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如畫的寶慶八景

周敦頤 建築 天池 旅遊 阿伯羅 2017-04-20

2500多年的邵陽古城,曾名寶慶,著名景點八處,美景如畫,名貫古今,可惜現在諸多名勝難尋古蹟,讓人扼腕嘆息!

一、雙清秋月

雙清秋月:位於雙清路砥柱磯上,系由砥柱磯、高廟潭等自然景觀和古寺廟、古亭閣、古碑刻等人文景觀組成的綜合性景區。因位於資江、邵水匯合處而得名“雙清”。1956年闢為雙清公園。砥柱磯是一座伸入資江中流略如半島形高峻而陡峭的山峰。危石嶙峋,峭壁高聳,腳下的高廟潭,素湍碧波,倒景回清。峰本無名,明嘉靖十七年(1538)二月,湖廣巡撫顧嶙見其“當水之衝,甚奇特”,遂題名“砥柱磯”,並賦五律:“崑崙一卷石,飛落碧江脣,靜日浮佳氣,中流立此身,樓臺懸峭景,桃李點芳春,閱盡狂瀾色,何須問水神?” 。雙清公園與北塔公園隔江媲美,有詩讚曰:雲帶鐘聲穿樹去,月移塔影過江來,故名“雙清秋月”。

現雙清公園經過改造,煥發出新的韻味,朝暮霞光中,別有一番風味!

曾經如畫的寶慶八景

雙清秋月復原畫作

曾經如畫的寶慶八景

雙清秋月現景圖

二、六嶺春色

“六嶺”,分別為邵陽舊城內東南隅的天池、鐵鑄、望仙、六一、八角、鹿頭六座山嶺。天池山上有池,四時不涸,後人掘口引水,水不復出。鐵鑄山為古代冶鑄地,山下有太平寺,相傳為唐代仙人呂洞賓磨鏡處。望仙山下有駐鶴祠,鹿頭山下有白鶴觀和飲鶴池,據傳為呂洞賓遺蹟。宋代在六嶺頂上各建一亭,分別名為繡谷遐觀亭、蒼雪寒碧亭、楚望亭(又名望仙亭)、杏岡亭(又名六一亭)丹井亭、月池亭,後頹圮。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19)邵州知州劉保於舊址復建,並在六亭之間建鎮邊樓。

六嶺公園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漸遭破壞,如今只剩下一座抗戰紀念碑了,確實可惜!

曾經如畫的寶慶八景

六嶺春色復原畫作

曾經如畫的寶慶八景

六嶺僅存的抗戰紀念碑

三、龍橋鐵犀

是以青龍橋和置於橋墩的鐵犀為中心構成的景區。南宋理宗寶慶初郡守宋仲錫改木橋為石墩橋,並置鐵犀於中墩上游,以鎮水怪。為紀念遙領邵州防禦使的趙昀嗣位為理宗皇帝,命名為“躍龍橋”。宋代滅亡之後改名為“青龍橋”。清乾隆間重修東關城樓,此橋位於東關下,亦稱東關橋。1978年改名為東風橋。

現複名青龍橋,是我市中心的一道核心景觀,守望著邵陽這座城市的繁華與滄桑!

曾經如畫的寶慶八景

龍橋鐵犀復原畫作

曾經如畫的寶慶八景

龍橋鐵犀修復中

四、洛陽仙洞

洛陽洞是前進山下的一個巖洞,景緻清幽。

“資邵二水匯流其下,石室曲折,後穴冥通不知所底,壁間字痕可讀”(見道光《寶慶府志》)。洞旁有洛陽井,水清如鏡,長旱不竭。據傳,洞、井皆為唐人申泰芝思念他在洛陽的母親而命名,故稱“仙洞”、“仙井”。明寶慶知府謝省有《洛陽洞》詩:“杖履躋攀到九華,不知何處是仙家。落花流水春光老,古木閒去夕照斜。丹鼎何人知歲月,洞門長日鎖煙霞。仙縱一去無消息,唯有碧桃春自花。”明參政車大任詩中有“門連丹灶寂,壇共白雲平”句,可見在明代時洞口尚有仙人煉丹用的鼎、灶法壇之類的遺蹟。

