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

在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

“看看人家明明,每次大考小考總不出前三名,再看看你!”

“看看人家小李,說話、做事兒、考慮問題都比你強!”

“看看人家張鵬,跟你一個學校畢業,都買幾套房了!看看你!”……

"

在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

“看看人家明明,每次大考小考總不出前三名,再看看你!”

“看看人家小李,說話、做事兒、考慮問題都比你強!”

“看看人家張鵬,跟你一個學校畢業,都買幾套房了!看看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不斷地被拿去跟別人比,在攀比的脅迫下,我們只得拼命努力。天長日久,不知不覺間,攀比便融化進我們的行為方式中,成了我們不易覺察的思維慣性。

其實,攀比帶給我們的,並不是真正向上的動力,也不能幫助我們成就理想人生。

攀比只會使我們與真正的幸福漸行漸遠。

"

在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

“看看人家明明,每次大考小考總不出前三名,再看看你!”

“看看人家小李,說話、做事兒、考慮問題都比你強!”

“看看人家張鵬,跟你一個學校畢業,都買幾套房了!看看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不斷地被拿去跟別人比,在攀比的脅迫下,我們只得拼命努力。天長日久,不知不覺間,攀比便融化進我們的行為方式中,成了我們不易覺察的思維慣性。

其實,攀比帶給我們的,並不是真正向上的動力,也不能幫助我們成就理想人生。

攀比只會使我們與真正的幸福漸行漸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生活中,攀比無處不在。無論對己對人,每一種攀比都只能是有害無益。

常見的攀比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跟別人攀比。這是最顯而易見的攀比。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A君,凡事都愛跟別人攀比。要是辦公室裡誰買了什麼令大家眼熱的東西,他就一定要買個更好的亮出來。

同事小馮買了個漂亮的揹包,沒過兩天,A君也背來了一個可以與之媲美的揹包。

一天,同事小於帶來個筆記本電腦,大家都圍過去問這問那。A君也湊過去,問得最仔細。

果然,第二週來上班,A君也拿來了一個筆記本電腦,價值8000。

小於走過去:“能借你的筆記本用用嗎?”

A君不解地問:“你不是有電腦嗎?”

小於:“那是我借的……”

雖然這只是一則笑談,生活中卻不乏這類人:凡事都要跟別人攀比,見不得別人某方面比自己強,一定要拼著勁兒把別人比下去才安心。

喜歡跟別人攀比的人,攀比之後,大抵會產生兩種結果:嫉人有,笑人無。

別人有的,自己沒有,又無法獲得,便會生髮不甘不平之心,進而嫉妒,甚至於惱恨。讓自己不痛快,也讓別人不舒服;經過攀比,發現別人並不比自己佔優勢,輕視之感便油然而生,溢於言表就是嘲笑。這當然會引起他人不快,不睦甚至於紛爭自然就產生了。

如果只是跟周圍的人隨便攀比下,問題還不是太大,但要是一定要找個跟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明裡暗裡較著勁兒攀比,後果可就嚴重多了。

《三國演義》中周瑜就是這樣一個人。明知自己不如諸葛亮,還偏要拉著諸葛亮跟自己一爭高下。比不過,便忌火中燒,陰謀頻出,最終不但沒得逞,反在極度痛苦憤懣中葬送了自己的卿卿性命。周瑜臨死前不甘的呼號——既生瑜,何生亮——正是他在攀比中葬送了自己的表現。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周瑜的死,純粹是自找的。諸葛亮原是他的同盟,是主動上門來求和睦促合作的,並無意和他爭競,對他的盛氣凌然,甚至謀害之心都一再容讓。倘若周瑜能不以攀比爭強好勝為要,他的命運,甚至那一段歷史都將是另一番光景。

在職場中、官場上,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相互傾軋,大都跟攀比,以及由攀比而生的嫉妒相關。

"

在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

“看看人家明明,每次大考小考總不出前三名,再看看你!”

“看看人家小李,說話、做事兒、考慮問題都比你強!”

“看看人家張鵬,跟你一個學校畢業,都買幾套房了!看看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不斷地被拿去跟別人比,在攀比的脅迫下,我們只得拼命努力。天長日久,不知不覺間,攀比便融化進我們的行為方式中,成了我們不易覺察的思維慣性。

其實,攀比帶給我們的,並不是真正向上的動力,也不能幫助我們成就理想人生。

攀比只會使我們與真正的幸福漸行漸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生活中,攀比無處不在。無論對己對人,每一種攀比都只能是有害無益。

常見的攀比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跟別人攀比。這是最顯而易見的攀比。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A君,凡事都愛跟別人攀比。要是辦公室裡誰買了什麼令大家眼熱的東西,他就一定要買個更好的亮出來。

同事小馮買了個漂亮的揹包,沒過兩天,A君也背來了一個可以與之媲美的揹包。

一天,同事小於帶來個筆記本電腦,大家都圍過去問這問那。A君也湊過去,問得最仔細。

果然,第二週來上班,A君也拿來了一個筆記本電腦,價值8000。

小於走過去:“能借你的筆記本用用嗎?”

A君不解地問:“你不是有電腦嗎?”

小於:“那是我借的……”

雖然這只是一則笑談,生活中卻不乏這類人:凡事都要跟別人攀比,見不得別人某方面比自己強,一定要拼著勁兒把別人比下去才安心。

喜歡跟別人攀比的人,攀比之後,大抵會產生兩種結果:嫉人有,笑人無。

別人有的,自己沒有,又無法獲得,便會生髮不甘不平之心,進而嫉妒,甚至於惱恨。讓自己不痛快,也讓別人不舒服;經過攀比,發現別人並不比自己佔優勢,輕視之感便油然而生,溢於言表就是嘲笑。這當然會引起他人不快,不睦甚至於紛爭自然就產生了。

如果只是跟周圍的人隨便攀比下,問題還不是太大,但要是一定要找個跟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明裡暗裡較著勁兒攀比,後果可就嚴重多了。

《三國演義》中周瑜就是這樣一個人。明知自己不如諸葛亮,還偏要拉著諸葛亮跟自己一爭高下。比不過,便忌火中燒,陰謀頻出,最終不但沒得逞,反在極度痛苦憤懣中葬送了自己的卿卿性命。周瑜臨死前不甘的呼號——既生瑜,何生亮——正是他在攀比中葬送了自己的表現。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周瑜的死,純粹是自找的。諸葛亮原是他的同盟,是主動上門來求和睦促合作的,並無意和他爭競,對他的盛氣凌然,甚至謀害之心都一再容讓。倘若周瑜能不以攀比爭強好勝為要,他的命運,甚至那一段歷史都將是另一番光景。

在職場中、官場上,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相互傾軋,大都跟攀比,以及由攀比而生的嫉妒相關。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第二種攀比,以自己低谷時的光景跟得意時比。

《紅樓夢》中王夫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如今我們姑娘們,每人才三四個貼身的伺候丫頭,想當年黛玉的母親未出閣時,貼身伺候丫頭就有七八個,那才像大戶人家小姐的排場。《紅樓夢》中,對賈府昔日的繁榮念念不忘的,豈止王夫人一人?整個賈府上下,都在惦念著昔日的繁榮。更可怕的是,大家都在端著架子,不顧一切地竭力維繫著虛假的繁榮生活。

正是這種今昔對比,這種站在昔日浮華的榮耀中不肯出來的自我攀比心態,從根本上導致了整個王府最後的沒落。

一個家族是這樣,一個人更是如此。

很多時候,我們諸事順利,工作、事業青雲直上,但就有那麼一天,一場意外的事故突然間就來了。在問題面前,很多人就不能接受、不願面對了。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在人生這場漫長而獨特的旅程中,有時高山,有時低谷,得意失意,或順或逆,都有可能會遭遇。

處身低谷中,失意時,若一味耽於過去的富足、榮耀,不肯面對現實,調整自己的姿態,暫時的逆境、患難就有可能成為永遠的災難。

"

在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

“看看人家明明,每次大考小考總不出前三名,再看看你!”

“看看人家小李,說話、做事兒、考慮問題都比你強!”

“看看人家張鵬,跟你一個學校畢業,都買幾套房了!看看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不斷地被拿去跟別人比,在攀比的脅迫下,我們只得拼命努力。天長日久,不知不覺間,攀比便融化進我們的行為方式中,成了我們不易覺察的思維慣性。

其實,攀比帶給我們的,並不是真正向上的動力,也不能幫助我們成就理想人生。

攀比只會使我們與真正的幸福漸行漸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生活中,攀比無處不在。無論對己對人,每一種攀比都只能是有害無益。

常見的攀比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跟別人攀比。這是最顯而易見的攀比。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A君,凡事都愛跟別人攀比。要是辦公室裡誰買了什麼令大家眼熱的東西,他就一定要買個更好的亮出來。

同事小馮買了個漂亮的揹包,沒過兩天,A君也背來了一個可以與之媲美的揹包。

一天,同事小於帶來個筆記本電腦,大家都圍過去問這問那。A君也湊過去,問得最仔細。

果然,第二週來上班,A君也拿來了一個筆記本電腦,價值8000。

小於走過去:“能借你的筆記本用用嗎?”

A君不解地問:“你不是有電腦嗎?”

小於:“那是我借的……”

雖然這只是一則笑談,生活中卻不乏這類人:凡事都要跟別人攀比,見不得別人某方面比自己強,一定要拼著勁兒把別人比下去才安心。

喜歡跟別人攀比的人,攀比之後,大抵會產生兩種結果:嫉人有,笑人無。

別人有的,自己沒有,又無法獲得,便會生髮不甘不平之心,進而嫉妒,甚至於惱恨。讓自己不痛快,也讓別人不舒服;經過攀比,發現別人並不比自己佔優勢,輕視之感便油然而生,溢於言表就是嘲笑。這當然會引起他人不快,不睦甚至於紛爭自然就產生了。

如果只是跟周圍的人隨便攀比下,問題還不是太大,但要是一定要找個跟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明裡暗裡較著勁兒攀比,後果可就嚴重多了。

《三國演義》中周瑜就是這樣一個人。明知自己不如諸葛亮,還偏要拉著諸葛亮跟自己一爭高下。比不過,便忌火中燒,陰謀頻出,最終不但沒得逞,反在極度痛苦憤懣中葬送了自己的卿卿性命。周瑜臨死前不甘的呼號——既生瑜,何生亮——正是他在攀比中葬送了自己的表現。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周瑜的死,純粹是自找的。諸葛亮原是他的同盟,是主動上門來求和睦促合作的,並無意和他爭競,對他的盛氣凌然,甚至謀害之心都一再容讓。倘若周瑜能不以攀比爭強好勝為要,他的命運,甚至那一段歷史都將是另一番光景。

在職場中、官場上,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相互傾軋,大都跟攀比,以及由攀比而生的嫉妒相關。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第二種攀比,以自己低谷時的光景跟得意時比。

《紅樓夢》中王夫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如今我們姑娘們,每人才三四個貼身的伺候丫頭,想當年黛玉的母親未出閣時,貼身伺候丫頭就有七八個,那才像大戶人家小姐的排場。《紅樓夢》中,對賈府昔日的繁榮念念不忘的,豈止王夫人一人?整個賈府上下,都在惦念著昔日的繁榮。更可怕的是,大家都在端著架子,不顧一切地竭力維繫著虛假的繁榮生活。

正是這種今昔對比,這種站在昔日浮華的榮耀中不肯出來的自我攀比心態,從根本上導致了整個王府最後的沒落。

一個家族是這樣,一個人更是如此。

很多時候,我們諸事順利,工作、事業青雲直上,但就有那麼一天,一場意外的事故突然間就來了。在問題面前,很多人就不能接受、不願面對了。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在人生這場漫長而獨特的旅程中,有時高山,有時低谷,得意失意,或順或逆,都有可能會遭遇。

處身低谷中,失意時,若一味耽於過去的富足、榮耀,不肯面對現實,調整自己的姿態,暫時的逆境、患難就有可能成為永遠的災難。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第三,以現實跟自己理想的標準攀比。

我母親是新中國成立時出生的一代人,從小承擔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在母親的想象中,長得人高馬大,幹起活來一個頂幾個的男人才是個理想的男人。

父親卻偏偏天生一副文弱書生相。這讓母親失望至極,總覺得自己嫁錯了人。其實父親也沒看上母親。母親雖然能幹,長相卻極一般,而且那時父親早已有了心上人。雖然不情願,懾於祖父的威嚴,還是跟母親結了婚。

但父親天性溫和寬厚,對待婚姻的態度極其認真。儘管背後有個一直對他念念不忘的女人,婚後父親對母親還是盡心盡意地好,即使母親對他抱怨、指責、不接納。

雖然如此,結婚幾十年,母親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過父親對她的好,似乎也從來沒有體會到過父親身上種種難得的優點。

在拿父親跟她想象中理想標準的對比中,在她自以為的不幸裡,母親身在福中,卻體會不到幸福。

生活中,我們常常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拿理想中的白馬王子跟老公比;以想象中當有的理想光景跟現實狀況比……

這樣的對比,只會讓我們懸浮在想象的天空中,自以為是地獨自啜飲懷才不遇、命運不濟的苦酒,而不願去面對現實,努力以實際行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追求真實的幸福。

"

在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

“看看人家明明,每次大考小考總不出前三名,再看看你!”

