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系房企告別黃金時代:曾高槓杆狂拿地,今集體啞火


閩系房企告別黃金時代:曾高槓杆狂拿地,今集體啞火



文 ✎ 唐郡 熊穎

編輯 ✎ 邢昀


生在福建、落戶上海、戰在全國。

短短二十多年,從查無此人,再到貼上“激進”標籤,閩系房企成為地產江湖裡最不可小覷的“攪局者”。

雖然閩系大佬們側重點各異,但順週期通過“高槓杆、高週轉、高溢價”快速擴張,是大家最鮮明的打法。到2018年,克爾瑞房企銷售額排行榜前二十中,閩系房企佔據四分之一,成為挑戰老牌房企大本營粵系最有力的勢力。

樓市寒冬,以高槓杆換取的成績背後風險暴露,不少閩系房企現出原形,降槓桿維穩成了閩系房企的頭等大事。

01

輸在起跑線


房地產江湖裡,閩系房企是“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

粵系勝在“天時”。1992年,南巡講話吹起改革春風,剛從國外回來不久的王石打消了出國留學的念頭,決心踏踏實實把萬科做好;副處級幹部許家印加入了彼時的下海浪潮,勇闖深圳;“包工頭”楊國強冒風險墊資為開發商建了4000套別墅,取名“碧桂園”,只因地處順德碧江與三桂管理區交界帶。

改革紅利降臨廣東,粵系老大哥們初具雛形。但熱鬧是別人的,作為鄰里的福建,趕上這波紅利的房企不多。

此時的福建房地產業剛剛萌芽,中駿、陽光城、泰禾等閩系鉅子們還要等到4年後才會進入這片造富熱土。雖躲過了1993年的嚴厲調控,但也失了先機。


閩系房企告別黃金時代:曾高槓杆狂拿地,今集體啞火



滬系、京系贏在“地利”。得土地者得天下,房價水漲船高,滬系、京系和外地人打拼的辛酸不同,這是本地人獨有的閒適。

“八山一水一分田”,靠山出名的福建,天時、地利都不佔優勢。但閩系房企卻硬生生的成了地產江湖裡的攪局者。

福州是福建房地產市場最具代表性的群像之一。

一位深耕福州市場多年的地產人試圖向市界分析其中緣由,“一方面,城市不大,人口不多,市場容量就在那裡;另一方面,福建人崇商,喜歡自己當老闆;再加上,福建人團結,同一個縣、市、鄉走出來的人互相幫助。”

“如果你能在福州做得下去,在哪裡都可以做得下去了。” 一位在全國各地都有合作項目的地產代理商曾如此調侃。

02

愛拼才會贏?


閩南人向來信奉“愛拼才會贏”,閩系房企更是如此。

起步晚、本地“蛋糕”小,閩系房企並不介意自己“輸在起跑線上”,他們自有一套祖上傳下來的生意哲學。用上述地產人士的話說就是,“膽子大、敢做,又有手段,碰上黃金時期,就發展壯大了”。

1998年,福利分房的取消,猶如平地一聲雷。各路房企都虎視眈眈,想要分得一塊住宅商品化的“大蛋糕”,閩系大軍也迎來了房地產最初的好年景。

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福建多山地,可開發資源不多。”在易觀智庫房產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看來,閩系房企走出去是一個必然現象。

福建人走出去的第一招是因地制宜。


閩系房企告別黃金時代:曾高槓杆狂拿地,今集體啞火



不同於京派房企“走出去”常常水土不服,福建人最擅長入鄉隨俗。

1999年,世茂進軍上海,在浦東黃浦江沿岸打造出“上海世茂濱江花園”,“濱江模式”一炮而紅。隨後這一模式被世茂在長江沿岸城市不斷複製,水景房由此成為世茂的代言詞。

2002年,泰禾北上北京做了個“運河岸上的院子”,此後“院子系”遍地開花。但不同的是,北京院子可以找到衚衕的影子;上海院子融入了弄堂的形制;杭州院子結合了南宋御街坊巷文化。

比因地制宜更深入人心的是,閩系房企的“激進”。

順週期加槓桿、高溢價拿地,一擲千金的故事讓人腎上腺素激增。

比如,江湖中流傳的閩系傳說,招待媒體到一半,某閩系開發商匆匆離場,“各位,我要去拍地了,等我的好消息”,天大、地大,都沒有拿地來得重要。

2013年,在土地拍賣會上,泰禾和保利、融創、綠地、龍湖等十多家房企扛上,43輪激烈競價後,泰禾以18.5億元拿下朝陽孫河地塊,溢價率近50%。熱衷於跳價競拍,泰禾的“圈地運動”彼時十分瘋狂。


閩系房企告別黃金時代:曾高槓杆狂拿地,今集體啞火



2016年,融信的一場豪賭更成為地產圈的飯後談資。1個小時,18家房企,融信最終以110億元的高價“勸退”其他17位競爭者,拿下距外灘2公里的黃金地塊。

根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2016年,11大閩系房企在拿地上花了1406.9億元。當年全國單價地王TOP10中,閩系獨攬4席。閩系房企也靠買買買收穫了“土地收割機”的稱號。

在克爾瑞發佈的2016年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TOP200榜單中,15家閩系房企進入百強行列,已然是中國地產江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03

