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惠勤:哲學與意識形態領導權

編者按:奪取政權的輿論先導和維持政權的統治思想營造,是哲學的兩大意識形態功能。“抽象的個人”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哲學基礎,以人民為中心則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觀依據。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從歷史規律的客觀存在、歷史規律的可知性以及自覺實踐歷史規律的可能性方面提供了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哲學根據;但是,經由實踐本體論的“去唯物論”而轉向唯心史觀和個人主義則有否定共產黨領導,走向“全盤西化”的現實危險。錯誤哲學思想的潛移默化既是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重要渠道,也是對於堅持黨的領導不自信不自覺的重要思想根源。開展新的歷史條件下思想輿論鬥爭,必須高度重視哲學世界觀方法論的鬥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造性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在堅持共產黨領導方面開創性地解決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課題的同時,也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在今天依然尖銳複雜,聚焦點在是否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從根本上說,要把中國的事情辦好關鍵在黨,黨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中國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一大幸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和最大的制度優勢。因此,西方意識形態滲透,最終都落腳到否定共產黨的領導,而黨內存在著對於堅持黨的領導不自覺、不自信傾向,是最大的憂患。必須看到,這種思想交鋒最後都要歸結到哲學,錯誤哲學思想的潛移默化既是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們中間有些人對於堅持黨的領導不自信的思想根源。之所以如此,就在於從根本上說,奪取政權的輿論先導和維持政權的統治思想營造,是哲學的兩大意識形態功能。“抽象的個人”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哲學基礎,以人民為中心則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觀依據。哲學既是人類精神現象之巔,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但也可能是社會精神亂象之源,是我們可能出現顛覆性錯誤的隱性原因。開展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思想輿論鬥爭,必須高度重視哲學世界觀方法論的鬥爭。

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最核心的問題,也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否把堅持黨的領導看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最深層的原因從理論上說就在於哲學。必須看到,西方的制度設計以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抽象的個人”為基礎,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哲學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唯心史觀從根本上說是個人史觀,唯物史觀從根本上來說是人民史觀。私有制、多黨制、三權分立制度的哲學基礎就是自由個人主義,而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的歷史觀基礎和理論底氣就在於人民史觀。沒有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人民史觀,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就會像沙灘上的建築,思想根基是不牢的,而我們今天恰恰面臨著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哲學被消解的嚴峻挑戰。

侯惠勤:哲學與意識形態領導權

一、馬克思新唯物主義是以共產黨領導為本質特徵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哲學基礎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能脫離現代化的世界潮流,而資本主義現代化行不通,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這一歷史必然性從客觀上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從實際情況看,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成為西方列強肆意掠奪宰割的對象。不僅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而且民心渙散、任人宰割。因此,中國現代化之路必定是一條自覺的現代化之路,必定要分兩步走:首先是喚起民眾,開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繼而通過全體人民的共同奮鬥,在取得經濟獨立和國家發展的基礎上,跟蹤時代主題的變化,抓住和平發展的戰略機遇,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全面走向世界,實現現代化目標。在這一過程中貫穿始終、起領導核心作用的自覺社會力量,就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從根本上說,正是人類歷史活動走向自覺的客觀必然性,才誕生了馬克思主義,誕生了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的無產階級政黨,才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地位和活動空間。揭示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以及自覺利用歷史規律的可能性,形成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核心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的歷史和理論前提,而支撐這一切的思想前提,就是馬克思的哲學變革給我們送來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

從人類歷史發展的更大視野看,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而要進入沒有階級、沒有剝削的共產主義社會則必須走自覺之路,這就是堅持工人階級領導(通過共產黨)的歷史根據。就哲學理念而言,今天的自由個人主義宣揚的是“自發自由”,似乎人類憑著個人經驗基礎上的價值訴求,通過各種利益的自發博弈就能實現自由。然而事實證明,這種哲學不過是在為不合理的現狀辯護,根本無法改變少數人統治多數人以及贏者通吃的兩極分化格局。馬克思主義揭示的則是建立在歷史必然性上的“自覺自由”,人們只有掌握了歷史的發展規律,在揭示其客觀必然性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真正改變現存的格局,在消滅階級、達到共同富裕的基礎上獲得自由。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決定了沒有理論自覺就沒有真正的自由。支撐共產黨領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解決了以下三個重大問題。

