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美國白人是如何試圖淘汰中餐館的 BY PATRICK J. KIGER'

"
"
20世紀初,美國白人是如何試圖淘汰中餐館的 BY PATRICK J. KIGER

在美國,中餐館已經成為一種慣例,現在中國有41000多家中餐館,大約是麥當勞漢堡店數量的三倍。在GrubHub的全美最受歡迎外賣食品排行榜上,人們熟悉的一種美籍華人餐館主食左宗棠雞名列第四。

但在20世紀初至中期,美國的白人機構——地方政府、工會和報紙,以及其他機構——支持限制性的種族隔離法、仇外法規和種族主義意識形態,發起了一場有針對性的運動,意圖將餐館趕出市場。正如即將發表在《杜克大學法律期刊》上的一篇文章所詳細描述的那樣,反對中餐館的人用一種雙管齊下的觀點來推動他們的運動。這篇文章首次在2014年美國亞裔研究協會年會上發表。

正常情況下,中餐館被視為與傳統的“美國”餐館競爭,那些試圖關閉中餐館的人聲稱,他們的存在威脅到了白人餐館老闆、廚師和服務員的生計。

在社會和文化層面上,他們也把中餐館視為對白人女性的威脅,他們擔心中國男性會利用女性固有的弱點來引誘她們,甚至可能合謀讓白人女性對鴉片上癮。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Gabriel“Jack”Chin在電子郵件中表示:“(非美籍華人)廚師、服務員和餐館老闆真的希望中國餐館消失。”Chin與John Ormonde共同撰寫了這篇文章。“但讓整個勞工運動感興趣的是,總體上限制移民,並將亞洲人排除在勞動力之外。”

取締中餐館的運動是針對中國移民的更大仇外情緒的一部分。19世紀50年代,中國移民開始移民到美國,在採礦、農業和工廠工作,並在美國西部修建鐵路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最終,他們開始經營自己的生意,包括像加州便宜的“炒雜碎屋”這樣的餐館,這種雜碎屋出售一種混合了肉、蔬菜和雞蛋的炒飯或麵條。

對中國移民的偏見和恐懼導致國會通過了一系列阻止中國移民的法律,從1882年的《排華法案》開始。

正如《石板》雜誌2005年的這篇文章所詳細描述的,早期的中國餐館老闆顯然渴望同化,以至於把熟悉的美國食物,如烤牛排和烤雞,包括在他們的菜單上。

但正如Chin和Ormonde所記錄的那樣,這並沒有阻止競爭對手對中餐館發起攻擊,並試圖通過各種策略讓它們破產。在西方的一些社區,白人工會成員只是威脅中餐館老闆離開,否則就走人。他們還組織了抵制活動,並通過了避開中國人的決議,比如1915年一家酒店、餐館和酒吧的工會就通過了一項建議,規定“我們的國際工會成員不得與亞洲人合作”。

“公平地說,工會是製造反亞洲敵意的領導者,”Chin說。“他們感到威脅。”

"
20世紀初,美國白人是如何試圖淘汰中餐館的 BY PATRICK J. KIGER

在美國,中餐館已經成為一種慣例,現在中國有41000多家中餐館,大約是麥當勞漢堡店數量的三倍。在GrubHub的全美最受歡迎外賣食品排行榜上,人們熟悉的一種美籍華人餐館主食左宗棠雞名列第四。

但在20世紀初至中期,美國的白人機構——地方政府、工會和報紙,以及其他機構——支持限制性的種族隔離法、仇外法規和種族主義意識形態,發起了一場有針對性的運動,意圖將餐館趕出市場。正如即將發表在《杜克大學法律期刊》上的一篇文章所詳細描述的那樣,反對中餐館的人用一種雙管齊下的觀點來推動他們的運動。這篇文章首次在2014年美國亞裔研究協會年會上發表。

正常情況下,中餐館被視為與傳統的“美國”餐館競爭,那些試圖關閉中餐館的人聲稱,他們的存在威脅到了白人餐館老闆、廚師和服務員的生計。

在社會和文化層面上,他們也把中餐館視為對白人女性的威脅,他們擔心中國男性會利用女性固有的弱點來引誘她們,甚至可能合謀讓白人女性對鴉片上癮。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Gabriel“Jack”Chin在電子郵件中表示:“(非美籍華人)廚師、服務員和餐館老闆真的希望中國餐館消失。”Chin與John Ormonde共同撰寫了這篇文章。“但讓整個勞工運動感興趣的是,總體上限制移民,並將亞洲人排除在勞動力之外。”