“看看人家小李,說話、做事兒、考慮問題都比你強!”

“看看人家張鵬,跟你一個學校畢業,都買幾套房了!看看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不斷地被拿去跟別人比,在攀比的脅迫下,我們只得拼命努力。天長日久,不知不覺間,攀比便融化進我們的行為方式中,成了我們不易覺察的思維慣性。

其實,攀比帶給我們的,並不是真正向上的動力,也不能幫助我們成就理想人生。

攀比只會使我們與真正的幸福漸行漸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生活中,攀比無處不在。無論對己對人,每一種攀比都只能是有害無益。

常見的攀比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跟別人攀比。這是最顯而易見的攀比。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A君,凡事都愛跟別人攀比。要是辦公室裡誰買了什麼令大家眼熱的東西,他就一定要買個更好的亮出來。

同事小馮買了個漂亮的揹包,沒過兩天,A君也背來了一個可以與之媲美的揹包。

一天,同事小於帶來個筆記本電腦,大家都圍過去問這問那。A君也湊過去,問得最仔細。

果然,第二週來上班,A君也拿來了一個筆記本電腦,價值8000。

小於走過去:“能借你的筆記本用用嗎?”

A君不解地問:“你不是有電腦嗎?”

小於:“那是我借的……”

雖然這只是一則笑談,生活中卻不乏這類人:凡事都要跟別人攀比,見不得別人某方面比自己強,一定要拼著勁兒把別人比下去才安心。

喜歡跟別人攀比的人,攀比之後,大抵會產生兩種結果:嫉人有,笑人無。

別人有的,自己沒有,又無法獲得,便會生髮不甘不平之心,進而嫉妒,甚至於惱恨。讓自己不痛快,也讓別人不舒服;經過攀比,發現別人並不比自己佔優勢,輕視之感便油然而生,溢於言表就是嘲笑。這當然會引起他人不快,不睦甚至於紛爭自然就產生了。

如果只是跟周圍的人隨便攀比下,問題還不是太大,但要是一定要找個跟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明裡暗裡較著勁兒攀比,後果可就嚴重多了。

《三國演義》中周瑜就是這樣一個人。明知自己不如諸葛亮,還偏要拉著諸葛亮跟自己一爭高下。比不過,便忌火中燒,陰謀頻出,最終不但沒得逞,反在極度痛苦憤懣中葬送了自己的卿卿性命。周瑜臨死前不甘的呼號——既生瑜,何生亮——正是他在攀比中葬送了自己的表現。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周瑜的死,純粹是自找的。諸葛亮原是他的同盟,是主動上門來求和睦促合作的,並無意和他爭競,對他的盛氣凌然,甚至謀害之心都一再容讓。倘若周瑜能不以攀比爭強好勝為要,他的命運,甚至那一段歷史都將是另一番光景。

在職場中、官場上,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相互傾軋,大都跟攀比,以及由攀比而生的嫉妒相關。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第二種攀比,以自己低谷時的光景跟得意時比。

《紅樓夢》中王夫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如今我們姑娘們,每人才三四個貼身的伺候丫頭,想當年黛玉的母親未出閣時,貼身伺候丫頭就有七八個,那才像大戶人家小姐的排場。《紅樓夢》中,對賈府昔日的繁榮念念不忘的,豈止王夫人一人?整個賈府上下,都在惦念著昔日的繁榮。更可怕的是,大家都在端著架子,不顧一切地竭力維繫著虛假的繁榮生活。

正是這種今昔對比,這種站在昔日浮華的榮耀中不肯出來的自我攀比心態,從根本上導致了整個王府最後的沒落。

一個家族是這樣,一個人更是如此。

很多時候,我們諸事順利,工作、事業青雲直上,但就有那麼一天,一場意外的事故突然間就來了。在問題面前,很多人就不能接受、不願面對了。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在人生這場漫長而獨特的旅程中,有時高山,有時低谷,得意失意,或順或逆,都有可能會遭遇。

處身低谷中,失意時,若一味耽於過去的富足、榮耀,不肯面對現實,調整自己的姿態,暫時的逆境、患難就有可能成為永遠的災難。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第三,以現實跟自己理想的標準攀比。

我母親是新中國成立時出生的一代人,從小承擔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在母親的想象中,長得人高馬大,幹起活來一個頂幾個的男人才是個理想的男人。

父親卻偏偏天生一副文弱書生相。這讓母親失望至極,總覺得自己嫁錯了人。其實父親也沒看上母親。母親雖然能幹,長相卻極一般,而且那時父親早已有了心上人。雖然不情願,懾於祖父的威嚴,還是跟母親結了婚。

但父親天性溫和寬厚,對待婚姻的態度極其認真。儘管背後有個一直對他念念不忘的女人,婚後父親對母親還是盡心盡意地好,即使母親對他抱怨、指責、不接納。

雖然如此,結婚幾十年,母親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過父親對她的好,似乎也從來沒有體會到過父親身上種種難得的優點。

在拿父親跟她想象中理想標準的對比中,在她自以為的不幸裡,母親身在福中,卻體會不到幸福。

生活中,我們常常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拿理想中的白馬王子跟老公比;以想象中當有的理想光景跟現實狀況比……

這樣的對比,只會讓我們懸浮在想象的天空中,自以為是地獨自啜飲懷才不遇、命運不濟的苦酒,而不願去面對現實,努力以實際行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追求真實的幸福。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我們接受的攀比教育,我們從小就被影響的攀比環境,使我們從外到內,都無可避免地被攀比影響著,甚至左右著。

同樣不可避免地,攀比就內化成了我們的思維習慣之一,與我們如影隨形。

"

在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

“看看人家明明,每次大考小考總不出前三名,再看看你!”

“看看人家小李,說話、做事兒、考慮問題都比你強!”

“看看人家張鵬,跟你一個學校畢業,都買幾套房了!看看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不斷地被拿去跟別人比,在攀比的脅迫下,我們只得拼命努力。天長日久,不知不覺間,攀比便融化進我們的行為方式中,成了我們不易覺察的思維慣性。

其實,攀比帶給我們的,並不是真正向上的動力,也不能幫助我們成就理想人生。

攀比只會使我們與真正的幸福漸行漸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生活中,攀比無處不在。無論對己對人,每一種攀比都只能是有害無益。

常見的攀比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跟別人攀比。這是最顯而易見的攀比。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A君,凡事都愛跟別人攀比。要是辦公室裡誰買了什麼令大家眼熱的東西,他就一定要買個更好的亮出來。

同事小馮買了個漂亮的揹包,沒過兩天,A君也背來了一個可以與之媲美的揹包。

一天,同事小於帶來個筆記本電腦,大家都圍過去問這問那。A君也湊過去,問得最仔細。

果然,第二週來上班,A君也拿來了一個筆記本電腦,價值8000。

小於走過去:“能借你的筆記本用用嗎?”

A君不解地問:“你不是有電腦嗎?”

小於:“那是我借的……”

雖然這只是一則笑談,生活中卻不乏這類人:凡事都要跟別人攀比,見不得別人某方面比自己強,一定要拼著勁兒把別人比下去才安心。

喜歡跟別人攀比的人,攀比之後,大抵會產生兩種結果:嫉人有,笑人無。

別人有的,自己沒有,又無法獲得,便會生髮不甘不平之心,進而嫉妒,甚至於惱恨。讓自己不痛快,也讓別人不舒服;經過攀比,發現別人並不比自己佔優勢,輕視之感便油然而生,溢於言表就是嘲笑。這當然會引起他人不快,不睦甚至於紛爭自然就產生了。

如果只是跟周圍的人隨便攀比下,問題還不是太大,但要是一定要找個跟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明裡暗裡較著勁兒攀比,後果可就嚴重多了。

《三國演義》中周瑜就是這樣一個人。明知自己不如諸葛亮,還偏要拉著諸葛亮跟自己一爭高下。比不過,便忌火中燒,陰謀頻出,最終不但沒得逞,反在極度痛苦憤懣中葬送了自己的卿卿性命。周瑜臨死前不甘的呼號——既生瑜,何生亮——正是他在攀比中葬送了自己的表現。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周瑜的死,純粹是自找的。諸葛亮原是他的同盟,是主動上門來求和睦促合作的,並無意和他爭競,對他的盛氣凌然,甚至謀害之心都一再容讓。倘若周瑜能不以攀比爭強好勝為要,他的命運,甚至那一段歷史都將是另一番光景。

在職場中、官場上,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相互傾軋,大都跟攀比,以及由攀比而生的嫉妒相關。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第二種攀比,以自己低谷時的光景跟得意時比。

《紅樓夢》中王夫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如今我們姑娘們,每人才三四個貼身的伺候丫頭,想當年黛玉的母親未出閣時,貼身伺候丫頭就有七八個,那才像大戶人家小姐的排場。《紅樓夢》中,對賈府昔日的繁榮念念不忘的,豈止王夫人一人?整個賈府上下,都在惦念著昔日的繁榮。更可怕的是,大家都在端著架子,不顧一切地竭力維繫著虛假的繁榮生活。

正是這種今昔對比,這種站在昔日浮華的榮耀中不肯出來的自我攀比心態,從根本上導致了整個王府最後的沒落。

一個家族是這樣,一個人更是如此。

很多時候,我們諸事順利,工作、事業青雲直上,但就有那麼一天,一場意外的事故突然間就來了。在問題面前,很多人就不能接受、不願面對了。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在人生這場漫長而獨特的旅程中,有時高山,有時低谷,得意失意,或順或逆,都有可能會遭遇。

處身低谷中,失意時,若一味耽於過去的富足、榮耀,不肯面對現實,調整自己的姿態,暫時的逆境、患難就有可能成為永遠的災難。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第三,以現實跟自己理想的標準攀比。

我母親是新中國成立時出生的一代人,從小承擔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在母親的想象中,長得人高馬大,幹起活來一個頂幾個的男人才是個理想的男人。

父親卻偏偏天生一副文弱書生相。這讓母親失望至極,總覺得自己嫁錯了人。其實父親也沒看上母親。母親雖然能幹,長相卻極一般,而且那時父親早已有了心上人。雖然不情願,懾於祖父的威嚴,還是跟母親結了婚。

但父親天性溫和寬厚,對待婚姻的態度極其認真。儘管背後有個一直對他念念不忘的女人,婚後父親對母親還是盡心盡意地好,即使母親對他抱怨、指責、不接納。

雖然如此,結婚幾十年,母親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過父親對她的好,似乎也從來沒有體會到過父親身上種種難得的優點。

在拿父親跟她想象中理想標準的對比中,在她自以為的不幸裡,母親身在福中,卻體會不到幸福。

生活中,我們常常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拿理想中的白馬王子跟老公比;以想象中當有的理想光景跟現實狀況比……

這樣的對比,只會讓我們懸浮在想象的天空中,自以為是地獨自啜飲懷才不遇、命運不濟的苦酒,而不願去面對現實,努力以實際行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追求真實的幸福。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我們接受的攀比教育,我們從小就被影響的攀比環境,使我們從外到內,都無可避免地被攀比影響著,甚至左右著。

同樣不可避免地,攀比就內化成了我們的思維習慣之一,與我們如影隨形。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攀比的勢力如此之大,對我們的影響又是如此之深,它產生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

無論是跟他人、還是跟自己攀比,用於拿來攀比的,無非是:財富、地位、工作、事業、能力,知識,相貌……縱觀這一切,都不過是身外之物。

人們不厭其煩,難以自拔地以這些來攀比,無非是因為,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認為:這些東西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在攀比的動力下,我們得到了這些,也就得到了幸福。

這是一個錯誤的價值觀。正是這一錯誤的價值觀導致了攀比的產生。

真正的幸福源自於一個人的內心,跟擁有的外物並不必然相關。

古代以色列歷史上有個叫所羅門的國王。他擁有超凡的智慧,強大的帝國,遠博的聲望,無盡的財富,成群的漂亮女人……

他享盡了人間的尊貴與榮華。用他自己的話說,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

但到了最後,他卻說:後來我察看我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

這位被稱智慧的王,從他所擁有的一切外物考察總結自己的一生,最終發現:這都不是他幸福的源泉。

幸福其實很簡單,它來源於一顆簡單、明靜而自由無拘的心。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把幸福複雜化了。

"

在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

“看看人家明明,每次大考小考總不出前三名,再看看你!”

