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保持距離”才是相處之道,古人的智慧'

"

曾經,中國一直都是這個世界的領頭人,是霸主級的存在,但卻因為清朝的落敗,誘發了西方文明的侵略,也因此西方文化開始滲透到中華文化當中,雖然先輩們打跑了侵略者,但文化的侵略卻無法被驅趕,因此中西方文化開始融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造就了現代的中國文化。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得我們剔除了一些封建迷信的糟粕、吸收了一些西方思想的精髓,但也因此而丟失了一些古代聖賢的智慧,

雖然現在大力倡導復興“國學”,但因為人們心中慾念太深,所以講“假經”的人都在渾水摸魚,因此收效其實並沒有那麼大。以當代人“處世為人”來看,人們都在感嘆“爾虞我詐”的關係,卻少有人去思考“處世為人”的規律,如果能像古人一樣,深諳人性、熟知為人處世之道,我們就不會再糾結“真心待人是否正確”,也不會再在抖音發出“從今以後做個俗人,貪財好色,不談感情”的痴語了。古人智慧高深,其中“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的距離,便是古人極具智慧的一種相處之道。

"

曾經,中國一直都是這個世界的領頭人,是霸主級的存在,但卻因為清朝的落敗,誘發了西方文明的侵略,也因此西方文化開始滲透到中華文化當中,雖然先輩們打跑了侵略者,但文化的侵略卻無法被驅趕,因此中西方文化開始融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造就了現代的中國文化。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得我們剔除了一些封建迷信的糟粕、吸收了一些西方思想的精髓,但也因此而丟失了一些古代聖賢的智慧,

雖然現在大力倡導復興“國學”,但因為人們心中慾念太深,所以講“假經”的人都在渾水摸魚,因此收效其實並沒有那麼大。以當代人“處世為人”來看,人們都在感嘆“爾虞我詐”的關係,卻少有人去思考“處世為人”的規律,如果能像古人一樣,深諳人性、熟知為人處世之道,我們就不會再糾結“真心待人是否正確”,也不會再在抖音發出“從今以後做個俗人,貪財好色,不談感情”的痴語了。古人智慧高深,其中“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的距離,便是古人極具智慧的一種相處之道。

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保持距離”才是相處之道,古人的智慧

保持距離的原因:虎與人,都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間

在農村,人們離著很遠就會揮手打招呼,而在城市當中,只有走到眼前,雙方才會打招呼,農村地廣人稀,而城市地小樓高,這其實就是生存環境造就的“距離感”不同,生靈萬物,尤其是飛禽走獸,都有著極其明確的地域標記。地域範圍即空間,空間即距離大小,所以人類依據生存空間的大小,大致可分為三類。

1、“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之人的生存空間

這是記載於《莊子·齊物論》中的一句話,意為“天地是和我同等共生的存在,萬物是與我一體多態的存在”,這是一種極高的思想境界,常見於修行有成的大智者,人們常講的“天人合一”就是這種思想狀態。

這類人思想已經超脫了肉體而存在,因此對他們而言,萬物之間沒有什麼距離存在,而他們的生存空間也是無限廣大,在這種認知基礎下,他們對待萬物都是同等的和善,讓任何人都感覺和藹慈善、平易近人,在古代聖人畫像中,往往會有幾幅“聖人與虎為伴”的畫像,其實就是這種道理。

2、“有茶有就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之人的生存空間

有了物質基礎,才能在這個世界很好的生存,而趨吉避害又是人之常情,所以“有茶有就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雖然不仁義,但卻更符合現實,因此《增廣賢文》這句話,其實就是指的普通人的思想境界,在這種思想之下,人們逐漸產生了兩種距離,一是有茶有酒時的距離,二是禍患來臨時的距離。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力微負重,言輕勸人”那就會導致非常嚴重的憂患,所以沒有一定身份地位,就沒有話語權,這並非尊嚴問題,只是普通人非常現實的思想而已,因此力微、言輕時就要學會保持距離,畢竟相比於“理論家”,人們更相信“實幹家”!

