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王”李秀成的忠與不忠


“忠王”李秀成的忠與不忠


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是歷史上的一個“問題人物”。圍繞他在被俘後到底有沒有投降湘軍的疑問,一百多年來始終存在著極大爭議。而要想確切回答李秀成“忠”與“不忠”的問題,還得從他本人的“忠”字談起。

李秀成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是太平天國時期最傑出的將領之一,從普通士兵到統軍主帥,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為太平天國立下過卓越的功勳。但李秀成也犯過大錯。他被俘後,在囚室裡寫下的洋洋數萬言《李秀成自述》,就是引發後世巨大爭議的導火索。在這篇文章裡,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敘述了太平天國的興亡始末,總結了造成太平天國毀滅的十大原因。他讚美了曾國藩的過人之處,指出湘軍招降太平軍的十大要領。他還提出願以“罪將”之身,出面為清軍招降太平軍餘部。只不過,這是一部被曾國藩大肆刪改過的《自述》,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呢?它是否應該成為判斷李秀成到底是真投降還是行詐降之計的依據呢?

其實,只憑一時一事、一件不完整的證據來整體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未必客觀,也未必全面。把李秀成設想成完美無缺的英雄或寡廉鮮恥的叛徒都未免過於簡單化。歷史上那個有血有肉、真實的李秀成,未必就是文人們所刻意美化或醜化的李秀成。對他的認識,或許還要從他的人生經歷開始。“忠不忠看行動”

李秀成(1823-1864),原名李以文,廣西藤縣人。出身貧苦農民家庭,1851參加太平軍。由於在作戰中屢立戰功,李秀成很得東王楊秀清的賞識。天京事變前,李秀成已升任地官副丞相,其優秀的軍事才能已開始嶄露頭角。1858年天王洪秀全任命李秀成為太平天國後軍主將,與陳玉成共同主持軍政大計。同年9月,李秀成、陳玉成合力大敗清軍,擊潰江北大營,後來又在安徽三河鎮配合陳玉成全殲湘軍李續賓部。1859年冬,因軍功卓著而被洪秀全封為忠王。此時,清軍江南大營重圍天京,忠王李秀成再次施展才華,制定“圍魏救趙”的策略,於1860年春領軍連下安徽廣德、浙江安吉等地,一舉攻下杭州。當清軍江南大營分兵救援時,李秀成又率領太平軍間道馳還,分進合擊,再破江南大營,並乘勝東下,連續攻佔了常州、蘇州、嘉興、松江等地,建立了蘇福省,為太平天國開闢了新局面。除擅長打仗外,李秀成對於發展地方經濟也是一把好手。建立蘇福省後,李秀成大力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為農民減免賦稅,恢復農業生產,提倡城鄉交易,減輕各路關稅,使治下的蘇南地區人煙密集、百貨聚集,漸漸恢復了往日的繁華。1862-1863年蘇福省的生絲出口量,竟然超過了戰前和平時期的水平。

1861年初,陳玉成和李秀成按計劃相約會攻武漢。但由於李秀成此時銳意經營江浙,進兵遲緩,導致兩軍未能按時會師,軍事上一向雷厲風行的李秀成此舉卻鑄成軍事大錯。後來,李秀成又與侍王李世賢合力進軍浙江,同年年底攻佔包括杭州在內的浙江大部分府縣,使太平軍的蘇浙佔領區連成一片。1862年1月,李秀成由蘇杭再攻上海,與李鴻章的淮軍及英法洋槍隊反覆激戰,一度攻到上海城下。無奈由於外國列強的插手,導致進攻上海失敗。

1862年6月,捲土重來的清軍圍攻天京,李秀成率軍十多萬回救,與兩萬湘軍大戰四十多天,屢戰失利。李秀成往來天京、蘇州之間,幾乎成了救火隊長,哪裡告急就趕到哪裡,但因三面受敵,故而疲於奔命,兵力折損大半。無奈之下,李秀成帶領剩餘的太平軍進入天京城內,彈盡糧絕,成困守待斃之勢。到1863年冬天,李秀成經營了三年多的蘇州也被李鴻章攻破,湘軍重圍下的天京城內糧草已完全斷絕。然而,此時天京城內被洪秀全亂封的兩千七百多個王爺卻仍在爭權奪利,把好端端的一個太平天國搞得烏煙瘴氣。而此時的戰爭局勢已極度危急。為此,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放棄天京,向江西、湖北轉移的意見。洪秀全聽後竟勃然大怒,荒謬地說:“朕奉上帝聖旨、天兄耶穌聖旨下凡,做天下獨一無二的真主,何懼之有?朕的鐵桶江山,你不扶,有人扶,你說無兵,朕的天兵天將比長江水多,曾國藩等清妖有什麼可怕呢!”但事實上天父上帝、天兄耶穌是救不了洪秀全,也救不了太平天國的。由於長期以野草充飢,在恐懼與絕望的雙重摺磨下,洪秀全的身體越來越差,最終於1864年6月1日病逝於天王府中。7月19日,曾國荃即率湘軍攻破天京。

