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長征,主義之徵

李飛:長征,主義之徵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江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如此,玄武杯酒如此,成吉思汗同樣如此。它們,都已靜靜地躺在歷史的記憶裡,封存在寂寞的《二十四史》中。而83年前的長征,卻似乎以另外一種方式濃縮並存續下來。這就是那首唱遍祖國大江南北、被列入“20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的《長征組歌》;這就是1984年美國記者哈里森·索爾茲伯裡不遠千里來到中國,重走長征路,再次尋訪那個“前所未有的故事”;這就是21世紀的今天,一支支的隊伍,從中國的很多方向,從外國來到中國,懷著虔誠和毅力,沿著紅軍的足跡一次次地上路。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一二三四,更是一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式的精神力量。

關於長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有自己的說法。毛澤東曾氣衝霄漢地這樣說,“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埃德加·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的序言中寫道:“讀者可以約略窺知使他們成為不可征服的那種精神,那種力量,那種慾望,那種熱情——凡是這些,斷不是一個作家所能創造出來的,這些是人類歷史本身的豐富而燦爛的精華”;並相信“總有一天,會有人把這部激動人心的遠征史全部寫出來的”。

那麼,長征是什麼?有人說,長征是一部中國革命的百科全書。人們從這裡領悟著人的潛力、人的毅力、人的創造、人的意志、人的信念、人的理想的無限可能性,從這裡尋找著認識、理解和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鑰匙。這把鑰匙正是紅軍長征中熔鑄出來的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利益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定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這種精神,讓那段驚心動魄的遠征,飽含著理想主義激情、英雄主義氣概、求是主義精神、集體主義信念、樂觀主義情懷,它是我們理解長征這個前所未有傳奇的最佳途徑,也是我們追尋長征意義的重要收穫。

什麼叫理想主義激情?當年,只有23萬人口的瑞金,就有5萬多人蔘加了紅軍和地方鬥爭,有3.5萬人參加了長征。其中,1.08萬人犧牲在長征途中,平均每一公里長征路,就倒下了一名瑞金兒女。因為紅軍是共產黨的隊伍,是為窮苦百姓幹革命的,跟著共產黨走才能打垮土豪,分得田地,過上好日子。就懷著這麼一個樸素的信念,無數老百姓爭相加入紅軍,義無返顧地踏上遠征之路。四川小金縣城舊宅殘牆上還可見到當年四川軍閥劉湘留下的“紅軍兄弟回川南,人人能吃大米飯”的宣傳標語。中央紅軍多是南方人,南方人多以大米為主食,即使這樣頗具誘惑力的“承諾”,也沒能留住這支紅軍隊伍堅定的步伐。也許,他們當中可能有向殘牆投向一眼的,但是,為了一種理念和信仰,他們又斷然地移開了目光,轉身,又一路前行,一路去吞嚥野草、樹葉、草籽甚至皮帶。這樣的理想,使這支紅色大軍區別於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支軍隊,也為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什麼叫英雄主義氣概?1934年11月27—12月1日的中央紅軍湘江一役,紅軍與國民黨軍隊人數對比為一比五,武器之比為步槍、刺刀對比大炮、飛機,戰爭的殘酷性可想而知,但“保衛中央縱隊安全渡江”的口號仍響徹陣地上空。負責斷後的紅34師陷入重重包圍,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絕。29歲的陳樹湘師長因腹部受傷被俘,躺在擔架上的他,一把扯斷自己的腸子,“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這一戰,中央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紅軍將士發揚了大無畏的英雄主義氣概,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保護了在顛沛流離中尋找出路的中國革命;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鮮血染紅了湘江,以至於當地有了“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的說法。這一刻,當我站在湘江邊畔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前時,遙想當年的戰爭情景,步槍的黑冷、刺刀的雪白、 江水的鮮紅、呼嘯的炮彈聲、廝殺的吶喊聲、誓死的口號聲……我感覺到了我的熱血沸騰,我感覺到了腳下土地的滾燙,我不禁抓起了一把這被無數紅軍烈士鮮血染紅的土壤,那可歌可泣的萬里長征啊!

