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一直到滅亡前夕都嚴密限制士紳搞武裝攻擊農民軍?

明朝為什麼一直到滅亡前夕都嚴密限制士紳搞武裝攻擊農民軍?

明史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大概是從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開始的,再加上網絡小說裡以明朝為歷史背景的穿越小說層出不窮,造成了互聯網上的明史熱。

似乎大家都能說上一兩句明朝的歷史,說上點明朝的段子。

但是由於網絡小說和《明朝那些事》畢竟不是專業歷史研究者的學術著作,有些甚至存在編造、篡改歷史史料的情況,結果造成雖然很多人喜歡明朝歷史,但是卻記住了一大堆明朝假歷史,然後再用這些假知識發議論的情況。

我這裡舉一個例子,很多網友特別痛恨明朝士大夫就是受了這些網上真假難辨的各種明朝歷史段子的影響,比如很多人愛舉例說,明朝士大夫都不愛明朝,明朝都快滅亡了都不站出來組織武裝保衛明朝。還說,到了清朝,明明是異族統治,結果反而有曾國藩、李鴻章這些漢人士紳組織武裝起來保衛清朝。

可見讀書人都沒良心。

然而,這並不是真正的歷史事實。

歷史事實是怎麼樣的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不管大家多麼喜愛明朝,明朝依然是一個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

而大一統王朝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特別注意內部的穩定,甚至為了維持內部穩定,不惜犧牲社會活力。

宋太祖趙匡胤在的時候就給宋朝立下了一條國策:以防弊之政,為立國之法。

這僅僅是宋太祖個人的問題嗎?顯然不是的。雖然歷朝歷代沒有明確說明,但是看各朝所做的事情其實都是大同小異的。

再舉一個例子,眾所周知,宋朝有一個特點是“守內虛外”,號稱天下禁軍集於汴梁;然而事實上唐朝又何嘗不是如此?折衝府作為唐朝最基本的軍事動員機構,河北三道折衝府加起來都沒有關內道多,而且唐朝還有意把河北的折衝府都設在偏僻州縣。

雖然唐朝沒有宣稱自己“守內虛外”,但是隻要看看這折衝府數量和設立地點,唐朝實際上就是在“守內虛外”。

那麼具體到明朝以及團練這個問題,那“為維持穩定,犧牲活力”又是怎麼體現的呢?

明朝從來沒有鼓勵或者支持士紳、退休在家的大臣自己組織團練武裝來與農民軍或者清軍交戰。

明朝鼓勵士紳組織團練來自保,但是絕對不鼓勵士紳組織武裝出境與農民軍交戰。

明朝為什麼一直到滅亡前夕都嚴密限制士紳搞武裝攻擊農民軍?

湖北麻城的鄉紳梅之煥,出身於當地大族,家中有農奴性質的佃僕數千。曾任甘肅巡撫,回鄉後在家鄉,搞團練,修塢堡,買大炮,嚇得農民軍老回回部不敢攻打——

他執行的第一項任務是重修城牆以保衛縣城,長期的戍邊生涯使他在這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他在自己幼年時代的村莊沈莊開始築牆挖壕,稱之為“護身堡”,沿城牆修起了彈射器,以便向可能的圍攻者投擲石頭。

梅的計劃是把沈莊和麻城分別作為全縣防禦軸的東、西端點,藉以肅清叛軍,用作對周邊採取軍事行動的基地。他組建了一支強大的私人武裝力量,號稱沈莊軍,這是遍及華中丘陵地帶的山兵的原型。

梅首先將自己的佃戶和鄰居組成一萬多人的團練武裝加以訓練,隨後又增加了大量的僱傭兵和裝備:一支由無稽惡少組成的遊擊部隊,一群擅長使用毒箭的藥弩手,一隊勇猛無畏的東山殺虎手。他從自己待過的舊地廣東引進了歐洲製造的紅夷大炮,從另一舊地贛南引進了幾百名訓練有素的副炮手。

他從沈莊出兵,將遇到的每一個可疑分子抓起來斬首,把他們的頭放在長矛上游行示眾。很快大家都知道梅絕不是在開玩笑。……又白田阪人有被擄拽輦者,親見有小嘍噦請老掌家到沈莊梅家牆內去搶好馬。其賊首老回回罵雲,“你怎麼哄老子去吃大炮?”立殺請者。

然而明朝政府是怎麼對待梅之煥的呢?

“帝追敘甘肅前後功,復之煥官,蔭子,然終不召。”

朝廷雖然獎勵了梅之煥,但是並不準備讓梅之煥參與到與農民軍作戰裡來,也不批准梅之煥的私軍正規化,簡單來說,不讓團練有正規軍的名義,那麼這支軍隊所有開銷都是梅之煥負責,連出境的資格都沒有,出境作戰形同謀反。

給的只是一些小恩小惠,這些小恩小惠,梅之煥給朝廷捐點糧食就能拿到。

順便說一句,梅之煥是楊漣的好朋友,在天啟朝被視作東林一黨。

那麼,除了梅之煥,還有沒有其他在鄉大臣這麼幹呢?有,馮銓。

對,你沒看錯,就是魏忠賢時期的閣臣,崇禎朝下臺,後來主動投靠清朝,又做了大學士的馮銓。

根據葡萄牙人的記載,馮銓曾自費招募步騎兵3500人,護送明廷從澳門購買的紅夷大炮進京。此後每次清兵破口劫掠,馮銓都參與防守,梅之煥也稱讚他“節次以來,涿鹿獨獲安堵,伊誰力耶?深山窮谷猶盡知之”。

卻也是然並卵,馮栓也因為朝廷政敵阻礙,始終沒能因為組織團練功績再回朝堂,當然,其私兵也根說不上正規化了。

如果說梅之煥、馮銓牽扯到朝廷高層黨爭,使得他們這些在鄉大臣沒辦法組織團練與農民軍、清軍作戰,那麼普通知名士紳又如何呢?

明朝為什麼一直到滅亡前夕都嚴密限制士紳搞武裝攻擊農民軍?

我只能說是悲劇中的悲劇。

以江南許都為例,許都出身宦族,身為生員,既參加了士人組織——幾社,又與豪俠之士交遊,在師友建議下,他招募了“義社”人馬數千。崇禎十五年其老師舉人何剛向皇帝推薦許都為義勇兵統帥,帶兵鎮壓農民軍,得到毅宗批准。但就在詔旨下達此前,許都被義烏、東陽等地的地方官脅迫各交銀一萬兩,又因母親葬禮上有萬人會葬,被分守道作為叛亂分子緝拿,許都無奈,只能起兵以誅殺貪官為名,攻陷周圍三縣,圍攻府城,演出了一場“官逼紳反”的活劇。官兵來剿,許都在朋友陳子龍斡旋下投降,最終卻被處死。由此可見明末官府與某些不甘坐以待斃的士紳之間的關係已經相當緊張了。

要知道,清朝曾國藩是在朝廷詔書鼓勵下才開始招募湘軍的,從成軍那一刻起,湘軍就得到了準正規軍的待遇,之後李鴻章的淮軍與左宗棠的楚軍都是如此;而顯然在明末,朝廷對在鄉大臣以及士紳組織武裝,尤其跨境作戰絕不支持,原因想來很簡單,在明朝朝廷眼中,這些士紳的私兵也是不穩定因素;明朝朝廷不管外患如何,內部是絕對不允許出現不穩定因素的。

註釋;

《宋史·宋太祖傳》

《明史·梅之煥傳》

《紅雨》,羅威廉著

《明末東陽“許都之亂”探究》,作者:張憲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