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易經的作者,《漢書·藝文志》在描述《周易》的成書過程時,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三聖指的是伏羲、周文王、孔子;三古指的是三聖不同的年代:遠古、上古、中古。這三位聖人就是傳說中的易經(“經”加“傳”的完整版)作者。此說歷來雖受懷疑不少,但是,仍然屬於最主流的看法。

伏羲是誰?那是遠古第一個聖人。

相傳伏羲上看看天,下看看地,或者也可能是看看從河裡出來的龍馬龜甲(河出圖、洛出書),感而遂通,大徹大悟,一畫開天,文明元始。於是他畫出了陰爻陽爻,畫出了三畫卦,就有了先天八卦。他就是易學的創始人。看看,早在遠古時代的伏羲就在仰望星空了!多麼風輕雲淡,就這麼兩下,一劃開天畫出了陰陽(我怎麼覺得有點扯呢?)。我們能夠知道的是,那個時候,是沒有文字的。用樹枝或者什麼東西在地上畫一橫,畫兩橫倒是有極大的可能性!

"

關於易經的作者,《漢書·藝文志》在描述《周易》的成書過程時,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三聖指的是伏羲、周文王、孔子;三古指的是三聖不同的年代:遠古、上古、中古。這三位聖人就是傳說中的易經(“經”加“傳”的完整版)作者。此說歷來雖受懷疑不少,但是,仍然屬於最主流的看法。

伏羲是誰?那是遠古第一個聖人。

相傳伏羲上看看天,下看看地,或者也可能是看看從河裡出來的龍馬龜甲(河出圖、洛出書),感而遂通,大徹大悟,一畫開天,文明元始。於是他畫出了陰爻陽爻,畫出了三畫卦,就有了先天八卦。他就是易學的創始人。看看,早在遠古時代的伏羲就在仰望星空了!多麼風輕雲淡,就這麼兩下,一劃開天畫出了陰陽(我怎麼覺得有點扯呢?)。我們能夠知道的是,那個時候,是沒有文字的。用樹枝或者什麼東西在地上畫一橫,畫兩橫倒是有極大的可能性!

《易經》的作者究竟是誰?

伏羲像(圖片來自網絡)

筆者通過研究認為,陽爻和陰爻的發明更大的可能性應該是基於以下事實:在遠古時代,部落首領(姑且就說是伏羲吧)在決定重大事情的時候,由於沒有更好的參照物或者理論根據做決定,於是多數情況下會依賴於一種神祕的力量決定,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抓鬮。而當時的自然條件,隨手可取的木棍就成為了參照的對象。表現在行為上,就是使用隨手可取的木棍,兩根木棍,一根光滑無物,一根從中間刻上一道記號。或者取兩根繩子,其中的一根打上一個繩結以區別於另外一根。然後,盲取其中的任意一根代表某個結果,另一根則與之相反。這就是陰陽二爻符號的誕生的最原始的來歷。直到今天,我們在某種選擇或者分配上仍然在沿用這一古老的方法。隨著這種方法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在食物分配,定居點的選擇,甚至是否與鄰邦開戰這些重大選擇上都開始依賴於“佔”。“佔”出來的天意,往往給人予信心和力量的暗示。“佔”既然如此的重要,“占筮”便逐漸由專門的人從事,占筮就職業化了。這種依“天意”決斷事物的方法,在之後幾百年裡,被專職卦筮占斷的巫師們慢慢演化成了三根木棍、六根木棍,即所謂的三畫卦和六畫卦。我們今天的抽籤問卜的形式,就是這種木棍的精簡版本,什麼上上籤之類,即是懶人懶辦法,直接將斷語寫在木簽上了。

到了上古時代,周文王也喜歡研究易學,終於很多年後,他在監獄裡(文王拘羑里而演易經)(羑里(Yǒulǐ,古地名,在今河南湯陰一帶)悟道了。

"

關於易經的作者,《漢書·藝文志》在描述《周易》的成書過程時,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三聖指的是伏羲、周文王、孔子;三古指的是三聖不同的年代:遠古、上古、中古。這三位聖人就是傳說中的易經(“經”加“傳”的完整版)作者。此說歷來雖受懷疑不少,但是,仍然屬於最主流的看法。

伏羲是誰?那是遠古第一個聖人。

相傳伏羲上看看天,下看看地,或者也可能是看看從河裡出來的龍馬龜甲(河出圖、洛出書),感而遂通,大徹大悟,一畫開天,文明元始。於是他畫出了陰爻陽爻,畫出了三畫卦,就有了先天八卦。他就是易學的創始人。看看,早在遠古時代的伏羲就在仰望星空了!多麼風輕雲淡,就這麼兩下,一劃開天畫出了陰陽(我怎麼覺得有點扯呢?)。我們能夠知道的是,那個時候,是沒有文字的。用樹枝或者什麼東西在地上畫一橫,畫兩橫倒是有極大的可能性!

