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心神耗傷太多,消耗心血,而“心藏神”,心血虧會導致神志不寧,夜晚失眠,白天沒有力氣。思慮過重,傷心、脾、肝三髒。而氣血互生,血虧也會導致氣虛。

歸脾丸,過去是用作湯劑的,叫歸脾湯,是宋代著名醫家嚴用和在《濟生方》裡記載的方子,但方中無當歸、遠志,後來到了明代,名醫薛己補上了這二味藥,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用的方子。

歸脾湯(丸)新解,可治8種疾病


本方見於宋代嚴用和所著的《濟生方》( 1253年),源出益氣湯(舊名四君子湯)(1151年)、當歸補血湯(1231年),加酸棗仁、桂圓肉、木香等藥,治療脾陽虛弱、心陰虧損而致氣血兩虛之證。其後薛立齋加入遠志,是針對心血虛而設,加強養心寧神作用。高鼓峰喜用本方加減治療各種虛證,對本方的運用有所發揮。現代實踐用歸脾湯治療神經衰弱等證,取得良好效果,豐富了運用本方的經驗。

性能效用

本方屬補血劑。中醫學所講的“補血”,並不是指“補充血量”、“補養血質”,而是針對“血虛”而設的一種補救治法。補血劑也就是能夠消除血虛症狀的一類方劑。

歸脾湯(丸)新解,可治8種疾病


“血虛”,不單純是由貧血引起,按中醫理論,心生血、脾統血、肝藏血,血虛與心、脾、肝三經有密切關係;心血虛則有心神恍惚、心驚易悸、失眠易醒;脾不能統血則有便血、崩漏,並從而因失血而加重血虛;肝血虛則有形體消瘦、面色蒼白、肌膚麻木、筋惕肉瞤(肌纖維抽搐)。

以上都屬血虛的表現,而歸脾湯具有強壯、滋養、鎮靜、抗貧血等作用,益氣補血,故能消除上述血虛症狀。

方義分析

前人根據長期臨床實踐經驗,體會到補血和補氣是不可分割的,而且補血必先調氣,本方也是以補氣為先。

黃芪、黨蔘、甘草是補脾以固肺氣,茯神、白朮既可寧心,又能補脾;木香醒脾氣又能行血中之滯,且可助參、芪補氣;當歸滋陰養血;遠志、棗仁、龍眼甘溫酸苦,用以補心。

如前所述,凡治血癥,不離心、脾、肝三經用藥,然而治實火之血,以順氣為先,氣行則血自歸經,治虛火之血,以養正為主,氣壯則能攝血,歸脾湯以補益脾氣為主、配合養血補心而治血虛,符合上述原則。

歸脾湯(丸)新解,可治8種疾病

藥理作用

溫補營衛,益氣補血,其作用為滋養、強壯、鎮靜寧神,並有一定的抗貧血作用。

一、治頭暈、頭痛、耳鳴、視蒙。

適宜於病後陽氣虛弱、心血虧損、肝血虛者用。一般體弱、貧血、神經衰弱而有上述症狀者可用之。

二、治心悸、心慌。

自覺心動不安,甚而有驚恐感覺,心神不寧,其症與神經衰弱、心臟神經官能症有關者,可用歸脾湯治之。

三、治失眠、健忘。

歸脾湯(丸)新解,可治8種疾病

由神經衰弱及一般體弱引起者,適宜用歸脾湯治療。

四、治肌膚麻木。

《靈樞》說衛氣不行則為麻木。《素問》說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都是指肌膚麻木,甚至部分麻痺,活動不便,由營衛或滯或虛引起,東垣歸之於氣不行,丹溪以為氣虛,故治麻木多從補氣補血活血入手,用歸脾湯,上肢或頭面麻加羌活、川芍;腰背麻加威靈仙、炒山甲,下肢麻加牛膝、獨活,效果頗佳。

五、治慢性失血,包括吐血、咳血、便血等,與鬱怒、思慮等精神因素有關者尤其適宜。

歸脾湯兼顧心、脾、肝三經而治,參芪術草補脾而固肺金,茯神、龍眼肉補心而益脾土,遠志、棗仁補肝以生心火,在辨證用藥上,火旺再加黑梔、丹皮,火衰加肉桂心。

診之脈虛緩,舌淡苔白,擬為脾虛而不能攝血,用歸脾湯加田七末錢半(先用開水沖服),服一二劑後,明顯好轉,出血停止,囑每劑復煎一次,再連服四劑,精神及胃口進一步改善,囑服歸脾丸以鞏固,觀察已四月,未見再出血、身體轉健。

歸脾湯(丸)新解,可治8種疾病


六、治月經不調,包括經遲、經早、經閉、崩漏

丹溪認為經來成塊者由於氣凝,將行作痛者由於氣滯,經後作痛者由於氣虛,先期而來者血熱,後期而至者血虛。總之月經不調都與氣血或虛或滯有關,治宜理氣調血、舒肝健脾,歸脾湯適用。

至於血崩,係指經血忽然暴注,如潮湧至。《素問》以陰虛陽搏謂之崩,武之望謂崩為氣虛不能約制;東垣治崩,重在大補脾胃;立齋論崩,亦以脾虛不能攝血;產寶分陰崩、陽崩,因熱而致謂之陽崩,虛寒所致,謂之陰崩。

七、治帶下。

中醫認為白帶多因脾虛而致溼熱流注帶脈,出於胞宮,證諸現代醫學,多由宮頸炎所致。如屬溼熱下注兼淋而赤者,用歸脾湯加黃柏3錢、龍膽草1.5錢、梔子3錢;如屬脾虛氣陷者,歸脾湯加鹿角霜3錢、益智仁3錢。

歸脾湯(丸)新解,可治8種疾病


八、治瘰癧流注。

瘰癧為淋巴結炎,多生於耳前後和項腋間,由脾虛肝鬱所致,治宜歸脾湯加柴胡3錢、白芍5錢。

流注屬於癤腫和膿腫等軟組織化膿性感染,由於未經有效治療,往往膿液流注,琳漓不愈,與痰氣阻滯有關,治宜歸脾湯加浙貝、香附。

五行相生相剋,一髒失衡,則其餘五臟皆失守,身體諸多表症皆發於五臟,五臟不安就會導致:心腎不交,肝火鬱結,脾胃虛弱,血不足,痰熱上擾等五行失守,繼而導致:失眠,多夢,易驚醒,耳鳴,心慌氣短,胃脹,便溏,盜汗,溼熱鬱結,痰溼不化,肝氣鬱結,月經不調,乳腺增生,更年期綜合徵等五臟相關症狀,調理首要也不在於病急亂投醫一股腦的出現什麼就改善什麼的單一調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調,方可事半功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