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

篆刻篆刻,就必然是有篆有刻,篆刻圈子裡也流傳著一句話“七分篆,三分刻”,也就是說,篆和刻真要分個重要性,“篆”要重要得多。所以,學篆刻,一定要先解決“篆”的問題。

"

篆刻篆刻,就必然是有篆有刻,篆刻圈子裡也流傳著一句話“七分篆,三分刻”,也就是說,篆和刻真要分個重要性,“篆”要重要得多。所以,學篆刻,一定要先解決“篆”的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練習)

書接上文,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篆刻初學者識篆的重要性,也介紹了“識篆”的完整過程,今天我們接著說說“寫篆”。

寫篆與識篆的關係

“寫篆”包括兩個部分內容:1、把篆字寫正確,即寫對;2、把篆字寫漂亮,即寫美。這部分內容又跟“識篆”相關,至少有交叉,所以,不得不再提一下“識篆”。

“識篆”和“寫篆”不可割裂,就如我們說認字的過程中必然要寫字一樣,但中間有又有區別。識篆要解決的問題是瞭解篆書的文字體系,知道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摹印篆、繆篆、鳥蟲篆、九疊篆)等文字體系及其發展演變史,甚至還要學會大部分篆書的寫法,注意,這個過程只是知道怎麼寫,寫出正確的篆字但並不解決寫美的問題。就好像寫字跟識字相關,知道一個字怎麼寫,卻暫時還談不上書法。

"

篆刻篆刻,就必然是有篆有刻,篆刻圈子裡也流傳著一句話“七分篆,三分刻”,也就是說,篆和刻真要分個重要性,“篆”要重要得多。所以,學篆刻,一定要先解決“篆”的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練習)

書接上文,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篆刻初學者識篆的重要性,也介紹了“識篆”的完整過程,今天我們接著說說“寫篆”。

寫篆與識篆的關係

“寫篆”包括兩個部分內容:1、把篆字寫正確,即寫對;2、把篆字寫漂亮,即寫美。這部分內容又跟“識篆”相關,至少有交叉,所以,不得不再提一下“識篆”。

“識篆”和“寫篆”不可割裂,就如我們說認字的過程中必然要寫字一樣,但中間有又有區別。識篆要解決的問題是瞭解篆書的文字體系,知道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摹印篆、繆篆、鳥蟲篆、九疊篆)等文字體系及其發展演變史,甚至還要學會大部分篆書的寫法,注意,這個過程只是知道怎麼寫,寫出正確的篆字但並不解決寫美的問題。就好像寫字跟識字相關,知道一個字怎麼寫,卻暫時還談不上書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吳昌碩石鼓文)

寫字與書法的區隔在於書法是經過專業訓練之後把字寫得好看、寫得美,寫字卻只是將字寫得正確。如上所述,我們說“寫篆”包含了將篆字“寫對”和將字“寫美”兩部分。我們將“寫對”一塊內容歸到識篆部分,而將“寫美”歸到寫篆部分。也就是說,本文所講的“寫篆”練習,重點在於將篆書寫得美。“寫對”重點在於查字典與記憶,“寫美”則重在開眼界、嚴格訓練與理解。

寫篆與篆刻的關係

最早期的篆刻,入印文字的取資範圍基本來源於古代璽印(包括古璽、漢印、唐宋璽印等),篆刻家們把之前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原封不動或稍加變化放到自己的創作作品裡,即“印中求印”,甚至後來還有專業的篆刻字典出現,將秦漢印或古璽印裡的字彙集成冊,方便創作,如袁日省的《繆篆分韻》,桂馥的《漢印分韻》等書,創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在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檢索出來,放到印面中,依照印式做相應的章法調整,鐫刻出來就是一方作品。

"

篆刻篆刻,就必然是有篆有刻,篆刻圈子裡也流傳著一句話“七分篆,三分刻”,也就是說,篆和刻真要分個重要性,“篆”要重要得多。所以,學篆刻,一定要先解決“篆”的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練習)

書接上文,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篆刻初學者識篆的重要性,也介紹了“識篆”的完整過程,今天我們接著說說“寫篆”。

寫篆與識篆的關係

“寫篆”包括兩個部分內容:1、把篆字寫正確,即寫對;2、把篆字寫漂亮,即寫美。這部分內容又跟“識篆”相關,至少有交叉,所以,不得不再提一下“識篆”。

“識篆”和“寫篆”不可割裂,就如我們說認字的過程中必然要寫字一樣,但中間有又有區別。識篆要解決的問題是瞭解篆書的文字體系,知道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摹印篆、繆篆、鳥蟲篆、九疊篆)等文字體系及其發展演變史,甚至還要學會大部分篆書的寫法,注意,這個過程只是知道怎麼寫,寫出正確的篆字但並不解決寫美的問題。就好像寫字跟識字相關,知道一個字怎麼寫,卻暫時還談不上書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吳昌碩石鼓文)

寫字與書法的區隔在於書法是經過專業訓練之後把字寫得好看、寫得美,寫字卻只是將字寫得正確。如上所述,我們說“寫篆”包含了將篆字“寫對”和將字“寫美”兩部分。我們將“寫對”一塊內容歸到識篆部分,而將“寫美”歸到寫篆部分。也就是說,本文所講的“寫篆”練習,重點在於將篆書寫得美。“寫對”重點在於查字典與記憶,“寫美”則重在開眼界、嚴格訓練與理解。

寫篆與篆刻的關係

最早期的篆刻,入印文字的取資範圍基本來源於古代璽印(包括古璽、漢印、唐宋璽印等),篆刻家們把之前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原封不動或稍加變化放到自己的創作作品裡,即“印中求印”,甚至後來還有專業的篆刻字典出現,將秦漢印或古璽印裡的字彙集成冊,方便創作,如袁日省的《繆篆分韻》,桂馥的《漢印分韻》等書,創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在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檢索出來,放到印面中,依照印式做相應的章法調整,鐫刻出來就是一方作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漢印印譜)

這樣的作品因為文字出自古璽印,創作者的作品自然古意盎然,樸拙生動,這是好處,現在初學者開始臨刻漢印或者進行一些初級的創作,方法大致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有一個問題,大家用的都是同樣的文字素材,形式上也基本上是古代璽印的印工,難免風格雷同,缺乏活力生趣,個人風格自然也微乎其微。

直到清代鄧石如出現。當然,在他之前,明末的大篆刻家朱簡也有以書入印的嘗試,但最終限於他自己篆書書法造詣而最終未成大的突破。

鄧石如的書法成就突出,當時人對他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他是“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又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個優秀的篆刻家,他利用書、印相通的藝術規律,探索出“印從書出”的道路。即由用他自己書寫的篆書入印,嚴格的說,篆刻史應當從鄧石如開始,因為自他開始,篆刻的所有元素才全部來自於文人。前面的明五家也罷,後來的浙派諸賢也罷,他們的入印文字,其實還是古印的。

"

篆刻篆刻,就必然是有篆有刻,篆刻圈子裡也流傳著一句話“七分篆,三分刻”,也就是說,篆和刻真要分個重要性,“篆”要重要得多。所以,學篆刻,一定要先解決“篆”的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練習)

書接上文,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篆刻初學者識篆的重要性,也介紹了“識篆”的完整過程,今天我們接著說說“寫篆”。

寫篆與識篆的關係

“寫篆”包括兩個部分內容:1、把篆字寫正確,即寫對;2、把篆字寫漂亮,即寫美。這部分內容又跟“識篆”相關,至少有交叉,所以,不得不再提一下“識篆”。

“識篆”和“寫篆”不可割裂,就如我們說認字的過程中必然要寫字一樣,但中間有又有區別。識篆要解決的問題是瞭解篆書的文字體系,知道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摹印篆、繆篆、鳥蟲篆、九疊篆)等文字體系及其發展演變史,甚至還要學會大部分篆書的寫法,注意,這個過程只是知道怎麼寫,寫出正確的篆字但並不解決寫美的問題。就好像寫字跟識字相關,知道一個字怎麼寫,卻暫時還談不上書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吳昌碩石鼓文)

寫字與書法的區隔在於書法是經過專業訓練之後把字寫得好看、寫得美,寫字卻只是將字寫得正確。如上所述,我們說“寫篆”包含了將篆字“寫對”和將字“寫美”兩部分。我們將“寫對”一塊內容歸到識篆部分,而將“寫美”歸到寫篆部分。也就是說,本文所講的“寫篆”練習,重點在於將篆書寫得美。“寫對”重點在於查字典與記憶,“寫美”則重在開眼界、嚴格訓練與理解。

寫篆與篆刻的關係

最早期的篆刻,入印文字的取資範圍基本來源於古代璽印(包括古璽、漢印、唐宋璽印等),篆刻家們把之前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原封不動或稍加變化放到自己的創作作品裡,即“印中求印”,甚至後來還有專業的篆刻字典出現,將秦漢印或古璽印裡的字彙集成冊,方便創作,如袁日省的《繆篆分韻》,桂馥的《漢印分韻》等書,創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在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檢索出來,放到印面中,依照印式做相應的章法調整,鐫刻出來就是一方作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漢印印譜)

這樣的作品因為文字出自古璽印,創作者的作品自然古意盎然,樸拙生動,這是好處,現在初學者開始臨刻漢印或者進行一些初級的創作,方法大致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有一個問題,大家用的都是同樣的文字素材,形式上也基本上是古代璽印的印工,難免風格雷同,缺乏活力生趣,個人風格自然也微乎其微。

直到清代鄧石如出現。當然,在他之前,明末的大篆刻家朱簡也有以書入印的嘗試,但最終限於他自己篆書書法造詣而最終未成大的突破。

鄧石如的書法成就突出,當時人對他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他是“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又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個優秀的篆刻家,他利用書、印相通的藝術規律,探索出“印從書出”的道路。即由用他自己書寫的篆書入印,嚴格的說,篆刻史應當從鄧石如開始,因為自他開始,篆刻的所有元素才全部來自於文人。前面的明五家也罷,後來的浙派諸賢也罷,他們的入印文字,其實還是古印的。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大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

自此而後,篆刻道路越走越廣,因為篆刻作品的風格從此豐富了,每個人的書法入印之後,都可能形成“自家”風格的篆刻作品,篆刻才真正走向了繁榮。

"

篆刻篆刻,就必然是有篆有刻,篆刻圈子裡也流傳著一句話“七分篆,三分刻”,也就是說,篆和刻真要分個重要性,“篆”要重要得多。所以,學篆刻,一定要先解決“篆”的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練習)

書接上文,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篆刻初學者識篆的重要性,也介紹了“識篆”的完整過程,今天我們接著說說“寫篆”。

寫篆與識篆的關係

“寫篆”包括兩個部分內容:1、把篆字寫正確,即寫對;2、把篆字寫漂亮,即寫美。這部分內容又跟“識篆”相關,至少有交叉,所以,不得不再提一下“識篆”。

“識篆”和“寫篆”不可割裂,就如我們說認字的過程中必然要寫字一樣,但中間有又有區別。識篆要解決的問題是瞭解篆書的文字體系,知道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摹印篆、繆篆、鳥蟲篆、九疊篆)等文字體系及其發展演變史,甚至還要學會大部分篆書的寫法,注意,這個過程只是知道怎麼寫,寫出正確的篆字但並不解決寫美的問題。就好像寫字跟識字相關,知道一個字怎麼寫,卻暫時還談不上書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吳昌碩石鼓文)

