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版《阿伽門農》《趙氏孤兒》:中希戲劇經典的現代詮釋

雙語版《阿伽門農》《趙氏孤兒》:中希戲劇經典的現代詮釋

《中國文藝評論》月刊2019年第6期 總第45期

悲劇典範的現代詮釋

——評雙語版戲劇《阿伽門農》

唐凌

2019年2月20日至3月2日,由中國國家話劇院與希臘國家劇院合作完成的中希雙語版古希臘悲劇《阿伽門農》在北京連續上演,引發觀眾和評論界的極大關注和熱烈討論。眾所周知,古希臘悲劇是西方戲劇的源頭,古希臘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是古希臘悲劇的奠基人、“悲劇之父”。他擅長用三部曲的形式寫作悲劇,唯一完整傳世、也是他最成功的作品《奧瑞斯特斯三部曲》,其首就是《阿伽門農》,被公認是古希臘悲劇的典範,並對後世西方戲劇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20世紀西方現代戲劇發展過程中,無論是美國“現代戲劇之父”尤金•奧尼爾創作的堪稱美國現代戲劇扛鼎之作的《悲悼三部曲》,還是法國現代哲學家、文學家讓-保羅•薩特的存在主義戲劇經典《蒼蠅》,它們在題材和創作靈感上都來源於埃斯庫羅斯的《奧瑞斯特斯三部曲》,埃斯庫羅斯的包括《阿伽門農》在內的古希臘悲劇,也因此被西方評論界讚譽為開啟20世紀西方戲劇“現代性”的重要先驅。而今,由中希兩國戲劇藝術家們精心打造的這部雙語版《阿伽門農》,除了向中國觀眾直觀呈現古希臘悲劇的古老質樸和迷人風采之外,其開創性地採用中希戲劇演員聯袂出場、交互使用中希兩種語言的演出方式,以及貼近現代的舞美風格呈現,也代表了21世紀的戲劇藝術家們對於古老的希臘悲劇進行現代詮釋的一種積極嘗試。

☞本期推送節選文章的第三部分:中西戲劇文化交流的當代意義

雙語版《阿伽門農》《趙氏孤兒》:中希戲劇經典的現代詮釋

中希雙語版古希臘悲劇《阿伽門農》海報

雙語版《阿伽門農》《趙氏孤兒》:中希戲劇經典的現代詮釋

中希雙語版中國話劇《趙氏孤兒》海報

中西戲劇文化交流的當代意義

中希雙語版《阿伽門農》的推出,源於中希兩國對於通過戲劇交流與合作增進中西方文化之間相互瞭解、溝通、學習與融合的文化共識。2017年9月,在中國和希臘兩國文化部門的支持和推動下,中國國家話劇院與希臘國家劇院達成合作協議,由中希兩國的戲劇藝術家混合使用中希雙語的形式聯袂演繹兩國的戲劇經典。中國方面挑選的劇目是由中國國家話劇院王曉鷹擔任導演、餘青峰編劇的中國悲劇《趙氏孤兒》,希臘方面挑選的劇目則是由希臘國家劇院利瓦西諾斯擔任導演的古希臘悲劇經典《阿伽門農》。2018年11月,由導演王曉鷹為首的中方主創人員前往希臘,與希臘國家劇院合作,聯合演出了中希雙語版的中國悲劇《趙氏孤兒》,在希臘吸引了許多觀眾現場觀看,演出取得空前成功,希臘媒體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把《趙氏孤兒》比作是西方悲劇經典《哈姆雷特》,讚譽中國戲劇藝術家把“中國的《哈姆雷特》帶到了希臘”。

雙語版《阿伽門農》《趙氏孤兒》:中希戲劇經典的現代詮釋

雙語版《阿伽門農》《趙氏孤兒》:中希戲劇經典的現代詮釋

雙語版《阿伽門農》《趙氏孤兒》:中希戲劇經典的現代詮釋

中希雙語版古希臘悲劇《阿伽門農》劇照 王昊宸攝


眾所周知,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被公認是東西戲劇的兩個源頭,並在各自的社會和文化語境中,發展形成為中西兩種不同的戲劇傳統。從中國與西方的戲劇交流所發生的實際狀況來看,其在時間上是從18世紀以後開始的,在內容上也呈現出明顯的中西交互性質:一方面,是西方自近代18世紀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運用戲劇形式對中國的書寫,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就是法國18世紀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五幕詩劇《中國孤兒》;另一方面則是19世紀末之後,中國戲劇在西方戲劇影響下所出現的中西戲劇的融匯,尤其是話劇在中國的出現。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當代中國的快速進步與發展,中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極,而對外文化藝術交流,成為當代中國走向世界和世界瞭解中國的文化中介與載體。因此,中希兩國的戲劇藝術家們此次聯手推出話劇版《趙氏孤兒》和雙語版《阿伽門農》,不僅是對東西文化交流的歷史傳承,而且有著聯結、溝通當代中國與世界的現實意義。


