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有明顯的民俗特色,這一特色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這個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多少年來,豐富著這裡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準格爾旗,每年的夏季,也就是七、八月份,各個鄉鎮都要陸續舉辦交流會。在交流會上,本地的、外地的小商們雲集到一起。走進會場,滿目的五彩繽紛,應急不暇,但也亂中有序。商品區,賣物的一灘,食品區賣吃喝的一片,娛樂區,各種遊戲一排,攤位都是分類的。到處是吆喝聲、叫賣聲、嘈雜聲、娛樂的音樂聲。喧鬧的氣氛,熱鬧的程度,沒有趕過交流的人是想象不到的,適應不了這種氛圍的人會頭暈的。儘管如此,趕交流的人還是按著自己的需要,愛好慢慢的轉,慢慢的在每一個攤子前看看,買點實用的便宜貨。慢慢的用心欣賞品味,感受著現場的一切。

"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有明顯的民俗特色,這一特色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這個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多少年來,豐富著這裡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準格爾旗,每年的夏季,也就是七、八月份,各個鄉鎮都要陸續舉辦交流會。在交流會上,本地的、外地的小商們雲集到一起。走進會場,滿目的五彩繽紛,應急不暇,但也亂中有序。商品區,賣物的一灘,食品區賣吃喝的一片,娛樂區,各種遊戲一排,攤位都是分類的。到處是吆喝聲、叫賣聲、嘈雜聲、娛樂的音樂聲。喧鬧的氣氛,熱鬧的程度,沒有趕過交流的人是想象不到的,適應不了這種氛圍的人會頭暈的。儘管如此,趕交流的人還是按著自己的需要,愛好慢慢的轉,慢慢的在每一個攤子前看看,買點實用的便宜貨。慢慢的用心欣賞品味,感受著現場的一切。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有明顯的民俗特色,這一特色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這個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多少年來,豐富著這裡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準格爾旗,每年的夏季,也就是七、八月份,各個鄉鎮都要陸續舉辦交流會。在交流會上,本地的、外地的小商們雲集到一起。走進會場,滿目的五彩繽紛,應急不暇,但也亂中有序。商品區,賣物的一灘,食品區賣吃喝的一片,娛樂區,各種遊戲一排,攤位都是分類的。到處是吆喝聲、叫賣聲、嘈雜聲、娛樂的音樂聲。喧鬧的氣氛,熱鬧的程度,沒有趕過交流的人是想象不到的,適應不了這種氛圍的人會頭暈的。儘管如此,趕交流的人還是按著自己的需要,愛好慢慢的轉,慢慢的在每一個攤子前看看,買點實用的便宜貨。慢慢的用心欣賞品味,感受著現場的一切。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過去的商業活動)

“趕會了,買點甚?”

“真稀罕,怎能碰見你來來。”

“來了,轉給陣兒一起看戲哇”。

在交流會上人們尋找的是一種情懷。鄉情、親情、友情,也在交流中遞增。

唱戲是交流會的主軸,多數唱的是晉劇,這裡的人們叫大戲,也有二人臺,烏蘭牧騎、雜耍、馬戲等演出,五花八門。這一民俗文化和這裡的人們有解不開的情緣,趕交流的熱情濃得化不開。每年到了舉辦交流會的季節,老鄉們有一種耐不住,等不上的情緒。碰見了鄉幹部趕緊打問,甚至有人專門到鄉政府去問:“咱們的交流會甚會兒辦呀?人家好幾個鄉都辦過了。”“還沒定”。問的人就會失望的說,“哎,怎麼還不定呢?”老鄉們經常是提前猜測交流會的日子,請的哪家的劇團?

在交流會的熱鬧中,人們有種渴望和期盼。希望見到思念的朋友,想念的親戚,平時忙的顧不上訪親會友,趕會是最好的相見方式和相見場所。碰見了親戚朋友,短不了在會場搭建的棚子裡吃一頓,拉拉家常,聊聊很久不見的思念之情。人們既交流了情感,也拉近了距離。在會場吃飯會友,已成了這裡人們的習慣。

在交流會的紅火熱鬧中常常看到灑脫的身影。不論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還是老鄉,人們坐在瓜攤子的土地上,全然不顧灰土麻糝,放下了自己的身份,沒有了拿捏,吃的是那麼的隨意,談笑輕鬆自然。鄉土氣濃的土滋土味,土的讓人溫暖,土的讓人親切。

沙圪堵地方不大,在政府沒有搬遷前,是準格爾旗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這個老鎮上,交流會由來已久。每年都要舉辦一次大型的交流會,會期十天,一般都在七月底八月初。這時候鄉村屬於半農忙階段,瓜果也熟了,人們不忙了。不但周邊的人去趕會,其它鄉鎮的也去趕會。女人們也有時間有心情打扮自己,悠閒的安心的去趕會。

交流會場在燈光場,也叫戲場圪卜,有一個仿古的大戲臺,大戲就在那裡唱,在街的中心。交流會開始,那裡成了最熱鬧的地方,也成了商品最集中的地方。我第一次趕準格爾旗的交流,就是沙圪堵的交流會。納林離沙圪堵約三十里路,一般騎個自行車就很不錯了,大部分是結伴趕個小驢車之類的,很少有汽車,即使有也是拉貨敝蓬車也不安全,反正擠上一車人高高興興有說有笑趕交流了。那時的人們似乎腿腳特別有勁,步行三十里路不算什麼。納林有的人看戲更是成癮了,白天有事走不開,誤了下午的戲,說什麼也不能誤了晚上的戲,生硬步行三十里看一場戲,散戲後遇不上順車還得走回來,不是戲迷們十天的交流會也得去個三五趟。這種熱情感染著我,再加上人們把交流說的像神話一樣,聽的人著迷,講的人動心。有那麼好嗎?有那麼誘人嗎?我在杭蓋地生活時是沒有體驗過的。不顧自己不適應太吵的地方,遇到人多就頭痛頭暈的毛病。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帶著兩歲的女兒雅娜,走,趕一回沙圪堵交流會。

趕交流的人特別多,整個老鎮人流湧動,從后街開始就擁擠了,到了會場人滿的插腳不入,在商品區想看看賣些甚,結果自己被人擁著往前走。好不容易來到貨攤子跟前了,被這些五花八門的貨,晃得我眼花繚亂,覺得沒有什麼買的,於是隨著人流來到了戲臺前。下午的戲還沒開始演呢,已經黑壓壓的坐滿了等戲的人。烈日炎炎,人們有的戴著草帽,有的拿張報紙擋著陽光。也許怕擋著別人視線吧,沒有撐傘的。老劉告訴我,戲馬上就要開始了,鼓已打過三通。我想體驗一下晉劇的魅力有多麼神,為什麼吸引著這麼多的人。本想離的近點看,但是卻被擠在離戲臺老遠的地方。

"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有明顯的民俗特色,這一特色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這個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多少年來,豐富著這裡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準格爾旗,每年的夏季,也就是七、八月份,各個鄉鎮都要陸續舉辦交流會。在交流會上,本地的、外地的小商們雲集到一起。走進會場,滿目的五彩繽紛,應急不暇,但也亂中有序。商品區,賣物的一灘,食品區賣吃喝的一片,娛樂區,各種遊戲一排,攤位都是分類的。到處是吆喝聲、叫賣聲、嘈雜聲、娛樂的音樂聲。喧鬧的氣氛,熱鬧的程度,沒有趕過交流的人是想象不到的,適應不了這種氛圍的人會頭暈的。儘管如此,趕交流的人還是按著自己的需要,愛好慢慢的轉,慢慢的在每一個攤子前看看,買點實用的便宜貨。慢慢的用心欣賞品味,感受著現場的一切。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過去的商業活動)

“趕會了,買點甚?”