寫字與書法的區隔在於書法是經過專業訓練之後把字寫得好看、寫得美,寫字卻只是將字寫得正確。如上所述,我們說“寫篆”包含了將篆字“寫對”和將字“寫美”兩部分。我們將“寫對”一塊內容歸到識篆部分,而將“寫美”歸到寫篆部分。也就是說,本文所講的“寫篆”練習,重點在於將篆書寫得美。“寫對”重點在於查字典與記憶,“寫美”則重在開眼界、嚴格訓練與理解。

寫篆與篆刻的關係

最早期的篆刻,入印文字的取資範圍基本來源於古代璽印(包括古璽、漢印、唐宋璽印等),篆刻家們把之前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原封不動或稍加變化放到自己的創作作品裡,即“印中求印”,甚至後來還有專業的篆刻字典出現,將秦漢印或古璽印裡的字彙集成冊,方便創作,如袁日省的《繆篆分韻》,桂馥的《漢印分韻》等書,創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在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檢索出來,放到印面中,依照印式做相應的章法調整,鐫刻出來就是一方作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漢印印譜)

這樣的作品因為文字出自古璽印,創作者的作品自然古意盎然,樸拙生動,這是好處,現在初學者開始臨刻漢印或者進行一些初級的創作,方法大致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有一個問題,大家用的都是同樣的文字素材,形式上也基本上是古代璽印的印工,難免風格雷同,缺乏活力生趣,個人風格自然也微乎其微。

直到清代鄧石如出現。當然,在他之前,明末的大篆刻家朱簡也有以書入印的嘗試,但最終限於他自己篆書書法造詣而最終未成大的突破。

鄧石如的書法成就突出,當時人對他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他是“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又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個優秀的篆刻家,他利用書、印相通的藝術規律,探索出“印從書出”的道路。即由用他自己書寫的篆書入印,嚴格的說,篆刻史應當從鄧石如開始,因為自他開始,篆刻的所有元素才全部來自於文人。前面的明五家也罷,後來的浙派諸賢也罷,他們的入印文字,其實還是古印的。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大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

自此而後,篆刻道路越走越廣,因為篆刻作品的風格從此豐富了,每個人的書法入印之後,都可能形成“自家”風格的篆刻作品,篆刻才真正走向了繁榮。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意與古會)

鄧石如的作品不僅寫意十足,章法上也足有可觀之處。

"

篆刻篆刻,就必然是有篆有刻,篆刻圈子裡也流傳著一句話“七分篆,三分刻”,也就是說,篆和刻真要分個重要性,“篆”要重要得多。所以,學篆刻,一定要先解決“篆”的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練習)

書接上文,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篆刻初學者識篆的重要性,也介紹了“識篆”的完整過程,今天我們接著說說“寫篆”。

寫篆與識篆的關係

“寫篆”包括兩個部分內容:1、把篆字寫正確,即寫對;2、把篆字寫漂亮,即寫美。這部分內容又跟“識篆”相關,至少有交叉,所以,不得不再提一下“識篆”。

“識篆”和“寫篆”不可割裂,就如我們說認字的過程中必然要寫字一樣,但中間有又有區別。識篆要解決的問題是瞭解篆書的文字體系,知道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摹印篆、繆篆、鳥蟲篆、九疊篆)等文字體系及其發展演變史,甚至還要學會大部分篆書的寫法,注意,這個過程只是知道怎麼寫,寫出正確的篆字但並不解決寫美的問題。就好像寫字跟識字相關,知道一個字怎麼寫,卻暫時還談不上書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吳昌碩石鼓文)

寫字與書法的區隔在於書法是經過專業訓練之後把字寫得好看、寫得美,寫字卻只是將字寫得正確。如上所述,我們說“寫篆”包含了將篆字“寫對”和將字“寫美”兩部分。我們將“寫對”一塊內容歸到識篆部分,而將“寫美”歸到寫篆部分。也就是說,本文所講的“寫篆”練習,重點在於將篆書寫得美。“寫對”重點在於查字典與記憶,“寫美”則重在開眼界、嚴格訓練與理解。

寫篆與篆刻的關係

最早期的篆刻,入印文字的取資範圍基本來源於古代璽印(包括古璽、漢印、唐宋璽印等),篆刻家們把之前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原封不動或稍加變化放到自己的創作作品裡,即“印中求印”,甚至後來還有專業的篆刻字典出現,將秦漢印或古璽印裡的字彙集成冊,方便創作,如袁日省的《繆篆分韻》,桂馥的《漢印分韻》等書,創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在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檢索出來,放到印面中,依照印式做相應的章法調整,鐫刻出來就是一方作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漢印印譜)

這樣的作品因為文字出自古璽印,創作者的作品自然古意盎然,樸拙生動,這是好處,現在初學者開始臨刻漢印或者進行一些初級的創作,方法大致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有一個問題,大家用的都是同樣的文字素材,形式上也基本上是古代璽印的印工,難免風格雷同,缺乏活力生趣,個人風格自然也微乎其微。

直到清代鄧石如出現。當然,在他之前,明末的大篆刻家朱簡也有以書入印的嘗試,但最終限於他自己篆書書法造詣而最終未成大的突破。

鄧石如的書法成就突出,當時人對他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他是“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又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個優秀的篆刻家,他利用書、印相通的藝術規律,探索出“印從書出”的道路。即由用他自己書寫的篆書入印,嚴格的說,篆刻史應當從鄧石如開始,因為自他開始,篆刻的所有元素才全部來自於文人。前面的明五家也罷,後來的浙派諸賢也罷,他們的入印文字,其實還是古印的。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大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

自此而後,篆刻道路越走越廣,因為篆刻作品的風格從此豐富了,每個人的書法入印之後,都可能形成“自家”風格的篆刻作品,篆刻才真正走向了繁榮。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意與古會)

鄧石如的作品不僅寫意十足,章法上也足有可觀之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以上這兩方是他的代表作品。

鄧石如是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後面的吳讓之完善了鄧石如;而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人所謂的“印外求印”,歸根結底還是從“印從書出”開始的。可以這樣說,凡是最終成為篆刻大家的藝術家,都寫得一手好篆書書法。又或者甚至可以說好的篆書書法是因,好的篆刻作品是果。

所以,現在的篆刻教學,最流行的一句話叫“書印同參”,既要著手加強秦漢印、古璽印的臨摹,又要加強學習者書法水平的提高,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幾成鐵則。

選擇好的臨本

既然寫篆非常重要,事關篆刻學習“生死”,那麼,如何一步一步將篆書練好,成了篆刻學習者面前的重大問題。

幾乎所有的藝術學習,最初都起源於模仿,學書法,當然更需要好的臨本。我們舉兩個入門時期必臨的帖子:

1、《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在我們的學習體系中,我們選擇的初學者臨本第一本字帖是《王福庵書說文部首》。

"

篆刻篆刻,就必然是有篆有刻,篆刻圈子裡也流傳著一句話“七分篆,三分刻”,也就是說,篆和刻真要分個重要性,“篆”要重要得多。所以,學篆刻,一定要先解決“篆”的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練習)

書接上文,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篆刻初學者識篆的重要性,也介紹了“識篆”的完整過程,今天我們接著說說“寫篆”。

寫篆與識篆的關係

“寫篆”包括兩個部分內容:1、把篆字寫正確,即寫對;2、把篆字寫漂亮,即寫美。這部分內容又跟“識篆”相關,至少有交叉,所以,不得不再提一下“識篆”。

“識篆”和“寫篆”不可割裂,就如我們說認字的過程中必然要寫字一樣,但中間有又有區別。識篆要解決的問題是瞭解篆書的文字體系,知道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摹印篆、繆篆、鳥蟲篆、九疊篆)等文字體系及其發展演變史,甚至還要學會大部分篆書的寫法,注意,這個過程只是知道怎麼寫,寫出正確的篆字但並不解決寫美的問題。就好像寫字跟識字相關,知道一個字怎麼寫,卻暫時還談不上書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吳昌碩石鼓文)

寫字與書法的區隔在於書法是經過專業訓練之後把字寫得好看、寫得美,寫字卻只是將字寫得正確。如上所述,我們說“寫篆”包含了將篆字“寫對”和將字“寫美”兩部分。我們將“寫對”一塊內容歸到識篆部分,而將“寫美”歸到寫篆部分。也就是說,本文所講的“寫篆”練習,重點在於將篆書寫得美。“寫對”重點在於查字典與記憶,“寫美”則重在開眼界、嚴格訓練與理解。

寫篆與篆刻的關係

最早期的篆刻,入印文字的取資範圍基本來源於古代璽印(包括古璽、漢印、唐宋璽印等),篆刻家們把之前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原封不動或稍加變化放到自己的創作作品裡,即“印中求印”,甚至後來還有專業的篆刻字典出現,將秦漢印或古璽印裡的字彙集成冊,方便創作,如袁日省的《繆篆分韻》,桂馥的《漢印分韻》等書,創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在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檢索出來,放到印面中,依照印式做相應的章法調整,鐫刻出來就是一方作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漢印印譜)

這樣的作品因為文字出自古璽印,創作者的作品自然古意盎然,樸拙生動,這是好處,現在初學者開始臨刻漢印或者進行一些初級的創作,方法大致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有一個問題,大家用的都是同樣的文字素材,形式上也基本上是古代璽印的印工,難免風格雷同,缺乏活力生趣,個人風格自然也微乎其微。

直到清代鄧石如出現。當然,在他之前,明末的大篆刻家朱簡也有以書入印的嘗試,但最終限於他自己篆書書法造詣而最終未成大的突破。

鄧石如的書法成就突出,當時人對他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他是“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又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個優秀的篆刻家,他利用書、印相通的藝術規律,探索出“印從書出”的道路。即由用他自己書寫的篆書入印,嚴格的說,篆刻史應當從鄧石如開始,因為自他開始,篆刻的所有元素才全部來自於文人。前面的明五家也罷,後來的浙派諸賢也罷,他們的入印文字,其實還是古印的。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大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

自此而後,篆刻道路越走越廣,因為篆刻作品的風格從此豐富了,每個人的書法入印之後,都可能形成“自家”風格的篆刻作品,篆刻才真正走向了繁榮。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意與古會)

鄧石如的作品不僅寫意十足,章法上也足有可觀之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以上這兩方是他的代表作品。

鄧石如是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後面的吳讓之完善了鄧石如;而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人所謂的“印外求印”,歸根結底還是從“印從書出”開始的。可以這樣說,凡是最終成為篆刻大家的藝術家,都寫得一手好篆書書法。又或者甚至可以說好的篆書書法是因,好的篆刻作品是果。

所以,現在的篆刻教學,最流行的一句話叫“書印同參”,既要著手加強秦漢印、古璽印的臨摹,又要加強學習者書法水平的提高,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幾成鐵則。

選擇好的臨本

既然寫篆非常重要,事關篆刻學習“生死”,那麼,如何一步一步將篆書練好,成了篆刻學習者面前的重大問題。

幾乎所有的藝術學習,最初都起源於模仿,學書法,當然更需要好的臨本。我們舉兩個入門時期必臨的帖子:

1、《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在我們的學習體系中,我們選擇的初學者臨本第一本字帖是《王福庵書說文部首》。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大家:王福庵)

王福庵是篆刻大家,這個不再多說,之前的文章寫過很多。只須看看他的篆刻作品,就足以打動人了。

"

篆刻篆刻,就必然是有篆有刻,篆刻圈子裡也流傳著一句話“七分篆,三分刻”,也就是說,篆和刻真要分個重要性,“篆”要重要得多。所以,學篆刻,一定要先解決“篆”的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練習)

書接上文,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篆刻初學者識篆的重要性,也介紹了“識篆”的完整過程,今天我們接著說說“寫篆”。