1. 人類創造歷史的活動有沒有不以其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唯心主義,尤其今天的唯心主義,即個人主義哲學全面蛻變,普遍反對歷史活動的客觀規律,用多元決定論和相對主義,反對所謂的“歷史決定論”和“本質主義”,否定認識活動的最高追求是探索客觀真理和歷史規律。本來,把人類歷史理解為一個有規律的發展過程,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的重要成就,它體現了毫無顧忌地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但是,資產階級在成為統治階級以後,為維護其特殊的階級利益,便否定了“在研究單個事實之間的重大聯繫方面的決定性進步,即把這些聯繫概括為規律”,“而在包括哲學在內的歷史科學的領域內,那種舊有的在理論上毫無顧忌的精神已隨著古典哲學完全消失了;起而代之的是沒有頭腦的折中主義,是對職位和收入的擔憂,直到極其卑劣的向上爬的思想”。這是資產階級在精神追求上的根本性蛻化。毫無疑問,否定了歷史的客觀規律,就否定了歷史的方向性和進步性,否定了辨別追求利益的歷史活動先進與落後的客觀標準,表現了維護既得利益現狀的保守心態。而堅信歷史在不斷髮展進步,堅信歷史進步的根基在於人民利益的實現和群眾擁護,堅信人類的解放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則是堅持共產黨領導的歷史觀前提。

馬克思揭示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受益於黑格爾。恩格斯指出:“黑格爾的思維方式不同於所有其他哲學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維方式有巨大的歷史感作基礎。”“他是第一個想證明歷史中有一種發展、有一種內在聯繫的人。”但是黑格爾的歷史規律由於缺乏唯物論(即不承認客觀自然界),只能是一種猜測。揭示歷史規律的理論貢獻當之無愧地屬於馬克思。在馬克思看來,歷史當然是人們創造的,歷史的結果也包含著人們在一定範圍內的選擇,但是歷史從根本上說卻不是人們可以隨意創造的。歷史創造活動的基礎是不能自由選擇的生產力,人們的全部歷史活動都必須圍繞著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展開,這就叫作歷史的必然性。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動的產物。”“人們能否自由選擇某一社會形式呢?決不能。在人們的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狀況下,就會有一定的交換和消費形式。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相應的社會制度、相應的家庭、等級或階級組織,一句話,就會有相應的市民社會。”人類歷史活動要服從歷史客觀規律必然性的支配,這就決定了歷史活動存在著自覺和自發兩種形式。唯心史觀對於人類歷史活動的認識,決定了它本質上立足於自發的歷史活動,無法真正成為開創歷史的實踐指南。

2.人類能否真正認識和利用歷史的客觀規律?

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認為世界是可知的,就因為世界是統一的物質世界,在現象與本質、部分和整體、已知和未知之間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而西方個人主義則認為歷史規律即便有,也不可知,因為歷史規律是體現整個社會、整個人類歷史發展本質的總趨勢,個人的生命及認識能力有限,不可能達到這一高度。在馬克思主義看來,這種觀點只證明了以個人為認識主體的唯心主義的侷限性,而不能代表這是人類認識的侷限性。把單個人作為唯一的認識主體當然無法說明認識歷史規律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擺脫個人主體的侷限、確立人民作為認識的主體,就可以解決歷史規律的可知性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大創新,就是闡明瞭人民主體論,把反映了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視為黨和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人民作為對世界的客觀規律的集體認識、集體創造的主體,核心在於它不是以單個人為基礎,而是作為一個集體的歷史主體來把握和認識規律,體現的是人民群眾、先進階級及其政黨的集體智慧和實踐經驗。

這一認識主體內在地包含著融為一體的領袖和群眾,不僅表現為領袖在這一認識活動中,如同毛澤東所說,只起著“頭腦加工廠”的作用,即創新思想不是個人想出來的,而是對來自群眾實踐經驗所提供的原材料進行加工,更為重要的是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一以貫之的指導思想。集體認識主體之所以可能,就在於它具有統一的世界觀、方法論,形成了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緊緊圍繞著一個主題,秉持同樣的立場觀點,運用同樣的思想方法,不斷地進行探索,不斷加深對於歷史客觀規律的認識,從而沿著無限接近絕對真理的方向前進。堅持科學的指導思想,使得認識成果能夠不斷地積累,認識主題能夠不斷地深化,思想眼界能夠不斷地拓展,不僅能綜合一代人的智慧,而且能一代一代地接續下去,這才使集體主體的智慧結晶成為現實。

