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故事及其感悟

鍾繇 阮大鋮 呂蒙 武丁 南華居士 南華居士 2017-10-19

1、持之以恆

【傳統故事】宋元時期,有個叫陶宗儀的人,他從小就堅持刻苦讀書。即使在田地幹活的間隙,他也不忘看書。田裡沒有紙,每當想起什麼,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他就立即摘取樹葉記錄下來,回家後儲存在一種口小腹大的瓦罐裡,等存滿了就埋在樹下。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十年中竟積攢下十幾罐樹葉。有人問陶宗儀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學習就應該持之以恆。”後來,他把瓦罐一個個打開,取出來時積累起來的樹葉,重新進行整理、修改,最後寫成長達30卷的《輟耕錄》。《輟耕錄》記錄了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風貌,成為後人研究宋元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

【人生感悟】陶宗儀刻苦讀書、持之以恆的故事告訴大家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持之以恆。對於青少年來說,要珍惜當前良好的學習環境,擠出時間來學習,這樣知識就會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個人的綜合素質就會提高。一個人的文化知識水平高了,其認識水平、理解能力就會相應提高,看問題的視野才會開闊,學習技能才會得心應手。

中華傳統文化故事及其感悟

2、對牛彈琴

中華傳統文化故事及其感悟

【傳統故事】戰國時期,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叫公明儀。他彈奏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受人們推崇。有一天,公明儀看到田野裡有一頭黃牛,心想:“音樂乃天地之神韻,能通宇宙之靈,何不為牛彈奏一曲呢?”於是,他端坐樹下,為那頭黃牛彈起了一支很動聽的曲子。可是那黃牛根本不理會美妙的音樂,仍舊頭也不抬地吃草。公明儀以為它嫌這支曲子太高雅,就又換了一支通俗一點兒的曲子,可黃牛仍然無動於衷,公明儀很失望。旁邊有人見了,連忙安慰他說:“你不要生氣,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而是你彈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啊!”於是公明儀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聲以及小牛的“哞哞”聲。這時,黃牛立刻搖頭尾巴,豎起耳朵,認真地聽了起來。

【人生感悟】世上萬事萬物無定律,對牛彈琴的故事說明要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有的放矢,對症下藥。同樣如此,在學習過程中,青少年不要今天讀這,明天看那,就像瞎子摸象,碰啥算啥。到最後什麼也沒有學好。真正會學習的人,善於取捨,知道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想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成效,所學知識能夠在哪個方面對自己有所幫助。也就是說,學習要突出針對性和實效性。

3.碣石觀海

【傳統故事】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北方的袁紹和曹操都想吞併對方,伺機一統天下。公元二百年,袁紹率十萬大軍攻打曹操,曹操率七萬兵馬迎敵。兩軍在官渡交戰,曹操親自率五千精兵燒掉袁軍的糧草,並趁亂一舉打敗了袁軍。接著,他又平定了遼西、遼東等地。得勝後,他躊躇滿志地班師回朝。路過河北碣石山時,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著遼闊蒼茫的大海,不禁吟道:“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首《觀滄海》通過對大海壯麗景象的描寫,展現出詩人博大的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成為千古佳作。

【人生感悟】曹操在歷史上是一代梟雄,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所寫的詩句至今仍廣為流傳。這一首《觀滄海》便展現了他寬闊的胸襟和卓越的氣度。處於逆境中的青少年,應當學習曹操對前途的樂觀心態,不能因一時的困難而消極頹廢。

4、魏照拜師

【傳統故事】郭泰是東漢時期的大學者,他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當時有很多人向他求教。有一個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為師。在向郭泰討教幾次之後,他就把行李也搬了過來,要住在郭泰的家裡。郭泰很奇怪,就問他:“別人都是早上來晚上走,你為什麼要住在我這裡?”魏照誠懇地說:“我很佩服您的學識和為人。現在有知識的老師很容易找,但能傳授做人道理的卻不多。而您正是這樣的人,所以我希望能時刻伴隨您的左右,朝夕學習。”郭泰聽了很受感動,就留下了魏照,從此更加用心地教導他。後來,魏照也成為了大學者。