如今,洛陽洞基本上已經成了城市建設開發的犧牲品,僅殘存一點點痕跡了。

曾經如畫的寶慶八景

洛陽仙洞復原畫作

曾經如畫的寶慶八景

洛陽洞景區不復存在

五、桃洞流香

桃花洞在城南桃花村,是邵市較大的喀斯特地貌現象。洞內景緻奇特,“目顧左右,如水渦,如浪疊,如虎蹲,如夏雲奇峰,如老冰垂注,蓋石乳凝結也”。石室宏敞,土維摩數尊,或臥或倚,有石凳、石床。灶頂有圓竇如鏡,攝受日光。”,洞內有地下暗流。過去洞前多桃樹,春天桃花盛開,瓣落水中,經洞內陰河,再由山後溪中流出,故稱“桃洞流香”。清寶慶知府傅鸞祥著有《桃花洞》詩,桃花洞外有巨石佇立,根莖削瘦,略如蘑菰狀煙雲。宋景定甲子邵州郡守麋登書“古云根”三字刻於其上,而得名“雲根石”。麋登還寫了古篆“洞陽仙境”“桃洞流香”兩額刻於洞口。

現桃花洞景區保留較好,但是沒有進一步開發和提升,略顯滄桑。

曾經如畫的寶慶八景

桃洞流香復原畫作

曾經如畫的寶慶八景

桃花洞現狀圖

六、蓮池古香

蓮池古香。愛蓮池故址在城北路6號,即現在的市政府東北角。宋治平四年著名理學家周敦頤以永州通判攝邵州事期間,在此闢池種蓮。池方形,廣十餘畝,與江水通盈涸。池周砌石為牆,環植垂楊。池內蓮花疊瓣充樓,香幽而不實,亦不藕。據說,周子的傳世名《愛蓮說》就是在這裡寫成的,因之稱為“愛蓮池”。

愛蓮池毀於城市建設的迅猛發展時期,現邵陽市政府於新行政中心北側恢復建立了愛蓮文化廣場,也算是對蓮文化的一種繼承與發揚了。

曾經如畫的寶慶八景

蓮池古香復原畫作

曾經如畫的寶慶八景

愛蓮文化廣場

七、山寺曉鍾

山寺曉鍾景區故址在今昭陵西路,舊稱東山。山頂之東山寺始建於南北朝時的樑代(502-557),後城內太平巷之太平寺遷東山,兩寺合併,為寶慶府聚僧講經之地,稱為太平興國東山講寺,簡稱東山寺。 明嘉靖年間(1522-1566)移縣署鐘樓之“景泰銅鐘”於寺內。每當清晨,嘹亮的鐘聲遠播於街巷閭里和資、邵二水的行舟漁船之上。明兵部侍郎張同敞有《東山寺》詩:“古寺入風幽,村煙江水頭。木疏鐘磬落,人靜雨花流,有客尋閒約,逢僧問靜修。擎杯雲到掌,醉為此山留。”宋代曾遷郡學於東山,著名學者周敦頤(濂溪先生)到這裡講學視察。為了紀念他的活動,明代在東山寺內建濂溪書院,是湖南最早的而又享有盛名的書院之一。清代著名學者鄧湘皋長期擔任過東山書院山長(即院長)。他是一個富有民族意識的知識分子。編印過《王船山遺書》、《寶慶府志》等多種典籍,他的《寶慶府志》有《岷藩錄》一卷,對南明政權在邵陽的活動有詳細記載。

後書院改為糧庫,逐漸頹廢,曾經的美景只能留在如詩的畫作裡面了。

曾經如畫的寶慶八景

山寺曉鍾復原畫作

八、佘湖雪霽

景區位於雙清區佘湖山。山勢“高崖峻聳,不易攀登,積雪尤甚。晴霽登臨,風景特異。”此山稱“小佘湖山”始自唐代。唐時崇尚道教,申泰芝死後,朝廷令邵州為其建廟,歲時祭祀。申泰芝隱居修煉的佘湖山離州治甚遠,為便於祭祀,遂在此山建祠,稱佘湖廟,通稱佘湖山。山頂有毗盧閣,民國時期,香火旺盛,山腳有雷祖巖,履之空洞有聲。巖上有臺,臺側有石如懸,石下滴水時,附近群眾視為雨兆。2006年,湖南省著名的道觀玉清宮修建於此,為宮殿式六進九重院落,由牌坊、鐘鼓樓、靈宮殿、聖帝殿、財神殿、慈航殿、呂祖殿、文昌殿、藥王殿、藏經樓、大德堂、玉皇殿、三清殿、花園、齋堂、住宿丹房等組成,玉清宮中軸線上有六進院落,整個工程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建築工藝精湛,宛若天宮,為不可多得的大型宮殿式道教宮觀,被譽為“心願人生的聖地”、“問道者的精神家園”,遠近信徒到此進香拜佛的成群結隊。

曾經如畫的寶慶八景

佘湖雪霽復原畫作圖

曾經如畫的寶慶八景

佘湖山俯瞰玉清宮

(以上圖片均來自互聯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