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聊下什麼是官僚政治,按照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說法,官僚就是按照法治原則建立起來的組織,這個組織有森嚴的等級,下級要服從上級,一切都要按照既有的規章制度來運行,就像我們現代的流水線一樣。那麼中國的官僚制度如何呢?看上去貌似有很大的隨機性,但是依然有國家機器的流水線,有嚴格的等級,按照規章制度運行的特點。

很好奇,沒有皇帝,官僚系統能正常運行嗎?

不過在學術界目前有個共識,那就是中國的官僚制度起步早,而且持續時間最長,也最為發達。中國的官僚特點是為君王服務,管理民眾。因此我們看到中國的官僚集團有兩面性,一方面面對君主要有奴性,另外一方面面對百姓,要有權威,有強大的權力。

因此我們的官僚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君王服務的,這與西方有本質的不同,西方君王沒有生殺大權,甚至還要被官僚集團所制約,例如被送向斷頭臺的查理一世,以及法國的路易十六等等。而中國的官僚集團不過是君主的統治工具,宋朝以後就失去了獨立性,應該是君主官僚。

很好奇,沒有皇帝,官僚系統能正常運行嗎?

君主專制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據資料顯示,夏朝開始就有負責稅收、刑法的官員。到了商朝,進一步細化,農業、畜牧業等都有專職官員負責。周朝實行分封制,周王朝為中央政府,相當於華盛頓,而它所分封齊國、魯國、晉國相當於聯邦政府,此時雖然有等級制度,但是周朝並沒有對各分封國家的管理權力。周天子雖然位於等級的最高處,但是下面的士卿大夫只為各諸侯服務。

很好奇,沒有皇帝,官僚系統能正常運行嗎?

公元771年,西周滅亡,周王室遷都洛陽,歷史開始進入春秋戰國時代,由於周天子的統治力下降,各諸侯國開始互相攻擊,在二百多年時間裡,一共發生了760多場戰爭,幾乎每年四場戰爭的節奏進行。常年的戰亂,讓人們希望有一個強權出現,只有集權才能聚集足夠的財力、物力以及人力應對戰爭 ,此時我們看到強權君主如:齊桓公、楚莊王、吳王夫等等。

集權最為徹底的是商鞅變法的秦國,商鞅變法的核心是分封制,廢除了貴族的稅收以及軍事權力,把所有權力集中在君王手裡,秦孝公也是歷史第一個專制君主,廢除分封制以後,秦朝採用郡縣制,把以前分封大塊土地劃分為小的郡縣,郡相當於現在的行政省,歸中央統一管理。雖然卿大夫還有土地,但是此時各郡分散的行政力量,已經很難對中央構成威脅。為了管控郡縣,委派郡縣的官員薪水都是中央發放,這也是中華上千年君主集權的雛形。

很好奇,沒有皇帝,官僚系統能正常運行嗎?

對官僚集團的防範

君主專制需要官僚集團的輔助,而同時又要防範官僚集團權力過於強大,直接威脅到君王的地位。舉例來說,每個朝代都需要丞相來輔助皇帝辦理公務,即使朱元璋在處死胡惟庸後,不允許再設立丞相,實際上內閣大學士還是充當丞相的職責。所以丞相也是群臣的管理者,他只對皇帝負責,對下級官員進行績效考核。甚至在漢朝,丞相有駁回皇帝指令的權力,甚至直接處罰皇帝身邊的人,最經典的就是,漢文帝時期,他的男寵鄧通,在文帝的保護下,鑄造錢幣,廣開銅礦,撈到很多好處,甚至富可敵國。丞相申屠嘉非常擔憂,狠狠教訓了鄧通,並威脅他說,如果再不收斂就要殺了他。漢文帝都無可奈何,鄧通只能乖乖聽話。

很好奇,沒有皇帝,官僚系統能正常運行嗎?

這種丞相權力過大,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比如西漢的王莽,他先後做過大司空和大司馬,相當於丞相的職責,他此時卻大權獨攬,逐漸篡奪王位,導致西漢滅亡。王莽最後以失敗告終。但是楊堅卻成功了,他也是在北周做到丞相,最後大權獨攬,篡奪王位,建立隋朝。

你看有了前車之鑑,後世的皇帝對丞相的防範是非常嚴重的,最為典型的就是胡惟庸案了,朱元璋在奪天下的時候就疑心很重,而胡惟庸在當丞相期間,拉幫結派,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朱元璋於洪武十三年,以謀反的罪名當場處死了他,隨後誅殺3萬多人,徹底清除了胡惟庸的勢力,從那時候開始,便廢除了丞相這個職位。

很好奇,沒有皇帝,官僚系統能正常運行嗎?

看上去廢除了丞相,但是如此繁雜的管理事物,皇帝一個人如何管理過來呢?只是換了一種形態出現罷了。比如明代實行內閣制,朱棣登基後,一邊要對北方進行軍事行動,另一方面還要管理日常事物,他就挑選幾名自己信任的高官組成內閣,比如解縉、胡廣、楊士奇、楊榮等,以後但凡國家大事都要與內閣大臣商量。

如果是朱棣這種能力強的皇帝還好,能夠把控內閣,但是如果遇到像明神宗這種年幼的皇帝,或者明熹宗這種喜歡木匠的皇帝,內閣可能就是另外一種形式的丞相。

很好奇,沒有皇帝,官僚系統能正常運行嗎?