雙語版《阿伽門農》《趙氏孤兒》:中希戲劇經典的現代詮釋

《阿伽門農》劇照 王雨晨攝


按照中國學者範希衡在《〈趙氏孤兒〉與〈中國孤兒〉》一書中的考證,《趙氏孤兒》的本事出自中國春秋時代晉國大家族趙氏一門遭受迫害、誅殺和復興的歷史事實,元代雜劇家紀君祥在歷史記述和民間傳說的基礎之上,完成了一部包含楔子和五折內容在內的著名雜劇作品——《趙氏孤兒大報仇》(簡稱《趙氏孤兒》)。18世紀30年代,《趙氏孤兒》最先由法國傳教士和漢學家馬若瑟譯成法文介紹到西方,隨後出現英、德、俄、意等多國文字版本,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和大文豪伏爾泰受到它的啟發,創作了五幕詩劇《中國孤兒》(Orphan de la Chine),“在巴黎上演,轟動一時”。[1]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國內部分學者把伏爾泰的《中國孤兒》看作是對《趙氏孤兒》的改編,實則不然。因為相較於中國戲曲《趙氏孤兒》,伏爾泰的《中國孤兒》雖然脫胎於中國戲曲,但無論是全劇的主題思想還是具體的情節安排,兩者之間有著顯著差別。

比如,《趙氏孤兒》的主題注重宣揚家族仇殺、血腥復仇,在具體的劇情安排上都是圍繞著救孤—復仇展開,而《中國孤兒》的主題則是著重突出理性對於野蠻的勝利,不僅借主人公之口大篇幅地聲張劇作者本人所秉持的啟蒙主義理念,並且增加了中國戲曲原作中根本沒有的男女主人公之間的複雜情感糾葛。換言之,伏爾泰的《中國孤兒》並不是對中國古典戲曲《趙氏孤兒》的簡單改寫,而是演繹了一個全新的法國人眼中的中國故事,誠如伏爾泰在《中國孤兒•作者獻詞》中所特別強調的:“這是一個偉大的實例,說明理性與天才對盲目、野蠻的暴力所具有的優越性;而且韃靼已經兩次提供這個例證了,因為,當他們上世紀初又征服了這個龐大帝國的時候,他們再度降服於戰敗者的文德之下;兩國人民只構成了一個民族,由世界上最古的法制治理著;這個引人注目的大事就是我的作品的最初目標。”[2]《中國孤兒》在法國巴黎上演之後,很快出現了英文和意大利文的譯本,被公認是西方書寫中國的一個典範。


雙語版《阿伽門農》《趙氏孤兒》:中希戲劇經典的現代詮釋


雙語版《阿伽門農》《趙氏孤兒》:中希戲劇經典的現代詮釋

中希雙語版中國話劇《趙氏孤兒》劇照

而在中國,中國戲劇與西方戲劇發生歷史性的關聯是從19世紀末為了實現改良社會的目的引入西洋戲劇革新中國傳統戲曲作為開端的,並在20世紀初借鑑、學習西方戲劇模式創生中國新戲即後來所統稱的話劇的過程中,開始引入包括古希臘戲劇在內的西方戲劇經典作品。20世紀30年代,中國翻譯家羅念生開始翻譯古希臘悲劇,其中就有埃斯庫羅斯現存的包括《阿伽門農》在內的全部七部悲劇。此後,張竹明、王煥生、陳中梅等翻譯家和學者,同樣致力於希臘古典文學和藝術理論的翻譯和研究工作,對包括古希臘悲劇在內的希臘古典文學作品在中國的出版和傳播,作出重要貢獻。需要指出的是,這次擔綱雙語版《阿伽門農》中文譯者的羅彤女士的一個特殊身份,就是羅念生先生的孫女。此外,羅彤的父親羅錦鱗原為中央戲劇學院教授,是中國當代導演藝術家,除了講授戲劇理論之外,一直從事古希臘戲劇的排演工作,比如《俄狄浦斯王》《美狄亞》等。羅彤自幼受到家庭薰陶,對戲劇尤其是古希臘戲劇產生濃厚興趣。她早年進入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學習,後去希臘帕恩特奧斯政治和科技大學留學,畢業後留在希臘,主要從事中希文化和戲劇的交流工作。一家三代人都與古希臘戲劇有著深厚的淵源,這也成為中國翻譯古希臘悲劇經典以及促進中希文化(戲劇)交流上的一個亮點。