《易經》的作者究竟是誰?

伏羲像(圖片來自網絡)

筆者通過研究認為,陽爻和陰爻的發明更大的可能性應該是基於以下事實:在遠古時代,部落首領(姑且就說是伏羲吧)在決定重大事情的時候,由於沒有更好的參照物或者理論根據做決定,於是多數情況下會依賴於一種神祕的力量決定,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抓鬮。而當時的自然條件,隨手可取的木棍就成為了參照的對象。表現在行為上,就是使用隨手可取的木棍,兩根木棍,一根光滑無物,一根從中間刻上一道記號。或者取兩根繩子,其中的一根打上一個繩結以區別於另外一根。然後,盲取其中的任意一根代表某個結果,另一根則與之相反。這就是陰陽二爻符號的誕生的最原始的來歷。直到今天,我們在某種選擇或者分配上仍然在沿用這一古老的方法。隨著這種方法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在食物分配,定居點的選擇,甚至是否與鄰邦開戰這些重大選擇上都開始依賴於“佔”。“佔”出來的天意,往往給人予信心和力量的暗示。“佔”既然如此的重要,“占筮”便逐漸由專門的人從事,占筮就職業化了。這種依“天意”決斷事物的方法,在之後幾百年裡,被專職卦筮占斷的巫師們慢慢演化成了三根木棍、六根木棍,即所謂的三畫卦和六畫卦。我們今天的抽籤問卜的形式,就是這種木棍的精簡版本,什麼上上籤之類,即是懶人懶辦法,直接將斷語寫在木簽上了。

到了上古時代,周文王也喜歡研究易學,終於很多年後,他在監獄裡(文王拘羑里而演易經)(羑里(Yǒulǐ,古地名,在今河南湯陰一帶)悟道了。

《易經》的作者究竟是誰?

周文王像(圖片來自網絡)

為什麼在監獄裡悟了道?這個可能是人歷經磨難之後,會有更堅強的內心吧。(比如後來司馬遷受宮刑而著《史記》也是在受到磨難之後!)這且不論,單說他悟道的內容:他發現,伏羲發明的八卦,還可以按照一定的道理重新排布,排布之後可以描述萬事萬物的發展趨勢,這就是後天八卦。而且他還想到,既然八卦可以類物,那麼把兩個卦放在一起不就代表了物與物之間的關係了嗎?於是他苦苦思索,按照自己所想到的寫成了總共有六十四卦的易經(後人稱易經,周為周備的意思,也有認為易經的說法源自周文王所處的歷史時期),每卦都是兩個三畫卦相重疊。他還給每一卦起了名字,寫了一句卦辭。比如乾卦,寫了四個字,就是眾所周知的“元亨利貞”。

傳說,他的兒子周武王又給每一個爻寫了一句話,就是爻辭。比如乾卦的第一爻,寫的是潛龍勿用。當然也有人說爻辭也是文王所寫。因此,文王理所當然的成為易學的第二個聖人。

時間繼續前進,到了孔子時代。孔子也是非常喜歡易學的,他的那本易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tuó)”,線繩子都被翻斷了很多次,後人還用一個成語來形容:韋編三絕。

"

關於易經的作者,《漢書·藝文志》在描述《周易》的成書過程時,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三聖指的是伏羲、周文王、孔子;三古指的是三聖不同的年代:遠古、上古、中古。這三位聖人就是傳說中的易經(“經”加“傳”的完整版)作者。此說歷來雖受懷疑不少,但是,仍然屬於最主流的看法。

伏羲是誰?那是遠古第一個聖人。

相傳伏羲上看看天,下看看地,或者也可能是看看從河裡出來的龍馬龜甲(河出圖、洛出書),感而遂通,大徹大悟,一畫開天,文明元始。於是他畫出了陰爻陽爻,畫出了三畫卦,就有了先天八卦。他就是易學的創始人。看看,早在遠古時代的伏羲就在仰望星空了!多麼風輕雲淡,就這麼兩下,一劃開天畫出了陰陽(我怎麼覺得有點扯呢?)。我們能夠知道的是,那個時候,是沒有文字的。用樹枝或者什麼東西在地上畫一橫,畫兩橫倒是有極大的可能性!

《易經》的作者究竟是誰?