【人生感悟】我們除了要虛心學習文化知識外,還要悉心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做一個真正品學兼優的人。魏照拜師的目的,不正是為了德學兼備、完善自我嗎?在如今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中,要想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就要學會做人做事之道。成功的機會是均等的,只要找到了為人處世的方式,才能使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

5、一字之師

【傳統故事】薩都刺是元朝的著名詩人。一次他在山上游玩,天突然下起了雨,就只好到附近的寺廟裡避雨。這時,寺廟的晚鐘響了,聲音宏亮而悠揚。薩都刺靈感突發,寫出了兩句詩:“地溼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這兩句詩意境空闊,很快在當地傳揚開來,大家紛紛稱讚。不料一位老者聽了,說:“也不怎麼樣嘛。”薩都刺聽說後,馬上找到那位老者請教。老者說:“這兩句詩裡,上句有個‘聞’字,下句有個‘聽’字,都是一個意思,不如把‘聞’改成‘看’字。”薩都刺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拜老者為師,此後經常找他談論詩句。

【人生感悟】再高明的學者也會有疏漏的地方,因此,即使成就很高的人,也要不斷地向他人學習,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孔子曾說:“我不是生下來就知道很多知識的,只不過喜歡讀書並不恥下問而已。”著名詩人薩都刺的故事,再一次告誡青少年,無論對待何種形式的學習,都要以勤奮鑽研、虛心求教的態度去踐行。

6、虛懷若谷

【傳統故事】劉完素是宋朝很有名的醫學家。有一次他生了病,吃了許多藥,病情也不見好轉。一天,他的朋友張元素來探望他。張元素也是個大夫,他提出給劉完素看病。劉完素心裡有些不願意:自己的病如果被他治好了,那不是很沒面子?但他轉念一想:我平時最提倡同行間互相學習,怎麼輪到自己就糊塗了呢?於是,他很高興地請張元素幫他治病。兩人一起分析病情,研究藥方,終於找到了病根。不久,劉完素恢復了健康。此後,兩人經常在一起,交流醫學上的疑難問題,醫術都大有長進。

【人生感悟】有才能的人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知識豐富的人向知識貧乏的人請教,這是一種謙虛的態度。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時,你的缺點正好是別人的優點,學習應該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劉完素的故事告訴青少年,知識再淵博的人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虛心接受並採納他人的意見和建議,並誠摯地學習別人的長處。

7、談遷重寫《國榷》

【傳統故事】談遷是明朝末年的窮秀才,他歷盡千辛萬苦,花費27年時間,寫出了一部關於明朝的史書,並將其定名為《國榷》。不料,就在書稿完成後不久的一個晚上,談遷家裡鬧賊了。小偷見談遷家裡沒什麼可偷的,就順手把談遷的書稿拿走了。變遷發現書稿丟失了,不禁痛哭流涕。這一年,他已經53歲了。但談遷很快就振作起來,並對自己說:“我的手還在,怎麼能這麼消沉呢?”於是他決定重新寫《國榷》。4年過去了,談遷終於重新寫出了一本《國榷》。這部書資料翔實,內容完備,成為後世學者研究明史的必讀之書。

【人生感悟】一介窮書生,用27年的時間編纂史書,他所付出的精力和遭遇到的窘境是可想而知的。屋漏偏逢連夜雨,在他53歲那年,書稿丟失,可以想象他當時的心境是何等悲痛。但談遷並沒有消沉,再一次重寫《國榷》,成為了千古美談。魯迅先生說過:“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去應付一切不幸。遇到困難、挫折、失敗就惆悵、迷惘、灰心喪氣,這是軟弱的表現。”