第二,一以貫之的事業。人民主體不僅是認識主體,同時也是實踐的歷史主體。以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和人類解放為追求的共產主義事業,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為之奮鬥的事業。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的社會革命,是包括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在內的一以貫之的偉大事業。正是這個一以貫之的偉大事業,奠定了統一認識的客觀對象,獲得了辨別真假善惡的客觀標準,形成了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間的良性互動,成為集體主體認識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堅實基礎。

第三,一以貫之的組織原則。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人民主體之所以不是個人的堆積,而是有機的集體主體,還在於它具有有效的組織原則,這就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宛若血液和經絡,把孤立的部分聯結成有機整體。通過這一組織原則,就能夠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遠高於、優於西式“投票民主”的民意,形成科學高效的集中統一領導,形成體現了黨和人民意志的領袖權威。正因為如此,我們能夠不斷地認識客觀規律,能夠遵循客觀規律去改造世界,創造人類社會的美好未來。這是共產黨的優勢所在,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優勢所在。

3.有沒有能夠自覺地實踐客觀規律的社會力量?

馬克思主義認為要自覺地實踐歷史的規律,必須有一個沒有一己之私和一黨之私的階級及其政黨。堪稱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的,就是關於現代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世界歷史使命的學說。但是這一學說是建立在對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整體把握基礎上的,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具體運用。正如毛澤東指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礎,辯證唯物主義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共產黨的理論基礎。無產階級專政與階級鬥爭的學說是革命的理論,即運用這個世界觀來觀察與解決革命問題的理論因此,不能脫離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孤立地談論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

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不是一般地談論階級鬥爭,更不是迷戀或製造階級鬥爭,而是揭示階級鬥爭的規律,探索消滅階級的人間正道,其實質和精髓,就是對工人階級歷史使命的科學闡發,就是確立工人階級的歷史地位及其領導權。馬克思形成自己的共產主義學說,一個極為艱苦的理論探索就是從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進程中發現其自我否定的內在根據,其中最為關鍵的是發現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這種發現不是人為的臆測,也不是宗教式的“救世主義”,而是基於資本主義內在矛盾運動的歷史必然性。現代無產階級的產生,是階級社會解體的象徵,而消滅階級、消滅剝削,通過聯合起來的個人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實現共同富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則是工人階級的階級地位所決定的階級本性。工人階級沒有一己之私,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能有一黨之私,這首先是客觀判斷。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是自覺實踐歷史規律的需要,其他的階級和政黨做不到。

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大公無私和先進性表現在它具有無所顧忌地追求真理、力爭永立歷史潮頭的氣魄。“科學越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願望。”因此,從主觀上說,工人階級能夠在科學理論的武裝下自覺地擔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歷史證明,工人階級及其政黨能夠在對現存的世界進行徹底改造的同時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因而能夠不斷地糾正自身的錯誤、洗刷自身的汙泥,學會自己原來不懂的東西。歷史還證明,工人階級及其政黨能夠通過人類解放的共產主義事業動員和吸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偉大事業,能夠不斷地湧現出千千萬萬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為之獻身。總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不是上帝的選民,不是天生的聖賢,更不是自封的領導者。它要解決的時代課題和歷史任務,不是想象出來的,而是資本主義發展所造成的社會對抗,是人類進步所必須面對並加以解決的時代課題;它藉以解決這一歷史任務的條件和手段,都是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提供出來併為工人階級及其政黨所掌握的。堅持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共產黨的領導有著充分的歷史和理論依據。

侯惠勤:哲學與意識形態領導權

二、以實踐本體論為突破口向個人主義轉向必將危及黨的領導地位

“去唯物論”是我們曾經歷過的話語喧囂,其後果是導致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出現偏差。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地高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大旗,而所謂的“課堂哲學”卻處處是否定物質本體論的“主體性哲學”溫床。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把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分視為哲學基本問題,就因為這一劃分決定了其他的哲學理念,包括實踐觀。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以唯物論為前提,這一前提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觀必定是以客觀世界(即“自在之物”)為對象的實踐,因而實踐必定是客觀的、開放的、無限的物質變換運動;必定是以反映論為基礎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必定是以人民為主體的歷史活動和社會變革過程;必定是人民利益逐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最終成為現實的過程。