寫篆與識篆的關係

“寫篆”包括兩個部分內容:1、把篆字寫正確,即寫對;2、把篆字寫漂亮,即寫美。這部分內容又跟“識篆”相關,至少有交叉,所以,不得不再提一下“識篆”。

“識篆”和“寫篆”不可割裂,就如我們說認字的過程中必然要寫字一樣,但中間有又有區別。識篆要解決的問題是瞭解篆書的文字體系,知道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摹印篆、繆篆、鳥蟲篆、九疊篆)等文字體系及其發展演變史,甚至還要學會大部分篆書的寫法,注意,這個過程只是知道怎麼寫,寫出正確的篆字但並不解決寫美的問題。就好像寫字跟識字相關,知道一個字怎麼寫,卻暫時還談不上書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吳昌碩石鼓文)

寫字與書法的區隔在於書法是經過專業訓練之後把字寫得好看、寫得美,寫字卻只是將字寫得正確。如上所述,我們說“寫篆”包含了將篆字“寫對”和將字“寫美”兩部分。我們將“寫對”一塊內容歸到識篆部分,而將“寫美”歸到寫篆部分。也就是說,本文所講的“寫篆”練習,重點在於將篆書寫得美。“寫對”重點在於查字典與記憶,“寫美”則重在開眼界、嚴格訓練與理解。

寫篆與篆刻的關係

最早期的篆刻,入印文字的取資範圍基本來源於古代璽印(包括古璽、漢印、唐宋璽印等),篆刻家們把之前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原封不動或稍加變化放到自己的創作作品裡,即“印中求印”,甚至後來還有專業的篆刻字典出現,將秦漢印或古璽印裡的字彙集成冊,方便創作,如袁日省的《繆篆分韻》,桂馥的《漢印分韻》等書,創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在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檢索出來,放到印面中,依照印式做相應的章法調整,鐫刻出來就是一方作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漢印印譜)

這樣的作品因為文字出自古璽印,創作者的作品自然古意盎然,樸拙生動,這是好處,現在初學者開始臨刻漢印或者進行一些初級的創作,方法大致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有一個問題,大家用的都是同樣的文字素材,形式上也基本上是古代璽印的印工,難免風格雷同,缺乏活力生趣,個人風格自然也微乎其微。

直到清代鄧石如出現。當然,在他之前,明末的大篆刻家朱簡也有以書入印的嘗試,但最終限於他自己篆書書法造詣而最終未成大的突破。

鄧石如的書法成就突出,當時人對他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他是“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又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個優秀的篆刻家,他利用書、印相通的藝術規律,探索出“印從書出”的道路。即由用他自己書寫的篆書入印,嚴格的說,篆刻史應當從鄧石如開始,因為自他開始,篆刻的所有元素才全部來自於文人。前面的明五家也罷,後來的浙派諸賢也罷,他們的入印文字,其實還是古印的。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大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

自此而後,篆刻道路越走越廣,因為篆刻作品的風格從此豐富了,每個人的書法入印之後,都可能形成“自家”風格的篆刻作品,篆刻才真正走向了繁榮。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意與古會)

鄧石如的作品不僅寫意十足,章法上也足有可觀之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以上這兩方是他的代表作品。

鄧石如是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後面的吳讓之完善了鄧石如;而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人所謂的“印外求印”,歸根結底還是從“印從書出”開始的。可以這樣說,凡是最終成為篆刻大家的藝術家,都寫得一手好篆書書法。又或者甚至可以說好的篆書書法是因,好的篆刻作品是果。

所以,現在的篆刻教學,最流行的一句話叫“書印同參”,既要著手加強秦漢印、古璽印的臨摹,又要加強學習者書法水平的提高,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幾成鐵則。

選擇好的臨本

既然寫篆非常重要,事關篆刻學習“生死”,那麼,如何一步一步將篆書練好,成了篆刻學習者面前的重大問題。

幾乎所有的藝術學習,最初都起源於模仿,學書法,當然更需要好的臨本。我們舉兩個入門時期必臨的帖子:

1、《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在我們的學習體系中,我們選擇的初學者臨本第一本字帖是《王福庵書說文部首》。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大家:王福庵)

王福庵是篆刻大家,這個不再多說,之前的文章寫過很多。只須看看他的篆刻作品,就足以打動人了。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飢而食渴而飲晝而興夜而寢無浪喜無妄憂)

"

篆刻篆刻,就必然是有篆有刻,篆刻圈子裡也流傳著一句話“七分篆,三分刻”,也就是說,篆和刻真要分個重要性,“篆”要重要得多。所以,學篆刻,一定要先解決“篆”的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練習)

書接上文,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篆刻初學者識篆的重要性,也介紹了“識篆”的完整過程,今天我們接著說說“寫篆”。

寫篆與識篆的關係

“寫篆”包括兩個部分內容:1、把篆字寫正確,即寫對;2、把篆字寫漂亮,即寫美。這部分內容又跟“識篆”相關,至少有交叉,所以,不得不再提一下“識篆”。

“識篆”和“寫篆”不可割裂,就如我們說認字的過程中必然要寫字一樣,但中間有又有區別。識篆要解決的問題是瞭解篆書的文字體系,知道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摹印篆、繆篆、鳥蟲篆、九疊篆)等文字體系及其發展演變史,甚至還要學會大部分篆書的寫法,注意,這個過程只是知道怎麼寫,寫出正確的篆字但並不解決寫美的問題。就好像寫字跟識字相關,知道一個字怎麼寫,卻暫時還談不上書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吳昌碩石鼓文)

寫字與書法的區隔在於書法是經過專業訓練之後把字寫得好看、寫得美,寫字卻只是將字寫得正確。如上所述,我們說“寫篆”包含了將篆字“寫對”和將字“寫美”兩部分。我們將“寫對”一塊內容歸到識篆部分,而將“寫美”歸到寫篆部分。也就是說,本文所講的“寫篆”練習,重點在於將篆書寫得美。“寫對”重點在於查字典與記憶,“寫美”則重在開眼界、嚴格訓練與理解。

寫篆與篆刻的關係

最早期的篆刻,入印文字的取資範圍基本來源於古代璽印(包括古璽、漢印、唐宋璽印等),篆刻家們把之前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原封不動或稍加變化放到自己的創作作品裡,即“印中求印”,甚至後來還有專業的篆刻字典出現,將秦漢印或古璽印裡的字彙集成冊,方便創作,如袁日省的《繆篆分韻》,桂馥的《漢印分韻》等書,創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在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檢索出來,放到印面中,依照印式做相應的章法調整,鐫刻出來就是一方作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漢印印譜)

這樣的作品因為文字出自古璽印,創作者的作品自然古意盎然,樸拙生動,這是好處,現在初學者開始臨刻漢印或者進行一些初級的創作,方法大致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有一個問題,大家用的都是同樣的文字素材,形式上也基本上是古代璽印的印工,難免風格雷同,缺乏活力生趣,個人風格自然也微乎其微。

直到清代鄧石如出現。當然,在他之前,明末的大篆刻家朱簡也有以書入印的嘗試,但最終限於他自己篆書書法造詣而最終未成大的突破。

鄧石如的書法成就突出,當時人對他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他是“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又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個優秀的篆刻家,他利用書、印相通的藝術規律,探索出“印從書出”的道路。即由用他自己書寫的篆書入印,嚴格的說,篆刻史應當從鄧石如開始,因為自他開始,篆刻的所有元素才全部來自於文人。前面的明五家也罷,後來的浙派諸賢也罷,他們的入印文字,其實還是古印的。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大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

自此而後,篆刻道路越走越廣,因為篆刻作品的風格從此豐富了,每個人的書法入印之後,都可能形成“自家”風格的篆刻作品,篆刻才真正走向了繁榮。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意與古會)

鄧石如的作品不僅寫意十足,章法上也足有可觀之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以上這兩方是他的代表作品。

鄧石如是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後面的吳讓之完善了鄧石如;而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人所謂的“印外求印”,歸根結底還是從“印從書出”開始的。可以這樣說,凡是最終成為篆刻大家的藝術家,都寫得一手好篆書書法。又或者甚至可以說好的篆書書法是因,好的篆刻作品是果。

所以,現在的篆刻教學,最流行的一句話叫“書印同參”,既要著手加強秦漢印、古璽印的臨摹,又要加強學習者書法水平的提高,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幾成鐵則。

選擇好的臨本

既然寫篆非常重要,事關篆刻學習“生死”,那麼,如何一步一步將篆書練好,成了篆刻學習者面前的重大問題。

幾乎所有的藝術學習,最初都起源於模仿,學書法,當然更需要好的臨本。我們舉兩個入門時期必臨的帖子:

1、《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在我們的學習體系中,我們選擇的初學者臨本第一本字帖是《王福庵書說文部首》。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大家:王福庵)

王福庵是篆刻大家,這個不再多說,之前的文章寫過很多。只須看看他的篆刻作品,就足以打動人了。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飢而食渴而飲晝而興夜而寢無浪喜無妄憂)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沈肇功印)

"

篆刻篆刻,就必然是有篆有刻,篆刻圈子裡也流傳著一句話“七分篆,三分刻”,也就是說,篆和刻真要分個重要性,“篆”要重要得多。所以,學篆刻,一定要先解決“篆”的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練習)

書接上文,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篆刻初學者識篆的重要性,也介紹了“識篆”的完整過程,今天我們接著說說“寫篆”。

寫篆與識篆的關係

“寫篆”包括兩個部分內容:1、把篆字寫正確,即寫對;2、把篆字寫漂亮,即寫美。這部分內容又跟“識篆”相關,至少有交叉,所以,不得不再提一下“識篆”。

“識篆”和“寫篆”不可割裂,就如我們說認字的過程中必然要寫字一樣,但中間有又有區別。識篆要解決的問題是瞭解篆書的文字體系,知道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摹印篆、繆篆、鳥蟲篆、九疊篆)等文字體系及其發展演變史,甚至還要學會大部分篆書的寫法,注意,這個過程只是知道怎麼寫,寫出正確的篆字但並不解決寫美的問題。就好像寫字跟識字相關,知道一個字怎麼寫,卻暫時還談不上書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吳昌碩石鼓文)

寫字與書法的區隔在於書法是經過專業訓練之後把字寫得好看、寫得美,寫字卻只是將字寫得正確。如上所述,我們說“寫篆”包含了將篆字“寫對”和將字“寫美”兩部分。我們將“寫對”一塊內容歸到識篆部分,而將“寫美”歸到寫篆部分。也就是說,本文所講的“寫篆”練習,重點在於將篆書寫得美。“寫對”重點在於查字典與記憶,“寫美”則重在開眼界、嚴格訓練與理解。

寫篆與篆刻的關係

最早期的篆刻,入印文字的取資範圍基本來源於古代璽印(包括古璽、漢印、唐宋璽印等),篆刻家們把之前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原封不動或稍加變化放到自己的創作作品裡,即“印中求印”,甚至後來還有專業的篆刻字典出現,將秦漢印或古璽印裡的字彙集成冊,方便創作,如袁日省的《繆篆分韻》,桂馥的《漢印分韻》等書,創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在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檢索出來,放到印面中,依照印式做相應的章法調整,鐫刻出來就是一方作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漢印印譜)

這樣的作品因為文字出自古璽印,創作者的作品自然古意盎然,樸拙生動,這是好處,現在初學者開始臨刻漢印或者進行一些初級的創作,方法大致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有一個問題,大家用的都是同樣的文字素材,形式上也基本上是古代璽印的印工,難免風格雷同,缺乏活力生趣,個人風格自然也微乎其微。

