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

曾國藩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原話是:“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迥異尋常。近世如陸、何、肅、陳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終... ...”

這裡的“肅”就是愛新覺羅·肅順。

"

曾國藩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原話是:“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迥異尋常。近世如陸、何、肅、陳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終... ...”

這裡的“肅”就是愛新覺羅·肅順。

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提起肅順此人,更多的人則是通過“辛酉政變”事件知道的他。那麼,歷史上的肅順真如清宮劇中的那般,因為其飛揚跋扈的性格而成為了宮廷之爭的犧牲品麼?其實,除了行事霸道之外,肅順的個人人品和其個人能力在那個年代算得上是佼佼者了。

庶生的肅順,雖說,是“鐵帽子王”之一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後代,卻沒有什麼地位,年少時終日在市井中廝混。後來,成為了咸豐帝的御前侍衛,由於,他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提出“嚴禁令、重法紀、鋤奸宄”的九字治國方針,被咸豐賞識,自此,開啟了他的仕途之路。

但是,正由於其“敢說敢為”,也為其埋下了被“清除”的禍根。

"

曾國藩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原話是:“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迥異尋常。近世如陸、何、肅、陳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終... ...”

這裡的“肅”就是愛新覺羅·肅順。

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提起肅順此人,更多的人則是通過“辛酉政變”事件知道的他。那麼,歷史上的肅順真如清宮劇中的那般,因為其飛揚跋扈的性格而成為了宮廷之爭的犧牲品麼?其實,除了行事霸道之外,肅順的個人人品和其個人能力在那個年代算得上是佼佼者了。

庶生的肅順,雖說,是“鐵帽子王”之一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後代,卻沒有什麼地位,年少時終日在市井中廝混。後來,成為了咸豐帝的御前侍衛,由於,他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提出“嚴禁令、重法紀、鋤奸宄”的九字治國方針,被咸豐賞識,自此,開啟了他的仕途之路。

但是,正由於其“敢說敢為”,也為其埋下了被“清除”的禍根。

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不同於那些“八面玲瓏”的大臣們,肅順的幾次諫言都說到了咸豐的心坎裡,比如:“嚴禁令,重法紀,鋤奸宄。”和“入贊密勿,所言蔑不見聽。”於是,他很快從禮部尚書升任為內大臣,又至戶部尚書,而此時的咸豐卻是整日泡在後宮,朝政的重要事務都讓肅順去打理。

這一時,肅順權傾朝野,很快身邊集結了不少攀高結貴的官員們,形成了“肅黨”。雖為滿人後代,肅順卻一點也看不慣他們的一些行事作風,還公開表達了這種不滿。他最早提出要斷了旗人的供養,這些言論遭到了很多滿人的“記恨”,行刑當天,許多八旗子弟追著囚車罵他。

就如近代史學家黃浚的評價,一針見血指出肅順“倒臺”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因為其“治事之猛,識別之精,不避權貴,尤不顧八旗貴胄,故宗室旗人,恨之尤甚。”

"

曾國藩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原話是:“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迥異尋常。近世如陸、何、肅、陳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終... ...”

這裡的“肅”就是愛新覺羅·肅順。

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提起肅順此人,更多的人則是通過“辛酉政變”事件知道的他。那麼,歷史上的肅順真如清宮劇中的那般,因為其飛揚跋扈的性格而成為了宮廷之爭的犧牲品麼?其實,除了行事霸道之外,肅順的個人人品和其個人能力在那個年代算得上是佼佼者了。

庶生的肅順,雖說,是“鐵帽子王”之一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後代,卻沒有什麼地位,年少時終日在市井中廝混。後來,成為了咸豐帝的御前侍衛,由於,他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提出“嚴禁令、重法紀、鋤奸宄”的九字治國方針,被咸豐賞識,自此,開啟了他的仕途之路。

但是,正由於其“敢說敢為”,也為其埋下了被“清除”的禍根。

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不同於那些“八面玲瓏”的大臣們,肅順的幾次諫言都說到了咸豐的心坎裡,比如:“嚴禁令,重法紀,鋤奸宄。”和“入贊密勿,所言蔑不見聽。”於是,他很快從禮部尚書升任為內大臣,又至戶部尚書,而此時的咸豐卻是整日泡在後宮,朝政的重要事務都讓肅順去打理。

