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最後的攝政王,寧棄江山不當漢奸,與仇敵孫中山握手言和

中國近代史 載灃 孫中山 溥儀 搞哥讀史 2017-06-25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凱的逼宮下,隆裕太后頒佈清帝退位詔書,宣告了大清王朝正式走向了終結。雖然溥儀是末代君主,但幾乎沒有人認為清朝滅亡是溥儀的責任,畢竟他當時只是幼童。

有些人認為是由於慈禧太后因為一己私心,不立長君,葬送了大清江山;也有人將責任歸咎於溥儀的父親——攝政王載灃身上,畢竟是他的軟弱,讓袁世凱在朝堂中掌握了大權,最終成為禍害。

大清最後的攝政王,寧棄江山不當漢奸,與仇敵孫中山握手言和

同治和光緒相繼死亡,且均無後代,皇族的子孫中已經找不到與慈禧有血緣關係的繼承人。最後慈禧選擇了溥儀,主要是因為他的母親,是慈禧的青梅竹馬榮祿的女兒。溥儀的父親載灃,是因為這一點,才當上了攝政王。

然而,就像載灃族弟載濤評價的那樣,載灃在承平時期當王爵有餘,但在內憂外患之時當攝政王卻是遠遠不足。就連載灃的親兒子溥儀,也說:“載灃膽小怕事,難堪大任,無法給予兒子一點保護。”

大清最後的攝政王,寧棄江山不當漢奸,與仇敵孫中山握手言和

雖說評價載灃軟弱不為過,但從另一角度看,也可稱其為清末最識時務之人。在清朝滅亡後,他辭去攝政王職務,急流勇退,不再參加任何復辟活動。

張勳復辟擁立溥儀為帝時,載灃直斥其為胡鬧。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載灃的確有先見之明。日本人利用溥儀建立偽滿洲國之時,溥儀曾勸父親過去當太上皇。而載灃出於民族大義,斷然拒絕了兒子的請求。

大清最後的攝政王,寧棄江山不當漢奸,與仇敵孫中山握手言和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載灃有容人氣度,面對推翻清朝的罪魁禍首孫中山,他也能夠以禮相待。孫中山在北京之時,曾造訪醇親王府。兩人曾是仇敵,但見面之時卻如多年的知心好友,大有同病相憐之感。

雖然清朝的確是在載灃手上葬送,但自辭去攝政王后,載灃一生不問政治,不參加復辟,不向日本屈膝,順應歷史潮流,最終也得到善終。從某種意義上說,載灃也算是有大智慧之人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