“看看人家小李,說話、做事兒、考慮問題都比你強!”

“看看人家張鵬,跟你一個學校畢業,都買幾套房了!看看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不斷地被拿去跟別人比,在攀比的脅迫下,我們只得拼命努力。天長日久,不知不覺間,攀比便融化進我們的行為方式中,成了我們不易覺察的思維慣性。

其實,攀比帶給我們的,並不是真正向上的動力,也不能幫助我們成就理想人生。

攀比只會使我們與真正的幸福漸行漸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生活中,攀比無處不在。無論對己對人,每一種攀比都只能是有害無益。

常見的攀比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跟別人攀比。這是最顯而易見的攀比。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A君,凡事都愛跟別人攀比。要是辦公室裡誰買了什麼令大家眼熱的東西,他就一定要買個更好的亮出來。

同事小馮買了個漂亮的揹包,沒過兩天,A君也背來了一個可以與之媲美的揹包。

一天,同事小於帶來個筆記本電腦,大家都圍過去問這問那。A君也湊過去,問得最仔細。

果然,第二週來上班,A君也拿來了一個筆記本電腦,價值8000。

小於走過去:“能借你的筆記本用用嗎?”

A君不解地問:“你不是有電腦嗎?”

小於:“那是我借的……”

雖然這只是一則笑談,生活中卻不乏這類人:凡事都要跟別人攀比,見不得別人某方面比自己強,一定要拼著勁兒把別人比下去才安心。

喜歡跟別人攀比的人,攀比之後,大抵會產生兩種結果:嫉人有,笑人無。

別人有的,自己沒有,又無法獲得,便會生髮不甘不平之心,進而嫉妒,甚至於惱恨。讓自己不痛快,也讓別人不舒服;經過攀比,發現別人並不比自己佔優勢,輕視之感便油然而生,溢於言表就是嘲笑。這當然會引起他人不快,不睦甚至於紛爭自然就產生了。

如果只是跟周圍的人隨便攀比下,問題還不是太大,但要是一定要找個跟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明裡暗裡較著勁兒攀比,後果可就嚴重多了。

《三國演義》中周瑜就是這樣一個人。明知自己不如諸葛亮,還偏要拉著諸葛亮跟自己一爭高下。比不過,便忌火中燒,陰謀頻出,最終不但沒得逞,反在極度痛苦憤懣中葬送了自己的卿卿性命。周瑜臨死前不甘的呼號——既生瑜,何生亮——正是他在攀比中葬送了自己的表現。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周瑜的死,純粹是自找的。諸葛亮原是他的同盟,是主動上門來求和睦促合作的,並無意和他爭競,對他的盛氣凌然,甚至謀害之心都一再容讓。倘若周瑜能不以攀比爭強好勝為要,他的命運,甚至那一段歷史都將是另一番光景。

在職場中、官場上,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相互傾軋,大都跟攀比,以及由攀比而生的嫉妒相關。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第二種攀比,以自己低谷時的光景跟得意時比。

《紅樓夢》中王夫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如今我們姑娘們,每人才三四個貼身的伺候丫頭,想當年黛玉的母親未出閣時,貼身伺候丫頭就有七八個,那才像大戶人家小姐的排場。《紅樓夢》中,對賈府昔日的繁榮念念不忘的,豈止王夫人一人?整個賈府上下,都在惦念著昔日的繁榮。更可怕的是,大家都在端著架子,不顧一切地竭力維繫著虛假的繁榮生活。

正是這種今昔對比,這種站在昔日浮華的榮耀中不肯出來的自我攀比心態,從根本上導致了整個王府最後的沒落。

一個家族是這樣,一個人更是如此。

很多時候,我們諸事順利,工作、事業青雲直上,但就有那麼一天,一場意外的事故突然間就來了。在問題面前,很多人就不能接受、不願面對了。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在人生這場漫長而獨特的旅程中,有時高山,有時低谷,得意失意,或順或逆,都有可能會遭遇。

處身低谷中,失意時,若一味耽於過去的富足、榮耀,不肯面對現實,調整自己的姿態,暫時的逆境、患難就有可能成為永遠的災難。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第三,以現實跟自己理想的標準攀比。

我母親是新中國成立時出生的一代人,從小承擔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在母親的想象中,長得人高馬大,幹起活來一個頂幾個的男人才是個理想的男人。

父親卻偏偏天生一副文弱書生相。這讓母親失望至極,總覺得自己嫁錯了人。其實父親也沒看上母親。母親雖然能幹,長相卻極一般,而且那時父親早已有了心上人。雖然不情願,懾於祖父的威嚴,還是跟母親結了婚。

但父親天性溫和寬厚,對待婚姻的態度極其認真。儘管背後有個一直對他念念不忘的女人,婚後父親對母親還是盡心盡意地好,即使母親對他抱怨、指責、不接納。

雖然如此,結婚幾十年,母親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過父親對她的好,似乎也從來沒有體會到過父親身上種種難得的優點。

在拿父親跟她想象中理想標準的對比中,在她自以為的不幸裡,母親身在福中,卻體會不到幸福。

生活中,我們常常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拿理想中的白馬王子跟老公比;以想象中當有的理想光景跟現實狀況比……

這樣的對比,只會讓我們懸浮在想象的天空中,自以為是地獨自啜飲懷才不遇、命運不濟的苦酒,而不願去面對現實,努力以實際行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追求真實的幸福。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我們接受的攀比教育,我們從小就被影響的攀比環境,使我們從外到內,都無可避免地被攀比影響著,甚至左右著。

同樣不可避免地,攀比就內化成了我們的思維習慣之一,與我們如影隨形。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攀比的勢力如此之大,對我們的影響又是如此之深,它產生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

無論是跟他人、還是跟自己攀比,用於拿來攀比的,無非是:財富、地位、工作、事業、能力,知識,相貌……縱觀這一切,都不過是身外之物。

人們不厭其煩,難以自拔地以這些來攀比,無非是因為,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認為:這些東西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在攀比的動力下,我們得到了這些,也就得到了幸福。

這是一個錯誤的價值觀。正是這一錯誤的價值觀導致了攀比的產生。

真正的幸福源自於一個人的內心,跟擁有的外物並不必然相關。

古代以色列歷史上有個叫所羅門的國王。他擁有超凡的智慧,強大的帝國,遠博的聲望,無盡的財富,成群的漂亮女人……

他享盡了人間的尊貴與榮華。用他自己的話說,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

但到了最後,他卻說:後來我察看我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

這位被稱智慧的王,從他所擁有的一切外物考察總結自己的一生,最終發現:這都不是他幸福的源泉。

幸福其實很簡單,它來源於一顆簡單、明靜而自由無拘的心。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把幸福複雜化了。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人的虛榮、驕傲,貪慾,是攀比心理形成的另一個原因。

西晉武帝之舅父王愷,常與石崇互相攀比鬥富。王愷家用麥糖刷鍋,石崇家裡做飯就用臘當柴燒;王愷在道路兩旁用紫紗布做成步障四十里,石崇便用錦緞做成步障五十里。

一次,晉武帝賜給王愷一株二尺多高的紅珊瑚樹,是當時極珍貴罕見之物。王愷得意地拿給石崇看,想要鬥敗他。不料石崇看了一眼,就把它敲碎了。王愷很氣憤,石崇卻道:“你不用生氣,我馬上還給你。”說罷,就叫家人搬出五六棵又高又大的珊瑚樹,光彩奪目,一下子就把王愷比了下去,令王愷氣憤不平。

王愷、石崇的顯貴富足,可謂已至巔峰,舉國上下,已屬罕見。但在驕傲、虛榮、貪慾之心的作祟一下,他們仍要攀比不停。不足之心,就是在這種攀比中形成,並不斷膨脹的。正可謂慾壑難填。

既不滿足,就不會體會到人生真正的福樂。

"

在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

“看看人家明明,每次大考小考總不出前三名,再看看你!”

“看看人家小李,說話、做事兒、考慮問題都比你強!”

“看看人家張鵬,跟你一個學校畢業,都買幾套房了!看看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不斷地被拿去跟別人比,在攀比的脅迫下,我們只得拼命努力。天長日久,不知不覺間,攀比便融化進我們的行為方式中,成了我們不易覺察的思維慣性。

其實,攀比帶給我們的,並不是真正向上的動力,也不能幫助我們成就理想人生。

攀比只會使我們與真正的幸福漸行漸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生活中,攀比無處不在。無論對己對人,每一種攀比都只能是有害無益。

常見的攀比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跟別人攀比。這是最顯而易見的攀比。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A君,凡事都愛跟別人攀比。要是辦公室裡誰買了什麼令大家眼熱的東西,他就一定要買個更好的亮出來。

同事小馮買了個漂亮的揹包,沒過兩天,A君也背來了一個可以與之媲美的揹包。

一天,同事小於帶來個筆記本電腦,大家都圍過去問這問那。A君也湊過去,問得最仔細。

果然,第二週來上班,A君也拿來了一個筆記本電腦,價值8000。

小於走過去:“能借你的筆記本用用嗎?”

A君不解地問:“你不是有電腦嗎?”

小於:“那是我借的……”

雖然這只是一則笑談,生活中卻不乏這類人:凡事都要跟別人攀比,見不得別人某方面比自己強,一定要拼著勁兒把別人比下去才安心。

喜歡跟別人攀比的人,攀比之後,大抵會產生兩種結果:嫉人有,笑人無。

別人有的,自己沒有,又無法獲得,便會生髮不甘不平之心,進而嫉妒,甚至於惱恨。讓自己不痛快,也讓別人不舒服;經過攀比,發現別人並不比自己佔優勢,輕視之感便油然而生,溢於言表就是嘲笑。這當然會引起他人不快,不睦甚至於紛爭自然就產生了。

如果只是跟周圍的人隨便攀比下,問題還不是太大,但要是一定要找個跟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明裡暗裡較著勁兒攀比,後果可就嚴重多了。

《三國演義》中周瑜就是這樣一個人。明知自己不如諸葛亮,還偏要拉著諸葛亮跟自己一爭高下。比不過,便忌火中燒,陰謀頻出,最終不但沒得逞,反在極度痛苦憤懣中葬送了自己的卿卿性命。周瑜臨死前不甘的呼號——既生瑜,何生亮——正是他在攀比中葬送了自己的表現。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周瑜的死,純粹是自找的。諸葛亮原是他的同盟,是主動上門來求和睦促合作的,並無意和他爭競,對他的盛氣凌然,甚至謀害之心都一再容讓。倘若周瑜能不以攀比爭強好勝為要,他的命運,甚至那一段歷史都將是另一番光景。

在職場中、官場上,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相互傾軋,大都跟攀比,以及由攀比而生的嫉妒相關。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第二種攀比,以自己低谷時的光景跟得意時比。

《紅樓夢》中王夫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如今我們姑娘們,每人才三四個貼身的伺候丫頭,想當年黛玉的母親未出閣時,貼身伺候丫頭就有七八個,那才像大戶人家小姐的排場。《紅樓夢》中,對賈府昔日的繁榮念念不忘的,豈止王夫人一人?整個賈府上下,都在惦念著昔日的繁榮。更可怕的是,大家都在端著架子,不顧一切地竭力維繫著虛假的繁榮生活。

正是這種今昔對比,這種站在昔日浮華的榮耀中不肯出來的自我攀比心態,從根本上導致了整個王府最後的沒落。

一個家族是這樣,一個人更是如此。

很多時候,我們諸事順利,工作、事業青雲直上,但就有那麼一天,一場意外的事故突然間就來了。在問題面前,很多人就不能接受、不願面對了。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在人生這場漫長而獨特的旅程中,有時高山,有時低谷,得意失意,或順或逆,都有可能會遭遇。