直到清代鄧石如出現。當然,在他之前,明末的大篆刻家朱簡也有以書入印的嘗試,但最終限於他自己篆書書法造詣而最終未成大的突破。

鄧石如的書法成就突出,當時人對他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他是“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又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個優秀的篆刻家,他利用書、印相通的藝術規律,探索出“印從書出”的道路。即由用他自己書寫的篆書入印,嚴格的說,篆刻史應當從鄧石如開始,因為自他開始,篆刻的所有元素才全部來自於文人。前面的明五家也罷,後來的浙派諸賢也罷,他們的入印文字,其實還是古印的。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大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

自此而後,篆刻道路越走越廣,因為篆刻作品的風格從此豐富了,每個人的書法入印之後,都可能形成“自家”風格的篆刻作品,篆刻才真正走向了繁榮。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意與古會)

鄧石如的作品不僅寫意十足,章法上也足有可觀之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以上這兩方是他的代表作品。

鄧石如是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後面的吳讓之完善了鄧石如;而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人所謂的“印外求印”,歸根結底還是從“印從書出”開始的。可以這樣說,凡是最終成為篆刻大家的藝術家,都寫得一手好篆書書法。又或者甚至可以說好的篆書書法是因,好的篆刻作品是果。

所以,現在的篆刻教學,最流行的一句話叫“書印同參”,既要著手加強秦漢印、古璽印的臨摹,又要加強學習者書法水平的提高,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幾成鐵則。

選擇好的臨本

既然寫篆非常重要,事關篆刻學習“生死”,那麼,如何一步一步將篆書練好,成了篆刻學習者面前的重大問題。

幾乎所有的藝術學習,最初都起源於模仿,學書法,當然更需要好的臨本。我們舉兩個入門時期必臨的帖子:

1、《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在我們的學習體系中,我們選擇的初學者臨本第一本字帖是《王福庵書說文部首》。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大家:王福庵)

王福庵是篆刻大家,這個不再多說,之前的文章寫過很多。只須看看他的篆刻作品,就足以打動人了。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飢而食渴而飲晝而興夜而寢無浪喜無妄憂)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沈肇功印)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禔)

"

篆刻篆刻,就必然是有篆有刻,篆刻圈子裡也流傳著一句話“七分篆,三分刻”,也就是說,篆和刻真要分個重要性,“篆”要重要得多。所以,學篆刻,一定要先解決“篆”的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練習)

書接上文,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篆刻初學者識篆的重要性,也介紹了“識篆”的完整過程,今天我們接著說說“寫篆”。

寫篆與識篆的關係

“寫篆”包括兩個部分內容:1、把篆字寫正確,即寫對;2、把篆字寫漂亮,即寫美。這部分內容又跟“識篆”相關,至少有交叉,所以,不得不再提一下“識篆”。

“識篆”和“寫篆”不可割裂,就如我們說認字的過程中必然要寫字一樣,但中間有又有區別。識篆要解決的問題是瞭解篆書的文字體系,知道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摹印篆、繆篆、鳥蟲篆、九疊篆)等文字體系及其發展演變史,甚至還要學會大部分篆書的寫法,注意,這個過程只是知道怎麼寫,寫出正確的篆字但並不解決寫美的問題。就好像寫字跟識字相關,知道一個字怎麼寫,卻暫時還談不上書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吳昌碩石鼓文)

寫字與書法的區隔在於書法是經過專業訓練之後把字寫得好看、寫得美,寫字卻只是將字寫得正確。如上所述,我們說“寫篆”包含了將篆字“寫對”和將字“寫美”兩部分。我們將“寫對”一塊內容歸到識篆部分,而將“寫美”歸到寫篆部分。也就是說,本文所講的“寫篆”練習,重點在於將篆書寫得美。“寫對”重點在於查字典與記憶,“寫美”則重在開眼界、嚴格訓練與理解。

寫篆與篆刻的關係

最早期的篆刻,入印文字的取資範圍基本來源於古代璽印(包括古璽、漢印、唐宋璽印等),篆刻家們把之前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原封不動或稍加變化放到自己的創作作品裡,即“印中求印”,甚至後來還有專業的篆刻字典出現,將秦漢印或古璽印裡的字彙集成冊,方便創作,如袁日省的《繆篆分韻》,桂馥的《漢印分韻》等書,創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在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檢索出來,放到印面中,依照印式做相應的章法調整,鐫刻出來就是一方作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漢印印譜)

這樣的作品因為文字出自古璽印,創作者的作品自然古意盎然,樸拙生動,這是好處,現在初學者開始臨刻漢印或者進行一些初級的創作,方法大致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有一個問題,大家用的都是同樣的文字素材,形式上也基本上是古代璽印的印工,難免風格雷同,缺乏活力生趣,個人風格自然也微乎其微。

直到清代鄧石如出現。當然,在他之前,明末的大篆刻家朱簡也有以書入印的嘗試,但最終限於他自己篆書書法造詣而最終未成大的突破。

鄧石如的書法成就突出,當時人對他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他是“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又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個優秀的篆刻家,他利用書、印相通的藝術規律,探索出“印從書出”的道路。即由用他自己書寫的篆書入印,嚴格的說,篆刻史應當從鄧石如開始,因為自他開始,篆刻的所有元素才全部來自於文人。前面的明五家也罷,後來的浙派諸賢也罷,他們的入印文字,其實還是古印的。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大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

自此而後,篆刻道路越走越廣,因為篆刻作品的風格從此豐富了,每個人的書法入印之後,都可能形成“自家”風格的篆刻作品,篆刻才真正走向了繁榮。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意與古會)

鄧石如的作品不僅寫意十足,章法上也足有可觀之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以上這兩方是他的代表作品。

鄧石如是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後面的吳讓之完善了鄧石如;而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人所謂的“印外求印”,歸根結底還是從“印從書出”開始的。可以這樣說,凡是最終成為篆刻大家的藝術家,都寫得一手好篆書書法。又或者甚至可以說好的篆書書法是因,好的篆刻作品是果。

所以,現在的篆刻教學,最流行的一句話叫“書印同參”,既要著手加強秦漢印、古璽印的臨摹,又要加強學習者書法水平的提高,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幾成鐵則。

選擇好的臨本

既然寫篆非常重要,事關篆刻學習“生死”,那麼,如何一步一步將篆書練好,成了篆刻學習者面前的重大問題。

幾乎所有的藝術學習,最初都起源於模仿,學書法,當然更需要好的臨本。我們舉兩個入門時期必臨的帖子:

1、《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在我們的學習體系中,我們選擇的初學者臨本第一本字帖是《王福庵書說文部首》。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大家:王福庵)

王福庵是篆刻大家,這個不再多說,之前的文章寫過很多。只須看看他的篆刻作品,就足以打動人了。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飢而食渴而飲晝而興夜而寢無浪喜無妄憂)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沈肇功印)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禔)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以學愈愚)

這套《說文部首》是他的經典作品,其用筆純淨單一,提按、起止、轉折交待清楚,所寫小篆圓潤渾厚,典雅精緻,既結體均衡準確又饒有韻致,篆法規矩又不失靈動,在所有的《說文部首》中算是上品。

"

篆刻篆刻,就必然是有篆有刻,篆刻圈子裡也流傳著一句話“七分篆,三分刻”,也就是說,篆和刻真要分個重要性,“篆”要重要得多。所以,學篆刻,一定要先解決“篆”的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練習)

書接上文,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篆刻初學者識篆的重要性,也介紹了“識篆”的完整過程,今天我們接著說說“寫篆”。

寫篆與識篆的關係

“寫篆”包括兩個部分內容:1、把篆字寫正確,即寫對;2、把篆字寫漂亮,即寫美。這部分內容又跟“識篆”相關,至少有交叉,所以,不得不再提一下“識篆”。

“識篆”和“寫篆”不可割裂,就如我們說認字的過程中必然要寫字一樣,但中間有又有區別。識篆要解決的問題是瞭解篆書的文字體系,知道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摹印篆、繆篆、鳥蟲篆、九疊篆)等文字體系及其發展演變史,甚至還要學會大部分篆書的寫法,注意,這個過程只是知道怎麼寫,寫出正確的篆字但並不解決寫美的問題。就好像寫字跟識字相關,知道一個字怎麼寫,卻暫時還談不上書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吳昌碩石鼓文)

寫字與書法的區隔在於書法是經過專業訓練之後把字寫得好看、寫得美,寫字卻只是將字寫得正確。如上所述,我們說“寫篆”包含了將篆字“寫對”和將字“寫美”兩部分。我們將“寫對”一塊內容歸到識篆部分,而將“寫美”歸到寫篆部分。也就是說,本文所講的“寫篆”練習,重點在於將篆書寫得美。“寫對”重點在於查字典與記憶,“寫美”則重在開眼界、嚴格訓練與理解。

寫篆與篆刻的關係

最早期的篆刻,入印文字的取資範圍基本來源於古代璽印(包括古璽、漢印、唐宋璽印等),篆刻家們把之前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原封不動或稍加變化放到自己的創作作品裡,即“印中求印”,甚至後來還有專業的篆刻字典出現,將秦漢印或古璽印裡的字彙集成冊,方便創作,如袁日省的《繆篆分韻》,桂馥的《漢印分韻》等書,創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在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檢索出來,放到印面中,依照印式做相應的章法調整,鐫刻出來就是一方作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漢印印譜)

這樣的作品因為文字出自古璽印,創作者的作品自然古意盎然,樸拙生動,這是好處,現在初學者開始臨刻漢印或者進行一些初級的創作,方法大致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有一個問題,大家用的都是同樣的文字素材,形式上也基本上是古代璽印的印工,難免風格雷同,缺乏活力生趣,個人風格自然也微乎其微。

直到清代鄧石如出現。當然,在他之前,明末的大篆刻家朱簡也有以書入印的嘗試,但最終限於他自己篆書書法造詣而最終未成大的突破。

鄧石如的書法成就突出,當時人對他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他是“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又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個優秀的篆刻家,他利用書、印相通的藝術規律,探索出“印從書出”的道路。即由用他自己書寫的篆書入印,嚴格的說,篆刻史應當從鄧石如開始,因為自他開始,篆刻的所有元素才全部來自於文人。前面的明五家也罷,後來的浙派諸賢也罷,他們的入印文字,其實還是古印的。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大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

自此而後,篆刻道路越走越廣,因為篆刻作品的風格從此豐富了,每個人的書法入印之後,都可能形成“自家”風格的篆刻作品,篆刻才真正走向了繁榮。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意與古會)

鄧石如的作品不僅寫意十足,章法上也足有可觀之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以上這兩方是他的代表作品。

鄧石如是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後面的吳讓之完善了鄧石如;而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人所謂的“印外求印”,歸根結底還是從“印從書出”開始的。可以這樣說,凡是最終成為篆刻大家的藝術家,都寫得一手好篆書書法。又或者甚至可以說好的篆書書法是因,好的篆刻作品是果。

所以,現在的篆刻教學,最流行的一句話叫“書印同參”,既要著手加強秦漢印、古璽印的臨摹,又要加強學習者書法水平的提高,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幾成鐵則。

選擇好的臨本

既然寫篆非常重要,事關篆刻學習“生死”,那麼,如何一步一步將篆書練好,成了篆刻學習者面前的重大問題。

幾乎所有的藝術學習,最初都起源於模仿,學書法,當然更需要好的臨本。我們舉兩個入門時期必臨的帖子:

1、《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在我們的學習體系中,我們選擇的初學者臨本第一本字帖是《王福庵書說文部首》。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大家:王福庵)

王福庵是篆刻大家,這個不再多說,之前的文章寫過很多。只須看看他的篆刻作品,就足以打動人了。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飢而食渴而飲晝而興夜而寢無浪喜無妄憂)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沈肇功印)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禔)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以學愈愚)

