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太平天國封王,卻率八萬人叛降,愁壞了曾國藩!

中國近代史 太平天國 曾國藩 清朝 祥哥說歷史 2017-03-31

作者:吳加權 (“祥哥說歷史”特約作者)

上一篇文章,我們統計、分析了安慶大決戰之後,安徽北部叛降的太平軍將領。那麼,安徽南部又有哪些將領轉向了清廷呢?

1、佐將張遇春的叛降。

他在太平天國封王,卻率八萬人叛降,愁壞了曾國藩!

鮑超

1862年1月初,浙江提督鮑超進抵皖南門戶青陽城下,修築長濠,圖謀合圍奪城。守城太平軍頑強抵抗,有效地阻扼了鮑超的兵鋒。一天,奉王古隆賢部佐將張遇春突率萬餘人前往鮑營乞降,鮑超因大敵當前,有所顧慮,藉機要求張遇春暫駐旌德之三溪,立功以表誠意。4 月 14 日,鮑超攻克青陽城。20日,鮑超與古隆賢大戰於太平縣甘棠鎮,重挫太平軍,太平城中守軍也被迫撤到黃華嶺。21 日,太平軍離開黃華嶺,打算折入三溪,會合張遇春軍前往涇縣。張整隊而來,突然大肆屠殺,該軍措手不及,急走密菁叢莽中。張入山捕殺,三千人喪命,八百多人被俘。時鮑超尚駐甘棠鎮,聞知張遇春所為,又探聽到涇縣太平軍將由灣灘至鳳村。25 日,鮑超令張遇春軍與其部合股,擬至鳳村襲擊太平軍,太平軍退回灣灘。26 日,鮑超命張遇春到灣灘附近擇險設伏,自督八營連環進擊。出壘太平軍遭伏兵襲擊,進退兩難,被迫撤回涇縣城中,灣灘營壘盡遭毀壞。清軍尾追至涇縣城下,並於當天攻破該城。與此同時,蕪湖太平軍守將陳星斗、沈國萬、陳太和、黃品來等接受同知曾貞幹祕密派來的黃潤昌的招撫,與其約定屆期內應。

2、保王童容海慾壑難填而投敵。

他在太平天國封王,卻率八萬人叛降,愁壞了曾國藩!

太平軍攻佔杭州後,保王童容海因功大賞薄而對忠王李秀成大為不滿,遂起降志。他乘杭州統帥聽王陳炳文率軍助攻上海之際,以奉命攻打江西為名,私自率部撤離杭城,臨走前還縱火焚燒民房。童出城後,並未前往江西,而是在餘杭韓陵埠一帶駐紮,縱部劫掠,不久,便來到皖南。時鮑超領兵進攻寧國府,輔王楊輔清組織防守,以童容海所部六萬人守城東之夏家渡、孫家渡。

1862 年 7 月 11 日,輔王在大東門與鮑超決戰敗北,被敵軍追趕至離城六十里的洪林橋。城中太平軍見楊輔清一敗不返,倉皇失措,有人議降,有人論戰,有人提出閉城嚴守,紛紜未定。已而敵軍從洪林橋返回,大呼直入東門,除跪降者及老弱婦女外,一律格殺,立將府城收復。太平軍被殺者接近兩萬,被擒將領三百餘人,失去大小炮位六十五尊。

他在太平天國封王,卻率八萬人叛降,愁壞了曾國藩!

童容海的投降意願十分強烈,他手握重兵,驍勇善戰,卻未與鮑超打過一仗,反而派人向他投遞降書,聲稱自己與其他太平軍將領不和,願意襲取寧國府城,捆縛楊輔清前來投誠。鮑超不久前剛接受了黃遇春的投降,獲得了戰場上無法取得的結果,嚐到了甜頭。他對童容海的主動投誠,欣然接受,並與其約定了相關日期。然而,招撫童容海一事還未具體落實,鮑超已攻佔了寧國府城,童容海失去了一次倒戈的機會。

但是,他賊心不死,立即率隊奔赴廣德,於 7 月 16 日攻佔縣城,殺害李侍賢派來的守將閥天義馬桂攻,將其部眾一萬餘人收歸自己名下。童以此行為,表白了自己背叛天國,效忠清朝的無恥之心。他以廣德是侍王分地,浙江太平軍必將進攻為藉口,請求鮑超早日接受其投降。曾國藩因本年 2 月上海截獲的太平軍文書中說童容海擅殺將領十餘人,斷定他在太平軍中已受到猜疑,認定其投誠是真心的;再加上招撫童容海,可以使太平軍失去一大支隊伍,皖南即可肅清,對清軍戰局有利,於是他同意接受童投降。但曾國藩又認為童所部人數太多,後患無窮,要求鮑超僅留二千人,其餘全部遣散。

他在太平天國封王,卻率八萬人叛降,愁壞了曾國藩!