清朝也學習明朝,取消丞相,康熙建立了南書房,雍正設立了軍機處。雍正這種利用軍機處著中國臨時辦公機構,有效解決了權力過於集中的問題,除了乾隆時期的和珅,軍機處的張廷玉、恭親王奕訢、左宗棠等都不構成對君王的威脅。

開篇我們講到,整個官僚集團就是一套流水線,官員是整個流水線的一個環節,即使缺少集權君主的指令,這套系統依然能夠正常運行。

最為典型的是《萬曆十五年》中的萬曆,在他當政的48年裡,其中有二十多年是不理政的。萬曆也曾經想有一番作為,但是他發現這些官員的虛偽,尤其首府張居正,作為老師的他滿口仁義,最後都是為了謀取個人利益。因此當這群大臣再以道德束縛他的時候,他於是就撂挑子不幹了。

很好奇,沒有皇帝,官僚系統能正常運行嗎?

故事是這樣的,萬曆他一直想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但是群臣要求立朱常洛,因為根據無嫡立長這一原則,不能立朱常洵。於是萬曆採用消極怠工的形式無聲對抗,幾十年不上朝,不批奏摺,甚至不見大臣。但是整個官僚集團運轉正常,該收稅的收稅,該寫奏摺的寫奏摺,雖然這奏摺可能石沉大海,這個國家機器依然運行著。

國家機器如何運行的?

萬曆那麼多年不上朝,但是國家機器依然運轉,這是怎樣一種機器呢?

明朝朝廷的組成最核心的當然是中樞機構,也就是內閣或者丞相組成的,他們決定了皇帝的意見以及決策,能夠傳遞皇帝的旨意。按照機構設置的不同,我們通常稱他們為六部,它們分別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吏部主要負責官員的KPI,決定官員的俸祿以及任免升遷等,相當於我們的組織部;戶部,掌管財政以及戶口信息等,相當於我們的財政以及人社部門,地方稅收以及戶口信息,在古代非常重要,能徵多少兵,以及能徵收多少稅收等,都需要戶部來湊集;兵部,這個朝廷的命門,每個皇帝都會牢牢把握 。

很好奇,沒有皇帝,官僚系統能正常運行嗎?

那麼這麼一個官僚系統,具體是如何運作的呢?其實還是主要依靠郡縣,也就是古代最低的行政機構來保證實施,他們一般負責徵稅,徵兵,以及審理案件等。

其實明朝還有個機構,類似於紀檢部門,就是我們在影視劇裡經常看到的東廠、西廠,這裡說下為什麼要用太監呢?其實皇帝身邊信得過,而且能用的人很少,你想想像張居正這樣的都會欺騙萬曆,那其他文武百官哪一個能相信呢?因此太監是朝廷不得已的選擇。朱元璋對貪腐非常反感,貪汙80貫就處以死刑,因此明朝早期官員都比較清廉,相對於前朝自律更高一些。

很好奇,沒有皇帝,官僚系統能正常運行嗎?

人才體系

那麼這個官僚機器如何實現選拔人才呢?官員的選舉有兩種形式:察舉徵辟制與科舉,科舉大家很清楚,就是通過考試的形式選拔官員。察舉徵辟制是指考察舉薦,有地方舉薦有才能的人,徵辟就是直通車,皇帝對某個人的才能很欣賞就直接錄用。

相比於科舉,察舉徵辟制有很多弊端,在東漢的時候,主要一個考核指標是孝廉,大家要麼通過厚葬的形式彰顯自己的孝敬,另外一個就是作弊,東漢流行民謠“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指的就是那些通過作弊而被選拔上的官員。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選拔官員採取九品中正制,中正是HR,專業發現人才,然後舉薦給朝廷,但是往往這些HR,會選一些士族門閥,這樣就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如果朝廷長期被這些門閥壟斷著官僚階層,很容易形成與皇權相抗衡的勢力,對皇權構成極大的威脅。

很好奇,沒有皇帝,官僚系統能正常運行嗎?

因此科舉有效打破了這種權力的壟斷,尤其到了宋朝,考場要封鎖,防止認出筆記,還要對試卷進行彌封、謄錄、糊名等等。到了明清時期,考場紀律執行得更細緻、更徹底,一旦發現營私舞弊的行為,從考生到考官都將受到嚴厲處罰,甚至丟掉性命。

科舉的出現保證了國家的權利不會流向權貴階層,而健全的官僚體系保證了朝廷的正常運行,因此我們看到,哪怕萬曆二十年不上朝,朝廷依然運行良好。如果整個朝廷不發生大的變動,這些官僚體系能夠自我運行下去,但是面對像遼東戰爭這種突發情況的時候,這種依靠中央集權下達命令的體系就無法正常運行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