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間世》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談莊子人生智慧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莊子》,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莊子·人間世》。這是《莊子》內篇的第四篇。“人世間”這篇內容,莊子主要闡述了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是莊子對為人處世哲學的見解;第二個是莊子對“有用”和“無用”的精彩論述。

《莊子·人間世》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談莊子人生智慧

01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先來聊聊第一個話題,莊子的人生哲學。在“人間世”中,莊子提出了著名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處世智慧。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知道某些事情是無可奈何的,所以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咋一看,是一種消極的處世態度。但其實並非如此,因為這句話的原文是這樣的“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莊子的意思是,從事內心修養的人,不受哀樂情緒波動的影響,知道有些事無可奈何,就坦然接受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德的極致。

《莊子·人間世》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談莊子人生智慧

這裡的“命”可以理解為“天命”或者是“自然規律”。所以這裡莊子講的安之若命,其實是讓我們順應自然規律,順勢而為的意思,並不是一種消極的處世態度,而是一種智慧。而這句話“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也代表了莊子對人間世的態度。我們都知道,人世間有很多事情我們我們是無法改變和掌控的,每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要明白人類的侷限性,才能走得更遠。

02

關於這種“安之若命”的處世智慧,莊子在“人間世”這一篇內容中講了好幾個故事。其中有一個最為著名,那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螳臂當車”。故事很簡單,說的是螳螂不知道自己的力氣無法勝任,還奮力舉起手臂來抵擋車輪,其結果可想而知了。當然奮勇拼搏,頑強抵抗這些都是優秀的品質,但這裡有一個前提,就是我們對自身的力量有足夠的認識,這樣才不會不自量力。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真正瞭解自己的人並不多,但這才是高級的智慧。

《莊子·人間世》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談莊子人生智慧

關於“順勢而為”的處世智慧,莊子還有兩個故事,一個是關於“養虎人”一個是關於“愛馬者”。

莊子說,養老虎的人不會給老虎喂活的動物給它吃,因為他們怕老虎殺生時發怒。他們也不敢給老虎吃整個死掉的動物,因為他們怕老虎在撕咬的時候發怒。養護人一般都會觀察老虎飢餓的時候,懂得它的喜怒情緒變化,能順從老虎的性情,才能不會被老虎傷害。

另外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養馬的人,每天把自己的馬養的很好,裝馬糞,倒馬尿。有一天他看到馬身上有蚊蟲叮咬,於是他拍了一下,但馬收到了驚嚇,咬斷了勒口,掙脫了籠頭,毀壞的胸帶,還傷害了養馬人。其實養馬的人本意是好的,幫馬拍打蚊蟲,但結果適得其反,被馬傷害了。

03

如果說“螳臂當車”讓我們“知己”,不要不自量力;那麼養虎人和愛馬者的故事就告訴我們要“知彼”,懂得順勢而為,和不同的人相處,尊重他們的秉性。

莊子在“人間世”的一開始,講了孔子和弟子顏回的一個故事,來闡述了要尊重對方的秉性,如何和人相處的智慧,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故事是這樣的:

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奚之?”曰:“將之衛。”曰:“奚為 焉?”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 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回嘗聞之夫子曰:‘ 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 乎!”

《莊子·人間世》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談莊子人生智慧

意思是說,顏回拜見孔子,向他的辭行,孔子就問他“你要去哪裡呀?”顏回說“我準備去衛國”,孔子又問:“去做什麼呀?”顏回說“我聽說衛國的國君正當壯年,行事果斷,治理國家十分輕率,卻不知道自己的過錯。輕易就讓百姓去送死,為國事而死的人馬山遍野,人民都走投無路了。我曾經聽老師說過:治理好的國家可以離開,混亂中的國家可以前往,醫生門前才會有很多病人。我希望能以自己所學,想出治國辦法,這樣衛國或許還有救吧。”

04

孔子說“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意思是告訴顏回,古代的至人,都是先端正自己,然後再去端正他人。顏回連自己都沒有端正好,怎麼有能力去揭露暴君的作為。如果顏回堅持在衛國暴君的面前暢談自己的仁義規範,那就等於用別人的缺點來彰顯自己的優點,這樣他去了之後也只會受罰。尚未取得信任就直言不諱,一定會慘死在暴君面前。

然後孔子列舉了古代聖君來說明,即便是聖君也無法避免“名和利”的誘惑,他說:

“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 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其用兵 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聖人 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

《莊子·人間世》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談莊子人生智慧

以前夏桀殺了關龍逢,商紂王殺了兒子比干。這兩個君王都是勤於修身,愛護百姓的,但由於以下犯上,君王為了自己的威名而殺害了他們,這是“好名”的結果。以前堯攻打叢、胥、敖,禹攻打有扈,使這些國家變成了廢墟,殘害了百姓,這是因為他們不斷用兵,貪得無厭,這些都是“好利”的結果。名和利,連古代聖人都無法超越,你去勸解現在衛國的暴君,能有什麼好下場嗎?

顏回問孔子,那我應該怎麼做呢?孔子說“心齋”,具體怎麼做呢?孔子說:“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 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意思是,你心志專一,不用用耳朵去聽,用心去聽;不要用心去聽,要用氣去聽。耳朵只能聽到聲音,心只能瞭解現象。至於氣,則是空虛而準備響應萬物的。只有在空虛的狀態中,道才會展現出來。空虛的狀態,就是心的齋戒了。

05

孔子和顏回這段對話故事,我們可以概括為兩點為人處世的智慧:

《莊子·人間世》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談莊子人生智慧

第一,固執己見是人性的一大弱點,即便是聖人和君王都難免為了一己私利,為了“名和利”做出衝動和錯誤的行為。

第二,我們很難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所以不要一味想著去改變別人,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通過“心齋”來放空自己,使自己不要受外界所聽、所見的影響。因為這些都是現象,會誘導我們犯錯。而要用心去感受,去體會。才能真正做到從心出發,追隨自己的內心,而不受外界干擾。

好了,小結一下今天的內容,我們通過“人間世”來講述了道家思想家莊子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智慧。莊子借用“螳臂當車”、“養虎人”、“愛馬者”、以及孔子和顏回的對話,來闡釋了和不同類型人的相處之道,其中“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莊子處世智慧的精髓,這不是一種消極避世的處世之道,而是一種認識到外界很多事情、很多人,我們是無法改變的,不要總想著去改變和控制他人。要將關注點轉到自己的內心,不要受外界名和利的影響,要尊重並接受自然規律,不過分強求,知道自己的能力範圍,順勢而為,才是一種真正大智慧。

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