取締中餐館的運動是針對中國移民的更大仇外情緒的一部分。19世紀50年代,中國移民開始移民到美國,在採礦、農業和工廠工作,並在美國西部修建鐵路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最終,他們開始經營自己的生意,包括像加州便宜的“炒雜碎屋”這樣的餐館,這種雜碎屋出售一種混合了肉、蔬菜和雞蛋的炒飯或麵條。

對中國移民的偏見和恐懼導致國會通過了一系列阻止中國移民的法律,從1882年的《排華法案》開始。

正如《石板》雜誌2005年的這篇文章所詳細描述的,早期的中國餐館老闆顯然渴望同化,以至於把熟悉的美國食物,如烤牛排和烤雞,包括在他們的菜單上。

但正如Chin和Ormonde所記錄的那樣,這並沒有阻止競爭對手對中餐館發起攻擊,並試圖通過各種策略讓它們破產。在西方的一些社區,白人工會成員只是威脅中餐館老闆離開,否則就走人。他們還組織了抵制活動,並通過了避開中國人的決議,比如1915年一家酒店、餐館和酒吧的工會就通過了一項建議,規定“我們的國際工會成員不得與亞洲人合作”。

“公平地說,工會是製造反亞洲敵意的領導者,”Chin說。“他們感到威脅。”

20世紀初,美國白人是如何試圖淘汰中餐館的 BY PATRICK J. KIGER

當抵制活動不足以趕走顧客時,中餐館的反對者嘗試了另一種策略。1909年,一位名叫埃爾西·西格爾的女傳教士被發現在紐約市一家中餐館樓上的一間房間裡被謀殺。此後,她們遊說立法,禁止白人女性受僱於中餐館,甚至以顧客身份光顧中餐館。

在一些地方,如華盛頓特區在紐約,警方沒有等到法令正式通過;他們開始禁止白人女性進入中國餐館和夜總會。報紙和雜誌上的聳人聽聞的文章,把中國的機構描繪成毒品助長的跨種族放蕩的窩點,助長了這種歇斯底里。(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的鴉片館雖然經常由中國人和華裔美國人經營,但主要是由美國白人光顧的。)

"
20世紀初,美國白人是如何試圖淘汰中餐館的 BY PATRICK J. KIGER

在美國,中餐館已經成為一種慣例,現在中國有41000多家中餐館,大約是麥當勞漢堡店數量的三倍。在GrubHub的全美最受歡迎外賣食品排行榜上,人們熟悉的一種美籍華人餐館主食左宗棠雞名列第四。

但在20世紀初至中期,美國的白人機構——地方政府、工會和報紙,以及其他機構——支持限制性的種族隔離法、仇外法規和種族主義意識形態,發起了一場有針對性的運動,意圖將餐館趕出市場。正如即將發表在《杜克大學法律期刊》上的一篇文章所詳細描述的那樣,反對中餐館的人用一種雙管齊下的觀點來推動他們的運動。這篇文章首次在2014年美國亞裔研究協會年會上發表。

正常情況下,中餐館被視為與傳統的“美國”餐館競爭,那些試圖關閉中餐館的人聲稱,他們的存在威脅到了白人餐館老闆、廚師和服務員的生計。

在社會和文化層面上,他們也把中餐館視為對白人女性的威脅,他們擔心中國男性會利用女性固有的弱點來引誘她們,甚至可能合謀讓白人女性對鴉片上癮。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Gabriel“Jack”Chin在電子郵件中表示:“(非美籍華人)廚師、服務員和餐館老闆真的希望中國餐館消失。”Chin與John Ormonde共同撰寫了這篇文章。“但讓整個勞工運動感興趣的是,總體上限制移民,並將亞洲人排除在勞動力之外。”

取締中餐館的運動是針對中國移民的更大仇外情緒的一部分。19世紀50年代,中國移民開始移民到美國,在採礦、農業和工廠工作,並在美國西部修建鐵路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最終,他們開始經營自己的生意,包括像加州便宜的“炒雜碎屋”這樣的餐館,這種雜碎屋出售一種混合了肉、蔬菜和雞蛋的炒飯或麵條。

對中國移民的偏見和恐懼導致國會通過了一系列阻止中國移民的法律,從1882年的《排華法案》開始。

正如《石板》雜誌2005年的這篇文章所詳細描述的,早期的中國餐館老闆顯然渴望同化,以至於把熟悉的美國食物,如烤牛排和烤雞,包括在他們的菜單上。

但正如Chin和Ormonde所記錄的那樣,這並沒有阻止競爭對手對中餐館發起攻擊,並試圖通過各種策略讓它們破產。在西方的一些社區,白人工會成員只是威脅中餐館老闆離開,否則就走人。他們還組織了抵制活動,並通過了避開中國人的決議,比如1915年一家酒店、餐館和酒吧的工會就通過了一項建議,規定“我們的國際工會成員不得與亞洲人合作”。