李秀成在天京城破之時,不顧自己家中的老母和妻兒,帶領一千多人,保護幼天王(洪秀全長子洪天貴福)從太平門衝出。出城後,李秀成執意讓幼天王先走,自己斷後。由於李秀成在出城時把自己的戰馬讓給了幼天王,所乘馬匹腳力不濟,出城後不久便與太平軍大隊走散,迷失在南京郊外的一個荒山破廟裡。兩天後,當地的幾個饑民發現了落難的李秀成,他們瓜分了李秀成的財物,並向湘軍告密,李秀成遂不幸被俘。

忠王之死

事實上,李秀成從被俘到被殺,前後僅有16天。李秀成被俘當日,湘軍首領曾國荃就下令對他施以酷刑,以刀錐割其臀股,頓時血流如注,但李秀成“殊不動”,泰然自若。眼見酷刑未能將李秀成降服,狡猾的敵人想出了攻心的計策。當晚,曾國藩的心腹幕僚趙烈文與李秀成進行長談,此舉果然奏效。在長談中,李秀成將太平天國最終的敗亡解釋為“數盡國崩”,並將1861年錯失解救安慶的良機解釋為“天意”。他根據天上的星象,預言洋人在十餘年後必成大患。而當被問到“你還有何打算”時,李秀成毫不猶豫地答道:“死耳”,顯示出他已有必死的思想準備。三天後,清軍特製了一個大木籠,將李秀成囚禁其中。7月28日下午,曾國藩趕到南京,隨即親自審訊李秀成。老謀深算的曾國藩沒有對李秀成動刑,而是展開了攻心戰。曾國藩的攻心策略果然收到了奇效,李秀成不久便表示自願書寫供詞。於是,從7月30日起,歷時九天,李秀成在囚籠中親筆寫下了洋洋數萬字的《自述》供詞。該供詞雖然文理略欠通達,但李秀成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詳細敘述了太平天國的興亡始末,還認真檢討了太平天國敗亡的原因,並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反思。在檢討太平天國敗亡的原因時,李秀成時常抱怨天王“不信外臣”、“不問政事”、“不用賢才”、“立政無章”,又自嘆自己“一生屈錯,未遇明良”。言語雖然偏激,但也是有感而發,是他痛定思痛之後一種真實心態的自然流露。

在該《自述》中,李秀成除細數太平天國的成敗和自己的不幸外,還提出願以“罪將”之身,出面為曾國藩招降太平軍的餘部,明顯流露出獻媚乞降之意。他在《自述》中有這樣一段話:“今自願所呈此書,實見中堂(指曾國藩)之恩情厚義,中丞(指曾國荃)恩容,佩服良謀,我深足願。”這段話明顯表現出他已對太平天國徹底絕望,而似乎對曾國藩還抱有幻想。如此一來,李秀成在此前後的表現簡直可說是判若兩人。今天我們已無法知道,曾國藩是否對李秀成表達過安撫之意,或者是有過什麼暗示或許諾,讓李秀成感到曾國藩對他有“恩情厚義”,使他心存幻想。李秀成在《自述》中又為何流露出乞降求生的意思,其動機是什麼,這也恐怕只有他自己才明白。也許李秀成知道自己活下去的希望極為渺茫,他之所以流露出求生的慾望,更多的是抱著一種僥倖的心理。李秀成雖然身經百戰、叱吒風雲,如今卻英雄末路,束手就擒。他雖然不是怕死之輩,此刻卻表現出有些貪生。畢竟每個人在求生的慾望面前,都難免會流露出一些反常、複雜的心態。而經驗老辣的曾國藩正是利用了李秀成的這種心理變化,抓住其性格中的弱點,使李秀成為其所用,讓事態沿著自己設計的思路發展。

