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美有超過41,000家中餐館,大約是麥當勞數量的三倍。左宗棠雞,一個在美國中餐館非常常見的菜品,在GrubHub的全美最受歡迎外賣食品中排名第四。

20世紀初美國白人是如何想方設法消滅中國餐館的?

左宗棠雞

但在20世紀中葉,美國地方政府、工會、報紙等曾支持吉姆克勞法律(一部針對有色人種的法律),發起針對性運動,試圖推動在美中餐館的關門。

在經濟上,中餐館被認為與傳統美國餐館形成競爭關係,某些反對者聲稱中餐館的存在威脅到了白人餐館老闆、廚師和服務員的生計。在社會和文化上,反對者認為中餐館是對白人女性的威脅,他們擔心白人女性會被中餐館的黃種人誘惑吸食鴉片。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法學院教授Chin與John Ormonde在共同撰寫的文章中寫道“(非華裔美國人)廚師、服務員和餐館老闆非常希望中國餐館消失”、“勞工運動的出發點在於限制移民,並使亞洲人遠離勞動力市場。”

“消滅中餐館”僅是美國白人仇外心理的一種表現形式,來自中國的移民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到美國從事採礦、農業和製造業,並在美國西部鐵路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後,在美華人開始創辦自己的企業,包括在加利福尼亞州以便宜出名的餐館“chop suey houses”(chop suey:炒雜碎),這些餐館主要經營米飯、麵條等菜品。

20世紀初美國白人是如何想方設法消滅中國餐館的?

1945年美國明信片中的洛杉磯唐人街

對中國移民的偏見和恐懼導致國會通過了一系列限制中國移民的法律,其中最早的是1882年通過的“排華法案”。

早期的中餐館老闆是渴望同化的,他們在菜單上加入了美國人熟悉的食品,如烤牛排和烤雞等,但這並沒有影響反對者的想法,他們試圖通過各種策略將中餐館趕出美國。在西部一些地區,白人工會威脅中餐館老闆離開他們的地盤,組織了排華遊行並通過了眾多旨在排斥中國人的決議,例如1915年酒店、餐館和調酒工會共同通過的草案中規定“不允許國際聯盟成員與亞洲人合作”。

可以說,工會是排華運動的領導者,因為他們的利益受到了實質威脅。

1909年,一位名叫Elsie Sigel的女傳教士在紐約一家中餐館內被謀殺,反對者藉此遊說國會通過法律禁止白人婦女受僱或者光顧中餐館。

在華盛頓和紐約等一些城市,警方未等法律通過便開始禁止白人女性進入中國餐館和夜總會,部分報紙和雜誌在文章中聳人聽聞地描述了中國企業以大麻作為產業支柱,進一步將排華運動推向高潮。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國家的鴉片窩點雖然大多由中國人和華裔美國人經營,但光顧著卻基本都是美國白人。

20世紀初美國白人是如何想方設法消滅中國餐館的?

反對者試圖將中國餐館和夜總會與地下鴉片窩點等同起來以引起了公眾的恐懼

反對者的努力並沒有使中餐館消失,但有組織的反對運動開始漸漸消退,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禁止中國移民的法令生效,例如1924年通過的《移民法》除了禁止中國勞工,也完全排除了其他來自亞洲的移民。這些法律為占主導地位的白人提供了一種安全感。

有評論說,“這些禁令生效後,亞洲人將不再成為白人的威脅”。

然而,中餐最終征服了美國人的味蕾。20世紀40年代,鮑勃霍普和羅納德里根等名人光顧了查理洛的紫禁城,這是一家位於舊金山唐人街附近的餐廳和夜總會。根據美國國家檔案館的說法,直到1943年,美國才解除了禁止中國人擁有美國國籍的法令,但即便如此,中國人依舊很難移民到美國。

20世紀初美國白人是如何想方設法消滅中國餐館的?

1945年紫禁城餐廳菜單的封面

正如食品歷史學家Andrew Coe在《炒雜碎:美國的中國食品文化史》中所描述的那樣,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中餐館在美國各地興起。著名廚師,特別是來自臺灣的廚師,開始在高檔餐廳主廚,紐約時報的美食作家克雷格克萊本成為中國菜的熱情推動者。在隨後的幾十年裡,中餐從舶來品發展為美國人餐桌的常客。

儘管如此,也並不意味著美國人對移民的不安感消失了。

美國有一個悠久的傳統,那就是為將好東西留給白人,雖然種族歧視一直被證明是不必要且適得其反的。現代的典型案例是墨西哥移民,他們為美國的經濟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卻最終被驅逐出這個他們曾經當作祖國的國家。

20世紀初美國白人是如何想方設法消滅中國餐館的?

圖為1954年紐約中餐廳Ruby Foo為慶祝成立20週年,舉辦了一場中國時裝秀,以吸引美國女性。

20世紀初美國白人是如何想方設法消滅中國餐館的?

圖為20世紀60年代,兩名猶太男子在一家紐約中餐廳用餐,該餐廳根據猶太食品標準烹製中餐。

有趣的一點——美國中餐廳的中餐,例如糖醋里脊、橙皮雞、左宗棠雞,與真正的中餐毫無相似之處。2014年,兩位企業家在上海開設了一家名為Fortune Cookie的餐廳,專營美式中餐,但在不到兩年內關門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