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借鑑了這些古代治吏經驗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宋朝 劉邦 唐朝 學習中國 2019-02-09

“天下切要之政莫如講求吏治”。吏治,一直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個大課題。我國曆朝歷代都十分重視官吏選拔和管理,在吏治方面留下了很多思想和做法,積累了豐富的治吏經驗。重視吸取歷史經驗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2018年11月26日,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們學習中國歷史上的吏治,目的是瞭解我國曆史上吏治的得失,為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提供一些借鑑。”習近平總書記借鑑了哪些古代治吏經驗?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習近平借鑑了這些古代治吏經驗

2018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國歷史上的吏治舉行第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主持並發表重要講話。

第一,嚴把德才標準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選人用人重德才,是古今中外治國理政的通則。古人清醒地認識到,鞏固政權,謀求長治久安,需要有一支既可靠又能幹的官吏隊伍。《管子·立政》對國家治亂之原剖析道:“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倘若大臣的德行與地位不相稱,功勞與俸祿不相稱,能力與官職不相稱,那麼這個國家極可能陷入是非不明、政令不通、正道不行、禍亂不已的險境。三國時期,劉邵在《人物誌》中曾提出“德才兼備,聰明平淡”的識人選人原則。史學家司馬光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幹,是德行的資本;德行,是才幹的統帥。司馬光在《資治通鑑》開篇中借春秋末年晉國荀瑤(時人尊稱智伯)覆亡的教訓,對德才關係進行了討論。他說,“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在他看來,“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司馬光希望主政者在用人方面,“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

德才兼備,方堪重任。好乾部的標準,大的方面說,就是德才兼備。習近平指出:“我們黨歷來強調德才兼備,並強調以德為先。德包括政治品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幹部在這些方面都要過硬,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過得硬。”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修己最重要是修政治道德。我們黨對幹部的要求,首先是政治上的要求。選拔任用幹部,首先要看幹部政治上清醒不清醒、堅定不堅定。習近平指出:“政治上有問題的人,能力越強、職位越高危害就越大。政治品德不過關,就要一票否決。”

第二,堅持公正用人

“任賢必治,任不肖必亂”。歷史上那些盛世治世,都同注重立公道、舉賢良相關。《貞觀政要》記載,房玄齡曾對唐太宗說:“臣聞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故《尚書》雲:‘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又孔子稱‘舉直錯諸枉,則民服’。”唐太宗選賢任能不拘一格,決策時有房謀杜斷,納諫時有魏徵、馬周,用兵時有李靖、秦瓊,集一時之賢能,迎來了貞觀之治。唐玄宗延續太宗之風,善用良材,先後任命姚崇、宋璟、韓休、張九齡諸人為相,朝局趨於穩定,成就開元盛世。清雍正四年,皇帝御書“公正持衡”四個大字作為匾額賜給吏部。“公正持衡”就是“公正公平”的意思。這說明雍正認為,作為全國官吏主管部門的吏部,最要緊的就是要做到公正公平。

用人以公,方得賢才。習近平指出:“公正用人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在組織路線上的體現,應該成為我們選人用人的根本要求。”公正用人,公在公心。習近平指出:“組織部門和領導幹部在選人用人上要出以公心,堅持原則、實事求是、敢於負責、公正無私,公平對待和使用幹部,不拿原則做交易,使幹部有全身謀事之心而無側身謀人之虞。” 公正用人,公在事業。習近平指出:“要從黨和人民事業出發選幹部、用幹部,堅持事業為上、依事擇人、人崗相適,做到事業發展需要什麼樣的人就用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人最合適就選什麼樣的人。”公正用人,公在風氣。習近平指出:“我們要採取有效措施,遏制住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做到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把政治生態搞清明。”

第三,拓寬用人視野

“治天下者,用人非止一端,故取士不以一路。”古人求賢的最高目標是“野無遺賢”。歷史上,劉邦、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等都曾下詔廣泛求賢。劉邦在總結西漢建立的成功經驗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唐太宗李世民說:“明君傍求俊乂,博訪英賢,搜揚仄陋,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李世民慧眼識馬周的故事,可謂“君擇賢臣,臣輔明君”,一時傳為佳話。“治世不得真賢,譬猶治疾不得真藥也”。我國古代既有文王渭水訪賢、周公吐哺禮賢、劉備三顧茅廬求賢、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談,也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悲嘆。馮夢龍在《新列國志》中說:“歷覽往跡,總之得賢者勝,失賢者敗;自強者興,自怠者亡。勝敗興亡之分,不得不歸咎於人事也。”

人才難得,輕視不得,耽誤不得。我們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出發,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發現人才、使用人才、配置人才。習近平指出:“把方方面面優秀人才聚集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需要打開視野、不拘一格,充分盤活幹部資源,把幹部隊伍和各方面人才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拓寬用人視野,要堅持在實踐中發現幹部,在實踐中培養歷練幹部。習近平指出:“要加大遴選有這種經歷幹部的力度,同時要讓沒有實踐經歷的幹部到重大斗爭中去經受鍛鍊,在克難攻堅中增長膽識和才幹。要注重從各個方面選拔專業化人才,優化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專業結構。”

第四,激勵幹部積極性

“初仕以勤政為首務,政不勤則百事殆。”“勤”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為官箴言。中國曆代統治者都要求官吏勤政,鼓勵為官有為。秦朝時的《為吏之道》對官吏“五善、五失”有明確規定,突出忠、敬、善、勤四條。漢代以後,考課制度趨於成熟,其主要內容有三項,即功績、年勞、行能。其中功績最為朝野重視,許多官員的升遷與“積功”、“積勞”直接相關。到了唐朝,官吏考課標準已經十分完備,“四善二十七最九等”對各個部門提出具體要求,充分反映出唐朝注重官吏履職績效的考課取向。到了宋代,宋真宗所制定的專門用於專核監督官吏的《州縣三課》,也是將“公勤廉幹”列為首條。

“為官避事平生恥。”幹部敢於擔當作為,這既是政治品格,也是從政本分。習近平指出:“要在選人用人上體現講擔當、重擔當的鮮明導向,把敢不敢扛事、願不願做事、能不能幹事作為識別幹部、評判優劣、獎懲升降的重要標準,把幹部幹了什麼事、幹了多少事、乾的事組織和群眾認不認可作為選拔幹部的根本依據,選拔任用敢於負責、勇於擔當、善於作為、實績突出的幹部。”組織敢於擔當,幹部才會有底氣。習近平指出:“要在強化責任約束的同時鼓勵創新、寬容失誤。探索就有可能失誤,做事就有可能出錯,洗碗越多摔碗的機率就會越大。我們要正確把握失誤的性質和影響,堅持我講的‘三個區分開來’,切實保護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

中國歷史上凡是有作為的政治家都懂得,“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材造士,為國之本”的道理。瞭解歷史上治亂興衰規律,借鑑歷史上吏治形成的正確思想和有益做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建設一支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習近平指出:“我們總結分析我國曆史上吏治的得失,是要加強和改進幹部管理工作,為跳出歷史週期率、實現黨和國家業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借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