這套《說文部首》是他的經典作品,其用筆純淨單一,提按、起止、轉折交待清楚,所寫小篆圓潤渾厚,典雅精緻,既結體均衡準確又饒有韻致,篆法規矩又不失靈動,在所有的《說文部首》中算是上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書影)

這是一套最基本的帖子,網上有售,只幾塊錢,雖然並沒有逐字的筆法解析,但做為臨習版本,足夠了。具體放上兩頁來看看:

"

篆刻篆刻,就必然是有篆有刻,篆刻圈子裡也流傳著一句話“七分篆,三分刻”,也就是說,篆和刻真要分個重要性,“篆”要重要得多。所以,學篆刻,一定要先解決“篆”的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練習)

書接上文,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篆刻初學者識篆的重要性,也介紹了“識篆”的完整過程,今天我們接著說說“寫篆”。

寫篆與識篆的關係

“寫篆”包括兩個部分內容:1、把篆字寫正確,即寫對;2、把篆字寫漂亮,即寫美。這部分內容又跟“識篆”相關,至少有交叉,所以,不得不再提一下“識篆”。

“識篆”和“寫篆”不可割裂,就如我們說認字的過程中必然要寫字一樣,但中間有又有區別。識篆要解決的問題是瞭解篆書的文字體系,知道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摹印篆、繆篆、鳥蟲篆、九疊篆)等文字體系及其發展演變史,甚至還要學會大部分篆書的寫法,注意,這個過程只是知道怎麼寫,寫出正確的篆字但並不解決寫美的問題。就好像寫字跟識字相關,知道一個字怎麼寫,卻暫時還談不上書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吳昌碩石鼓文)

寫字與書法的區隔在於書法是經過專業訓練之後把字寫得好看、寫得美,寫字卻只是將字寫得正確。如上所述,我們說“寫篆”包含了將篆字“寫對”和將字“寫美”兩部分。我們將“寫對”一塊內容歸到識篆部分,而將“寫美”歸到寫篆部分。也就是說,本文所講的“寫篆”練習,重點在於將篆書寫得美。“寫對”重點在於查字典與記憶,“寫美”則重在開眼界、嚴格訓練與理解。

寫篆與篆刻的關係

最早期的篆刻,入印文字的取資範圍基本來源於古代璽印(包括古璽、漢印、唐宋璽印等),篆刻家們把之前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原封不動或稍加變化放到自己的創作作品裡,即“印中求印”,甚至後來還有專業的篆刻字典出現,將秦漢印或古璽印裡的字彙集成冊,方便創作,如袁日省的《繆篆分韻》,桂馥的《漢印分韻》等書,創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在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檢索出來,放到印面中,依照印式做相應的章法調整,鐫刻出來就是一方作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漢印印譜)

這樣的作品因為文字出自古璽印,創作者的作品自然古意盎然,樸拙生動,這是好處,現在初學者開始臨刻漢印或者進行一些初級的創作,方法大致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有一個問題,大家用的都是同樣的文字素材,形式上也基本上是古代璽印的印工,難免風格雷同,缺乏活力生趣,個人風格自然也微乎其微。

直到清代鄧石如出現。當然,在他之前,明末的大篆刻家朱簡也有以書入印的嘗試,但最終限於他自己篆書書法造詣而最終未成大的突破。

鄧石如的書法成就突出,當時人對他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他是“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又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個優秀的篆刻家,他利用書、印相通的藝術規律,探索出“印從書出”的道路。即由用他自己書寫的篆書入印,嚴格的說,篆刻史應當從鄧石如開始,因為自他開始,篆刻的所有元素才全部來自於文人。前面的明五家也罷,後來的浙派諸賢也罷,他們的入印文字,其實還是古印的。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大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

自此而後,篆刻道路越走越廣,因為篆刻作品的風格從此豐富了,每個人的書法入印之後,都可能形成“自家”風格的篆刻作品,篆刻才真正走向了繁榮。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意與古會)

鄧石如的作品不僅寫意十足,章法上也足有可觀之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以上這兩方是他的代表作品。

鄧石如是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後面的吳讓之完善了鄧石如;而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人所謂的“印外求印”,歸根結底還是從“印從書出”開始的。可以這樣說,凡是最終成為篆刻大家的藝術家,都寫得一手好篆書書法。又或者甚至可以說好的篆書書法是因,好的篆刻作品是果。

所以,現在的篆刻教學,最流行的一句話叫“書印同參”,既要著手加強秦漢印、古璽印的臨摹,又要加強學習者書法水平的提高,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幾成鐵則。

選擇好的臨本

既然寫篆非常重要,事關篆刻學習“生死”,那麼,如何一步一步將篆書練好,成了篆刻學習者面前的重大問題。

幾乎所有的藝術學習,最初都起源於模仿,學書法,當然更需要好的臨本。我們舉兩個入門時期必臨的帖子:

1、《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在我們的學習體系中,我們選擇的初學者臨本第一本字帖是《王福庵書說文部首》。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大家:王福庵)

王福庵是篆刻大家,這個不再多說,之前的文章寫過很多。只須看看他的篆刻作品,就足以打動人了。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飢而食渴而飲晝而興夜而寢無浪喜無妄憂)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沈肇功印)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禔)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以學愈愚)

這套《說文部首》是他的經典作品,其用筆純淨單一,提按、起止、轉折交待清楚,所寫小篆圓潤渾厚,典雅精緻,既結體均衡準確又饒有韻致,篆法規矩又不失靈動,在所有的《說文部首》中算是上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書影)

這是一套最基本的帖子,網上有售,只幾塊錢,雖然並沒有逐字的筆法解析,但做為臨習版本,足夠了。具體放上兩頁來看看: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內頁)

"

篆刻篆刻,就必然是有篆有刻,篆刻圈子裡也流傳著一句話“七分篆,三分刻”,也就是說,篆和刻真要分個重要性,“篆”要重要得多。所以,學篆刻,一定要先解決“篆”的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練習)

書接上文,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篆刻初學者識篆的重要性,也介紹了“識篆”的完整過程,今天我們接著說說“寫篆”。

寫篆與識篆的關係

“寫篆”包括兩個部分內容:1、把篆字寫正確,即寫對;2、把篆字寫漂亮,即寫美。這部分內容又跟“識篆”相關,至少有交叉,所以,不得不再提一下“識篆”。

“識篆”和“寫篆”不可割裂,就如我們說認字的過程中必然要寫字一樣,但中間有又有區別。識篆要解決的問題是瞭解篆書的文字體系,知道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摹印篆、繆篆、鳥蟲篆、九疊篆)等文字體系及其發展演變史,甚至還要學會大部分篆書的寫法,注意,這個過程只是知道怎麼寫,寫出正確的篆字但並不解決寫美的問題。就好像寫字跟識字相關,知道一個字怎麼寫,卻暫時還談不上書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吳昌碩石鼓文)

寫字與書法的區隔在於書法是經過專業訓練之後把字寫得好看、寫得美,寫字卻只是將字寫得正確。如上所述,我們說“寫篆”包含了將篆字“寫對”和將字“寫美”兩部分。我們將“寫對”一塊內容歸到識篆部分,而將“寫美”歸到寫篆部分。也就是說,本文所講的“寫篆”練習,重點在於將篆書寫得美。“寫對”重點在於查字典與記憶,“寫美”則重在開眼界、嚴格訓練與理解。

寫篆與篆刻的關係

最早期的篆刻,入印文字的取資範圍基本來源於古代璽印(包括古璽、漢印、唐宋璽印等),篆刻家們把之前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原封不動或稍加變化放到自己的創作作品裡,即“印中求印”,甚至後來還有專業的篆刻字典出現,將秦漢印或古璽印裡的字彙集成冊,方便創作,如袁日省的《繆篆分韻》,桂馥的《漢印分韻》等書,創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在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檢索出來,放到印面中,依照印式做相應的章法調整,鐫刻出來就是一方作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漢印印譜)

這樣的作品因為文字出自古璽印,創作者的作品自然古意盎然,樸拙生動,這是好處,現在初學者開始臨刻漢印或者進行一些初級的創作,方法大致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有一個問題,大家用的都是同樣的文字素材,形式上也基本上是古代璽印的印工,難免風格雷同,缺乏活力生趣,個人風格自然也微乎其微。

直到清代鄧石如出現。當然,在他之前,明末的大篆刻家朱簡也有以書入印的嘗試,但最終限於他自己篆書書法造詣而最終未成大的突破。

鄧石如的書法成就突出,當時人對他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他是“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又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個優秀的篆刻家,他利用書、印相通的藝術規律,探索出“印從書出”的道路。即由用他自己書寫的篆書入印,嚴格的說,篆刻史應當從鄧石如開始,因為自他開始,篆刻的所有元素才全部來自於文人。前面的明五家也罷,後來的浙派諸賢也罷,他們的入印文字,其實還是古印的。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大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

自此而後,篆刻道路越走越廣,因為篆刻作品的風格從此豐富了,每個人的書法入印之後,都可能形成“自家”風格的篆刻作品,篆刻才真正走向了繁榮。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意與古會)

鄧石如的作品不僅寫意十足,章法上也足有可觀之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以上這兩方是他的代表作品。

鄧石如是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後面的吳讓之完善了鄧石如;而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人所謂的“印外求印”,歸根結底還是從“印從書出”開始的。可以這樣說,凡是最終成為篆刻大家的藝術家,都寫得一手好篆書書法。又或者甚至可以說好的篆書書法是因,好的篆刻作品是果。

所以,現在的篆刻教學,最流行的一句話叫“書印同參”,既要著手加強秦漢印、古璽印的臨摹,又要加強學習者書法水平的提高,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幾成鐵則。

選擇好的臨本

既然寫篆非常重要,事關篆刻學習“生死”,那麼,如何一步一步將篆書練好,成了篆刻學習者面前的重大問題。

幾乎所有的藝術學習,最初都起源於模仿,學書法,當然更需要好的臨本。我們舉兩個入門時期必臨的帖子:

1、《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在我們的學習體系中,我們選擇的初學者臨本第一本字帖是《王福庵書說文部首》。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大家:王福庵)

王福庵是篆刻大家,這個不再多說,之前的文章寫過很多。只須看看他的篆刻作品,就足以打動人了。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飢而食渴而飲晝而興夜而寢無浪喜無妄憂)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沈肇功印)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禔)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以學愈愚)

這套《說文部首》是他的經典作品,其用筆純淨單一,提按、起止、轉折交待清楚,所寫小篆圓潤渾厚,典雅精緻,既結體均衡準確又饒有韻致,篆法規矩又不失靈動,在所有的《說文部首》中算是上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書影)

這是一套最基本的帖子,網上有售,只幾塊錢,雖然並沒有逐字的筆法解析,但做為臨習版本,足夠了。具體放上兩頁來看看: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內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內頁)

還有一個附帶的識篆作用,邊臨邊記,臨過幾通之後,《說文解字》540部部首也記住了,對識篆幫助很大。

臨習這本字帖,要從基本筆畫開始練習起,好在篆書的筆畫是所有書體中最簡單的,勤加練習,掌握起來應當不是問題。

"

篆刻篆刻,就必然是有篆有刻,篆刻圈子裡也流傳著一句話“七分篆,三分刻”,也就是說,篆和刻真要分個重要性,“篆”要重要得多。所以,學篆刻,一定要先解決“篆”的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練習)

書接上文,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篆刻初學者識篆的重要性,也介紹了“識篆”的完整過程,今天我們接著說說“寫篆”。