“公平地說,工會是製造反亞洲敵意的領導者,”Chin說。“他們感到威脅。”

20世紀初,美國白人是如何試圖淘汰中餐館的 BY PATRICK J. KIGER

當抵制活動不足以趕走顧客時,中餐館的反對者嘗試了另一種策略。1909年,一位名叫埃爾西·西格爾的女傳教士被發現在紐約市一家中餐館樓上的一間房間裡被謀殺。此後,她們遊說立法,禁止白人女性受僱於中餐館,甚至以顧客身份光顧中餐館。

在一些地方,如華盛頓特區在紐約,警方沒有等到法令正式通過;他們開始禁止白人女性進入中國餐館和夜總會。報紙和雜誌上的聳人聽聞的文章,把中國的機構描繪成毒品助長的跨種族放蕩的窩點,助長了這種歇斯底里。(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的鴉片館雖然經常由中國人和華裔美國人經營,但主要是由美國白人光顧的。)

20世紀初,美國白人是如何試圖淘汰中餐館的 BY PATRICK J. KIGER

反對者沒能成功地清除他們城市裡的中餐館,有組織的反對中餐館的運動開始消退。部分原因是中國禁止移民;例如,1924年的《移民法》是建立在1882年的《排華法案》的基礎上的,該法案完全禁止來自亞洲的移民使用華工。這些法律為占主導地位的白人提供了一種安全感,他們擔心工作和收入會被白人“奪走”。

Chin說,在這些禁令之後,“亞洲人不會成為勞工威脅”。

但最終,美國人的味蕾戰勝了偏見。20世紀40年代,像鮑勃·霍普和羅納德·里根這樣的名人光顧過查理·洛的紫禁城,這是舊金山唐人街附近一家迷人的餐廳和夜總會。根據美國國家檔案館的資料,直到1943年,美國才解除了中國公民入籍美國的禁令。即使在那之後,移民法也使華裔移民美國變得困難,直到1965年《移民法和國籍法》頒佈——直到1968年才生效。

正如食品歷史學家安德魯·科在《炒雜碎:中國菜在美國的文化史》一書中詳細描述的那樣,中國餐館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在美國經歷了一次復興。著名的廚師,尤其是來自臺灣的廚師,開始在高檔和低檔的餐館裡忙碌,《紐約時報》的美食作家克雷格·克萊本成了中國美食的熱情擁躉。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中國食物從被認為是外來的、入侵的和腐敗的,變成了全國的主食。

不過,雖然提供四川菜、廣東菜等地方菜的中餐館,或者更主流的美籍華人詮釋,現在已經普遍存在,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對移民沒有不安。這篇論文的作者說,他們看到了20世紀初的影子。

Chin說:“美國有一個悠久的傳統,那就是把好東西留給白人,以及被誤導的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仇外心理。”事實證明,歧視浪潮總是不必要的,而且適得其反。現代的類比是墨西哥移民,他們在經濟和文化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有時卻發現自己被驅逐出了曾經屬於自己的國家。”

"
20世紀初,美國白人是如何試圖淘汰中餐館的 BY PATRICK J. KIGER

在美國,中餐館已經成為一種慣例,現在中國有41000多家中餐館,大約是麥當勞漢堡店數量的三倍。在GrubHub的全美最受歡迎外賣食品排行榜上,人們熟悉的一種美籍華人餐館主食左宗棠雞名列第四。

但在20世紀初至中期,美國的白人機構——地方政府、工會和報紙,以及其他機構——支持限制性的種族隔離法、仇外法規和種族主義意識形態,發起了一場有針對性的運動,意圖將餐館趕出市場。正如即將發表在《杜克大學法律期刊》上的一篇文章所詳細描述的那樣,反對中餐館的人用一種雙管齊下的觀點來推動他們的運動。這篇文章首次在2014年美國亞裔研究協會年會上發表。

正常情況下,中餐館被視為與傳統的“美國”餐館競爭,那些試圖關閉中餐館的人聲稱,他們的存在威脅到了白人餐館老闆、廚師和服務員的生計。

在社會和文化層面上,他們也把中餐館視為對白人女性的威脅,他們擔心中國男性會利用女性固有的弱點來引誘她們,甚至可能合謀讓白人女性對鴉片上癮。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Gabriel“Jack”Chin在電子郵件中表示:“(非美籍華人)廚師、服務員和餐館老闆真的希望中國餐館消失。”Chin與John Ormonde共同撰寫了這篇文章。“但讓整個勞工運動感興趣的是,總體上限制移民,並將亞洲人排除在勞動力之外。”

