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此番我將要拜訪的祗陀林,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夕曾和市檔案館的同志一同來到這裡,採訪了揚州佛教協會前副祕書長,現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元慶法師,聽她講述了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此番我將要拜訪的祗陀林,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夕曾和市檔案館的同志一同來到這裡,採訪了揚州佛教協會前副祕書長,現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元慶法師,聽她講述了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元慶法師與高旻寺來訪們人交談)

在揚州佛教界,元慶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廣受尊敬的人物。元慶法師,俗名許元慶,1928年出生在揚州江都區邵伯鎮昭關村。元慶自出生那年,當地大旱,收成全無。為不讓年幼的元慶餓死,父母狠狠心將年僅3歲的她,送到在揚州城七觀音庵出家的倆個姨媽那裡寄養。

從此,元慶便與佛門結下了終身的緣:17歲剃髮、22歲在句容寶華山受戒,正式皈依佛門。在庵院中與青燈、佛卷、木魚為伴,過著清修的生活。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此番我將要拜訪的祗陀林,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夕曾和市檔案館的同志一同來到這裡,採訪了揚州佛教協會前副祕書長,現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元慶法師,聽她講述了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元慶法師與高旻寺來訪們人交談)

在揚州佛教界,元慶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廣受尊敬的人物。元慶法師,俗名許元慶,1928年出生在揚州江都區邵伯鎮昭關村。元慶自出生那年,當地大旱,收成全無。為不讓年幼的元慶餓死,父母狠狠心將年僅3歲的她,送到在揚州城七觀音庵出家的倆個姨媽那裡寄養。

從此,元慶便與佛門結下了終身的緣:17歲剃髮、22歲在句容寶華山受戒,正式皈依佛門。在庵院中與青燈、佛卷、木魚為伴,過著清修的生活。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圖片來自網絡)

元慶法師面對來訪者,侃侃而談。老人家頭腦清清晰,思路敏捷。當說起鹽商、引市街和祗陀林時,娓娓道來。在她的講述裡,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名字鮮活於聽者面前——徐寶山、孫閬仙、孫紹陶、王芳谷...... 須知:百年之前那樁震驚朝野的驚天爆炸案,就曾發生在一牆之隔的祗陀林。

老人家記憶的洪水決堤般湧出,伴著天井裡涼晒著的春鹹菜,散發出濃郁的鹹香味兒。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此番我將要拜訪的祗陀林,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夕曾和市檔案館的同志一同來到這裡,採訪了揚州佛教協會前副祕書長,現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元慶法師,聽她講述了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元慶法師與高旻寺來訪們人交談)

在揚州佛教界,元慶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廣受尊敬的人物。元慶法師,俗名許元慶,1928年出生在揚州江都區邵伯鎮昭關村。元慶自出生那年,當地大旱,收成全無。為不讓年幼的元慶餓死,父母狠狠心將年僅3歲的她,送到在揚州城七觀音庵出家的倆個姨媽那裡寄養。

從此,元慶便與佛門結下了終身的緣:17歲剃髮、22歲在句容寶華山受戒,正式皈依佛門。在庵院中與青燈、佛卷、木魚為伴,過著清修的生活。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圖片來自網絡)

元慶法師面對來訪者,侃侃而談。老人家頭腦清清晰,思路敏捷。當說起鹽商、引市街和祗陀林時,娓娓道來。在她的講述裡,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名字鮮活於聽者面前——徐寶山、孫閬仙、孫紹陶、王芳谷...... 須知:百年之前那樁震驚朝野的驚天爆炸案,就曾發生在一牆之隔的祗陀林。

老人家記憶的洪水決堤般湧出,伴著天井裡涼晒著的春鹹菜,散發出濃郁的鹹香味兒。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九旬高齡的元慶法師)

說起徐寶山,歷史上可是一個風雲人物。清末民初,政權交替頻繁,社會劇烈震盪,亂世出梟雄,為各種人物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而徐寶山,就是一個混跡於鎮江和揚州江面上的大鹽梟,後來成為民國早期的大軍閥。

距今106年(1913年)5月24日的早上,位於揚州引市街36號的軍政都督府,突然傳來的一聲巨響,震撼了古城——揚州軍政分府督軍、民國上將徐寶山被炸身亡。消息迅速擴散,被當天全國所有報館鋪天蓋地報道,一時間震驚朝野。

大總統袁世凱痛呼“賊害勳良,深堪駭悼”,並親自寫祭文派人赴揚州悼念、副總統黎元洪通電各省,譴責此次暗殺,並送輓聯。還有山西都督閻錫山、奉天都督張作霖、天津都督馮國璋,以及康有為、章炳麟、張謇等人紛紛致電弔唁送輓聯哀悼。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此番我將要拜訪的祗陀林,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夕曾和市檔案館的同志一同來到這裡,採訪了揚州佛教協會前副祕書長,現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元慶法師,聽她講述了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元慶法師與高旻寺來訪們人交談)

在揚州佛教界,元慶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廣受尊敬的人物。元慶法師,俗名許元慶,1928年出生在揚州江都區邵伯鎮昭關村。元慶自出生那年,當地大旱,收成全無。為不讓年幼的元慶餓死,父母狠狠心將年僅3歲的她,送到在揚州城七觀音庵出家的倆個姨媽那裡寄養。

從此,元慶便與佛門結下了終身的緣:17歲剃髮、22歲在句容寶華山受戒,正式皈依佛門。在庵院中與青燈、佛卷、木魚為伴,過著清修的生活。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圖片來自網絡)

元慶法師面對來訪者,侃侃而談。老人家頭腦清清晰,思路敏捷。當說起鹽商、引市街和祗陀林時,娓娓道來。在她的講述裡,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名字鮮活於聽者面前——徐寶山、孫閬仙、孫紹陶、王芳谷...... 須知:百年之前那樁震驚朝野的驚天爆炸案,就曾發生在一牆之隔的祗陀林。

老人家記憶的洪水決堤般湧出,伴著天井裡涼晒著的春鹹菜,散發出濃郁的鹹香味兒。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九旬高齡的元慶法師)

說起徐寶山,歷史上可是一個風雲人物。清末民初,政權交替頻繁,社會劇烈震盪,亂世出梟雄,為各種人物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而徐寶山,就是一個混跡於鎮江和揚州江面上的大鹽梟,後來成為民國早期的大軍閥。

距今106年(1913年)5月24日的早上,位於揚州引市街36號的軍政都督府,突然傳來的一聲巨響,震撼了古城——揚州軍政分府督軍、民國上將徐寶山被炸身亡。消息迅速擴散,被當天全國所有報館鋪天蓋地報道,一時間震驚朝野。

大總統袁世凱痛呼“賊害勳良,深堪駭悼”,並親自寫祭文派人赴揚州悼念、副總統黎元洪通電各省,譴責此次暗殺,並送輓聯。還有山西都督閻錫山、奉天都督張作霖、天津都督馮國璋,以及康有為、章炳麟、張謇等人紛紛致電弔唁送輓聯哀悼。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大鹽梟徐寶山)

史載:徐寶山,鎮江人,篾匠出身。因其性情豪爽,屬虎,因而綽號“徐老虎”。當時兵荒馬亂,徐寶山憑一身武功浪跡江湖,因殺死一個欺壓民女的旗兵,逃亡路上加入了青幫,逐步成為鎮江和揚州一帶鹽幫的當家。才三十出頭的徐寶山擁眾數萬,長江沿岸、大運河上,到處懸掛著他"春寶堂"字號的漕船達到七百多艘。

1900年正月,中國社會激流湧動,各地英豪揭竿為旗。徐寶山乘亂行動,以“兩江兩湖兵馬大元帥”的名義貼出告示,要北上造反。朝廷得知大為震驚,對徐寶山進行招安,使之搖身一變成了朝廷命官。

辛亥八月,武昌起義打響。辛亥九月十八日,徐寶山率軍鎮壓了揚州孫天生起義,成立揚州軍政分府,徐寶山任軍政長官,宣佈揚州光復。此時的徐寶山又成了辛亥革命黨人的中堅。

1912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命徐寶山為第二軍上將軍長,兼揚州軍政長官。他在南京見到孫中山和黃興,非常欽佩,認為革命黨定能問鼎天下。於是慷慨請纓,願為北伐“袁逆”的先鋒。然而,隨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他又轉而效忠袁氏,因此深得袁氏喜愛。如此一來,徐寶山便完全站到了革命黨的對立面,再加上徐寶山掌握的揚州、鎮江等地是最重要的財稅區,因此革命黨人決定將其除掉。

徐寶山雖無文化,卻雅好古董。1913年春,他託人去上海想買一個名為“美人薺”的花瓶。然而,此消息卻被革命黨人截獲,上海督軍陳其美找來炸彈專家,製造了一枚炸彈,裝在精美木匣內。於5月23日派人送到揚州徐府,並一再關照警衛,因價值連城一定要徐寶山本人打開。

次日一早,徐寶山在家剛剃好頭還沒沖洗,就有人來報,說是袁世凱送來一隻古董瓷花瓶。聞訊,徐寶山驚喜不已,親自打開木匣,他用小腹抵住木匣,用力開啟。但剛一打開木匣,就聽“轟”的一聲巨響,一代梟雄被炸得腹裂肢斷,血肉橫飛,就此喪命。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此番我將要拜訪的祗陀林,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夕曾和市檔案館的同志一同來到這裡,採訪了揚州佛教協會前副祕書長,現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元慶法師,聽她講述了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元慶法師與高旻寺來訪們人交談)

在揚州佛教界,元慶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廣受尊敬的人物。元慶法師,俗名許元慶,1928年出生在揚州江都區邵伯鎮昭關村。元慶自出生那年,當地大旱,收成全無。為不讓年幼的元慶餓死,父母狠狠心將年僅3歲的她,送到在揚州城七觀音庵出家的倆個姨媽那裡寄養。

從此,元慶便與佛門結下了終身的緣:17歲剃髮、22歲在句容寶華山受戒,正式皈依佛門。在庵院中與青燈、佛卷、木魚為伴,過著清修的生活。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圖片來自網絡)

元慶法師面對來訪者,侃侃而談。老人家頭腦清清晰,思路敏捷。當說起鹽商、引市街和祗陀林時,娓娓道來。在她的講述裡,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名字鮮活於聽者面前——徐寶山、孫閬仙、孫紹陶、王芳谷...... 須知:百年之前那樁震驚朝野的驚天爆炸案,就曾發生在一牆之隔的祗陀林。

老人家記憶的洪水決堤般湧出,伴著天井裡涼晒著的春鹹菜,散發出濃郁的鹹香味兒。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九旬高齡的元慶法師)

說起徐寶山,歷史上可是一個風雲人物。清末民初,政權交替頻繁,社會劇烈震盪,亂世出梟雄,為各種人物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而徐寶山,就是一個混跡於鎮江和揚州江面上的大鹽梟,後來成為民國早期的大軍閥。

距今106年(1913年)5月24日的早上,位於揚州引市街36號的軍政都督府,突然傳來的一聲巨響,震撼了古城——揚州軍政分府督軍、民國上將徐寶山被炸身亡。消息迅速擴散,被當天全國所有報館鋪天蓋地報道,一時間震驚朝野。

大總統袁世凱痛呼“賊害勳良,深堪駭悼”,並親自寫祭文派人赴揚州悼念、副總統黎元洪通電各省,譴責此次暗殺,並送輓聯。還有山西都督閻錫山、奉天都督張作霖、天津都督馮國璋,以及康有為、章炳麟、張謇等人紛紛致電弔唁送輓聯哀悼。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大鹽梟徐寶山)

史載:徐寶山,鎮江人,篾匠出身。因其性情豪爽,屬虎,因而綽號“徐老虎”。當時兵荒馬亂,徐寶山憑一身武功浪跡江湖,因殺死一個欺壓民女的旗兵,逃亡路上加入了青幫,逐步成為鎮江和揚州一帶鹽幫的當家。才三十出頭的徐寶山擁眾數萬,長江沿岸、大運河上,到處懸掛著他"春寶堂"字號的漕船達到七百多艘。

1900年正月,中國社會激流湧動,各地英豪揭竿為旗。徐寶山乘亂行動,以“兩江兩湖兵馬大元帥”的名義貼出告示,要北上造反。朝廷得知大為震驚,對徐寶山進行招安,使之搖身一變成了朝廷命官。

辛亥八月,武昌起義打響。辛亥九月十八日,徐寶山率軍鎮壓了揚州孫天生起義,成立揚州軍政分府,徐寶山任軍政長官,宣佈揚州光復。此時的徐寶山又成了辛亥革命黨人的中堅。

1912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命徐寶山為第二軍上將軍長,兼揚州軍政長官。他在南京見到孫中山和黃興,非常欽佩,認為革命黨定能問鼎天下。於是慷慨請纓,願為北伐“袁逆”的先鋒。然而,隨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他又轉而效忠袁氏,因此深得袁氏喜愛。如此一來,徐寶山便完全站到了革命黨的對立面,再加上徐寶山掌握的揚州、鎮江等地是最重要的財稅區,因此革命黨人決定將其除掉。

徐寶山雖無文化,卻雅好古董。1913年春,他託人去上海想買一個名為“美人薺”的花瓶。然而,此消息卻被革命黨人截獲,上海督軍陳其美找來炸彈專家,製造了一枚炸彈,裝在精美木匣內。於5月23日派人送到揚州徐府,並一再關照警衛,因價值連城一定要徐寶山本人打開。

次日一早,徐寶山在家剛剃好頭還沒沖洗,就有人來報,說是袁世凱送來一隻古董瓷花瓶。聞訊,徐寶山驚喜不已,親自打開木匣,他用小腹抵住木匣,用力開啟。但剛一打開木匣,就聽“轟”的一聲巨響,一代梟雄被炸得腹裂肢斷,血肉橫飛,就此喪命。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被炸身亡現場)

徐寶山的死,對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影響不大。但他的生死卻直接影響到其家人的命運。比如徐寶山的二夫人孫閬仙。

孫閬仙(1883—1947),揚州人。徐寶山到揚州做都督時,認識了美女加才女的孫閬仙,並娶為姨太太。徐寶山被刺殺後,年方三十的孫閬仙萬念俱灰,決意皈依佛門。她將引市街的徐宅改成為庵堂“祗陀林”,並親為題名。由其堂妹,也是徐寶山的三夫人剃度出家任主持,孫閬仙則帶發修心,法號朗潛。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此番我將要拜訪的祗陀林,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夕曾和市檔案館的同志一同來到這裡,採訪了揚州佛教協會前副祕書長,現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元慶法師,聽她講述了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元慶法師與高旻寺來訪們人交談)

在揚州佛教界,元慶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廣受尊敬的人物。元慶法師,俗名許元慶,1928年出生在揚州江都區邵伯鎮昭關村。元慶自出生那年,當地大旱,收成全無。為不讓年幼的元慶餓死,父母狠狠心將年僅3歲的她,送到在揚州城七觀音庵出家的倆個姨媽那裡寄養。

從此,元慶便與佛門結下了終身的緣:17歲剃髮、22歲在句容寶華山受戒,正式皈依佛門。在庵院中與青燈、佛卷、木魚為伴,過著清修的生活。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圖片來自網絡)

元慶法師面對來訪者,侃侃而談。老人家頭腦清清晰,思路敏捷。當說起鹽商、引市街和祗陀林時,娓娓道來。在她的講述裡,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名字鮮活於聽者面前——徐寶山、孫閬仙、孫紹陶、王芳谷...... 須知:百年之前那樁震驚朝野的驚天爆炸案,就曾發生在一牆之隔的祗陀林。

老人家記憶的洪水決堤般湧出,伴著天井裡涼晒著的春鹹菜,散發出濃郁的鹹香味兒。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九旬高齡的元慶法師)

說起徐寶山,歷史上可是一個風雲人物。清末民初,政權交替頻繁,社會劇烈震盪,亂世出梟雄,為各種人物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而徐寶山,就是一個混跡於鎮江和揚州江面上的大鹽梟,後來成為民國早期的大軍閥。

距今106年(1913年)5月24日的早上,位於揚州引市街36號的軍政都督府,突然傳來的一聲巨響,震撼了古城——揚州軍政分府督軍、民國上將徐寶山被炸身亡。消息迅速擴散,被當天全國所有報館鋪天蓋地報道,一時間震驚朝野。

大總統袁世凱痛呼“賊害勳良,深堪駭悼”,並親自寫祭文派人赴揚州悼念、副總統黎元洪通電各省,譴責此次暗殺,並送輓聯。還有山西都督閻錫山、奉天都督張作霖、天津都督馮國璋,以及康有為、章炳麟、張謇等人紛紛致電弔唁送輓聯哀悼。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大鹽梟徐寶山)

史載:徐寶山,鎮江人,篾匠出身。因其性情豪爽,屬虎,因而綽號“徐老虎”。當時兵荒馬亂,徐寶山憑一身武功浪跡江湖,因殺死一個欺壓民女的旗兵,逃亡路上加入了青幫,逐步成為鎮江和揚州一帶鹽幫的當家。才三十出頭的徐寶山擁眾數萬,長江沿岸、大運河上,到處懸掛著他"春寶堂"字號的漕船達到七百多艘。

1900年正月,中國社會激流湧動,各地英豪揭竿為旗。徐寶山乘亂行動,以“兩江兩湖兵馬大元帥”的名義貼出告示,要北上造反。朝廷得知大為震驚,對徐寶山進行招安,使之搖身一變成了朝廷命官。

辛亥八月,武昌起義打響。辛亥九月十八日,徐寶山率軍鎮壓了揚州孫天生起義,成立揚州軍政分府,徐寶山任軍政長官,宣佈揚州光復。此時的徐寶山又成了辛亥革命黨人的中堅。

1912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命徐寶山為第二軍上將軍長,兼揚州軍政長官。他在南京見到孫中山和黃興,非常欽佩,認為革命黨定能問鼎天下。於是慷慨請纓,願為北伐“袁逆”的先鋒。然而,隨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他又轉而效忠袁氏,因此深得袁氏喜愛。如此一來,徐寶山便完全站到了革命黨的對立面,再加上徐寶山掌握的揚州、鎮江等地是最重要的財稅區,因此革命黨人決定將其除掉。

徐寶山雖無文化,卻雅好古董。1913年春,他託人去上海想買一個名為“美人薺”的花瓶。然而,此消息卻被革命黨人截獲,上海督軍陳其美找來炸彈專家,製造了一枚炸彈,裝在精美木匣內。於5月23日派人送到揚州徐府,並一再關照警衛,因價值連城一定要徐寶山本人打開。

次日一早,徐寶山在家剛剃好頭還沒沖洗,就有人來報,說是袁世凱送來一隻古董瓷花瓶。聞訊,徐寶山驚喜不已,親自打開木匣,他用小腹抵住木匣,用力開啟。但剛一打開木匣,就聽“轟”的一聲巨響,一代梟雄被炸得腹裂肢斷,血肉橫飛,就此喪命。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被炸身亡現場)

徐寶山的死,對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影響不大。但他的生死卻直接影響到其家人的命運。比如徐寶山的二夫人孫閬仙。

孫閬仙(1883—1947),揚州人。徐寶山到揚州做都督時,認識了美女加才女的孫閬仙,並娶為姨太太。徐寶山被刺殺後,年方三十的孫閬仙萬念俱灰,決意皈依佛門。她將引市街的徐宅改成為庵堂“祗陀林”,並親為題名。由其堂妹,也是徐寶山的三夫人剃度出家任主持,孫閬仙則帶發修心,法號朗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相片裡的孫閬仙濃眉大眼,透著一股子豪氣)

孫閬仙是位才貌雙全的女子,被譽為民國揚州八大美女之一。能詩文,擅畫梅,通曉歌舞,尤精古琴。自古理想的婚姻模式為才子佳人、英雄美人。所以孫閬仙欣賞徐寶山的英豪之氣,他們的相遇情投意合。