“真稀罕,怎能碰見你來來。”

“來了,轉給陣兒一起看戲哇”。

在交流會上人們尋找的是一種情懷。鄉情、親情、友情,也在交流中遞增。

唱戲是交流會的主軸,多數唱的是晉劇,這裡的人們叫大戲,也有二人臺,烏蘭牧騎、雜耍、馬戲等演出,五花八門。這一民俗文化和這裡的人們有解不開的情緣,趕交流的熱情濃得化不開。每年到了舉辦交流會的季節,老鄉們有一種耐不住,等不上的情緒。碰見了鄉幹部趕緊打問,甚至有人專門到鄉政府去問:“咱們的交流會甚會兒辦呀?人家好幾個鄉都辦過了。”“還沒定”。問的人就會失望的說,“哎,怎麼還不定呢?”老鄉們經常是提前猜測交流會的日子,請的哪家的劇團?

在交流會的熱鬧中,人們有種渴望和期盼。希望見到思念的朋友,想念的親戚,平時忙的顧不上訪親會友,趕會是最好的相見方式和相見場所。碰見了親戚朋友,短不了在會場搭建的棚子裡吃一頓,拉拉家常,聊聊很久不見的思念之情。人們既交流了情感,也拉近了距離。在會場吃飯會友,已成了這裡人們的習慣。

在交流會的紅火熱鬧中常常看到灑脫的身影。不論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還是老鄉,人們坐在瓜攤子的土地上,全然不顧灰土麻糝,放下了自己的身份,沒有了拿捏,吃的是那麼的隨意,談笑輕鬆自然。鄉土氣濃的土滋土味,土的讓人溫暖,土的讓人親切。

沙圪堵地方不大,在政府沒有搬遷前,是準格爾旗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這個老鎮上,交流會由來已久。每年都要舉辦一次大型的交流會,會期十天,一般都在七月底八月初。這時候鄉村屬於半農忙階段,瓜果也熟了,人們不忙了。不但周邊的人去趕會,其它鄉鎮的也去趕會。女人們也有時間有心情打扮自己,悠閒的安心的去趕會。

交流會場在燈光場,也叫戲場圪卜,有一個仿古的大戲臺,大戲就在那裡唱,在街的中心。交流會開始,那裡成了最熱鬧的地方,也成了商品最集中的地方。我第一次趕準格爾旗的交流,就是沙圪堵的交流會。納林離沙圪堵約三十里路,一般騎個自行車就很不錯了,大部分是結伴趕個小驢車之類的,很少有汽車,即使有也是拉貨敝蓬車也不安全,反正擠上一車人高高興興有說有笑趕交流了。那時的人們似乎腿腳特別有勁,步行三十里路不算什麼。納林有的人看戲更是成癮了,白天有事走不開,誤了下午的戲,說什麼也不能誤了晚上的戲,生硬步行三十里看一場戲,散戲後遇不上順車還得走回來,不是戲迷們十天的交流會也得去個三五趟。這種熱情感染著我,再加上人們把交流說的像神話一樣,聽的人著迷,講的人動心。有那麼好嗎?有那麼誘人嗎?我在杭蓋地生活時是沒有體驗過的。不顧自己不適應太吵的地方,遇到人多就頭痛頭暈的毛病。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帶著兩歲的女兒雅娜,走,趕一回沙圪堵交流會。

趕交流的人特別多,整個老鎮人流湧動,從后街開始就擁擠了,到了會場人滿的插腳不入,在商品區想看看賣些甚,結果自己被人擁著往前走。好不容易來到貨攤子跟前了,被這些五花八門的貨,晃得我眼花繚亂,覺得沒有什麼買的,於是隨著人流來到了戲臺前。下午的戲還沒開始演呢,已經黑壓壓的坐滿了等戲的人。烈日炎炎,人們有的戴著草帽,有的拿張報紙擋著陽光。也許怕擋著別人視線吧,沒有撐傘的。老劉告訴我,戲馬上就要開始了,鼓已打過三通。我想體驗一下晉劇的魅力有多麼神,為什麼吸引著這麼多的人。本想離的近點看,但是卻被擠在離戲臺老遠的地方。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有明顯的民俗特色,這一特色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這個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多少年來,豐富著這裡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準格爾旗,每年的夏季,也就是七、八月份,各個鄉鎮都要陸續舉辦交流會。在交流會上,本地的、外地的小商們雲集到一起。走進會場,滿目的五彩繽紛,應急不暇,但也亂中有序。商品區,賣物的一灘,食品區賣吃喝的一片,娛樂區,各種遊戲一排,攤位都是分類的。到處是吆喝聲、叫賣聲、嘈雜聲、娛樂的音樂聲。喧鬧的氣氛,熱鬧的程度,沒有趕過交流的人是想象不到的,適應不了這種氛圍的人會頭暈的。儘管如此,趕交流的人還是按著自己的需要,愛好慢慢的轉,慢慢的在每一個攤子前看看,買點實用的便宜貨。慢慢的用心欣賞品味,感受著現場的一切。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過去的商業活動)

“趕會了,買點甚?”

“真稀罕,怎能碰見你來來。”

“來了,轉給陣兒一起看戲哇”。

在交流會上人們尋找的是一種情懷。鄉情、親情、友情,也在交流中遞增。

唱戲是交流會的主軸,多數唱的是晉劇,這裡的人們叫大戲,也有二人臺,烏蘭牧騎、雜耍、馬戲等演出,五花八門。這一民俗文化和這裡的人們有解不開的情緣,趕交流的熱情濃得化不開。每年到了舉辦交流會的季節,老鄉們有一種耐不住,等不上的情緒。碰見了鄉幹部趕緊打問,甚至有人專門到鄉政府去問:“咱們的交流會甚會兒辦呀?人家好幾個鄉都辦過了。”“還沒定”。問的人就會失望的說,“哎,怎麼還不定呢?”老鄉們經常是提前猜測交流會的日子,請的哪家的劇團?

在交流會的熱鬧中,人們有種渴望和期盼。希望見到思念的朋友,想念的親戚,平時忙的顧不上訪親會友,趕會是最好的相見方式和相見場所。碰見了親戚朋友,短不了在會場搭建的棚子裡吃一頓,拉拉家常,聊聊很久不見的思念之情。人們既交流了情感,也拉近了距離。在會場吃飯會友,已成了這裡人們的習慣。

在交流會的紅火熱鬧中常常看到灑脫的身影。不論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還是老鄉,人們坐在瓜攤子的土地上,全然不顧灰土麻糝,放下了自己的身份,沒有了拿捏,吃的是那麼的隨意,談笑輕鬆自然。鄉土氣濃的土滋土味,土的讓人溫暖,土的讓人親切。

沙圪堵地方不大,在政府沒有搬遷前,是準格爾旗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這個老鎮上,交流會由來已久。每年都要舉辦一次大型的交流會,會期十天,一般都在七月底八月初。這時候鄉村屬於半農忙階段,瓜果也熟了,人們不忙了。不但周邊的人去趕會,其它鄉鎮的也去趕會。女人們也有時間有心情打扮自己,悠閒的安心的去趕會。