3、“賊是小人,智過君子”之人的生存空間

唯利是圖、不守法規的賊人,雖然品性、德行惡劣,但智力卻未必輸於君子,這也是《增廣賢文》中的一句名言,這句話與人們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相同的意思,就是指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大。賊人生活的地方,全都是賊人,每一個都想著盜取別人,如果不聰明,費盡辛苦盜取的寶物,也不過是別人的“漁翁之利”而已。

因此,環境會鑄造一部分人獨特的生存空間,東北人時常與山林中的野獸爭食,自然會變得機警敏感,而內蒙人每天與牛羊草原打交道,自然會變得好客、憨傻。“賊是小人,智過君子”就是指一部分因特殊環境而使所需生存空間大小變化的人,他們需要的距離,不同於普通人。

"

曾經,中國一直都是這個世界的領頭人,是霸主級的存在,但卻因為清朝的落敗,誘發了西方文明的侵略,也因此西方文化開始滲透到中華文化當中,雖然先輩們打跑了侵略者,但文化的侵略卻無法被驅趕,因此中西方文化開始融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造就了現代的中國文化。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得我們剔除了一些封建迷信的糟粕、吸收了一些西方思想的精髓,但也因此而丟失了一些古代聖賢的智慧,

雖然現在大力倡導復興“國學”,但因為人們心中慾念太深,所以講“假經”的人都在渾水摸魚,因此收效其實並沒有那麼大。以當代人“處世為人”來看,人們都在感嘆“爾虞我詐”的關係,卻少有人去思考“處世為人”的規律,如果能像古人一樣,深諳人性、熟知為人處世之道,我們就不會再糾結“真心待人是否正確”,也不會再在抖音發出“從今以後做個俗人,貪財好色,不談感情”的痴語了。古人智慧高深,其中“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的距離,便是古人極具智慧的一種相處之道。

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保持距離”才是相處之道,古人的智慧

保持距離的原因:虎與人,都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間

在農村,人們離著很遠就會揮手打招呼,而在城市當中,只有走到眼前,雙方才會打招呼,農村地廣人稀,而城市地小樓高,這其實就是生存環境造就的“距離感”不同,生靈萬物,尤其是飛禽走獸,都有著極其明確的地域標記。地域範圍即空間,空間即距離大小,所以人類依據生存空間的大小,大致可分為三類。

1、“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之人的生存空間

這是記載於《莊子·齊物論》中的一句話,意為“天地是和我同等共生的存在,萬物是與我一體多態的存在”,這是一種極高的思想境界,常見於修行有成的大智者,人們常講的“天人合一”就是這種思想狀態。

這類人思想已經超脫了肉體而存在,因此對他們而言,萬物之間沒有什麼距離存在,而他們的生存空間也是無限廣大,在這種認知基礎下,他們對待萬物都是同等的和善,讓任何人都感覺和藹慈善、平易近人,在古代聖人畫像中,往往會有幾幅“聖人與虎為伴”的畫像,其實就是這種道理。

2、“有茶有就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之人的生存空間

有了物質基礎,才能在這個世界很好的生存,而趨吉避害又是人之常情,所以“有茶有就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雖然不仁義,但卻更符合現實,因此《增廣賢文》這句話,其實就是指的普通人的思想境界,在這種思想之下,人們逐漸產生了兩種距離,一是有茶有酒時的距離,二是禍患來臨時的距離。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力微負重,言輕勸人”那就會導致非常嚴重的憂患,所以沒有一定身份地位,就沒有話語權,這並非尊嚴問題,只是普通人非常現實的思想而已,因此力微、言輕時就要學會保持距離,畢竟相比於“理論家”,人們更相信“實幹家”!

3、“賊是小人,智過君子”之人的生存空間

唯利是圖、不守法規的賊人,雖然品性、德行惡劣,但智力卻未必輸於君子,這也是《增廣賢文》中的一句名言,這句話與人們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相同的意思,就是指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大。賊人生活的地方,全都是賊人,每一個都想著盜取別人,如果不聰明,費盡辛苦盜取的寶物,也不過是別人的“漁翁之利”而已。

因此,環境會鑄造一部分人獨特的生存空間,東北人時常與山林中的野獸爭食,自然會變得機警敏感,而內蒙人每天與牛羊草原打交道,自然會變得好客、憨傻。“賊是小人,智過君子”就是指一部分因特殊環境而使所需生存空間大小變化的人,他們需要的距離,不同於普通人。

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保持距離”才是相處之道,古人的智慧

保持距離的注意事項:虎有虎的距離之道,人有人的距離之道

《周易》中常說“亢龍有悔”,意為“即使是神龍飛天,超過極限,也會發生禍患”,神龍都如此,人更是如此,因此千百年來,無數聖賢,都告訴我們要凡事有“度”,過度必定會招致禍患。為了“適度無憂”,所以與虎相處,就要有與虎為伍的合適距離,與人相處,就要有與人為伴的合適距離,下面以朋友為例,簡單探討一下與朋友相處的合適距離。