孫閬仙積極為其夫出謀劃策,她勸說徐寶山禮賢下士,招攬文人智者。詩人吳召封、胡震、書法家吉亮工、鹽商首領方爾鹹與周樹年等眾多社會名流均被羅致于徐寶山幕中。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此番我將要拜訪的祗陀林,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夕曾和市檔案館的同志一同來到這裡,採訪了揚州佛教協會前副祕書長,現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元慶法師,聽她講述了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元慶法師與高旻寺來訪們人交談)

在揚州佛教界,元慶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廣受尊敬的人物。元慶法師,俗名許元慶,1928年出生在揚州江都區邵伯鎮昭關村。元慶自出生那年,當地大旱,收成全無。為不讓年幼的元慶餓死,父母狠狠心將年僅3歲的她,送到在揚州城七觀音庵出家的倆個姨媽那裡寄養。

從此,元慶便與佛門結下了終身的緣:17歲剃髮、22歲在句容寶華山受戒,正式皈依佛門。在庵院中與青燈、佛卷、木魚為伴,過著清修的生活。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圖片來自網絡)

元慶法師面對來訪者,侃侃而談。老人家頭腦清清晰,思路敏捷。當說起鹽商、引市街和祗陀林時,娓娓道來。在她的講述裡,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名字鮮活於聽者面前——徐寶山、孫閬仙、孫紹陶、王芳谷...... 須知:百年之前那樁震驚朝野的驚天爆炸案,就曾發生在一牆之隔的祗陀林。

老人家記憶的洪水決堤般湧出,伴著天井裡涼晒著的春鹹菜,散發出濃郁的鹹香味兒。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九旬高齡的元慶法師)

說起徐寶山,歷史上可是一個風雲人物。清末民初,政權交替頻繁,社會劇烈震盪,亂世出梟雄,為各種人物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而徐寶山,就是一個混跡於鎮江和揚州江面上的大鹽梟,後來成為民國早期的大軍閥。

距今106年(1913年)5月24日的早上,位於揚州引市街36號的軍政都督府,突然傳來的一聲巨響,震撼了古城——揚州軍政分府督軍、民國上將徐寶山被炸身亡。消息迅速擴散,被當天全國所有報館鋪天蓋地報道,一時間震驚朝野。

大總統袁世凱痛呼“賊害勳良,深堪駭悼”,並親自寫祭文派人赴揚州悼念、副總統黎元洪通電各省,譴責此次暗殺,並送輓聯。還有山西都督閻錫山、奉天都督張作霖、天津都督馮國璋,以及康有為、章炳麟、張謇等人紛紛致電弔唁送輓聯哀悼。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大鹽梟徐寶山)

史載:徐寶山,鎮江人,篾匠出身。因其性情豪爽,屬虎,因而綽號“徐老虎”。當時兵荒馬亂,徐寶山憑一身武功浪跡江湖,因殺死一個欺壓民女的旗兵,逃亡路上加入了青幫,逐步成為鎮江和揚州一帶鹽幫的當家。才三十出頭的徐寶山擁眾數萬,長江沿岸、大運河上,到處懸掛著他"春寶堂"字號的漕船達到七百多艘。

1900年正月,中國社會激流湧動,各地英豪揭竿為旗。徐寶山乘亂行動,以“兩江兩湖兵馬大元帥”的名義貼出告示,要北上造反。朝廷得知大為震驚,對徐寶山進行招安,使之搖身一變成了朝廷命官。

辛亥八月,武昌起義打響。辛亥九月十八日,徐寶山率軍鎮壓了揚州孫天生起義,成立揚州軍政分府,徐寶山任軍政長官,宣佈揚州光復。此時的徐寶山又成了辛亥革命黨人的中堅。

1912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命徐寶山為第二軍上將軍長,兼揚州軍政長官。他在南京見到孫中山和黃興,非常欽佩,認為革命黨定能問鼎天下。於是慷慨請纓,願為北伐“袁逆”的先鋒。然而,隨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他又轉而效忠袁氏,因此深得袁氏喜愛。如此一來,徐寶山便完全站到了革命黨的對立面,再加上徐寶山掌握的揚州、鎮江等地是最重要的財稅區,因此革命黨人決定將其除掉。

徐寶山雖無文化,卻雅好古董。1913年春,他託人去上海想買一個名為“美人薺”的花瓶。然而,此消息卻被革命黨人截獲,上海督軍陳其美找來炸彈專家,製造了一枚炸彈,裝在精美木匣內。於5月23日派人送到揚州徐府,並一再關照警衛,因價值連城一定要徐寶山本人打開。

次日一早,徐寶山在家剛剃好頭還沒沖洗,就有人來報,說是袁世凱送來一隻古董瓷花瓶。聞訊,徐寶山驚喜不已,親自打開木匣,他用小腹抵住木匣,用力開啟。但剛一打開木匣,就聽“轟”的一聲巨響,一代梟雄被炸得腹裂肢斷,血肉橫飛,就此喪命。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被炸身亡現場)

徐寶山的死,對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影響不大。但他的生死卻直接影響到其家人的命運。比如徐寶山的二夫人孫閬仙。

孫閬仙(1883—1947),揚州人。徐寶山到揚州做都督時,認識了美女加才女的孫閬仙,並娶為姨太太。徐寶山被刺殺後,年方三十的孫閬仙萬念俱灰,決意皈依佛門。她將引市街的徐宅改成為庵堂“祗陀林”,並親為題名。由其堂妹,也是徐寶山的三夫人剃度出家任主持,孫閬仙則帶發修心,法號朗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相片裡的孫閬仙濃眉大眼,透著一股子豪氣)

孫閬仙是位才貌雙全的女子,被譽為民國揚州八大美女之一。能詩文,擅畫梅,通曉歌舞,尤精古琴。自古理想的婚姻模式為才子佳人、英雄美人。所以孫閬仙欣賞徐寶山的英豪之氣,他們的相遇情投意合。

孫閬仙積極為其夫出謀劃策,她勸說徐寶山禮賢下士,招攬文人智者。詩人吳召封、胡震、書法家吉亮工、鹽商首領方爾鹹與周樹年等眾多社會名流均被羅致于徐寶山幕中。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革命軍北伐時,孫閬仙捐出了自己過生日時收到的五千元禮金,充作軍餉。並組織女子北伐隊,自任隊長。孫閬仙一身戎裝,腰挎雙槍,英姿颯爽,氣度非凡,紅極一時。孫閬仙還資助揚州私立女子公學,倡導女權、致力於婦女解放,深得社會稱讚。

徐寶山死後,孫閬仙信佛廣做善事,將家中值錢之物變賣,在瘦西湖裡建起一座“徐園”,又修築了“徐園”門前的長堤和瓜洲三十里駁岸。同時廣為資助貧困百姓。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此番我將要拜訪的祗陀林,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夕曾和市檔案館的同志一同來到這裡,採訪了揚州佛教協會前副祕書長,現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元慶法師,聽她講述了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元慶法師與高旻寺來訪們人交談)

在揚州佛教界,元慶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廣受尊敬的人物。元慶法師,俗名許元慶,1928年出生在揚州江都區邵伯鎮昭關村。元慶自出生那年,當地大旱,收成全無。為不讓年幼的元慶餓死,父母狠狠心將年僅3歲的她,送到在揚州城七觀音庵出家的倆個姨媽那裡寄養。

從此,元慶便與佛門結下了終身的緣:17歲剃髮、22歲在句容寶華山受戒,正式皈依佛門。在庵院中與青燈、佛卷、木魚為伴,過著清修的生活。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圖片來自網絡)

元慶法師面對來訪者,侃侃而談。老人家頭腦清清晰,思路敏捷。當說起鹽商、引市街和祗陀林時,娓娓道來。在她的講述裡,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名字鮮活於聽者面前——徐寶山、孫閬仙、孫紹陶、王芳谷...... 須知:百年之前那樁震驚朝野的驚天爆炸案,就曾發生在一牆之隔的祗陀林。

老人家記憶的洪水決堤般湧出,伴著天井裡涼晒著的春鹹菜,散發出濃郁的鹹香味兒。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九旬高齡的元慶法師)

說起徐寶山,歷史上可是一個風雲人物。清末民初,政權交替頻繁,社會劇烈震盪,亂世出梟雄,為各種人物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而徐寶山,就是一個混跡於鎮江和揚州江面上的大鹽梟,後來成為民國早期的大軍閥。

距今106年(1913年)5月24日的早上,位於揚州引市街36號的軍政都督府,突然傳來的一聲巨響,震撼了古城——揚州軍政分府督軍、民國上將徐寶山被炸身亡。消息迅速擴散,被當天全國所有報館鋪天蓋地報道,一時間震驚朝野。

大總統袁世凱痛呼“賊害勳良,深堪駭悼”,並親自寫祭文派人赴揚州悼念、副總統黎元洪通電各省,譴責此次暗殺,並送輓聯。還有山西都督閻錫山、奉天都督張作霖、天津都督馮國璋,以及康有為、章炳麟、張謇等人紛紛致電弔唁送輓聯哀悼。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大鹽梟徐寶山)

史載:徐寶山,鎮江人,篾匠出身。因其性情豪爽,屬虎,因而綽號“徐老虎”。當時兵荒馬亂,徐寶山憑一身武功浪跡江湖,因殺死一個欺壓民女的旗兵,逃亡路上加入了青幫,逐步成為鎮江和揚州一帶鹽幫的當家。才三十出頭的徐寶山擁眾數萬,長江沿岸、大運河上,到處懸掛著他"春寶堂"字號的漕船達到七百多艘。

1900年正月,中國社會激流湧動,各地英豪揭竿為旗。徐寶山乘亂行動,以“兩江兩湖兵馬大元帥”的名義貼出告示,要北上造反。朝廷得知大為震驚,對徐寶山進行招安,使之搖身一變成了朝廷命官。

辛亥八月,武昌起義打響。辛亥九月十八日,徐寶山率軍鎮壓了揚州孫天生起義,成立揚州軍政分府,徐寶山任軍政長官,宣佈揚州光復。此時的徐寶山又成了辛亥革命黨人的中堅。

1912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命徐寶山為第二軍上將軍長,兼揚州軍政長官。他在南京見到孫中山和黃興,非常欽佩,認為革命黨定能問鼎天下。於是慷慨請纓,願為北伐“袁逆”的先鋒。然而,隨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他又轉而效忠袁氏,因此深得袁氏喜愛。如此一來,徐寶山便完全站到了革命黨的對立面,再加上徐寶山掌握的揚州、鎮江等地是最重要的財稅區,因此革命黨人決定將其除掉。

徐寶山雖無文化,卻雅好古董。1913年春,他託人去上海想買一個名為“美人薺”的花瓶。然而,此消息卻被革命黨人截獲,上海督軍陳其美找來炸彈專家,製造了一枚炸彈,裝在精美木匣內。於5月23日派人送到揚州徐府,並一再關照警衛,因價值連城一定要徐寶山本人打開。

次日一早,徐寶山在家剛剃好頭還沒沖洗,就有人來報,說是袁世凱送來一隻古董瓷花瓶。聞訊,徐寶山驚喜不已,親自打開木匣,他用小腹抵住木匣,用力開啟。但剛一打開木匣,就聽“轟”的一聲巨響,一代梟雄被炸得腹裂肢斷,血肉橫飛,就此喪命。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被炸身亡現場)

徐寶山的死,對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影響不大。但他的生死卻直接影響到其家人的命運。比如徐寶山的二夫人孫閬仙。

孫閬仙(1883—1947),揚州人。徐寶山到揚州做都督時,認識了美女加才女的孫閬仙,並娶為姨太太。徐寶山被刺殺後,年方三十的孫閬仙萬念俱灰,決意皈依佛門。她將引市街的徐宅改成為庵堂“祗陀林”,並親為題名。由其堂妹,也是徐寶山的三夫人剃度出家任主持,孫閬仙則帶發修心,法號朗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相片裡的孫閬仙濃眉大眼,透著一股子豪氣)

孫閬仙是位才貌雙全的女子,被譽為民國揚州八大美女之一。能詩文,擅畫梅,通曉歌舞,尤精古琴。自古理想的婚姻模式為才子佳人、英雄美人。所以孫閬仙欣賞徐寶山的英豪之氣,他們的相遇情投意合。

孫閬仙積極為其夫出謀劃策,她勸說徐寶山禮賢下士,招攬文人智者。詩人吳召封、胡震、書法家吉亮工、鹽商首領方爾鹹與周樹年等眾多社會名流均被羅致于徐寶山幕中。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革命軍北伐時,孫閬仙捐出了自己過生日時收到的五千元禮金,充作軍餉。並組織女子北伐隊,自任隊長。孫閬仙一身戎裝,腰挎雙槍,英姿颯爽,氣度非凡,紅極一時。孫閬仙還資助揚州私立女子公學,倡導女權、致力於婦女解放,深得社會稱讚。

徐寶山死後,孫閬仙信佛廣做善事,將家中值錢之物變賣,在瘦西湖裡建起一座“徐園”,又修築了“徐園”門前的長堤和瓜洲三十里駁岸。同時廣為資助貧困百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和三位夫人合影,右一為姨太太孫閬仙)

1947年,孫閬仙彷彿預知壽限已至,於逝前三日在祗陀林剃度正式出家,三月二十六日病逝。火化後葬于徐寶山祠堂近旁。

如今的“祗陀林”,已被批准為揚州市對外開放寺廟之一,庵堂陸續修復,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唸佛堂、玉佛殿、祖堂、法堂等房屋三十餘間,是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尼眾清修場所。這裡終日頌經號佛、青煙繚繞、木魚聲聲,成為一方佛緣之地。百年前那一場爆炸所激起的千層巨浪,早已經安靜平息。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此番我將要拜訪的祗陀林,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夕曾和市檔案館的同志一同來到這裡,採訪了揚州佛教協會前副祕書長,現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元慶法師,聽她講述了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元慶法師與高旻寺來訪們人交談)

在揚州佛教界,元慶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廣受尊敬的人物。元慶法師,俗名許元慶,1928年出生在揚州江都區邵伯鎮昭關村。元慶自出生那年,當地大旱,收成全無。為不讓年幼的元慶餓死,父母狠狠心將年僅3歲的她,送到在揚州城七觀音庵出家的倆個姨媽那裡寄養。

從此,元慶便與佛門結下了終身的緣:17歲剃髮、22歲在句容寶華山受戒,正式皈依佛門。在庵院中與青燈、佛卷、木魚為伴,過著清修的生活。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圖片來自網絡)

元慶法師面對來訪者,侃侃而談。老人家頭腦清清晰,思路敏捷。當說起鹽商、引市街和祗陀林時,娓娓道來。在她的講述裡,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名字鮮活於聽者面前——徐寶山、孫閬仙、孫紹陶、王芳谷...... 須知:百年之前那樁震驚朝野的驚天爆炸案,就曾發生在一牆之隔的祗陀林。

老人家記憶的洪水決堤般湧出,伴著天井裡涼晒著的春鹹菜,散發出濃郁的鹹香味兒。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九旬高齡的元慶法師)

說起徐寶山,歷史上可是一個風雲人物。清末民初,政權交替頻繁,社會劇烈震盪,亂世出梟雄,為各種人物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而徐寶山,就是一個混跡於鎮江和揚州江面上的大鹽梟,後來成為民國早期的大軍閥。

距今106年(1913年)5月24日的早上,位於揚州引市街36號的軍政都督府,突然傳來的一聲巨響,震撼了古城——揚州軍政分府督軍、民國上將徐寶山被炸身亡。消息迅速擴散,被當天全國所有報館鋪天蓋地報道,一時間震驚朝野。

大總統袁世凱痛呼“賊害勳良,深堪駭悼”,並親自寫祭文派人赴揚州悼念、副總統黎元洪通電各省,譴責此次暗殺,並送輓聯。還有山西都督閻錫山、奉天都督張作霖、天津都督馮國璋,以及康有為、章炳麟、張謇等人紛紛致電弔唁送輓聯哀悼。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大鹽梟徐寶山)

史載:徐寶山,鎮江人,篾匠出身。因其性情豪爽,屬虎,因而綽號“徐老虎”。當時兵荒馬亂,徐寶山憑一身武功浪跡江湖,因殺死一個欺壓民女的旗兵,逃亡路上加入了青幫,逐步成為鎮江和揚州一帶鹽幫的當家。才三十出頭的徐寶山擁眾數萬,長江沿岸、大運河上,到處懸掛著他"春寶堂"字號的漕船達到七百多艘。

1900年正月,中國社會激流湧動,各地英豪揭竿為旗。徐寶山乘亂行動,以“兩江兩湖兵馬大元帥”的名義貼出告示,要北上造反。朝廷得知大為震驚,對徐寶山進行招安,使之搖身一變成了朝廷命官。

辛亥八月,武昌起義打響。辛亥九月十八日,徐寶山率軍鎮壓了揚州孫天生起義,成立揚州軍政分府,徐寶山任軍政長官,宣佈揚州光復。此時的徐寶山又成了辛亥革命黨人的中堅。

1912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命徐寶山為第二軍上將軍長,兼揚州軍政長官。他在南京見到孫中山和黃興,非常欽佩,認為革命黨定能問鼎天下。於是慷慨請纓,願為北伐“袁逆”的先鋒。然而,隨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他又轉而效忠袁氏,因此深得袁氏喜愛。如此一來,徐寶山便完全站到了革命黨的對立面,再加上徐寶山掌握的揚州、鎮江等地是最重要的財稅區,因此革命黨人決定將其除掉。

徐寶山雖無文化,卻雅好古董。1913年春,他託人去上海想買一個名為“美人薺”的花瓶。然而,此消息卻被革命黨人截獲,上海督軍陳其美找來炸彈專家,製造了一枚炸彈,裝在精美木匣內。於5月23日派人送到揚州徐府,並一再關照警衛,因價值連城一定要徐寶山本人打開。

次日一早,徐寶山在家剛剃好頭還沒沖洗,就有人來報,說是袁世凱送來一隻古董瓷花瓶。聞訊,徐寶山驚喜不已,親自打開木匣,他用小腹抵住木匣,用力開啟。但剛一打開木匣,就聽“轟”的一聲巨響,一代梟雄被炸得腹裂肢斷,血肉橫飛,就此喪命。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被炸身亡現場)

徐寶山的死,對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影響不大。但他的生死卻直接影響到其家人的命運。比如徐寶山的二夫人孫閬仙。

孫閬仙(1883—1947),揚州人。徐寶山到揚州做都督時,認識了美女加才女的孫閬仙,並娶為姨太太。徐寶山被刺殺後,年方三十的孫閬仙萬念俱灰,決意皈依佛門。她將引市街的徐宅改成為庵堂“祗陀林”,並親為題名。由其堂妹,也是徐寶山的三夫人剃度出家任主持,孫閬仙則帶發修心,法號朗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相片裡的孫閬仙濃眉大眼,透著一股子豪氣)

孫閬仙是位才貌雙全的女子,被譽為民國揚州八大美女之一。能詩文,擅畫梅,通曉歌舞,尤精古琴。自古理想的婚姻模式為才子佳人、英雄美人。所以孫閬仙欣賞徐寶山的英豪之氣,他們的相遇情投意合。

孫閬仙積極為其夫出謀劃策,她勸說徐寶山禮賢下士,招攬文人智者。詩人吳召封、胡震、書法家吉亮工、鹽商首領方爾鹹與周樹年等眾多社會名流均被羅致于徐寶山幕中。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革命軍北伐時,孫閬仙捐出了自己過生日時收到的五千元禮金,充作軍餉。並組織女子北伐隊,自任隊長。孫閬仙一身戎裝,腰挎雙槍,英姿颯爽,氣度非凡,紅極一時。孫閬仙還資助揚州私立女子公學,倡導女權、致力於婦女解放,深得社會稱讚。

徐寶山死後,孫閬仙信佛廣做善事,將家中值錢之物變賣,在瘦西湖裡建起一座“徐園”,又修築了“徐園”門前的長堤和瓜洲三十里駁岸。同時廣為資助貧困百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和三位夫人合影,右一為姨太太孫閬仙)