而實際上,早在初審李秀成之後,曾國藩就有了將李秀成就地處決的念頭。曾國藩在第二天寫給兒子的信中說:“偽忠王曾親訊一次,擬即在此殺之。”不過,儘管早就動了殺機,老奸巨猾的曾國藩此刻卻仍然不露聲色,抓住李秀成在絕望中的複雜心理,如願以償地騙取了李秀成的供詞。事後,他又將《自述》的供詞大加刪改,凡是吹捧自己的話一字不動,對自己不利的段落則肆意加以刪改甚至撕毀,把自己粉飾成一個正人君子。在這件事上,曾國藩手段卑劣,他既欺騙了李秀成,又欺騙了清廷。

8月6日夜,曾國藩第二次審問李秀成。次日傍晚,李秀成剛剛趕寫出的《自述》還墨跡未乾,就被曾國藩下令處死,時年42歲。臨刑前,李秀成毫無戚容,談笑自若。曾國藩將李秀成斬首後,把其首級傳示各省,屍體則用棺材裝殮掩埋。但在給清廷的奏摺中,曾國藩卻又謊稱將李秀成“凌遲處死”。

但事實上,曾國藩此時處死李秀成,已違背了清政府的旨意。早在李秀成被殺的前6天(8月1日),朝廷就已下旨讓曾國藩將李秀成押解來京。對於自己先斬後奏的行為,曾國藩狡辯說,上諭先被驛站誤投到安慶,等轉到南京時,李秀成已被處死。那麼,曾國藩為什麼要急於將李秀成置之死地呢?很顯然,他心裡有鬼。曾國藩心裡清楚,一旦李秀成被押解到京城,他們兄弟二人欺瞞朝廷的一些事情,如曾國荃洗劫天京中飽私囊的真相、李秀成被俘真相、曾國藩對其誘騙的經過,以及李秀成勸誘曾國藩反清稱帝的事,統統都會暴露。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考慮,他都不能留下李秀成這個活口。所以,李秀成的死便是註定的了。

忠王不“忠”嗎?

從前面所述功績來看,李秀成當之無愧是一位文武兼備、頗有謀略的傑出將領。他作戰機智勇敢,戰功卓著,受封為忠王,成為太平天國後期的支柱之一。然而,他卻不時受到天王洪秀全的猜忌和掣肘,還被迫將老母在內的家眷留在天京城內作為人質。可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在太平天國大勢已去的時候,李秀成還依舊對天王忠心耿耿,忍辱負重,苦撐殘局,直到天京城被攻陷時他還不顧自己老母和家人的安危,親自保護幼天王突圍。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盡心而救天王這點骨血,是盡我愚忠而為”。從李秀成被俘之前的所作所為看,他的確做到了殫精竭慮,鐵膽忠心,報效天國,是對得起“忠王”這個封號的。

盤點在太平天國因兵敗被俘的重要將領中,英王陳玉成視死如歸,翼王石達開捨身以全三軍,都死得十分壯烈,都是沒有瑕疵的英雄。而李秀成對太平天國、對天王和幼天王也是一片愚忠,只是餘忠未盡。在李秀成身陷囹圄後,他判斷幼天王洪天貴福很可能已經被殺了。他認為在“國破君亡”的前提下,自己的效忠對象已失,“我為此事”並非不忠。因此,正是在天命思想的指導下,李秀成才放棄了一片愚忠而向清軍“降服”的。所以,這樣一位曾為太平天國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在被俘後不久便寫出了數萬字的《自述》“乞降求生”也就不難理解了。

至於李秀成所著的這部《自述》,與其說它是降書,倒不如說它是遺書。在洋洋數萬言裡,他回顧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總結了經驗教訓。但現存這部《自述》的稿本經過歷史學家的研究,卻被證明是一個殘本,卷中被刪改多處,卷末的大部分內容顯然已被曾國藩撕毀。據此,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大膽推測,曾國藩之所以不肯將李秀成《自述》原稿公佈,並蓄意破壞其文稿,必有不可告人之處。

那麼,被撕毀的部分究竟包含哪些內容呢?羅爾綱先生認為,曾國藩之所以對《自述》第74頁以後的內容進行大量刪改,很可能是李秀成在這部分內容中寫進了勸說曾國藩擁兵自立、取清朝而代之的話。而若果真如此,那麼這部《自述》就不僅是李秀成的乞降書了,因為它同時也是對曾國藩的“勸降書”。從李秀成寫完《自述》當晚即被殺害的情節看,曾國藩急於殺人滅口,一定事出有因。所以,故事也只能以李秀成的悲劇收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