1.實踐本體論的實質與危害

如果拒斥唯物論,或者只講以實踐為基礎的“唯物論”(即“實踐本體論”),實踐就必然成為主體設定客體、主體自我外化的主觀性活動,就必定成為從個體需要和人性訴求出發的意志性活動,就必定成為排斥客觀真理和科學認識的實用主義。事實證明,所謂的實踐本體論歸根到底就是個人本體論,就是個人主義哲學,而個人權利本位無疑是西方的所謂自由民主制度的哲學基礎。正如馬克思在《神聖家族》中曾明確指出的那樣,市民社會的抽象個人(即作為“權利本位”的人)是資產階級社會的“自然基礎”。

今天,西方敵對意識形態正是試圖通過實踐本體論確立個人權利本位,進而推行西方“普世價值”,在中國搞全盤西化,以顛覆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的思想鬥爭傾向。從個人權利本位出發,就必然把國家權力視為個人權利有條件的轉讓,就必然把投票民主視為唯一的民主方式,就必然把多黨制、政黨輪替、三權分立等視為現代民主國家的制度特徵,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就無從談起。

可見,堅持辯證唯物主義還是去唯物論,是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理論是非。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否定哲學的黨性原則,一些人刻意消解唯物論哲學、大肆渲染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所謂“實踐唯物主義轉向”,並把“實踐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標識性話語與真理標準大討論、解放思想和糾正“文化大革命”錯誤相聯繫,與破除普列漢諾夫和蘇聯教科書的解讀模式、破除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條主義解讀相聯繫,同時也毫不掩飾這一轉向與馬克斯·韋伯的價值哲學、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的理論淵源關係。對於這種有意無意地迎合西方需要的理論是非,必須旗幟鮮明地加以澄清。

2.實踐唯物主義的所謂文本依據

把實踐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根本觀點的唯一文本依據,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一句話:“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其實不需要多少眼力就可以得出結論,這句話是針對共產主義者個人的使命擔當,而不是對馬克思哲學世界觀作出的概括。它至多從一個側面描述了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的特點,而根本不能證明實踐的唯物主義是可以取代“新唯物主義”的新表述,即不能證明馬克思的唯物論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唯物論。

相反,如果不以唯物論為基礎,實踐的唯物主義就必然滑向唯心論的實踐哲學。以實踐為基礎的唯物論不可能是徹底的唯物論,因為單從實踐出發,推不出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及以此為基礎的系列基本命題。這裡的要害在於是否承認獨立於人的“外部自然界的優先地位”。“物質本體論”和“實踐本體論”的根本分歧,就在於承認與否一個外在於、獨立於、先於且包含人類的自然界的客觀存在。唯物論的實踐觀從根本上說,就是把實踐理解為“自在之物轉為為我之物”,而不是單純主體的外化。對於馬克思主義,這個“自在之物”就是外在於、獨立於人的自然界。它決定了客體不僅僅是主體的外化和構建,而首先是連同我們的生命都歸屬於它的自然界;決定了人的歷史創造活動必須遵循以自然為基礎的客觀規律,人類不能任意創造歷史,歷史實踐活動中的能動性是第二位的。

3.不能顛倒唯物論和實踐論的關係,把實踐的觀點視為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核心的觀點

誠然,列寧、毛澤東都說過,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但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組成部分,不能把這一觀點推廣到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比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思想,其“核心和實質”就是列寧、毛澤東反覆說過的“對立統一規律”;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其最根本的觀點則是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的“一切歷史衝突都根源於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把實踐的觀點誇大為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實際上就打開了滑向實踐本體論的缺口。

必須指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絕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內容”,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本質的特徵和內核。馬克思把自己創立的哲學稱為“新唯物主義”,列寧、毛澤東把這種新唯物主義概括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因此,必須推倒強加在唯物論哲學上的誣衊、不實之詞。所謂的唯物論哲學,其基本內涵有二:一是不斷地探尋世界的真實存在、事物的真實面貌和對事情真相的追問,體現了以真相、真實作為自己追求的科學精神。二是把真理的價值擺在精神成果的首位,視客觀真理為真理的首要的本質特徵。換句話來說,真善美都是人類追求的精神成果,但在唯物論哲學看來,真是最高的精神價值,僅講善、講美,宗教、藝術也可以做到,但講不透,也沒有客觀評價標準,就只能各說各話。只有在真的基礎上講善和美,才成為科學的對象,才能深入討論和付諸實踐,才是結果實的花朵。把真擺在第一位,就意味著真理的本質特徵是客觀真理,而不是實用價值,它不取決於人們的利益和需要。真理不一定有用,有用也不一定是真理,真理首先是客觀的。所以,客觀真理高於價值真理。