伏羲像(圖片來自網絡)

筆者通過研究認為,陽爻和陰爻的發明更大的可能性應該是基於以下事實:在遠古時代,部落首領(姑且就說是伏羲吧)在決定重大事情的時候,由於沒有更好的參照物或者理論根據做決定,於是多數情況下會依賴於一種神祕的力量決定,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抓鬮。而當時的自然條件,隨手可取的木棍就成為了參照的對象。表現在行為上,就是使用隨手可取的木棍,兩根木棍,一根光滑無物,一根從中間刻上一道記號。或者取兩根繩子,其中的一根打上一個繩結以區別於另外一根。然後,盲取其中的任意一根代表某個結果,另一根則與之相反。這就是陰陽二爻符號的誕生的最原始的來歷。直到今天,我們在某種選擇或者分配上仍然在沿用這一古老的方法。隨著這種方法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在食物分配,定居點的選擇,甚至是否與鄰邦開戰這些重大選擇上都開始依賴於“佔”。“佔”出來的天意,往往給人予信心和力量的暗示。“佔”既然如此的重要,“占筮”便逐漸由專門的人從事,占筮就職業化了。這種依“天意”決斷事物的方法,在之後幾百年裡,被專職卦筮占斷的巫師們慢慢演化成了三根木棍、六根木棍,即所謂的三畫卦和六畫卦。我們今天的抽籤問卜的形式,就是這種木棍的精簡版本,什麼上上籤之類,即是懶人懶辦法,直接將斷語寫在木簽上了。

到了上古時代,周文王也喜歡研究易學,終於很多年後,他在監獄裡(文王拘羑里而演易經)(羑里(Yǒulǐ,古地名,在今河南湯陰一帶)悟道了。

《易經》的作者究竟是誰?

周文王像(圖片來自網絡)

為什麼在監獄裡悟了道?這個可能是人歷經磨難之後,會有更堅強的內心吧。(比如後來司馬遷受宮刑而著《史記》也是在受到磨難之後!)這且不論,單說他悟道的內容:他發現,伏羲發明的八卦,還可以按照一定的道理重新排布,排布之後可以描述萬事萬物的發展趨勢,這就是後天八卦。而且他還想到,既然八卦可以類物,那麼把兩個卦放在一起不就代表了物與物之間的關係了嗎?於是他苦苦思索,按照自己所想到的寫成了總共有六十四卦的易經(後人稱易經,周為周備的意思,也有認為易經的說法源自周文王所處的歷史時期),每卦都是兩個三畫卦相重疊。他還給每一卦起了名字,寫了一句卦辭。比如乾卦,寫了四個字,就是眾所周知的“元亨利貞”。

傳說,他的兒子周武王又給每一個爻寫了一句話,就是爻辭。比如乾卦的第一爻,寫的是潛龍勿用。當然也有人說爻辭也是文王所寫。因此,文王理所當然的成為易學的第二個聖人。

時間繼續前進,到了孔子時代。孔子也是非常喜歡易學的,他的那本易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tuó)”,線繩子都被翻斷了很多次,後人還用一個成語來形容:韋編三絕。

《易經》的作者究竟是誰?

孔子像(圖片來自網絡)

孔子覺得,這本書寫的太好了。雖然字數不多,而且很多時候寫的是“吉凶”之類的占卜用語,可是為什麼這樣就是吉、那樣就是凶呢?這個占卜用語裡頭一定有深刻的原因。

孔子晚年仕途坎坷,求而不得,顛沛流離,周遊列國14年,自視為大過。通過對《周易》的研究與思素,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對易經進行了解釋,並講給他的弟子們。後來這些被整理出來,就是“易傳”,分為七種共十篇:文言,彖辭,象辭,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因為解釋的好,就像給易經插上了翅膀,所以被稱為“十翼”。孔子應該是從“天、地、人”關係角度解讀易經的第一人,也因此成為易學的第三個大聖人。

一開始,易經是易經,就只有卦辭和爻辭。易傳是易傳,都是單行本。經和傳並未在一塊。據傳到了東漢的鄭玄,為了學習的方便,把經傳合為一起。

關於《易經》的作者,歷史上公案太多,爭議不斷。不僅時代久遠的伏羲、周文王之說難於服眾,就是大家感覺最靠譜的孔子解《周易》之說也遭到很多文史大家如歐陽修、龔自珍的質疑。當代學者錢玄同精心考據後認為“孔丘無刪或製作’六經’之事。”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斷言:“誰為作者殊難確指,歸功一聖亦憑臆之說”。由此可見,《易經》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創作的結果。無論它最初發端於何人之手,它就註定會成為影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不朽經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