這一時,肅順權傾朝野,很快身邊集結了不少攀高結貴的官員們,形成了“肅黨”。雖為滿人後代,肅順卻一點也看不慣他們的一些行事作風,還公開表達了這種不滿。他最早提出要斷了旗人的供養,這些言論遭到了很多滿人的“記恨”,行刑當天,許多八旗子弟追著囚車罵他。

就如近代史學家黃浚的評價,一針見血指出肅順“倒臺”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因為其“治事之猛,識別之精,不避權貴,尤不顧八旗貴胄,故宗室旗人,恨之尤甚。”

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清朝一直奉行的就是“重滿抑漢”國策,那時,出將入相對於漢人而言就是“夢想”。當時太,平天國亂起,八旗綠營之兵潰不成軍,肅順就提出:要重用漢族官員,並推薦了曾國藩、左宗棠和胡林翼等人,還對他們相當器重。

於是,到咸豐病逝前,十五省巡撫中,只有安徽巡撫是滿人,而八大總督,再加上漕運和河道兩個總督中,只有兩廣總督是滿人。這無形中為後來的“同光中興”輸送了人才,也為太平天國的平定夯實了基礎。這一點,可以看出肅順做事的能力和魄力。

肅順的治理手段也是相當嚴厲,“戊午科場案”的爆發,徹底曝光了清朝的內部腐敗。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肅順奉旨徹查此事,將所有涉案人員全部斬首了,一點都不顧及情面。類似的這些治理舉措,讓肅順多了很多的“敵人”。

"

曾國藩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原話是:“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迥異尋常。近世如陸、何、肅、陳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終... ...”

這裡的“肅”就是愛新覺羅·肅順。

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提起肅順此人,更多的人則是通過“辛酉政變”事件知道的他。那麼,歷史上的肅順真如清宮劇中的那般,因為其飛揚跋扈的性格而成為了宮廷之爭的犧牲品麼?其實,除了行事霸道之外,肅順的個人人品和其個人能力在那個年代算得上是佼佼者了。

庶生的肅順,雖說,是“鐵帽子王”之一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後代,卻沒有什麼地位,年少時終日在市井中廝混。後來,成為了咸豐帝的御前侍衛,由於,他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提出“嚴禁令、重法紀、鋤奸宄”的九字治國方針,被咸豐賞識,自此,開啟了他的仕途之路。

但是,正由於其“敢說敢為”,也為其埋下了被“清除”的禍根。

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不同於那些“八面玲瓏”的大臣們,肅順的幾次諫言都說到了咸豐的心坎裡,比如:“嚴禁令,重法紀,鋤奸宄。”和“入贊密勿,所言蔑不見聽。”於是,他很快從禮部尚書升任為內大臣,又至戶部尚書,而此時的咸豐卻是整日泡在後宮,朝政的重要事務都讓肅順去打理。

這一時,肅順權傾朝野,很快身邊集結了不少攀高結貴的官員們,形成了“肅黨”。雖為滿人後代,肅順卻一點也看不慣他們的一些行事作風,還公開表達了這種不滿。他最早提出要斷了旗人的供養,這些言論遭到了很多滿人的“記恨”,行刑當天,許多八旗子弟追著囚車罵他。

就如近代史學家黃浚的評價,一針見血指出肅順“倒臺”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因為其“治事之猛,識別之精,不避權貴,尤不顧八旗貴胄,故宗室旗人,恨之尤甚。”

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清朝一直奉行的就是“重滿抑漢”國策,那時,出將入相對於漢人而言就是“夢想”。當時太,平天國亂起,八旗綠營之兵潰不成軍,肅順就提出:要重用漢族官員,並推薦了曾國藩、左宗棠和胡林翼等人,還對他們相當器重。

