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高顏值”中醫館,先玩轉標準化管理

中醫 設計 服裝 文化 怡和泰康 2019-04-22

中醫館立體運營服務商·怡和泰康

央視開年大劇《老中醫》的開播,撩撥了不少人對滬上中醫往事的興致。更多的中醫館從業者,免不了掂量自己的初心。

做“高顏值”中醫館,先玩轉標準化管理

自然生長的時代,中醫即使面對危機也能化險為夷。如今,普通人也可以籌劃開一家中醫館。有個問題卻始終困擾大家:中醫館運營到底需不需要標準化管理?


01

標準化與個性化之爭

法國紅酒能成為格調的符號,梅奧診所能成就健康的典範,很大程度上在於其標準的形成,大家有一種共識:誰制定標準,誰就擁有話語權。

而對於中醫行當,大家潛意識裡覺得中醫是個性化的,中醫館也應該是鶴立雞群的物種,西醫才是標準化的產物。

做“高顏值”中醫館,先玩轉標準化管理

實際運營中,中醫館在流程管理上卻遭遇了“打臉”:

1. 客戶信用管理不足,看診與複診的流程項目設計簡單,體驗感和二次進店率不給力;

2. 內部體系缺乏對客單的統一管理,導致各服務環節缺乏溝通,信息不通暢,發生問題僅以口頭協調,事後責任不明;

3. 藥房管理、庫房管理基本屬於“失控”狀態,成本浪費現象屢屢出現。

以上僅是冰山一角,參差不齊是很多中小醫館生存的現狀,拼名醫資源拼不過三甲,做服務也沒有差異化,最後顧客寥寥。大家心裡都明白,沒有人買單,再好的初心和情懷都是擺設。

首先我們得承認,中醫發展至今,有其特殊性,個性的傳承與文化的屬性是它的標籤,稀缺的名醫資源,往往是從事臨床幾十年經驗和悟性的厚積薄發,因人而異和對症下藥有著說不盡的玄機。因此,泛義上的標準化運營在中醫館水土不服,中醫館更需要在服務流程、藥品炮製、體驗感等方面下足功夫,把標準化管理用到刀刃上。

做“高顏值”中醫館,先玩轉標準化管理

在中醫館的基礎建設上,全國沒有統一標準。部分醫改試點省市如廣東、安微等地,曾出臺相關的中醫館標準。類似宏觀的標準往往是外向的,內向的力道才是一箇中醫館能否良性運轉的關鍵。

而資本爭相進入中醫垂直領域,給了中醫館更多的“自省”緊迫性。資本都是逐利的,他們對中醫館的規模化和市場佔有率有著明確的指向,跑馬圈地的快車道是“可複製”,因此內部管理體系的標準化話題走上前臺。

標準化管理,基本都和管理制度、崗位職責、工作流程、績效體系等細項掛鉤,能讓外界感受明顯的,是一個醫館的流程管理。

BYG君認為,與三甲醫院看病相比,中醫館的流程更應該標準化和精簡化。讓醫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病人溝通,讓病人能夠徹底放鬆,看病不是“打仗”,讓它適度慢下來,這樣才會逐漸形成差異性。這也是很多病患者選擇高品質私立中醫機構的原因之一。


02

沒有標準就沒有競爭力

對於中醫館,什麼是科學?把病治好就是科學,把標準化管理用到實處就是科學。

在醫館運營者眼裡,做好標準化管理,可以規範管理,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到了顧客身上,就是合情合理,省時省錢還省心。

做“高顏值”中醫館,先玩轉標準化管理

梅奧診所有一個“SPARC”方法論。

即 See(觀察)、Plan(計劃)、Act(行動)、Refine(提煉)和Communicate(溝通)。這五者的核心就是找準客戶需求,進而提供精準服務。

海爾張瑞敏有一套“OEC”管理制度。Over all,全方位;Every one/day/thing,(每人、每天、每事);Control Clear,控制和清理。這三方面囊括了一個體系的日常。

梅奧和海爾都在不同層面印證標準化管理的重要性,前者側重的是目標,後者發力的是流程。而標準最後一定是落在具體的產品上,服務也是一種產品。對中醫館的服務而言,摸準目標、建立標準、明確流程是標準化管理的三要素。

我們從兩個層面展開。

第一,中醫館標準化管理如同做衣服,什麼布料?什麼顏色?什麼款式?什麼綴飾?什麼時候量體?什麼時候交貨?什麼方式交貨?這些問題解決了,就算走出第一步。在中醫館實務上,從諮詢、接待、候診到看診、陪診、取藥、回訪、複診等等,標準的工作流程事半功倍,每個環節該幹什麼,如何幹、怎樣幹更好。哪個“和尚”屬於哪座廟,念什麼經,一定是有章法的才會精進。

第二,中醫館標準化管理如同做一桌“私房菜”,先上什麼菜,後上什麼菜;在不同的時期,把什麼作為主菜,把什麼作為配菜?菜上了往哪擺?哪些吃法需要引導?到中醫館的實際運營裡,標準化的操作體系不是照本宣科,它一定是順應自己的五臟六腑,讓門診運營流程環環相扣,最後才會被顧客點贊和長臉。

能夠生存下來的物種,不是那些最強壯的,也不是那些最聰明的,而是那些對變化作出快速反應的。對於中醫館,達爾文的進化論一直適用。

*本文系怡和泰康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