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問題都是大事!得了房顫,要及時做好三件事,以防中風

中風 高血壓 藥品 糖尿病 冠心病 39小心肝 2019-06-20

心臟莫名的砰砰砰亂跳,除了一見鍾情也有可能是患上了房顫,據統計,在中國目前有超過1000萬的房顫人數,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房顫的發生率將持續上升,75歲後每10個人就有一個會發生房顫。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心內科主任楊平珍介紹,房顫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的表現,常見並不代表不危險,嚴重時是可以要人命的。“比如,房顫時心臟失去了收縮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內淤滯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後隨著血液流向身體的各處,流到腦部導致腦中風,流到肺部形成肺栓塞,流到四肢則導致動脈栓塞,偏癱、截肢、失去生命接踵而來。

心臟問題都是大事!得了房顫,要及時做好三件事,以防中風

除此之外,房顫還會導致心功能不全,出現心力衰竭,影響正常壽命,因此年齡超過65歲;有栓塞病史;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心衰等高危因素的患者都需要時刻警惕房顫以及房顫帶來的危害。

68歲房顫患者拒絕抗凝治療,結果3個月後已無法行走

李先生今年68歲,患有高血壓已有7、8年,且本身還有糖尿病,3個多月前來到醫院做檢查無意間和醫生說起,自己在家這段時間總會莫名感到心慌,尤其是情緒波動大的時候,心臟就如小鹿亂撞一樣,有時甚至能聽到心臟聲。

這個信息引起了醫生的警覺,在進行了動態心電圖檢查後,證實李先生出現了房顫,需要抗凝治療,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就像高血壓一樣要長期按時服藥,但是不能排除的是,服藥抗凝藥存在一定的出血風險,一旦出血風險高,就需馬上進行手術治療。

心臟問題都是大事!得了房顫,要及時做好三件事,以防中風

李先生一聽需要長期服藥,還有出血風險,想著自己只是有時心臟跳動的快,休息一下又能恢復正常就不太願意了。

不顧醫生的反對執意出院,就在3個月後,李先生被家人再次送到醫院,這一次李先生是躺在救護車上,失去了意識,由於房顫引發了中風,治療後左側肢體僵硬,失去了正常行走的可能。

房顫患者中風的風險為普通人5倍

其實在臨床上,許多房顫患都是沒有任何症狀表現,往往是已經出現了中風或者心力衰竭後,來醫院檢查才發現“源頭”在房顫上,當然也有些患者可出現心慌、頭暈、氣促、心跳快慢不受控制等,需要患者時刻警惕。

房顫最大的危害是會引起中風,而且與其它原因引發的中風相比,房顫患者往往更加可怕。專家表示,房顫引發的中風有“三高”的特點,致死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高。

心臟問題都是大事!得了房顫,要及時做好三件事,以防中風

有研究顯示,房顫引發的中風30天內死亡率達到25%,一年內的死亡率上升至50%。

中風急性期的致殘率達到73%。

中風後第一年即復發的比例達到6.9%。

所以,在被確診為房顫後一定要有積極的預防中風的意識,儘量在中風發作前就將其扼殺的“搖籃”中。

房顫患者該如何預防中風的出現?

幸運的是,房顫患者導致的中風是可以預防的,專家表示,首先建議房顫患者到正規的二醫院專科先進行中風的風險測評,若屬於高危,則進行下一步的藥物預防。

心臟問題都是大事!得了房顫,要及時做好三件事,以防中風

其次,藥物的預防主要是預防血栓的形成,因此需要服用抗凝藥,但要記住的是,與高血壓引起的中風不同,高血壓一般都是服用阿司匹林等藥物來預防抗血小板凝結,目的是了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房顫患者應該服用降低血液凝固的藥物,傳統的藥物是華法林,近幾年來出現了新型的口服抗凝藥,相比而言患者的依從性將更高,但價格也更為昂貴。

最後,藥物的服用只是降低房顫引發中風的機率,想要根治則需要手術治療,但手術也有相應的適應症,且手術一次性治癒率為85%,年輕患者相比而言獲益更大。

其實,房顫並不難被發現,一般做個心電圖就能查出端倪,難的是患者每天堅持服藥,專家表示,無論是否有症狀表現,一旦在醫生的評估下為高危人群,都應該按時每天服藥。#清風計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