童容海本姓洪,降清後恢復原姓,改稱洪容海。鮑超因他統下實際人數達七萬多,請求曾國藩允許他多留降卒,立為啟化營,督其進攻太平軍。曾國藩認為童容海所部過多有兩方面的弊端,一是不易馴服,二是餉項供應難於承受,所以僅同意鮑超多留一千人,共編五營。他還設計了利用太平軍頭目遣散降眾的輕便方法。曾國藩要求負責遣散工作的總兵宋國永從降眾中挑選精明幹練的頭目若干人,由他們各帶一支少則四百人,多則一千人的隊伍返回原籍。若這些頭目能夠順利地完成遣返任務,則他們回營時就允許錄用。童容海從太平軍手中奪回廣德城,令清廷朝野歡心至極。

曾國藩不再顧及他在太平軍中榮膺王銜,身居高位,甚至還替他開脫參加太平軍的罪行,並請求清廷賞以虛銜,“至洪容海數年被擄,一旦自新,乃能計取堅城,襲殺守賊,力圖脫苦,非假以虛名,恐不足以馭下”,童部下多人亦有封賞。曾國藩希望通過此舉,達到“使悔罪投誠者知朝廷有幸邀之寬典,無顧惜之功名,則東西逋寇或皆聞風知勸,瓦解冰銷,于軍事不無裨益”的目的。清廷完全同意曾國藩的意見,“洪容海身陷賊中數載,既能自拔來歸,復率眾效力,計取堅城,襲殺守賊,足見其從前被賊所脅並非甘心從逆。此次奮勉立功,不無微勞足錄,洪容海著賞給遊擊銜,以示獎勵”。

他在太平天國封王,卻率八萬人叛降,愁壞了曾國藩!

清廷對曾國藩接受童容海投誠比較滿意,但對曾僅同意收編童部兩千人深感不安,“惟該降眾六萬僅留二千人,恐餘黨不能盡散,若復聚而為匪,又成巨股,不可不防”。所以,它要求曾國藩儘量多收編降眾,以防意外變故,“如童容海真心歸順,不防(妨)酌量多留,將降眾分隸各營,藉資鈐束,童容海或令隨攻金陵,或令助攻湖州,均著酌度辦理”。該諭旨遲到半月,曾國藩未能依此辦理。結果,清廷擔心的事果真發生了。

童容海率眾投誠是不得人心的,曾國藩將大量太平軍將士遣返回籍的做法更刺激了他們的不滿,導致叛降反覆的事件又像韋俊投降時那樣再一次發生了。原來童容海投降後,即率所部去攻打建平縣城,稍受挫折又決定撤退。其部將張得勝、陶子高帶領二萬餘人投入輔王楊輔清軍中。破愾主將莖天義朱大椒、征討主將蒙天義黃三元等率領二萬餘人在廣德州向童容海發起進攻。童容海不敵,被迫帶領親軍萬餘人逃出廣德州城,投奔駐紮在寧國府的鮑超軍營。鮑超仍令童容海依照前議,挑留三千人編成五營,隨同清軍反攻廣德,將功贖罪。此後,童容海成了清軍中的悍將,官至總兵。

3、奉王古隆賢的突變。

他在太平天國封王,卻率八萬人叛降,愁壞了曾國藩!

奉王古隆賢是金田首義的參加者,多年來一直忠心於天國事業。1859 年韋俊降清時,古隆賢作為其部將也被迫跟隨投降,但當具體主持受降事宜的總兵李成謀要求劉官芳、古隆賢、黃文金等人率部進攻蕪湖以自贖時,他們則果敢地、毅然地與韋俊分道揚鑣,再次豎起天國的旗幟,反攻池州以討伐叛逆。在遭到敵援軍及城中叛軍夾擊的情況下,他們仍堅持抗敵,並向楊輔清請援,終於將韋俊趕出了池州府。天王洪秀全對古隆賢的忠心耿耿非常滿意,加封他為殿右軍大佐將,賜爵金天義。

然而,在太平天國後期,古隆賢雖然榮膺王銜,但活動於常年遭受兵燹之災,貧瘠異常的“無民之境”皖南,天國的最高軍事統帥李秀成對劉官芳、古隆賢、賴文鴻帶領的這支部隊又有成見。而形成顯明對照的是,李秀成嫡系的分地恰為與皖南毗連的蘇浙富饒之地。在這種“苦樂不均”的現實面前,古隆賢難免心理失衡。在軍事上遭受了數十次的兵敗之後,古隆賢對天國徹底地失去了信心,為了個人的身家性命計,他產生了投降的念頭。

他在太平天國封王,卻率八萬人叛降,愁壞了曾國藩!