1947年,孫閬仙彷彿預知壽限已至,於逝前三日在祗陀林剃度正式出家,三月二十六日病逝。火化後葬于徐寶山祠堂近旁。

如今的“祗陀林”,已被批准為揚州市對外開放寺廟之一,庵堂陸續修復,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唸佛堂、玉佛殿、祖堂、法堂等房屋三十餘間,是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尼眾清修場所。這裡終日頌經號佛、青煙繚繞、木魚聲聲,成為一方佛緣之地。百年前那一場爆炸所激起的千層巨浪,早已經安靜平息。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一座“德星庵”,隔窗向裡打望,只見一位女居士在潛心打座向佛)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此番我將要拜訪的祗陀林,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夕曾和市檔案館的同志一同來到這裡,採訪了揚州佛教協會前副祕書長,現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元慶法師,聽她講述了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元慶法師與高旻寺來訪們人交談)

在揚州佛教界,元慶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廣受尊敬的人物。元慶法師,俗名許元慶,1928年出生在揚州江都區邵伯鎮昭關村。元慶自出生那年,當地大旱,收成全無。為不讓年幼的元慶餓死,父母狠狠心將年僅3歲的她,送到在揚州城七觀音庵出家的倆個姨媽那裡寄養。

從此,元慶便與佛門結下了終身的緣:17歲剃髮、22歲在句容寶華山受戒,正式皈依佛門。在庵院中與青燈、佛卷、木魚為伴,過著清修的生活。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圖片來自網絡)

元慶法師面對來訪者,侃侃而談。老人家頭腦清清晰,思路敏捷。當說起鹽商、引市街和祗陀林時,娓娓道來。在她的講述裡,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名字鮮活於聽者面前——徐寶山、孫閬仙、孫紹陶、王芳谷...... 須知:百年之前那樁震驚朝野的驚天爆炸案,就曾發生在一牆之隔的祗陀林。

老人家記憶的洪水決堤般湧出,伴著天井裡涼晒著的春鹹菜,散發出濃郁的鹹香味兒。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九旬高齡的元慶法師)

說起徐寶山,歷史上可是一個風雲人物。清末民初,政權交替頻繁,社會劇烈震盪,亂世出梟雄,為各種人物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而徐寶山,就是一個混跡於鎮江和揚州江面上的大鹽梟,後來成為民國早期的大軍閥。

距今106年(1913年)5月24日的早上,位於揚州引市街36號的軍政都督府,突然傳來的一聲巨響,震撼了古城——揚州軍政分府督軍、民國上將徐寶山被炸身亡。消息迅速擴散,被當天全國所有報館鋪天蓋地報道,一時間震驚朝野。

大總統袁世凱痛呼“賊害勳良,深堪駭悼”,並親自寫祭文派人赴揚州悼念、副總統黎元洪通電各省,譴責此次暗殺,並送輓聯。還有山西都督閻錫山、奉天都督張作霖、天津都督馮國璋,以及康有為、章炳麟、張謇等人紛紛致電弔唁送輓聯哀悼。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大鹽梟徐寶山)

史載:徐寶山,鎮江人,篾匠出身。因其性情豪爽,屬虎,因而綽號“徐老虎”。當時兵荒馬亂,徐寶山憑一身武功浪跡江湖,因殺死一個欺壓民女的旗兵,逃亡路上加入了青幫,逐步成為鎮江和揚州一帶鹽幫的當家。才三十出頭的徐寶山擁眾數萬,長江沿岸、大運河上,到處懸掛著他"春寶堂"字號的漕船達到七百多艘。

1900年正月,中國社會激流湧動,各地英豪揭竿為旗。徐寶山乘亂行動,以“兩江兩湖兵馬大元帥”的名義貼出告示,要北上造反。朝廷得知大為震驚,對徐寶山進行招安,使之搖身一變成了朝廷命官。

辛亥八月,武昌起義打響。辛亥九月十八日,徐寶山率軍鎮壓了揚州孫天生起義,成立揚州軍政分府,徐寶山任軍政長官,宣佈揚州光復。此時的徐寶山又成了辛亥革命黨人的中堅。

1912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命徐寶山為第二軍上將軍長,兼揚州軍政長官。他在南京見到孫中山和黃興,非常欽佩,認為革命黨定能問鼎天下。於是慷慨請纓,願為北伐“袁逆”的先鋒。然而,隨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他又轉而效忠袁氏,因此深得袁氏喜愛。如此一來,徐寶山便完全站到了革命黨的對立面,再加上徐寶山掌握的揚州、鎮江等地是最重要的財稅區,因此革命黨人決定將其除掉。

徐寶山雖無文化,卻雅好古董。1913年春,他託人去上海想買一個名為“美人薺”的花瓶。然而,此消息卻被革命黨人截獲,上海督軍陳其美找來炸彈專家,製造了一枚炸彈,裝在精美木匣內。於5月23日派人送到揚州徐府,並一再關照警衛,因價值連城一定要徐寶山本人打開。

次日一早,徐寶山在家剛剃好頭還沒沖洗,就有人來報,說是袁世凱送來一隻古董瓷花瓶。聞訊,徐寶山驚喜不已,親自打開木匣,他用小腹抵住木匣,用力開啟。但剛一打開木匣,就聽“轟”的一聲巨響,一代梟雄被炸得腹裂肢斷,血肉橫飛,就此喪命。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被炸身亡現場)

徐寶山的死,對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影響不大。但他的生死卻直接影響到其家人的命運。比如徐寶山的二夫人孫閬仙。

孫閬仙(1883—1947),揚州人。徐寶山到揚州做都督時,認識了美女加才女的孫閬仙,並娶為姨太太。徐寶山被刺殺後,年方三十的孫閬仙萬念俱灰,決意皈依佛門。她將引市街的徐宅改成為庵堂“祗陀林”,並親為題名。由其堂妹,也是徐寶山的三夫人剃度出家任主持,孫閬仙則帶發修心,法號朗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相片裡的孫閬仙濃眉大眼,透著一股子豪氣)

孫閬仙是位才貌雙全的女子,被譽為民國揚州八大美女之一。能詩文,擅畫梅,通曉歌舞,尤精古琴。自古理想的婚姻模式為才子佳人、英雄美人。所以孫閬仙欣賞徐寶山的英豪之氣,他們的相遇情投意合。

孫閬仙積極為其夫出謀劃策,她勸說徐寶山禮賢下士,招攬文人智者。詩人吳召封、胡震、書法家吉亮工、鹽商首領方爾鹹與周樹年等眾多社會名流均被羅致于徐寶山幕中。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革命軍北伐時,孫閬仙捐出了自己過生日時收到的五千元禮金,充作軍餉。並組織女子北伐隊,自任隊長。孫閬仙一身戎裝,腰挎雙槍,英姿颯爽,氣度非凡,紅極一時。孫閬仙還資助揚州私立女子公學,倡導女權、致力於婦女解放,深得社會稱讚。

徐寶山死後,孫閬仙信佛廣做善事,將家中值錢之物變賣,在瘦西湖裡建起一座“徐園”,又修築了“徐園”門前的長堤和瓜洲三十里駁岸。同時廣為資助貧困百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和三位夫人合影,右一為姨太太孫閬仙)

1947年,孫閬仙彷彿預知壽限已至,於逝前三日在祗陀林剃度正式出家,三月二十六日病逝。火化後葬于徐寶山祠堂近旁。

如今的“祗陀林”,已被批准為揚州市對外開放寺廟之一,庵堂陸續修復,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唸佛堂、玉佛殿、祖堂、法堂等房屋三十餘間,是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尼眾清修場所。這裡終日頌經號佛、青煙繚繞、木魚聲聲,成為一方佛緣之地。百年前那一場爆炸所激起的千層巨浪,早已經安靜平息。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一座“德星庵”,隔窗向裡打望,只見一位女居士在潛心打座向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沿著蜿蜒曲折的深巷走去,轉了幾個彎,就迷失方向不知何往了。幾經問路,才來到祗陀林的後院。遠遠就聽到莊嚴肅穆的鐘鼓鈸磬和頌經聲傳來。

順窄巷繼續前行,有一虛掩的側門,緩緩推開,小院無人。此時,庵中的師父們正聚在一門之隔的佛堂裡頌經。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此番我將要拜訪的祗陀林,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夕曾和市檔案館的同志一同來到這裡,採訪了揚州佛教協會前副祕書長,現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元慶法師,聽她講述了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元慶法師與高旻寺來訪們人交談)

在揚州佛教界,元慶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廣受尊敬的人物。元慶法師,俗名許元慶,1928年出生在揚州江都區邵伯鎮昭關村。元慶自出生那年,當地大旱,收成全無。為不讓年幼的元慶餓死,父母狠狠心將年僅3歲的她,送到在揚州城七觀音庵出家的倆個姨媽那裡寄養。

從此,元慶便與佛門結下了終身的緣:17歲剃髮、22歲在句容寶華山受戒,正式皈依佛門。在庵院中與青燈、佛卷、木魚為伴,過著清修的生活。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圖片來自網絡)

元慶法師面對來訪者,侃侃而談。老人家頭腦清清晰,思路敏捷。當說起鹽商、引市街和祗陀林時,娓娓道來。在她的講述裡,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名字鮮活於聽者面前——徐寶山、孫閬仙、孫紹陶、王芳谷...... 須知:百年之前那樁震驚朝野的驚天爆炸案,就曾發生在一牆之隔的祗陀林。

老人家記憶的洪水決堤般湧出,伴著天井裡涼晒著的春鹹菜,散發出濃郁的鹹香味兒。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九旬高齡的元慶法師)

說起徐寶山,歷史上可是一個風雲人物。清末民初,政權交替頻繁,社會劇烈震盪,亂世出梟雄,為各種人物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而徐寶山,就是一個混跡於鎮江和揚州江面上的大鹽梟,後來成為民國早期的大軍閥。

距今106年(1913年)5月24日的早上,位於揚州引市街36號的軍政都督府,突然傳來的一聲巨響,震撼了古城——揚州軍政分府督軍、民國上將徐寶山被炸身亡。消息迅速擴散,被當天全國所有報館鋪天蓋地報道,一時間震驚朝野。

大總統袁世凱痛呼“賊害勳良,深堪駭悼”,並親自寫祭文派人赴揚州悼念、副總統黎元洪通電各省,譴責此次暗殺,並送輓聯。還有山西都督閻錫山、奉天都督張作霖、天津都督馮國璋,以及康有為、章炳麟、張謇等人紛紛致電弔唁送輓聯哀悼。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大鹽梟徐寶山)

史載:徐寶山,鎮江人,篾匠出身。因其性情豪爽,屬虎,因而綽號“徐老虎”。當時兵荒馬亂,徐寶山憑一身武功浪跡江湖,因殺死一個欺壓民女的旗兵,逃亡路上加入了青幫,逐步成為鎮江和揚州一帶鹽幫的當家。才三十出頭的徐寶山擁眾數萬,長江沿岸、大運河上,到處懸掛著他"春寶堂"字號的漕船達到七百多艘。

1900年正月,中國社會激流湧動,各地英豪揭竿為旗。徐寶山乘亂行動,以“兩江兩湖兵馬大元帥”的名義貼出告示,要北上造反。朝廷得知大為震驚,對徐寶山進行招安,使之搖身一變成了朝廷命官。

辛亥八月,武昌起義打響。辛亥九月十八日,徐寶山率軍鎮壓了揚州孫天生起義,成立揚州軍政分府,徐寶山任軍政長官,宣佈揚州光復。此時的徐寶山又成了辛亥革命黨人的中堅。

1912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命徐寶山為第二軍上將軍長,兼揚州軍政長官。他在南京見到孫中山和黃興,非常欽佩,認為革命黨定能問鼎天下。於是慷慨請纓,願為北伐“袁逆”的先鋒。然而,隨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他又轉而效忠袁氏,因此深得袁氏喜愛。如此一來,徐寶山便完全站到了革命黨的對立面,再加上徐寶山掌握的揚州、鎮江等地是最重要的財稅區,因此革命黨人決定將其除掉。

徐寶山雖無文化,卻雅好古董。1913年春,他託人去上海想買一個名為“美人薺”的花瓶。然而,此消息卻被革命黨人截獲,上海督軍陳其美找來炸彈專家,製造了一枚炸彈,裝在精美木匣內。於5月23日派人送到揚州徐府,並一再關照警衛,因價值連城一定要徐寶山本人打開。

次日一早,徐寶山在家剛剃好頭還沒沖洗,就有人來報,說是袁世凱送來一隻古董瓷花瓶。聞訊,徐寶山驚喜不已,親自打開木匣,他用小腹抵住木匣,用力開啟。但剛一打開木匣,就聽“轟”的一聲巨響,一代梟雄被炸得腹裂肢斷,血肉橫飛,就此喪命。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被炸身亡現場)

徐寶山的死,對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影響不大。但他的生死卻直接影響到其家人的命運。比如徐寶山的二夫人孫閬仙。

孫閬仙(1883—1947),揚州人。徐寶山到揚州做都督時,認識了美女加才女的孫閬仙,並娶為姨太太。徐寶山被刺殺後,年方三十的孫閬仙萬念俱灰,決意皈依佛門。她將引市街的徐宅改成為庵堂“祗陀林”,並親為題名。由其堂妹,也是徐寶山的三夫人剃度出家任主持,孫閬仙則帶發修心,法號朗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相片裡的孫閬仙濃眉大眼,透著一股子豪氣)

孫閬仙是位才貌雙全的女子,被譽為民國揚州八大美女之一。能詩文,擅畫梅,通曉歌舞,尤精古琴。自古理想的婚姻模式為才子佳人、英雄美人。所以孫閬仙欣賞徐寶山的英豪之氣,他們的相遇情投意合。

孫閬仙積極為其夫出謀劃策,她勸說徐寶山禮賢下士,招攬文人智者。詩人吳召封、胡震、書法家吉亮工、鹽商首領方爾鹹與周樹年等眾多社會名流均被羅致于徐寶山幕中。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革命軍北伐時,孫閬仙捐出了自己過生日時收到的五千元禮金,充作軍餉。並組織女子北伐隊,自任隊長。孫閬仙一身戎裝,腰挎雙槍,英姿颯爽,氣度非凡,紅極一時。孫閬仙還資助揚州私立女子公學,倡導女權、致力於婦女解放,深得社會稱讚。

徐寶山死後,孫閬仙信佛廣做善事,將家中值錢之物變賣,在瘦西湖裡建起一座“徐園”,又修築了“徐園”門前的長堤和瓜洲三十里駁岸。同時廣為資助貧困百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和三位夫人合影,右一為姨太太孫閬仙)

1947年,孫閬仙彷彿預知壽限已至,於逝前三日在祗陀林剃度正式出家,三月二十六日病逝。火化後葬于徐寶山祠堂近旁。

如今的“祗陀林”,已被批准為揚州市對外開放寺廟之一,庵堂陸續修復,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唸佛堂、玉佛殿、祖堂、法堂等房屋三十餘間,是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尼眾清修場所。這裡終日頌經號佛、青煙繚繞、木魚聲聲,成為一方佛緣之地。百年前那一場爆炸所激起的千層巨浪,早已經安靜平息。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一座“德星庵”,隔窗向裡打望,只見一位女居士在潛心打座向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沿著蜿蜒曲折的深巷走去,轉了幾個彎,就迷失方向不知何往了。幾經問路,才來到祗陀林的後院。遠遠就聽到莊嚴肅穆的鐘鼓鈸磬和頌經聲傳來。

順窄巷繼續前行,有一虛掩的側門,緩緩推開,小院無人。此時,庵中的師父們正聚在一門之隔的佛堂裡頌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隔壁有一間屋子,裡面有幾位老年婦女在忙碌。於是便小心翼翼地走進去,逐個兒點頭問好,得到眾人回首之後,走近細瞧,竟然在包餃子,還是香菇芹菜餡的。

不由心中大喜——包餃子咱可是高手呀,這下可有與她們交談的話題了!於是,搭訕之後,便取淨水洗手,在眾老婦的驚訝注視中,毫不見外地動手包起了餃子,熟練麻利地取餃子皮兒、盛餃子餡、然後雙手合扣......不一會兒,十幾只大小一致、形狀漂亮的北方餃子,便規規矩矩擺在了案板之上。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此番我將要拜訪的祗陀林,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夕曾和市檔案館的同志一同來到這裡,採訪了揚州佛教協會前副祕書長,現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元慶法師,聽她講述了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元慶法師與高旻寺來訪們人交談)

在揚州佛教界,元慶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廣受尊敬的人物。元慶法師,俗名許元慶,1928年出生在揚州江都區邵伯鎮昭關村。元慶自出生那年,當地大旱,收成全無。為不讓年幼的元慶餓死,父母狠狠心將年僅3歲的她,送到在揚州城七觀音庵出家的倆個姨媽那裡寄養。

從此,元慶便與佛門結下了終身的緣:17歲剃髮、22歲在句容寶華山受戒,正式皈依佛門。在庵院中與青燈、佛卷、木魚為伴,過著清修的生活。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圖片來自網絡)

元慶法師面對來訪者,侃侃而談。老人家頭腦清清晰,思路敏捷。當說起鹽商、引市街和祗陀林時,娓娓道來。在她的講述裡,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名字鮮活於聽者面前——徐寶山、孫閬仙、孫紹陶、王芳谷...... 須知:百年之前那樁震驚朝野的驚天爆炸案,就曾發生在一牆之隔的祗陀林。

老人家記憶的洪水決堤般湧出,伴著天井裡涼晒著的春鹹菜,散發出濃郁的鹹香味兒。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九旬高齡的元慶法師)

說起徐寶山,歷史上可是一個風雲人物。清末民初,政權交替頻繁,社會劇烈震盪,亂世出梟雄,為各種人物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而徐寶山,就是一個混跡於鎮江和揚州江面上的大鹽梟,後來成為民國早期的大軍閥。

距今106年(1913年)5月24日的早上,位於揚州引市街36號的軍政都督府,突然傳來的一聲巨響,震撼了古城——揚州軍政分府督軍、民國上將徐寶山被炸身亡。消息迅速擴散,被當天全國所有報館鋪天蓋地報道,一時間震驚朝野。

大總統袁世凱痛呼“賊害勳良,深堪駭悼”,並親自寫祭文派人赴揚州悼念、副總統黎元洪通電各省,譴責此次暗殺,並送輓聯。還有山西都督閻錫山、奉天都督張作霖、天津都督馮國璋,以及康有為、章炳麟、張謇等人紛紛致電弔唁送輓聯哀悼。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大鹽梟徐寶山)

史載:徐寶山,鎮江人,篾匠出身。因其性情豪爽,屬虎,因而綽號“徐老虎”。當時兵荒馬亂,徐寶山憑一身武功浪跡江湖,因殺死一個欺壓民女的旗兵,逃亡路上加入了青幫,逐步成為鎮江和揚州一帶鹽幫的當家。才三十出頭的徐寶山擁眾數萬,長江沿岸、大運河上,到處懸掛著他"春寶堂"字號的漕船達到七百多艘。

1900年正月,中國社會激流湧動,各地英豪揭竿為旗。徐寶山乘亂行動,以“兩江兩湖兵馬大元帥”的名義貼出告示,要北上造反。朝廷得知大為震驚,對徐寶山進行招安,使之搖身一變成了朝廷命官。

辛亥八月,武昌起義打響。辛亥九月十八日,徐寶山率軍鎮壓了揚州孫天生起義,成立揚州軍政分府,徐寶山任軍政長官,宣佈揚州光復。此時的徐寶山又成了辛亥革命黨人的中堅。

1912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命徐寶山為第二軍上將軍長,兼揚州軍政長官。他在南京見到孫中山和黃興,非常欽佩,認為革命黨定能問鼎天下。於是慷慨請纓,願為北伐“袁逆”的先鋒。然而,隨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他又轉而效忠袁氏,因此深得袁氏喜愛。如此一來,徐寶山便完全站到了革命黨的對立面,再加上徐寶山掌握的揚州、鎮江等地是最重要的財稅區,因此革命黨人決定將其除掉。

徐寶山雖無文化,卻雅好古董。1913年春,他託人去上海想買一個名為“美人薺”的花瓶。然而,此消息卻被革命黨人截獲,上海督軍陳其美找來炸彈專家,製造了一枚炸彈,裝在精美木匣內。於5月23日派人送到揚州徐府,並一再關照警衛,因價值連城一定要徐寶山本人打開。