什麼叫求是主義精神?毛澤東說,“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就是使思想和實踐相結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國二萬五千裡的遠征之路,其實也是一條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求是之路。死者的鮮血,引發了生者的反思。湘江戰役,連普通士兵也開始懷疑王明“左”傾路線的正確性,開始懷念朱毛指揮紅軍打勝仗的那些日子。兩根竹抬杆,上面用油布做成弧形的蓋,用即撐開,不用可合攏。病中的毛澤東就是坐著這種簡單的擔架一直到遵義。它見證了一路上毛澤東因為專注于思考中國革命戰爭戰略問題而沒有看到快要燒到手指的菸嘴;它觀察了一路上毛澤東同張聞天、王稼祥等提出的一系列很有見地的看法和建議;它聽到了一路上毛澤東在通道、黎平、猴場等會議上同博古、李德激烈的爭論。終於,這種被博古譏之為“土包子的高級牢騷”在遵義會議上發出了中國革命揚聲器的最強音!50年後,索爾茲伯裡寫道:“遵義會議結束了,長征繼續進行,毛澤東在掌舵。中國的道路至少今後半個世紀的路就這樣確定了。”

什麼叫集體主義信念?當紅軍要翻越第一座雪山夾金山時,祖輩生活在這雪山腳下的老百姓都善意的勸阻:“翻越這山不累死,餓死,也得凍死。”然而,紅軍的口號是“強幫弱,大幫小,走不動的扶著走,扶不起的抬著走,不落一人,不掉一馬!”前衛連在前面探路,用鐵鏟、刺刀在雪山上挖踏腳孔,為後面大部隊行走提供方便。有人掉進雪窩裡,身邊的同志就把手裡的木棍、綁腿帶遞過去,把他拉上來,繼續攀登;有人走不動了,戰友便扶著他走,揹著他走;有人餓昏了,戰友便把自己僅有的半塊乾糧餅子遞給他。“生,生在一起;死,死在一堆,說什麼也不能把自己的階級兄弟丟在路上”,也許這句話為長征集體主義信念作了最好的註腳。就靠著這種信念,紅軍將士走過了雪山,走出了草地,走進了新中國。

什麼叫樂觀主義情懷?紅軍戰士回憶長征時說,“隨意坐地堪露宿,臥看行雲逐浪翻。帳月席茵刀槍枕,談笑低吟道明天”,毛澤東說,“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即使面對飢餓、疾病、傷殘甚至死亡,紅軍戰士都是信心百倍,“談笑低吟道明天”!這就叫做樂觀。它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生命意境。爬雪山,肖勁光提議吃“冰激凌”,全體贊成。大家紛紛解下茶缸,挖底層的雪,再拿出糖精來共產,都說這比南京路冠生園、安樂園的還甜美!有人說,長征的意義不僅是一部無可匹敵的英雄主義史詩,它的意義要深刻的多,它還是國家統一精神的提示。在統一蘇維埃新中國的精神提示下,紅軍將士憧憬著革命勝利後的和平;為和平而戰爭,為新中國而戰爭,因而就有了無窮的精神力量,因而就有了無比的革命樂觀主義情懷。

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羅列了自己都難以置信的數字:中央紅軍在367天的征戰中,進行了300餘次戰鬥,全天作戰的大規模戰鬥有15次;日平均走365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軍74裡;還有,10倍於己的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還有,終年積雪的雪山和吞噬生命的草地,以及難以忍受的飢餓和無休無止的疾病……相比較而言,猶太人出走埃及,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拿破崙進軍莫斯科,美國人征服西部等等,在中國紅軍長征面前都要黯然失色的——它是無可比擬的!

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在其《偉大的道路》一書中寫道:“長征已經完成,而紅軍正在繼續創造歷史。”現在中國紅色大地正朝著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奮進,實際上這也是一次“新長征”;比起80多年前的那段遠征,“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鉅”。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長征從來沒有結束,紅軍的長征僅僅是新長征的序幕。毛澤東說:“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不斷從歷史的饋贈中汲取力量,永遠保持一種精神和信念,才能成就偉業,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長征”不只屬於過去,更屬於現在和將來,是我們民族尋求振興的精神支點。

中國的土地為什麼這麼紅?可以從“長征”中找到答案。

文/李飛(作者系常德市石門縣委宣傳部紀檢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