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風呼嘯軍旗揚

中國近代史 銅鼓 蔣介石 盧德銘 人民網 2017-06-08

麗日晴空,懷著一腔敬意,我再次踏上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的叩訪之路。

瀏陽文家市,是個位於湘贛兩省四縣(市)交界處的鄉村古鎮,東接江西萬載、宜春,南接萍鄉,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因“文姓”大戶人家聚集而得其名。據說昔日毛澤東曾經風趣地對人說:“我母親姓文,來到文家市,就像來到了我的外婆家。”這裡盛產鞭炮煙花,經濟文化繁榮,地理位置優越,素有“東南鎖鑰、吳楚咽喉”之稱,歷為兵家必爭之地。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背靠青翠疊嶂的文華山,面朝碧波盪漾的南川河。這其實是一所具有清代中晚期建築風格的書院,飛簷翹角,古樸典雅。佇立在紀念館門樓前,仰望著高牆上郭沫若題寫的“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白底黑字,蒼勁飄逸,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毛澤東那首氣勢磅礴、壯懷激烈的《西江月·秋收起義》: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穿越時空,我又彷彿走進那崢嶸歲月……

會師紀念館由歷史陳列館和舊址兩部分組成。

陳列館以歷史事件為線索,按時間順序,將陳列設置成四個部分,再現當年的起義烽火。裡面存有毛澤東當年領導秋收起義革命活動的許多有關文獻、照片和實物。

舊址原系瀏陽八大書院之一,創辦於清代,初名文華書院,後更名為里仁學校。其結構和佈局基本上保存了原建築風格,三棟兩院,分左、中、右對稱佈局,一共四進,由講堂、大成殿、成德堂、文昌閣、魁星樓、武帝廟、操場等組成。

進舊址前門,迎面可見鑲有三個玻璃窗的水泥窗,中間玻璃窗裡掛著“中國工農紅軍第一面紅旗”。里仁學校大門兩側,一副紅底黑字的對聯赫然入目:“以文會友,為國儲才”。學校正門左右兩邊牆下角上,有當年紅軍書寫的大幅紅字標語“建立工農政權”“歡迎白軍士兵官長來當紅軍”等。會師舊址經過多次修葺,復原了毛澤東當年住房、前敵委員會會議室、會師操場、秋收起義部隊伙房等遺址,再現了當年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的壯闊雄偉場景。

1973年初春,文家市在和煦的陽光中迎來了美國著名作家、記者海倫·斯諾。她參觀會師舊址,仔細瞭解陳列,還訪問了紀念館附近廖家衝的農民彭家強……這一切,都給海倫留下了無比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她在後來的名著《毛澤東的故鄉》一書中盛讚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文家市轉兵。

青山幽徑,是她清麗韻致的生態底色;紅色沃土,是她浴血重生的錚錚傲骨——文家市,在中國革命史、建軍史上,註定要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927年,為了挽救中國革命,黨中央在漢口召開了緊急會議,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決定立即在湘鄂贛粵四省舉行秋收起義。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是為“八七”會議。會後,毛澤東到湖南,在長沙市郊沈家大屋召開了改組後的中共湖南省委會議,制定了秋收起義計劃。9月初,他在江西安源張家灣召開軍事會議,正式成立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指揮機關——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具體部署了起義各項事宜。參加起義的部隊主要由我黨掌握的革命軍隊和工農武裝組成,統一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二、三團。

1927年9月9日,湘贛邊界軍旗飄揚,霹靂震天。由黨中央特派員、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和總指揮盧德銘領導的秋收起義,迎著時代的暴風驟雨爆發了。它像驚雷,震撼著祖國的山川大地;它像火炬,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燎原烈火;它像航燈,指引著中國革命的道路。

秋收起義組建了第一支工農革命軍,亮出了共產黨領導的第一面人民軍隊鐮刀斧頭的鮮豔軍旗。在以奪取長沙為目標的進軍中,工農革命軍所轄三個團,分別在修水、安源、銅鼓三地發生武裝暴動。

秋收起義第三團是毛澤東親自指揮的。9月6日,他和瀏陽首任縣委書記潘心源等從安源出發後,在瀏陽和銅鼓的交界地遇敵。潘心源一見敵人盤查,有意將敵人引開。毛澤東估計敵人會追上來,便丟了一些銅板在路上,躲在長滿樹木雜草的水溝裡,團丁看到銅板,以為是他跑時掉的,就說:“還在前面,快追!快追!”毛澤東擺脫了敵軍的追趕,安全脫險。