寫篆與識篆的關係

“寫篆”包括兩個部分內容:1、把篆字寫正確,即寫對;2、把篆字寫漂亮,即寫美。這部分內容又跟“識篆”相關,至少有交叉,所以,不得不再提一下“識篆”。

“識篆”和“寫篆”不可割裂,就如我們說認字的過程中必然要寫字一樣,但中間有又有區別。識篆要解決的問題是瞭解篆書的文字體系,知道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摹印篆、繆篆、鳥蟲篆、九疊篆)等文字體系及其發展演變史,甚至還要學會大部分篆書的寫法,注意,這個過程只是知道怎麼寫,寫出正確的篆字但並不解決寫美的問題。就好像寫字跟識字相關,知道一個字怎麼寫,卻暫時還談不上書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吳昌碩石鼓文)

寫字與書法的區隔在於書法是經過專業訓練之後把字寫得好看、寫得美,寫字卻只是將字寫得正確。如上所述,我們說“寫篆”包含了將篆字“寫對”和將字“寫美”兩部分。我們將“寫對”一塊內容歸到識篆部分,而將“寫美”歸到寫篆部分。也就是說,本文所講的“寫篆”練習,重點在於將篆書寫得美。“寫對”重點在於查字典與記憶,“寫美”則重在開眼界、嚴格訓練與理解。

寫篆與篆刻的關係

最早期的篆刻,入印文字的取資範圍基本來源於古代璽印(包括古璽、漢印、唐宋璽印等),篆刻家們把之前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原封不動或稍加變化放到自己的創作作品裡,即“印中求印”,甚至後來還有專業的篆刻字典出現,將秦漢印或古璽印裡的字彙集成冊,方便創作,如袁日省的《繆篆分韻》,桂馥的《漢印分韻》等書,創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在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檢索出來,放到印面中,依照印式做相應的章法調整,鐫刻出來就是一方作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漢印印譜)

這樣的作品因為文字出自古璽印,創作者的作品自然古意盎然,樸拙生動,這是好處,現在初學者開始臨刻漢印或者進行一些初級的創作,方法大致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有一個問題,大家用的都是同樣的文字素材,形式上也基本上是古代璽印的印工,難免風格雷同,缺乏活力生趣,個人風格自然也微乎其微。

直到清代鄧石如出現。當然,在他之前,明末的大篆刻家朱簡也有以書入印的嘗試,但最終限於他自己篆書書法造詣而最終未成大的突破。

鄧石如的書法成就突出,當時人對他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他是“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又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個優秀的篆刻家,他利用書、印相通的藝術規律,探索出“印從書出”的道路。即由用他自己書寫的篆書入印,嚴格的說,篆刻史應當從鄧石如開始,因為自他開始,篆刻的所有元素才全部來自於文人。前面的明五家也罷,後來的浙派諸賢也罷,他們的入印文字,其實還是古印的。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大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

自此而後,篆刻道路越走越廣,因為篆刻作品的風格從此豐富了,每個人的書法入印之後,都可能形成“自家”風格的篆刻作品,篆刻才真正走向了繁榮。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意與古會)

鄧石如的作品不僅寫意十足,章法上也足有可觀之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以上這兩方是他的代表作品。

鄧石如是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後面的吳讓之完善了鄧石如;而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人所謂的“印外求印”,歸根結底還是從“印從書出”開始的。可以這樣說,凡是最終成為篆刻大家的藝術家,都寫得一手好篆書書法。又或者甚至可以說好的篆書書法是因,好的篆刻作品是果。

所以,現在的篆刻教學,最流行的一句話叫“書印同參”,既要著手加強秦漢印、古璽印的臨摹,又要加強學習者書法水平的提高,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幾成鐵則。

選擇好的臨本

既然寫篆非常重要,事關篆刻學習“生死”,那麼,如何一步一步將篆書練好,成了篆刻學習者面前的重大問題。

幾乎所有的藝術學習,最初都起源於模仿,學書法,當然更需要好的臨本。我們舉兩個入門時期必臨的帖子:

1、《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在我們的學習體系中,我們選擇的初學者臨本第一本字帖是《王福庵書說文部首》。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大家:王福庵)

王福庵是篆刻大家,這個不再多說,之前的文章寫過很多。只須看看他的篆刻作品,就足以打動人了。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飢而食渴而飲晝而興夜而寢無浪喜無妄憂)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沈肇功印)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禔)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以學愈愚)

這套《說文部首》是他的經典作品,其用筆純淨單一,提按、起止、轉折交待清楚,所寫小篆圓潤渾厚,典雅精緻,既結體均衡準確又饒有韻致,篆法規矩又不失靈動,在所有的《說文部首》中算是上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書影)

這是一套最基本的帖子,網上有售,只幾塊錢,雖然並沒有逐字的筆法解析,但做為臨習版本,足夠了。具體放上兩頁來看看: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內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內頁)

還有一個附帶的識篆作用,邊臨邊記,臨過幾通之後,《說文解字》540部部首也記住了,對識篆幫助很大。

臨習這本字帖,要從基本筆畫開始練習起,好在篆書的筆畫是所有書體中最簡單的,勤加練習,掌握起來應當不是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書的基本筆畫)

臨習大概50遍上下(真要臨好,50遍顯然不夠),對於篆書的基本筆畫的筆法,篆書的基本結字規律,筆畫基本特徵就應當大致瞭解和掌握了。

2、鄧石如的《白氏草堂記》。前面說了,對於篆刻來說,鄧石如太重要了。所以,如果文人的篆書需要臨習,鄧石如的作品肯定不能錯過。《白氏草堂記》是鄧石如篆書的代表作。鄧石如六十二歲所書,是其謝世前一年寫成的,《白氏草堂記》既盎然著濃濃的古氣,又洋溢起陣陣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灑脫;功與情致並重,行氣整飭工穩,體勢森嚴剛毅,韻度豪邁醇厚。也放兩頁大家先看一下:

"

篆刻篆刻,就必然是有篆有刻,篆刻圈子裡也流傳著一句話“七分篆,三分刻”,也就是說,篆和刻真要分個重要性,“篆”要重要得多。所以,學篆刻,一定要先解決“篆”的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練習)

書接上文,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篆刻初學者識篆的重要性,也介紹了“識篆”的完整過程,今天我們接著說說“寫篆”。

寫篆與識篆的關係

“寫篆”包括兩個部分內容:1、把篆字寫正確,即寫對;2、把篆字寫漂亮,即寫美。這部分內容又跟“識篆”相關,至少有交叉,所以,不得不再提一下“識篆”。

“識篆”和“寫篆”不可割裂,就如我們說認字的過程中必然要寫字一樣,但中間有又有區別。識篆要解決的問題是瞭解篆書的文字體系,知道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摹印篆、繆篆、鳥蟲篆、九疊篆)等文字體系及其發展演變史,甚至還要學會大部分篆書的寫法,注意,這個過程只是知道怎麼寫,寫出正確的篆字但並不解決寫美的問題。就好像寫字跟識字相關,知道一個字怎麼寫,卻暫時還談不上書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吳昌碩石鼓文)

寫字與書法的區隔在於書法是經過專業訓練之後把字寫得好看、寫得美,寫字卻只是將字寫得正確。如上所述,我們說“寫篆”包含了將篆字“寫對”和將字“寫美”兩部分。我們將“寫對”一塊內容歸到識篆部分,而將“寫美”歸到寫篆部分。也就是說,本文所講的“寫篆”練習,重點在於將篆書寫得美。“寫對”重點在於查字典與記憶,“寫美”則重在開眼界、嚴格訓練與理解。

寫篆與篆刻的關係

最早期的篆刻,入印文字的取資範圍基本來源於古代璽印(包括古璽、漢印、唐宋璽印等),篆刻家們把之前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原封不動或稍加變化放到自己的創作作品裡,即“印中求印”,甚至後來還有專業的篆刻字典出現,將秦漢印或古璽印裡的字彙集成冊,方便創作,如袁日省的《繆篆分韻》,桂馥的《漢印分韻》等書,創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在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檢索出來,放到印面中,依照印式做相應的章法調整,鐫刻出來就是一方作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漢印印譜)

這樣的作品因為文字出自古璽印,創作者的作品自然古意盎然,樸拙生動,這是好處,現在初學者開始臨刻漢印或者進行一些初級的創作,方法大致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有一個問題,大家用的都是同樣的文字素材,形式上也基本上是古代璽印的印工,難免風格雷同,缺乏活力生趣,個人風格自然也微乎其微。

直到清代鄧石如出現。當然,在他之前,明末的大篆刻家朱簡也有以書入印的嘗試,但最終限於他自己篆書書法造詣而最終未成大的突破。

鄧石如的書法成就突出,當時人對他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他是“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又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個優秀的篆刻家,他利用書、印相通的藝術規律,探索出“印從書出”的道路。即由用他自己書寫的篆書入印,嚴格的說,篆刻史應當從鄧石如開始,因為自他開始,篆刻的所有元素才全部來自於文人。前面的明五家也罷,後來的浙派諸賢也罷,他們的入印文字,其實還是古印的。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大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

自此而後,篆刻道路越走越廣,因為篆刻作品的風格從此豐富了,每個人的書法入印之後,都可能形成“自家”風格的篆刻作品,篆刻才真正走向了繁榮。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意與古會)

鄧石如的作品不僅寫意十足,章法上也足有可觀之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以上這兩方是他的代表作品。

鄧石如是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後面的吳讓之完善了鄧石如;而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人所謂的“印外求印”,歸根結底還是從“印從書出”開始的。可以這樣說,凡是最終成為篆刻大家的藝術家,都寫得一手好篆書書法。又或者甚至可以說好的篆書書法是因,好的篆刻作品是果。

所以,現在的篆刻教學,最流行的一句話叫“書印同參”,既要著手加強秦漢印、古璽印的臨摹,又要加強學習者書法水平的提高,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幾成鐵則。

選擇好的臨本

既然寫篆非常重要,事關篆刻學習“生死”,那麼,如何一步一步將篆書練好,成了篆刻學習者面前的重大問題。

幾乎所有的藝術學習,最初都起源於模仿,學書法,當然更需要好的臨本。我們舉兩個入門時期必臨的帖子:

1、《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在我們的學習體系中,我們選擇的初學者臨本第一本字帖是《王福庵書說文部首》。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大家:王福庵)

王福庵是篆刻大家,這個不再多說,之前的文章寫過很多。只須看看他的篆刻作品,就足以打動人了。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飢而食渴而飲晝而興夜而寢無浪喜無妄憂)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沈肇功印)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禔)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以學愈愚)

這套《說文部首》是他的經典作品,其用筆純淨單一,提按、起止、轉折交待清楚,所寫小篆圓潤渾厚,典雅精緻,既結體均衡準確又饒有韻致,篆法規矩又不失靈動,在所有的《說文部首》中算是上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書影)

這是一套最基本的帖子,網上有售,只幾塊錢,雖然並沒有逐字的筆法解析,但做為臨習版本,足夠了。具體放上兩頁來看看: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內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內頁)

還有一個附帶的識篆作用,邊臨邊記,臨過幾通之後,《說文解字》540部部首也記住了,對識篆幫助很大。

臨習這本字帖,要從基本筆畫開始練習起,好在篆書的筆畫是所有書體中最簡單的,勤加練習,掌握起來應當不是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書的基本筆畫)

臨習大概50遍上下(真要臨好,50遍顯然不夠),對於篆書的基本筆畫的筆法,篆書的基本結字規律,筆畫基本特徵就應當大致瞭解和掌握了。

2、鄧石如的《白氏草堂記》。前面說了,對於篆刻來說,鄧石如太重要了。所以,如果文人的篆書需要臨習,鄧石如的作品肯定不能錯過。《白氏草堂記》是鄧石如篆書的代表作。鄧石如六十二歲所書,是其謝世前一年寫成的,《白氏草堂記》既盎然著濃濃的古氣,又洋溢起陣陣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灑脫;功與情致並重,行氣整飭工穩,體勢森嚴剛毅,韻度豪邁醇厚。也放兩頁大家先看一下: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白氏草堂記》)