《增廣賢文》:求人須求英雄漢,濟人須濟急時無

曾經把酒言歡的朋友,卻因為借了區區幾塊錢,從此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現實生活中,很容易就能看到類似的現象發生,究其根本原因,大多時候並非是因為財貨,而是因為這些人沒有掌握好與朋友相處的合適距離。

朋友之中,有英雄、有小人、也有普通人。普通人需要物質基礎才能存活下去,所以更加現實,而英雄奉獻,所以更看重道義,小人謀私,所以更看重利益。因此超出道義的距離,便與英雄絕友;超出利益的範圍,便與小人絕友;超出生存的極限,便與普通人絕友。

"

曾經,中國一直都是這個世界的領頭人,是霸主級的存在,但卻因為清朝的落敗,誘發了西方文明的侵略,也因此西方文化開始滲透到中華文化當中,雖然先輩們打跑了侵略者,但文化的侵略卻無法被驅趕,因此中西方文化開始融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造就了現代的中國文化。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得我們剔除了一些封建迷信的糟粕、吸收了一些西方思想的精髓,但也因此而丟失了一些古代聖賢的智慧,

雖然現在大力倡導復興“國學”,但因為人們心中慾念太深,所以講“假經”的人都在渾水摸魚,因此收效其實並沒有那麼大。以當代人“處世為人”來看,人們都在感嘆“爾虞我詐”的關係,卻少有人去思考“處世為人”的規律,如果能像古人一樣,深諳人性、熟知為人處世之道,我們就不會再糾結“真心待人是否正確”,也不會再在抖音發出“從今以後做個俗人,貪財好色,不談感情”的痴語了。古人智慧高深,其中“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的距離,便是古人極具智慧的一種相處之道。

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保持距離”才是相處之道,古人的智慧

保持距離的原因:虎與人,都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間

在農村,人們離著很遠就會揮手打招呼,而在城市當中,只有走到眼前,雙方才會打招呼,農村地廣人稀,而城市地小樓高,這其實就是生存環境造就的“距離感”不同,生靈萬物,尤其是飛禽走獸,都有著極其明確的地域標記。地域範圍即空間,空間即距離大小,所以人類依據生存空間的大小,大致可分為三類。

1、“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之人的生存空間

這是記載於《莊子·齊物論》中的一句話,意為“天地是和我同等共生的存在,萬物是與我一體多態的存在”,這是一種極高的思想境界,常見於修行有成的大智者,人們常講的“天人合一”就是這種思想狀態。

這類人思想已經超脫了肉體而存在,因此對他們而言,萬物之間沒有什麼距離存在,而他們的生存空間也是無限廣大,在這種認知基礎下,他們對待萬物都是同等的和善,讓任何人都感覺和藹慈善、平易近人,在古代聖人畫像中,往往會有幾幅“聖人與虎為伴”的畫像,其實就是這種道理。

2、“有茶有就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之人的生存空間

有了物質基礎,才能在這個世界很好的生存,而趨吉避害又是人之常情,所以“有茶有就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雖然不仁義,但卻更符合現實,因此《增廣賢文》這句話,其實就是指的普通人的思想境界,在這種思想之下,人們逐漸產生了兩種距離,一是有茶有酒時的距離,二是禍患來臨時的距離。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力微負重,言輕勸人”那就會導致非常嚴重的憂患,所以沒有一定身份地位,就沒有話語權,這並非尊嚴問題,只是普通人非常現實的思想而已,因此力微、言輕時就要學會保持距離,畢竟相比於“理論家”,人們更相信“實幹家”!

3、“賊是小人,智過君子”之人的生存空間

唯利是圖、不守法規的賊人,雖然品性、德行惡劣,但智力卻未必輸於君子,這也是《增廣賢文》中的一句名言,這句話與人們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相同的意思,就是指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大。賊人生活的地方,全都是賊人,每一個都想著盜取別人,如果不聰明,費盡辛苦盜取的寶物,也不過是別人的“漁翁之利”而已。

因此,環境會鑄造一部分人獨特的生存空間,東北人時常與山林中的野獸爭食,自然會變得機警敏感,而內蒙人每天與牛羊草原打交道,自然會變得好客、憨傻。“賊是小人,智過君子”就是指一部分因特殊環境而使所需生存空間大小變化的人,他們需要的距離,不同於普通人。