次日一早,徐寶山在家剛剃好頭還沒沖洗,就有人來報,說是袁世凱送來一隻古董瓷花瓶。聞訊,徐寶山驚喜不已,親自打開木匣,他用小腹抵住木匣,用力開啟。但剛一打開木匣,就聽“轟”的一聲巨響,一代梟雄被炸得腹裂肢斷,血肉橫飛,就此喪命。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被炸身亡現場)

徐寶山的死,對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影響不大。但他的生死卻直接影響到其家人的命運。比如徐寶山的二夫人孫閬仙。

孫閬仙(1883—1947),揚州人。徐寶山到揚州做都督時,認識了美女加才女的孫閬仙,並娶為姨太太。徐寶山被刺殺後,年方三十的孫閬仙萬念俱灰,決意皈依佛門。她將引市街的徐宅改成為庵堂“祗陀林”,並親為題名。由其堂妹,也是徐寶山的三夫人剃度出家任主持,孫閬仙則帶發修心,法號朗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相片裡的孫閬仙濃眉大眼,透著一股子豪氣)

孫閬仙是位才貌雙全的女子,被譽為民國揚州八大美女之一。能詩文,擅畫梅,通曉歌舞,尤精古琴。自古理想的婚姻模式為才子佳人、英雄美人。所以孫閬仙欣賞徐寶山的英豪之氣,他們的相遇情投意合。

孫閬仙積極為其夫出謀劃策,她勸說徐寶山禮賢下士,招攬文人智者。詩人吳召封、胡震、書法家吉亮工、鹽商首領方爾鹹與周樹年等眾多社會名流均被羅致于徐寶山幕中。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革命軍北伐時,孫閬仙捐出了自己過生日時收到的五千元禮金,充作軍餉。並組織女子北伐隊,自任隊長。孫閬仙一身戎裝,腰挎雙槍,英姿颯爽,氣度非凡,紅極一時。孫閬仙還資助揚州私立女子公學,倡導女權、致力於婦女解放,深得社會稱讚。

徐寶山死後,孫閬仙信佛廣做善事,將家中值錢之物變賣,在瘦西湖裡建起一座“徐園”,又修築了“徐園”門前的長堤和瓜洲三十里駁岸。同時廣為資助貧困百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和三位夫人合影,右一為姨太太孫閬仙)

1947年,孫閬仙彷彿預知壽限已至,於逝前三日在祗陀林剃度正式出家,三月二十六日病逝。火化後葬于徐寶山祠堂近旁。

如今的“祗陀林”,已被批准為揚州市對外開放寺廟之一,庵堂陸續修復,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唸佛堂、玉佛殿、祖堂、法堂等房屋三十餘間,是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尼眾清修場所。這裡終日頌經號佛、青煙繚繞、木魚聲聲,成為一方佛緣之地。百年前那一場爆炸所激起的千層巨浪,早已經安靜平息。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一座“德星庵”,隔窗向裡打望,只見一位女居士在潛心打座向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沿著蜿蜒曲折的深巷走去,轉了幾個彎,就迷失方向不知何往了。幾經問路,才來到祗陀林的後院。遠遠就聽到莊嚴肅穆的鐘鼓鈸磬和頌經聲傳來。

順窄巷繼續前行,有一虛掩的側門,緩緩推開,小院無人。此時,庵中的師父們正聚在一門之隔的佛堂裡頌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隔壁有一間屋子,裡面有幾位老年婦女在忙碌。於是便小心翼翼地走進去,逐個兒點頭問好,得到眾人回首之後,走近細瞧,竟然在包餃子,還是香菇芹菜餡的。

不由心中大喜——包餃子咱可是高手呀,這下可有與她們交談的話題了!於是,搭訕之後,便取淨水洗手,在眾老婦的驚訝注視中,毫不見外地動手包起了餃子,熟練麻利地取餃子皮兒、盛餃子餡、然後雙手合扣......不一會兒,十幾只大小一致、形狀漂亮的北方餃子,便規規矩矩擺在了案板之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可以容坐十幾人的齋堂)

見我這偌大一條壯漢,包起餃子來竟然如此利落,眾老婦們頓時點頭稱讚,打開了話匣子。原來,這幾位都是女居士,提及鹽商、祗陀林及往事,眾人爭先恐後地說起來。言談之中,發現這些女居士們知道的也並不比我更多。於是便轉移了話題,詢問她們居家戴發修行的體會。

不料,我這番問話引起了對方積極迴應,大家眾口一詞地說:信佛吃齋者,身輕體香,延年益壽;而喜吃肉者,則體臭異味大,近之其味兒令人作嘔。

女居士們一邊包著餃子,一邊熱烈交談,述說著彼此信佛吃齋的幸福感受。個個眉飛色舞,彷彿通過自己的真誠之舉,已經獲得了佛祖的歡喜,即將步入佛天勝境一般。那般快活,難於用語言表達。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此番我將要拜訪的祗陀林,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夕曾和市檔案館的同志一同來到這裡,採訪了揚州佛教協會前副祕書長,現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元慶法師,聽她講述了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元慶法師與高旻寺來訪們人交談)

在揚州佛教界,元慶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廣受尊敬的人物。元慶法師,俗名許元慶,1928年出生在揚州江都區邵伯鎮昭關村。元慶自出生那年,當地大旱,收成全無。為不讓年幼的元慶餓死,父母狠狠心將年僅3歲的她,送到在揚州城七觀音庵出家的倆個姨媽那裡寄養。

從此,元慶便與佛門結下了終身的緣:17歲剃髮、22歲在句容寶華山受戒,正式皈依佛門。在庵院中與青燈、佛卷、木魚為伴,過著清修的生活。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圖片來自網絡)

元慶法師面對來訪者,侃侃而談。老人家頭腦清清晰,思路敏捷。當說起鹽商、引市街和祗陀林時,娓娓道來。在她的講述裡,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名字鮮活於聽者面前——徐寶山、孫閬仙、孫紹陶、王芳谷...... 須知:百年之前那樁震驚朝野的驚天爆炸案,就曾發生在一牆之隔的祗陀林。

老人家記憶的洪水決堤般湧出,伴著天井裡涼晒著的春鹹菜,散發出濃郁的鹹香味兒。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九旬高齡的元慶法師)

說起徐寶山,歷史上可是一個風雲人物。清末民初,政權交替頻繁,社會劇烈震盪,亂世出梟雄,為各種人物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而徐寶山,就是一個混跡於鎮江和揚州江面上的大鹽梟,後來成為民國早期的大軍閥。

距今106年(1913年)5月24日的早上,位於揚州引市街36號的軍政都督府,突然傳來的一聲巨響,震撼了古城——揚州軍政分府督軍、民國上將徐寶山被炸身亡。消息迅速擴散,被當天全國所有報館鋪天蓋地報道,一時間震驚朝野。

大總統袁世凱痛呼“賊害勳良,深堪駭悼”,並親自寫祭文派人赴揚州悼念、副總統黎元洪通電各省,譴責此次暗殺,並送輓聯。還有山西都督閻錫山、奉天都督張作霖、天津都督馮國璋,以及康有為、章炳麟、張謇等人紛紛致電弔唁送輓聯哀悼。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大鹽梟徐寶山)

史載:徐寶山,鎮江人,篾匠出身。因其性情豪爽,屬虎,因而綽號“徐老虎”。當時兵荒馬亂,徐寶山憑一身武功浪跡江湖,因殺死一個欺壓民女的旗兵,逃亡路上加入了青幫,逐步成為鎮江和揚州一帶鹽幫的當家。才三十出頭的徐寶山擁眾數萬,長江沿岸、大運河上,到處懸掛著他"春寶堂"字號的漕船達到七百多艘。

1900年正月,中國社會激流湧動,各地英豪揭竿為旗。徐寶山乘亂行動,以“兩江兩湖兵馬大元帥”的名義貼出告示,要北上造反。朝廷得知大為震驚,對徐寶山進行招安,使之搖身一變成了朝廷命官。

辛亥八月,武昌起義打響。辛亥九月十八日,徐寶山率軍鎮壓了揚州孫天生起義,成立揚州軍政分府,徐寶山任軍政長官,宣佈揚州光復。此時的徐寶山又成了辛亥革命黨人的中堅。

1912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命徐寶山為第二軍上將軍長,兼揚州軍政長官。他在南京見到孫中山和黃興,非常欽佩,認為革命黨定能問鼎天下。於是慷慨請纓,願為北伐“袁逆”的先鋒。然而,隨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他又轉而效忠袁氏,因此深得袁氏喜愛。如此一來,徐寶山便完全站到了革命黨的對立面,再加上徐寶山掌握的揚州、鎮江等地是最重要的財稅區,因此革命黨人決定將其除掉。

徐寶山雖無文化,卻雅好古董。1913年春,他託人去上海想買一個名為“美人薺”的花瓶。然而,此消息卻被革命黨人截獲,上海督軍陳其美找來炸彈專家,製造了一枚炸彈,裝在精美木匣內。於5月23日派人送到揚州徐府,並一再關照警衛,因價值連城一定要徐寶山本人打開。

次日一早,徐寶山在家剛剃好頭還沒沖洗,就有人來報,說是袁世凱送來一隻古董瓷花瓶。聞訊,徐寶山驚喜不已,親自打開木匣,他用小腹抵住木匣,用力開啟。但剛一打開木匣,就聽“轟”的一聲巨響,一代梟雄被炸得腹裂肢斷,血肉橫飛,就此喪命。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被炸身亡現場)

徐寶山的死,對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影響不大。但他的生死卻直接影響到其家人的命運。比如徐寶山的二夫人孫閬仙。

孫閬仙(1883—1947),揚州人。徐寶山到揚州做都督時,認識了美女加才女的孫閬仙,並娶為姨太太。徐寶山被刺殺後,年方三十的孫閬仙萬念俱灰,決意皈依佛門。她將引市街的徐宅改成為庵堂“祗陀林”,並親為題名。由其堂妹,也是徐寶山的三夫人剃度出家任主持,孫閬仙則帶發修心,法號朗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相片裡的孫閬仙濃眉大眼,透著一股子豪氣)

孫閬仙是位才貌雙全的女子,被譽為民國揚州八大美女之一。能詩文,擅畫梅,通曉歌舞,尤精古琴。自古理想的婚姻模式為才子佳人、英雄美人。所以孫閬仙欣賞徐寶山的英豪之氣,他們的相遇情投意合。

孫閬仙積極為其夫出謀劃策,她勸說徐寶山禮賢下士,招攬文人智者。詩人吳召封、胡震、書法家吉亮工、鹽商首領方爾鹹與周樹年等眾多社會名流均被羅致于徐寶山幕中。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革命軍北伐時,孫閬仙捐出了自己過生日時收到的五千元禮金,充作軍餉。並組織女子北伐隊,自任隊長。孫閬仙一身戎裝,腰挎雙槍,英姿颯爽,氣度非凡,紅極一時。孫閬仙還資助揚州私立女子公學,倡導女權、致力於婦女解放,深得社會稱讚。

徐寶山死後,孫閬仙信佛廣做善事,將家中值錢之物變賣,在瘦西湖裡建起一座“徐園”,又修築了“徐園”門前的長堤和瓜洲三十里駁岸。同時廣為資助貧困百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和三位夫人合影,右一為姨太太孫閬仙)

1947年,孫閬仙彷彿預知壽限已至,於逝前三日在祗陀林剃度正式出家,三月二十六日病逝。火化後葬于徐寶山祠堂近旁。

如今的“祗陀林”,已被批准為揚州市對外開放寺廟之一,庵堂陸續修復,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唸佛堂、玉佛殿、祖堂、法堂等房屋三十餘間,是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尼眾清修場所。這裡終日頌經號佛、青煙繚繞、木魚聲聲,成為一方佛緣之地。百年前那一場爆炸所激起的千層巨浪,早已經安靜平息。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一座“德星庵”,隔窗向裡打望,只見一位女居士在潛心打座向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沿著蜿蜒曲折的深巷走去,轉了幾個彎,就迷失方向不知何往了。幾經問路,才來到祗陀林的後院。遠遠就聽到莊嚴肅穆的鐘鼓鈸磬和頌經聲傳來。

順窄巷繼續前行,有一虛掩的側門,緩緩推開,小院無人。此時,庵中的師父們正聚在一門之隔的佛堂裡頌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隔壁有一間屋子,裡面有幾位老年婦女在忙碌。於是便小心翼翼地走進去,逐個兒點頭問好,得到眾人回首之後,走近細瞧,竟然在包餃子,還是香菇芹菜餡的。

不由心中大喜——包餃子咱可是高手呀,這下可有與她們交談的話題了!於是,搭訕之後,便取淨水洗手,在眾老婦的驚訝注視中,毫不見外地動手包起了餃子,熟練麻利地取餃子皮兒、盛餃子餡、然後雙手合扣......不一會兒,十幾只大小一致、形狀漂亮的北方餃子,便規規矩矩擺在了案板之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可以容坐十幾人的齋堂)

見我這偌大一條壯漢,包起餃子來竟然如此利落,眾老婦們頓時點頭稱讚,打開了話匣子。原來,這幾位都是女居士,提及鹽商、祗陀林及往事,眾人爭先恐後地說起來。言談之中,發現這些女居士們知道的也並不比我更多。於是便轉移了話題,詢問她們居家戴發修行的體會。

不料,我這番問話引起了對方積極迴應,大家眾口一詞地說:信佛吃齋者,身輕體香,延年益壽;而喜吃肉者,則體臭異味大,近之其味兒令人作嘔。

女居士們一邊包著餃子,一邊熱烈交談,述說著彼此信佛吃齋的幸福感受。個個眉飛色舞,彷彿通過自己的真誠之舉,已經獲得了佛祖的歡喜,即將步入佛天勝境一般。那般快活,難於用語言表達。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聞聽不忿的我,不禁發問:既然食肉者體臭,那麼你們與家人是如何一起生活呢?莫不是要天天嘔吐嘍?!

我的話音才落,只見一位沉默不語,埋頭趕麵皮的老婦,顫巍巍走上前來,伸出佈滿鄒紋的老臉,用鼻子衝我上下聞了聞。然後伸出趕麵杖,指著我,操著濃重的揚州話,十分肯定地說:“泥這固瞎子喲(方言:小孩的意思)整天喫肉,身上臭滴不得命嘍!”

話音剛落,滿屋頓時“吱吱嘎嘎”地笑成一片。聞聽,大窘的我忙丟下手中的麵皮,落荒而逃。

身後傳來一片熱情的挽留聲:“這固瞎子跑甚泥?”“響午了,餃子就下鍋嘍。”“喫了再走噢......”

面對如此“熱情”的女居士們,我這食肉體臭的凡夫俗子,乍還能吃得下這頓餃子?哈哈哈。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此番我將要拜訪的祗陀林,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夕曾和市檔案館的同志一同來到這裡,採訪了揚州佛教協會前副祕書長,現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元慶法師,聽她講述了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元慶法師與高旻寺來訪們人交談)

在揚州佛教界,元慶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廣受尊敬的人物。元慶法師,俗名許元慶,1928年出生在揚州江都區邵伯鎮昭關村。元慶自出生那年,當地大旱,收成全無。為不讓年幼的元慶餓死,父母狠狠心將年僅3歲的她,送到在揚州城七觀音庵出家的倆個姨媽那裡寄養。

從此,元慶便與佛門結下了終身的緣:17歲剃髮、22歲在句容寶華山受戒,正式皈依佛門。在庵院中與青燈、佛卷、木魚為伴,過著清修的生活。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圖片來自網絡)

元慶法師面對來訪者,侃侃而談。老人家頭腦清清晰,思路敏捷。當說起鹽商、引市街和祗陀林時,娓娓道來。在她的講述裡,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名字鮮活於聽者面前——徐寶山、孫閬仙、孫紹陶、王芳谷...... 須知:百年之前那樁震驚朝野的驚天爆炸案,就曾發生在一牆之隔的祗陀林。

老人家記憶的洪水決堤般湧出,伴著天井裡涼晒著的春鹹菜,散發出濃郁的鹹香味兒。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九旬高齡的元慶法師)

說起徐寶山,歷史上可是一個風雲人物。清末民初,政權交替頻繁,社會劇烈震盪,亂世出梟雄,為各種人物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而徐寶山,就是一個混跡於鎮江和揚州江面上的大鹽梟,後來成為民國早期的大軍閥。

距今106年(1913年)5月24日的早上,位於揚州引市街36號的軍政都督府,突然傳來的一聲巨響,震撼了古城——揚州軍政分府督軍、民國上將徐寶山被炸身亡。消息迅速擴散,被當天全國所有報館鋪天蓋地報道,一時間震驚朝野。

大總統袁世凱痛呼“賊害勳良,深堪駭悼”,並親自寫祭文派人赴揚州悼念、副總統黎元洪通電各省,譴責此次暗殺,並送輓聯。還有山西都督閻錫山、奉天都督張作霖、天津都督馮國璋,以及康有為、章炳麟、張謇等人紛紛致電弔唁送輓聯哀悼。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大鹽梟徐寶山)

史載:徐寶山,鎮江人,篾匠出身。因其性情豪爽,屬虎,因而綽號“徐老虎”。當時兵荒馬亂,徐寶山憑一身武功浪跡江湖,因殺死一個欺壓民女的旗兵,逃亡路上加入了青幫,逐步成為鎮江和揚州一帶鹽幫的當家。才三十出頭的徐寶山擁眾數萬,長江沿岸、大運河上,到處懸掛著他"春寶堂"字號的漕船達到七百多艘。

1900年正月,中國社會激流湧動,各地英豪揭竿為旗。徐寶山乘亂行動,以“兩江兩湖兵馬大元帥”的名義貼出告示,要北上造反。朝廷得知大為震驚,對徐寶山進行招安,使之搖身一變成了朝廷命官。

辛亥八月,武昌起義打響。辛亥九月十八日,徐寶山率軍鎮壓了揚州孫天生起義,成立揚州軍政分府,徐寶山任軍政長官,宣佈揚州光復。此時的徐寶山又成了辛亥革命黨人的中堅。

1912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命徐寶山為第二軍上將軍長,兼揚州軍政長官。他在南京見到孫中山和黃興,非常欽佩,認為革命黨定能問鼎天下。於是慷慨請纓,願為北伐“袁逆”的先鋒。然而,隨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他又轉而效忠袁氏,因此深得袁氏喜愛。如此一來,徐寶山便完全站到了革命黨的對立面,再加上徐寶山掌握的揚州、鎮江等地是最重要的財稅區,因此革命黨人決定將其除掉。

徐寶山雖無文化,卻雅好古董。1913年春,他託人去上海想買一個名為“美人薺”的花瓶。然而,此消息卻被革命黨人截獲,上海督軍陳其美找來炸彈專家,製造了一枚炸彈,裝在精美木匣內。於5月23日派人送到揚州徐府,並一再關照警衛,因價值連城一定要徐寶山本人打開。

次日一早,徐寶山在家剛剃好頭還沒沖洗,就有人來報,說是袁世凱送來一隻古董瓷花瓶。聞訊,徐寶山驚喜不已,親自打開木匣,他用小腹抵住木匣,用力開啟。但剛一打開木匣,就聽“轟”的一聲巨響,一代梟雄被炸得腹裂肢斷,血肉橫飛,就此喪命。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被炸身亡現場)

徐寶山的死,對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影響不大。但他的生死卻直接影響到其家人的命運。比如徐寶山的二夫人孫閬仙。

孫閬仙(1883—1947),揚州人。徐寶山到揚州做都督時,認識了美女加才女的孫閬仙,並娶為姨太太。徐寶山被刺殺後,年方三十的孫閬仙萬念俱灰,決意皈依佛門。她將引市街的徐宅改成為庵堂“祗陀林”,並親為題名。由其堂妹,也是徐寶山的三夫人剃度出家任主持,孫閬仙則帶發修心,法號朗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相片裡的孫閬仙濃眉大眼,透著一股子豪氣)

