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一生最信任的人,不是周瑜魯肅,不是呂蒙陸遜,竟是諸葛亮!

相信很多人都難以想象,東吳皇帝孫權,竟是三國時代最為佩服諸葛亮的人,對這個別國大臣的公開仰慕,已經到了毫無半點身為君主之矜持的地步,沒有將諸葛亮這個同齡人收入麾下,也是孫權畢生的遺憾。

諸葛亮面見孫權

孫權一生最信任的人,不是周瑜魯肅,不是呂蒙陸遜,竟是諸葛亮!

他曾對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稱讚諸葛亮是「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用歷史地位隆高的上古賢相伊尹和周公來比擬諸葛亮。

後來在蜀漢和東吳結盟,經孫權認可的正式盟書中,稱頌「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同時卻隻字不提蜀漢皇帝劉禪。足可見孫權自始至終認為,諸葛亮才是和自己平起平坐、肝膽相照的盟友。

孫權一生最信任的人,不是周瑜魯肅,不是呂蒙陸遜,竟是諸葛亮!

甚至可以說,孫劉聯盟和後來的蜀吳聯盟之所以成立,蜀漢政權之所以能夠建立,很大程度上就源於孫權對諸葛亮的個人感情。

在當陽之戰,劉備被曹操五千虎豹騎打得慘敗,隨行十餘萬士民損失殆盡,兩個女兒被捉,從此生死不知。劉備的重要謀主徐庶,也因為此戰中老母被擒而北上投曹。(如《三國演義》所述,徐庶在諸葛亮出山前就已投曹,並非史實。)

孫權殺黃祖後,江夏郡江南部就已經落到東吳手裡;劉備既敗,劉琦佔的江夏郡江北部也根本守不住,只能和劉備一起逃跑。此時的劉備,都一度打算收殘兵南下廣西,去投奔蒼梧太守吳巨了,如此一來便徹底退出爭奪天下的舞臺,什麼雄圖壯志再也休提。幸虧被諸葛亮和魯肅攔阻,才轉向孫權領地逃跑,淪為寄人籬下的客軍。

曹操數十萬大軍壓境,傳書威逼孫權,此時江東從託孤重臣張昭起,一片歸附漢朝中樞之聲,如果孫權聽從他們意見投曹,那麼劉備這個“頑固反曹分子”的人頭就是最好的投名狀。因此,曹操本人和曹軍諸多謀士(除程昱外),都認定孫權必殺劉備而降服,一如遼東公孫康殺二袁一樣。

劉備丟失苦心經營數年的大半家當,落到命懸一線、生殺由人的地步,幸有諸葛亮居中縱橫,折服眾多江東名士,其風姿令孫權深為膺服,周瑜、魯肅等人也竭力主戰,終於定下聯合抗曹之計,令劉備絕處逢生。

諸葛亮舌戰群儒

孫權一生最信任的人,不是周瑜魯肅,不是呂蒙陸遜,竟是諸葛亮!

此外,諸葛亮更儘可能在孫權面前,為劉備爭取到了最好的待遇,雖然其本質上是新依附於東吳的附庸客軍,一如劉備此前歸附曹操、袁紹、劉表一樣,但名義上卻取得了同盟者的地位。

曹操大軍在赤壁之戰遭周瑜黃蓋當頭一棒,荊州水軍損失殆盡,被迫燒船北歸,原本曹操統一幾乎已成定局的天下大勢,便在孫權(26歲)、諸葛亮(27歲)、周瑜(33歲)、魯肅(36歲)這幾個年輕人的齊心協力下,竟然力挽狂瀾,逆轉了歷史車輪。

孫權一生最信任的人,不是周瑜魯肅,不是呂蒙陸遜,竟是諸葛亮!

所謂的“孫劉聯盟”,從一開始並不是真正對等聯盟,而是劉備奉孫權為盟主,以大漢左將軍、豫州牧的名義,表奏原本只是討虜將軍、會稽太守的孫權,為名位更高於自己的車騎將軍、徐州牧;在之後的攻伐荊州戰役中也居於附庸地位,還被周瑜竭力壓制。

孫權既然深慕諸葛亮之才,便通過其兄諸葛瑾勸說諸葛亮轉投自己,並極有自信只要諸葛亮自己願意,他只需一封書信便能令劉備無話可說。然而,諸葛亮卻通過諸葛瑾轉達自己對劉備“義無二心”的忠誠,令孫權愈加敬重,以為其言足以上達神明。

【玄德昔遣孔明至吳,孤嘗語子瑜曰:‘卿與孔明同產,且弟隨兄,於義為順,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從卿者,孤當以書解玄德,意自隨人耳。’子瑜答孤言:‘弟亮以失身於人,委質定分,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也。’其言足貫神明。】

此後,孫權愈加重用諸葛瑾,多次讓他負責對劉備的外交事宜,也讓諸葛氏兄弟的手足之情,成為孫劉聯盟的紐帶和潤滑劑。

雖然諸葛亮為避嫌疑,和兄長從來在外交場合相見,私下絕不會面。但他們兄弟二人的書信往來一向不斷,除家事外更時常談及國事。通過這種兄弟私信來傳遞信息,也一直是蜀漢和東吳外交的重要聯繫方式。

東吳中司馬:諸葛瑾

孫權一生最信任的人,不是周瑜魯肅,不是呂蒙陸遜,竟是諸葛亮!