處身低谷中,失意時,若一味耽於過去的富足、榮耀,不肯面對現實,調整自己的姿態,暫時的逆境、患難就有可能成為永遠的災難。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第三,以現實跟自己理想的標準攀比。

我母親是新中國成立時出生的一代人,從小承擔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在母親的想象中,長得人高馬大,幹起活來一個頂幾個的男人才是個理想的男人。

父親卻偏偏天生一副文弱書生相。這讓母親失望至極,總覺得自己嫁錯了人。其實父親也沒看上母親。母親雖然能幹,長相卻極一般,而且那時父親早已有了心上人。雖然不情願,懾於祖父的威嚴,還是跟母親結了婚。

但父親天性溫和寬厚,對待婚姻的態度極其認真。儘管背後有個一直對他念念不忘的女人,婚後父親對母親還是盡心盡意地好,即使母親對他抱怨、指責、不接納。

雖然如此,結婚幾十年,母親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過父親對她的好,似乎也從來沒有體會到過父親身上種種難得的優點。

在拿父親跟她想象中理想標準的對比中,在她自以為的不幸裡,母親身在福中,卻體會不到幸福。

生活中,我們常常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拿理想中的白馬王子跟老公比;以想象中當有的理想光景跟現實狀況比……

這樣的對比,只會讓我們懸浮在想象的天空中,自以為是地獨自啜飲懷才不遇、命運不濟的苦酒,而不願去面對現實,努力以實際行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追求真實的幸福。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我們接受的攀比教育,我們從小就被影響的攀比環境,使我們從外到內,都無可避免地被攀比影響著,甚至左右著。

同樣不可避免地,攀比就內化成了我們的思維習慣之一,與我們如影隨形。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攀比的勢力如此之大,對我們的影響又是如此之深,它產生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

無論是跟他人、還是跟自己攀比,用於拿來攀比的,無非是:財富、地位、工作、事業、能力,知識,相貌……縱觀這一切,都不過是身外之物。

人們不厭其煩,難以自拔地以這些來攀比,無非是因為,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認為:這些東西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在攀比的動力下,我們得到了這些,也就得到了幸福。

這是一個錯誤的價值觀。正是這一錯誤的價值觀導致了攀比的產生。

真正的幸福源自於一個人的內心,跟擁有的外物並不必然相關。

古代以色列歷史上有個叫所羅門的國王。他擁有超凡的智慧,強大的帝國,遠博的聲望,無盡的財富,成群的漂亮女人……

他享盡了人間的尊貴與榮華。用他自己的話說,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

但到了最後,他卻說:後來我察看我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

這位被稱智慧的王,從他所擁有的一切外物考察總結自己的一生,最終發現:這都不是他幸福的源泉。

幸福其實很簡單,它來源於一顆簡單、明靜而自由無拘的心。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把幸福複雜化了。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人的虛榮、驕傲,貪慾,是攀比心理形成的另一個原因。

西晉武帝之舅父王愷,常與石崇互相攀比鬥富。王愷家用麥糖刷鍋,石崇家裡做飯就用臘當柴燒;王愷在道路兩旁用紫紗布做成步障四十里,石崇便用錦緞做成步障五十里。

一次,晉武帝賜給王愷一株二尺多高的紅珊瑚樹,是當時極珍貴罕見之物。王愷得意地拿給石崇看,想要鬥敗他。不料石崇看了一眼,就把它敲碎了。王愷很氣憤,石崇卻道:“你不用生氣,我馬上還給你。”說罷,就叫家人搬出五六棵又高又大的珊瑚樹,光彩奪目,一下子就把王愷比了下去,令王愷氣憤不平。

王愷、石崇的顯貴富足,可謂已至巔峰,舉國上下,已屬罕見。但在驕傲、虛榮、貪慾之心的作祟一下,他們仍要攀比不停。不足之心,就是在這種攀比中形成,並不斷膨脹的。正可謂慾壑難填。

既不滿足,就不會體會到人生真正的福樂。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莊子達生》中說,“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通曉生命真理的人,不會汲汲於對生命沒有益處的東西。

在對身外之物過於專注,過於投入的尋求中,我們往往會丟了初心,忘了自己心靈深處真正的需求。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內心的富足、篤定就能成就了一份簡單的幸福。

"

在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

“看看人家明明,每次大考小考總不出前三名,再看看你!”

“看看人家小李,說話、做事兒、考慮問題都比你強!”

“看看人家張鵬,跟你一個學校畢業,都買幾套房了!看看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不斷地被拿去跟別人比,在攀比的脅迫下,我們只得拼命努力。天長日久,不知不覺間,攀比便融化進我們的行為方式中,成了我們不易覺察的思維慣性。

其實,攀比帶給我們的,並不是真正向上的動力,也不能幫助我們成就理想人生。

攀比只會使我們與真正的幸福漸行漸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生活中,攀比無處不在。無論對己對人,每一種攀比都只能是有害無益。

常見的攀比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跟別人攀比。這是最顯而易見的攀比。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A君,凡事都愛跟別人攀比。要是辦公室裡誰買了什麼令大家眼熱的東西,他就一定要買個更好的亮出來。

同事小馮買了個漂亮的揹包,沒過兩天,A君也背來了一個可以與之媲美的揹包。

一天,同事小於帶來個筆記本電腦,大家都圍過去問這問那。A君也湊過去,問得最仔細。

果然,第二週來上班,A君也拿來了一個筆記本電腦,價值8000。

小於走過去:“能借你的筆記本用用嗎?”

A君不解地問:“你不是有電腦嗎?”

小於:“那是我借的……”

雖然這只是一則笑談,生活中卻不乏這類人:凡事都要跟別人攀比,見不得別人某方面比自己強,一定要拼著勁兒把別人比下去才安心。

喜歡跟別人攀比的人,攀比之後,大抵會產生兩種結果:嫉人有,笑人無。

別人有的,自己沒有,又無法獲得,便會生髮不甘不平之心,進而嫉妒,甚至於惱恨。讓自己不痛快,也讓別人不舒服;經過攀比,發現別人並不比自己佔優勢,輕視之感便油然而生,溢於言表就是嘲笑。這當然會引起他人不快,不睦甚至於紛爭自然就產生了。

如果只是跟周圍的人隨便攀比下,問題還不是太大,但要是一定要找個跟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明裡暗裡較著勁兒攀比,後果可就嚴重多了。

《三國演義》中周瑜就是這樣一個人。明知自己不如諸葛亮,還偏要拉著諸葛亮跟自己一爭高下。比不過,便忌火中燒,陰謀頻出,最終不但沒得逞,反在極度痛苦憤懣中葬送了自己的卿卿性命。周瑜臨死前不甘的呼號——既生瑜,何生亮——正是他在攀比中葬送了自己的表現。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周瑜的死,純粹是自找的。諸葛亮原是他的同盟,是主動上門來求和睦促合作的,並無意和他爭競,對他的盛氣凌然,甚至謀害之心都一再容讓。倘若周瑜能不以攀比爭強好勝為要,他的命運,甚至那一段歷史都將是另一番光景。

在職場中、官場上,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相互傾軋,大都跟攀比,以及由攀比而生的嫉妒相關。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第二種攀比,以自己低谷時的光景跟得意時比。

《紅樓夢》中王夫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如今我們姑娘們,每人才三四個貼身的伺候丫頭,想當年黛玉的母親未出閣時,貼身伺候丫頭就有七八個,那才像大戶人家小姐的排場。《紅樓夢》中,對賈府昔日的繁榮念念不忘的,豈止王夫人一人?整個賈府上下,都在惦念著昔日的繁榮。更可怕的是,大家都在端著架子,不顧一切地竭力維繫著虛假的繁榮生活。

正是這種今昔對比,這種站在昔日浮華的榮耀中不肯出來的自我攀比心態,從根本上導致了整個王府最後的沒落。

一個家族是這樣,一個人更是如此。

很多時候,我們諸事順利,工作、事業青雲直上,但就有那麼一天,一場意外的事故突然間就來了。在問題面前,很多人就不能接受、不願面對了。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在人生這場漫長而獨特的旅程中,有時高山,有時低谷,得意失意,或順或逆,都有可能會遭遇。

處身低谷中,失意時,若一味耽於過去的富足、榮耀,不肯面對現實,調整自己的姿態,暫時的逆境、患難就有可能成為永遠的災難。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第三,以現實跟自己理想的標準攀比。

我母親是新中國成立時出生的一代人,從小承擔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在母親的想象中,長得人高馬大,幹起活來一個頂幾個的男人才是個理想的男人。

父親卻偏偏天生一副文弱書生相。這讓母親失望至極,總覺得自己嫁錯了人。其實父親也沒看上母親。母親雖然能幹,長相卻極一般,而且那時父親早已有了心上人。雖然不情願,懾於祖父的威嚴,還是跟母親結了婚。

但父親天性溫和寬厚,對待婚姻的態度極其認真。儘管背後有個一直對他念念不忘的女人,婚後父親對母親還是盡心盡意地好,即使母親對他抱怨、指責、不接納。

雖然如此,結婚幾十年,母親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過父親對她的好,似乎也從來沒有體會到過父親身上種種難得的優點。

在拿父親跟她想象中理想標準的對比中,在她自以為的不幸裡,母親身在福中,卻體會不到幸福。

生活中,我們常常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拿理想中的白馬王子跟老公比;以想象中當有的理想光景跟現實狀況比……

這樣的對比,只會讓我們懸浮在想象的天空中,自以為是地獨自啜飲懷才不遇、命運不濟的苦酒,而不願去面對現實,努力以實際行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追求真實的幸福。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我們接受的攀比教育,我們從小就被影響的攀比環境,使我們從外到內,都無可避免地被攀比影響著,甚至左右著。

同樣不可避免地,攀比就內化成了我們的思維習慣之一,與我們如影隨形。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攀比的勢力如此之大,對我們的影響又是如此之深,它產生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

無論是跟他人、還是跟自己攀比,用於拿來攀比的,無非是:財富、地位、工作、事業、能力,知識,相貌……縱觀這一切,都不過是身外之物。

人們不厭其煩,難以自拔地以這些來攀比,無非是因為,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認為:這些東西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在攀比的動力下,我們得到了這些,也就得到了幸福。

這是一個錯誤的價值觀。正是這一錯誤的價值觀導致了攀比的產生。

真正的幸福源自於一個人的內心,跟擁有的外物並不必然相關。

古代以色列歷史上有個叫所羅門的國王。他擁有超凡的智慧,強大的帝國,遠博的聲望,無盡的財富,成群的漂亮女人……

他享盡了人間的尊貴與榮華。用他自己的話說,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

但到了最後,他卻說:後來我察看我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

這位被稱智慧的王,從他所擁有的一切外物考察總結自己的一生,最終發現:這都不是他幸福的源泉。

幸福其實很簡單,它來源於一顆簡單、明靜而自由無拘的心。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把幸福複雜化了。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人的虛榮、驕傲,貪慾,是攀比心理形成的另一個原因。

西晉武帝之舅父王愷,常與石崇互相攀比鬥富。王愷家用麥糖刷鍋,石崇家裡做飯就用臘當柴燒;王愷在道路兩旁用紫紗布做成步障四十里,石崇便用錦緞做成步障五十里。

一次,晉武帝賜給王愷一株二尺多高的紅珊瑚樹,是當時極珍貴罕見之物。王愷得意地拿給石崇看,想要鬥敗他。不料石崇看了一眼,就把它敲碎了。王愷很氣憤,石崇卻道:“你不用生氣,我馬上還給你。”說罷,就叫家人搬出五六棵又高又大的珊瑚樹,光彩奪目,一下子就把王愷比了下去,令王愷氣憤不平。

王愷、石崇的顯貴富足,可謂已至巔峰,舉國上下,已屬罕見。但在驕傲、虛榮、貪慾之心的作祟一下,他們仍要攀比不停。不足之心,就是在這種攀比中形成,並不斷膨脹的。正可謂慾壑難填。

既不滿足,就不會體會到人生真正的福樂。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莊子達生》中說,“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通曉生命真理的人,不會汲汲於對生命沒有益處的東西。

在對身外之物過於專注,過於投入的尋求中,我們往往會丟了初心,忘了自己心靈深處真正的需求。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內心的富足、篤定就能成就了一份簡單的幸福。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怎樣才能做到不攀比,使人生進入更自由、光明的境地呢?