8、青出於藍

【傳統故事】南北朝時,李謐18歲就拜當時的大學問家孔璠為師。孔璠知識淵博,為人謙虛,學生們都很敬仰他。李謐拜他為師後,學習非常刻苦。沒過幾年,甚至連孔璠都有不如李謐的地方了。一次,孔璠讀書時不太理解書中的一段話,就請教李謐:“你看這段話是什麼意思?”李謐認真地分析了那段話,然後詳細地回答了老師的問題。有人問孔璠:“你做老師的倒要請教學生,就不怕在學生面前失去威信嗎?”孔璠不在乎地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老師也不是固定的,誰懂得多,誰就可以做老師。”問他的人聽了,信服地點點頭。

【人生感悟】《增文賢文》中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孔子說:“後生可畏。”李謐的老師孔璠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可見,對於任何一個勤奮好學的人,我們都不能輕視,新舊交替是自然規律的具體體現,前人已一語道破了其中玄機。青少年應該知道:只要別人比我們懂得多,無論他是什麼出身和什麼年齡,都有資格做我們的老師。同時,要端正學習態度,不懂就問,虛心請教,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

9、學不尚行

【傳統故事】明朝末年的阮大鋮是其名的戲曲家,在詩歌的創造上也很有成就。但是,他十分虛榮,愛慕權勢,為了做官而不擇手段,甘心和魏忠賢這種奸邪的人勾結在一起。後來,阮大鋮又怕朝里正直的人士聯合起來反對他,就辭官回家避風頭。但是,他不甘心默默無聞,私下裡對自己的親戚和朋友說:“我還能好好兒地活著回來,那些人可不一定。”後來,魏忠賢害死了那些正直的人。阮大鋮知道後很得意,就又開始勾結魏忠賢,為非作歹。然而壞人終究是不會有好下場的,阮大鋮後來投降了清朝,在隨軍出征的時候慘死在途中。

【人生感悟】喜歡學習的人就像禾苗一樣,是有用之才;不愛學習的人就像野草一樣,只能當柴燒;學習了道理而不按理行事,就像穿了衣服的牛馬一樣,依然改不了本性。阮大鋮雖然在戲曲上很有成就,但他愛慕權勢,和姦黨魏忠賢勾結在一起,為非作歹,最終落得了慘死的下場。青少年學習了書本上的知識就要切實地去實行,要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千萬不要步入阮大鋮的後塵,為非作歹。

10、大器晚成

【傳統故事】唐代初期的陳子昂是我國著名的大詩人。他家裡比較富裕,年輕時的陳子昂並不把錢財當回事,常和一些好朋友到處遊山玩水,從來沒有想過要好好兒讀書。18歲時,陳子昂在學識上還是一無所知。後來,他的父母對他嚴加教育,他才開始覺得自己學識淺薄,感到非常慚愧。於是,他開始奮發圖強,再也不和原來的那些朋友玩了。他以成年男子的身份,和幾歲的孩童一樣到鄉里的學校求學。經過幾年沒日沒夜的苦讀,他終於學有所成,成了一名大學問家,在詩歌和散文創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人生感悟】無論是聰明還是笨拙,無論學習的時間是早還是晚,只要認真讀書,總會學有所成。在青少年當中,雖然大多數人的年齡都已超出了正常的求學年齡,但只要不放棄、不懈怠,做到持之以恆,點滴積累,就一定會有所收穫,甚至大有作為。

