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一個人能不能深交,就看這4點

曾國藩:一個人能不能深交,就看這4點

人際交往中,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深交,閱人無數的曾國藩在日記中寫了四句話:

端莊厚重是貴相,

謙卑含容是貴相,

事有歸著是富相,

心存濟物是富相。

他說,有這四種品質的人,為人可信,做事靠譜,值得深交。

曾國藩:一個人能不能深交,就看這4點


1. 端莊厚重

《道德經》上說: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

做事沉著穩重,泰然自若,而不輕佻冒失的人,才能遇到事都保持冷靜的頭腦,沉著的心態。

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一生沒做過官,更沒有位極人臣的權力。

但在曾玉屏的家鄉,鄰里發生糾紛,都願找曾玉屏調解,而曾玉屏往往說一不二,人們也都心服口服。

這種權威從何而來呢?

曾國藩說,是因為祖父做事一向端莊厚重,平日裡的品格、舉止,也賦予他一種值得倚重的影響力。

曾國藩學到了祖父這一品質,做事穩穩當當,有條有理。

據後人記載,曾國藩“行步極厚重,言語遲緩,遇事泰然自若”。

他說話很慢,走起路來腳步沉穩,說一句是一句,每一字都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

在朝廷做事,一向分得清輕重緩急,待人接物莊重得體,領兵打仗更是慎重縝密。

正因如此,時人都愛做曾國藩的幕僚,以與曾國藩交友為榮,有事都向他請教,更願與他交往處事。

思想家呂坤說:“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

所以有人說,做事要找靠譜的人,聰明的人只能聊聊天。

與一個沉著冷靜、端莊厚重的人為友,既能教會我們為人處世,也能託付大事。

曾國藩:一個人能不能深交,就看這4點


2. 謙卑含容

大凡靠譜,值得深交的人,必然是謙遜低調的,無論他人身份貴賤,都會謙卑對待。

在中國歷史上,有位人們並不熟知,卻改變了民主革命歷史的人物。

他就是晚清第一批留洋學生之一,曾救過孫中山命的,中國第一外交官歐陽庚

1895年,孫中山發動了廣州起義,引起了清政府的憤怒,開始四處通緝他。

孫中山只好暫避風頭,逃到美國檀香山。

登岸時,須用實名,還要有一人擔保,但當時沒人願給落魄的孫中山擔保。

孫中山走投無路,抱著微茫的希望,給時任美國總領事官歐陽庚去信,請求擔保,落款“孫文”。

歐陽庚立即回信道:“孫逸仙先生,聽說您要到美國來經商,我對僑民有保護的責任,請到領館正常辦理入境即可。”

這信看起來平平無奇,歐陽庚卻頗費了一番心思,他暗示孫中山可用“孫逸仙”一名通關,還安排僑胞在路上護送他。

面對正落魄的孫中山,昔日的朋友都不願幫助他。

而身處高位的歐陽庚,並沒有擺架子,用謙卑的態度幫他渡過難關。

甚至為表尊敬,派自己的表弟廖仲愷給孫中山當助手。

一個人是否值得深交,看他對待別人,尤其是弱者時,是否仍能保持謙遜。

歐陽庚的不卑不亢,贏得了孫中山的尊敬,兩人也結下了深厚友誼。

曾國藩曾教導後人:凡事寬處著手,給自己也給別人留下餘地。

不分對方身份地位,總能以謙卑涵容的態度待人,才是一個值得信賴深交的人。

曾國藩:一個人能不能深交,就看這4點


3. 事有歸著

《尚書·大禹謨》中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所謂事有歸著,就是答應別人做的事,要不苟不懈,有著有落,有始有終。

在文壇星璨的民國時代,老舍和許地山的深厚情誼廣為流傳。

1924年,兩人在倫敦相遇,老舍向許地山請教,希望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文學路。

作為好友的許地山,沒有任何猶豫,直接允諾答應。

起初,老舍想研究宗教,許地山事無鉅細的幫他講解。

一段時間後,老舍仍是個“門外漢”,沒有長足進步。

許地山找到老舍說:“選擇職業,重要的是自己性之所近,我勸你寫小說,你能成為一個小說家。”

老舍開始試寫小說,那是他還是“文學小白”,許地山常讓老舍朗讀作品給自己聽。

聽完後,又耐心指導,最後還笑著說:“很好的,繼續往下寫!”

一年後,老舍的首部小說《老張的哲學》誕生,許地山又不請自來,鼓勵他把小說寄回國內。

幾天後,一個包裹飄洋萬里來到上海,包裹內除了老舍的小說,還有一封許地山親筆寫的推薦信。

數月後,這篇處女作成功刊載在《小說月報》上。

後來,老舍在文壇成名成家,他回憶說:“沒有許先生的幫助,就沒有我的今日。”

許地山卻迴應說:“曾允諾之事,必將辦妥才是。”

對許地山來說,老舍的文學之路,本與自己無關。

僅因一次允諾,他盡心盡力,對老舍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幫助。

曾國藩也在家訓中說:為國家辦照例之事,不苟不懈,盡就條理,亦所深願也。

言而有信,善始善終,每事必有歸著,才是一個靠譜的人,一個品質高貴的人。

曾國藩:一個人能不能深交,就看這4點


4. 心存濟物

古語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心存濟物,懷著一顆幫助他人、成就他人的心,是善念,也是根植於內心深處的修養。

民國曆史上有一位傳奇人物。

他是當時最大的官二代,杜月笙是他小弟,各路軍閥都曾喊他“二爺”,他卻傾盡一生財富,施與窮人。

他就是袁世凱的二兒子袁克文

袁克文生性灑脫,經常遊走在京滬街頭,也因此也看遍了百姓疾苦。

當時他寫的一手好字,隨便劃拉幾下,就能賣錢。

於是心存善念的他,免費給窮人寫字,誰來要都給寫。

1922年,潮汕發大水,十幾萬人受災,此時袁克文已窮困潦倒,他依然決定捐款。

他賣了珍藏多年的字畫,拉來梅蘭芳等名角聯合義演,一分不留,全捐給災區。

千金散盡,幫助無數人渡過難關,挽救了無數條受災生命。

1931年,袁克文去世,雖家徒四壁,但社會人士自發捐款籌資,讓袁克文風光大葬。

出殯那天,三教九流的人都來了。

廣濟寺的和尚,雍和宮的喇嘛,青幫的混混,街頭的車伕,甚至上千名妓女,自發門前設祭棚,送了二爺一路。

無一例外,他們全是袁克文救濟過的人,也都是袁克文的朋友。

老子曰:“賑窮補急則名生,起利除害即功成。”

與心存濟物的人相交,不僅能被薰陶出一顆善良之心,更能活出更高的人生層次,塑造更大的人生格局。

與人交往,人品比家境更重要,修養比形象更重要。

朋友再多,也要擇其善者而從之。

人生旅途,總要有人同行。相交一個益友,不僅相互扶持,更能豐富自己的品性與德行。

共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