資金收割機


而今回顧,閩系房企“走出去”的成功模版大體相同。

一方面,“遷都”金融中心上海;另一方面,上市登陸資本市場。雙管齊下的目的只有一個,找錢。

敢於在土拍市場一擲千金,除了過人的膽識,更要殷實的荷包。拿下土地後的開發建設,也需要雄厚的資金實力。由於房地產行業的特殊性,自有資金很難滿足房企發展需要,外部融資是房企資金的主要來源。

比起“土地收割機”,“資金收割機”的稱號可能更適合閩系的大佬們。

以泰禾集團為例,自2010年借殼上市至2017年,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一直為負值,經營造血能力約等於無。

閩系房企告別黃金時代:曾高槓杆狂拿地,今集體啞火


Wind數據顯示,上市至今,其通過股權融資64億元,債券融資300億元,向金融機構借款累計1052億元,9年間累計融資1416億元,平均每年融資157億元,遠超年均淨利潤。

更重要的是,這些融資中95%以上是有息負債,將來要連本帶利還回去。泰禾掌門人黃其森這些年在土拍市場叱吒風雲,撒的都是別人的幣。

多數閩系房企的情況與泰禾集團大同小異,資金主要來源均為有息負債。

因此,市界選取世茂房地產、旭輝控股集團、陽光城、泰禾集團、融信中國和正榮地產等資產規模排名前六的閩繫上市房企,通過梳理財務數據,初步還原其作為“資金收割機”的激情歲月。

閩系房企告別黃金時代:曾高槓杆狂拿地,今集體啞火


2014年—2018年,6家閩系房企有息負債規模均呈上升趨勢。陽光城和旭輝增長都超過4.5倍,融信和泰禾超過2.5倍,世茂和正榮也增長了一半以上。

截至2018年底,泰禾集團、陽光城和世茂房地產的有息負債規模均突破1000億元,規模最小的正榮地產也突破了400億元,都遠遠超過其賬面現金。

上述6家房企資產規模各不相同,單純比較有息負債規模無法準確衡量各自的槓桿水平,更好的指標是淨負債率。淨負債率越高,說明房企加槓桿越激進,自有資本對債務覆蓋能力越弱,債務風險也就越大。

閩系房企告別黃金時代:曾高槓杆狂拿地,今集體啞火


據市界測算,2016年之前,融信和正榮槓桿水平極高,一度超過1600%,主要原因是相對有息負債規模而言,所有者權益(即淨資產)規模較小,也就是自身底子太薄,槓桿水平被動抬高。

2016年之後,泰禾和陽光城接過高槓杆大旗,帶領閩系各房企開啟了一波短暫的集體加槓桿。2017年末,泰禾集團和陽光城的淨負債率分別衝到了473.39%和304.86%,其餘房企也都出現同比增長。

與融信和正榮不同,泰禾和陽光城槓桿水平飆升的主要原因有息負債規模大幅擴張。2015年—2017年,二者有息負債規模增長了2倍,一躍成為上述閩系房企中有息負債最多的兩家公司。

可以斷言,2017年是閩系房企槓桿水平集體高企的一年,其“資金收割機”特質在這一年達到高潮,此後的重點將從規模轉向效益。

04

閩系維穩


槓桿從來不會白加。

2016年,淨負債率領跑的泰禾集團和陽光城資產規模突破千億。次年,剩餘3家閩系房企也在加槓桿後進階千億俱樂部。

閩系房企告別黃金時代:曾高槓杆狂拿地,今集體啞火


近年來,房地產行業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愈演愈烈,千億規模已經是個硬門檻,跨過去的還能玩兒兩把,否則就只能等著逐漸被邊緣化。

一位港股上市房企的高管曾向媒體表示,“達不到一定規模,你連錢都融不到。所以你要不想在未來某一天被巨頭吃掉,就只能做大規模。”

閩系一門六傑,玩兒著命地加槓桿,為的就是一張地產江湖下半場入場券。門票到手,維穩需求開始佔據上風。

閩系房企告別黃金時代:曾高槓杆狂拿地,今集體啞火


2018年,6家閩系房企有息負債規模增速都同比下降, 融信和陽光城甚至出現負增長。除原本淨負債率就不高的世茂和旭輝外,其餘四家淨負債率均出現大幅下降。

閩系房企已經開始集體減速,陽光城甚至公開表示,不會唯規模論。“2019年公司淨負債率將爭取回到150%,希望在2020年淨負債率可以降到100%之內。”

作為閩系激進派代表的泰禾更是迎來最困難時刻。

“泰禾集團2017年銷售額將突破千億元,2018年要翻番至2000億元。”2017年的尾聲,黃其森跟媒體談笑風生,2000億元是一個很保守的目標,泰禾才剛剛開場。

一邊是高居不下的負債規模,一邊卻是長期低迷的利潤水平和回款速度,選擇激進到底的泰禾終於在2018年地產寒冬中“翻了船”。

裁員、賣房、賣地、賣股,泰禾的2018年甚是艱難。但努力總算沒有白費,泰禾到底把槓桿水平降下來了。截至2018年底,其淨負債率同比下降90個百分點。不過泰禾集團短期償債壓力仍然巨大,截至2018年底,其短期負債高達574億元,同期賬面現金卻不到150億元,降槓桿還將繼續。

主動也好,被動也罷,以激進著稱的閩系“收割機”們或將成為歷史。一個激情四射的時代已經宣告終結,下一步,腰纏萬貫的地產商們也要精打細算過日子了。

想探索更多好玩資本故事,也可關注公眾號市界(ID:ishijie2018)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