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自修之道,首在養心;自強之道,莫過慎獨!


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

慎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慎獨,這兩個字貫穿了曾國藩的大半生,也正是對這兩個字的堅守和堅持,成全了他。

曾國藩:自修之道,首在養心;自強之道,莫過慎獨!

什麼是慎獨?

慎獨是古代君子最重要的修身之法。在孔孟儒家傳統中,有一種重要的、行之有效的修煉方法,就是“慎獨”。

《中庸》有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大學》雲: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慎其獨也。

曾國藩:自修之道,首在養心;自強之道,莫過慎獨!

曾國藩在寫給紀澤紀鴻的家書中是這麼解讀慎獨的,非常經典:

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獨知之。故《大學》之“誠意”章,兩言慎獨。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力去人慾,以存天理,則《大學》之所謂自謙,《中庸》所謂戒慎恐懼,皆能切實行之。即曾子之所謂自反而縮,孟子之所謂仰不傀、俯不怍,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於心則餒之時,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大意是說,慎獨可以獲得內心真正的安寧,自我修養,貴在養心,人的內心雖然懂得善惡之分,但總是不懂的為善去惡的道理,這是自欺欺人。所以,《大學》誠意章中,兩次都提到了慎獨。如果能做到喜歡為善像喜好美色,討厭為惡事就像討厭汙穢的味道一樣,那麼《大學》中所說的自慊,《中庸》中所說的戒慎恐懼,都能夠做到。曾子所說的自我反省,孟子所說俯仰於天地間的境界,除了養心寡慾,沒有其他的捷徑。

所以,做到慎獨,每日自我反省,自我檢討,就可以無愧於天地鬼神,就不會做違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內心若有“羞恥”二字,做事就會泰然,常常感到愉快、平和,這是自強不息的首要之道。

曾國藩:自修之道,首在養心;自強之道,莫過慎獨!

“慎獨”好理解,關鍵是“獨”。那麼,什麼是“獨”?

莊子曾說“獨立於天地之外”,就是一個人要有獨立之精神。“獨”是君子和小人都會有的特點,小人之獨是獨於暗室,策劃陰謀詭計。而君子之獨正大光明,檢討自己的過失,彰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浩然正氣。因此,在一個人獨處時最細微的行為習慣上,在最隱蔽的地方,最能看出這個人的品質。

一個人只有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經得起外面的繁華和誘惑。曾國藩曾說:“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就是說,慎獨的人,時時刻刻都要剋制自己的慾望,遵循事物的規律,內省方能無愧,做到真正的坦然。

曾國藩:自修之道,首在養心;自強之道,莫過慎獨!

曾國藩常用“慎獨”二字來激勵自己,他把自己的號改為為“滌生”,只有淨化自己的心靈,才能彰顯人的生命力。這兩個字常常激勵著他。外在環境永遠只能是條件,而內在因素才是根本,從曾國藩家書中,也能看出曾國藩在面對戰場和官場的各種複雜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堅毅和隱忍,正是他對“慎獨”精神的實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曾國藩是實踐“慎獨”境界典型人物。

曾國藩:自修之道,首在養心;自強之道,莫過慎獨!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慎獨”功夫,從開始之後就一直未曾放下,堅持終老。曾國藩這種人物都能堅持做的事,肯定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比勤奮,比聰明才智,比自律,比學問……我們或許什麼也比不過曾國藩,對我們來說,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看到慎獨的效果。

慎獨,可以讓我們看清自己,也可以看清別人。迷茫時,可以幫我們找到自己的路;自傲時,可以讓我們看到與他人的差距;失意時,可以讓我們看到希望……自強之道,就在其中!

微信號:品讀曾國藩(pinduzgf),修身、修心、治學、齊家……

曾國藩:自修之道,首在養心;自強之道,莫過慎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