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歷史文化最為濃厚悠久的市

中國歷史 考古 明朝 文物 黔北小哥 黔北小哥 2017-10-08

貴州省,簡稱“黔”或“貴”,地處中國西南腹地,與重慶、四川、湖南、雲南、廣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樞紐。

貴州歷史文化最為濃厚悠久的市

遵義市

遵義早在遠古時期,遵義一帶即有人類棲息繁衍。在桐梓縣巖灰洞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發現的人類牙齒化石,經科學測定,為距今20.6~24萬年。桐梓縣馬鞍山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中,也發掘出大量石器骨器,還有豐富的用火遺蹟,年代距今為1.8萬年。在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市和習水縣境內,也先後發現許多石斧、石錛、石網墜等古人類工具。

遵義歷史概述 遵義,商周時代諸侯小國鱉國,秦漢時代稱鄨縣,唐宋元明時代稱播州。居住在大婁山東麓鄨水流域的上古鱉族,是巴人的重要支系之一,也是蜀人的重要起源之一。鱉令開創古蜀國開明王朝13代,並於開明9世時締造蜀文化中心——成都城。唐代,播州是巴蜀地區抵禦高原部落國的邊境重鎮。宋代,播州楊家將是西南地區抗擊蒙古入侵的中堅力量。元代,播州土司控制疆域北瀕長江,南臨紅水河,橫跨雲貴高原。明末戰亂,四川慘遭屠戮,惟遵義府倖存。清雍正年間,遵義劃入貴州,是貴州省重要的糧食產地和財政來源之一。1935年召開的遵義會議,是中國工農運動的重要轉折點。遵義現在是貴州省第二大城市,全國首批24個重點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二)遵義歷史沿革 遠古時期,遵義一帶即有人類棲息繁衍。在桐梓縣巖灰洞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發現的人類牙齒化石,經科學測定,為距今20.6~24萬年。桐梓縣馬鞍山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中,也發掘出大量石器骨器,還有豐富的用火遺蹟,年代距今為1.8萬年。在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市和習水縣境內,也先後發現許多石斧、石錛、石網墜等古人類工具。 公元前八至五世紀前後的春秋時期,現在的遵義市所轄地域,先後或分別屬於牂柯、巴、蜀、鱉、鰼等邦國。戰國時期,今遵義一帶屬於“大夜郎國”的範圍。西漢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為郡,郡治鱉縣,即在今遵義市中心城區附近。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於夜郎地置牂柯郡,作為邦國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國”之名從此消失。此後,作為郡縣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縣”之名曾多次出現,與今遵義有關的,一是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縣,在今桐梓縣境,為珍州的治所。二是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這個夜郎縣。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大詩人李白被“長流夜郎”就是這裡。這個夜郎縣之名到五代時期廢除,北宋時期復置,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又廢,計先後存廢達480年。此後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出現“夜郎”郡縣之名。 作為二級政區的州、郡名稱,歷代屢有變更。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將隋代的郎州改名為播州,領轄今黔北的大片地域。播州之名,歷經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962年。所以人們常習慣用“播州”來代稱古代的遵義。 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將播州所領的羅蒙縣改名遵義縣。這是“遵義”名稱最早的出現。遵義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4年。除縣名外,歷史上曾有過遵義砦、遵義軍、遵義軍民府、遵義府、遵義專區、遵義行政公署、遵義市等建制名稱。 播州從唐末到明末的725年間,為楊氏土司所世襲統治。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平播之役”後,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於次年分播州為遵義、平越兩個“軍民府”,分別隸屬四川、貴州兩省。清康熙年間取消“軍民”二字,直稱遵義府。今遵義市大部分地域屬於這兩府,還有部分地域屬於石阡府、思南府。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遵義府由四川省劃歸貴州省管轄。

貴州歷史文化最為濃厚悠久的市

遵義因其歷史和地域獨特的原因,而形成了以酒文化和長征文化為主線的獨特地方文化藝術,在其文化的深層裡,依稀可以看到巴蜀文化睿智休閒的靈氣,和本土少數民族勤勞、質樸、驍勇的銳氣。從現存文物上看,位於紅花崗南郊的楊粲墓,其墓室石刻工藝精湛,結構規模宏大,墓內殘存的銅鼓,陶器等物都工藝精細,文飾雕鐫,其與其他中原同時代文物相比,並不遜色,可見當時遵義的文化藝術已相當發達。到近現代,更是名人輩出,鄭珍、莫友芝並稱西南儒宗,名重晚清儒林;黎庶昌兩度出使日本,至今飲譽扶桑;殿試探花楊兆麟,可惜未展英才而卒;活躍於30年代文壇的才女盧葆華,雖英年早逝,卻才華橫溢;國內近代文壇前輩,著名文學家蹇先艾等都是出自遵義。綜觀遵義歷史與文化,從漢代“三賢”盛覽、舍人、尹珍,清代“三儒”鄭珍、莫友芝、黎庶昌,到瓶底會議和抗戰期間浙江大學的遷臨,遵義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以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和長征精神為文化依託,融時代精神,形成了與時俱進的遵義文化藝術,她是黔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