首先,釐清攀比的概念,只比照不攀比。

攀比,即不顧自己的具體情況或條件,盲目與高標準相比。而比照,只是拿自己跟別人做客觀比較,找出不同、差距,以激勵自己向上走。

相比周瑜,三國演義裡的另一個人物——徐庶的做法就很明智達觀。

操曰:“諸葛亮何人也?”庶曰:亮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真當世之奇才,非可小覷。”操曰:“比公若何?”庶曰:“庶安敢比亮?庶如螢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身為諸葛亮的朋友,自覺不自覺地,徐庶都會拿自己跟諸葛亮對照。他雖深知自己遠不如諸葛亮,卻仍能以敬慕之情,謙卑平和的心態對待諸葛亮,以客觀合宜的姿態對待自己。並在最合適的機會裡,走馬薦諸葛,幫助他人實現理想抱負。

只比照不攀比。在心平氣和的比照中找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努力提升自己,在不斷獲得的充實與滿足中,享受源自於生命自然的幸福與美好。

"

在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

“看看人家明明,每次大考小考總不出前三名,再看看你!”

“看看人家小李,說話、做事兒、考慮問題都比你強!”

“看看人家張鵬,跟你一個學校畢業,都買幾套房了!看看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不斷地被拿去跟別人比,在攀比的脅迫下,我們只得拼命努力。天長日久,不知不覺間,攀比便融化進我們的行為方式中,成了我們不易覺察的思維慣性。

其實,攀比帶給我們的,並不是真正向上的動力,也不能幫助我們成就理想人生。

攀比只會使我們與真正的幸福漸行漸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生活中,攀比無處不在。無論對己對人,每一種攀比都只能是有害無益。

常見的攀比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跟別人攀比。這是最顯而易見的攀比。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A君,凡事都愛跟別人攀比。要是辦公室裡誰買了什麼令大家眼熱的東西,他就一定要買個更好的亮出來。

同事小馮買了個漂亮的揹包,沒過兩天,A君也背來了一個可以與之媲美的揹包。

一天,同事小於帶來個筆記本電腦,大家都圍過去問這問那。A君也湊過去,問得最仔細。

果然,第二週來上班,A君也拿來了一個筆記本電腦,價值8000。

小於走過去:“能借你的筆記本用用嗎?”

A君不解地問:“你不是有電腦嗎?”

小於:“那是我借的……”

雖然這只是一則笑談,生活中卻不乏這類人:凡事都要跟別人攀比,見不得別人某方面比自己強,一定要拼著勁兒把別人比下去才安心。

喜歡跟別人攀比的人,攀比之後,大抵會產生兩種結果:嫉人有,笑人無。

別人有的,自己沒有,又無法獲得,便會生髮不甘不平之心,進而嫉妒,甚至於惱恨。讓自己不痛快,也讓別人不舒服;經過攀比,發現別人並不比自己佔優勢,輕視之感便油然而生,溢於言表就是嘲笑。這當然會引起他人不快,不睦甚至於紛爭自然就產生了。

如果只是跟周圍的人隨便攀比下,問題還不是太大,但要是一定要找個跟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明裡暗裡較著勁兒攀比,後果可就嚴重多了。

《三國演義》中周瑜就是這樣一個人。明知自己不如諸葛亮,還偏要拉著諸葛亮跟自己一爭高下。比不過,便忌火中燒,陰謀頻出,最終不但沒得逞,反在極度痛苦憤懣中葬送了自己的卿卿性命。周瑜臨死前不甘的呼號——既生瑜,何生亮——正是他在攀比中葬送了自己的表現。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周瑜的死,純粹是自找的。諸葛亮原是他的同盟,是主動上門來求和睦促合作的,並無意和他爭競,對他的盛氣凌然,甚至謀害之心都一再容讓。倘若周瑜能不以攀比爭強好勝為要,他的命運,甚至那一段歷史都將是另一番光景。

在職場中、官場上,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相互傾軋,大都跟攀比,以及由攀比而生的嫉妒相關。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第二種攀比,以自己低谷時的光景跟得意時比。

《紅樓夢》中王夫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如今我們姑娘們,每人才三四個貼身的伺候丫頭,想當年黛玉的母親未出閣時,貼身伺候丫頭就有七八個,那才像大戶人家小姐的排場。《紅樓夢》中,對賈府昔日的繁榮念念不忘的,豈止王夫人一人?整個賈府上下,都在惦念著昔日的繁榮。更可怕的是,大家都在端著架子,不顧一切地竭力維繫著虛假的繁榮生活。

正是這種今昔對比,這種站在昔日浮華的榮耀中不肯出來的自我攀比心態,從根本上導致了整個王府最後的沒落。

一個家族是這樣,一個人更是如此。

很多時候,我們諸事順利,工作、事業青雲直上,但就有那麼一天,一場意外的事故突然間就來了。在問題面前,很多人就不能接受、不願面對了。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在人生這場漫長而獨特的旅程中,有時高山,有時低谷,得意失意,或順或逆,都有可能會遭遇。

處身低谷中,失意時,若一味耽於過去的富足、榮耀,不肯面對現實,調整自己的姿態,暫時的逆境、患難就有可能成為永遠的災難。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第三,以現實跟自己理想的標準攀比。

我母親是新中國成立時出生的一代人,從小承擔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在母親的想象中,長得人高馬大,幹起活來一個頂幾個的男人才是個理想的男人。

父親卻偏偏天生一副文弱書生相。這讓母親失望至極,總覺得自己嫁錯了人。其實父親也沒看上母親。母親雖然能幹,長相卻極一般,而且那時父親早已有了心上人。雖然不情願,懾於祖父的威嚴,還是跟母親結了婚。

但父親天性溫和寬厚,對待婚姻的態度極其認真。儘管背後有個一直對他念念不忘的女人,婚後父親對母親還是盡心盡意地好,即使母親對他抱怨、指責、不接納。

雖然如此,結婚幾十年,母親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過父親對她的好,似乎也從來沒有體會到過父親身上種種難得的優點。

在拿父親跟她想象中理想標準的對比中,在她自以為的不幸裡,母親身在福中,卻體會不到幸福。

生活中,我們常常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拿理想中的白馬王子跟老公比;以想象中當有的理想光景跟現實狀況比……

這樣的對比,只會讓我們懸浮在想象的天空中,自以為是地獨自啜飲懷才不遇、命運不濟的苦酒,而不願去面對現實,努力以實際行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追求真實的幸福。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我們接受的攀比教育,我們從小就被影響的攀比環境,使我們從外到內,都無可避免地被攀比影響著,甚至左右著。

同樣不可避免地,攀比就內化成了我們的思維習慣之一,與我們如影隨形。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攀比的勢力如此之大,對我們的影響又是如此之深,它產生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

無論是跟他人、還是跟自己攀比,用於拿來攀比的,無非是:財富、地位、工作、事業、能力,知識,相貌……縱觀這一切,都不過是身外之物。

人們不厭其煩,難以自拔地以這些來攀比,無非是因為,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認為:這些東西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在攀比的動力下,我們得到了這些,也就得到了幸福。

這是一個錯誤的價值觀。正是這一錯誤的價值觀導致了攀比的產生。

真正的幸福源自於一個人的內心,跟擁有的外物並不必然相關。

古代以色列歷史上有個叫所羅門的國王。他擁有超凡的智慧,強大的帝國,遠博的聲望,無盡的財富,成群的漂亮女人……

他享盡了人間的尊貴與榮華。用他自己的話說,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

但到了最後,他卻說:後來我察看我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

這位被稱智慧的王,從他所擁有的一切外物考察總結自己的一生,最終發現:這都不是他幸福的源泉。

幸福其實很簡單,它來源於一顆簡單、明靜而自由無拘的心。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把幸福複雜化了。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人的虛榮、驕傲,貪慾,是攀比心理形成的另一個原因。

西晉武帝之舅父王愷,常與石崇互相攀比鬥富。王愷家用麥糖刷鍋,石崇家裡做飯就用臘當柴燒;王愷在道路兩旁用紫紗布做成步障四十里,石崇便用錦緞做成步障五十里。

一次,晉武帝賜給王愷一株二尺多高的紅珊瑚樹,是當時極珍貴罕見之物。王愷得意地拿給石崇看,想要鬥敗他。不料石崇看了一眼,就把它敲碎了。王愷很氣憤,石崇卻道:“你不用生氣,我馬上還給你。”說罷,就叫家人搬出五六棵又高又大的珊瑚樹,光彩奪目,一下子就把王愷比了下去,令王愷氣憤不平。

王愷、石崇的顯貴富足,可謂已至巔峰,舉國上下,已屬罕見。但在驕傲、虛榮、貪慾之心的作祟一下,他們仍要攀比不停。不足之心,就是在這種攀比中形成,並不斷膨脹的。正可謂慾壑難填。

既不滿足,就不會體會到人生真正的福樂。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莊子達生》中說,“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通曉生命真理的人,不會汲汲於對生命沒有益處的東西。

在對身外之物過於專注,過於投入的尋求中,我們往往會丟了初心,忘了自己心靈深處真正的需求。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內心的富足、篤定就能成就了一份簡單的幸福。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怎樣才能做到不攀比,使人生進入更自由、光明的境地呢?

首先,釐清攀比的概念,只比照不攀比。

攀比,即不顧自己的具體情況或條件,盲目與高標準相比。而比照,只是拿自己跟別人做客觀比較,找出不同、差距,以激勵自己向上走。

相比周瑜,三國演義裡的另一個人物——徐庶的做法就很明智達觀。

操曰:“諸葛亮何人也?”庶曰:亮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真當世之奇才,非可小覷。”操曰:“比公若何?”庶曰:“庶安敢比亮?庶如螢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身為諸葛亮的朋友,自覺不自覺地,徐庶都會拿自己跟諸葛亮對照。他雖深知自己遠不如諸葛亮,卻仍能以敬慕之情,謙卑平和的心態對待諸葛亮,以客觀合宜的姿態對待自己。並在最合適的機會裡,走馬薦諸葛,幫助他人實現理想抱負。

只比照不攀比。在心平氣和的比照中找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努力提升自己,在不斷獲得的充實與滿足中,享受源自於生命自然的幸福與美好。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其次,處身低谷時,不耽於過去的暢達與輝煌。懂得與自己和解,與命運和解。

1979年,臺灣著名作家柏楊因“美麗島事件”被捕入獄,一關就是5年。

面對突然而來的牢獄之災,柏楊也曾怨恨、痛苦,以至於失眠。這樣持續了大約一年,在痛苦的磨礪中,他逐漸冷靜下來,開始意識到: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否則,自己不是悶死,就是被自己折磨死。

為了給被苦毒綁架的自己找到一條出路,他開始大量閱讀歷史書籍,光是《資治通鑑》前後就讀了三遍。從這些書籍中,他領悟到:在歷史的長河中,個人不過是一粒塵埃。他也懂得了:每個人都是在成功、失敗、歡樂、憂傷中沉浮,只要堅守愛心、美感與理想,挫折反而是激勵人向上的動力,甚至能成為救贖的力量。

從監獄中出來後,柏楊變成了“謙謙君子”。他由過去的尖銳、激進變得理性、溫和起來。周圍的人都說:“現在的柏楊很有同情心,也知道替別人留餘地,不像從前,總是那麼火辣辣的。”

在患難的磨礪中,柏楊最終把端坐在過去的輝煌、驕傲中的自己放了下來,把自己過去的人生觀、幸福觀全然碾碎,重新整合,在嶄新的理念中,活出了嶄新的生命,走進更高的人生境界。

在患難中的成長,其實就是與自己和解。面對人生各種難題,能夠放下過去的輝煌,忘記過去,面對現實,努力成長,就是與命運和解。與命運和解,才能找到幸福的出口。

面對不幸,其實只要我們能夠放下過去的輝煌,勇敢面對現實,就不至於被不幸打倒。如果我們能夠在不幸中站立得住,不幸就會成為我們生命中化了妝的祝福,成為我們邁向人生真幸福的黃金階梯。

"

在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

“看看人家明明,每次大考小考總不出前三名,再看看你!”

“看看人家小李,說話、做事兒、考慮問題都比你強!”