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保持距離”才是相處之道,古人的智慧

保持距離的注意事項:虎有虎的距離之道,人有人的距離之道

《周易》中常說“亢龍有悔”,意為“即使是神龍飛天,超過極限,也會發生禍患”,神龍都如此,人更是如此,因此千百年來,無數聖賢,都告訴我們要凡事有“度”,過度必定會招致禍患。為了“適度無憂”,所以與虎相處,就要有與虎為伍的合適距離,與人相處,就要有與人為伴的合適距離,下面以朋友為例,簡單探討一下與朋友相處的合適距離。

《增廣賢文》:求人須求英雄漢,濟人須濟急時無

曾經把酒言歡的朋友,卻因為借了區區幾塊錢,從此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現實生活中,很容易就能看到類似的現象發生,究其根本原因,大多時候並非是因為財貨,而是因為這些人沒有掌握好與朋友相處的合適距離。

朋友之中,有英雄、有小人、也有普通人。普通人需要物質基礎才能存活下去,所以更加現實,而英雄奉獻,所以更看重道義,小人謀私,所以更看重利益。因此超出道義的距離,便與英雄絕友;超出利益的範圍,便與小人絕友;超出生存的極限,便與普通人絕友。

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保持距離”才是相處之道,古人的智慧

人與人保持距離的方法:各有其道,須合一而“名”

保持距離,是處世為人之道,老古人早就告訴我們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要保持不同的距離,可是究竟該如何去做呢?有沒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呢?《道德經》中,老子就給出了答案。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天地之始,就是萬物開始衍化、變化,萬物之母,就是這種衍化、變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規律、程式。對“保持距離”這種處世為人之道來講,當我們知道它的存在時,就可以稱作“天地之始”,當我們把握其規律、程式,並能加以運用時,就可以稱作“萬物之母”了。

天地之始,就是發現、瞭解;萬物之母,就是掌握、運用。當我們瞭解到“保持距離”是處世為人之道時,其實就已經註定了,未來我們一定會掌握、運用這種規律,只是現在並沒有被人們重視,還沒有所謂的“名”。當人們統籌、合一各自所掌握的距離之道時 ,就是人與人保持距離的相處之道形成時,這便是老子在《道德經》中給出的答案。

"

曾經,中國一直都是這個世界的領頭人,是霸主級的存在,但卻因為清朝的落敗,誘發了西方文明的侵略,也因此西方文化開始滲透到中華文化當中,雖然先輩們打跑了侵略者,但文化的侵略卻無法被驅趕,因此中西方文化開始融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造就了現代的中國文化。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得我們剔除了一些封建迷信的糟粕、吸收了一些西方思想的精髓,但也因此而丟失了一些古代聖賢的智慧,

雖然現在大力倡導復興“國學”,但因為人們心中慾念太深,所以講“假經”的人都在渾水摸魚,因此收效其實並沒有那麼大。以當代人“處世為人”來看,人們都在感嘆“爾虞我詐”的關係,卻少有人去思考“處世為人”的規律,如果能像古人一樣,深諳人性、熟知為人處世之道,我們就不會再糾結“真心待人是否正確”,也不會再在抖音發出“從今以後做個俗人,貪財好色,不談感情”的痴語了。古人智慧高深,其中“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的距離,便是古人極具智慧的一種相處之道。

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保持距離”才是相處之道,古人的智慧

保持距離的原因:虎與人,都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間

在農村,人們離著很遠就會揮手打招呼,而在城市當中,只有走到眼前,雙方才會打招呼,農村地廣人稀,而城市地小樓高,這其實就是生存環境造就的“距離感”不同,生靈萬物,尤其是飛禽走獸,都有著極其明確的地域標記。地域範圍即空間,空間即距離大小,所以人類依據生存空間的大小,大致可分為三類。

1、“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之人的生存空間

這是記載於《莊子·齊物論》中的一句話,意為“天地是和我同等共生的存在,萬物是與我一體多態的存在”,這是一種極高的思想境界,常見於修行有成的大智者,人們常講的“天人合一”就是這種思想狀態。

這類人思想已經超脫了肉體而存在,因此對他們而言,萬物之間沒有什麼距離存在,而他們的生存空間也是無限廣大,在這種認知基礎下,他們對待萬物都是同等的和善,讓任何人都感覺和藹慈善、平易近人,在古代聖人畫像中,往往會有幾幅“聖人與虎為伴”的畫像,其實就是這種道理。