11、鬼斧神工

中華傳統文化故事及其感悟

【傳統故事】春秋時,有一個叫梓慶的木匠,他技藝高超,製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這天,他雕琢了一把木頭鋸子。這把鋸子造型美觀,上面的花紋纖巧,從沒有一把鋸子這麼美。每一個見過這把鋸子的人無不歎為觀止。大家都不相信是梓慶做的,都認為只有鬼神才能做出這種極品。魯國國君聽說後,也跑來欣賞。他很驚奇,也不相信這是人工做出來的,於是問梓慶:“你是不是會法術?這把鋸子是不是用法術做成的?”梓慶笑了笑,說:“我不過是一個普通人,怎麼會懂法術呢?”魯國國君不相信他的話,接著又問:“那好,你告訴我他的製作過程。”梓慶回答說:“做這把鋸子之前,我先養神靜氣。齋戒三天,以獲得內心平靜。在這三天,我使自己摒棄掉對榮華富貴的渴求;然後再齋戒五天,使自己去掉雜念,忘掉技巧;接著再齋戒七天,這時我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已經能做到‘不以物喜’。我的眼中已沒有朝廷和家庭,外界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影響到我的技藝了。齋戒過後,我會去森林中尋找製作鋸子的原料。我仔細觀察各種樹木,以選擇與鋸子外形最匹配的。而這時鋸子的樣子已經成竹在胸了。只要選好木料,鋸子也差不多完成了,只需要加工就可以了。做任何木器,我都要經過這樣一個過程。我想這大概就是製作出來的木器好像神工鬼斧製作一樣的原因吧,以一顆純真的心,加上木料的自然天性,製作出精巧的木器也就不奇怪了。”國君聽完,恍然大悟,這才明白何為“鬼斧神工”。

中華傳統文化故事及其感悟

【人生感悟】這個故事源於《莊子》,旨在告訴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精神專注,摒除雜念,達到忘我的境界,才能成功。故事中的梓慶已達到這種境界,他依次淡忘富貴、美名、自我,所以才能夠做到心靈與自然的契合,製作出好像出自鬼神的鋸子。保持內心清淨,不受世俗的干擾,集中精神專注於自己的事業,這種境界也是為人處事之最高境界,值得我們窮其一生去努力追求。

12、半途而廢

【傳統故事】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樂羊子的人,他的妻子知書達理、溫柔賢惠。有一年,樂羊子決定外出求學,妻子一人留在家中紡線織布。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返回家,跟妻子說他太想家,不想求學了。妻子聽後,什麼都沒說,而是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的布剪成了兩半。然後才語重心長地說:“織布機上的這些布看起來很美麗,但他們都是由一根根絲線慢慢累積起來的,現在我一刀就把他們剪斷了,等於前功盡棄。你在外求學,和我紡線織布一個道理,你這樣半途而廢,怎能學有所成?”樂羊子覺得妻子說的很有道理,就又去繼續求學了。

【人生感悟】樂羊子因想家欲終止學業,遭到他妻子的反對。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學業要靠勤奮與堅持才能精進。在學習中,青少年不能隨心所欲,不能被一些表面的困難所嚇倒,更不能為自己找一個看似充足的理由而停止。堅持不懈,才能學有所成。

13、鍾繇習書

【傳統故事】三國時期有個著名的書法家叫鍾繇,他是楷書的創始人。鍾繇小時候聰穎好學,酷愛書法藝術。為了練習書法,他經常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場合地點練習書法。有一次,他與小夥伴們在一起玩耍時,還趁玩耍的間隙蹲在地上寫字呢!他的一生有三十多年時間在練習書法。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鍾繇終於成了一代書法名家。後來,有人登門去向鍾繇請教書法祕訣,鍾繇笑著說:“我哪有什麼祕訣啊!我只不過是比別人更加努力一點,付出的心血更多一些罷了。”

【人生感悟】有耕耘就有收穫,有泥土就會有綠蔭,有豔陽也會有陰雨。一個耕耘者只要認認真真地勞動,定會有果實可收,也定能得到人們的愛戴。在學習生活中,當我們看到別人取得收穫的時候,有何感想?是喜悅,是嫉妒,是不屑一顧,還是其它?“天道酬勤”,看到別人的收穫,不論如何,我們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大家應該去思索,自己該如何去做才能不負這大好時光,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不致虛度。