仔細看,仔細體味,越看越有味道。

"

篆刻篆刻,就必然是有篆有刻,篆刻圈子裡也流傳著一句話“七分篆,三分刻”,也就是說,篆和刻真要分個重要性,“篆”要重要得多。所以,學篆刻,一定要先解決“篆”的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練習)

書接上文,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篆刻初學者識篆的重要性,也介紹了“識篆”的完整過程,今天我們接著說說“寫篆”。

寫篆與識篆的關係

“寫篆”包括兩個部分內容:1、把篆字寫正確,即寫對;2、把篆字寫漂亮,即寫美。這部分內容又跟“識篆”相關,至少有交叉,所以,不得不再提一下“識篆”。

“識篆”和“寫篆”不可割裂,就如我們說認字的過程中必然要寫字一樣,但中間有又有區別。識篆要解決的問題是瞭解篆書的文字體系,知道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摹印篆、繆篆、鳥蟲篆、九疊篆)等文字體系及其發展演變史,甚至還要學會大部分篆書的寫法,注意,這個過程只是知道怎麼寫,寫出正確的篆字但並不解決寫美的問題。就好像寫字跟識字相關,知道一個字怎麼寫,卻暫時還談不上書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吳昌碩石鼓文)

寫字與書法的區隔在於書法是經過專業訓練之後把字寫得好看、寫得美,寫字卻只是將字寫得正確。如上所述,我們說“寫篆”包含了將篆字“寫對”和將字“寫美”兩部分。我們將“寫對”一塊內容歸到識篆部分,而將“寫美”歸到寫篆部分。也就是說,本文所講的“寫篆”練習,重點在於將篆書寫得美。“寫對”重點在於查字典與記憶,“寫美”則重在開眼界、嚴格訓練與理解。

寫篆與篆刻的關係

最早期的篆刻,入印文字的取資範圍基本來源於古代璽印(包括古璽、漢印、唐宋璽印等),篆刻家們把之前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原封不動或稍加變化放到自己的創作作品裡,即“印中求印”,甚至後來還有專業的篆刻字典出現,將秦漢印或古璽印裡的字彙集成冊,方便創作,如袁日省的《繆篆分韻》,桂馥的《漢印分韻》等書,創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在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檢索出來,放到印面中,依照印式做相應的章法調整,鐫刻出來就是一方作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漢印印譜)

這樣的作品因為文字出自古璽印,創作者的作品自然古意盎然,樸拙生動,這是好處,現在初學者開始臨刻漢印或者進行一些初級的創作,方法大致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有一個問題,大家用的都是同樣的文字素材,形式上也基本上是古代璽印的印工,難免風格雷同,缺乏活力生趣,個人風格自然也微乎其微。

直到清代鄧石如出現。當然,在他之前,明末的大篆刻家朱簡也有以書入印的嘗試,但最終限於他自己篆書書法造詣而最終未成大的突破。

鄧石如的書法成就突出,當時人對他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他是“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又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個優秀的篆刻家,他利用書、印相通的藝術規律,探索出“印從書出”的道路。即由用他自己書寫的篆書入印,嚴格的說,篆刻史應當從鄧石如開始,因為自他開始,篆刻的所有元素才全部來自於文人。前面的明五家也罷,後來的浙派諸賢也罷,他們的入印文字,其實還是古印的。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大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

自此而後,篆刻道路越走越廣,因為篆刻作品的風格從此豐富了,每個人的書法入印之後,都可能形成“自家”風格的篆刻作品,篆刻才真正走向了繁榮。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意與古會)

鄧石如的作品不僅寫意十足,章法上也足有可觀之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以上這兩方是他的代表作品。

鄧石如是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後面的吳讓之完善了鄧石如;而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人所謂的“印外求印”,歸根結底還是從“印從書出”開始的。可以這樣說,凡是最終成為篆刻大家的藝術家,都寫得一手好篆書書法。又或者甚至可以說好的篆書書法是因,好的篆刻作品是果。

所以,現在的篆刻教學,最流行的一句話叫“書印同參”,既要著手加強秦漢印、古璽印的臨摹,又要加強學習者書法水平的提高,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幾成鐵則。

選擇好的臨本

既然寫篆非常重要,事關篆刻學習“生死”,那麼,如何一步一步將篆書練好,成了篆刻學習者面前的重大問題。

幾乎所有的藝術學習,最初都起源於模仿,學書法,當然更需要好的臨本。我們舉兩個入門時期必臨的帖子:

1、《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在我們的學習體系中,我們選擇的初學者臨本第一本字帖是《王福庵書說文部首》。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大家:王福庵)

王福庵是篆刻大家,這個不再多說,之前的文章寫過很多。只須看看他的篆刻作品,就足以打動人了。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飢而食渴而飲晝而興夜而寢無浪喜無妄憂)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沈肇功印)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禔)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以學愈愚)

這套《說文部首》是他的經典作品,其用筆純淨單一,提按、起止、轉折交待清楚,所寫小篆圓潤渾厚,典雅精緻,既結體均衡準確又饒有韻致,篆法規矩又不失靈動,在所有的《說文部首》中算是上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書影)

這是一套最基本的帖子,網上有售,只幾塊錢,雖然並沒有逐字的筆法解析,但做為臨習版本,足夠了。具體放上兩頁來看看: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內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內頁)

還有一個附帶的識篆作用,邊臨邊記,臨過幾通之後,《說文解字》540部部首也記住了,對識篆幫助很大。

臨習這本字帖,要從基本筆畫開始練習起,好在篆書的筆畫是所有書體中最簡單的,勤加練習,掌握起來應當不是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書的基本筆畫)

臨習大概50遍上下(真要臨好,50遍顯然不夠),對於篆書的基本筆畫的筆法,篆書的基本結字規律,筆畫基本特徵就應當大致瞭解和掌握了。

2、鄧石如的《白氏草堂記》。前面說了,對於篆刻來說,鄧石如太重要了。所以,如果文人的篆書需要臨習,鄧石如的作品肯定不能錯過。《白氏草堂記》是鄧石如篆書的代表作。鄧石如六十二歲所書,是其謝世前一年寫成的,《白氏草堂記》既盎然著濃濃的古氣,又洋溢起陣陣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灑脫;功與情致並重,行氣整飭工穩,體勢森嚴剛毅,韻度豪邁醇厚。也放兩頁大家先看一下: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白氏草堂記》)

仔細看,仔細體味,越看越有味道。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白氏草堂記》)

深入學習的臨摹樣本

當然,以上兩帖只是入門課,一個篆刻學習者,真要把篆書和書法問題解決掉,需要臨的帖還至少應當有如下這些:

小篆部分:

1、《泰山》九字。 日寫10遍,掌握其對稱、勻空、流麗、典雅特徵,學會精準控制線條粗細寫三個月;

2、《琅琊》十三行,86字,日寫一遍,如找不到好的臨本,可以以《嶧山碑》替代。寫三個月;

大篆部分:

"

篆刻篆刻,就必然是有篆有刻,篆刻圈子裡也流傳著一句話“七分篆,三分刻”,也就是說,篆和刻真要分個重要性,“篆”要重要得多。所以,學篆刻,一定要先解決“篆”的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練習)

書接上文,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篆刻初學者識篆的重要性,也介紹了“識篆”的完整過程,今天我們接著說說“寫篆”。

寫篆與識篆的關係

“寫篆”包括兩個部分內容:1、把篆字寫正確,即寫對;2、把篆字寫漂亮,即寫美。這部分內容又跟“識篆”相關,至少有交叉,所以,不得不再提一下“識篆”。

“識篆”和“寫篆”不可割裂,就如我們說認字的過程中必然要寫字一樣,但中間有又有區別。識篆要解決的問題是瞭解篆書的文字體系,知道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摹印篆、繆篆、鳥蟲篆、九疊篆)等文字體系及其發展演變史,甚至還要學會大部分篆書的寫法,注意,這個過程只是知道怎麼寫,寫出正確的篆字但並不解決寫美的問題。就好像寫字跟識字相關,知道一個字怎麼寫,卻暫時還談不上書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吳昌碩石鼓文)

寫字與書法的區隔在於書法是經過專業訓練之後把字寫得好看、寫得美,寫字卻只是將字寫得正確。如上所述,我們說“寫篆”包含了將篆字“寫對”和將字“寫美”兩部分。我們將“寫對”一塊內容歸到識篆部分,而將“寫美”歸到寫篆部分。也就是說,本文所講的“寫篆”練習,重點在於將篆書寫得美。“寫對”重點在於查字典與記憶,“寫美”則重在開眼界、嚴格訓練與理解。

寫篆與篆刻的關係

最早期的篆刻,入印文字的取資範圍基本來源於古代璽印(包括古璽、漢印、唐宋璽印等),篆刻家們把之前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原封不動或稍加變化放到自己的創作作品裡,即“印中求印”,甚至後來還有專業的篆刻字典出現,將秦漢印或古璽印裡的字彙集成冊,方便創作,如袁日省的《繆篆分韻》,桂馥的《漢印分韻》等書,創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在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檢索出來,放到印面中,依照印式做相應的章法調整,鐫刻出來就是一方作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漢印印譜)

這樣的作品因為文字出自古璽印,創作者的作品自然古意盎然,樸拙生動,這是好處,現在初學者開始臨刻漢印或者進行一些初級的創作,方法大致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有一個問題,大家用的都是同樣的文字素材,形式上也基本上是古代璽印的印工,難免風格雷同,缺乏活力生趣,個人風格自然也微乎其微。

直到清代鄧石如出現。當然,在他之前,明末的大篆刻家朱簡也有以書入印的嘗試,但最終限於他自己篆書書法造詣而最終未成大的突破。

鄧石如的書法成就突出,當時人對他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他是“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又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個優秀的篆刻家,他利用書、印相通的藝術規律,探索出“印從書出”的道路。即由用他自己書寫的篆書入印,嚴格的說,篆刻史應當從鄧石如開始,因為自他開始,篆刻的所有元素才全部來自於文人。前面的明五家也罷,後來的浙派諸賢也罷,他們的入印文字,其實還是古印的。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大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

自此而後,篆刻道路越走越廣,因為篆刻作品的風格從此豐富了,每個人的書法入印之後,都可能形成“自家”風格的篆刻作品,篆刻才真正走向了繁榮。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意與古會)

鄧石如的作品不僅寫意十足,章法上也足有可觀之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以上這兩方是他的代表作品。

鄧石如是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後面的吳讓之完善了鄧石如;而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人所謂的“印外求印”,歸根結底還是從“印從書出”開始的。可以這樣說,凡是最終成為篆刻大家的藝術家,都寫得一手好篆書書法。又或者甚至可以說好的篆書書法是因,好的篆刻作品是果。

所以,現在的篆刻教學,最流行的一句話叫“書印同參”,既要著手加強秦漢印、古璽印的臨摹,又要加強學習者書法水平的提高,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幾成鐵則。

選擇好的臨本

既然寫篆非常重要,事關篆刻學習“生死”,那麼,如何一步一步將篆書練好,成了篆刻學習者面前的重大問題。

幾乎所有的藝術學習,最初都起源於模仿,學書法,當然更需要好的臨本。我們舉兩個入門時期必臨的帖子:

1、《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在我們的學習體系中,我們選擇的初學者臨本第一本字帖是《王福庵書說文部首》。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大家:王福庵)

