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絕命詩之我見

1898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大大加深了,各帝國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一批有識的仁人志士開始探索救國救民,變革圖強之路,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為首的維新派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發起了戊戌變法運動。但在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阻撓打壓下,變法僅維持了百餘日,便以失敗告終。康有為、梁啟超被迫流亡海外,有人勸譚嗣同也逃走,但身為官家子弟的譚嗣同卻大義凜然,慷慨陳詞: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始,而中國無,若有,請自嗣同始!坐等入獄,抱定了以自己生命喚醒民眾的決心。最後,和戊戌六君子就義於北京菜市口,令人惋惜!

譚嗣同絕命詩之我見

在獄中,譚嗣同借詩言志,揮毫在囚室牆壁上留下來絕筆之作: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其中張儉是東漢時期黨錮之爭的清流派,在逃亡追捕途中,為了不讓朋友受到牽連,看見友人家門過而不入。此處應為詩人自比。杜根是西漢時大臣,為了躲過抓捕,忍辱負重,裝死逃過劫難,此處應指康、樑等倖存者,這都無太大異議。

譚嗣同絕命詩之我見

我想獻芹的是對後兩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中兩崑崙的理解。有版本解釋一崑崙為康有為,一崑崙為譚嗣同自己,鄙以為此說法尚能講通。而又一解釋說一崑崙為譚嗣同,另一崑崙為京都名俠大刀王武,竊以為就有點不著邊際了,大刀王武雖對維新派表示同情,但其民間俠客身份註定只是這場風暴的助陣者,成不了獨擋一面,左右風雲的主角,不應該讓譚嗣同在絕命書中以“崑崙”相稱。綜觀譚嗣同這首絕命詩的立意,是想表明一種甘心情願自蹈死地,以身酬命喚醒民眾,激勵同道完成未競事業的情懷。張儉代表的是以自己為首的戊戌六君子捨身求是去崑崙那一類人;杜根代表的是以康、樑為首忍辱遠遁,負重前行留崑崙的那一類人。譚嗣同在刑場上慷慨激昂臨,臨刀高呼:“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也是代表一同就義的眾死者發出的視死如歸的吶喊。所以不才以為兩崑崙並不是特指莫兩個人,應是一崑崙為以他為首,甘赴死地,以期眾醒的一類人;一是以康、樑為首遠遁他鄉,伺機重起的那一類人。

譚嗣同絕命詩之我見

©歷史真相揭祕原創投稿,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作者:劉文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