於是,到咸豐病逝前,十五省巡撫中,只有安徽巡撫是滿人,而八大總督,再加上漕運和河道兩個總督中,只有兩廣總督是滿人。這無形中為後來的“同光中興”輸送了人才,也為太平天國的平定夯實了基礎。這一點,可以看出肅順做事的能力和魄力。

肅順的治理手段也是相當嚴厲,“戊午科場案”的爆發,徹底曝光了清朝的內部腐敗。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肅順奉旨徹查此事,將所有涉案人員全部斬首了,一點都不顧及情面。類似的這些治理舉措,讓肅順多了很多的“敵人”。

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肅順的這種“強勢”同樣表現在外交上。

他一直堅決抵制英法聯軍,不肯向任何國家的無理要求低頭。他甚至當著俄國人的面,怒斥《瑗琿條約》,並告知他們“《尼布楚條約》斷不能更改”。雖然,他的此種做法讓人“讚歎”,但是,此種方式卻能看出,肅順是缺乏基本的外交能力和沒有一個放眼世界的眼光。

另一件事情也坐實了肅順在處理“外交事務”上的不妥,通州談判的破裂就是由於其公然扣押英國公使,這也導致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事態的進一步發展。在內,肅順雷厲風行的作風得罪了八旗子弟和眾多官僚;在外,肅順的不妥協和西方列強“結了仇”。

於是,這兩方為了各自的利益,一拍即合,極力促成了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成為了肅順的“接班人”。咸豐生前想出的“八大臣”和兩宮皇太后共同輔佐同治皇帝,本是看好肅順的能力。誰知,沒將“滿人”放在眼中的肅順,早已成為了滿蒙官僚眼中不得不拔掉的“刺”。

"

曾國藩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原話是:“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迥異尋常。近世如陸、何、肅、陳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終... ...”

這裡的“肅”就是愛新覺羅·肅順。

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提起肅順此人,更多的人則是通過“辛酉政變”事件知道的他。那麼,歷史上的肅順真如清宮劇中的那般,因為其飛揚跋扈的性格而成為了宮廷之爭的犧牲品麼?其實,除了行事霸道之外,肅順的個人人品和其個人能力在那個年代算得上是佼佼者了。

庶生的肅順,雖說,是“鐵帽子王”之一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後代,卻沒有什麼地位,年少時終日在市井中廝混。後來,成為了咸豐帝的御前侍衛,由於,他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提出“嚴禁令、重法紀、鋤奸宄”的九字治國方針,被咸豐賞識,自此,開啟了他的仕途之路。

但是,正由於其“敢說敢為”,也為其埋下了被“清除”的禍根。

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不同於那些“八面玲瓏”的大臣們,肅順的幾次諫言都說到了咸豐的心坎裡,比如:“嚴禁令,重法紀,鋤奸宄。”和“入贊密勿,所言蔑不見聽。”於是,他很快從禮部尚書升任為內大臣,又至戶部尚書,而此時的咸豐卻是整日泡在後宮,朝政的重要事務都讓肅順去打理。

這一時,肅順權傾朝野,很快身邊集結了不少攀高結貴的官員們,形成了“肅黨”。雖為滿人後代,肅順卻一點也看不慣他們的一些行事作風,還公開表達了這種不滿。他最早提出要斷了旗人的供養,這些言論遭到了很多滿人的“記恨”,行刑當天,許多八旗子弟追著囚車罵他。

就如近代史學家黃浚的評價,一針見血指出肅順“倒臺”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因為其“治事之猛,識別之精,不避權貴,尤不顧八旗貴胄,故宗室旗人,恨之尤甚。”

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清朝一直奉行的就是“重滿抑漢”國策,那時,出將入相對於漢人而言就是“夢想”。當時太,平天國亂起,八旗綠營之兵潰不成軍,肅順就提出:要重用漢族官員,並推薦了曾國藩、左宗棠和胡林翼等人,還對他們相當器重。

於是,到咸豐病逝前,十五省巡撫中,只有安徽巡撫是滿人,而八大總督,再加上漕運和河道兩個總督中,只有兩廣總督是滿人。這無形中為後來的“同光中興”輸送了人才,也為太平天國的平定夯實了基礎。這一點,可以看出肅順做事的能力和魄力。