取締中餐館的運動是針對中國移民的更大仇外情緒的一部分。19世紀50年代,中國移民開始移民到美國,在採礦、農業和工廠工作,並在美國西部修建鐵路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最終,他們開始經營自己的生意,包括像加州便宜的“炒雜碎屋”這樣的餐館,這種雜碎屋出售一種混合了肉、蔬菜和雞蛋的炒飯或麵條。

對中國移民的偏見和恐懼導致國會通過了一系列阻止中國移民的法律,從1882年的《排華法案》開始。

正如《石板》雜誌2005年的這篇文章所詳細描述的,早期的中國餐館老闆顯然渴望同化,以至於把熟悉的美國食物,如烤牛排和烤雞,包括在他們的菜單上。

但正如Chin和Ormonde所記錄的那樣,這並沒有阻止競爭對手對中餐館發起攻擊,並試圖通過各種策略讓它們破產。在西方的一些社區,白人工會成員只是威脅中餐館老闆離開,否則就走人。他們還組織了抵制活動,並通過了避開中國人的決議,比如1915年一家酒店、餐館和酒吧的工會就通過了一項建議,規定“我們的國際工會成員不得與亞洲人合作”。

“公平地說,工會是製造反亞洲敵意的領導者,”Chin說。“他們感到威脅。”

20世紀初,美國白人是如何試圖淘汰中餐館的 BY PATRICK J. KIGER

當抵制活動不足以趕走顧客時,中餐館的反對者嘗試了另一種策略。1909年,一位名叫埃爾西·西格爾的女傳教士被發現在紐約市一家中餐館樓上的一間房間裡被謀殺。此後,她們遊說立法,禁止白人女性受僱於中餐館,甚至以顧客身份光顧中餐館。

在一些地方,如華盛頓特區在紐約,警方沒有等到法令正式通過;他們開始禁止白人女性進入中國餐館和夜總會。報紙和雜誌上的聳人聽聞的文章,把中國的機構描繪成毒品助長的跨種族放蕩的窩點,助長了這種歇斯底里。(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的鴉片館雖然經常由中國人和華裔美國人經營,但主要是由美國白人光顧的。)

20世紀初,美國白人是如何試圖淘汰中餐館的 BY PATRICK J. KIGER

反對者沒能成功地清除他們城市裡的中餐館,有組織的反對中餐館的運動開始消退。部分原因是中國禁止移民;例如,1924年的《移民法》是建立在1882年的《排華法案》的基礎上的,該法案完全禁止來自亞洲的移民使用華工。這些法律為占主導地位的白人提供了一種安全感,他們擔心工作和收入會被白人“奪走”。

Chin說,在這些禁令之後,“亞洲人不會成為勞工威脅”。

但最終,美國人的味蕾戰勝了偏見。20世紀40年代,像鮑勃·霍普和羅納德·里根這樣的名人光顧過查理·洛的紫禁城,這是舊金山唐人街附近一家迷人的餐廳和夜總會。根據美國國家檔案館的資料,直到1943年,美國才解除了中國公民入籍美國的禁令。即使在那之後,移民法也使華裔移民美國變得困難,直到1965年《移民法和國籍法》頒佈——直到1968年才生效。

正如食品歷史學家安德魯·科在《炒雜碎:中國菜在美國的文化史》一書中詳細描述的那樣,中國餐館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在美國經歷了一次復興。著名的廚師,尤其是來自臺灣的廚師,開始在高檔和低檔的餐館裡忙碌,《紐約時報》的美食作家克雷格·克萊本成了中國美食的熱情擁躉。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中國食物從被認為是外來的、入侵的和腐敗的,變成了全國的主食。

不過,雖然提供四川菜、廣東菜等地方菜的中餐館,或者更主流的美籍華人詮釋,現在已經普遍存在,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對移民沒有不安。這篇論文的作者說,他們看到了20世紀初的影子。

Chin說:“美國有一個悠久的傳統,那就是把好東西留給白人,以及被誤導的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仇外心理。”事實證明,歧視浪潮總是不必要的,而且適得其反。現代的類比是墨西哥移民,他們在經濟和文化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有時卻發現自己被驅逐出了曾經屬於自己的國家。”

20世紀初,美國白人是如何試圖淘汰中餐館的 BY PATRICK J. KIGER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