不能用價值哲學取代唯物論哲學,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唯物論克服了以往唯物論哲學的侷限性,因而是徹底的唯物論。它是全覆蓋的唯物主義,把唯物主義原則貫徹到世界全部領域,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想精神領域,是名副其實的世界觀;它是全融通的唯物主義,用唯物主義原則打通了歷史和自然、思維和存在、生活和生產、受動性和能動性、個人和社會等一系列的傳統對立,形成了沒有理論死角,鮮活、生動、生機盎然的唯物論。這種徹底的唯物論,說到底就是唯物論和辯證法有機結合的唯物論,就是辯證(歷史)唯物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概括就只能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不能有將其取代或與之並列的其他概括。

4.不能把科學實踐觀的創立視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開端

科學實踐觀的確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重要基礎,是馬克思制定自己的新哲學世界觀的重要基石。但是創立科學實踐觀,前提是馬克思思想變革中的唯物論轉向。熟悉馬克思思想形成史的人都知道,馬克思的哲學變革,有兩個重要的關節點:一是1843年底實現的、以發表在《德法年鑑》的文章為標誌,被列寧概括為“兩個轉變”的節點,即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二是1845年春實現的、以被恩格斯稱為“包含天才世界觀萌芽的第一個文件”《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為標誌的節點,表明科學實踐觀的形成。正是馬克思哲學變革的第一個節點,奠定了馬克思實踐觀點的唯物論前提。如果只從第二個節點開始講馬克思的哲學變革,就不僅會抹殺費爾巴哈的唯物論在馬克思哲學變革中的“中間橋樑”作用,而且必然誇大費爾巴哈人本主義“類哲學”的影響,必然混淆馬克思的實踐觀和唯心主義實踐觀的根本界限,為實踐本體論的迷誤開闢道路。

近些年來有一種傾向,即但凡講馬克思的哲學變革,總把費爾巴哈的唯物論變成貶斥的靶子,似乎馬克思實踐觀的價值就在於否定費爾巴哈的唯物論。實際上,費爾巴哈的唯物論不僅在馬克思完成“兩個轉變”中起了中介作用,而且對於馬克思唯物論的實踐觀的創立也有重大的貢獻。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到:“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不難看出,這種批評本身就包含著肯定。只有費爾巴哈從唯物論出發,提出了研究與黑格爾精神“外化”結果的“思想客體”不同的感性客體問題,雖然他未能解決這個問題,但已經功莫大焉。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恩格斯才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我們這些意見正是針對費爾巴哈的,因為只有他才至少向前邁進了一步,只有他的著作才可以認真地加以研究。”不能用感性活動或感性主體否定感性客體。人如果不首先是感性客體,說人是能動的,就必然又回到唯心主義。只有唯物史觀才揭示了人作為感性主體和感性客體的相互作用,這就是受客觀必然性制約的對象性活動。人的感性活動和感性存在是不可分的,人的歷史活動之所以以客觀制約性為第一位,以主觀能動性為第二位,就因為感性存在是第一性的。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活動當然包含著人的選擇性活動,但是這種選擇性活動的基礎卻是非自由的歷史必然性,因此,歷史雖然可以創造,但卻不能選擇。可見,唯物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更本質的內核。

5.不能把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現實的人”解讀為個人本體

把馬克思提出的、作為歷史唯物主義前提的“現實的人”解讀為個人,是個人本體論拉出的一面大旗,似乎個人本體是馬克思的觀點。但這種解讀不能成立,無論是講“人”或“個人”,關鍵在如何理解馬克思始終不丟棄的前綴,即“現實的”。馬克思在解釋唯物史觀的前提時指出:“這裡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

既然個人在具體歷史活動中總要受到確定的物質界限、前提和條件的限制,個人本體就不能成立。而只有體現了這些物質生產活動總要求、體現了具體的社會關係總和的人才是歷史的本體,這就是人民主體論。個人本體論的個人之所以被馬克思稱為“抽象的個人”,就在於這種個人自以為歷史是由他自由選擇、任意支配的產物,就在於這種個人從脫離物質生產活動及其歷史制約的抽象人性及其需要出發談歷史的創造,因而是唯心史觀幻化出來的人。

