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海興一八旬老太種出金字招牌生態菜 每公斤60多元

種植業 農民 三農 社會 燕趙都市報 2017-04-18

說起海興縣的“小山韭菜”,品嚐過的人都會不吝溢美之詞。“小山韭菜”在當地已是響噹噹的金字招牌,在周邊的鹽山、黃驊,乃至山東、天津、北京等地都小有名氣。今年80歲的老太太蔣化明儘管被生活壓彎了脊樑,但她仍耕耘田園不輟勞作。老人是“小山韭菜”美譽的締造者和堅守者之一。

滄州海興一八旬老太種出金字招牌生態菜 每公斤60多元

八旬老太被生活壓彎脊樑仍不輟勞作

清明節過後,新鮮水靈的時令蔬菜陸續擺上了人們的餐桌。種植在海興縣馬騮山上的“小山韭菜”備受吃貨們的青睞,價格也是一路飆升,頭茬菜每公斤賣到了60多元錢。4月16日,記者來到海興縣小山,拜訪“小山韭菜”美譽的締造者、堅守者之一的八旬老太蔣化明。

海拔36.18米的馬騮山(又名小山)是滄州境內唯一一座山峰。山峰四周的山地上四處可見農民忙碌的身影,記者向一位老者詢問小山韭菜種植地,老農告訴記者,最近很多外地人都慕名前來購買韭菜,“往前面走,不遠處就能看到排起的長隊,那裡就有地道的小山韭菜。”

果然,在一處綠油油的菜園旁已經有不少人在此等候。大約半個多小時後,幾撥遊客欣喜地拿著新割的韭菜離開後,終算輪到了記者,“頭茬韭菜清明節剛過就賣完了,現在是二茬的,每斤10塊錢。”一位瘦弱的老大媽介紹到。

眼前的這位老太太就是蔣化明,今年整整80歲。飽經滄桑的老人被生活壓彎了脊樑,年老體衰的她只能佝僂著身體或者徑直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收割著她精心栽種的韭菜。“種韭菜是個細緻活兒,可費工夫了,每天都得到菜園來擺弄一番,兒女們嫌麻煩不願意伺候,這些年來一直都是俺在管理。”當有遊客得知這位不輟勞作的老人80歲時,頓感十分驚訝,老人卻輕描淡寫地說:“這沒什麼,農村人身體皮實,何況種菜園並不需要費多大體力。”

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堅持種原生態菜

老人收割韭菜時,記者有時間和她攀談起來。蔣化明老人的孃家是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的,58年前,為響應國家知識青年支持邊疆建設的政策,蔣化明隻身來到新疆,從縣城長大、從沒幹過農活的的她從零開始學習農業種植技術。在新疆,蔣化明和在此當兵的丈夫相遇、相識、相知、相戀,之後跟隨丈夫轉業回到家鄉海興縣小山西村。

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蔣化明老人,對她身前的這片土地有著深深的感情,“俺們村的山地是沙土地,澆地的水都是古井水,這些都是特一無二的,你看山上種的這些杏樹,結的紅杏兒可甜了,還有山上種的紅薯,都和別村的與眾不同。”老人此言不虛,據史料記載,馬騮山形成於2--3萬年第四紀晚期火山噴發,是由火山多期噴發堆積而成,其典型性、多樣性和自然性,實屬平原地區獨有、國內罕見;分佈於山中的數百眼水井中的水甘甜清洌,水中富含偏硅酸、鍶、硒、鋰、鋅等20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

除了有利的自然條件,“小山韭菜”名揚四方還與當地農民原生態的種植習慣不無關係。“俺們家的韭菜從來不打農藥、不施化肥,這菜葉尖發黃恰恰是最好的證明。”蔣化明介紹說。

“小山韭菜”不出菜園便被搶購一空

“頭茬韭菜每斤三十塊錢,現在已經是第二茬了,每斤10塊錢。”蔣化明說,她的小菜園共有8分地,除了種植了18畦韭菜之外,還種了小蔥、大蒜、茴香、菠菜、香菜等。“俺家的韭菜從來不愁銷路,俺就從沒去過集市和菜市場,為嘛?不出菜園就被搶購一空了。”蔣化明非常自豪地說。

為了能讓頭茬韭菜長勢好,她堅持每年只賣兩茬,第三茬不管怎麼瘋長也不收割,輪迴四年重新栽種一次,即使染上病蟲害也不使用農藥。“你看,俺們菜園地頭上堆的都是農家肥,俺們的韭菜也不使用化肥。”蔣化明說,前一段時間,頭茬韭菜收穫時,她家的菜園附近門庭若市,購買韭菜的汽車停滿了山坡,買菜的人排起了長龍,“除了海興當地的,附近鹽山的、黃驊的,還有山東、天津、北京的都到這裡買韭菜。”

“俺們這裡有一戶人家生病在北京的大醫院住院,手術前想給醫生送個紅包被拒絕了,醫生聽說他是海興的,點名要一捆小山韭菜。” 蔣化明老人笑呵呵地講著這個真實的故事,用以佐證她和鄉親們締造的“小山韭菜”的美譽已遠播四方。

(燕趙都市報 記者 韓澤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