交流會場在燈光場,也叫戲場圪卜,有一個仿古的大戲臺,大戲就在那裡唱,在街的中心。交流會開始,那裡成了最熱鬧的地方,也成了商品最集中的地方。我第一次趕準格爾旗的交流,就是沙圪堵的交流會。納林離沙圪堵約三十里路,一般騎個自行車就很不錯了,大部分是結伴趕個小驢車之類的,很少有汽車,即使有也是拉貨敝蓬車也不安全,反正擠上一車人高高興興有說有笑趕交流了。那時的人們似乎腿腳特別有勁,步行三十里路不算什麼。納林有的人看戲更是成癮了,白天有事走不開,誤了下午的戲,說什麼也不能誤了晚上的戲,生硬步行三十里看一場戲,散戲後遇不上順車還得走回來,不是戲迷們十天的交流會也得去個三五趟。這種熱情感染著我,再加上人們把交流說的像神話一樣,聽的人著迷,講的人動心。有那麼好嗎?有那麼誘人嗎?我在杭蓋地生活時是沒有體驗過的。不顧自己不適應太吵的地方,遇到人多就頭痛頭暈的毛病。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帶著兩歲的女兒雅娜,走,趕一回沙圪堵交流會。

趕交流的人特別多,整個老鎮人流湧動,從后街開始就擁擠了,到了會場人滿的插腳不入,在商品區想看看賣些甚,結果自己被人擁著往前走。好不容易來到貨攤子跟前了,被這些五花八門的貨,晃得我眼花繚亂,覺得沒有什麼買的,於是隨著人流來到了戲臺前。下午的戲還沒開始演呢,已經黑壓壓的坐滿了等戲的人。烈日炎炎,人們有的戴著草帽,有的拿張報紙擋著陽光。也許怕擋著別人視線吧,沒有撐傘的。老劉告訴我,戲馬上就要開始了,鼓已打過三通。我想體驗一下晉劇的魅力有多麼神,為什麼吸引著這麼多的人。本想離的近點看,但是卻被擠在離戲臺老遠的地方。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看晉劇)

戲開始了,唱的是《打金枝》。小時候我經常聽父親講書,這齣戲的內容是瞭解的,可是看戲,就看不出個門頭腳道來了。由於不懂戲,根本不知道出來的角色是唱紅的還是唱黑的。什麼老生呀、小旦一概不知。雖然不懂角色,倒是看著打出的字幕,簡單又賦予哲理的戲文讓我很喜歡。

畢竟是適應不了這種嘈雜的地方,頭開始痛了,只好躲在會場入口處的陰涼地,一家三口欣賞進進出出的人流。讓我不解的是,人們都說交流會是會親親的好場所。在我看來,在會場尋個人如同大海撈針,就是擦肩而過也很難看得到,怎麼能會親親呢?我把這個疑問講給同事們聽時,他們笑我是個古董。很多年來,這個疑問成了一個有趣的笑話。

整個下午我都在觀賞人流,直到下午的戲散了,看戲的人湧出了外面。戲場圪卜的人才少了些。太陽不怎麼晒了,我們才又一次走進會場。我無心留戀那些花花綠綠的商品,只是感受著這裡的氣氛,瀏覽著這裡的場景。沒過多久,人們又開始搶佔戲臺下的位置,有拿小凳子的,有拿紙片子的。坐在那裡的人都懂戲,似乎演過的戲都看過。頭頭是道的講述戲的內容,誰扮的角色好,誰唱得好。有的出去吃喝一頓,接著再看晚上的戲。晚上戲場圪卜裡還是人滿滿的。戲臺西南角是籃球比賽場地,老劉當時參加全旗職工籃球比賽,晚上正好有他們隊比賽。儘管看比賽的人裡三層外三層,我還是堅持看完。

後來,我又趕了幾次沙圪堵的交流會,準格爾人特有的情感融入了我,有種情愫在滋生。我和好多人一樣,去沙圪堵趕交流不是為了購物,是為了感受會場氣氛。尋找一種記憶,留在戲場圪卜趕交流的滴點,“哦,去年的戲比今年的好”。看到球場的比賽,參加過球賽的人就會說,“這幾年的籃球打得不如我們那會兒好”。沙圪堵的戲場圪卜被拆後,雖然交流會年年如期舉辦,好多人特別是沙圪堵人更加懷念那時的交流會,那時的戲場圪卜。現在沙圪堵的戲場圪卜和演電影的大禮堂都沒有了,消失在時代發展中,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痕跡。

"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有明顯的民俗特色,這一特色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這個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多少年來,豐富著這裡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準格爾旗,每年的夏季,也就是七、八月份,各個鄉鎮都要陸續舉辦交流會。在交流會上,本地的、外地的小商們雲集到一起。走進會場,滿目的五彩繽紛,應急不暇,但也亂中有序。商品區,賣物的一灘,食品區賣吃喝的一片,娛樂區,各種遊戲一排,攤位都是分類的。到處是吆喝聲、叫賣聲、嘈雜聲、娛樂的音樂聲。喧鬧的氣氛,熱鬧的程度,沒有趕過交流的人是想象不到的,適應不了這種氛圍的人會頭暈的。儘管如此,趕交流的人還是按著自己的需要,愛好慢慢的轉,慢慢的在每一個攤子前看看,買點實用的便宜貨。慢慢的用心欣賞品味,感受著現場的一切。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過去的商業活動)

“趕會了,買點甚?”

“真稀罕,怎能碰見你來來。”

“來了,轉給陣兒一起看戲哇”。

在交流會上人們尋找的是一種情懷。鄉情、親情、友情,也在交流中遞增。

唱戲是交流會的主軸,多數唱的是晉劇,這裡的人們叫大戲,也有二人臺,烏蘭牧騎、雜耍、馬戲等演出,五花八門。這一民俗文化和這裡的人們有解不開的情緣,趕交流的熱情濃得化不開。每年到了舉辦交流會的季節,老鄉們有一種耐不住,等不上的情緒。碰見了鄉幹部趕緊打問,甚至有人專門到鄉政府去問:“咱們的交流會甚會兒辦呀?人家好幾個鄉都辦過了。”“還沒定”。問的人就會失望的說,“哎,怎麼還不定呢?”老鄉們經常是提前猜測交流會的日子,請的哪家的劇團?

在交流會的熱鬧中,人們有種渴望和期盼。希望見到思念的朋友,想念的親戚,平時忙的顧不上訪親會友,趕會是最好的相見方式和相見場所。碰見了親戚朋友,短不了在會場搭建的棚子裡吃一頓,拉拉家常,聊聊很久不見的思念之情。人們既交流了情感,也拉近了距離。在會場吃飯會友,已成了這裡人們的習慣。

在交流會的紅火熱鬧中常常看到灑脫的身影。不論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還是老鄉,人們坐在瓜攤子的土地上,全然不顧灰土麻糝,放下了自己的身份,沒有了拿捏,吃的是那麼的隨意,談笑輕鬆自然。鄉土氣濃的土滋土味,土的讓人溫暖,土的讓人親切。

沙圪堵地方不大,在政府沒有搬遷前,是準格爾旗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這個老鎮上,交流會由來已久。每年都要舉辦一次大型的交流會,會期十天,一般都在七月底八月初。這時候鄉村屬於半農忙階段,瓜果也熟了,人們不忙了。不但周邊的人去趕會,其它鄉鎮的也去趕會。女人們也有時間有心情打扮自己,悠閒的安心的去趕會。