“看看人家張鵬,跟你一個學校畢業,都買幾套房了!看看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不斷地被拿去跟別人比,在攀比的脅迫下,我們只得拼命努力。天長日久,不知不覺間,攀比便融化進我們的行為方式中,成了我們不易覺察的思維慣性。

其實,攀比帶給我們的,並不是真正向上的動力,也不能幫助我們成就理想人生。

攀比只會使我們與真正的幸福漸行漸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生活中,攀比無處不在。無論對己對人,每一種攀比都只能是有害無益。

常見的攀比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跟別人攀比。這是最顯而易見的攀比。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A君,凡事都愛跟別人攀比。要是辦公室裡誰買了什麼令大家眼熱的東西,他就一定要買個更好的亮出來。

同事小馮買了個漂亮的揹包,沒過兩天,A君也背來了一個可以與之媲美的揹包。

一天,同事小於帶來個筆記本電腦,大家都圍過去問這問那。A君也湊過去,問得最仔細。

果然,第二週來上班,A君也拿來了一個筆記本電腦,價值8000。

小於走過去:“能借你的筆記本用用嗎?”

A君不解地問:“你不是有電腦嗎?”

小於:“那是我借的……”

雖然這只是一則笑談,生活中卻不乏這類人:凡事都要跟別人攀比,見不得別人某方面比自己強,一定要拼著勁兒把別人比下去才安心。

喜歡跟別人攀比的人,攀比之後,大抵會產生兩種結果:嫉人有,笑人無。

別人有的,自己沒有,又無法獲得,便會生髮不甘不平之心,進而嫉妒,甚至於惱恨。讓自己不痛快,也讓別人不舒服;經過攀比,發現別人並不比自己佔優勢,輕視之感便油然而生,溢於言表就是嘲笑。這當然會引起他人不快,不睦甚至於紛爭自然就產生了。

如果只是跟周圍的人隨便攀比下,問題還不是太大,但要是一定要找個跟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明裡暗裡較著勁兒攀比,後果可就嚴重多了。

《三國演義》中周瑜就是這樣一個人。明知自己不如諸葛亮,還偏要拉著諸葛亮跟自己一爭高下。比不過,便忌火中燒,陰謀頻出,最終不但沒得逞,反在極度痛苦憤懣中葬送了自己的卿卿性命。周瑜臨死前不甘的呼號——既生瑜,何生亮——正是他在攀比中葬送了自己的表現。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周瑜的死,純粹是自找的。諸葛亮原是他的同盟,是主動上門來求和睦促合作的,並無意和他爭競,對他的盛氣凌然,甚至謀害之心都一再容讓。倘若周瑜能不以攀比爭強好勝為要,他的命運,甚至那一段歷史都將是另一番光景。

在職場中、官場上,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相互傾軋,大都跟攀比,以及由攀比而生的嫉妒相關。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第二種攀比,以自己低谷時的光景跟得意時比。

《紅樓夢》中王夫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如今我們姑娘們,每人才三四個貼身的伺候丫頭,想當年黛玉的母親未出閣時,貼身伺候丫頭就有七八個,那才像大戶人家小姐的排場。《紅樓夢》中,對賈府昔日的繁榮念念不忘的,豈止王夫人一人?整個賈府上下,都在惦念著昔日的繁榮。更可怕的是,大家都在端著架子,不顧一切地竭力維繫著虛假的繁榮生活。

正是這種今昔對比,這種站在昔日浮華的榮耀中不肯出來的自我攀比心態,從根本上導致了整個王府最後的沒落。

一個家族是這樣,一個人更是如此。

很多時候,我們諸事順利,工作、事業青雲直上,但就有那麼一天,一場意外的事故突然間就來了。在問題面前,很多人就不能接受、不願面對了。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在人生這場漫長而獨特的旅程中,有時高山,有時低谷,得意失意,或順或逆,都有可能會遭遇。

處身低谷中,失意時,若一味耽於過去的富足、榮耀,不肯面對現實,調整自己的姿態,暫時的逆境、患難就有可能成為永遠的災難。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第三,以現實跟自己理想的標準攀比。

我母親是新中國成立時出生的一代人,從小承擔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在母親的想象中,長得人高馬大,幹起活來一個頂幾個的男人才是個理想的男人。

父親卻偏偏天生一副文弱書生相。這讓母親失望至極,總覺得自己嫁錯了人。其實父親也沒看上母親。母親雖然能幹,長相卻極一般,而且那時父親早已有了心上人。雖然不情願,懾於祖父的威嚴,還是跟母親結了婚。

但父親天性溫和寬厚,對待婚姻的態度極其認真。儘管背後有個一直對他念念不忘的女人,婚後父親對母親還是盡心盡意地好,即使母親對他抱怨、指責、不接納。

雖然如此,結婚幾十年,母親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過父親對她的好,似乎也從來沒有體會到過父親身上種種難得的優點。

在拿父親跟她想象中理想標準的對比中,在她自以為的不幸裡,母親身在福中,卻體會不到幸福。

生活中,我們常常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拿理想中的白馬王子跟老公比;以想象中當有的理想光景跟現實狀況比……

這樣的對比,只會讓我們懸浮在想象的天空中,自以為是地獨自啜飲懷才不遇、命運不濟的苦酒,而不願去面對現實,努力以實際行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追求真實的幸福。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我們接受的攀比教育,我們從小就被影響的攀比環境,使我們從外到內,都無可避免地被攀比影響著,甚至左右著。

同樣不可避免地,攀比就內化成了我們的思維習慣之一,與我們如影隨形。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攀比的勢力如此之大,對我們的影響又是如此之深,它產生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

無論是跟他人、還是跟自己攀比,用於拿來攀比的,無非是:財富、地位、工作、事業、能力,知識,相貌……縱觀這一切,都不過是身外之物。

人們不厭其煩,難以自拔地以這些來攀比,無非是因為,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認為:這些東西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在攀比的動力下,我們得到了這些,也就得到了幸福。

這是一個錯誤的價值觀。正是這一錯誤的價值觀導致了攀比的產生。

真正的幸福源自於一個人的內心,跟擁有的外物並不必然相關。

古代以色列歷史上有個叫所羅門的國王。他擁有超凡的智慧,強大的帝國,遠博的聲望,無盡的財富,成群的漂亮女人……

他享盡了人間的尊貴與榮華。用他自己的話說,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

但到了最後,他卻說:後來我察看我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

這位被稱智慧的王,從他所擁有的一切外物考察總結自己的一生,最終發現:這都不是他幸福的源泉。

幸福其實很簡單,它來源於一顆簡單、明靜而自由無拘的心。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把幸福複雜化了。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人的虛榮、驕傲,貪慾,是攀比心理形成的另一個原因。

西晉武帝之舅父王愷,常與石崇互相攀比鬥富。王愷家用麥糖刷鍋,石崇家裡做飯就用臘當柴燒;王愷在道路兩旁用紫紗布做成步障四十里,石崇便用錦緞做成步障五十里。

一次,晉武帝賜給王愷一株二尺多高的紅珊瑚樹,是當時極珍貴罕見之物。王愷得意地拿給石崇看,想要鬥敗他。不料石崇看了一眼,就把它敲碎了。王愷很氣憤,石崇卻道:“你不用生氣,我馬上還給你。”說罷,就叫家人搬出五六棵又高又大的珊瑚樹,光彩奪目,一下子就把王愷比了下去,令王愷氣憤不平。

王愷、石崇的顯貴富足,可謂已至巔峰,舉國上下,已屬罕見。但在驕傲、虛榮、貪慾之心的作祟一下,他們仍要攀比不停。不足之心,就是在這種攀比中形成,並不斷膨脹的。正可謂慾壑難填。

既不滿足,就不會體會到人生真正的福樂。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莊子達生》中說,“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通曉生命真理的人,不會汲汲於對生命沒有益處的東西。

在對身外之物過於專注,過於投入的尋求中,我們往往會丟了初心,忘了自己心靈深處真正的需求。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內心的富足、篤定就能成就了一份簡單的幸福。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怎樣才能做到不攀比,使人生進入更自由、光明的境地呢?

首先,釐清攀比的概念,只比照不攀比。

攀比,即不顧自己的具體情況或條件,盲目與高標準相比。而比照,只是拿自己跟別人做客觀比較,找出不同、差距,以激勵自己向上走。

相比周瑜,三國演義裡的另一個人物——徐庶的做法就很明智達觀。

操曰:“諸葛亮何人也?”庶曰:亮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真當世之奇才,非可小覷。”操曰:“比公若何?”庶曰:“庶安敢比亮?庶如螢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身為諸葛亮的朋友,自覺不自覺地,徐庶都會拿自己跟諸葛亮對照。他雖深知自己遠不如諸葛亮,卻仍能以敬慕之情,謙卑平和的心態對待諸葛亮,以客觀合宜的姿態對待自己。並在最合適的機會裡,走馬薦諸葛,幫助他人實現理想抱負。

只比照不攀比。在心平氣和的比照中找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努力提升自己,在不斷獲得的充實與滿足中,享受源自於生命自然的幸福與美好。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其次,處身低谷時,不耽於過去的暢達與輝煌。懂得與自己和解,與命運和解。

1979年,臺灣著名作家柏楊因“美麗島事件”被捕入獄,一關就是5年。

面對突然而來的牢獄之災,柏楊也曾怨恨、痛苦,以至於失眠。這樣持續了大約一年,在痛苦的磨礪中,他逐漸冷靜下來,開始意識到: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否則,自己不是悶死,就是被自己折磨死。

為了給被苦毒綁架的自己找到一條出路,他開始大量閱讀歷史書籍,光是《資治通鑑》前後就讀了三遍。從這些書籍中,他領悟到:在歷史的長河中,個人不過是一粒塵埃。他也懂得了:每個人都是在成功、失敗、歡樂、憂傷中沉浮,只要堅守愛心、美感與理想,挫折反而是激勵人向上的動力,甚至能成為救贖的力量。

從監獄中出來後,柏楊變成了“謙謙君子”。他由過去的尖銳、激進變得理性、溫和起來。周圍的人都說:“現在的柏楊很有同情心,也知道替別人留餘地,不像從前,總是那麼火辣辣的。”

在患難的磨礪中,柏楊最終把端坐在過去的輝煌、驕傲中的自己放了下來,把自己過去的人生觀、幸福觀全然碾碎,重新整合,在嶄新的理念中,活出了嶄新的生命,走進更高的人生境界。

在患難中的成長,其實就是與自己和解。面對人生各種難題,能夠放下過去的輝煌,忘記過去,面對現實,努力成長,就是與命運和解。與命運和解,才能找到幸福的出口。

面對不幸,其實只要我們能夠放下過去的輝煌,勇敢面對現實,就不至於被不幸打倒。如果我們能夠在不幸中站立得住,不幸就會成為我們生命中化了妝的祝福,成為我們邁向人生真幸福的黃金階梯。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再次,打破心中的完美假想,面對現實,活出踏實豐滿的人生。

每個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對自已、對未來、對婚姻、對配偶進行一番完美主義的想象,這無可厚非。但如果死守完美的假想不放,就會嚴重地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使我們感受不到生活中真實的幸福。適時地打破心中完美的假想,面對現實,努力做好自己當做的,才能活出踏實豐滿的人生。

結婚前,我也曾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把婚姻、未來想象得如童話般晶瑩剔透,美好無比。但一進婚姻,我就懵了。雖然婚前自以為對他的瞭解已經足夠多,對婚姻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也有所預設,但還是覺得,這一切跟我理想中的標準相差甚遠,難以接受!因此,我一度陷入了不平、抱怨、痛苦之中。

感恩的是,在現實生活的打磨中,我漸漸明白了:問題不單在別人身上,也在我自己身上。

我試著放下所有關於愛情婚姻的理想化想象,以解決問題的態度,去觀照我所面對的種種問題。我發現,其實我們所有的問題都不過時生活習慣、思維習慣、言語方式等無關原則性的問題。我們的情況並沒有我想象中那樣糟糕。

我開始了婚姻的探究與學習,不斷的尋求做女人的智慧……漸漸地一切都開始改變。

"

在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

“看看人家明明,每次大考小考總不出前三名,再看看你!”

“看看人家小李,說話、做事兒、考慮問題都比你強!”