雙語版《阿伽門農》《趙氏孤兒》:中希戲劇經典的現代詮釋

雙語版《阿伽門農》《趙氏孤兒》:中希戲劇經典的現代詮釋

雙語版《阿伽門農》《趙氏孤兒》:中希戲劇經典的現代詮釋

雙語版《阿伽門農》《趙氏孤兒》:中希戲劇經典的現代詮釋

中希雙語版古希臘悲劇《阿伽門農》排練照

作為此次中希戲劇文化交流合作的中方代表,王曉鷹和中方主創團隊選定《趙氏孤兒》作為中希雙方合作的代表劇目時,固然是考量到了元雜劇《趙氏孤兒》曾在西方世界有過廣泛流傳、以及其在中西戲劇交流史上所擁有的重要歷史地位、影響。但他們並不是把中國古典悲劇原封不動地照搬到西方戲劇舞臺,而是有意識地從戲劇主題到表演形式上對其進行了全新的現代性的思想解讀與藝術呈現:在戲劇主題上,元雜劇突出的是“復仇”,而由余青峰編劇的新版《趙氏孤兒》,則試圖跳脫傳統“復仇”觀念的束縛,站在現代人的立場去反思“復仇”的正義性與人的善惡交雜的複雜人性問題。這一點在新版《趙氏孤兒》的結尾部分,體現得非常明顯:趙氏孤兒起先面對養育他16年的養父屠岸賈無法痛下殺手,程嬰舉起長劍後因為念及自己一雙治病救人之手不忍以惡報惡而停止復仇。然而,就在程嬰已然放下仇恨之後,孤兒卻在最後用屠岸賈誅殺趙氏全家的方式對屠岸賈一家滿門抄斬,他在為自己家族成功復仇的同時,也徹底泯滅了自己的人性。人性的複雜、醜陋、懦弱、殘暴以及悲哀,莫過於此,其所引發的現代人對於“復仇”的正義性和人性複雜性的理性思考的現代意義,也正是如此。

雙語版《阿伽門農》《趙氏孤兒》:中希戲劇經典的現代詮釋

雙語版《阿伽門農》《趙氏孤兒》:中希戲劇經典的現代詮釋

中希雙語版中國話劇《趙氏孤兒》排練照

在表演形式上,新版《趙氏孤兒》也突破了戲劇表演的常規,不僅創造性地運用了兩位中國演員和十多位希臘演員各自使用母語聯合演出的雙語模式,而且嘗試對中西方兩種不同的戲劇文化、表演方法、藝術風格進行有機融合,誠如王曉鷹在介紹新版《趙氏孤兒》的表演特點時所特別指出的:

中希雙語版《趙氏孤兒》承襲沿用了中國與希臘兩種古老戲劇文化的基因,又有機匯合於一個完整悲劇意象之中。

在這齣戲中,兩位中國演員在達到嫻熟流暢的境界以後,中希演員之間的表演合作產生了一種“珠聯璧合”的奇特藝術效果。這也是《趙氏孤兒》這類可稱之為“跨文化戲劇”真正的藝術價值,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和交流,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獨特的“跨文化藝術語言”。[3]

而與之形成鮮明呼應的是,作為此次中希文化和戲劇交流合作項目的希臘方面代表利瓦西諾斯導演,也明確地把中希雙方的這次戲劇合作定位是中西方兩種戲劇文化之間交流、碰撞的實踐,甚至是冒險:“這部作品是中國和希臘國家劇院的一項非凡實驗,國家話劇院應當是先鋒藝術的代表,用中希雙語呈現一部劇作,讓觀眾聽見兩種語言,看見兩種表演流派、兩種類型的演員,是個冒險但偉大的嘗試”[4]。這也意味著,此次中希兩國之間的成功的戲劇合作,不僅有著對於中西戲劇交流的歷史傳承意味,更是運用創新的戲劇觀念及表演手段,對於中外戲劇經典進行的現代詮釋,讓當代觀眾能夠親身感受到戲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及價值,彰顯戲劇藝術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現實意義。

[1] 範希衡:《〈趙氏孤兒〉與〈中國孤兒〉》,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頁。

[2] 伏爾泰:《中國孤兒•作者獻詞》,範希衡譯,見範希衡《〈趙氏孤兒〉與〈中國孤兒〉》,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4頁。

[3] 王曉鷹:《〈趙氏孤兒〉:中國“哈姆雷特”在希臘》,《人民畫報》2019年4月10日。

[4] 利瓦西諾斯的話,見劉淼《中希雙語〈阿伽門農〉首演》,中國文化傳媒網2019年2月22日。


雙語版《阿伽門農》《趙氏孤兒》:中希戲劇經典的現代詮釋

作者:唐凌 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

*節選自《中國文藝評論》2019年第6期(點擊查看目錄與四封藝術作品)文章《悲劇典範的現代詮釋——評雙語版戲劇<阿伽門農>》第三部分

雙語版《阿伽門農》《趙氏孤兒》:中希戲劇經典的現代詮釋

本刊作者的數字化著作權使用費及本刊稿酬一次性給付

轉載請聯繫微信後臺或《中國文藝評論》月刊編輯部

《中國文藝評論》月刊

出版時間:每月25日

郵編:100083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10-1342/J

定 價:25.00元

選自中國文藝評論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