必須指出,人民所代表的具體歷史時代的共同利益“不是僅僅作為一種‘普遍的東西’存在於觀念之中,而首先是作為彼此有了分工的個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存在於現實之中”。因此,不是個人利益,而是人民利益推動著歷史前進,而人民利益的實現程度也成為衡量社會進步的尺度。歷史活動的正義性和道義性就來自為人民利益而奮鬥。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個人才能不斷超越自身的狹隘性,最終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可見,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並不是個人主義和自我中心的產物,而是人民創造歷史的最終體現,“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的”。從抽象的個人出發,永遠實現不了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侯惠勤:哲學與意識形態領導權

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堅持共產黨領導上的哲學貢獻

由於哲學是一切理論的世界觀基礎,所以高度重視思想理論建設的中國共產黨在世界觀問題上從來不含糊。毛澤東在1959年曾明確指出:“世界觀是辯證唯物主義,這是共產黨的理論基礎。無產階級專政與階級鬥爭的學說是革命的理論,即運用這個世界觀來觀察與解決革命問題的理論。”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藉以掌握客觀規律、判斷國內外形勢、確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以及自我革命重點的科學世界觀方法論。因此,我們黨對於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堅持,從來不是依據所謂的普列漢諾夫和蘇聯教科書的解讀模式,而是依據在自身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對於這一世界觀的科學理解。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是中國共產黨能夠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的關鍵。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表現為我們黨始終堅持兩大原則:一是堅持和發展相統一。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就因為它是科學、是真理,它的基本原理在今天仍然適用,沒有過時;同時堅信它要隨著實踐、時代、科學的發展而發展,不能停止不前,這是因為歷史在不斷髮展、時代在不斷更新。堅持和發展的統一,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尊重客觀實際、遵循歷史規律的科學世界觀。“儘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這是我們對馬克思主義保持堅定信心、對社會主義保持必勝信念的科學根據。”二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不是獵奇、擺花架子、玩噱頭,更不是君臨天下、仗勢唬人,而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之所以信仰馬克思主義,就因為“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確實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中國共產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最根本的就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觀察中國與世界,解決中國問題和時代命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國情及時代特徵緊密結合起來,不斷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用不斷創新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這就是說,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不存在哲學世界觀的所謂“轉向”問題,否定或偷換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就是根本背離馬克思主義。

正是在這一根本理論立場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不為形形色色的哲學轉向所動。習近平不僅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明確宣示,“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且公開發表了《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文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解決當代中國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原創性成果,尤其在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方面的理論創新,不僅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也對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賦予辯證唯物主義新的時代內涵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了以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帶動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大思路,賦予了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以新的時代內涵。牢牢把握住時代潮流和天下大勢不動搖,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重要的精神,也是堅持共產黨領導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就是因其能夠認準歷史發展的方向、闡發歷史發展的規律、看準歷史發展的潮流。就實質意義來說,共產黨的領導權就在於永立時代潮頭、引領歷史潮流。當今世界,儘管歷史進程曲折複雜,我們所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和不確定因素不斷出現,但這不影響我們對時代潮流的判斷。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在今天突出地表現為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趨勢,彙集成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我們要準確地把握歷史規律,堅定地引領時代潮流,解答時代命題,負起歷史責任,就必須根據歷史條件的變化加強黨自身的建設,以適應變化了的客觀實際。這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內在要求,也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的前提條件。

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一系列新情況、新態勢的出現,把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建設擺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其一,我國正經歷著從跟上時代潮流到引領時代潮流的歷史性轉變。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力圖通過此舉努力跟上世界現代化的潮流的話,那麼今天,我們已經站立在時代潮流的潮頭。面對逆全球化的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和“冷戰思維”、霸權行徑,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我們必須勇於擔負起應盡的責任,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歷史發展。這就要求我們黨更具有戰略定力、世界歷史眼界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把自身建設好,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其二,和世界各國一樣,我國正面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和挑戰。只有抓住這一機遇,經受住這一考驗,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順利實現。這就要求我們黨具有搶佔科技制高點的眼光和氣魄,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領導能力,確保黨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把自身建設好。其三,我國的改革開放正經歷著從漸進式改革向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性轉變。這一轉變的背景,是改革進入深水區,“船到中流浪更急,人至半坡路更險”,愈進愈難而又必須迎難而上的關鍵期;這一轉變的實質,就是在突出抓好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同時,必須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謀劃。這就要求我們黨具有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的堅強意志和堅定信念,把自身建設好,確保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正因為如此,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新時代黨所肩負的開展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加強黨自身建設的偉大工程,推進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四項歷史使命,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黨領導的一以貫之的偉大社會革命,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於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創造性運用。這一大思路使遵循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最大限度地發揮歷史主動性相結合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順應歷史潮流、把握歷史大勢才能開創未來,掌握歷史活動的主動權,這就需要不斷地克服一己之私、一黨之私,需要真正的自我革命。我們黨之所以具有其他任何政黨、歷史集團和聖賢精英都不可比擬的自我革命的強大動力,就因為這種動力不是來自抽象的道德律令或道德人格,而是來自進行偉大的社會革命所必須戰勝的種種艱難困苦的客觀需要,來自領導人民實現偉大社會革命的黨所必須具備的品格的內在需要。我們所要通過的考試,是由時代做出卷人、人民為閱卷人的歷史趕考,只有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才有可能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把黨的自身建設和自我革命放在引領的位置,是黨對於歷史規律自覺運用的表達。