交流會場在燈光場,也叫戲場圪卜,有一個仿古的大戲臺,大戲就在那裡唱,在街的中心。交流會開始,那裡成了最熱鬧的地方,也成了商品最集中的地方。我第一次趕準格爾旗的交流,就是沙圪堵的交流會。納林離沙圪堵約三十里路,一般騎個自行車就很不錯了,大部分是結伴趕個小驢車之類的,很少有汽車,即使有也是拉貨敝蓬車也不安全,反正擠上一車人高高興興有說有笑趕交流了。那時的人們似乎腿腳特別有勁,步行三十里路不算什麼。納林有的人看戲更是成癮了,白天有事走不開,誤了下午的戲,說什麼也不能誤了晚上的戲,生硬步行三十里看一場戲,散戲後遇不上順車還得走回來,不是戲迷們十天的交流會也得去個三五趟。這種熱情感染著我,再加上人們把交流說的像神話一樣,聽的人著迷,講的人動心。有那麼好嗎?有那麼誘人嗎?我在杭蓋地生活時是沒有體驗過的。不顧自己不適應太吵的地方,遇到人多就頭痛頭暈的毛病。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帶著兩歲的女兒雅娜,走,趕一回沙圪堵交流會。

趕交流的人特別多,整個老鎮人流湧動,從后街開始就擁擠了,到了會場人滿的插腳不入,在商品區想看看賣些甚,結果自己被人擁著往前走。好不容易來到貨攤子跟前了,被這些五花八門的貨,晃得我眼花繚亂,覺得沒有什麼買的,於是隨著人流來到了戲臺前。下午的戲還沒開始演呢,已經黑壓壓的坐滿了等戲的人。烈日炎炎,人們有的戴著草帽,有的拿張報紙擋著陽光。也許怕擋著別人視線吧,沒有撐傘的。老劉告訴我,戲馬上就要開始了,鼓已打過三通。我想體驗一下晉劇的魅力有多麼神,為什麼吸引著這麼多的人。本想離的近點看,但是卻被擠在離戲臺老遠的地方。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看晉劇)

戲開始了,唱的是《打金枝》。小時候我經常聽父親講書,這齣戲的內容是瞭解的,可是看戲,就看不出個門頭腳道來了。由於不懂戲,根本不知道出來的角色是唱紅的還是唱黑的。什麼老生呀、小旦一概不知。雖然不懂角色,倒是看著打出的字幕,簡單又賦予哲理的戲文讓我很喜歡。

畢竟是適應不了這種嘈雜的地方,頭開始痛了,只好躲在會場入口處的陰涼地,一家三口欣賞進進出出的人流。讓我不解的是,人們都說交流會是會親親的好場所。在我看來,在會場尋個人如同大海撈針,就是擦肩而過也很難看得到,怎麼能會親親呢?我把這個疑問講給同事們聽時,他們笑我是個古董。很多年來,這個疑問成了一個有趣的笑話。

整個下午我都在觀賞人流,直到下午的戲散了,看戲的人湧出了外面。戲場圪卜的人才少了些。太陽不怎麼晒了,我們才又一次走進會場。我無心留戀那些花花綠綠的商品,只是感受著這裡的氣氛,瀏覽著這裡的場景。沒過多久,人們又開始搶佔戲臺下的位置,有拿小凳子的,有拿紙片子的。坐在那裡的人都懂戲,似乎演過的戲都看過。頭頭是道的講述戲的內容,誰扮的角色好,誰唱得好。有的出去吃喝一頓,接著再看晚上的戲。晚上戲場圪卜裡還是人滿滿的。戲臺西南角是籃球比賽場地,老劉當時參加全旗職工籃球比賽,晚上正好有他們隊比賽。儘管看比賽的人裡三層外三層,我還是堅持看完。

後來,我又趕了幾次沙圪堵的交流會,準格爾人特有的情感融入了我,有種情愫在滋生。我和好多人一樣,去沙圪堵趕交流不是為了購物,是為了感受會場氣氛。尋找一種記憶,留在戲場圪卜趕交流的滴點,“哦,去年的戲比今年的好”。看到球場的比賽,參加過球賽的人就會說,“這幾年的籃球打得不如我們那會兒好”。沙圪堵的戲場圪卜被拆後,雖然交流會年年如期舉辦,好多人特別是沙圪堵人更加懷念那時的交流會,那時的戲場圪卜。現在沙圪堵的戲場圪卜和演電影的大禮堂都沒有了,消失在時代發展中,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痕跡。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有明顯的民俗特色,這一特色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這個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多少年來,豐富著這裡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準格爾旗,每年的夏季,也就是七、八月份,各個鄉鎮都要陸續舉辦交流會。在交流會上,本地的、外地的小商們雲集到一起。走進會場,滿目的五彩繽紛,應急不暇,但也亂中有序。商品區,賣物的一灘,食品區賣吃喝的一片,娛樂區,各種遊戲一排,攤位都是分類的。到處是吆喝聲、叫賣聲、嘈雜聲、娛樂的音樂聲。喧鬧的氣氛,熱鬧的程度,沒有趕過交流的人是想象不到的,適應不了這種氛圍的人會頭暈的。儘管如此,趕交流的人還是按著自己的需要,愛好慢慢的轉,慢慢的在每一個攤子前看看,買點實用的便宜貨。慢慢的用心欣賞品味,感受著現場的一切。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過去的商業活動)

“趕會了,買點甚?”

“真稀罕,怎能碰見你來來。”

“來了,轉給陣兒一起看戲哇”。

在交流會上人們尋找的是一種情懷。鄉情、親情、友情,也在交流中遞增。

唱戲是交流會的主軸,多數唱的是晉劇,這裡的人們叫大戲,也有二人臺,烏蘭牧騎、雜耍、馬戲等演出,五花八門。這一民俗文化和這裡的人們有解不開的情緣,趕交流的熱情濃得化不開。每年到了舉辦交流會的季節,老鄉們有一種耐不住,等不上的情緒。碰見了鄉幹部趕緊打問,甚至有人專門到鄉政府去問:“咱們的交流會甚會兒辦呀?人家好幾個鄉都辦過了。”“還沒定”。問的人就會失望的說,“哎,怎麼還不定呢?”老鄉們經常是提前猜測交流會的日子,請的哪家的劇團?

在交流會的熱鬧中,人們有種渴望和期盼。希望見到思念的朋友,想念的親戚,平時忙的顧不上訪親會友,趕會是最好的相見方式和相見場所。碰見了親戚朋友,短不了在會場搭建的棚子裡吃一頓,拉拉家常,聊聊很久不見的思念之情。人們既交流了情感,也拉近了距離。在會場吃飯會友,已成了這裡人們的習慣。

在交流會的紅火熱鬧中常常看到灑脫的身影。不論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還是老鄉,人們坐在瓜攤子的土地上,全然不顧灰土麻糝,放下了自己的身份,沒有了拿捏,吃的是那麼的隨意,談笑輕鬆自然。鄉土氣濃的土滋土味,土的讓人溫暖,土的讓人親切。

沙圪堵地方不大,在政府沒有搬遷前,是準格爾旗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這個老鎮上,交流會由來已久。每年都要舉辦一次大型的交流會,會期十天,一般都在七月底八月初。這時候鄉村屬於半農忙階段,瓜果也熟了,人們不忙了。不但周邊的人去趕會,其它鄉鎮的也去趕會。女人們也有時間有心情打扮自己,悠閒的安心的去趕會。

交流會場在燈光場,也叫戲場圪卜,有一個仿古的大戲臺,大戲就在那裡唱,在街的中心。交流會開始,那裡成了最熱鬧的地方,也成了商品最集中的地方。我第一次趕準格爾旗的交流,就是沙圪堵的交流會。納林離沙圪堵約三十里路,一般騎個自行車就很不錯了,大部分是結伴趕個小驢車之類的,很少有汽車,即使有也是拉貨敝蓬車也不安全,反正擠上一車人高高興興有說有笑趕交流了。那時的人們似乎腿腳特別有勁,步行三十里路不算什麼。納林有的人看戲更是成癮了,白天有事走不開,誤了下午的戲,說什麼也不能誤了晚上的戲,生硬步行三十里看一場戲,散戲後遇不上順車還得走回來,不是戲迷們十天的交流會也得去個三五趟。這種熱情感染著我,再加上人們把交流說的像神話一樣,聽的人著迷,講的人動心。有那麼好嗎?有那麼誘人嗎?我在杭蓋地生活時是沒有體驗過的。不顧自己不適應太吵的地方,遇到人多就頭痛頭暈的毛病。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帶著兩歲的女兒雅娜,走,趕一回沙圪堵交流會。