“看看人家張鵬,跟你一個學校畢業,都買幾套房了!看看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不斷地被拿去跟別人比,在攀比的脅迫下,我們只得拼命努力。天長日久,不知不覺間,攀比便融化進我們的行為方式中,成了我們不易覺察的思維慣性。

其實,攀比帶給我們的,並不是真正向上的動力,也不能幫助我們成就理想人生。

攀比只會使我們與真正的幸福漸行漸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生活中,攀比無處不在。無論對己對人,每一種攀比都只能是有害無益。

常見的攀比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跟別人攀比。這是最顯而易見的攀比。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A君,凡事都愛跟別人攀比。要是辦公室裡誰買了什麼令大家眼熱的東西,他就一定要買個更好的亮出來。

同事小馮買了個漂亮的揹包,沒過兩天,A君也背來了一個可以與之媲美的揹包。

一天,同事小於帶來個筆記本電腦,大家都圍過去問這問那。A君也湊過去,問得最仔細。

果然,第二週來上班,A君也拿來了一個筆記本電腦,價值8000。

小於走過去:“能借你的筆記本用用嗎?”

A君不解地問:“你不是有電腦嗎?”

小於:“那是我借的……”

雖然這只是一則笑談,生活中卻不乏這類人:凡事都要跟別人攀比,見不得別人某方面比自己強,一定要拼著勁兒把別人比下去才安心。

喜歡跟別人攀比的人,攀比之後,大抵會產生兩種結果:嫉人有,笑人無。

別人有的,自己沒有,又無法獲得,便會生髮不甘不平之心,進而嫉妒,甚至於惱恨。讓自己不痛快,也讓別人不舒服;經過攀比,發現別人並不比自己佔優勢,輕視之感便油然而生,溢於言表就是嘲笑。這當然會引起他人不快,不睦甚至於紛爭自然就產生了。

如果只是跟周圍的人隨便攀比下,問題還不是太大,但要是一定要找個跟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明裡暗裡較著勁兒攀比,後果可就嚴重多了。

《三國演義》中周瑜就是這樣一個人。明知自己不如諸葛亮,還偏要拉著諸葛亮跟自己一爭高下。比不過,便忌火中燒,陰謀頻出,最終不但沒得逞,反在極度痛苦憤懣中葬送了自己的卿卿性命。周瑜臨死前不甘的呼號——既生瑜,何生亮——正是他在攀比中葬送了自己的表現。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周瑜的死,純粹是自找的。諸葛亮原是他的同盟,是主動上門來求和睦促合作的,並無意和他爭競,對他的盛氣凌然,甚至謀害之心都一再容讓。倘若周瑜能不以攀比爭強好勝為要,他的命運,甚至那一段歷史都將是另一番光景。

在職場中、官場上,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相互傾軋,大都跟攀比,以及由攀比而生的嫉妒相關。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第二種攀比,以自己低谷時的光景跟得意時比。

《紅樓夢》中王夫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如今我們姑娘們,每人才三四個貼身的伺候丫頭,想當年黛玉的母親未出閣時,貼身伺候丫頭就有七八個,那才像大戶人家小姐的排場。《紅樓夢》中,對賈府昔日的繁榮念念不忘的,豈止王夫人一人?整個賈府上下,都在惦念著昔日的繁榮。更可怕的是,大家都在端著架子,不顧一切地竭力維繫著虛假的繁榮生活。

正是這種今昔對比,這種站在昔日浮華的榮耀中不肯出來的自我攀比心態,從根本上導致了整個王府最後的沒落。

一個家族是這樣,一個人更是如此。

很多時候,我們諸事順利,工作、事業青雲直上,但就有那麼一天,一場意外的事故突然間就來了。在問題面前,很多人就不能接受、不願面對了。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在人生這場漫長而獨特的旅程中,有時高山,有時低谷,得意失意,或順或逆,都有可能會遭遇。

處身低谷中,失意時,若一味耽於過去的富足、榮耀,不肯面對現實,調整自己的姿態,暫時的逆境、患難就有可能成為永遠的災難。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第三,以現實跟自己理想的標準攀比。

我母親是新中國成立時出生的一代人,從小承擔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在母親的想象中,長得人高馬大,幹起活來一個頂幾個的男人才是個理想的男人。

父親卻偏偏天生一副文弱書生相。這讓母親失望至極,總覺得自己嫁錯了人。其實父親也沒看上母親。母親雖然能幹,長相卻極一般,而且那時父親早已有了心上人。雖然不情願,懾於祖父的威嚴,還是跟母親結了婚。

但父親天性溫和寬厚,對待婚姻的態度極其認真。儘管背後有個一直對他念念不忘的女人,婚後父親對母親還是盡心盡意地好,即使母親對他抱怨、指責、不接納。

雖然如此,結婚幾十年,母親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過父親對她的好,似乎也從來沒有體會到過父親身上種種難得的優點。

在拿父親跟她想象中理想標準的對比中,在她自以為的不幸裡,母親身在福中,卻體會不到幸福。

生活中,我們常常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拿理想中的白馬王子跟老公比;以想象中當有的理想光景跟現實狀況比……

這樣的對比,只會讓我們懸浮在想象的天空中,自以為是地獨自啜飲懷才不遇、命運不濟的苦酒,而不願去面對現實,努力以實際行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追求真實的幸福。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我們接受的攀比教育,我們從小就被影響的攀比環境,使我們從外到內,都無可避免地被攀比影響著,甚至左右著。

同樣不可避免地,攀比就內化成了我們的思維習慣之一,與我們如影隨形。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攀比的勢力如此之大,對我們的影響又是如此之深,它產生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

無論是跟他人、還是跟自己攀比,用於拿來攀比的,無非是:財富、地位、工作、事業、能力,知識,相貌……縱觀這一切,都不過是身外之物。

人們不厭其煩,難以自拔地以這些來攀比,無非是因為,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認為:這些東西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在攀比的動力下,我們得到了這些,也就得到了幸福。

這是一個錯誤的價值觀。正是這一錯誤的價值觀導致了攀比的產生。

真正的幸福源自於一個人的內心,跟擁有的外物並不必然相關。

古代以色列歷史上有個叫所羅門的國王。他擁有超凡的智慧,強大的帝國,遠博的聲望,無盡的財富,成群的漂亮女人……

他享盡了人間的尊貴與榮華。用他自己的話說,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

但到了最後,他卻說:後來我察看我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

這位被稱智慧的王,從他所擁有的一切外物考察總結自己的一生,最終發現:這都不是他幸福的源泉。

幸福其實很簡單,它來源於一顆簡單、明靜而自由無拘的心。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把幸福複雜化了。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人的虛榮、驕傲,貪慾,是攀比心理形成的另一個原因。

西晉武帝之舅父王愷,常與石崇互相攀比鬥富。王愷家用麥糖刷鍋,石崇家裡做飯就用臘當柴燒;王愷在道路兩旁用紫紗布做成步障四十里,石崇便用錦緞做成步障五十里。

一次,晉武帝賜給王愷一株二尺多高的紅珊瑚樹,是當時極珍貴罕見之物。王愷得意地拿給石崇看,想要鬥敗他。不料石崇看了一眼,就把它敲碎了。王愷很氣憤,石崇卻道:“你不用生氣,我馬上還給你。”說罷,就叫家人搬出五六棵又高又大的珊瑚樹,光彩奪目,一下子就把王愷比了下去,令王愷氣憤不平。

王愷、石崇的顯貴富足,可謂已至巔峰,舉國上下,已屬罕見。但在驕傲、虛榮、貪慾之心的作祟一下,他們仍要攀比不停。不足之心,就是在這種攀比中形成,並不斷膨脹的。正可謂慾壑難填。

既不滿足,就不會體會到人生真正的福樂。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莊子達生》中說,“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通曉生命真理的人,不會汲汲於對生命沒有益處的東西。

在對身外之物過於專注,過於投入的尋求中,我們往往會丟了初心,忘了自己心靈深處真正的需求。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內心的富足、篤定就能成就了一份簡單的幸福。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怎樣才能做到不攀比,使人生進入更自由、光明的境地呢?

首先,釐清攀比的概念,只比照不攀比。

攀比,即不顧自己的具體情況或條件,盲目與高標準相比。而比照,只是拿自己跟別人做客觀比較,找出不同、差距,以激勵自己向上走。

相比周瑜,三國演義裡的另一個人物——徐庶的做法就很明智達觀。

操曰:“諸葛亮何人也?”庶曰:亮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真當世之奇才,非可小覷。”操曰:“比公若何?”庶曰:“庶安敢比亮?庶如螢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身為諸葛亮的朋友,自覺不自覺地,徐庶都會拿自己跟諸葛亮對照。他雖深知自己遠不如諸葛亮,卻仍能以敬慕之情,謙卑平和的心態對待諸葛亮,以客觀合宜的姿態對待自己。並在最合適的機會裡,走馬薦諸葛,幫助他人實現理想抱負。

只比照不攀比。在心平氣和的比照中找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努力提升自己,在不斷獲得的充實與滿足中,享受源自於生命自然的幸福與美好。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其次,處身低谷時,不耽於過去的暢達與輝煌。懂得與自己和解,與命運和解。

1979年,臺灣著名作家柏楊因“美麗島事件”被捕入獄,一關就是5年。

面對突然而來的牢獄之災,柏楊也曾怨恨、痛苦,以至於失眠。這樣持續了大約一年,在痛苦的磨礪中,他逐漸冷靜下來,開始意識到: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否則,自己不是悶死,就是被自己折磨死。

為了給被苦毒綁架的自己找到一條出路,他開始大量閱讀歷史書籍,光是《資治通鑑》前後就讀了三遍。從這些書籍中,他領悟到:在歷史的長河中,個人不過是一粒塵埃。他也懂得了:每個人都是在成功、失敗、歡樂、憂傷中沉浮,只要堅守愛心、美感與理想,挫折反而是激勵人向上的動力,甚至能成為救贖的力量。

從監獄中出來後,柏楊變成了“謙謙君子”。他由過去的尖銳、激進變得理性、溫和起來。周圍的人都說:“現在的柏楊很有同情心,也知道替別人留餘地,不像從前,總是那麼火辣辣的。”

在患難的磨礪中,柏楊最終把端坐在過去的輝煌、驕傲中的自己放了下來,把自己過去的人生觀、幸福觀全然碾碎,重新整合,在嶄新的理念中,活出了嶄新的生命,走進更高的人生境界。

在患難中的成長,其實就是與自己和解。面對人生各種難題,能夠放下過去的輝煌,忘記過去,面對現實,努力成長,就是與命運和解。與命運和解,才能找到幸福的出口。

面對不幸,其實只要我們能夠放下過去的輝煌,勇敢面對現實,就不至於被不幸打倒。如果我們能夠在不幸中站立得住,不幸就會成為我們生命中化了妝的祝福,成為我們邁向人生真幸福的黃金階梯。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再次,打破心中的完美假想,面對現實,活出踏實豐滿的人生。

每個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對自已、對未來、對婚姻、對配偶進行一番完美主義的想象,這無可厚非。但如果死守完美的假想不放,就會嚴重地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使我們感受不到生活中真實的幸福。適時地打破心中完美的假想,面對現實,努力做好自己當做的,才能活出踏實豐滿的人生。

結婚前,我也曾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把婚姻、未來想象得如童話般晶瑩剔透,美好無比。但一進婚姻,我就懵了。雖然婚前自以為對他的瞭解已經足夠多,對婚姻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也有所預設,但還是覺得,這一切跟我理想中的標準相差甚遠,難以接受!因此,我一度陷入了不平、抱怨、痛苦之中。

感恩的是,在現實生活的打磨中,我漸漸明白了:問題不單在別人身上,也在我自己身上。

我試著放下所有關於愛情婚姻的理想化想象,以解決問題的態度,去觀照我所面對的種種問題。我發現,其實我們所有的問題都不過時生活習慣、思維習慣、言語方式等無關原則性的問題。我們的情況並沒有我想象中那樣糟糕。

我開始了婚姻的探究與學習,不斷的尋求做女人的智慧……漸漸地一切都開始改變。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放下攀比之心,打破攀比的思維模式,走出攀比的習慣。以寬懷、達觀的心態接接納他人,接納自己。

既能以合宜之分待他人,也能以合宜之分看自己。既願自己過得好,也願別人活得比自己更好,才是好上加好。

以一顆光明幾淨、愛意豐盈的心去生活,去看他人,去看世界,才是幸福的走向。

"

在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

“看看人家明明,每次大考小考總不出前三名,再看看你!”

“看看人家小李,說話、做事兒、考慮問題都比你強!”

