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之欲出的央行數字貨幣(二):需要解決的三大問題'

"
"
呼之欲出的央行數字貨幣(二):需要解決的三大問題

8月10日,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介紹了央行數字貨幣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架構,並表示:“經過5年研究,央行數字貨幣現在可以說是呼之欲出了”。

目前,世界主要經濟體都未有發行數字貨幣的先例。特別是象中國這樣的人口與經濟大國,發行數字貨幣要做到高效、穩定、安全,確非易事。

筆者認為,數字貨幣發行首先需要解決三大方面問題:性能、風險、政策。穆司長的報告對這三個問題的解決方案都有提及,讓我們一探究竟。

一、性能

我國有十四億人口,流通中貨幣M0餘額達7.26萬億元。近年來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現金的使用量已大幅降低,但每時每刻的現金交易次數仍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報告中提及,數字貨幣主要是替代現金,使用場景是零售小額高頻,所以要滿足高併發要求,至少達到30萬筆/秒。

目前,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比特幣理論上每秒最多隻能處理7筆交易,實際交易延時1個小時。這種速度,根本滿足不了實時支付的要求。報告中提到在技術選型方面保持中性,也就是說央行並沒有跟風一定要採用區塊鏈技術,也是出於區塊鏈的底層機制導致性能低下原因。

現代電子支付技術體系成熟穩定,2017年“雙十一”,支付寶交易峰值就達到27萬/筆。筆者認為,未來的央行數字貨幣可能會採用與目前的電子支付一樣的技術架構。

二、風險

技術的創新本身也會伴隨風險,特別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流通體系如果出了問題,後果難以設想。

從報告中看出,央行的方案無疑是個穩妥漸進的方案。首先,數字貨幣主要替代M0,由於M0佔貨幣總量不到4%,這樣就控制了風險的敞口。其次,採用雙層運營體系,央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這種方式和目前紙幣發行方式相同,這樣就分散了風險。第三,可能仍然需要商業銀行參與建立維護客戶的數字貨幣賬戶,這與目前銀行卡的機制類似。即使一家商業銀行系統出現問題,也只是局部風險,總體影響不大。第四,數字貨幣的使用模塊有可能由各商業銀行根據技術標準自行開發,內嵌到自家的客戶端中。這樣就無需僅靠央行自身力量研發支撐,不僅分散了風險,也有利市場競爭,提升客戶體驗。

三、貨幣政策

目前世界上由企業發行的“數字貨幣”都沒有設計商業銀行角色。但如果央行的數字貨幣繞開商業銀行,直接向公眾發行,會導致金融脫媒,衝擊現有的金融體系。

這是因為,現代貨幣制度下,紙幣是法定貨幣,而商業銀行賬戶上的錢基本是派生來的,是信用“貨幣”,法定貨幣比信用貨幣競爭力要強。由於數字貨幣也是法定貨幣,公眾會逐漸放棄使用信用貨幣,紛紛使用數字貨幣。商業銀行沒有客戶存款後,將喪失信用擴張能力,企業也無法獲得貸款從事生產經營,嚴重影響國民經濟運行。

基於以上考慮,央行採用了雙層運營體系,數字貨幣與電子支付並行使用,並將數字貨幣限定在M0層次,所以對貨幣政策不會產生影響。也就是報告所說的:“雙層運營體系不會改變流通中貨幣債權債務關係,為了保證央行數字貨幣不超發,商業機構向央行全額、100%繳納準備金,央行的數字貨幣依然是中央銀行負債,由中央銀行信用擔保,具有無限法償性。另外,雙層運營體系不會改變現有貨幣投放體系和二元賬戶結構,不會對商業銀行存款貨幣形成競爭。由於不影響現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也不會強化壓力環境下的順週期效應,這樣就不會對實體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以上內容屬筆者個人觀點。建議大家讀一下穆司長的原文報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