趕交流的人特別多,整個老鎮人流湧動,從后街開始就擁擠了,到了會場人滿的插腳不入,在商品區想看看賣些甚,結果自己被人擁著往前走。好不容易來到貨攤子跟前了,被這些五花八門的貨,晃得我眼花繚亂,覺得沒有什麼買的,於是隨著人流來到了戲臺前。下午的戲還沒開始演呢,已經黑壓壓的坐滿了等戲的人。烈日炎炎,人們有的戴著草帽,有的拿張報紙擋著陽光。也許怕擋著別人視線吧,沒有撐傘的。老劉告訴我,戲馬上就要開始了,鼓已打過三通。我想體驗一下晉劇的魅力有多麼神,為什麼吸引著這麼多的人。本想離的近點看,但是卻被擠在離戲臺老遠的地方。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看晉劇)

戲開始了,唱的是《打金枝》。小時候我經常聽父親講書,這齣戲的內容是瞭解的,可是看戲,就看不出個門頭腳道來了。由於不懂戲,根本不知道出來的角色是唱紅的還是唱黑的。什麼老生呀、小旦一概不知。雖然不懂角色,倒是看著打出的字幕,簡單又賦予哲理的戲文讓我很喜歡。

畢竟是適應不了這種嘈雜的地方,頭開始痛了,只好躲在會場入口處的陰涼地,一家三口欣賞進進出出的人流。讓我不解的是,人們都說交流會是會親親的好場所。在我看來,在會場尋個人如同大海撈針,就是擦肩而過也很難看得到,怎麼能會親親呢?我把這個疑問講給同事們聽時,他們笑我是個古董。很多年來,這個疑問成了一個有趣的笑話。

整個下午我都在觀賞人流,直到下午的戲散了,看戲的人湧出了外面。戲場圪卜的人才少了些。太陽不怎麼晒了,我們才又一次走進會場。我無心留戀那些花花綠綠的商品,只是感受著這裡的氣氛,瀏覽著這裡的場景。沒過多久,人們又開始搶佔戲臺下的位置,有拿小凳子的,有拿紙片子的。坐在那裡的人都懂戲,似乎演過的戲都看過。頭頭是道的講述戲的內容,誰扮的角色好,誰唱得好。有的出去吃喝一頓,接著再看晚上的戲。晚上戲場圪卜裡還是人滿滿的。戲臺西南角是籃球比賽場地,老劉當時參加全旗職工籃球比賽,晚上正好有他們隊比賽。儘管看比賽的人裡三層外三層,我還是堅持看完。

後來,我又趕了幾次沙圪堵的交流會,準格爾人特有的情感融入了我,有種情愫在滋生。我和好多人一樣,去沙圪堵趕交流不是為了購物,是為了感受會場氣氛。尋找一種記憶,留在戲場圪卜趕交流的滴點,“哦,去年的戲比今年的好”。看到球場的比賽,參加過球賽的人就會說,“這幾年的籃球打得不如我們那會兒好”。沙圪堵的戲場圪卜被拆後,雖然交流會年年如期舉辦,好多人特別是沙圪堵人更加懷念那時的交流會,那時的戲場圪卜。現在沙圪堵的戲場圪卜和演電影的大禮堂都沒有了,消失在時代發展中,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痕跡。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有明顯的民俗特色,這一特色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這個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多少年來,豐富著這裡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準格爾旗,每年的夏季,也就是七、八月份,各個鄉鎮都要陸續舉辦交流會。在交流會上,本地的、外地的小商們雲集到一起。走進會場,滿目的五彩繽紛,應急不暇,但也亂中有序。商品區,賣物的一灘,食品區賣吃喝的一片,娛樂區,各種遊戲一排,攤位都是分類的。到處是吆喝聲、叫賣聲、嘈雜聲、娛樂的音樂聲。喧鬧的氣氛,熱鬧的程度,沒有趕過交流的人是想象不到的,適應不了這種氛圍的人會頭暈的。儘管如此,趕交流的人還是按著自己的需要,愛好慢慢的轉,慢慢的在每一個攤子前看看,買點實用的便宜貨。慢慢的用心欣賞品味,感受著現場的一切。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過去的商業活動)

“趕會了,買點甚?”

“真稀罕,怎能碰見你來來。”

“來了,轉給陣兒一起看戲哇”。

在交流會上人們尋找的是一種情懷。鄉情、親情、友情,也在交流中遞增。

唱戲是交流會的主軸,多數唱的是晉劇,這裡的人們叫大戲,也有二人臺,烏蘭牧騎、雜耍、馬戲等演出,五花八門。這一民俗文化和這裡的人們有解不開的情緣,趕交流的熱情濃得化不開。每年到了舉辦交流會的季節,老鄉們有一種耐不住,等不上的情緒。碰見了鄉幹部趕緊打問,甚至有人專門到鄉政府去問:“咱們的交流會甚會兒辦呀?人家好幾個鄉都辦過了。”“還沒定”。問的人就會失望的說,“哎,怎麼還不定呢?”老鄉們經常是提前猜測交流會的日子,請的哪家的劇團?

在交流會的熱鬧中,人們有種渴望和期盼。希望見到思念的朋友,想念的親戚,平時忙的顧不上訪親會友,趕會是最好的相見方式和相見場所。碰見了親戚朋友,短不了在會場搭建的棚子裡吃一頓,拉拉家常,聊聊很久不見的思念之情。人們既交流了情感,也拉近了距離。在會場吃飯會友,已成了這裡人們的習慣。

在交流會的紅火熱鬧中常常看到灑脫的身影。不論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還是老鄉,人們坐在瓜攤子的土地上,全然不顧灰土麻糝,放下了自己的身份,沒有了拿捏,吃的是那麼的隨意,談笑輕鬆自然。鄉土氣濃的土滋土味,土的讓人溫暖,土的讓人親切。

沙圪堵地方不大,在政府沒有搬遷前,是準格爾旗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這個老鎮上,交流會由來已久。每年都要舉辦一次大型的交流會,會期十天,一般都在七月底八月初。這時候鄉村屬於半農忙階段,瓜果也熟了,人們不忙了。不但周邊的人去趕會,其它鄉鎮的也去趕會。女人們也有時間有心情打扮自己,悠閒的安心的去趕會。

交流會場在燈光場,也叫戲場圪卜,有一個仿古的大戲臺,大戲就在那裡唱,在街的中心。交流會開始,那裡成了最熱鬧的地方,也成了商品最集中的地方。我第一次趕準格爾旗的交流,就是沙圪堵的交流會。納林離沙圪堵約三十里路,一般騎個自行車就很不錯了,大部分是結伴趕個小驢車之類的,很少有汽車,即使有也是拉貨敝蓬車也不安全,反正擠上一車人高高興興有說有笑趕交流了。那時的人們似乎腿腳特別有勁,步行三十里路不算什麼。納林有的人看戲更是成癮了,白天有事走不開,誤了下午的戲,說什麼也不能誤了晚上的戲,生硬步行三十里看一場戲,散戲後遇不上順車還得走回來,不是戲迷們十天的交流會也得去個三五趟。這種熱情感染著我,再加上人們把交流說的像神話一樣,聽的人著迷,講的人動心。有那麼好嗎?有那麼誘人嗎?我在杭蓋地生活時是沒有體驗過的。不顧自己不適應太吵的地方,遇到人多就頭痛頭暈的毛病。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帶著兩歲的女兒雅娜,走,趕一回沙圪堵交流會。

