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熊繼柏辨治胃痛經驗(一):最當辨清虛實、寒熱

中醫 腸胃病 養生 食療 神黃中醫說 神黃中醫說 2017-10-13

國醫大師熊繼柏辨治胃痛經驗(一):最當辨清虛實、寒熱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熊繼柏教授是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國家級名中醫。熊教授年過七旬,學驗俱豐,對中醫經典理論十分熟稔,從事中醫臨床56年,診治患者近85萬 人次,臨證經驗十分豐富。熊教授一直提倡中醫的生命力在於臨床,要用經典理論指導臨床。茲將熊繼柏教授“經典指導臨床”關於胃痛的證治經驗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國醫大師熊繼柏辨治胃痛經驗(一):最當辨清虛實、寒熱

胃痛源流

胃痛的論述始見於《黃帝內經》,如《素問·六元 正紀大論》謂:“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痛,食飲不下”。《備急千金藥方》提出9種心痛,且陳修園在《醫學三字經》中加以完善, 從名稱上分析,有屬心痛者,而大部分系指胃痛。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心脾痛》即有心痛即胃脘痛 之論。明代虞摶在《醫學正傳》中基本上肯定了朱丹 溪所論,雲:“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 脘,而實不在心也”。這一時期,澄清了心痛與胃痛相 互混淆之論,使胃痛成為獨立的病證。《素問·至真 要大論》雲:“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胃脘當心而 痛”。說明胃痛與木氣偏勝,肝胃失和有關。又云“少 陽之勝,熱客於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善飢”,闡述了膽熱犯胃所致胃痛;《素問·舉痛論》又 雲:“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闡發 了寒邪入侵,壅滯不通而作胃痛的機制。

國醫大師熊繼柏辨治胃痛經驗(一):最當辨清虛實、寒熱

胃痛的主症

胃痛又稱胃脘痛,它是由於胃氣阻滯,或胃絡瘀阻,或胃失所養導致的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發生 疼痛為主症的一種病證。胃痛以各種性狀的胃脘部位的疼痛為主症,尤以脹痛、隱痛、刺痛常見,往往兼見胃脘部痞悶、脹滿、噯氣、吞酸嘈雜、納呆、脅 脹、腹脹、噁心嘔吐等症。常反覆發作,因寒暖失宜, 飲食失節,情志不舒,勞累等誘因而發作或加重。

胃痛的辨治要領

胃痛病位主要在胃,並與肝、膽、脾相關。由於胃主受納,故飲食不適可直接傷胃損脾。由於肝膽屬木,而胃屬土,肝氣失疏可以橫逆犯胃,出現肝胃氣 痛。膽火熾盛也可犯胃,《醫宗己任篇》謂:“肝膽之火,移入於胃”出現膽熱犯胃疼痛。或因為脾胃損傷日久,以致中陽虛弱或胃陰虧虛,而出現胃痛。

胃痛一證,臨證最當辨清虛實、寒熱。寒證胃痛多見胃脘冷痛,因飲冷受寒而發作或加重,得熱則痛減, 遇寒則痛增,舌淡,苔白;熱證胃痛多見胃脘有灼熱感 而疼痛,進食辛辣燥熱食物易於誘發或加重,喜冷惡 熱,伴有口乾口渴,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脈數。

國醫大師熊繼柏辨治胃痛經驗(一):最當辨清虛實、寒熱

虛證胃痛多見於久病體虛者,多為脾胃虛寒或胃陰不足,其胃痛隱隱,痛勢徐緩而無定處,痛時喜按,時作時止,痛而不脹或脹而時減,飢餓或過勞時 易誘發疼痛或致疼痛加重,伴有食少乏力,脈虛等 症;實證胃痛其主要病機責之於土木失調,氣機不 暢,其胃痛兼脹,表現脹痛、刺痛,痛勢急劇而拒按, 噯氣,矢氣時作,痛有定處,食後痛甚等症。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