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洲島2020年有望通地鐵

珠江 黃埔區 交通 時政 大洋網 2017-06-22

大洋網訊 長洲島作為珠江上的“江心寶島”一直備受關注,但長期以來由於缺乏被廣泛認可的發展思路和實施路徑,長洲島面臨強調保護而弱化發展、地區開發較為滯後的問題。昨日,“營造長洲文化島的微改造策略研究專家諮詢會”召開,來自黃埔區政府、市城市更新局、市國土規劃委、市園林局、市統戰部等相關部門的領導,以及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相關研究人員匯聚一堂,共商長洲島的保護與發展大計,促進長洲島早日“動起來”,為加快廣州“一江兩岸三帶”建設和城市更新改造步伐把脈支招。

現狀:長洲島目前發展滯後

長洲島位於廣州東部,是珠江上的一個江心島,面積11.5平方公里。島內文物古蹟遍地、文化底蘊深厚,生態保護良好。長洲島聚集有各級文保單位55處,包括著名的黃埔軍校舊址、東征烈士墓園、北伐紀念碑、外國人公墓等。2000年,長洲島就被確立為廣州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同時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但長洲島目前開發仍較為滯後,長洲島微改造課題組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島上2萬多居民中相當一部分家庭月收入僅5000元。

對此,市國土規劃委副主任郭昊羽透露,近年來廣州市委、市政府對長洲島有幾個比較大的動作,今年廣州市人大又把長洲島作為重點提案提出來。郭昊羽認為,2013年名城委確定的長洲島保護和開發的幾個原則還是很有意義的——人口只減不增,建設量只減不增,綠化只增不減,交通上不搞快速主幹道,產業不搞房地產。

建議:打造“四位一體”文化島

昨日,與會專家學者認為,長洲島的發展一定要吸取其他江心島開發的教訓,絕不能搞變相的房地產開發。而只能是依託現有資源和條件,實行微改造。

為此,長洲島微改造課題組提出,政府只需做好主導、把長洲島“輕輕地動一動”,營造一個融合統戰平臺、創意產業、嶺南水鄉、生態文明為一體的長洲文化島。

改善交通:近期打通斷頭路 築通達路網

對於長洲島的交通問題,有業內人士透露,曾有計劃建設一條從黃埔城區到長洲島的隧道,但後來並未實施,因為長洲島上不應該引入大量的人流、車流。長洲島微改造課題組對交通問題提出的建議也是,長洲島的道路不在於寬而在於通,應增加投入打通眾多斷頭路,構築尤其是通達景點的島內路網。

此外,規劃中的地鐵7號線、8號線將設長洲站,預計2022年建成,屆時將能較好地解決長洲島的交通問題。

生態建設:借鑑海珠溼地的經驗“只徵不轉”

在生態建設方面,課題組提出打造長洲島“翡翠綠洲”的設想,營造“一心、一帶、六園”的公園綠地體系:“一心”指將島中部的升旗山、牛牯嶺作為全島的生態綠心;“一帶”指建立10公里的環島綠道;“六園”指建設六個公園,包括現有的中山公園和深井文塔公園,新建南部的溼地公園、長洲炮臺公園、一號湧帶狀公園、遊艇會西側的新擔湧公園。黃埔區副區長黃東透露,下一步打算借鑑海珠溼地的經驗,採取“只徵不轉”的方式或者長期租賃農民土地,做好溼地。

引入產業:開發島上民宿、酒店

課題組提出,要植入文創要素,發展長洲產業文化。可以利用臨近大學城的優勢,開闢大學城院校文創產業研發創作園地,實行由政府主導和國際通行的開發商制度相結合,吸引文創團隊入島,主動與汽車、皮具、珠寶、演藝、體育等產業對接,形成國際高端創意品牌集聚區。同時整合古村、舊民居等資源,開闢大師工作室、民宿和分佈式酒店等。

文/廣報記者杜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