趕交流的人特別多,整個老鎮人流湧動,從后街開始就擁擠了,到了會場人滿的插腳不入,在商品區想看看賣些甚,結果自己被人擁著往前走。好不容易來到貨攤子跟前了,被這些五花八門的貨,晃得我眼花繚亂,覺得沒有什麼買的,於是隨著人流來到了戲臺前。下午的戲還沒開始演呢,已經黑壓壓的坐滿了等戲的人。烈日炎炎,人們有的戴著草帽,有的拿張報紙擋著陽光。也許怕擋著別人視線吧,沒有撐傘的。老劉告訴我,戲馬上就要開始了,鼓已打過三通。我想體驗一下晉劇的魅力有多麼神,為什麼吸引著這麼多的人。本想離的近點看,但是卻被擠在離戲臺老遠的地方。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看晉劇)

戲開始了,唱的是《打金枝》。小時候我經常聽父親講書,這齣戲的內容是瞭解的,可是看戲,就看不出個門頭腳道來了。由於不懂戲,根本不知道出來的角色是唱紅的還是唱黑的。什麼老生呀、小旦一概不知。雖然不懂角色,倒是看著打出的字幕,簡單又賦予哲理的戲文讓我很喜歡。

畢竟是適應不了這種嘈雜的地方,頭開始痛了,只好躲在會場入口處的陰涼地,一家三口欣賞進進出出的人流。讓我不解的是,人們都說交流會是會親親的好場所。在我看來,在會場尋個人如同大海撈針,就是擦肩而過也很難看得到,怎麼能會親親呢?我把這個疑問講給同事們聽時,他們笑我是個古董。很多年來,這個疑問成了一個有趣的笑話。

整個下午我都在觀賞人流,直到下午的戲散了,看戲的人湧出了外面。戲場圪卜的人才少了些。太陽不怎麼晒了,我們才又一次走進會場。我無心留戀那些花花綠綠的商品,只是感受著這裡的氣氛,瀏覽著這裡的場景。沒過多久,人們又開始搶佔戲臺下的位置,有拿小凳子的,有拿紙片子的。坐在那裡的人都懂戲,似乎演過的戲都看過。頭頭是道的講述戲的內容,誰扮的角色好,誰唱得好。有的出去吃喝一頓,接著再看晚上的戲。晚上戲場圪卜裡還是人滿滿的。戲臺西南角是籃球比賽場地,老劉當時參加全旗職工籃球比賽,晚上正好有他們隊比賽。儘管看比賽的人裡三層外三層,我還是堅持看完。

後來,我又趕了幾次沙圪堵的交流會,準格爾人特有的情感融入了我,有種情愫在滋生。我和好多人一樣,去沙圪堵趕交流不是為了購物,是為了感受會場氣氛。尋找一種記憶,留在戲場圪卜趕交流的滴點,“哦,去年的戲比今年的好”。看到球場的比賽,參加過球賽的人就會說,“這幾年的籃球打得不如我們那會兒好”。沙圪堵的戲場圪卜被拆後,雖然交流會年年如期舉辦,好多人特別是沙圪堵人更加懷念那時的交流會,那時的戲場圪卜。現在沙圪堵的戲場圪卜和演電影的大禮堂都沒有了,消失在時代發展中,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痕跡。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有明顯的民俗特色,這一特色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這個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多少年來,豐富著這裡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準格爾旗,每年的夏季,也就是七、八月份,各個鄉鎮都要陸續舉辦交流會。在交流會上,本地的、外地的小商們雲集到一起。走進會場,滿目的五彩繽紛,應急不暇,但也亂中有序。商品區,賣物的一灘,食品區賣吃喝的一片,娛樂區,各種遊戲一排,攤位都是分類的。到處是吆喝聲、叫賣聲、嘈雜聲、娛樂的音樂聲。喧鬧的氣氛,熱鬧的程度,沒有趕過交流的人是想象不到的,適應不了這種氛圍的人會頭暈的。儘管如此,趕交流的人還是按著自己的需要,愛好慢慢的轉,慢慢的在每一個攤子前看看,買點實用的便宜貨。慢慢的用心欣賞品味,感受著現場的一切。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過去的商業活動)

“趕會了,買點甚?”

“真稀罕,怎能碰見你來來。”

“來了,轉給陣兒一起看戲哇”。

在交流會上人們尋找的是一種情懷。鄉情、親情、友情,也在交流中遞增。

唱戲是交流會的主軸,多數唱的是晉劇,這裡的人們叫大戲,也有二人臺,烏蘭牧騎、雜耍、馬戲等演出,五花八門。這一民俗文化和這裡的人們有解不開的情緣,趕交流的熱情濃得化不開。每年到了舉辦交流會的季節,老鄉們有一種耐不住,等不上的情緒。碰見了鄉幹部趕緊打問,甚至有人專門到鄉政府去問:“咱們的交流會甚會兒辦呀?人家好幾個鄉都辦過了。”“還沒定”。問的人就會失望的說,“哎,怎麼還不定呢?”老鄉們經常是提前猜測交流會的日子,請的哪家的劇團?

在交流會的熱鬧中,人們有種渴望和期盼。希望見到思念的朋友,想念的親戚,平時忙的顧不上訪親會友,趕會是最好的相見方式和相見場所。碰見了親戚朋友,短不了在會場搭建的棚子裡吃一頓,拉拉家常,聊聊很久不見的思念之情。人們既交流了情感,也拉近了距離。在會場吃飯會友,已成了這裡人們的習慣。

在交流會的紅火熱鬧中常常看到灑脫的身影。不論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還是老鄉,人們坐在瓜攤子的土地上,全然不顧灰土麻糝,放下了自己的身份,沒有了拿捏,吃的是那麼的隨意,談笑輕鬆自然。鄉土氣濃的土滋土味,土的讓人溫暖,土的讓人親切。

沙圪堵地方不大,在政府沒有搬遷前,是準格爾旗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這個老鎮上,交流會由來已久。每年都要舉辦一次大型的交流會,會期十天,一般都在七月底八月初。這時候鄉村屬於半農忙階段,瓜果也熟了,人們不忙了。不但周邊的人去趕會,其它鄉鎮的也去趕會。女人們也有時間有心情打扮自己,悠閒的安心的去趕會。

交流會場在燈光場,也叫戲場圪卜,有一個仿古的大戲臺,大戲就在那裡唱,在街的中心。交流會開始,那裡成了最熱鬧的地方,也成了商品最集中的地方。我第一次趕準格爾旗的交流,就是沙圪堵的交流會。納林離沙圪堵約三十里路,一般騎個自行車就很不錯了,大部分是結伴趕個小驢車之類的,很少有汽車,即使有也是拉貨敝蓬車也不安全,反正擠上一車人高高興興有說有笑趕交流了。那時的人們似乎腿腳特別有勁,步行三十里路不算什麼。納林有的人看戲更是成癮了,白天有事走不開,誤了下午的戲,說什麼也不能誤了晚上的戲,生硬步行三十里看一場戲,散戲後遇不上順車還得走回來,不是戲迷們十天的交流會也得去個三五趟。這種熱情感染著我,再加上人們把交流說的像神話一樣,聽的人著迷,講的人動心。有那麼好嗎?有那麼誘人嗎?我在杭蓋地生活時是沒有體驗過的。不顧自己不適應太吵的地方,遇到人多就頭痛頭暈的毛病。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帶著兩歲的女兒雅娜,走,趕一回沙圪堵交流會。