孫閬仙是位才貌雙全的女子,被譽為民國揚州八大美女之一。能詩文,擅畫梅,通曉歌舞,尤精古琴。自古理想的婚姻模式為才子佳人、英雄美人。所以孫閬仙欣賞徐寶山的英豪之氣,他們的相遇情投意合。

孫閬仙積極為其夫出謀劃策,她勸說徐寶山禮賢下士,招攬文人智者。詩人吳召封、胡震、書法家吉亮工、鹽商首領方爾鹹與周樹年等眾多社會名流均被羅致于徐寶山幕中。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革命軍北伐時,孫閬仙捐出了自己過生日時收到的五千元禮金,充作軍餉。並組織女子北伐隊,自任隊長。孫閬仙一身戎裝,腰挎雙槍,英姿颯爽,氣度非凡,紅極一時。孫閬仙還資助揚州私立女子公學,倡導女權、致力於婦女解放,深得社會稱讚。

徐寶山死後,孫閬仙信佛廣做善事,將家中值錢之物變賣,在瘦西湖裡建起一座“徐園”,又修築了“徐園”門前的長堤和瓜洲三十里駁岸。同時廣為資助貧困百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和三位夫人合影,右一為姨太太孫閬仙)

1947年,孫閬仙彷彿預知壽限已至,於逝前三日在祗陀林剃度正式出家,三月二十六日病逝。火化後葬于徐寶山祠堂近旁。

如今的“祗陀林”,已被批准為揚州市對外開放寺廟之一,庵堂陸續修復,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唸佛堂、玉佛殿、祖堂、法堂等房屋三十餘間,是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尼眾清修場所。這裡終日頌經號佛、青煙繚繞、木魚聲聲,成為一方佛緣之地。百年前那一場爆炸所激起的千層巨浪,早已經安靜平息。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一座“德星庵”,隔窗向裡打望,只見一位女居士在潛心打座向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沿著蜿蜒曲折的深巷走去,轉了幾個彎,就迷失方向不知何往了。幾經問路,才來到祗陀林的後院。遠遠就聽到莊嚴肅穆的鐘鼓鈸磬和頌經聲傳來。

順窄巷繼續前行,有一虛掩的側門,緩緩推開,小院無人。此時,庵中的師父們正聚在一門之隔的佛堂裡頌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隔壁有一間屋子,裡面有幾位老年婦女在忙碌。於是便小心翼翼地走進去,逐個兒點頭問好,得到眾人回首之後,走近細瞧,竟然在包餃子,還是香菇芹菜餡的。

不由心中大喜——包餃子咱可是高手呀,這下可有與她們交談的話題了!於是,搭訕之後,便取淨水洗手,在眾老婦的驚訝注視中,毫不見外地動手包起了餃子,熟練麻利地取餃子皮兒、盛餃子餡、然後雙手合扣......不一會兒,十幾只大小一致、形狀漂亮的北方餃子,便規規矩矩擺在了案板之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可以容坐十幾人的齋堂)

見我這偌大一條壯漢,包起餃子來竟然如此利落,眾老婦們頓時點頭稱讚,打開了話匣子。原來,這幾位都是女居士,提及鹽商、祗陀林及往事,眾人爭先恐後地說起來。言談之中,發現這些女居士們知道的也並不比我更多。於是便轉移了話題,詢問她們居家戴發修行的體會。

不料,我這番問話引起了對方積極迴應,大家眾口一詞地說:信佛吃齋者,身輕體香,延年益壽;而喜吃肉者,則體臭異味大,近之其味兒令人作嘔。

女居士們一邊包著餃子,一邊熱烈交談,述說著彼此信佛吃齋的幸福感受。個個眉飛色舞,彷彿通過自己的真誠之舉,已經獲得了佛祖的歡喜,即將步入佛天勝境一般。那般快活,難於用語言表達。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聞聽不忿的我,不禁發問:既然食肉者體臭,那麼你們與家人是如何一起生活呢?莫不是要天天嘔吐嘍?!

我的話音才落,只見一位沉默不語,埋頭趕麵皮的老婦,顫巍巍走上前來,伸出佈滿鄒紋的老臉,用鼻子衝我上下聞了聞。然後伸出趕麵杖,指著我,操著濃重的揚州話,十分肯定地說:“泥這固瞎子喲(方言:小孩的意思)整天喫肉,身上臭滴不得命嘍!”

話音剛落,滿屋頓時“吱吱嘎嘎”地笑成一片。聞聽,大窘的我忙丟下手中的麵皮,落荒而逃。

身後傳來一片熱情的挽留聲:“這固瞎子跑甚泥?”“響午了,餃子就下鍋嘍。”“喫了再走噢......”

面對如此“熱情”的女居士們,我這食肉體臭的凡夫俗子,乍還能吃得下這頓餃子?哈哈哈。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雖然是第二次來訪祗陀林,但一路仍然被灰牆錯瓦的高大宅院所吸引,順著細窄的巷子乘興而行,很快黃牆紅字的祗陀林便出現在眼前。祗陀林,庵門朝南,嵌“祗陀林”金字石額。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此番我將要拜訪的祗陀林,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夕曾和市檔案館的同志一同來到這裡,採訪了揚州佛教協會前副祕書長,現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元慶法師,聽她講述了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元慶法師與高旻寺來訪們人交談)

在揚州佛教界,元慶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廣受尊敬的人物。元慶法師,俗名許元慶,1928年出生在揚州江都區邵伯鎮昭關村。元慶自出生那年,當地大旱,收成全無。為不讓年幼的元慶餓死,父母狠狠心將年僅3歲的她,送到在揚州城七觀音庵出家的倆個姨媽那裡寄養。

從此,元慶便與佛門結下了終身的緣:17歲剃髮、22歲在句容寶華山受戒,正式皈依佛門。在庵院中與青燈、佛卷、木魚為伴,過著清修的生活。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圖片來自網絡)

元慶法師面對來訪者,侃侃而談。老人家頭腦清清晰,思路敏捷。當說起鹽商、引市街和祗陀林時,娓娓道來。在她的講述裡,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名字鮮活於聽者面前——徐寶山、孫閬仙、孫紹陶、王芳谷...... 須知:百年之前那樁震驚朝野的驚天爆炸案,就曾發生在一牆之隔的祗陀林。

老人家記憶的洪水決堤般湧出,伴著天井裡涼晒著的春鹹菜,散發出濃郁的鹹香味兒。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九旬高齡的元慶法師)

說起徐寶山,歷史上可是一個風雲人物。清末民初,政權交替頻繁,社會劇烈震盪,亂世出梟雄,為各種人物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而徐寶山,就是一個混跡於鎮江和揚州江面上的大鹽梟,後來成為民國早期的大軍閥。

距今106年(1913年)5月24日的早上,位於揚州引市街36號的軍政都督府,突然傳來的一聲巨響,震撼了古城——揚州軍政分府督軍、民國上將徐寶山被炸身亡。消息迅速擴散,被當天全國所有報館鋪天蓋地報道,一時間震驚朝野。

大總統袁世凱痛呼“賊害勳良,深堪駭悼”,並親自寫祭文派人赴揚州悼念、副總統黎元洪通電各省,譴責此次暗殺,並送輓聯。還有山西都督閻錫山、奉天都督張作霖、天津都督馮國璋,以及康有為、章炳麟、張謇等人紛紛致電弔唁送輓聯哀悼。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大鹽梟徐寶山)

史載:徐寶山,鎮江人,篾匠出身。因其性情豪爽,屬虎,因而綽號“徐老虎”。當時兵荒馬亂,徐寶山憑一身武功浪跡江湖,因殺死一個欺壓民女的旗兵,逃亡路上加入了青幫,逐步成為鎮江和揚州一帶鹽幫的當家。才三十出頭的徐寶山擁眾數萬,長江沿岸、大運河上,到處懸掛著他"春寶堂"字號的漕船達到七百多艘。

1900年正月,中國社會激流湧動,各地英豪揭竿為旗。徐寶山乘亂行動,以“兩江兩湖兵馬大元帥”的名義貼出告示,要北上造反。朝廷得知大為震驚,對徐寶山進行招安,使之搖身一變成了朝廷命官。

辛亥八月,武昌起義打響。辛亥九月十八日,徐寶山率軍鎮壓了揚州孫天生起義,成立揚州軍政分府,徐寶山任軍政長官,宣佈揚州光復。此時的徐寶山又成了辛亥革命黨人的中堅。

1912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命徐寶山為第二軍上將軍長,兼揚州軍政長官。他在南京見到孫中山和黃興,非常欽佩,認為革命黨定能問鼎天下。於是慷慨請纓,願為北伐“袁逆”的先鋒。然而,隨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他又轉而效忠袁氏,因此深得袁氏喜愛。如此一來,徐寶山便完全站到了革命黨的對立面,再加上徐寶山掌握的揚州、鎮江等地是最重要的財稅區,因此革命黨人決定將其除掉。

徐寶山雖無文化,卻雅好古董。1913年春,他託人去上海想買一個名為“美人薺”的花瓶。然而,此消息卻被革命黨人截獲,上海督軍陳其美找來炸彈專家,製造了一枚炸彈,裝在精美木匣內。於5月23日派人送到揚州徐府,並一再關照警衛,因價值連城一定要徐寶山本人打開。

次日一早,徐寶山在家剛剃好頭還沒沖洗,就有人來報,說是袁世凱送來一隻古董瓷花瓶。聞訊,徐寶山驚喜不已,親自打開木匣,他用小腹抵住木匣,用力開啟。但剛一打開木匣,就聽“轟”的一聲巨響,一代梟雄被炸得腹裂肢斷,血肉橫飛,就此喪命。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被炸身亡現場)

徐寶山的死,對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影響不大。但他的生死卻直接影響到其家人的命運。比如徐寶山的二夫人孫閬仙。

孫閬仙(1883—1947),揚州人。徐寶山到揚州做都督時,認識了美女加才女的孫閬仙,並娶為姨太太。徐寶山被刺殺後,年方三十的孫閬仙萬念俱灰,決意皈依佛門。她將引市街的徐宅改成為庵堂“祗陀林”,並親為題名。由其堂妹,也是徐寶山的三夫人剃度出家任主持,孫閬仙則帶發修心,法號朗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相片裡的孫閬仙濃眉大眼,透著一股子豪氣)

孫閬仙是位才貌雙全的女子,被譽為民國揚州八大美女之一。能詩文,擅畫梅,通曉歌舞,尤精古琴。自古理想的婚姻模式為才子佳人、英雄美人。所以孫閬仙欣賞徐寶山的英豪之氣,他們的相遇情投意合。

孫閬仙積極為其夫出謀劃策,她勸說徐寶山禮賢下士,招攬文人智者。詩人吳召封、胡震、書法家吉亮工、鹽商首領方爾鹹與周樹年等眾多社會名流均被羅致于徐寶山幕中。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革命軍北伐時,孫閬仙捐出了自己過生日時收到的五千元禮金,充作軍餉。並組織女子北伐隊,自任隊長。孫閬仙一身戎裝,腰挎雙槍,英姿颯爽,氣度非凡,紅極一時。孫閬仙還資助揚州私立女子公學,倡導女權、致力於婦女解放,深得社會稱讚。

徐寶山死後,孫閬仙信佛廣做善事,將家中值錢之物變賣,在瘦西湖裡建起一座“徐園”,又修築了“徐園”門前的長堤和瓜洲三十里駁岸。同時廣為資助貧困百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和三位夫人合影,右一為姨太太孫閬仙)

1947年,孫閬仙彷彿預知壽限已至,於逝前三日在祗陀林剃度正式出家,三月二十六日病逝。火化後葬于徐寶山祠堂近旁。

如今的“祗陀林”,已被批准為揚州市對外開放寺廟之一,庵堂陸續修復,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唸佛堂、玉佛殿、祖堂、法堂等房屋三十餘間,是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尼眾清修場所。這裡終日頌經號佛、青煙繚繞、木魚聲聲,成為一方佛緣之地。百年前那一場爆炸所激起的千層巨浪,早已經安靜平息。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一座“德星庵”,隔窗向裡打望,只見一位女居士在潛心打座向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沿著蜿蜒曲折的深巷走去,轉了幾個彎,就迷失方向不知何往了。幾經問路,才來到祗陀林的後院。遠遠就聽到莊嚴肅穆的鐘鼓鈸磬和頌經聲傳來。

順窄巷繼續前行,有一虛掩的側門,緩緩推開,小院無人。此時,庵中的師父們正聚在一門之隔的佛堂裡頌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隔壁有一間屋子,裡面有幾位老年婦女在忙碌。於是便小心翼翼地走進去,逐個兒點頭問好,得到眾人回首之後,走近細瞧,竟然在包餃子,還是香菇芹菜餡的。

不由心中大喜——包餃子咱可是高手呀,這下可有與她們交談的話題了!於是,搭訕之後,便取淨水洗手,在眾老婦的驚訝注視中,毫不見外地動手包起了餃子,熟練麻利地取餃子皮兒、盛餃子餡、然後雙手合扣......不一會兒,十幾只大小一致、形狀漂亮的北方餃子,便規規矩矩擺在了案板之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可以容坐十幾人的齋堂)

見我這偌大一條壯漢,包起餃子來竟然如此利落,眾老婦們頓時點頭稱讚,打開了話匣子。原來,這幾位都是女居士,提及鹽商、祗陀林及往事,眾人爭先恐後地說起來。言談之中,發現這些女居士們知道的也並不比我更多。於是便轉移了話題,詢問她們居家戴發修行的體會。

不料,我這番問話引起了對方積極迴應,大家眾口一詞地說:信佛吃齋者,身輕體香,延年益壽;而喜吃肉者,則體臭異味大,近之其味兒令人作嘔。

女居士們一邊包著餃子,一邊熱烈交談,述說著彼此信佛吃齋的幸福感受。個個眉飛色舞,彷彿通過自己的真誠之舉,已經獲得了佛祖的歡喜,即將步入佛天勝境一般。那般快活,難於用語言表達。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聞聽不忿的我,不禁發問:既然食肉者體臭,那麼你們與家人是如何一起生活呢?莫不是要天天嘔吐嘍?!

我的話音才落,只見一位沉默不語,埋頭趕麵皮的老婦,顫巍巍走上前來,伸出佈滿鄒紋的老臉,用鼻子衝我上下聞了聞。然後伸出趕麵杖,指著我,操著濃重的揚州話,十分肯定地說:“泥這固瞎子喲(方言:小孩的意思)整天喫肉,身上臭滴不得命嘍!”

話音剛落,滿屋頓時“吱吱嘎嘎”地笑成一片。聞聽,大窘的我忙丟下手中的麵皮,落荒而逃。

身後傳來一片熱情的挽留聲:“這固瞎子跑甚泥?”“響午了,餃子就下鍋嘍。”“喫了再走噢......”

面對如此“熱情”的女居士們,我這食肉體臭的凡夫俗子,乍還能吃得下這頓餃子?哈哈哈。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雖然是第二次來訪祗陀林,但一路仍然被灰牆錯瓦的高大宅院所吸引,順著細窄的巷子乘興而行,很快黃牆紅字的祗陀林便出現在眼前。祗陀林,庵門朝南,嵌“祗陀林”金字石額。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進入祗陀林,四處遊覽。因為這次是從正門進入,視角不同,感受各異。門內廊簷兩側置鐘鼓,壁龕供彌勒佛、韋陀菩薩、伽蘭菩薩塑像。庵院內設計因地制宜,小巧精緻。天井中置寶鼎一尊。天井之北即大雄寶殿,面南三楹。

大殿正中神臺上供奉釋迦牟尼佛,該佛像系1982年從鎮江金山寺請來。右供觀世音,左供地藏王,東西兩壁掛十六尊者畫像。大殿後為念佛堂,供千手千眼觀世音鍍金像,並陳列“佛說十法界圖解”及彩色印製的觀世音像。

過了天井,迎面為玉佛殿,供釋迦牟尼玉佛一尊,系1990年緬甸佛教徒贈送。東側有祖堂,面南三間,供歷代祖師老和尚覺靈位。祖堂內供有四人的靈位和照片:大師父閬仙、二師父了悟、徒弟明智、徒孫源澄。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此番我將要拜訪的祗陀林,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夕曾和市檔案館的同志一同來到這裡,採訪了揚州佛教協會前副祕書長,現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元慶法師,聽她講述了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元慶法師與高旻寺來訪們人交談)

在揚州佛教界,元慶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廣受尊敬的人物。元慶法師,俗名許元慶,1928年出生在揚州江都區邵伯鎮昭關村。元慶自出生那年,當地大旱,收成全無。為不讓年幼的元慶餓死,父母狠狠心將年僅3歲的她,送到在揚州城七觀音庵出家的倆個姨媽那裡寄養。

從此,元慶便與佛門結下了終身的緣:17歲剃髮、22歲在句容寶華山受戒,正式皈依佛門。在庵院中與青燈、佛卷、木魚為伴,過著清修的生活。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圖片來自網絡)

元慶法師面對來訪者,侃侃而談。老人家頭腦清清晰,思路敏捷。當說起鹽商、引市街和祗陀林時,娓娓道來。在她的講述裡,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名字鮮活於聽者面前——徐寶山、孫閬仙、孫紹陶、王芳谷...... 須知:百年之前那樁震驚朝野的驚天爆炸案,就曾發生在一牆之隔的祗陀林。

老人家記憶的洪水決堤般湧出,伴著天井裡涼晒著的春鹹菜,散發出濃郁的鹹香味兒。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九旬高齡的元慶法師)

說起徐寶山,歷史上可是一個風雲人物。清末民初,政權交替頻繁,社會劇烈震盪,亂世出梟雄,為各種人物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而徐寶山,就是一個混跡於鎮江和揚州江面上的大鹽梟,後來成為民國早期的大軍閥。

距今106年(1913年)5月24日的早上,位於揚州引市街36號的軍政都督府,突然傳來的一聲巨響,震撼了古城——揚州軍政分府督軍、民國上將徐寶山被炸身亡。消息迅速擴散,被當天全國所有報館鋪天蓋地報道,一時間震驚朝野。

大總統袁世凱痛呼“賊害勳良,深堪駭悼”,並親自寫祭文派人赴揚州悼念、副總統黎元洪通電各省,譴責此次暗殺,並送輓聯。還有山西都督閻錫山、奉天都督張作霖、天津都督馮國璋,以及康有為、章炳麟、張謇等人紛紛致電弔唁送輓聯哀悼。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大鹽梟徐寶山)

史載:徐寶山,鎮江人,篾匠出身。因其性情豪爽,屬虎,因而綽號“徐老虎”。當時兵荒馬亂,徐寶山憑一身武功浪跡江湖,因殺死一個欺壓民女的旗兵,逃亡路上加入了青幫,逐步成為鎮江和揚州一帶鹽幫的當家。才三十出頭的徐寶山擁眾數萬,長江沿岸、大運河上,到處懸掛著他"春寶堂"字號的漕船達到七百多艘。

1900年正月,中國社會激流湧動,各地英豪揭竿為旗。徐寶山乘亂行動,以“兩江兩湖兵馬大元帥”的名義貼出告示,要北上造反。朝廷得知大為震驚,對徐寶山進行招安,使之搖身一變成了朝廷命官。

辛亥八月,武昌起義打響。辛亥九月十八日,徐寶山率軍鎮壓了揚州孫天生起義,成立揚州軍政分府,徐寶山任軍政長官,宣佈揚州光復。此時的徐寶山又成了辛亥革命黨人的中堅。

1912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命徐寶山為第二軍上將軍長,兼揚州軍政長官。他在南京見到孫中山和黃興,非常欽佩,認為革命黨定能問鼎天下。於是慷慨請纓,願為北伐“袁逆”的先鋒。然而,隨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他又轉而效忠袁氏,因此深得袁氏喜愛。如此一來,徐寶山便完全站到了革命黨的對立面,再加上徐寶山掌握的揚州、鎮江等地是最重要的財稅區,因此革命黨人決定將其除掉。