2、“有茶有就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之人的生存空間

有了物質基礎,才能在這個世界很好的生存,而趨吉避害又是人之常情,所以“有茶有就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雖然不仁義,但卻更符合現實,因此《增廣賢文》這句話,其實就是指的普通人的思想境界,在這種思想之下,人們逐漸產生了兩種距離,一是有茶有酒時的距離,二是禍患來臨時的距離。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力微負重,言輕勸人”那就會導致非常嚴重的憂患,所以沒有一定身份地位,就沒有話語權,這並非尊嚴問題,只是普通人非常現實的思想而已,因此力微、言輕時就要學會保持距離,畢竟相比於“理論家”,人們更相信“實幹家”!

3、“賊是小人,智過君子”之人的生存空間

唯利是圖、不守法規的賊人,雖然品性、德行惡劣,但智力卻未必輸於君子,這也是《增廣賢文》中的一句名言,這句話與人們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相同的意思,就是指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大。賊人生活的地方,全都是賊人,每一個都想著盜取別人,如果不聰明,費盡辛苦盜取的寶物,也不過是別人的“漁翁之利”而已。

因此,環境會鑄造一部分人獨特的生存空間,東北人時常與山林中的野獸爭食,自然會變得機警敏感,而內蒙人每天與牛羊草原打交道,自然會變得好客、憨傻。“賊是小人,智過君子”就是指一部分因特殊環境而使所需生存空間大小變化的人,他們需要的距離,不同於普通人。

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保持距離”才是相處之道,古人的智慧

保持距離的注意事項:虎有虎的距離之道,人有人的距離之道

《周易》中常說“亢龍有悔”,意為“即使是神龍飛天,超過極限,也會發生禍患”,神龍都如此,人更是如此,因此千百年來,無數聖賢,都告訴我們要凡事有“度”,過度必定會招致禍患。為了“適度無憂”,所以與虎相處,就要有與虎為伍的合適距離,與人相處,就要有與人為伴的合適距離,下面以朋友為例,簡單探討一下與朋友相處的合適距離。

《增廣賢文》:求人須求英雄漢,濟人須濟急時無

曾經把酒言歡的朋友,卻因為借了區區幾塊錢,從此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現實生活中,很容易就能看到類似的現象發生,究其根本原因,大多時候並非是因為財貨,而是因為這些人沒有掌握好與朋友相處的合適距離。

朋友之中,有英雄、有小人、也有普通人。普通人需要物質基礎才能存活下去,所以更加現實,而英雄奉獻,所以更看重道義,小人謀私,所以更看重利益。因此超出道義的距離,便與英雄絕友;超出利益的範圍,便與小人絕友;超出生存的極限,便與普通人絕友。

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保持距離”才是相處之道,古人的智慧

人與人保持距離的方法:各有其道,須合一而“名”

保持距離,是處世為人之道,老古人早就告訴我們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要保持不同的距離,可是究竟該如何去做呢?有沒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呢?《道德經》中,老子就給出了答案。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天地之始,就是萬物開始衍化、變化,萬物之母,就是這種衍化、變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規律、程式。對“保持距離”這種處世為人之道來講,當我們知道它的存在時,就可以稱作“天地之始”,當我們把握其規律、程式,並能加以運用時,就可以稱作“萬物之母”了。

天地之始,就是發現、瞭解;萬物之母,就是掌握、運用。當我們瞭解到“保持距離”是處世為人之道時,其實就已經註定了,未來我們一定會掌握、運用這種規律,只是現在並沒有被人們重視,還沒有所謂的“名”。當人們統籌、合一各自所掌握的距離之道時 ,就是人與人保持距離的相處之道形成時,這便是老子在《道德經》中給出的答案。

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保持距離”才是相處之道,古人的智慧

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定的空間才能很好的生存下去,所以無論是與人,還是與物,都要保持距離,但凡事有度,過猶不及,因此保持合適的距離,才是正確的相處之道。

現代的我們雖有這個概念,但卻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故而時常會感到內心迷茫,甚至誤入歧途,老子在《道德經》中的“有名,萬物之母”,就是在指引我們,應當整合古今處世為人的智慧,重新為其定義。這不僅是為了我們自己心靈的解脫,更是為了這個世界的美好未來。


原創圖文,轉載註明出處,關注阿蒙,掌握更多國學智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