14、子游治武城

【傳統故事】春秋末年,吳國有個叫子游的書生拜聖賢孔子為師。孔子教導他說:“當政者要用禮樂教化老百姓,這樣他們就會聽從政令,安居樂業。”子游學成後,當上了魯國武城的地方官。他謹遵師訓,以禮樂教化百姓,使人們遵從禮儀。這天,孔子帶著幾個弟子來到武城,聽到城裡到處有絃樂歌聲,他非常高興。子游見到老師後,恭敬地說::“我聽從老師的教導,用禮樂教化百姓。現在人們不再野蠻粗俗,而是懂得禮貌了,治安自然就好了。”子游學以致用,受到了孔子的讚賞。

【人生感悟】子游學有所成,謹遵師訓,以禮樂教化百姓,使人們遵守禮儀。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評價。青少年應當學習他的學以致用,使知識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把學到的知識真正的運用到生活中去。這樣不但能充實自己,還能造福社會。這就是實現治學明禮的終極意義。

15、一字之師

【傳統故事】唐朝有個叫齊己的和尚,非常喜歡梅花。有一年冬天,他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不由詩興大發,當即吟了一首《早梅》,其中有兩句是這樣寫的:“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齊己雲遊天下時,曾拿著自己寫的這首《早梅》向詩人鄭谷請教。鄭谷看了以後,說:“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經過反覆推敲,他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鄭谷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卻使《早梅》更貼近題意了。齊己非常佩服,叩地膜拜。從此,人們便稱鄭谷為齊己的“一字之師”。

【人生感悟】“一字之師”即改正一個字的老師。一篇好的詩文,在經過別人的評論或改正後會更加趨於完美。有些青少年也用投稿的方式來豐富自己的學習生活,但在寫稿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擾和阻滯。此時,就不妨多問問身邊的同改,多徵求別人的意見,所謂集百家精華成精闢文章便是由此而來。

16.武丁中興

【傳統故事】商王武丁是歷史上著名的賢君,即位初期,他就雄心勃勃地想復興商朝。為此,他向天下招賢納士。有一次,武丁聽說有個叫傅說的奴隸非常有才能,便想任用他,但又怕大臣們因為傅說出身卑賤而反對,就想出了一個辦法。一天上朝時,他對大臣們說:“先王昨夜託夢給我,說將派遣重臣來輔佐國事。”說完,就讓畫師按照他的描述,畫了一張重臣的像,並派人按此畫去找來傅說。大臣們見傅說是先王在夢中推薦的大賢人,就不敢反對了。武丁在傅說的輔助下,勵精圖治,僅用三年時間就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盛世――“武丁中興”。

【人生感悟】一位賢明的君主如果要使他所管理的國家強盛起來,就必須做到知人善任,勵精圖治,勤勉執政。商武王之所以能開創“武丁中興”的盛世局面,也正是因為他的賢明治國和知人善任。在現實生活中,青少年雖然不是一國之君,但可以引申武丁的行事作風,在今後的社會生活中做到勤奮自勉,知人善任,定可成就一番事業。

17、刮目相看

【傳統故事】呂蒙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名將。他出身貧寒,所以他讀書不多,懂得的知識很少。有一次,吳王孫權勸他多讀些書,說讀書對治軍有很大的益處。呂蒙就決定下一番苦功夫,不辜負吳王的期望。從那以後,呂蒙不管軍務如何繁忙,每天都要抽出一些時間讀書,漸漸地,學問大有長進。一天,東吳大都督魯肅跟呂蒙談起了軍事。呂蒙提出的見解非常深刻而精闢。魯肅聽後,覺得他跟自己以往印象中重武輕文的呂蒙大不相同,就大為讚賞。呂蒙開玩笑地說:“咱們三日不見,你當然要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人,即另眼相看了)了呀!”