王福庵是篆刻大家,這個不再多說,之前的文章寫過很多。只須看看他的篆刻作品,就足以打動人了。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飢而食渴而飲晝而興夜而寢無浪喜無妄憂)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沈肇功印)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禔)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以學愈愚)

這套《說文部首》是他的經典作品,其用筆純淨單一,提按、起止、轉折交待清楚,所寫小篆圓潤渾厚,典雅精緻,既結體均衡準確又饒有韻致,篆法規矩又不失靈動,在所有的《說文部首》中算是上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書影)

這是一套最基本的帖子,網上有售,只幾塊錢,雖然並沒有逐字的筆法解析,但做為臨習版本,足夠了。具體放上兩頁來看看: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內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內頁)

還有一個附帶的識篆作用,邊臨邊記,臨過幾通之後,《說文解字》540部部首也記住了,對識篆幫助很大。

臨習這本字帖,要從基本筆畫開始練習起,好在篆書的筆畫是所有書體中最簡單的,勤加練習,掌握起來應當不是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書的基本筆畫)

臨習大概50遍上下(真要臨好,50遍顯然不夠),對於篆書的基本筆畫的筆法,篆書的基本結字規律,筆畫基本特徵就應當大致瞭解和掌握了。

2、鄧石如的《白氏草堂記》。前面說了,對於篆刻來說,鄧石如太重要了。所以,如果文人的篆書需要臨習,鄧石如的作品肯定不能錯過。《白氏草堂記》是鄧石如篆書的代表作。鄧石如六十二歲所書,是其謝世前一年寫成的,《白氏草堂記》既盎然著濃濃的古氣,又洋溢起陣陣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灑脫;功與情致並重,行氣整飭工穩,體勢森嚴剛毅,韻度豪邁醇厚。也放兩頁大家先看一下: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白氏草堂記》)

仔細看,仔細體味,越看越有味道。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白氏草堂記》)

深入學習的臨摹樣本

當然,以上兩帖只是入門課,一個篆刻學習者,真要把篆書和書法問題解決掉,需要臨的帖還至少應當有如下這些:

小篆部分:

1、《泰山》九字。 日寫10遍,掌握其對稱、勻空、流麗、典雅特徵,學會精準控制線條粗細寫三個月;

2、《琅琊》十三行,86字,日寫一遍,如找不到好的臨本,可以以《嶧山碑》替代。寫三個月;

大篆部分: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石鼓文)

1、《石鼓文》兩日寫一遍,不要寫吳昌碩版,請儘可能找原版來寫,寫半年;

2、《毛公鼎》《散氏盤》 《盂鼎》《頌鼎》依照自己喜好四選一,日寫一遍,寫半年;

分隸部分:

《張遷》、《封龍山》、《史晨》三選一,四日寫一遍,寫半年;

魏碑部分:

《鄭文公》、《張猛龍》、《張黑女》三選一,四日一遍,寫半年;

以上這些都是名碑名帖,不用我一一介紹,只需找來臨摹就是了。藝海無涯,完成上述內容雖然不見得能成名成家,但至少可以拿出像樣的作品了。

未來的發展,還需要看每個人的天賦,有些東西,只一句“勤能補拙”是說不完的。還是那句老話:“有好都能累此生”,任何一個愛好,都堪堪累負一生,當然,真的“熱愛”,自然也樂在其中!

"

篆刻篆刻,就必然是有篆有刻,篆刻圈子裡也流傳著一句話“七分篆,三分刻”,也就是說,篆和刻真要分個重要性,“篆”要重要得多。所以,學篆刻,一定要先解決“篆”的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練習)

書接上文,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篆刻初學者識篆的重要性,也介紹了“識篆”的完整過程,今天我們接著說說“寫篆”。

寫篆與識篆的關係

“寫篆”包括兩個部分內容:1、把篆字寫正確,即寫對;2、把篆字寫漂亮,即寫美。這部分內容又跟“識篆”相關,至少有交叉,所以,不得不再提一下“識篆”。

“識篆”和“寫篆”不可割裂,就如我們說認字的過程中必然要寫字一樣,但中間有又有區別。識篆要解決的問題是瞭解篆書的文字體系,知道甲骨文、大篆(金文、石鼓文)、小篆(摹印篆、繆篆、鳥蟲篆、九疊篆)等文字體系及其發展演變史,甚至還要學會大部分篆書的寫法,注意,這個過程只是知道怎麼寫,寫出正確的篆字但並不解決寫美的問題。就好像寫字跟識字相關,知道一個字怎麼寫,卻暫時還談不上書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吳昌碩石鼓文)

寫字與書法的區隔在於書法是經過專業訓練之後把字寫得好看、寫得美,寫字卻只是將字寫得正確。如上所述,我們說“寫篆”包含了將篆字“寫對”和將字“寫美”兩部分。我們將“寫對”一塊內容歸到識篆部分,而將“寫美”歸到寫篆部分。也就是說,本文所講的“寫篆”練習,重點在於將篆書寫得美。“寫對”重點在於查字典與記憶,“寫美”則重在開眼界、嚴格訓練與理解。

寫篆與篆刻的關係

最早期的篆刻,入印文字的取資範圍基本來源於古代璽印(包括古璽、漢印、唐宋璽印等),篆刻家們把之前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原封不動或稍加變化放到自己的創作作品裡,即“印中求印”,甚至後來還有專業的篆刻字典出現,將秦漢印或古璽印裡的字彙集成冊,方便創作,如袁日省的《繆篆分韻》,桂馥的《漢印分韻》等書,創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在古璽印裡出現的文字檢索出來,放到印面中,依照印式做相應的章法調整,鐫刻出來就是一方作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漢印印譜)

這樣的作品因為文字出自古璽印,創作者的作品自然古意盎然,樸拙生動,這是好處,現在初學者開始臨刻漢印或者進行一些初級的創作,方法大致也是如此。但這樣做有一個問題,大家用的都是同樣的文字素材,形式上也基本上是古代璽印的印工,難免風格雷同,缺乏活力生趣,個人風格自然也微乎其微。

直到清代鄧石如出現。當然,在他之前,明末的大篆刻家朱簡也有以書入印的嘗試,但最終限於他自己篆書書法造詣而最終未成大的突破。

鄧石如的書法成就突出,當時人對他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他是“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又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個優秀的篆刻家,他利用書、印相通的藝術規律,探索出“印從書出”的道路。即由用他自己書寫的篆書入印,嚴格的說,篆刻史應當從鄧石如開始,因為自他開始,篆刻的所有元素才全部來自於文人。前面的明五家也罷,後來的浙派諸賢也罷,他們的入印文字,其實還是古印的。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大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

自此而後,篆刻道路越走越廣,因為篆刻作品的風格從此豐富了,每個人的書法入印之後,都可能形成“自家”風格的篆刻作品,篆刻才真正走向了繁榮。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意與古會)

鄧石如的作品不僅寫意十足,章法上也足有可觀之處。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以上這兩方是他的代表作品。

鄧石如是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後面的吳讓之完善了鄧石如;而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人所謂的“印外求印”,歸根結底還是從“印從書出”開始的。可以這樣說,凡是最終成為篆刻大家的藝術家,都寫得一手好篆書書法。又或者甚至可以說好的篆書書法是因,好的篆刻作品是果。

所以,現在的篆刻教學,最流行的一句話叫“書印同參”,既要著手加強秦漢印、古璽印的臨摹,又要加強學習者書法水平的提高,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幾成鐵則。

選擇好的臨本

既然寫篆非常重要,事關篆刻學習“生死”,那麼,如何一步一步將篆書練好,成了篆刻學習者面前的重大問題。

幾乎所有的藝術學習,最初都起源於模仿,學書法,當然更需要好的臨本。我們舉兩個入門時期必臨的帖子:

1、《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在我們的學習體系中,我們選擇的初學者臨本第一本字帖是《王福庵書說文部首》。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刻大家:王福庵)

王福庵是篆刻大家,這個不再多說,之前的文章寫過很多。只須看看他的篆刻作品,就足以打動人了。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飢而食渴而飲晝而興夜而寢無浪喜無妄憂)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沈肇功印)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禔)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以學愈愚)

這套《說文部首》是他的經典作品,其用筆純淨單一,提按、起止、轉折交待清楚,所寫小篆圓潤渾厚,典雅精緻,既結體均衡準確又饒有韻致,篆法規矩又不失靈動,在所有的《說文部首》中算是上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書影)

這是一套最基本的帖子,網上有售,只幾塊錢,雖然並沒有逐字的筆法解析,但做為臨習版本,足夠了。具體放上兩頁來看看: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內頁)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內頁)

還有一個附帶的識篆作用,邊臨邊記,臨過幾通之後,《說文解字》540部部首也記住了,對識篆幫助很大。

臨習這本字帖,要從基本筆畫開始練習起,好在篆書的筆畫是所有書體中最簡單的,勤加練習,掌握起來應當不是問題。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篆書的基本筆畫)

臨習大概50遍上下(真要臨好,50遍顯然不夠),對於篆書的基本筆畫的筆法,篆書的基本結字規律,筆畫基本特徵就應當大致瞭解和掌握了。

2、鄧石如的《白氏草堂記》。前面說了,對於篆刻來說,鄧石如太重要了。所以,如果文人的篆書需要臨習,鄧石如的作品肯定不能錯過。《白氏草堂記》是鄧石如篆書的代表作。鄧石如六十二歲所書,是其謝世前一年寫成的,《白氏草堂記》既盎然著濃濃的古氣,又洋溢起陣陣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灑脫;功與情致並重,行氣整飭工穩,體勢森嚴剛毅,韻度豪邁醇厚。也放兩頁大家先看一下: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白氏草堂記》)

仔細看,仔細體味,越看越有味道。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白氏草堂記》)

深入學習的臨摹樣本

當然,以上兩帖只是入門課,一個篆刻學習者,真要把篆書和書法問題解決掉,需要臨的帖還至少應當有如下這些:

小篆部分:

1、《泰山》九字。 日寫10遍,掌握其對稱、勻空、流麗、典雅特徵,學會精準控制線條粗細寫三個月;

2、《琅琊》十三行,86字,日寫一遍,如找不到好的臨本,可以以《嶧山碑》替代。寫三個月;

大篆部分: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石鼓文)

1、《石鼓文》兩日寫一遍,不要寫吳昌碩版,請儘可能找原版來寫,寫半年;

2、《毛公鼎》《散氏盤》 《盂鼎》《頌鼎》依照自己喜好四選一,日寫一遍,寫半年;

分隸部分:

《張遷》、《封龍山》、《史晨》三選一,四日寫一遍,寫半年;

魏碑部分:

《鄭文公》、《張猛龍》、《張黑女》三選一,四日一遍,寫半年;

以上這些都是名碑名帖,不用我一一介紹,只需找來臨摹就是了。藝海無涯,完成上述內容雖然不見得能成名成家,但至少可以拿出像樣的作品了。

未來的發展,還需要看每個人的天賦,有些東西,只一句“勤能補拙”是說不完的。還是那句老話:“有好都能累此生”,任何一個愛好,都堪堪累負一生,當然,真的“熱愛”,自然也樂在其中!

篆刻入門:“寫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鄧石如:有好都能累此生)

藝術追求也罷,業餘愛好也罷,既然願意在篆刻上花費時間學習,識篆和寫篆是篆刻的基本功,如同刀法的練習一樣。因為篆刻藝術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結合的產物,所以我們建議大家系統學習,一步一步來,別總急著動刀(當然,如果是系統化的“書印同參”,則另當別論)不能急,因為這樣容易出成績。

(【老李刻堂】之329,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