“看看人家張鵬,跟你一個學校畢業,都買幾套房了!看看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不斷地被拿去跟別人比,在攀比的脅迫下,我們只得拼命努力。天長日久,不知不覺間,攀比便融化進我們的行為方式中,成了我們不易覺察的思維慣性。

其實,攀比帶給我們的,並不是真正向上的動力,也不能幫助我們成就理想人生。

攀比只會使我們與真正的幸福漸行漸遠。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生活中,攀比無處不在。無論對己對人,每一種攀比都只能是有害無益。

常見的攀比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跟別人攀比。這是最顯而易見的攀比。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A君,凡事都愛跟別人攀比。要是辦公室裡誰買了什麼令大家眼熱的東西,他就一定要買個更好的亮出來。

同事小馮買了個漂亮的揹包,沒過兩天,A君也背來了一個可以與之媲美的揹包。

一天,同事小於帶來個筆記本電腦,大家都圍過去問這問那。A君也湊過去,問得最仔細。

果然,第二週來上班,A君也拿來了一個筆記本電腦,價值8000。

小於走過去:“能借你的筆記本用用嗎?”

A君不解地問:“你不是有電腦嗎?”

小於:“那是我借的……”

雖然這只是一則笑談,生活中卻不乏這類人:凡事都要跟別人攀比,見不得別人某方面比自己強,一定要拼著勁兒把別人比下去才安心。

喜歡跟別人攀比的人,攀比之後,大抵會產生兩種結果:嫉人有,笑人無。

別人有的,自己沒有,又無法獲得,便會生髮不甘不平之心,進而嫉妒,甚至於惱恨。讓自己不痛快,也讓別人不舒服;經過攀比,發現別人並不比自己佔優勢,輕視之感便油然而生,溢於言表就是嘲笑。這當然會引起他人不快,不睦甚至於紛爭自然就產生了。

如果只是跟周圍的人隨便攀比下,問題還不是太大,但要是一定要找個跟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明裡暗裡較著勁兒攀比,後果可就嚴重多了。

《三國演義》中周瑜就是這樣一個人。明知自己不如諸葛亮,還偏要拉著諸葛亮跟自己一爭高下。比不過,便忌火中燒,陰謀頻出,最終不但沒得逞,反在極度痛苦憤懣中葬送了自己的卿卿性命。周瑜臨死前不甘的呼號——既生瑜,何生亮——正是他在攀比中葬送了自己的表現。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周瑜的死,純粹是自找的。諸葛亮原是他的同盟,是主動上門來求和睦促合作的,並無意和他爭競,對他的盛氣凌然,甚至謀害之心都一再容讓。倘若周瑜能不以攀比爭強好勝為要,他的命運,甚至那一段歷史都將是另一番光景。

在職場中、官場上,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相互傾軋,大都跟攀比,以及由攀比而生的嫉妒相關。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第二種攀比,以自己低谷時的光景跟得意時比。

《紅樓夢》中王夫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如今我們姑娘們,每人才三四個貼身的伺候丫頭,想當年黛玉的母親未出閣時,貼身伺候丫頭就有七八個,那才像大戶人家小姐的排場。《紅樓夢》中,對賈府昔日的繁榮念念不忘的,豈止王夫人一人?整個賈府上下,都在惦念著昔日的繁榮。更可怕的是,大家都在端著架子,不顧一切地竭力維繫著虛假的繁榮生活。

正是這種今昔對比,這種站在昔日浮華的榮耀中不肯出來的自我攀比心態,從根本上導致了整個王府最後的沒落。

一個家族是這樣,一個人更是如此。

很多時候,我們諸事順利,工作、事業青雲直上,但就有那麼一天,一場意外的事故突然間就來了。在問題面前,很多人就不能接受、不願面對了。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在人生這場漫長而獨特的旅程中,有時高山,有時低谷,得意失意,或順或逆,都有可能會遭遇。

處身低谷中,失意時,若一味耽於過去的富足、榮耀,不肯面對現實,調整自己的姿態,暫時的逆境、患難就有可能成為永遠的災難。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第三,以現實跟自己理想的標準攀比。

我母親是新中國成立時出生的一代人,從小承擔著繁重的體力勞動。在母親的想象中,長得人高馬大,幹起活來一個頂幾個的男人才是個理想的男人。

父親卻偏偏天生一副文弱書生相。這讓母親失望至極,總覺得自己嫁錯了人。其實父親也沒看上母親。母親雖然能幹,長相卻極一般,而且那時父親早已有了心上人。雖然不情願,懾於祖父的威嚴,還是跟母親結了婚。

但父親天性溫和寬厚,對待婚姻的態度極其認真。儘管背後有個一直對他念念不忘的女人,婚後父親對母親還是盡心盡意地好,即使母親對他抱怨、指責、不接納。

雖然如此,結婚幾十年,母親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過父親對她的好,似乎也從來沒有體會到過父親身上種種難得的優點。

在拿父親跟她想象中理想標準的對比中,在她自以為的不幸裡,母親身在福中,卻體會不到幸福。

生活中,我們常常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拿理想中的白馬王子跟老公比;以想象中當有的理想光景跟現實狀況比……

這樣的對比,只會讓我們懸浮在想象的天空中,自以為是地獨自啜飲懷才不遇、命運不濟的苦酒,而不願去面對現實,努力以實際行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追求真實的幸福。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我們接受的攀比教育,我們從小就被影響的攀比環境,使我們從外到內,都無可避免地被攀比影響著,甚至左右著。

同樣不可避免地,攀比就內化成了我們的思維習慣之一,與我們如影隨形。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攀比的勢力如此之大,對我們的影響又是如此之深,它產生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

無論是跟他人、還是跟自己攀比,用於拿來攀比的,無非是:財富、地位、工作、事業、能力,知識,相貌……縱觀這一切,都不過是身外之物。

人們不厭其煩,難以自拔地以這些來攀比,無非是因為,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認為:這些東西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在攀比的動力下,我們得到了這些,也就得到了幸福。

這是一個錯誤的價值觀。正是這一錯誤的價值觀導致了攀比的產生。

真正的幸福源自於一個人的內心,跟擁有的外物並不必然相關。

古代以色列歷史上有個叫所羅門的國王。他擁有超凡的智慧,強大的帝國,遠博的聲望,無盡的財富,成群的漂亮女人……

他享盡了人間的尊貴與榮華。用他自己的話說,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

但到了最後,他卻說:後來我察看我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

這位被稱智慧的王,從他所擁有的一切外物考察總結自己的一生,最終發現:這都不是他幸福的源泉。

幸福其實很簡單,它來源於一顆簡單、明靜而自由無拘的心。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把幸福複雜化了。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人的虛榮、驕傲,貪慾,是攀比心理形成的另一個原因。

西晉武帝之舅父王愷,常與石崇互相攀比鬥富。王愷家用麥糖刷鍋,石崇家裡做飯就用臘當柴燒;王愷在道路兩旁用紫紗布做成步障四十里,石崇便用錦緞做成步障五十里。

一次,晉武帝賜給王愷一株二尺多高的紅珊瑚樹,是當時極珍貴罕見之物。王愷得意地拿給石崇看,想要鬥敗他。不料石崇看了一眼,就把它敲碎了。王愷很氣憤,石崇卻道:“你不用生氣,我馬上還給你。”說罷,就叫家人搬出五六棵又高又大的珊瑚樹,光彩奪目,一下子就把王愷比了下去,令王愷氣憤不平。

王愷、石崇的顯貴富足,可謂已至巔峰,舉國上下,已屬罕見。但在驕傲、虛榮、貪慾之心的作祟一下,他們仍要攀比不停。不足之心,就是在這種攀比中形成,並不斷膨脹的。正可謂慾壑難填。

既不滿足,就不會體會到人生真正的福樂。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莊子達生》中說,“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通曉生命真理的人,不會汲汲於對生命沒有益處的東西。

在對身外之物過於專注,過於投入的尋求中,我們往往會丟了初心,忘了自己心靈深處真正的需求。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內心的富足、篤定就能成就了一份簡單的幸福。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怎樣才能做到不攀比,使人生進入更自由、光明的境地呢?

首先,釐清攀比的概念,只比照不攀比。

攀比,即不顧自己的具體情況或條件,盲目與高標準相比。而比照,只是拿自己跟別人做客觀比較,找出不同、差距,以激勵自己向上走。

相比周瑜,三國演義裡的另一個人物——徐庶的做法就很明智達觀。

操曰:“諸葛亮何人也?”庶曰:亮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真當世之奇才,非可小覷。”操曰:“比公若何?”庶曰:“庶安敢比亮?庶如螢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身為諸葛亮的朋友,自覺不自覺地,徐庶都會拿自己跟諸葛亮對照。他雖深知自己遠不如諸葛亮,卻仍能以敬慕之情,謙卑平和的心態對待諸葛亮,以客觀合宜的姿態對待自己。並在最合適的機會裡,走馬薦諸葛,幫助他人實現理想抱負。

只比照不攀比。在心平氣和的比照中找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努力提升自己,在不斷獲得的充實與滿足中,享受源自於生命自然的幸福與美好。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其次,處身低谷時,不耽於過去的暢達與輝煌。懂得與自己和解,與命運和解。

1979年,臺灣著名作家柏楊因“美麗島事件”被捕入獄,一關就是5年。

面對突然而來的牢獄之災,柏楊也曾怨恨、痛苦,以至於失眠。這樣持續了大約一年,在痛苦的磨礪中,他逐漸冷靜下來,開始意識到: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否則,自己不是悶死,就是被自己折磨死。

為了給被苦毒綁架的自己找到一條出路,他開始大量閱讀歷史書籍,光是《資治通鑑》前後就讀了三遍。從這些書籍中,他領悟到:在歷史的長河中,個人不過是一粒塵埃。他也懂得了:每個人都是在成功、失敗、歡樂、憂傷中沉浮,只要堅守愛心、美感與理想,挫折反而是激勵人向上的動力,甚至能成為救贖的力量。

從監獄中出來後,柏楊變成了“謙謙君子”。他由過去的尖銳、激進變得理性、溫和起來。周圍的人都說:“現在的柏楊很有同情心,也知道替別人留餘地,不像從前,總是那麼火辣辣的。”

在患難的磨礪中,柏楊最終把端坐在過去的輝煌、驕傲中的自己放了下來,把自己過去的人生觀、幸福觀全然碾碎,重新整合,在嶄新的理念中,活出了嶄新的生命,走進更高的人生境界。

在患難中的成長,其實就是與自己和解。面對人生各種難題,能夠放下過去的輝煌,忘記過去,面對現實,努力成長,就是與命運和解。與命運和解,才能找到幸福的出口。

面對不幸,其實只要我們能夠放下過去的輝煌,勇敢面對現實,就不至於被不幸打倒。如果我們能夠在不幸中站立得住,不幸就會成為我們生命中化了妝的祝福,成為我們邁向人生真幸福的黃金階梯。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再次,打破心中的完美假想,面對現實,活出踏實豐滿的人生。

每個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對自已、對未來、對婚姻、對配偶進行一番完美主義的想象,這無可厚非。但如果死守完美的假想不放,就會嚴重地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使我們感受不到生活中真實的幸福。適時地打破心中完美的假想,面對現實,努力做好自己當做的,才能活出踏實豐滿的人生。

結婚前,我也曾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把婚姻、未來想象得如童話般晶瑩剔透,美好無比。但一進婚姻,我就懵了。雖然婚前自以為對他的瞭解已經足夠多,對婚姻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也有所預設,但還是覺得,這一切跟我理想中的標準相差甚遠,難以接受!因此,我一度陷入了不平、抱怨、痛苦之中。

感恩的是,在現實生活的打磨中,我漸漸明白了:問題不單在別人身上,也在我自己身上。

我試著放下所有關於愛情婚姻的理想化想象,以解決問題的態度,去觀照我所面對的種種問題。我發現,其實我們所有的問題都不過時生活習慣、思維習慣、言語方式等無關原則性的問題。我們的情況並沒有我想象中那樣糟糕。

我開始了婚姻的探究與學習,不斷的尋求做女人的智慧……漸漸地一切都開始改變。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放下攀比之心,打破攀比的思維模式,走出攀比的習慣。以寬懷、達觀的心態接接納他人,接納自己。

既能以合宜之分待他人,也能以合宜之分看自己。既願自己過得好,也願別人活得比自己更好,才是好上加好。

以一顆光明幾淨、愛意豐盈的心去生活,去看他人,去看世界,才是幸福的走向。

《莊子》:不攀比,是最高級的活法

*作者:天國公主,兩個孩子的媽媽,自由職業者。曾當過語文老師,愛好文學,喜歡讀書、寫作。成為一個專業寫作者,一直是我的一個夢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