趕交流的人特別多,整個老鎮人流湧動,從后街開始就擁擠了,到了會場人滿的插腳不入,在商品區想看看賣些甚,結果自己被人擁著往前走。好不容易來到貨攤子跟前了,被這些五花八門的貨,晃得我眼花繚亂,覺得沒有什麼買的,於是隨著人流來到了戲臺前。下午的戲還沒開始演呢,已經黑壓壓的坐滿了等戲的人。烈日炎炎,人們有的戴著草帽,有的拿張報紙擋著陽光。也許怕擋著別人視線吧,沒有撐傘的。老劉告訴我,戲馬上就要開始了,鼓已打過三通。我想體驗一下晉劇的魅力有多麼神,為什麼吸引著這麼多的人。本想離的近點看,但是卻被擠在離戲臺老遠的地方。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看晉劇)

戲開始了,唱的是《打金枝》。小時候我經常聽父親講書,這齣戲的內容是瞭解的,可是看戲,就看不出個門頭腳道來了。由於不懂戲,根本不知道出來的角色是唱紅的還是唱黑的。什麼老生呀、小旦一概不知。雖然不懂角色,倒是看著打出的字幕,簡單又賦予哲理的戲文讓我很喜歡。

畢竟是適應不了這種嘈雜的地方,頭開始痛了,只好躲在會場入口處的陰涼地,一家三口欣賞進進出出的人流。讓我不解的是,人們都說交流會是會親親的好場所。在我看來,在會場尋個人如同大海撈針,就是擦肩而過也很難看得到,怎麼能會親親呢?我把這個疑問講給同事們聽時,他們笑我是個古董。很多年來,這個疑問成了一個有趣的笑話。

整個下午我都在觀賞人流,直到下午的戲散了,看戲的人湧出了外面。戲場圪卜的人才少了些。太陽不怎麼晒了,我們才又一次走進會場。我無心留戀那些花花綠綠的商品,只是感受著這裡的氣氛,瀏覽著這裡的場景。沒過多久,人們又開始搶佔戲臺下的位置,有拿小凳子的,有拿紙片子的。坐在那裡的人都懂戲,似乎演過的戲都看過。頭頭是道的講述戲的內容,誰扮的角色好,誰唱得好。有的出去吃喝一頓,接著再看晚上的戲。晚上戲場圪卜裡還是人滿滿的。戲臺西南角是籃球比賽場地,老劉當時參加全旗職工籃球比賽,晚上正好有他們隊比賽。儘管看比賽的人裡三層外三層,我還是堅持看完。

後來,我又趕了幾次沙圪堵的交流會,準格爾人特有的情感融入了我,有種情愫在滋生。我和好多人一樣,去沙圪堵趕交流不是為了購物,是為了感受會場氣氛。尋找一種記憶,留在戲場圪卜趕交流的滴點,“哦,去年的戲比今年的好”。看到球場的比賽,參加過球賽的人就會說,“這幾年的籃球打得不如我們那會兒好”。沙圪堵的戲場圪卜被拆後,雖然交流會年年如期舉辦,好多人特別是沙圪堵人更加懷念那時的交流會,那時的戲場圪卜。現在沙圪堵的戲場圪卜和演電影的大禮堂都沒有了,消失在時代發展中,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痕跡。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2017年沙圪堵交流會)

納林每年也辦交流會,沒有沙圪堵的規模大,和別的鄉鎮一樣,會期五天。交流會場在前街口,雖然是鄉鎮,趕會的人同樣很多。周邊的老鄉們搬上老的領上小的總得趕一場交流會。老年人把最好看的平時捨不得穿的新衣服穿上,來會場後,有種過年大購物的勢頭,來時兩手空空,回時大包小包一大堆。

我婆婆在世時,喜歡趕會,雅娜從小喜歡跟奶奶看戲。雅娜看戲不是看戲文,而是看戲裝,經常根據記憶畫一些古裝人物,髮式呀、衣服呀、特別愛畫古裝女子的手,雅娜畫畫的天賦在我的不重視中給抹殺了。婆婆也喜歡交流會上購物,不記得是哪一年的交流會上,買了一塊綠色的絲絨褥面,一塊紅色絲絨被面,上面印著鴛鴦戲水圖案。讓我好好保存著,等我兒子偉偉結婚時縫裝新被子,那時偉偉好像才十來歲。可惜老人家沒能看到她孫小子成婚就去世了,被面也放的過時了。這也是婆婆留給我唯一的東西,雖然不值錢,卻很珍貴,蘊含著太多的東西,我把對婆婆的懷念連同布一併珍藏著。

後來納林在原政府的辦公房後面蓋起了現在的戲臺,交流場連同集市一併倒了過來。我離開納林後再沒有趕過納林和沙圪堵的交流會,聽說近幾年的交流會漸漸恢復著原來的繁榮與熱鬧。

我還趕過其它鄉鎮的交流會,感覺都是人多熱鬧。我們年輕時的那個年代沒有電視機,更沒有手機,連看電影都是稀罕的。交流會滿足了人們的物質交流,也繁榮了市場經濟。

物質豐盛的當下購物極為方便,這些絲毫不影響交流會小商們的買賣,也削減不了人們購物的熱情。商品區依舊火爆,食品區人們流連忘返。交流會年年辦,這是民俗的延續和傳承,是準格爾人的一種情懷,更是準格爾人的一種精神寄託。

"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有明顯的民俗特色,這一特色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這個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多少年來,豐富著這裡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準格爾旗,每年的夏季,也就是七、八月份,各個鄉鎮都要陸續舉辦交流會。在交流會上,本地的、外地的小商們雲集到一起。走進會場,滿目的五彩繽紛,應急不暇,但也亂中有序。商品區,賣物的一灘,食品區賣吃喝的一片,娛樂區,各種遊戲一排,攤位都是分類的。到處是吆喝聲、叫賣聲、嘈雜聲、娛樂的音樂聲。喧鬧的氣氛,熱鬧的程度,沒有趕過交流的人是想象不到的,適應不了這種氛圍的人會頭暈的。儘管如此,趕交流的人還是按著自己的需要,愛好慢慢的轉,慢慢的在每一個攤子前看看,買點實用的便宜貨。慢慢的用心欣賞品味,感受著現場的一切。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過去的商業活動)

“趕會了,買點甚?”

“真稀罕,怎能碰見你來來。”

“來了,轉給陣兒一起看戲哇”。

在交流會上人們尋找的是一種情懷。鄉情、親情、友情,也在交流中遞增。

唱戲是交流會的主軸,多數唱的是晉劇,這裡的人們叫大戲,也有二人臺,烏蘭牧騎、雜耍、馬戲等演出,五花八門。這一民俗文化和這裡的人們有解不開的情緣,趕交流的熱情濃得化不開。每年到了舉辦交流會的季節,老鄉們有一種耐不住,等不上的情緒。碰見了鄉幹部趕緊打問,甚至有人專門到鄉政府去問:“咱們的交流會甚會兒辦呀?人家好幾個鄉都辦過了。”“還沒定”。問的人就會失望的說,“哎,怎麼還不定呢?”老鄉們經常是提前猜測交流會的日子,請的哪家的劇團?