徐寶山雖無文化,卻雅好古董。1913年春,他託人去上海想買一個名為“美人薺”的花瓶。然而,此消息卻被革命黨人截獲,上海督軍陳其美找來炸彈專家,製造了一枚炸彈,裝在精美木匣內。於5月23日派人送到揚州徐府,並一再關照警衛,因價值連城一定要徐寶山本人打開。

次日一早,徐寶山在家剛剃好頭還沒沖洗,就有人來報,說是袁世凱送來一隻古董瓷花瓶。聞訊,徐寶山驚喜不已,親自打開木匣,他用小腹抵住木匣,用力開啟。但剛一打開木匣,就聽“轟”的一聲巨響,一代梟雄被炸得腹裂肢斷,血肉橫飛,就此喪命。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被炸身亡現場)

徐寶山的死,對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影響不大。但他的生死卻直接影響到其家人的命運。比如徐寶山的二夫人孫閬仙。

孫閬仙(1883—1947),揚州人。徐寶山到揚州做都督時,認識了美女加才女的孫閬仙,並娶為姨太太。徐寶山被刺殺後,年方三十的孫閬仙萬念俱灰,決意皈依佛門。她將引市街的徐宅改成為庵堂“祗陀林”,並親為題名。由其堂妹,也是徐寶山的三夫人剃度出家任主持,孫閬仙則帶發修心,法號朗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相片裡的孫閬仙濃眉大眼,透著一股子豪氣)

孫閬仙是位才貌雙全的女子,被譽為民國揚州八大美女之一。能詩文,擅畫梅,通曉歌舞,尤精古琴。自古理想的婚姻模式為才子佳人、英雄美人。所以孫閬仙欣賞徐寶山的英豪之氣,他們的相遇情投意合。

孫閬仙積極為其夫出謀劃策,她勸說徐寶山禮賢下士,招攬文人智者。詩人吳召封、胡震、書法家吉亮工、鹽商首領方爾鹹與周樹年等眾多社會名流均被羅致于徐寶山幕中。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革命軍北伐時,孫閬仙捐出了自己過生日時收到的五千元禮金,充作軍餉。並組織女子北伐隊,自任隊長。孫閬仙一身戎裝,腰挎雙槍,英姿颯爽,氣度非凡,紅極一時。孫閬仙還資助揚州私立女子公學,倡導女權、致力於婦女解放,深得社會稱讚。

徐寶山死後,孫閬仙信佛廣做善事,將家中值錢之物變賣,在瘦西湖裡建起一座“徐園”,又修築了“徐園”門前的長堤和瓜洲三十里駁岸。同時廣為資助貧困百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和三位夫人合影,右一為姨太太孫閬仙)

1947年,孫閬仙彷彿預知壽限已至,於逝前三日在祗陀林剃度正式出家,三月二十六日病逝。火化後葬于徐寶山祠堂近旁。

如今的“祗陀林”,已被批准為揚州市對外開放寺廟之一,庵堂陸續修復,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唸佛堂、玉佛殿、祖堂、法堂等房屋三十餘間,是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尼眾清修場所。這裡終日頌經號佛、青煙繚繞、木魚聲聲,成為一方佛緣之地。百年前那一場爆炸所激起的千層巨浪,早已經安靜平息。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一座“德星庵”,隔窗向裡打望,只見一位女居士在潛心打座向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沿著蜿蜒曲折的深巷走去,轉了幾個彎,就迷失方向不知何往了。幾經問路,才來到祗陀林的後院。遠遠就聽到莊嚴肅穆的鐘鼓鈸磬和頌經聲傳來。

順窄巷繼續前行,有一虛掩的側門,緩緩推開,小院無人。此時,庵中的師父們正聚在一門之隔的佛堂裡頌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隔壁有一間屋子,裡面有幾位老年婦女在忙碌。於是便小心翼翼地走進去,逐個兒點頭問好,得到眾人回首之後,走近細瞧,竟然在包餃子,還是香菇芹菜餡的。

不由心中大喜——包餃子咱可是高手呀,這下可有與她們交談的話題了!於是,搭訕之後,便取淨水洗手,在眾老婦的驚訝注視中,毫不見外地動手包起了餃子,熟練麻利地取餃子皮兒、盛餃子餡、然後雙手合扣......不一會兒,十幾只大小一致、形狀漂亮的北方餃子,便規規矩矩擺在了案板之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可以容坐十幾人的齋堂)

見我這偌大一條壯漢,包起餃子來竟然如此利落,眾老婦們頓時點頭稱讚,打開了話匣子。原來,這幾位都是女居士,提及鹽商、祗陀林及往事,眾人爭先恐後地說起來。言談之中,發現這些女居士們知道的也並不比我更多。於是便轉移了話題,詢問她們居家戴發修行的體會。

不料,我這番問話引起了對方積極迴應,大家眾口一詞地說:信佛吃齋者,身輕體香,延年益壽;而喜吃肉者,則體臭異味大,近之其味兒令人作嘔。

女居士們一邊包著餃子,一邊熱烈交談,述說著彼此信佛吃齋的幸福感受。個個眉飛色舞,彷彿通過自己的真誠之舉,已經獲得了佛祖的歡喜,即將步入佛天勝境一般。那般快活,難於用語言表達。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聞聽不忿的我,不禁發問:既然食肉者體臭,那麼你們與家人是如何一起生活呢?莫不是要天天嘔吐嘍?!

我的話音才落,只見一位沉默不語,埋頭趕麵皮的老婦,顫巍巍走上前來,伸出佈滿鄒紋的老臉,用鼻子衝我上下聞了聞。然後伸出趕麵杖,指著我,操著濃重的揚州話,十分肯定地說:“泥這固瞎子喲(方言:小孩的意思)整天喫肉,身上臭滴不得命嘍!”

話音剛落,滿屋頓時“吱吱嘎嘎”地笑成一片。聞聽,大窘的我忙丟下手中的麵皮,落荒而逃。

身後傳來一片熱情的挽留聲:“這固瞎子跑甚泥?”“響午了,餃子就下鍋嘍。”“喫了再走噢......”

面對如此“熱情”的女居士們,我這食肉體臭的凡夫俗子,乍還能吃得下這頓餃子?哈哈哈。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雖然是第二次來訪祗陀林,但一路仍然被灰牆錯瓦的高大宅院所吸引,順著細窄的巷子乘興而行,很快黃牆紅字的祗陀林便出現在眼前。祗陀林,庵門朝南,嵌“祗陀林”金字石額。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進入祗陀林,四處遊覽。因為這次是從正門進入,視角不同,感受各異。門內廊簷兩側置鐘鼓,壁龕供彌勒佛、韋陀菩薩、伽蘭菩薩塑像。庵院內設計因地制宜,小巧精緻。天井中置寶鼎一尊。天井之北即大雄寶殿,面南三楹。

大殿正中神臺上供奉釋迦牟尼佛,該佛像系1982年從鎮江金山寺請來。右供觀世音,左供地藏王,東西兩壁掛十六尊者畫像。大殿後為念佛堂,供千手千眼觀世音鍍金像,並陳列“佛說十法界圖解”及彩色印製的觀世音像。

過了天井,迎面為玉佛殿,供釋迦牟尼玉佛一尊,系1990年緬甸佛教徒贈送。東側有祖堂,面南三間,供歷代祖師老和尚覺靈位。祖堂內供有四人的靈位和照片:大師父閬仙、二師父了悟、徒弟明智、徒孫源澄。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揚州園林品賞錄》載述如下:“......是園南向,構廳屋數間於園東向,架一帶穿廊,環其南與東西二壁,三面闢漏窗二十面,透漏雅樸。廳屋與花牆之間,舊有山石水池,今已圯沒。尚餘黑石二峰,極其秀拔,為他處未見。其間猶有鬆一本,柿一樹,花草少許。十年內亂前夕,市佛教協會以祗陀林為比丘尼宅,有法名元慶者,任市佛協祕書長,寓居於此。斯時斯人斯園,尚屬佛國桃源,十年動亂時圮毀。”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此番我將要拜訪的祗陀林,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夕曾和市檔案館的同志一同來到這裡,採訪了揚州佛教協會前副祕書長,現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元慶法師,聽她講述了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元慶法師與高旻寺來訪們人交談)

在揚州佛教界,元慶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廣受尊敬的人物。元慶法師,俗名許元慶,1928年出生在揚州江都區邵伯鎮昭關村。元慶自出生那年,當地大旱,收成全無。為不讓年幼的元慶餓死,父母狠狠心將年僅3歲的她,送到在揚州城七觀音庵出家的倆個姨媽那裡寄養。

從此,元慶便與佛門結下了終身的緣:17歲剃髮、22歲在句容寶華山受戒,正式皈依佛門。在庵院中與青燈、佛卷、木魚為伴,過著清修的生活。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圖片來自網絡)

元慶法師面對來訪者,侃侃而談。老人家頭腦清清晰,思路敏捷。當說起鹽商、引市街和祗陀林時,娓娓道來。在她的講述裡,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名字鮮活於聽者面前——徐寶山、孫閬仙、孫紹陶、王芳谷...... 須知:百年之前那樁震驚朝野的驚天爆炸案,就曾發生在一牆之隔的祗陀林。

老人家記憶的洪水決堤般湧出,伴著天井裡涼晒著的春鹹菜,散發出濃郁的鹹香味兒。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九旬高齡的元慶法師)

說起徐寶山,歷史上可是一個風雲人物。清末民初,政權交替頻繁,社會劇烈震盪,亂世出梟雄,為各種人物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而徐寶山,就是一個混跡於鎮江和揚州江面上的大鹽梟,後來成為民國早期的大軍閥。

距今106年(1913年)5月24日的早上,位於揚州引市街36號的軍政都督府,突然傳來的一聲巨響,震撼了古城——揚州軍政分府督軍、民國上將徐寶山被炸身亡。消息迅速擴散,被當天全國所有報館鋪天蓋地報道,一時間震驚朝野。

大總統袁世凱痛呼“賊害勳良,深堪駭悼”,並親自寫祭文派人赴揚州悼念、副總統黎元洪通電各省,譴責此次暗殺,並送輓聯。還有山西都督閻錫山、奉天都督張作霖、天津都督馮國璋,以及康有為、章炳麟、張謇等人紛紛致電弔唁送輓聯哀悼。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大鹽梟徐寶山)

史載:徐寶山,鎮江人,篾匠出身。因其性情豪爽,屬虎,因而綽號“徐老虎”。當時兵荒馬亂,徐寶山憑一身武功浪跡江湖,因殺死一個欺壓民女的旗兵,逃亡路上加入了青幫,逐步成為鎮江和揚州一帶鹽幫的當家。才三十出頭的徐寶山擁眾數萬,長江沿岸、大運河上,到處懸掛著他"春寶堂"字號的漕船達到七百多艘。

1900年正月,中國社會激流湧動,各地英豪揭竿為旗。徐寶山乘亂行動,以“兩江兩湖兵馬大元帥”的名義貼出告示,要北上造反。朝廷得知大為震驚,對徐寶山進行招安,使之搖身一變成了朝廷命官。

辛亥八月,武昌起義打響。辛亥九月十八日,徐寶山率軍鎮壓了揚州孫天生起義,成立揚州軍政分府,徐寶山任軍政長官,宣佈揚州光復。此時的徐寶山又成了辛亥革命黨人的中堅。

1912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命徐寶山為第二軍上將軍長,兼揚州軍政長官。他在南京見到孫中山和黃興,非常欽佩,認為革命黨定能問鼎天下。於是慷慨請纓,願為北伐“袁逆”的先鋒。然而,隨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他又轉而效忠袁氏,因此深得袁氏喜愛。如此一來,徐寶山便完全站到了革命黨的對立面,再加上徐寶山掌握的揚州、鎮江等地是最重要的財稅區,因此革命黨人決定將其除掉。

徐寶山雖無文化,卻雅好古董。1913年春,他託人去上海想買一個名為“美人薺”的花瓶。然而,此消息卻被革命黨人截獲,上海督軍陳其美找來炸彈專家,製造了一枚炸彈,裝在精美木匣內。於5月23日派人送到揚州徐府,並一再關照警衛,因價值連城一定要徐寶山本人打開。

次日一早,徐寶山在家剛剃好頭還沒沖洗,就有人來報,說是袁世凱送來一隻古董瓷花瓶。聞訊,徐寶山驚喜不已,親自打開木匣,他用小腹抵住木匣,用力開啟。但剛一打開木匣,就聽“轟”的一聲巨響,一代梟雄被炸得腹裂肢斷,血肉橫飛,就此喪命。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被炸身亡現場)

徐寶山的死,對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影響不大。但他的生死卻直接影響到其家人的命運。比如徐寶山的二夫人孫閬仙。

孫閬仙(1883—1947),揚州人。徐寶山到揚州做都督時,認識了美女加才女的孫閬仙,並娶為姨太太。徐寶山被刺殺後,年方三十的孫閬仙萬念俱灰,決意皈依佛門。她將引市街的徐宅改成為庵堂“祗陀林”,並親為題名。由其堂妹,也是徐寶山的三夫人剃度出家任主持,孫閬仙則帶發修心,法號朗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相片裡的孫閬仙濃眉大眼,透著一股子豪氣)

孫閬仙是位才貌雙全的女子,被譽為民國揚州八大美女之一。能詩文,擅畫梅,通曉歌舞,尤精古琴。自古理想的婚姻模式為才子佳人、英雄美人。所以孫閬仙欣賞徐寶山的英豪之氣,他們的相遇情投意合。

孫閬仙積極為其夫出謀劃策,她勸說徐寶山禮賢下士,招攬文人智者。詩人吳召封、胡震、書法家吉亮工、鹽商首領方爾鹹與周樹年等眾多社會名流均被羅致于徐寶山幕中。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革命軍北伐時,孫閬仙捐出了自己過生日時收到的五千元禮金,充作軍餉。並組織女子北伐隊,自任隊長。孫閬仙一身戎裝,腰挎雙槍,英姿颯爽,氣度非凡,紅極一時。孫閬仙還資助揚州私立女子公學,倡導女權、致力於婦女解放,深得社會稱讚。

徐寶山死後,孫閬仙信佛廣做善事,將家中值錢之物變賣,在瘦西湖裡建起一座“徐園”,又修築了“徐園”門前的長堤和瓜洲三十里駁岸。同時廣為資助貧困百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和三位夫人合影,右一為姨太太孫閬仙)

1947年,孫閬仙彷彿預知壽限已至,於逝前三日在祗陀林剃度正式出家,三月二十六日病逝。火化後葬于徐寶山祠堂近旁。

如今的“祗陀林”,已被批准為揚州市對外開放寺廟之一,庵堂陸續修復,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唸佛堂、玉佛殿、祖堂、法堂等房屋三十餘間,是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尼眾清修場所。這裡終日頌經號佛、青煙繚繞、木魚聲聲,成為一方佛緣之地。百年前那一場爆炸所激起的千層巨浪,早已經安靜平息。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一座“德星庵”,隔窗向裡打望,只見一位女居士在潛心打座向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沿著蜿蜒曲折的深巷走去,轉了幾個彎,就迷失方向不知何往了。幾經問路,才來到祗陀林的後院。遠遠就聽到莊嚴肅穆的鐘鼓鈸磬和頌經聲傳來。

順窄巷繼續前行,有一虛掩的側門,緩緩推開,小院無人。此時,庵中的師父們正聚在一門之隔的佛堂裡頌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隔壁有一間屋子,裡面有幾位老年婦女在忙碌。於是便小心翼翼地走進去,逐個兒點頭問好,得到眾人回首之後,走近細瞧,竟然在包餃子,還是香菇芹菜餡的。

不由心中大喜——包餃子咱可是高手呀,這下可有與她們交談的話題了!於是,搭訕之後,便取淨水洗手,在眾老婦的驚訝注視中,毫不見外地動手包起了餃子,熟練麻利地取餃子皮兒、盛餃子餡、然後雙手合扣......不一會兒,十幾只大小一致、形狀漂亮的北方餃子,便規規矩矩擺在了案板之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可以容坐十幾人的齋堂)

見我這偌大一條壯漢,包起餃子來竟然如此利落,眾老婦們頓時點頭稱讚,打開了話匣子。原來,這幾位都是女居士,提及鹽商、祗陀林及往事,眾人爭先恐後地說起來。言談之中,發現這些女居士們知道的也並不比我更多。於是便轉移了話題,詢問她們居家戴發修行的體會。

不料,我這番問話引起了對方積極迴應,大家眾口一詞地說:信佛吃齋者,身輕體香,延年益壽;而喜吃肉者,則體臭異味大,近之其味兒令人作嘔。

女居士們一邊包著餃子,一邊熱烈交談,述說著彼此信佛吃齋的幸福感受。個個眉飛色舞,彷彿通過自己的真誠之舉,已經獲得了佛祖的歡喜,即將步入佛天勝境一般。那般快活,難於用語言表達。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聞聽不忿的我,不禁發問:既然食肉者體臭,那麼你們與家人是如何一起生活呢?莫不是要天天嘔吐嘍?!

我的話音才落,只見一位沉默不語,埋頭趕麵皮的老婦,顫巍巍走上前來,伸出佈滿鄒紋的老臉,用鼻子衝我上下聞了聞。然後伸出趕麵杖,指著我,操著濃重的揚州話,十分肯定地說:“泥這固瞎子喲(方言:小孩的意思)整天喫肉,身上臭滴不得命嘍!”

話音剛落,滿屋頓時“吱吱嘎嘎”地笑成一片。聞聽,大窘的我忙丟下手中的麵皮,落荒而逃。

身後傳來一片熱情的挽留聲:“這固瞎子跑甚泥?”“響午了,餃子就下鍋嘍。”“喫了再走噢......”