9月10日,毛澤東趕到銅鼓,立即召集排以上幹部在團部肖家祠堂開了會。9月11日,第三團順利佔領了瀏陽白沙鎮,翌日又攻克了東門鎮。9月14日,敵人瘋狂反撲,為了保存實力,三團退到白沙上坪宿營。那是毛澤東湖南一師同學陳錫虞的老家,一個很偏僻的地方。這時,相繼傳來一團、二團進攻受挫的消息。毛澤東當機立斷,在上坪村下新屋召開三團連以上幹部參加的軍事會議,提出放棄原定攻打長沙的計劃,暫時向江西萍鄉方向轉移;隨即派人通知第一團儘快與第三團會合;並致信中共湖南省委,建議停止執行長沙暴動的計劃。17日,毛澤東率領三團從銅鼓返回瀏陽,在孫家塅附近趕上一團。前敵委決定19日三個團在文家市會師。

文家市是農村小鎮,當時各路起義部隊一下子聚集在這裡,小鎮頓時熱鬧起來。

1927年9月19日早飯後,工農革命軍第三團首先抵達文家市,擊潰了文家市偽團防局清鄉隊,砸爛團防局牢房,救出被關押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隨後,一團、二團也先後到達。

當晚,毛澤東在里仁學校後棟教室——成德堂主持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討論了部隊的進軍方向問題。在總指揮盧德銘等大多數前敵委員的支持下,果斷地否定了師長餘灑度堅持的“取瀏陽直攻長沙”的主張,決定將革命重心由城市轉入農村,部隊作戰略退卻,先退到萍鄉,然後退往湘南。文家市轉兵撥正了革命的航向。

秋收起義中,因受敵強我弱、國民黨反動派又早有防備等諸多因素影響,三個團雖英勇奮戰,終相繼失利,損失慘重。會師時,部隊由起義前的五千餘人,減員到一千五百多人。為了保存實力,重振士氣,毛澤東精心準備了一次鼓舞人心的演講。

20日清晨,在里仁學校操坪裡,聚集著艱苦轉戰來到文家市的工農革命軍。晨曦微露,毛澤東從里仁學校側門走了出來,他目光堅定,滿臉掛著笑,大聲說,中國革命沒有槍桿子不行。這次秋收起義雖然受挫折,但算不了什麼!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們的武裝鬥爭剛剛開始,萬事開頭難,幹革命就不要怕困難。我們有千千萬萬的工人和農民群眾的支持,只要我們團結一致,繼續勇敢戰鬥,勝利一定是屬於我們的。我們現在力量很小,還不能去攻打敵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應當先到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去,保存革命力量,發動農民群眾,開展土地革命。他還揮舞著拳頭,打了個生動的比喻:“我們現在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塊小石頭,蔣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總有一天,我們這塊小石頭,要打破蔣介石那口大水缸。”話音剛落,會師坪裡頓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事實上,正如毛澤東預言,1930年8月20日,當毛澤東、朱德親自率領紅一軍團回到文家市時,不僅取得了殲滅國民黨戴鬥垣一個旅的輝煌戰績,還解決了紅三軍團被圍堵的困境。8月23日,在瀏陽永和鎮石江村李家大屋,紅一軍團與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的紅三軍團勝利會師。24日,整編成立了赫赫有名的紅一方面軍。

當時趴在操場圍牆上,全神貫注地聆聽“毛委員”慷慨激昂演講的兩個細伢子,稍大的十四歲,叫楊勇,後來成了開國上將;稍小的才十二歲,叫胡耀邦,後來成了中共中央總書記。他們,續寫了文家市的紅色傳奇。

1927年9月21日,秋收起義部隊離開文家市,沿著湘贛邊界羅霄山脈南下,取道萍鄉,向農村進軍。一路戰鬥後,部隊剩下不到八百人。9月29日,在江西永新三灣,毛澤東將一個師整編為一個團,並且將支部建在連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就是黨史、軍史上著名的“三灣改編”。

10月27日,秋收起義部隊在毛澤東的率領下,迂迴曲折,歷盡艱難,終於到達茨坪,將工農革命軍的紅旗插上了井岡山。

彈指一揮間,九十年過去了。徜徉在文家市會師舊址的庭院內,凝眸牆頭上“打土豪分田地”的紅色標語,我耳際似乎響起那激越、嘹亮的衝鋒號角聲。撫今思昔,井岡夢與中國夢是一脈相承的。生活在今天的人們,理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用新的勝利去告慰那數以萬計、構築鋼鐵長城的烈士英靈,讓秋收起義精神更加光芒閃耀,讓迎風飄揚的軍旗更加鮮豔奪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