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貴港:傳統竹篾編出致富新希望

種植業 毛竹 三農 農業 一滴橄欖油 一滴橄欖油 2017-08-26

“目前廠裡所有樣式的竹製宮燈我都會編,羊皮燈的製作工藝我也學會了。有了一技之長,以後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今年41歲的黃蘭豔坐在堆積如山的宮燈半成品中,細長的竹篾在她手中靈活遊走。

竹篾是剖削成一定規格的長條狀薄竹片,可以用來編製成竹籃、涼蓆等物品。

廣西貴港:傳統竹篾編出致富新希望

廣西貴港地處西江流域,具有相對悠久的竹子種植和開發利用歷史。在黃蘭豔的家鄉貴港市港北區中裡鄉,周圍山上生長的大量毛竹以前多被村民砍伐作為建築材料使用,幾乎沒有人會把這些稀鬆平常的竹子和脫貧致富聯繫起來。

為了讓日子好起來,當地不少村民都選擇外出打工。黃蘭豔有4個孩子要照顧,根本沒法外出打工。黃蘭豔說,她家裡只有不到一畝的土地,加上孩子上學,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2014年年底,從中裡鄉走出去的大山子弟——韋軍民,將他在江蘇的公司搬回廣西老家,創立廣西東方尚賢文化有限公司,主要依託中裡鄉豐富的毛竹研發生產國家非遺項目之宮燈和油紙傘。

“宮燈和油紙傘手工製作相對簡單,適合貧困山區的群眾。”韋軍民告訴記者,從毛竹種植,到對毛竹原材料進行生產、加工和回收,人人可種植,人人可就業。

中裡鄉鄉長韋威華表示,當地通過建設毛竹產業園,成立毛竹種植合作社,扶持當地群眾發展毛竹種植1500多畝,輻射23個村,惠及近1000多名貧困人口,走出了一條“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扶貧路子。

廖孟是當地竹製品製作的老手藝人,今年62歲的他也是廠裡的老師傅,專門負責教授年輕工人竹篾編織技術。“公司會按照市場價格回收村民們製作好的宮燈和油紙傘半成品。現在來學習的人越來越多,這門手藝在得到傳承的同時,也給大家帶來了致富希望。”廖孟說。

近年來,貴港市在扶貧攻堅工作中,充分利用當地毛竹資源,按照“在農村建廠、招收農民工、購買農產品原材料、毛竹發展種植”的原則,創新“1+X”培訓模式,由1名熟練工培訓X名工人,對毛竹產品進行加工和回收,當地8萬多人可以在家手工製作宮燈和油紙傘,促進貧困農民增收致富。

更多三農乾貨及資訊 請關注 一個專注於“三農”的小青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