【人生感悟】呂蒙的先天條件並不好,但他具有不斷進取的精神,所以最終達到智勇兼全。對青少年來說,為了今後堂堂正正地做人,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和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必須從現在開始,抓緊寶貴的學習時間和機會,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培養競爭意識,樹立憂患意識。

18、謝道韞詠雪

【傳統故事】東晉女文學家謝道韞自幼好學,喜歡讀書,尤其善於吟詩作對。一年冬天下雪,謝道韞的伯父丞相謝安帶著幾個孩子賞雪。謝安一時詩興大發,指著大雪問:“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的一個侄兒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當時謝道韞也在,她脫口而出:“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了非常高興,一邊笑眯眯地摸著鬍子,一邊反覆吟詠稱妙。原來,比擬最難得的是傳神。空中撒鹽固然可以描摹雪花的輕盈美妙。後世許多詩人都從這一精妙的比喻中尋找詠雪的靈感,“謝道韞詠雪”也成為千古佳話。

【人生感悟】晉朝才女謝道韞在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她才思敏捷且出口成章,成為了後世文人尊崇的楷模。她的天分來自於自幼好學,對知識的渴求和勤勉的學習態度。

19、薛譚學歌

【傳統故事】戰國時有個叫薛譚的人,向歌唱家秦青學藝。沒學多久,薛譚便自以為把老師的技藝全學到手了,於是向老師辭行。秦青也沒挽留,只是說明日要為他餞行。第二天一早,秦青在大道邊的涼亭裡為薛譚擺上了酒菜。酒過三巡後,秦青引吭高歌,對薛譚唱起了送別曲。這一曲時而高亢激昂,直入雲霄;時而婉轉動聽,使整個樹林充滿迴響。薛譚聽後自愧不如,趕緊向秦青謝罪,希望留下繼續學習。秦青見薛譚誠心悔悟,就又留下了他。從此,薛譚安下心來學習,再也不輕易說回家了。

【人生感悟】薛譚學歌這個故事告訴大家,學習要有始有終,要深入研究,不能停留於表面,如果淺嘗輒止,半途而廢,到最後就什麼也學不到。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同樣需要端正學習態度,要由淺至深,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掌握知識或技能的精要,實現自身的終極價值。

20、數星星的孩子

【傳統故事】晚上,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坐在院子裡,仰著頭,數著天空的星星。奶奶笑著說:“傻孩子,那麼多星星,一閃一閃地亂動,你能數得清嗎?”孩子說:“奶奶,能看得見,就能數得清。星星是在動,可不是亂動。你看,這顆星和那顆星總是離得那麼遠。”爺爺走過來,指著北邊的天空,告訴孩子哪些星組成北斗星,哪顆星叫北極星,還說北斗星總是繞著北極星在轉。為了驗證爺爺的話,這個孩子一夜沒睡好,幾次起來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繞著北極星慢慢地轉動,這個數星星的孩子叫張衡,是漢朝人。他長大後,成為了偉大的天文學家。

【人生感悟】但凡做學問或專門從事一門職業的人,都是通過認真學習和小心的求證之後,才能有所建樹。正因為小張衡具有了這種可貴的精神,所以才成為了偉大的天文學家。

21.一迷途知返

【傳統故事】三國時,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中醫學家叫皇甫謐,他從小就被過繼給叔父,深受寵愛,養成了貪玩厭學的壞習慣。到了17歲,他仍“未通書史”,被人們嘲笑為傻子,叔父和嬸母都很傷心。一天,嬸母把貪玩的皇甫謐趕出家門,想以此教訓他。誰知皇甫謐到街上買了一些瓜果獻給嬸母,以為如此“孝順”一番,便可平息嬸母的盛怒。嬸母卻將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著淚說:“你要是真心孝順,就應該好好兒讀書。”

皇甫謐很慚愧,流著淚表示要改過自新。從此他刻苦攻讀,虛心求教,終於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後來,皇帝聽說他很有學識,想請他去做官,他卻回絕了,並向皇帝借了一車的書回來讀。此後,他一直學以致用,筆耕不輟,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人生感悟】人有恥則有所不為,無恥則無所不為。知恥近乎勇。古人把以勇於改過稱為“聖賢大夫”,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古人云: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歷史上一些有作為的志士仁人,是他們自覺地從善自新的結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