肅順的治理手段也是相當嚴厲,“戊午科場案”的爆發,徹底曝光了清朝的內部腐敗。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肅順奉旨徹查此事,將所有涉案人員全部斬首了,一點都不顧及情面。類似的這些治理舉措,讓肅順多了很多的“敵人”。

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肅順的這種“強勢”同樣表現在外交上。

他一直堅決抵制英法聯軍,不肯向任何國家的無理要求低頭。他甚至當著俄國人的面,怒斥《瑗琿條約》,並告知他們“《尼布楚條約》斷不能更改”。雖然,他的此種做法讓人“讚歎”,但是,此種方式卻能看出,肅順是缺乏基本的外交能力和沒有一個放眼世界的眼光。

另一件事情也坐實了肅順在處理“外交事務”上的不妥,通州談判的破裂就是由於其公然扣押英國公使,這也導致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事態的進一步發展。在內,肅順雷厲風行的作風得罪了八旗子弟和眾多官僚;在外,肅順的不妥協和西方列強“結了仇”。

於是,這兩方為了各自的利益,一拍即合,極力促成了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成為了肅順的“接班人”。咸豐生前想出的“八大臣”和兩宮皇太后共同輔佐同治皇帝,本是看好肅順的能力。誰知,沒將“滿人”放在眼中的肅順,早已成為了滿蒙官僚眼中不得不拔掉的“刺”。

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而對於有著極大的權力慾的慈禧而言,這只不過是“順勢而為”罷了。

話說,在咸豐帝病危之際,肅順為防止慈禧日後以母后擅權,曾建議咸豐帝仿效漢武帝賜死太子生母鉤弋夫人的做法,及早除掉那拉氏,以免後患無窮。咸豐帝心有不忍,所以,沒有采納肅順的建議,事後太監又在無意中透露了風聲,從而使得慈禧對肅順等人更加恨之入骨。

不知是肅順過於自信自己的判斷力,還是低估了慈禧的戰鬥力,那位他曾勸諫咸豐“不要留”的西太后,只是利用了“弔唁之名”這麼短的時間,就聯合了奕訢,緊接著在肅順送咸豐靈柩回京的途中,就拿掉了他對御林軍的控制權,自此,肅順的一生戛然而止。

肅順豈能不知慈禧的“無情”?只怕他還是書讀的不多吧,雖然,其有過目不忘的能力,但是,他還是忘了,對於競爭對手,一定要先除之才能後快。如果,肅順知道迎接自己的是這樣的下場,他之前做事,會不會做事再決絕些?

"

曾國藩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原話是:“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迥異尋常。近世如陸、何、肅、陳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終... ...”

這裡的“肅”就是愛新覺羅·肅順。

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提起肅順此人,更多的人則是通過“辛酉政變”事件知道的他。那麼,歷史上的肅順真如清宮劇中的那般,因為其飛揚跋扈的性格而成為了宮廷之爭的犧牲品麼?其實,除了行事霸道之外,肅順的個人人品和其個人能力在那個年代算得上是佼佼者了。

庶生的肅順,雖說,是“鐵帽子王”之一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後代,卻沒有什麼地位,年少時終日在市井中廝混。後來,成為了咸豐帝的御前侍衛,由於,他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提出“嚴禁令、重法紀、鋤奸宄”的九字治國方針,被咸豐賞識,自此,開啟了他的仕途之路。

但是,正由於其“敢說敢為”,也為其埋下了被“清除”的禍根。

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不同於那些“八面玲瓏”的大臣們,肅順的幾次諫言都說到了咸豐的心坎裡,比如:“嚴禁令,重法紀,鋤奸宄。”和“入贊密勿,所言蔑不見聽。”於是,他很快從禮部尚書升任為內大臣,又至戶部尚書,而此時的咸豐卻是整日泡在後宮,朝政的重要事務都讓肅順去打理。

這一時,肅順權傾朝野,很快身邊集結了不少攀高結貴的官員們,形成了“肅黨”。雖為滿人後代,肅順卻一點也看不慣他們的一些行事作風,還公開表達了這種不滿。他最早提出要斷了旗人的供養,這些言論遭到了很多滿人的“記恨”,行刑當天,許多八旗子弟追著囚車罵他。