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持蜀漢政務,拋棄荊州和猇亭兩戰的舊怨,迅速恢復吳蜀同盟,承認了孫權對荊州的佔有,並連續出兵北伐雍涼,令曹魏將重兵西移,“不得分兵東行”,東吳北方防線的壓力頓減。孫權終於可以放手整合內部,安心稱帝。

諸葛亮《與兄瑾書》:【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險,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入。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

諸葛亮更送給孫權一樁大禮,就是力排蜀漢朝堂那些不知變通的腐儒之議,做出意識形態的重大讓步,犧牲蜀漢的核心競爭力,承認孫權稱帝的合法性。

得到自稱繼承兩漢王朝法統的蜀漢政權的承認後,孫權方能從“吳王”順理成章變為“吳帝”,諸葛亮對他在政治上的幫助可謂居功至偉,是以孫權才會一直真心感激。兩人心有靈犀,實現中國歷史上空前而非絕後的“二帝並尊”。

甚至可以這麼說,諸葛亮從出山起,從始至終,事實上都是蜀漢政權最大的“親吳派”,對此立場更態度公開,毫不遮掩。他不止是直接從身為吳國重臣的兄長諸葛瑾處過繼嗣子諸葛喬;不止和諸葛瑾多次通報自己北伐曹魏的相關軍情,而且和孫權、陸遜、步騭等東吳君臣,長期信箋交流對時局大勢的意見,更可以直接插手東吳政權的人事安排,無需避嫌和顧忌。

《三國志·陸遜傳》:【諸葛亮秉政,與權連和。時事所宜,權輒令遜語亮,並刻權印,以置遜所。權每與禪、亮書,常過示遜,輕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

諸葛亮《與兄瑾書》:【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百餘里,其閣樑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於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強也。頃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橋閣悉壞,時趙子龍與鄧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緣崖與伯苗相聞而已。】

諸葛亮《與步騭書》:【僕前軍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餘。馬冢在武功東十餘里,有高勢,攻之不便,是以留耳。】

諸葛亮《與陸遜書》:【家兄年老,而恪(諸葛恪)性疏,今使典主糧谷,糧谷軍之要最,僕雖在遠,竊用不安。足下特為啟至尊轉之。】

正因有諸葛亮這一層關係,全無領軍才能、多次出兵失利的諸葛瑾,竟能在東吳平步青雲,最後竟位極人臣,封大將軍。

也正是在諸葛亮通過陸遜轉達的建議下,孫權才將他的侄子諸葛恪人盡其才,從不適合其性情的“典主糧谷”後勤崗位,轉調去領兵。後來諸葛恪收降四十萬山越,得四萬甲兵,也是東吳對山越近百年戰爭中最大一次勝利。陸遜去世後,諸葛恪封大將軍,駐守武昌,總領荊州事務。

公元252年,孫權臨終時,之所以選擇諸葛恪做自己的首席託孤大臣,很大程度上就因為他是諸葛亮的親侄子,也確實表現出相當的軍政才能,才會愛屋及烏,對其寄予厚望。從公元207年那次初會起,對諸葛亮的“求而不得”之思,已經在孫權心中,埋藏了整整45年!

東吳太傅、丞相:諸葛恪

孫權一生最信任的人,不是周瑜魯肅,不是呂蒙陸遜,竟是諸葛亮!

諸葛恪雖因剛愎自用,人緣不佳,在東吳內部爭鬥中遇害。但他指揮的東興之戰,以四萬吳軍大破司馬昭統帥的魏軍七萬大軍,斬首數超過四萬,繳獲魏軍車輛、牛馬、騾驢等數以千計,資材甲冑堆積如山,幾乎打崩了魏國整個東部防線。魏國甚至因為傷亡實在慘重,不得不因此更改了喪葬制度,影響持續後世百年。諸葛恪也因此功而升任東吳丞相。

由此不由聯想,諸葛亮如果投奔孫權,必得到其毫無保留地的信任和重用。以東吳遠強於蝸居新野時劉備的國力和基礎,和諸葛亮正是如虎添翼,強強聯合,極有可能取得遠大於真實歷史的巨大成就。

孫權一生最信任的人,不是周瑜魯肅,不是呂蒙陸遜,竟是諸葛亮!

只因其侄諸葛恪的才能聲望,人格操守,比之其叔諸葛亮,自然大為不及。他尚且能在東吳立此殊功,令魏國遭遇歷史上最大一次慘敗,何況諸葛亮這位深受孫權信任和仰慕的千古奇才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