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巨匠治療脾陰虛之一:繆希雍,自制有效方劑,完善脾胃學說

中醫 山藥 黃帝內經 神農本草經 神黃中醫說 2017-06-08

名醫巨匠治療脾陰虛之一:繆希雍,自制有效方劑,完善脾胃學說

專業醫學團隊,只為優質內容,請點右上角關注!

王棉娟

《內經》雲:“脾為陰中之至陰,蓋五臟具屬陰,以其能統五臟,而為陰之守也。其氣上輸心肺,下達肝腎,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謂居中央,暢四方者是也。”陳修園解釋到:“脾為太陰,乃三陰之長,故治陰虛者,當以滋脾陰為主,脾陰足,自能灌溉諸臟腑也。”

脾陰乃脾之營也,行使著濡潤臟腑四旁,散精於四肢的重要生理功能。故在臨床實踐中,脾陰虛證也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不容忽視。

蒐集繆、吳、張三位大家治脾陰虛的相關文獻資料,歸納整理,闡述各自立法原則,淺析三醫家治脾陰虛的用藥特色,汲取其精華,便於指導臨床實踐,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吳澄

名醫巨匠治療脾陰虛之一:繆希雍,自制有效方劑,完善脾胃學說

吳澄,字鑑泉,號師朗,清代名醫,安徽歙縣嶺南人,畢生心得匯為《不居集》,理脾陰之法為其治療虛損證之一。吳澄 《不居集》曰:

“脾胃之元氣者,多因思慮傷脾,或因勞倦傷脾。脾虛胃弱,中宮營氣不和,肢體睏倦,飲食日減,……此營氣虛消之陽虛也,以溫補為先,如六脈數而不清,滑而無力,大便閉結,嘈雜,中消多食易飢。此脾陰虛,本經血虛胃熱,以清補為主。”

指出補脾虛當辨陰陽,養陰宜分脾胃。脾陽虛以溫補為主,脾陰虛以清補為要,從而彌補了李東垣補脾胃重脾陽略脾陰的不足。

吳氏謂:“古方理脾健胃,多偏溫補胃中之陰,而不及脾中之陰。”同時鑑於虛勞日久,脾胃素弱,四君中參芪術草等多偏補脾胃中之陽,而不及脾中之陰;而四物等滋膩厚味多滯膩,易助溼礙脾,脾胃難以勝任,強調“燥潤合宜,兩不相凝”為治療原則。倡導用“芳香甘淡之品,補中宮而不燥其津液”的理脾陰法。其用藥特點如下。

1、首選芳香甘淡甘平之品,補中宮而不燥其津液

名醫巨匠治療脾陰虛之一:繆希雍,自制有效方劑,完善脾胃學說

選用人蔘補脾胃之陽而不燥,山藥、扁豆甘平健脾,蓮肉、陳米芬香溫和養胃。共奏甘淡平和,滋脾養陰,健脾益氣,具有補而不燥,滋而不膩,行而不滯的特點。

2、善用血肉有情之品,氣血雙補,填精補髓

吳氏認為虛損日久,氣血精髓皆虧,遵“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單用草木無情之物難以奏效,務必選用血肉有情之品,氣血雙補,填精補髓。選用燕窩補脾胃之陰而不膩,紫河車氣血雙補,豬腰補腎生精,海蔘補陰養血等。

3、藥食兩用以扶正氣,養脾胃

名醫巨匠治療脾陰虛之一:繆希雍,自制有效方劑,完善脾胃學說

吳氏推行藥補不如食補,如山藥、扁豆、蓮肉、紫河車、燕窩、豬腰等,認為藥食相配,顧護胃氣,作用緩和,可以久用,對於脾胃虛損日久,免受虛不受補之嫌。

4、輕清芳香之品升清陽,益脾陰

吳氏使用荷葉蒂、鉤藤輕清芳香之品,有升舉清陽之功而不傷陰助火,既顧護了脾陰,又達到升發脾之清陽的作用。較繆氏以甘溫藥補中氣,取升麻、柴胡、葛根、防風等“風藥”,以鼓舞下陷之清陽,側重脾氣之升發,但此類藥偏向溫燥,易傷陰助火,而吳澄選藥更注意顧護益脾陰。

討論

吳澄從虛損出發,指出脾陰與脾陽的互生互濟,倡導用“芳香甘淡之品,補中宮而不燥其津液”的理脾陰法。還自制了有效方劑,使脾胃學說日趨完善。其所創的有效方劑、扶陽與理陰的組方原則及選用血肉有情之品以組劑,為方劑配伍及現代臨床治虛損證開闢了蹊徑。

專業醫學團隊,只為優質內容。

請點關注,獲得更多專業中醫健康內容。

友情提示: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下載 “中醫智庫” App,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