就如近代史學家黃浚的評價,一針見血指出肅順“倒臺”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因為其“治事之猛,識別之精,不避權貴,尤不顧八旗貴胄,故宗室旗人,恨之尤甚。”

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清朝一直奉行的就是“重滿抑漢”國策,那時,出將入相對於漢人而言就是“夢想”。當時太,平天國亂起,八旗綠營之兵潰不成軍,肅順就提出:要重用漢族官員,並推薦了曾國藩、左宗棠和胡林翼等人,還對他們相當器重。

於是,到咸豐病逝前,十五省巡撫中,只有安徽巡撫是滿人,而八大總督,再加上漕運和河道兩個總督中,只有兩廣總督是滿人。這無形中為後來的“同光中興”輸送了人才,也為太平天國的平定夯實了基礎。這一點,可以看出肅順做事的能力和魄力。

肅順的治理手段也是相當嚴厲,“戊午科場案”的爆發,徹底曝光了清朝的內部腐敗。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肅順奉旨徹查此事,將所有涉案人員全部斬首了,一點都不顧及情面。類似的這些治理舉措,讓肅順多了很多的“敵人”。

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肅順的這種“強勢”同樣表現在外交上。

他一直堅決抵制英法聯軍,不肯向任何國家的無理要求低頭。他甚至當著俄國人的面,怒斥《瑗琿條約》,並告知他們“《尼布楚條約》斷不能更改”。雖然,他的此種做法讓人“讚歎”,但是,此種方式卻能看出,肅順是缺乏基本的外交能力和沒有一個放眼世界的眼光。

另一件事情也坐實了肅順在處理“外交事務”上的不妥,通州談判的破裂就是由於其公然扣押英國公使,這也導致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事態的進一步發展。在內,肅順雷厲風行的作風得罪了八旗子弟和眾多官僚;在外,肅順的不妥協和西方列強“結了仇”。

於是,這兩方為了各自的利益,一拍即合,極力促成了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成為了肅順的“接班人”。咸豐生前想出的“八大臣”和兩宮皇太后共同輔佐同治皇帝,本是看好肅順的能力。誰知,沒將“滿人”放在眼中的肅順,早已成為了滿蒙官僚眼中不得不拔掉的“刺”。

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而對於有著極大的權力慾的慈禧而言,這只不過是“順勢而為”罷了。

話說,在咸豐帝病危之際,肅順為防止慈禧日後以母后擅權,曾建議咸豐帝仿效漢武帝賜死太子生母鉤弋夫人的做法,及早除掉那拉氏,以免後患無窮。咸豐帝心有不忍,所以,沒有采納肅順的建議,事後太監又在無意中透露了風聲,從而使得慈禧對肅順等人更加恨之入骨。

不知是肅順過於自信自己的判斷力,還是低估了慈禧的戰鬥力,那位他曾勸諫咸豐“不要留”的西太后,只是利用了“弔唁之名”這麼短的時間,就聯合了奕訢,緊接著在肅順送咸豐靈柩回京的途中,就拿掉了他對御林軍的控制權,自此,肅順的一生戛然而止。

肅順豈能不知慈禧的“無情”?只怕他還是書讀的不多吧,雖然,其有過目不忘的能力,但是,他還是忘了,對於競爭對手,一定要先除之才能後快。如果,肅順知道迎接自己的是這樣的下場,他之前做事,會不會做事再決絕些?

這個人若是不死,慈禧根本囂張不起來,就因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臨刑前,肅順用杜牧的七絕《赤壁》為自己送行“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與其怪咸豐下不了狠心,為何不能讓自己心狠些?如果真是那樣,事態是不是可以扭轉也很難說了。肅順被殺後,郭嵩燾、曾國藩等扼腕嘆息。曾國藩慘然曰:“此冤獄也,自壞長城矣。”

參考資料:

【《清史稿·肅順傳》、《清宣宗實錄》、《越縵堂國事日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