弒君、亂倫、權鬥···原來這才是趙氏孤兒的真相啊

中國歷史 趙氏孤兒 屠岸賈 趙盾 趣歷史 2017-05-21

有這樣一個人,他小時候非常出名,到了什麼地步呢?舉國上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奇怪的是,長大以後的他卻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中,甚至連名字都不被人所熟知。

你可能會猜,這是哪個童星?其實不是,這個人叫趙武。

猛一聽這個名字,你可能會愣住。但一說趙氏孤兒,大概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沒錯,趙武就是趙氏孤兒。

弒君、亂倫、權鬥···原來這才是趙氏孤兒的真相啊

網絡配圖

對於趙氏孤兒,大家熟悉的故事版本是這樣的:

春秋時期,屠岸賈深受晉靈公寵信,卻是個大大的奸臣。身為奸臣,最大的使命就是製造冤案、剷除忠臣。這個忠臣便是趙盾。在屠岸賈的陷害下,趙盾滿門三百多口全被誅殺,只有一個女人逃出昇天,因為她是晉靈公的姐姐。

這女人當時已經懷有身孕,後來在宮中產下一男孩。屠岸賈知道後,下令殺死全國所有一月到半歲的嬰兒,以求斬草除根,不留後患。程嬰與公孫杵臼便來了一出狸貓換太子,以自己兒子和公孫杵臼兩條性命為代價,騙過了屠岸賈,保存了趙氏的唯一血脈。

程嬰沒有帶這孤兒隱姓埋名,反而讓他認屠岸賈做義父。二十年後,孤兒長大成人,得知自己的身世後,便手刃了屠岸賈,報了血海深仇。

正與邪,善與惡,生命與忠誠,滅門與復仇,這個故事集合所有元素於一身,所以很是煽情、催淚。當然,明眼人一看這個坑爹···不,坑義父的故事,就認為它大概只是後人編造的苦情戲。

不過,它並非純粹的yy,而是演繹自《史記》。《史記·趙世家》的原版記載是這樣的:

弒君、亂倫、權鬥···原來這才是趙氏孤兒的真相啊

網絡配圖

晉景公(不是晉靈公)三年,大夫屠岸賈想要剷除趙氏,於是蒐集罪狀。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果然從史書中找到了“趙盾弒其君”的記載。白紙黑字,不容狡辯。那趙盾真的弒君了嗎?其實不是。

最開始是晉靈公想要殺趙盾,趙盾無奈之下只能逃亡。豈料還沒出國境,他的堂弟趙穿就殺了晉靈公,新立了晉成公。趙盾就返回了晉國,重新主政。然而,晉國的史官卻認為靈公之死趙盾脫不了干係,於是寫下:趙盾弒其君。

從法律上講,人並不是趙盾殺的,他有充分的不在場證據。但是屠岸賈可不管那個,他聯合諸將進攻趙氏,殺死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滅了趙氏滿門。這便是“下宮之難”。

趙朔的妻子趙莊姬此時身懷六甲,因為是晉景公的姐姐,便躲到宮中,逃過一劫。趙莊姬後來生下一男孩,成了趙氏唯一的血脈。屠岸賈知道後,進宮索要,但一無所獲。

程嬰和公孫杵臼這時登場了。他倆把趙氏孤兒從宮中接出來,並設下瞞天過海的計謀,用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和公孫杵臼的性命為代價,讓屠岸賈相信趙氏孤兒已被自己殺死。就這樣,程嬰悄悄地把趙氏孤兒藏到了山中。

十五年後,晉景公身患疾病,占卜得知,這病是因為有功之人沒有後代祭祀所以作祟導致的。韓厥趁機說鬧鬼的是趙氏先祖,並告知趙氏孤兒的存在。在晉景公的授意下,趙武、程嬰聯合武將們殺了屠岸賈滿門,報得大仇,同時也恢復了趙氏的封地。

三年後,趙武成年了。成人禮過後,程嬰決意自裁,去追隨逝去的趙朔和公孫杵臼。趙武哭著再三阻止,不成。程嬰死後,趙武守孝三年,併為他立祠祭祀,世代不絕。

除了《趙世家》,《韓世家》也記載這一故事,略有壓縮,但基本一致。對比下民間傳說與《趙世家》,很明顯發現,兩者的主線故事基本相同:

奸臣屠岸賈為了私利謀害了趙氏一族,趙氏孤兒在程嬰、公孫杵臼的幫助下逃出生天,多年後,終於沉冤得雪,大仇得報。只是一些具體的情節有所差異,比如史記裡,程嬰犧牲的是別人家的孩子而非自己的獨子,而且在最後是一個神奇的占卜創造了機會,讓晉景公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然而,司馬遷筆下的趙氏孤兒也是疑點重重:

弒君、亂倫、權鬥···原來這才是趙氏孤兒的真相啊

網絡配圖

第一,司馬遷記述故事的傳奇程度,與民間傳說也相差無幾。比如,屠岸賈聞聽趙莊姬生下一男孩,立刻進宮索要這孩子。趙莊姬把孩子藏在衣服之內,並祈禱:如果趙氏不該亡,孩子就不出聲。

等到屠岸賈來搜時,孩子果然不發一聲。來人不可能上前搜身,於是便這樣躲過一劫。且不說屠岸賈有沒有權力來進宮搜捕,這個橋段本身就太過奇異,根本不可能是真的。

第二,從所謂的趙盾弒君到下宮之難,中間長達25年,期間趙氏一門該當官的當官,該領兵的領兵。如果說趙盾主政時無力討伐還情有可原,但趙盾去世後晉國公室仍然無動於衷就有些不可思議了。難道非要等一個外臣來幫自己報仇?

第三,下宮之難的理由是趙盾弒君,但我們之前提到,真正實施刺殺的人是趙穿。然而,下宮之難時趙穿這一支並沒有被殺,他的親兒子趙旃仍在政壇活躍著。案件的主犯沒事,無關人等卻慘遭滅門,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呢?

由於司馬遷記載的這個趙氏孤兒疑點太多,自古以來許多人都質疑它的真實性:它太驚險曲折了,更像一個好的故事而非歷史。司馬遷自己相信這個故事嗎?不一定。

因為在《史記》中,還存在另一個版本的趙氏孤兒。《史記·晉世家》是這樣記載的:

晉景公十七年,景公誅殺了趙同、趙括,並滅了滿門。韓厥於是跟景公求情:趙衰、趙盾都曾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怎麼能斷了他們的祭祀呢?景公便立了趙氏旁支趙武為後,並恢復了封地。

非常簡單!

在這裡,不僅下宮之難發生的時間變了,從景公三年變為十七年。而且從韓厥以趙盾的名義請求可以看出,下宮之難發生的導火索不可能源於趙盾弒其君。趙氏復興的故事也非常簡單,只是因為韓厥的請求,景公便答應了。什麼遺腹子、搜宮、追殺、屠岸賈、程嬰、公孫杵臼等等全都不存在。

到底哪個正確呢?

要追溯這個真實的版本,我們還得往前看,看看漢代之前的歷史記載,也就是《春秋》和《左傳》。

弒君、亂倫、權鬥···原來這才是趙氏孤兒的真相啊

網絡配圖

《春秋》裡與趙氏孤兒有關的主要有這麼幾條:

秋,九月,乙丑,晉趙盾弒其君夷皋。(宣公二年,公元前 607 年)

春,晉趙盾、衛孫免侵陳。(宣公六年,公元前 603 年)

晉殺其大夫趙同、趙括。(成公八年,公元前 583 年)

如果我不說,恐怕你打死也想不到這與趙氏孤兒有何關係,因為這孤兒從頭到尾就沒有登過場。而且,從這裡的用詞–弒、侵等貶義詞以及殺這個中性詞來看,《春秋》是對趙氏持批判立場的,趙盾、趙括等人都是反面人物,趙氏被滅也是合情合理。

與《春秋》相比,《左傳》去掉了弒、侵這樣的貶義詞,有關趙氏被滅族的記載更詳細了,趙氏孤兒也登場了。大概故事如下:

趙朔早亡,妻子趙莊姬便與叔叔趙嬰齊通姦。後來,趙括、趙同流放了趙嬰齊。趙莊姬非常惱怒,於是向晉景公進讒言:趙括、趙同要謀反。欒氏與郤氏也跟著作證,晉景公相信了,便率兵討伐趙括、趙同,滅了他們滿門。之後,晉景公把姐姐趙莊姬和兒子養在宮中,並把趙氏的田地改賜給了他人。

韓厥得知後,向晉景公進言:趙衰、趙盾都是為國家做過大貢獻的人,現在斷了他們的祭祀,這樣誰還敢為國盡忠呢?景公覺得有理,便恢復了趙氏的封地,讓趙氏孤兒趙武來繼承爵位。

不難看出,《史記·晉世家》便是依據《左傳》而寫的。不過在這裡,趙氏從被滅族到重新復興只是一場權力鬥爭罷了,沒有誰對誰錯,誰好誰壞。硬要說的話,只能是女人禍國,一切都源於趙莊姬。她先是亂倫通姦,事發後,又藉機報復。而君主又昏聵不察,聽信讒言,終於冤案釀成了。這便是全部的真相。

然而《左傳》卻有一個重大的疑點:趙莊姬為什麼要進讒言汙衊趙氏謀反?

弒君、亂倫、權鬥···原來這才是趙氏孤兒的真相啊

網絡配圖

為了愛情?可要知道,她進讒言的時間距離趙嬰齊被流放已經三年了,早幹嘛去了?而且她有自己的孩子,汙衊趙括造反肯定會連累自己這一支,舐犢之情難道不比所謂的愛情更重要嗎?

因此,如果《左傳》所說的趙莊姬進讒言是真實發生的,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她做出這一表面看起來有損自己利益的行為的呢?

很簡單,也是為了更大的利益。本來趙朔為趙盾的兒子,應該為趙氏一族的大宗。結果,趙盾死前卻把宗主的位置讓給了自己的兄弟趙括,於是趙朔一支反而成了旁支,權勢地位大大下降。趙莊姬出身公室,身份高貴,當然心懷不滿。

其後,趙朔的早死,讓這一支生存變得更艱難。所以趙莊姬便與趙嬰齊走在了一起,雖然不排除愛情的存在,但利益在其中肯定佔了很大比例。然而,趙嬰齊又被趙括、趙同逼走了,遠遁齊國。

這種種因素下,趙莊姬自然對趙括、趙同非常不滿。然而這還構成不了她誣陷趙括、趙同謀反的全部動機。更重要的應該是她與景公達成了交換:我幫你出頭誣陷,你以後將我兒趙武立為趙氏宗主。

這種推斷合理嗎?合理。

自從趙盾掌權以來,趙氏權位大升,而晉國公室地位大大下降,晉靈公試圖謀殺趙盾不成反被殺死便是明證。趙盾死後,趙氏一族的勢力仍穩步提高,達到一門三卿的地步。面對卿大夫勢力的急劇膨脹,晉景公當然心懷不滿,但他不能輕舉妄動,晉靈公便是前車之鑑,他需要找幫手。

這幫手便是晉國內部其他的世家。趙氏權力的急劇擴張,不僅讓公室難安,自然也觸動了舊有的利益階層,以欒、郤二族為其中代表。趙嬰齊被流放前,就曾對趙括、趙同說:因為我在,所以欒氏才沒有什麼動作。一旦我亡走他鄉,兩位哥哥恐怕就有禍患降臨了。

果然,在趙嬰齊被流放三年後,由趙莊姬打頭陣,景公聯合欒、郤二族一同發動了對趙氏一族的進攻,滅了趙括、趙同為代表的趙氏一族。其後,在韓氏的請求下,又順水推舟地將已經沒有威脅的趙氏孤兒趙武立為趙氏嫡子,繼承趙氏原有的封地。

這應該就是更趨近真實的版本。

那司馬遷在《趙世家》、《韓世家》中所記載的版本從何而來呢?極有可能是來自趙國與韓國的史料或民間傳說。因為三家分晉,所以他們兩家必須要把自己的祖先洗白白。通過塑造趙氏孤兒這樣一個形象,既貶損了晉國公室,又給後來的瓜分晉國披上了一層合法性外衣:你看,是他們先對不起我的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