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貸披“馬甲”捲土重來'

"

儘管早在2017年5月,原銀監會等幾個部門就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但記者發現,近期,一些自稱“清賬上岸”的人在QQ群、微博、微信群中推廣各種借新還舊貸款。

記者登錄了幾家網貸平臺,發現大多平臺都標明18歲以上才能借款,其中一些平臺註明不向學生放款。當記者向5家平臺客服詢問大學生能否借款時,三家表示“憑身份證借款,對具體身份不進行甄別”,兩家客服表示“在審核時勾選‘不是學生’的選項就可以”。也就是說,一些網貸平臺雖提示大學生不能借款,但當部分學生將資料提交後仍成功下款。

“大學生風控管得緊,如果有兼職就可以貸。”一位在“學生清賬上岸”QQ群發佈消息的中介告訴記者,“一些平臺明面上不做校園貸,但私下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學生雖沒有償還能力,但他們的父母不會坐視不管的,所以校園貸的壞賬率低,學生對網貸平臺來說一直是優質客群。為了幫助平臺規避監管,我們會幫助學生找一個兼職入職,然後再辦理貸款。”

校園貸被禁後,回租貸、培訓貸、求職貸、醫美貸、刷課貸、分期消費貸……各種披著馬甲的貸款品類再一次伸向了校園,將貸款發放給沒有償還能力的大學生。在聚投訴網站搜索“校園貸”,僅8月份至今就有30多起相關投訴,變異的“校園貸”依舊橫行。

不同的馬甲

“培訓貸”是校園貸的熱門馬甲。在一個借貸交流群裡,一位在4個平臺有借款經歷的大學生向記者表示:“大四了,我們也在留意一些工作機會。之前我去一家公司應聘。這家公司幾乎是‘零門檻’,只要繳納兩萬元的培訓費即可入職,而且月薪高達1萬多元。我當時表示無力支付這筆費用,公司的工作人員表示可以幫我申請‘培訓貸’,就是一邊參加公司培訓,一邊還錢。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我在一個貸款APP上申請了2.4萬元的貸款,之後便是以貸養貸的惡性循環。”

除了“培訓貸”,“手機回租”也是校園貸常用的馬甲。“手機回租”也叫“ID貸”或“蘋果貸”,在一些關注於學生貸款的QQ群或微信群裡經常出現“專業手機借貸平臺,快速審核,快速到賬”“蘋果ID貸,只要你有蘋果手機就來拿錢,不查徵信不看徵信,無視黑名單,下款速度快,急速放款”這樣的廣告。

“ID貸”其實就是將手機“租賃”給貸款平臺,綁定指定的蘋果ID賬號。借款時,用戶向借貸平臺提供自己蘋果手機ID賬戶和密碼,平臺會根據手機的型號和使用時長,對其有一個估價,平臺根據手機估價放款,只要借款人正常還款,手機仍能正常使用,如果借貸人無法償還就通過ID鎖死手機,並且同樣的有催收的騷擾。

業內人士認為,校園貸變臉“回租貸”,一是由於有關部門的重拳出擊,有效遏制校園貸的蔓延勢頭,網絡借貸不敢明目張膽地亂來了;二是網絡借貸平臺不會輕易放棄已經嚐到的甜頭,它們以另類套路,迴避監管視線,繼續啃食在校大學生這塊蛋糕。

相同的砍頭息

採訪中記者發現,儘管校園貸有著不同的馬甲,但卻有著驚人相似的砍頭息。以“回租貸”為例,一位深陷網貸漩渦的大學生給記者發來的貸款明細顯示,平臺估價2500元,扣除800元租賃費或者叫評估費後,到賬1700元。實際上,手機仍由本人在使用,平臺以租賃的名義變相給大學生髮放高砍頭息的貸款。另一個做過“ID貸”的同學表示,借2000元到手1550元,算上利息,實際年化利率高達500%以上。

平臺除了砍頭息和利息外,還有不言不明的管理費。根據某平臺的放款規則,除了每天0.03%的借款利息外,還有每天3.54%的管理費,綜合下來,實際年利率高達1000%以上。

在聚投訴網站上,關於校園貸投訴中,砍頭息佔了很大一部分。一位投訴者表示:“借款1000,借款前並沒有告知還款金額和手續費,還款一期發現三個月竟要還款2200多。”另一位投訴者表示:“3月初借款3000元,7天到期,實際到賬只有2100元,年化貸款利率高達1564%,逾期費則一天150元。”

畸高的利息使大學生走向“以貸養貸”的惡性循環之路。事實上,校園貸監管趨嚴已成為業界共識。

2017年5月,教育部會同銀監會、人社部共同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同年9月,教育部發布通知,明確“取締校園貸款業務,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髮放貸款”。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行業自律組織都相繼出臺“禁令”。2018年2月,廣東金融辦發佈《關於貫徹落實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通知要求:開展校園網貸業務整治,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學生網貸業務。10月,重慶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網站發佈《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校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範管理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校園貸監管。

令人遺憾的是,面對監管高壓,校園貸似乎一直從未間斷過,不少網貸平臺把校園貸改頭換面成培訓貸、創業貸、醫美貸、回租貸、租房貸等名目。業內人士認為,針對校園貸,一方面要嚴查,一方面要規範。正視大學生信貸需求,進一步完善網絡金融管理政策,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監管,嚴把貸款公司的准入門檻,嚴厲打擊校園貸的不法行為。同時加強校園信用體系建設,對大學生貸款消費行為進行規範、引導、監督、約束。

新金融記者:寧廣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