬱而終。此後,太子晉的兒子宗敬成人後仕為周室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請老致仕,避居太原。時人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晉為系姓始祖。起源於山西太原的這支王氏,從魏、晉到唐都非常顯赫。從晉代延續到唐代,各朝皇族為了鞏固和提高自身地位,曾多次與太原王氏聯姻,或下嫁公主,或娶妃立後。唐朝甚至把太原王氏列為“海內第一高門”。直至明代初年,大學問家宋濂仍然把太原王氏列為天下五大望族。新鄭邊緣一個小小村莊,竟然有緣得見一個興盛綿延了2500多年的望族之後,不是驚喜嗎?

新鄭的一個小村莊村民竟然是皇室後裔


再說三槐堂。北宋大文豪蘇軾曾有文章《三槐堂銘》,記載過這樣一段佳話:故兵部侍郎晉國王公顯於漢周之際,歷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於時。蓋嘗手植三槐於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國文正公相真宗皇帝於景德、祥符之間朝廷清明、天下無事之時,享其福祿榮名者十有八年。這段話說的是北宋侍郎、宰相王祜王旦父子留下的故事。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縣(宋時屬大名府,今屬山東省),以文學見長。北宋建國後,宋太祖趙匡胤拜其為監察御史,頗得賞識,官職不斷升遷,然因為過於耿直,而拜相無望,憤憤不平。後來王祜要赴外地之前,在家中親手種下了3棵槐樹,暗暗祈禱說:“我的子孫將來一定會有人當上三公那樣的大官。”

王祜為何植三槐而望子孫列三公?實際上也有典故。原來,周朝時宮廷外種有三棵槐樹,上朝時三公“太師、太傅、太保”皆面向槐樹而立。因此,後人就以三槐喻三公。後來的事實果不出王祜所料,他的兒子王旦在宋真宗時做了宰相,使王祜美好的預言變成了現實。自王祜以後,這支王氏簪纓相繼,歷世為官,子孫分任各處,散佈於海內外,方有了三槐堂的美名。三槐王氏是太原王氏衍派,也是王氏子孫繁衍最大的支派。小小的一個村莊,能見到簪纓世族之後,不也是驚喜嗎?

"

界牌村,恰巧位於新鄭、新密間,因此稱為界牌村。2010年11月9日,我們來到了這個村莊。去之前簡單查了資料,發現關於這個村莊的資料很少,感到很遺憾。路上提醒同去的同事們,越是這樣的村莊越是需要格外注意,也許驚喜就在不經意間。果然在這個村莊,競給我們了連連驚喜。

新鄭的一個小村莊村民竟然是皇室後裔



作者在界牌村

車到界牌,下車伊始,就赫然發現路旁居然有一太原王氏祠。雖然門臉不大,但古樸端莊,韻味十足。門上方,“太原王氏祠”五個大字赫然居於中央。經詢問村中長者,全村兩千六七百口人,多為王姓居民。村民介紹說,大明洪武年間,王氏先祖從山西洪洞先遷河南湯陰而後再遷界牌。村中的太原王氏祠,即為家廟,他們是“三槐堂”後人。《王氏家譜》有這樣的表述:遷由湯陰脈來遠,寄籍古鄶支流長。不期然,小小的一個偏遠村莊,竟赫然是太原王氏的後人。

新鄭的一個小村莊村民竟然是皇室後裔


先說太原王氏。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太原王氏始祖為周靈王的太子,名晉,字子喬,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出自姬姓。史載太子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十五歲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靈王重之,諸侯從之。後因直言進諫,觸怒了昏庸的周靈王,被廢為庶人,未及三年,鬱鬱而終。此後,太子晉的兒子宗敬成人後仕為周室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請老致仕,避居太原。時人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晉為系姓始祖。起源於山西太原的這支王氏,從魏、晉到唐都非常顯赫。從晉代延續到唐代,各朝皇族為了鞏固和提高自身地位,曾多次與太原王氏聯姻,或下嫁公主,或娶妃立後。唐朝甚至把太原王氏列為“海內第一高門”。直至明代初年,大學問家宋濂仍然把太原王氏列為天下五大望族。新鄭邊緣一個小小村莊,竟然有緣得見一個興盛綿延了2500多年的望族之後,不是驚喜嗎?