面對如此“熱情”的女居士們,我這食肉體臭的凡夫俗子,乍還能吃得下這頓餃子?哈哈哈。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雖然是第二次來訪祗陀林,但一路仍然被灰牆錯瓦的高大宅院所吸引,順著細窄的巷子乘興而行,很快黃牆紅字的祗陀林便出現在眼前。祗陀林,庵門朝南,嵌“祗陀林”金字石額。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進入祗陀林,四處遊覽。因為這次是從正門進入,視角不同,感受各異。門內廊簷兩側置鐘鼓,壁龕供彌勒佛、韋陀菩薩、伽蘭菩薩塑像。庵院內設計因地制宜,小巧精緻。天井中置寶鼎一尊。天井之北即大雄寶殿,面南三楹。

大殿正中神臺上供奉釋迦牟尼佛,該佛像系1982年從鎮江金山寺請來。右供觀世音,左供地藏王,東西兩壁掛十六尊者畫像。大殿後為念佛堂,供千手千眼觀世音鍍金像,並陳列“佛說十法界圖解”及彩色印製的觀世音像。

過了天井,迎面為玉佛殿,供釋迦牟尼玉佛一尊,系1990年緬甸佛教徒贈送。東側有祖堂,面南三間,供歷代祖師老和尚覺靈位。祖堂內供有四人的靈位和照片:大師父閬仙、二師父了悟、徒弟明智、徒孫源澄。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揚州園林品賞錄》載述如下:“......是園南向,構廳屋數間於園東向,架一帶穿廊,環其南與東西二壁,三面闢漏窗二十面,透漏雅樸。廳屋與花牆之間,舊有山石水池,今已圯沒。尚餘黑石二峰,極其秀拔,為他處未見。其間猶有鬆一本,柿一樹,花草少許。十年內亂前夕,市佛教協會以祗陀林為比丘尼宅,有法名元慶者,任市佛協祕書長,寓居於此。斯時斯人斯園,尚屬佛國桃源,十年動亂時圮毀。”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1983年初,祗陀林被批准為揚州市對外開放寺廟之一,庵堂陸續修復。現有比丘尼十多人,另有新近剃度的青年尼眾。目前庵內共有房屋37間,是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尼眾清修場所。

順側門出來,見後院大門緊閉,不忍心再去打擾元慶法師,就默默離開了。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此番我將要拜訪的祗陀林,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夕曾和市檔案館的同志一同來到這裡,採訪了揚州佛教協會前副祕書長,現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元慶法師,聽她講述了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元慶法師與高旻寺來訪們人交談)

在揚州佛教界,元慶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廣受尊敬的人物。元慶法師,俗名許元慶,1928年出生在揚州江都區邵伯鎮昭關村。元慶自出生那年,當地大旱,收成全無。為不讓年幼的元慶餓死,父母狠狠心將年僅3歲的她,送到在揚州城七觀音庵出家的倆個姨媽那裡寄養。

從此,元慶便與佛門結下了終身的緣:17歲剃髮、22歲在句容寶華山受戒,正式皈依佛門。在庵院中與青燈、佛卷、木魚為伴,過著清修的生活。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圖片來自網絡)

元慶法師面對來訪者,侃侃而談。老人家頭腦清清晰,思路敏捷。當說起鹽商、引市街和祗陀林時,娓娓道來。在她的講述裡,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名字鮮活於聽者面前——徐寶山、孫閬仙、孫紹陶、王芳谷...... 須知:百年之前那樁震驚朝野的驚天爆炸案,就曾發生在一牆之隔的祗陀林。

老人家記憶的洪水決堤般湧出,伴著天井裡涼晒著的春鹹菜,散發出濃郁的鹹香味兒。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九旬高齡的元慶法師)

說起徐寶山,歷史上可是一個風雲人物。清末民初,政權交替頻繁,社會劇烈震盪,亂世出梟雄,為各種人物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而徐寶山,就是一個混跡於鎮江和揚州江面上的大鹽梟,後來成為民國早期的大軍閥。

距今106年(1913年)5月24日的早上,位於揚州引市街36號的軍政都督府,突然傳來的一聲巨響,震撼了古城——揚州軍政分府督軍、民國上將徐寶山被炸身亡。消息迅速擴散,被當天全國所有報館鋪天蓋地報道,一時間震驚朝野。

大總統袁世凱痛呼“賊害勳良,深堪駭悼”,並親自寫祭文派人赴揚州悼念、副總統黎元洪通電各省,譴責此次暗殺,並送輓聯。還有山西都督閻錫山、奉天都督張作霖、天津都督馮國璋,以及康有為、章炳麟、張謇等人紛紛致電弔唁送輓聯哀悼。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大鹽梟徐寶山)

史載:徐寶山,鎮江人,篾匠出身。因其性情豪爽,屬虎,因而綽號“徐老虎”。當時兵荒馬亂,徐寶山憑一身武功浪跡江湖,因殺死一個欺壓民女的旗兵,逃亡路上加入了青幫,逐步成為鎮江和揚州一帶鹽幫的當家。才三十出頭的徐寶山擁眾數萬,長江沿岸、大運河上,到處懸掛著他"春寶堂"字號的漕船達到七百多艘。

1900年正月,中國社會激流湧動,各地英豪揭竿為旗。徐寶山乘亂行動,以“兩江兩湖兵馬大元帥”的名義貼出告示,要北上造反。朝廷得知大為震驚,對徐寶山進行招安,使之搖身一變成了朝廷命官。

辛亥八月,武昌起義打響。辛亥九月十八日,徐寶山率軍鎮壓了揚州孫天生起義,成立揚州軍政分府,徐寶山任軍政長官,宣佈揚州光復。此時的徐寶山又成了辛亥革命黨人的中堅。

1912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命徐寶山為第二軍上將軍長,兼揚州軍政長官。他在南京見到孫中山和黃興,非常欽佩,認為革命黨定能問鼎天下。於是慷慨請纓,願為北伐“袁逆”的先鋒。然而,隨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他又轉而效忠袁氏,因此深得袁氏喜愛。如此一來,徐寶山便完全站到了革命黨的對立面,再加上徐寶山掌握的揚州、鎮江等地是最重要的財稅區,因此革命黨人決定將其除掉。

徐寶山雖無文化,卻雅好古董。1913年春,他託人去上海想買一個名為“美人薺”的花瓶。然而,此消息卻被革命黨人截獲,上海督軍陳其美找來炸彈專家,製造了一枚炸彈,裝在精美木匣內。於5月23日派人送到揚州徐府,並一再關照警衛,因價值連城一定要徐寶山本人打開。

次日一早,徐寶山在家剛剃好頭還沒沖洗,就有人來報,說是袁世凱送來一隻古董瓷花瓶。聞訊,徐寶山驚喜不已,親自打開木匣,他用小腹抵住木匣,用力開啟。但剛一打開木匣,就聽“轟”的一聲巨響,一代梟雄被炸得腹裂肢斷,血肉橫飛,就此喪命。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被炸身亡現場)

徐寶山的死,對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影響不大。但他的生死卻直接影響到其家人的命運。比如徐寶山的二夫人孫閬仙。

孫閬仙(1883—1947),揚州人。徐寶山到揚州做都督時,認識了美女加才女的孫閬仙,並娶為姨太太。徐寶山被刺殺後,年方三十的孫閬仙萬念俱灰,決意皈依佛門。她將引市街的徐宅改成為庵堂“祗陀林”,並親為題名。由其堂妹,也是徐寶山的三夫人剃度出家任主持,孫閬仙則帶發修心,法號朗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相片裡的孫閬仙濃眉大眼,透著一股子豪氣)

孫閬仙是位才貌雙全的女子,被譽為民國揚州八大美女之一。能詩文,擅畫梅,通曉歌舞,尤精古琴。自古理想的婚姻模式為才子佳人、英雄美人。所以孫閬仙欣賞徐寶山的英豪之氣,他們的相遇情投意合。

孫閬仙積極為其夫出謀劃策,她勸說徐寶山禮賢下士,招攬文人智者。詩人吳召封、胡震、書法家吉亮工、鹽商首領方爾鹹與周樹年等眾多社會名流均被羅致于徐寶山幕中。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革命軍北伐時,孫閬仙捐出了自己過生日時收到的五千元禮金,充作軍餉。並組織女子北伐隊,自任隊長。孫閬仙一身戎裝,腰挎雙槍,英姿颯爽,氣度非凡,紅極一時。孫閬仙還資助揚州私立女子公學,倡導女權、致力於婦女解放,深得社會稱讚。

徐寶山死後,孫閬仙信佛廣做善事,將家中值錢之物變賣,在瘦西湖裡建起一座“徐園”,又修築了“徐園”門前的長堤和瓜洲三十里駁岸。同時廣為資助貧困百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和三位夫人合影,右一為姨太太孫閬仙)

1947年,孫閬仙彷彿預知壽限已至,於逝前三日在祗陀林剃度正式出家,三月二十六日病逝。火化後葬于徐寶山祠堂近旁。

如今的“祗陀林”,已被批准為揚州市對外開放寺廟之一,庵堂陸續修復,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唸佛堂、玉佛殿、祖堂、法堂等房屋三十餘間,是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尼眾清修場所。這裡終日頌經號佛、青煙繚繞、木魚聲聲,成為一方佛緣之地。百年前那一場爆炸所激起的千層巨浪,早已經安靜平息。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一座“德星庵”,隔窗向裡打望,只見一位女居士在潛心打座向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沿著蜿蜒曲折的深巷走去,轉了幾個彎,就迷失方向不知何往了。幾經問路,才來到祗陀林的後院。遠遠就聽到莊嚴肅穆的鐘鼓鈸磬和頌經聲傳來。

順窄巷繼續前行,有一虛掩的側門,緩緩推開,小院無人。此時,庵中的師父們正聚在一門之隔的佛堂裡頌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隔壁有一間屋子,裡面有幾位老年婦女在忙碌。於是便小心翼翼地走進去,逐個兒點頭問好,得到眾人回首之後,走近細瞧,竟然在包餃子,還是香菇芹菜餡的。

不由心中大喜——包餃子咱可是高手呀,這下可有與她們交談的話題了!於是,搭訕之後,便取淨水洗手,在眾老婦的驚訝注視中,毫不見外地動手包起了餃子,熟練麻利地取餃子皮兒、盛餃子餡、然後雙手合扣......不一會兒,十幾只大小一致、形狀漂亮的北方餃子,便規規矩矩擺在了案板之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可以容坐十幾人的齋堂)

見我這偌大一條壯漢,包起餃子來竟然如此利落,眾老婦們頓時點頭稱讚,打開了話匣子。原來,這幾位都是女居士,提及鹽商、祗陀林及往事,眾人爭先恐後地說起來。言談之中,發現這些女居士們知道的也並不比我更多。於是便轉移了話題,詢問她們居家戴發修行的體會。

不料,我這番問話引起了對方積極迴應,大家眾口一詞地說:信佛吃齋者,身輕體香,延年益壽;而喜吃肉者,則體臭異味大,近之其味兒令人作嘔。

女居士們一邊包著餃子,一邊熱烈交談,述說著彼此信佛吃齋的幸福感受。個個眉飛色舞,彷彿通過自己的真誠之舉,已經獲得了佛祖的歡喜,即將步入佛天勝境一般。那般快活,難於用語言表達。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聞聽不忿的我,不禁發問:既然食肉者體臭,那麼你們與家人是如何一起生活呢?莫不是要天天嘔吐嘍?!

我的話音才落,只見一位沉默不語,埋頭趕麵皮的老婦,顫巍巍走上前來,伸出佈滿鄒紋的老臉,用鼻子衝我上下聞了聞。然後伸出趕麵杖,指著我,操著濃重的揚州話,十分肯定地說:“泥這固瞎子喲(方言:小孩的意思)整天喫肉,身上臭滴不得命嘍!”

話音剛落,滿屋頓時“吱吱嘎嘎”地笑成一片。聞聽,大窘的我忙丟下手中的麵皮,落荒而逃。

身後傳來一片熱情的挽留聲:“這固瞎子跑甚泥?”“響午了,餃子就下鍋嘍。”“喫了再走噢......”

面對如此“熱情”的女居士們,我這食肉體臭的凡夫俗子,乍還能吃得下這頓餃子?哈哈哈。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雖然是第二次來訪祗陀林,但一路仍然被灰牆錯瓦的高大宅院所吸引,順著細窄的巷子乘興而行,很快黃牆紅字的祗陀林便出現在眼前。祗陀林,庵門朝南,嵌“祗陀林”金字石額。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進入祗陀林,四處遊覽。因為這次是從正門進入,視角不同,感受各異。門內廊簷兩側置鐘鼓,壁龕供彌勒佛、韋陀菩薩、伽蘭菩薩塑像。庵院內設計因地制宜,小巧精緻。天井中置寶鼎一尊。天井之北即大雄寶殿,面南三楹。

大殿正中神臺上供奉釋迦牟尼佛,該佛像系1982年從鎮江金山寺請來。右供觀世音,左供地藏王,東西兩壁掛十六尊者畫像。大殿後為念佛堂,供千手千眼觀世音鍍金像,並陳列“佛說十法界圖解”及彩色印製的觀世音像。

過了天井,迎面為玉佛殿,供釋迦牟尼玉佛一尊,系1990年緬甸佛教徒贈送。東側有祖堂,面南三間,供歷代祖師老和尚覺靈位。祖堂內供有四人的靈位和照片:大師父閬仙、二師父了悟、徒弟明智、徒孫源澄。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揚州園林品賞錄》載述如下:“......是園南向,構廳屋數間於園東向,架一帶穿廊,環其南與東西二壁,三面闢漏窗二十面,透漏雅樸。廳屋與花牆之間,舊有山石水池,今已圯沒。尚餘黑石二峰,極其秀拔,為他處未見。其間猶有鬆一本,柿一樹,花草少許。十年內亂前夕,市佛教協會以祗陀林為比丘尼宅,有法名元慶者,任市佛協祕書長,寓居於此。斯時斯人斯園,尚屬佛國桃源,十年動亂時圮毀。”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1983年初,祗陀林被批准為揚州市對外開放寺廟之一,庵堂陸續修復。現有比丘尼十多人,另有新近剃度的青年尼眾。目前庵內共有房屋37間,是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尼眾清修場所。

順側門出來,見後院大門緊閉,不忍心再去打擾元慶法師,就默默離開了。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行走在返回的路上,發現腳下的街道由一塊塊石磚砌成。駐足細看,鋪路石上還有各種圖案及堂號的字樣。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此番我將要拜訪的祗陀林,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夕曾和市檔案館的同志一同來到這裡,採訪了揚州佛教協會前副祕書長,現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元慶法師,聽她講述了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元慶法師與高旻寺來訪們人交談)

在揚州佛教界,元慶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廣受尊敬的人物。元慶法師,俗名許元慶,1928年出生在揚州江都區邵伯鎮昭關村。元慶自出生那年,當地大旱,收成全無。為不讓年幼的元慶餓死,父母狠狠心將年僅3歲的她,送到在揚州城七觀音庵出家的倆個姨媽那裡寄養。

從此,元慶便與佛門結下了終身的緣:17歲剃髮、22歲在句容寶華山受戒,正式皈依佛門。在庵院中與青燈、佛卷、木魚為伴,過著清修的生活。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圖片來自網絡)

元慶法師面對來訪者,侃侃而談。老人家頭腦清清晰,思路敏捷。當說起鹽商、引市街和祗陀林時,娓娓道來。在她的講述裡,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名字鮮活於聽者面前——徐寶山、孫閬仙、孫紹陶、王芳谷...... 須知:百年之前那樁震驚朝野的驚天爆炸案,就曾發生在一牆之隔的祗陀林。

老人家記憶的洪水決堤般湧出,伴著天井裡涼晒著的春鹹菜,散發出濃郁的鹹香味兒。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九旬高齡的元慶法師)

說起徐寶山,歷史上可是一個風雲人物。清末民初,政權交替頻繁,社會劇烈震盪,亂世出梟雄,為各種人物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而徐寶山,就是一個混跡於鎮江和揚州江面上的大鹽梟,後來成為民國早期的大軍閥。

距今106年(1913年)5月24日的早上,位於揚州引市街36號的軍政都督府,突然傳來的一聲巨響,震撼了古城——揚州軍政分府督軍、民國上將徐寶山被炸身亡。消息迅速擴散,被當天全國所有報館鋪天蓋地報道,一時間震驚朝野。

大總統袁世凱痛呼“賊害勳良,深堪駭悼”,並親自寫祭文派人赴揚州悼念、副總統黎元洪通電各省,譴責此次暗殺,並送輓聯。還有山西都督閻錫山、奉天都督張作霖、天津都督馮國璋,以及康有為、章炳麟、張謇等人紛紛致電弔唁送輓聯哀悼。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大鹽梟徐寶山)

史載:徐寶山,鎮江人,篾匠出身。因其性情豪爽,屬虎,因而綽號“徐老虎”。當時兵荒馬亂,徐寶山憑一身武功浪跡江湖,因殺死一個欺壓民女的旗兵,逃亡路上加入了青幫,逐步成為鎮江和揚州一帶鹽幫的當家。才三十出頭的徐寶山擁眾數萬,長江沿岸、大運河上,到處懸掛著他"春寶堂"字號的漕船達到七百多艘。

1900年正月,中國社會激流湧動,各地英豪揭竿為旗。徐寶山乘亂行動,以“兩江兩湖兵馬大元帥”的名義貼出告示,要北上造反。朝廷得知大為震驚,對徐寶山進行招安,使之搖身一變成了朝廷命官。

辛亥八月,武昌起義打響。辛亥九月十八日,徐寶山率軍鎮壓了揚州孫天生起義,成立揚州軍政分府,徐寶山任軍政長官,宣佈揚州光復。此時的徐寶山又成了辛亥革命黨人的中堅。

1912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命徐寶山為第二軍上將軍長,兼揚州軍政長官。他在南京見到孫中山和黃興,非常欽佩,認為革命黨定能問鼎天下。於是慷慨請纓,願為北伐“袁逆”的先鋒。然而,隨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他又轉而效忠袁氏,因此深得袁氏喜愛。如此一來,徐寶山便完全站到了革命黨的對立面,再加上徐寶山掌握的揚州、鎮江等地是最重要的財稅區,因此革命黨人決定將其除掉。

徐寶山雖無文化,卻雅好古董。1913年春,他託人去上海想買一個名為“美人薺”的花瓶。然而,此消息卻被革命黨人截獲,上海督軍陳其美找來炸彈專家,製造了一枚炸彈,裝在精美木匣內。於5月23日派人送到揚州徐府,並一再關照警衛,因價值連城一定要徐寶山本人打開。

次日一早,徐寶山在家剛剃好頭還沒沖洗,就有人來報,說是袁世凱送來一隻古董瓷花瓶。聞訊,徐寶山驚喜不已,親自打開木匣,他用小腹抵住木匣,用力開啟。但剛一打開木匣,就聽“轟”的一聲巨響,一代梟雄被炸得腹裂肢斷,血肉橫飛,就此喪命。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被炸身亡現場)

徐寶山的死,對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影響不大。但他的生死卻直接影響到其家人的命運。比如徐寶山的二夫人孫閬仙。

孫閬仙(1883—1947),揚州人。徐寶山到揚州做都督時,認識了美女加才女的孫閬仙,並娶為姨太太。徐寶山被刺殺後,年方三十的孫閬仙萬念俱灰,決意皈依佛門。她將引市街的徐宅改成為庵堂“祗陀林”,並親為題名。由其堂妹,也是徐寶山的三夫人剃度出家任主持,孫閬仙則帶發修心,法號朗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相片裡的孫閬仙濃眉大眼,透著一股子豪氣)

孫閬仙是位才貌雙全的女子,被譽為民國揚州八大美女之一。能詩文,擅畫梅,通曉歌舞,尤精古琴。自古理想的婚姻模式為才子佳人、英雄美人。所以孫閬仙欣賞徐寶山的英豪之氣,他們的相遇情投意合。

孫閬仙積極為其夫出謀劃策,她勸說徐寶山禮賢下士,招攬文人智者。詩人吳召封、胡震、書法家吉亮工、鹽商首領方爾鹹與周樹年等眾多社會名流均被羅致于徐寶山幕中。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革命軍北伐時,孫閬仙捐出了自己過生日時收到的五千元禮金,充作軍餉。並組織女子北伐隊,自任隊長。孫閬仙一身戎裝,腰挎雙槍,英姿颯爽,氣度非凡,紅極一時。孫閬仙還資助揚州私立女子公學,倡導女權、致力於婦女解放,深得社會稱讚。

徐寶山死後,孫閬仙信佛廣做善事,將家中值錢之物變賣,在瘦西湖裡建起一座“徐園”,又修築了“徐園”門前的長堤和瓜洲三十里駁岸。同時廣為資助貧困百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和三位夫人合影,右一為姨太太孫閬仙)

1947年,孫閬仙彷彿預知壽限已至,於逝前三日在祗陀林剃度正式出家,三月二十六日病逝。火化後葬于徐寶山祠堂近旁。

如今的“祗陀林”,已被批准為揚州市對外開放寺廟之一,庵堂陸續修復,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唸佛堂、玉佛殿、祖堂、法堂等房屋三十餘間,是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尼眾清修場所。這裡終日頌經號佛、青煙繚繞、木魚聲聲,成為一方佛緣之地。百年前那一場爆炸所激起的千層巨浪,早已經安靜平息。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一座“德星庵”,隔窗向裡打望,只見一位女居士在潛心打座向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沿著蜿蜒曲折的深巷走去,轉了幾個彎,就迷失方向不知何往了。幾經問路,才來到祗陀林的後院。遠遠就聽到莊嚴肅穆的鐘鼓鈸磬和頌經聲傳來。

順窄巷繼續前行,有一虛掩的側門,緩緩推開,小院無人。此時,庵中的師父們正聚在一門之隔的佛堂裡頌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隔壁有一間屋子,裡面有幾位老年婦女在忙碌。於是便小心翼翼地走進去,逐個兒點頭問好,得到眾人回首之後,走近細瞧,竟然在包餃子,還是香菇芹菜餡的。

不由心中大喜——包餃子咱可是高手呀,這下可有與她們交談的話題了!於是,搭訕之後,便取淨水洗手,在眾老婦的驚訝注視中,毫不見外地動手包起了餃子,熟練麻利地取餃子皮兒、盛餃子餡、然後雙手合扣......不一會兒,十幾只大小一致、形狀漂亮的北方餃子,便規規矩矩擺在了案板之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可以容坐十幾人的齋堂)

見我這偌大一條壯漢,包起餃子來竟然如此利落,眾老婦們頓時點頭稱讚,打開了話匣子。原來,這幾位都是女居士,提及鹽商、祗陀林及往事,眾人爭先恐後地說起來。言談之中,發現這些女居士們知道的也並不比我更多。於是便轉移了話題,詢問她們居家戴發修行的體會。

不料,我這番問話引起了對方積極迴應,大家眾口一詞地說:信佛吃齋者,身輕體香,延年益壽;而喜吃肉者,則體臭異味大,近之其味兒令人作嘔。

女居士們一邊包著餃子,一邊熱烈交談,述說著彼此信佛吃齋的幸福感受。個個眉飛色舞,彷彿通過自己的真誠之舉,已經獲得了佛祖的歡喜,即將步入佛天勝境一般。那般快活,難於用語言表達。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聞聽不忿的我,不禁發問:既然食肉者體臭,那麼你們與家人是如何一起生活呢?莫不是要天天嘔吐嘍?!