在交流會的熱鬧中,人們有種渴望和期盼。希望見到思念的朋友,想念的親戚,平時忙的顧不上訪親會友,趕會是最好的相見方式和相見場所。碰見了親戚朋友,短不了在會場搭建的棚子裡吃一頓,拉拉家常,聊聊很久不見的思念之情。人們既交流了情感,也拉近了距離。在會場吃飯會友,已成了這裡人們的習慣。

在交流會的紅火熱鬧中常常看到灑脫的身影。不論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還是老鄉,人們坐在瓜攤子的土地上,全然不顧灰土麻糝,放下了自己的身份,沒有了拿捏,吃的是那麼的隨意,談笑輕鬆自然。鄉土氣濃的土滋土味,土的讓人溫暖,土的讓人親切。

沙圪堵地方不大,在政府沒有搬遷前,是準格爾旗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這個老鎮上,交流會由來已久。每年都要舉辦一次大型的交流會,會期十天,一般都在七月底八月初。這時候鄉村屬於半農忙階段,瓜果也熟了,人們不忙了。不但周邊的人去趕會,其它鄉鎮的也去趕會。女人們也有時間有心情打扮自己,悠閒的安心的去趕會。

交流會場在燈光場,也叫戲場圪卜,有一個仿古的大戲臺,大戲就在那裡唱,在街的中心。交流會開始,那裡成了最熱鬧的地方,也成了商品最集中的地方。我第一次趕準格爾旗的交流,就是沙圪堵的交流會。納林離沙圪堵約三十里路,一般騎個自行車就很不錯了,大部分是結伴趕個小驢車之類的,很少有汽車,即使有也是拉貨敝蓬車也不安全,反正擠上一車人高高興興有說有笑趕交流了。那時的人們似乎腿腳特別有勁,步行三十里路不算什麼。納林有的人看戲更是成癮了,白天有事走不開,誤了下午的戲,說什麼也不能誤了晚上的戲,生硬步行三十里看一場戲,散戲後遇不上順車還得走回來,不是戲迷們十天的交流會也得去個三五趟。這種熱情感染著我,再加上人們把交流說的像神話一樣,聽的人著迷,講的人動心。有那麼好嗎?有那麼誘人嗎?我在杭蓋地生活時是沒有體驗過的。不顧自己不適應太吵的地方,遇到人多就頭痛頭暈的毛病。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帶著兩歲的女兒雅娜,走,趕一回沙圪堵交流會。

趕交流的人特別多,整個老鎮人流湧動,從后街開始就擁擠了,到了會場人滿的插腳不入,在商品區想看看賣些甚,結果自己被人擁著往前走。好不容易來到貨攤子跟前了,被這些五花八門的貨,晃得我眼花繚亂,覺得沒有什麼買的,於是隨著人流來到了戲臺前。下午的戲還沒開始演呢,已經黑壓壓的坐滿了等戲的人。烈日炎炎,人們有的戴著草帽,有的拿張報紙擋著陽光。也許怕擋著別人視線吧,沒有撐傘的。老劉告訴我,戲馬上就要開始了,鼓已打過三通。我想體驗一下晉劇的魅力有多麼神,為什麼吸引著這麼多的人。本想離的近點看,但是卻被擠在離戲臺老遠的地方。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看晉劇)

戲開始了,唱的是《打金枝》。小時候我經常聽父親講書,這齣戲的內容是瞭解的,可是看戲,就看不出個門頭腳道來了。由於不懂戲,根本不知道出來的角色是唱紅的還是唱黑的。什麼老生呀、小旦一概不知。雖然不懂角色,倒是看著打出的字幕,簡單又賦予哲理的戲文讓我很喜歡。

畢竟是適應不了這種嘈雜的地方,頭開始痛了,只好躲在會場入口處的陰涼地,一家三口欣賞進進出出的人流。讓我不解的是,人們都說交流會是會親親的好場所。在我看來,在會場尋個人如同大海撈針,就是擦肩而過也很難看得到,怎麼能會親親呢?我把這個疑問講給同事們聽時,他們笑我是個古董。很多年來,這個疑問成了一個有趣的笑話。

整個下午我都在觀賞人流,直到下午的戲散了,看戲的人湧出了外面。戲場圪卜的人才少了些。太陽不怎麼晒了,我們才又一次走進會場。我無心留戀那些花花綠綠的商品,只是感受著這裡的氣氛,瀏覽著這裡的場景。沒過多久,人們又開始搶佔戲臺下的位置,有拿小凳子的,有拿紙片子的。坐在那裡的人都懂戲,似乎演過的戲都看過。頭頭是道的講述戲的內容,誰扮的角色好,誰唱得好。有的出去吃喝一頓,接著再看晚上的戲。晚上戲場圪卜裡還是人滿滿的。戲臺西南角是籃球比賽場地,老劉當時參加全旗職工籃球比賽,晚上正好有他們隊比賽。儘管看比賽的人裡三層外三層,我還是堅持看完。

後來,我又趕了幾次沙圪堵的交流會,準格爾人特有的情感融入了我,有種情愫在滋生。我和好多人一樣,去沙圪堵趕交流不是為了購物,是為了感受會場氣氛。尋找一種記憶,留在戲場圪卜趕交流的滴點,“哦,去年的戲比今年的好”。看到球場的比賽,參加過球賽的人就會說,“這幾年的籃球打得不如我們那會兒好”。沙圪堵的戲場圪卜被拆後,雖然交流會年年如期舉辦,好多人特別是沙圪堵人更加懷念那時的交流會,那時的戲場圪卜。現在沙圪堵的戲場圪卜和演電影的大禮堂都沒有了,消失在時代發展中,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痕跡。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2017年沙圪堵交流會)

納林每年也辦交流會,沒有沙圪堵的規模大,和別的鄉鎮一樣,會期五天。交流會場在前街口,雖然是鄉鎮,趕會的人同樣很多。周邊的老鄉們搬上老的領上小的總得趕一場交流會。老年人把最好看的平時捨不得穿的新衣服穿上,來會場後,有種過年大購物的勢頭,來時兩手空空,回時大包小包一大堆。

我婆婆在世時,喜歡趕會,雅娜從小喜歡跟奶奶看戲。雅娜看戲不是看戲文,而是看戲裝,經常根據記憶畫一些古裝人物,髮式呀、衣服呀、特別愛畫古裝女子的手,雅娜畫畫的天賦在我的不重視中給抹殺了。婆婆也喜歡交流會上購物,不記得是哪一年的交流會上,買了一塊綠色的絲絨褥面,一塊紅色絲絨被面,上面印著鴛鴦戲水圖案。讓我好好保存著,等我兒子偉偉結婚時縫裝新被子,那時偉偉好像才十來歲。可惜老人家沒能看到她孫小子成婚就去世了,被面也放的過時了。這也是婆婆留給我唯一的東西,雖然不值錢,卻很珍貴,蘊含著太多的東西,我把對婆婆的懷念連同布一併珍藏著。

後來納林在原政府的辦公房後面蓋起了現在的戲臺,交流場連同集市一併倒了過來。我離開納林後再沒有趕過納林和沙圪堵的交流會,聽說近幾年的交流會漸漸恢復著原來的繁榮與熱鬧。

我還趕過其它鄉鎮的交流會,感覺都是人多熱鬧。我們年輕時的那個年代沒有電視機,更沒有手機,連看電影都是稀罕的。交流會滿足了人們的物質交流,也繁榮了市場經濟。

物質豐盛的當下購物極為方便,這些絲毫不影響交流會小商們的買賣,也削減不了人們購物的熱情。商品區依舊火爆,食品區人們流連忘返。交流會年年辦,這是民俗的延續和傳承,是準格爾人的一種情懷,更是準格爾人的一種精神寄託。

準格爾旗的交流會

作者:閆桂蘭

鄂爾多斯市杭錦旗人

在準格爾旗從事小學教育工作

現已退休

來源:右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