2.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解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新難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辯證思維、戰略思維,解決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一個難題,即國家制度的定型完善以及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一個沒有解決的問題是,各國共產主義政黨的理論、道路、運動往往和制度建設是脫鉤的,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沒有解決好。儘管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十月革命取得了成功,然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治理社會主義國家的問題並沒有解決。“實際上,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全新的社會,在以往的世界社會主義中沒有解決得很好。馬克思、恩格斯沒有遇到全面治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他們關於未來社會的原理很多是預測性的;列寧在俄國十月革命後不久就過世了,沒來得及深入探索這個問題;蘇聯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實踐經驗,但也犯下了嚴重錯誤,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就始終沒有落到實處,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就始終還是理論上的,而不是真正現實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形成了能夠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分庭抗禮的現代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開始顯示了社會主義在制度上的優越性,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社會主義不再只是理想或運動,而是道路、思想、制度和文化有機統一的社會形態。

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界上的真正影響力,是建立在非西方化的國家和社會制度基礎上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模式,它有力地推動了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煥發生機活力。在制度創新基礎上的綜合創新,顯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這一制度創新的靈魂,就是把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全面融入現代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之中,構建與西方多黨制截然不同的國家治理模式。正如習近平所說,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的制度優勢。把堅持黨的領導落實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及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以及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等,不斷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我們的重大創新。

3.從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躍升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這一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遇到的新挑戰,就是堅持人民主體與調動個人積極性、黨性和人民性如何統一的問題。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此作出的創造性迴應。全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歷史觀和發展觀,既夯實了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基礎,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性運用取得的突出成就。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實踐基礎。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執政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制度設計,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等,有力保證了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鬥,努力實現偉大目標。更為重要的是,以人民為中心不僅是當代中國的發展理念,而且是黨必須始終堅持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立場。習近平反覆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不能丟;反覆強調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核心就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這就把工人階級性、黨性和人民性有機統一起來,澄清了一些人把“以人為本”解讀為“以個人為本”的錯誤傾向。

習近平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還是世界觀方法論意義上的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統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既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奮鬥目標,更表達了他的問題意識和務實態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個性和共性的互動、現實和理想的統一,漸進性和飛躍性相輝映。表明圍繞這一中心去解決問題,就必定要遵循歷史規律、回答時代之問。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揭示了歷史客觀規律是在回答現實重大問題中通過實踐顯現的,因而是具體的、歷史的;但它也不是毫無聯繫的歷史碎片,而是透過具體實踐方式展示出的歷史邏輯。通過道路的辨別,排除各種干擾,不懈奮鬥,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規律就存在於走過的道路中,存在於前行的方向中,存在於我們不斷凝聚起的民意民心中。它既不是抽象的,也不是表象的,而是可以感受到、辨認出的歷史潮流,是我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客觀根據。這些都充分體現出這一思想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精髓的堅持和創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生動詮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概念,它包含著具體歷史條件下的大多數個人,但不能歸結為個人;人民利益代表具體歷史條件下大多數個人的根本利益,但不能化約為個人利益。以人民為中心和形形色色的個人主義格格不入,不僅根本區別於“自我中心”,也根本區別於所謂的“類主體”。“類主體”是建立在抽象的個人的共同點(即所謂“人性”)之上的抽象人類,並不能代表現實的人類。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概念,才是現實人類的科學表述。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列寧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3]《毛澤東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作者:侯惠勤,中國社科院大學特聘講席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會長;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年第3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