新鄭的一個小村莊村民竟然是皇室後裔


再說三槐堂。北宋大文豪蘇軾曾有文章《三槐堂銘》,記載過這樣一段佳話:故兵部侍郎晉國王公顯於漢周之際,歷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於時。蓋嘗手植三槐於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國文正公相真宗皇帝於景德、祥符之間朝廷清明、天下無事之時,享其福祿榮名者十有八年。這段話說的是北宋侍郎、宰相王祜王旦父子留下的故事。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縣(宋時屬大名府,今屬山東省),以文學見長。北宋建國後,宋太祖趙匡胤拜其為監察御史,頗得賞識,官職不斷升遷,然因為過於耿直,而拜相無望,憤憤不平。後來王祜要赴外地之前,在家中親手種下了3棵槐樹,暗暗祈禱說:“我的子孫將來一定會有人當上三公那樣的大官。”

王祜為何植三槐而望子孫列三公?實際上也有典故。原來,周朝時宮廷外種有三棵槐樹,上朝時三公“太師、太傅、太保”皆面向槐樹而立。因此,後人就以三槐喻三公。後來的事實果不出王祜所料,他的兒子王旦在宋真宗時做了宰相,使王祜美好的預言變成了現實。自王祜以後,這支王氏簪纓相繼,歷世為官,子孫分任各處,散佈於海內外,方有了三槐堂的美名。三槐王氏是太原王氏衍派,也是王氏子孫繁衍最大的支派。小小的一個村莊,能見到簪纓世族之後,不也是驚喜嗎?

新鄭的一個小村莊村民竟然是皇室後裔


說界牌王氏為世族之後,如果僅從表面上看來似乎難以令人信服,然而王氏祠堂裡的家譜碑,家譜中那條理清晰、嚴密周全的《族約碑記》可為世族之後的明證。這部《族約碑記》全文約3000多字,清晰的規定了如何選舉族長、族正,怎樣祭祀,祭田如何置辦、管理,怎樣設立義倉以供賑濟,怎樣宣讀聖諭廣訓,完納皇糧國稅等等內容。其中不乏中華民族優良文化傳統的光輝。如何對待長者、前輩?其中這樣說:分屬雖卑而齒德邁眾者老也,則扶持保護,事以高年之禮。有德有才者賢也,乃本宗楨幹,當忘分忘年敬之。如何對待孤苦無依的同族?需要:飲食皆思分甘,疾病代理醫藥,惠不期多期於當危。文中還提出了十戒:一、戒博樗蒲是好,破家蕩產。二戒飲,喪德失儀,狂樂招尤。三戒鬥忘身及親,後悔無及。四戒淫,縱慾恣情,蕩檢喪命。五戒逸,拋棄正業,惰遊敗家。六戒多言,出好興戎,禍福自招。七戒濫交,妄學豪俠,比匪取禍。八戒驕盈,心高氣傲,滿必招損。九戒貪吝,損人利己,天道難容。十戒刻薄,討富棄貧,鄉黨側目。那麼崇尚什麼呢?崇節儉。文中論述說:人情不量已力,只裝門面,如喪葬嫁娶宴賓竭力支撐瓶罄難繼,勢必稱貸,取用究之,剜肉補瘡,家道日就消乏。何如守分節用,常留有餘之可繼乎?當然,這部立於清朝嘉慶年的族約碑記中,也不乏與當今時代的要求不符的地方。然這必將是一部保存了我們民族文化精華的生動“化石”。難道,不寶貴?不算驚喜嗎。

界牌,雖然是一個偏僻的村莊,然而正因為處在我們民族厚重的土壤之中,無處不閃耀著中華民族文明的光芒。其實,我們黃帝故里的哪一個村莊、哪一片土地,何嘗不是這樣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