1863 年 9 月下旬,古隆賢協助黃文金進攻青陽失敗撤圍後,多次遣人通款于堅守青陽的總兵朱品隆,願意以其統轄的石埭、太平、旌德,廣德四城並所部太平軍將士七萬餘人投誠,企圖以此獲得清朝的原諒,“乞貸一死”。朱品隆認為古隆賢已是窮途末路,再加上他乞降時“情詞肫切”,判定他投誠並非偽降,於是接受其投誠,並擬議由鮑超受理廣德投降事宜,易開俊負責旌德的受降工作,朱品隆自己處理石埭、太平的相關事件。自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4 日,朱品隆兩次派人到石埭,要求降眾繳械剃髮後屯駐城下待命。

11 月 9 日朱品隆親自帶領四營人馬入城受降,並令駐守太平的江老三兩千餘人至石埭,精心挑選馬步千人,編立營哨,交古隆賢管帶,責令其立功贖罪,餘者全部遣散。10 日,朱品隆派喻志業收復太平,調喻吉三所部三營守之。這樣,清軍就兵不血刃地收復了石埭、太平二城。當初江老三獻出太平後,天將江會議不妥協,殺一姓古的朝將,取道三溪,前往廣德。

隨後,涇縣守將易開俊突由馬渡橋橫出截擊,殺死部分太平軍後,引軍至旌德城外。旌德守將天義申法喜不願跟隨古隆賢投降,早已撤出該城,後來與江會議合隊。仍留旌德的將領盧旺有、汪泯珊率眾長跪道邊,迎降易開俊,旌德陷落。易開俊入城安撫,將降卒三千餘人全部遣散。曾國藩本打算派鮑超部將總兵宋國永赴廣德受降,但因申法喜、江會議合隊後前往廣德,只得相機辦理。而易開俊在收復了旌德之後,擔心申法喜聯合尚駐紮在廣德的太平軍向清軍反攻,便派天國叛徒彭國均潛往廣德招降。廣德守將鄭魁武情願投降,於 11 月 14 日帶領部眾一萬餘人,跟隨彭國均來到易開俊駐紮在東安鎮的營壘中接受編遣。易開俊僅留下一營,其餘則一概遣散。鄭魁武離開廣德後,江、申二將乘虛入駐。

他在太平天國封王,卻率八萬人叛降,愁壞了曾國藩!

曾國藩對古隆賢能夠將自己控制的地盤、軍隊悉數帶來投誠,感到興奮不已。雖然他認定古隆賢是太平軍中的巨憝,屬於罪不容誅之人,但因古隆賢“一旦翻然悔悟,自拔來歸,不煩一兵而三城並下”,所以才一反以往對兩廣籍太平軍將士格殺勿論的慣例(韋俊亦是首義參加者,他乞降時,曾國藩因父喪在籍守制,楊載福接納了他。曾國藩回營後,因其部多人,包括寧紹臺道羅澤南等重要人物,死於韋俊之手,對他一直耿耿於懷),網開一面,不計前嫌,准予投誠。

非但如此,曾國藩為了進一步刺激其他太平軍將領投降,還為古隆賢論功請賞,說他“亦尚有寸功足錄,不邀寬典,則無以開群盜自新之路而廣聖朝如天之仁。合無籲懇天恩,準照上年洪容海投誠成案賞給古隆賢遊擊虛銜頂戴,以昭激勸”。另外,這次曾國藩還要為負責招降事宜的清軍將領請賞,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隆賢投誠確實給其帶來了巨大的利益而令他喜出望外。古隆賢是太平軍中的宿將,長期與劉官芳、賴文鴻在皖南並肩作戰,其統屬的太平軍將士達到七萬餘人之多,地盤亦有四縣,他本人在天朝長年積功封銜至王。他的突然叛降讓劉、賴等人措手不及,被迫率部離開了皖南,直接導致了太平軍統轄十餘年之久的皖南根據地的癱瘓。

他在太平天國封王,卻率八萬人叛降,愁壞了曾國藩!

結語:在皖南發生的叛降事件,次數相對較少,但規模特大,童容海、古隆賢叛降時都達到了七八萬人,這主要是因為太平軍高級將領叛降的緣故。這些叛降並不是兵團內部一致的呼聲,忠於天國的將領勇敢地站出來,對背叛者進行討伐,因而叛降與反叛降的鬥爭在這個地區顯得特別的尖銳,這也是皖南太平軍叛降事件中最顯著的特色。同時,這些叛降都是由太平軍高級將領自己提出來的,屬於乞降,清方正式受降前提出苛嚴的條件,受降後又責令立功贖罪。投降者為了獲得昔日敵人的諒解和信任,同時也為自己賺取升官發財的資本,心甘情願地殘害曾與自己並肩作戰的同胞。這些叛降事件使太平軍蒙受了雙重的損失,大大地增強了敵人的力量,直接威脅到天國的存在,加速了其滅亡的進程。從清朝這個角度來審視,曾國藩連曾在祁門威逼其老營,嚇得他寫下遺書的爵位至王的金田首義參加者,都能不計前仇,欣然受降,說明他們的招撫策略已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