我的話音才落,只見一位沉默不語,埋頭趕麵皮的老婦,顫巍巍走上前來,伸出佈滿鄒紋的老臉,用鼻子衝我上下聞了聞。然後伸出趕麵杖,指著我,操著濃重的揚州話,十分肯定地說:“泥這固瞎子喲(方言:小孩的意思)整天喫肉,身上臭滴不得命嘍!”

話音剛落,滿屋頓時“吱吱嘎嘎”地笑成一片。聞聽,大窘的我忙丟下手中的麵皮,落荒而逃。

身後傳來一片熱情的挽留聲:“這固瞎子跑甚泥?”“響午了,餃子就下鍋嘍。”“喫了再走噢......”

面對如此“熱情”的女居士們,我這食肉體臭的凡夫俗子,乍還能吃得下這頓餃子?哈哈哈。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雖然是第二次來訪祗陀林,但一路仍然被灰牆錯瓦的高大宅院所吸引,順著細窄的巷子乘興而行,很快黃牆紅字的祗陀林便出現在眼前。祗陀林,庵門朝南,嵌“祗陀林”金字石額。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進入祗陀林,四處遊覽。因為這次是從正門進入,視角不同,感受各異。門內廊簷兩側置鐘鼓,壁龕供彌勒佛、韋陀菩薩、伽蘭菩薩塑像。庵院內設計因地制宜,小巧精緻。天井中置寶鼎一尊。天井之北即大雄寶殿,面南三楹。

大殿正中神臺上供奉釋迦牟尼佛,該佛像系1982年從鎮江金山寺請來。右供觀世音,左供地藏王,東西兩壁掛十六尊者畫像。大殿後為念佛堂,供千手千眼觀世音鍍金像,並陳列“佛說十法界圖解”及彩色印製的觀世音像。

過了天井,迎面為玉佛殿,供釋迦牟尼玉佛一尊,系1990年緬甸佛教徒贈送。東側有祖堂,面南三間,供歷代祖師老和尚覺靈位。祖堂內供有四人的靈位和照片:大師父閬仙、二師父了悟、徒弟明智、徒孫源澄。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揚州園林品賞錄》載述如下:“......是園南向,構廳屋數間於園東向,架一帶穿廊,環其南與東西二壁,三面闢漏窗二十面,透漏雅樸。廳屋與花牆之間,舊有山石水池,今已圯沒。尚餘黑石二峰,極其秀拔,為他處未見。其間猶有鬆一本,柿一樹,花草少許。十年內亂前夕,市佛教協會以祗陀林為比丘尼宅,有法名元慶者,任市佛協祕書長,寓居於此。斯時斯人斯園,尚屬佛國桃源,十年動亂時圮毀。”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1983年初,祗陀林被批准為揚州市對外開放寺廟之一,庵堂陸續修復。現有比丘尼十多人,另有新近剃度的青年尼眾。目前庵內共有房屋37間,是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尼眾清修場所。

順側門出來,見後院大門緊閉,不忍心再去打擾元慶法師,就默默離開了。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行走在返回的路上,發現腳下的街道由一塊塊石磚砌成。駐足細看,鋪路石上還有各種圖案及堂號的字樣。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原來,這條古街就是由舊宅院的建築石材以及古店鋪堂號和宅院界碑鋪就的。

頓時,一股子濃重的歷史滄桑感,撲面而來。

"

寫在前面的話——

入秋的揚州,依然是滿目柳綠花繁,清風宜人。今天,我要再次拜訪位於引市街上的祗陀林,並將其作為我《尋找揚州鹽商的前世今生》8篇系列報道的終結篇。我此行,蓋因百年前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一位大鹽梟之死,震動了民國政壇。他的名字叫徐寶山,別稱“徐老虎”。

過了渡江橋,徑直向北步行數百米向東拐入引市街。走不遠,街邊就有一口清代的雕花青石老井,直徑約一米的井欄上,雕刻的雲紋龍紋等吉祥圖案清晰可辨,井欄內側被繩子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

有婦女在此浣衣洗菜,臨走還不忘提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回家。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去趴在井沿,往下面看去:一泓井水微波不漾,映射著藍天上飄浮的白雲。恍惚間,井水中似乎映射出現一些身著明清服飾的男女,細瞧:這分明是那些曾經在引市街上經商買賣、浮生似夢的鹽商富賈們,只見他(她)們或坐轎前往、或結伴而行,無聲地走過那些流逝的悠悠歲月,消失在了雲層深處......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史載: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通過做食鹽生意,每年賺到手的白銀達到1500萬兩以上,上交的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所以,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名不虛傳。而鹽引作為經營食鹽的票據憑證,相當於現在炙手可熱的買賣許可證,成為絕對的稀缺資源。

在《清高宗實錄》裡有如下記載:“專門囤引窩,日出江廣之賣價增長,其窩價亦可驟昂,坐收倍利”。所以,引市街和附近的南河下這一片地區,鹽引的交易活動十分活躍,當年的引市街不僅富得流油,還不斷製造著商海夢幻般的奇蹟,成為鹽商富賈們的溫柔鄉。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明清時期,引市街分為兩段:新倉巷以南為李官人巷,直通南河下往福運門;新倉巷以北再折向西稱引市街。 然而,明清好幾百年大紅大紫的歲月匆匆而過。

到了民國時期,引市街又成為人們去往古運河邊的輪船碼頭和運河對岸汽車站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這條街道上整日裡商賈往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解放後,這一帶統稱為引市街。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那時的引市街南段有裁縫店、燒餅店、洋行、診所等等。包括大鹽商方爾鹹住宅和巴總門富人宅院;北段有五洲旅社和迎賓旅社,另外還有浴室、餃麵店、祗陀林庵和土地廟;沿街還有茶食店,燒餅店,醬園和製鞋作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鴉片戰爭以後,國運走衰,鹽業政策收緊,再加上揚州數度遭遇兵燹,營商環境惡化,更因為現代交通方式的興起,這一切使得揚州做為中國南方商業中心城市的輝煌不再。於是,諸多鹽商富賈們告別美食、美女和豪宅大院,紛紛離開揚州轉往他鄉。

上世紀50年代初,引市街溝通南北的功能,驟然間被新開通的渡江路所取代。於是,曾經車水馬龍,盛極一時的這條老街,倏然間歸於寂寥。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此番我將要拜訪的祗陀林,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夕曾和市檔案館的同志一同來到這裡,採訪了揚州佛教協會前副祕書長,現已九十多歲高齡的元慶法師,聽她講述了揚州城解放前後的經歷。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元慶法師與高旻寺來訪們人交談)

在揚州佛教界,元慶法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廣受尊敬的人物。元慶法師,俗名許元慶,1928年出生在揚州江都區邵伯鎮昭關村。元慶自出生那年,當地大旱,收成全無。為不讓年幼的元慶餓死,父母狠狠心將年僅3歲的她,送到在揚州城七觀音庵出家的倆個姨媽那裡寄養。

從此,元慶便與佛門結下了終身的緣:17歲剃髮、22歲在句容寶華山受戒,正式皈依佛門。在庵院中與青燈、佛卷、木魚為伴,過著清修的生活。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圖片來自網絡)

元慶法師面對來訪者,侃侃而談。老人家頭腦清清晰,思路敏捷。當說起鹽商、引市街和祗陀林時,娓娓道來。在她的講述裡,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名字鮮活於聽者面前——徐寶山、孫閬仙、孫紹陶、王芳谷...... 須知:百年之前那樁震驚朝野的驚天爆炸案,就曾發生在一牆之隔的祗陀林。

老人家記憶的洪水決堤般湧出,伴著天井裡涼晒著的春鹹菜,散發出濃郁的鹹香味兒。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九旬高齡的元慶法師)

說起徐寶山,歷史上可是一個風雲人物。清末民初,政權交替頻繁,社會劇烈震盪,亂世出梟雄,為各種人物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而徐寶山,就是一個混跡於鎮江和揚州江面上的大鹽梟,後來成為民國早期的大軍閥。

距今106年(1913年)5月24日的早上,位於揚州引市街36號的軍政都督府,突然傳來的一聲巨響,震撼了古城——揚州軍政分府督軍、民國上將徐寶山被炸身亡。消息迅速擴散,被當天全國所有報館鋪天蓋地報道,一時間震驚朝野。

大總統袁世凱痛呼“賊害勳良,深堪駭悼”,並親自寫祭文派人赴揚州悼念、副總統黎元洪通電各省,譴責此次暗殺,並送輓聯。還有山西都督閻錫山、奉天都督張作霖、天津都督馮國璋,以及康有為、章炳麟、張謇等人紛紛致電弔唁送輓聯哀悼。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大鹽梟徐寶山)

史載:徐寶山,鎮江人,篾匠出身。因其性情豪爽,屬虎,因而綽號“徐老虎”。當時兵荒馬亂,徐寶山憑一身武功浪跡江湖,因殺死一個欺壓民女的旗兵,逃亡路上加入了青幫,逐步成為鎮江和揚州一帶鹽幫的當家。才三十出頭的徐寶山擁眾數萬,長江沿岸、大運河上,到處懸掛著他"春寶堂"字號的漕船達到七百多艘。

1900年正月,中國社會激流湧動,各地英豪揭竿為旗。徐寶山乘亂行動,以“兩江兩湖兵馬大元帥”的名義貼出告示,要北上造反。朝廷得知大為震驚,對徐寶山進行招安,使之搖身一變成了朝廷命官。

辛亥八月,武昌起義打響。辛亥九月十八日,徐寶山率軍鎮壓了揚州孫天生起義,成立揚州軍政分府,徐寶山任軍政長官,宣佈揚州光復。此時的徐寶山又成了辛亥革命黨人的中堅。

1912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命徐寶山為第二軍上將軍長,兼揚州軍政長官。他在南京見到孫中山和黃興,非常欽佩,認為革命黨定能問鼎天下。於是慷慨請纓,願為北伐“袁逆”的先鋒。然而,隨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他又轉而效忠袁氏,因此深得袁氏喜愛。如此一來,徐寶山便完全站到了革命黨的對立面,再加上徐寶山掌握的揚州、鎮江等地是最重要的財稅區,因此革命黨人決定將其除掉。

徐寶山雖無文化,卻雅好古董。1913年春,他託人去上海想買一個名為“美人薺”的花瓶。然而,此消息卻被革命黨人截獲,上海督軍陳其美找來炸彈專家,製造了一枚炸彈,裝在精美木匣內。於5月23日派人送到揚州徐府,並一再關照警衛,因價值連城一定要徐寶山本人打開。

次日一早,徐寶山在家剛剃好頭還沒沖洗,就有人來報,說是袁世凱送來一隻古董瓷花瓶。聞訊,徐寶山驚喜不已,親自打開木匣,他用小腹抵住木匣,用力開啟。但剛一打開木匣,就聽“轟”的一聲巨響,一代梟雄被炸得腹裂肢斷,血肉橫飛,就此喪命。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被炸身亡現場)

徐寶山的死,對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影響不大。但他的生死卻直接影響到其家人的命運。比如徐寶山的二夫人孫閬仙。

孫閬仙(1883—1947),揚州人。徐寶山到揚州做都督時,認識了美女加才女的孫閬仙,並娶為姨太太。徐寶山被刺殺後,年方三十的孫閬仙萬念俱灰,決意皈依佛門。她將引市街的徐宅改成為庵堂“祗陀林”,並親為題名。由其堂妹,也是徐寶山的三夫人剃度出家任主持,孫閬仙則帶發修心,法號朗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相片裡的孫閬仙濃眉大眼,透著一股子豪氣)

孫閬仙是位才貌雙全的女子,被譽為民國揚州八大美女之一。能詩文,擅畫梅,通曉歌舞,尤精古琴。自古理想的婚姻模式為才子佳人、英雄美人。所以孫閬仙欣賞徐寶山的英豪之氣,他們的相遇情投意合。

孫閬仙積極為其夫出謀劃策,她勸說徐寶山禮賢下士,招攬文人智者。詩人吳召封、胡震、書法家吉亮工、鹽商首領方爾鹹與周樹年等眾多社會名流均被羅致于徐寶山幕中。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革命軍北伐時,孫閬仙捐出了自己過生日時收到的五千元禮金,充作軍餉。並組織女子北伐隊,自任隊長。孫閬仙一身戎裝,腰挎雙槍,英姿颯爽,氣度非凡,紅極一時。孫閬仙還資助揚州私立女子公學,倡導女權、致力於婦女解放,深得社會稱讚。

徐寶山死後,孫閬仙信佛廣做善事,將家中值錢之物變賣,在瘦西湖裡建起一座“徐園”,又修築了“徐園”門前的長堤和瓜洲三十里駁岸。同時廣為資助貧困百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徐寶山和三位夫人合影,右一為姨太太孫閬仙)

1947年,孫閬仙彷彿預知壽限已至,於逝前三日在祗陀林剃度正式出家,三月二十六日病逝。火化後葬于徐寶山祠堂近旁。

如今的“祗陀林”,已被批准為揚州市對外開放寺廟之一,庵堂陸續修復,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唸佛堂、玉佛殿、祖堂、法堂等房屋三十餘間,是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尼眾清修場所。這裡終日頌經號佛、青煙繚繞、木魚聲聲,成為一方佛緣之地。百年前那一場爆炸所激起的千層巨浪,早已經安靜平息。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走過一座“德星庵”,隔窗向裡打望,只見一位女居士在潛心打座向佛)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沿著蜿蜒曲折的深巷走去,轉了幾個彎,就迷失方向不知何往了。幾經問路,才來到祗陀林的後院。遠遠就聽到莊嚴肅穆的鐘鼓鈸磬和頌經聲傳來。

順窄巷繼續前行,有一虛掩的側門,緩緩推開,小院無人。此時,庵中的師父們正聚在一門之隔的佛堂裡頌經。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隔壁有一間屋子,裡面有幾位老年婦女在忙碌。於是便小心翼翼地走進去,逐個兒點頭問好,得到眾人回首之後,走近細瞧,竟然在包餃子,還是香菇芹菜餡的。

不由心中大喜——包餃子咱可是高手呀,這下可有與她們交談的話題了!於是,搭訕之後,便取淨水洗手,在眾老婦的驚訝注視中,毫不見外地動手包起了餃子,熟練麻利地取餃子皮兒、盛餃子餡、然後雙手合扣......不一會兒,十幾只大小一致、形狀漂亮的北方餃子,便規規矩矩擺在了案板之上。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可以容坐十幾人的齋堂)

見我這偌大一條壯漢,包起餃子來竟然如此利落,眾老婦們頓時點頭稱讚,打開了話匣子。原來,這幾位都是女居士,提及鹽商、祗陀林及往事,眾人爭先恐後地說起來。言談之中,發現這些女居士們知道的也並不比我更多。於是便轉移了話題,詢問她們居家戴發修行的體會。

不料,我這番問話引起了對方積極迴應,大家眾口一詞地說:信佛吃齋者,身輕體香,延年益壽;而喜吃肉者,則體臭異味大,近之其味兒令人作嘔。

女居士們一邊包著餃子,一邊熱烈交談,述說著彼此信佛吃齋的幸福感受。個個眉飛色舞,彷彿通過自己的真誠之舉,已經獲得了佛祖的歡喜,即將步入佛天勝境一般。那般快活,難於用語言表達。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聞聽不忿的我,不禁發問:既然食肉者體臭,那麼你們與家人是如何一起生活呢?莫不是要天天嘔吐嘍?!

我的話音才落,只見一位沉默不語,埋頭趕麵皮的老婦,顫巍巍走上前來,伸出佈滿鄒紋的老臉,用鼻子衝我上下聞了聞。然後伸出趕麵杖,指著我,操著濃重的揚州話,十分肯定地說:“泥這固瞎子喲(方言:小孩的意思)整天喫肉,身上臭滴不得命嘍!”

話音剛落,滿屋頓時“吱吱嘎嘎”地笑成一片。聞聽,大窘的我忙丟下手中的麵皮,落荒而逃。

身後傳來一片熱情的挽留聲:“這固瞎子跑甚泥?”“響午了,餃子就下鍋嘍。”“喫了再走噢......”

面對如此“熱情”的女居士們,我這食肉體臭的凡夫俗子,乍還能吃得下這頓餃子?哈哈哈。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雖然是第二次來訪祗陀林,但一路仍然被灰牆錯瓦的高大宅院所吸引,順著細窄的巷子乘興而行,很快黃牆紅字的祗陀林便出現在眼前。祗陀林,庵門朝南,嵌“祗陀林”金字石額。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進入祗陀林,四處遊覽。因為這次是從正門進入,視角不同,感受各異。門內廊簷兩側置鐘鼓,壁龕供彌勒佛、韋陀菩薩、伽蘭菩薩塑像。庵院內設計因地制宜,小巧精緻。天井中置寶鼎一尊。天井之北即大雄寶殿,面南三楹。

大殿正中神臺上供奉釋迦牟尼佛,該佛像系1982年從鎮江金山寺請來。右供觀世音,左供地藏王,東西兩壁掛十六尊者畫像。大殿後為念佛堂,供千手千眼觀世音鍍金像,並陳列“佛說十法界圖解”及彩色印製的觀世音像。

過了天井,迎面為玉佛殿,供釋迦牟尼玉佛一尊,系1990年緬甸佛教徒贈送。東側有祖堂,面南三間,供歷代祖師老和尚覺靈位。祖堂內供有四人的靈位和照片:大師父閬仙、二師父了悟、徒弟明智、徒孫源澄。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揚州園林品賞錄》載述如下:“......是園南向,構廳屋數間於園東向,架一帶穿廊,環其南與東西二壁,三面闢漏窗二十面,透漏雅樸。廳屋與花牆之間,舊有山石水池,今已圯沒。尚餘黑石二峰,極其秀拔,為他處未見。其間猶有鬆一本,柿一樹,花草少許。十年內亂前夕,市佛教協會以祗陀林為比丘尼宅,有法名元慶者,任市佛協祕書長,寓居於此。斯時斯人斯園,尚屬佛國桃源,十年動亂時圮毀。”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1983年初,祗陀林被批准為揚州市對外開放寺廟之一,庵堂陸續修復。現有比丘尼十多人,另有新近剃度的青年尼眾。目前庵內共有房屋37間,是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尼眾清修場所。

順側門出來,見後院大門緊閉,不忍心再去打擾元慶法師,就默默離開了。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行走在返回的路上,發現腳下的街道由一塊塊石磚砌成。駐足細看,鋪路石上還有各種圖案及堂號的字樣。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原來,這條古街就是由舊宅院的建築石材以及古店鋪堂號和宅院界碑鋪就的。

頓時,一股子濃重的歷史滄桑感,撲面而來。

尋找揚州鹽商前世今生終結篇:再訪祗陀林,與女居士一同包餃子

如今的引市街真的太老了,千百年風霜雨雪的侵蝕、滄桑斑駁的牆體、風化的屋簷、腐朽的門窗、步履蹣跚的老人......甚至,還有那兩條縮卷在灰牆蔭涼處呼呼大睡的花狸貓,似乎都已經不再年輕。

然而,此時的老街依舊是一副超凡的模樣,沉默不語、寵辱不驚地注視著人來人往,迎送著清晨和黃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