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 哲學將面臨一次顛覆性的挑戰?

今天,面對生物技術、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突飛猛進,哲學將可能面臨一次前所未有的、具有顛覆性的挑戰。

原文 :《哲學面臨的可能性挑戰》

作者 |宜賓學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副教授 郭繼民

圖片 |網絡

“神經元算法”對自由意志的挑戰

道德哲學建立在意志自由的基礎之上,此為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所證明。正因為人擁有自由意志與選擇的權利,故而當人們在惡與善面前自覺地選擇“遵循”道德律令時,方凸顯其人格之偉大。然而,腦神經科學(神經網絡)的最新成果論告訴人們,人類所自負的意志自由很可能是一個幻象,也許壓根就沒有什麼意志自由。表面上看,人們在自由地選擇,其實在下判斷之前,神經網絡已通過各種“算法”(涉及遺傳、文化、習俗及本能等綜合因素)給出了既定答案。最終給出決斷的看似自由選擇、體現意志自由的幾秒,不過是一種假象而已。倘若意識真的是既定的“算法”,倘若人們的自由意志是一種假象,那麼,建基於自由意志上的道德哲學(倫理學)豈非有顛覆的危險?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又將受到何等的打擊?

"思考 | 哲學將面臨一次顛覆性的挑戰?

今天,面對生物技術、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突飛猛進,哲學將可能面臨一次前所未有的、具有顛覆性的挑戰。

原文 :《哲學面臨的可能性挑戰》

作者 |宜賓學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副教授 郭繼民

圖片 |網絡

“神經元算法”對自由意志的挑戰

道德哲學建立在意志自由的基礎之上,此為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所證明。正因為人擁有自由意志與選擇的權利,故而當人們在惡與善面前自覺地選擇“遵循”道德律令時,方凸顯其人格之偉大。然而,腦神經科學(神經網絡)的最新成果論告訴人們,人類所自負的意志自由很可能是一個幻象,也許壓根就沒有什麼意志自由。表面上看,人們在自由地選擇,其實在下判斷之前,神經網絡已通過各種“算法”(涉及遺傳、文化、習俗及本能等綜合因素)給出了既定答案。最終給出決斷的看似自由選擇、體現意志自由的幾秒,不過是一種假象而已。倘若意識真的是既定的“算法”,倘若人們的自由意志是一種假象,那麼,建基於自由意志上的道德哲學(倫理學)豈非有顛覆的危險?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又將受到何等的打擊?

思考 | 哲學將面臨一次顛覆性的挑戰?

“生命永恆”對價值哲學的挑戰

亞里士多德嘗言,哲學起源於好奇與閒暇。其實,根底上,哲學產生之根源在於生命的有限性。然而,不遠的將來人類則有可能實現“不死”。這個“不死”當然是逐步實現的:它也許肇始於史蒂芬·科特勒《未來世界》中提及的為殘疾人解決行走問題的“智能化義肢”,進而發展到器官的3D打印、器官克隆,乃至通過更換壞死的器官來延長人的壽命;腦起搏器的出現,則讓人振奮,因為它可能喚起沉睡的大腦,而非僅僅維持肉體的存在。未來的發展則可能讓人震驚,當幹細胞(克隆)、意識拷貝技術達到完美統一之時,生命將也許獲得“永生”。倘若人之永生真正得以實現,人們勢必將面臨諸多問題:人還需要哲學嗎?還需要宗教信仰嗎?“不死的人類”將如何面對自我、面對世界?以往哲學家所談論的人之價值、意義是否還有必要?傳統的價值觀是否有坍塌的危險?人類所厭惡、恐懼的死亡是否重新成為討論的主題?

"思考 | 哲學將面臨一次顛覆性的挑戰?

今天,面對生物技術、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突飛猛進,哲學將可能面臨一次前所未有的、具有顛覆性的挑戰。

原文 :《哲學面臨的可能性挑戰》

作者 |宜賓學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副教授 郭繼民

圖片 |網絡

“神經元算法”對自由意志的挑戰

道德哲學建立在意志自由的基礎之上,此為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所證明。正因為人擁有自由意志與選擇的權利,故而當人們在惡與善面前自覺地選擇“遵循”道德律令時,方凸顯其人格之偉大。然而,腦神經科學(神經網絡)的最新成果論告訴人們,人類所自負的意志自由很可能是一個幻象,也許壓根就沒有什麼意志自由。表面上看,人們在自由地選擇,其實在下判斷之前,神經網絡已通過各種“算法”(涉及遺傳、文化、習俗及本能等綜合因素)給出了既定答案。最終給出決斷的看似自由選擇、體現意志自由的幾秒,不過是一種假象而已。倘若意識真的是既定的“算法”,倘若人們的自由意志是一種假象,那麼,建基於自由意志上的道德哲學(倫理學)豈非有顛覆的危險?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又將受到何等的打擊?

思考 | 哲學將面臨一次顛覆性的挑戰?

“生命永恆”對價值哲學的挑戰

亞里士多德嘗言,哲學起源於好奇與閒暇。其實,根底上,哲學產生之根源在於生命的有限性。然而,不遠的將來人類則有可能實現“不死”。這個“不死”當然是逐步實現的:它也許肇始於史蒂芬·科特勒《未來世界》中提及的為殘疾人解決行走問題的“智能化義肢”,進而發展到器官的3D打印、器官克隆,乃至通過更換壞死的器官來延長人的壽命;腦起搏器的出現,則讓人振奮,因為它可能喚起沉睡的大腦,而非僅僅維持肉體的存在。未來的發展則可能讓人震驚,當幹細胞(克隆)、意識拷貝技術達到完美統一之時,生命將也許獲得“永生”。倘若人之永生真正得以實現,人們勢必將面臨諸多問題:人還需要哲學嗎?還需要宗教信仰嗎?“不死的人類”將如何面對自我、面對世界?以往哲學家所談論的人之價值、意義是否還有必要?傳統的價值觀是否有坍塌的危險?人類所厭惡、恐懼的死亡是否重新成為討論的主題?

思考 | 哲學將面臨一次顛覆性的挑戰?

基因編輯對生命哲學的挑戰

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人們,自然生命靠長期的進化(自然選擇)獲得“升級”。然而,“就在21世紀曙光乍現之時,情況有所改變,智人開始超越了這些界限。自然選擇的法則被打破,而由智慧設計(intelligent design)法則取而代之。”(郝拉利《人類簡史》,中信出版社)這裡所謂的“智慧設計”主要是指基因編輯技術,人們可以通過編輯基因去設計新生命。基因編輯技術同樣是一把雙刃劍。假若成熟了的基因編輯技術失控,將導致嚴重的社會後果。首先,它使得生命具有了“可選擇性”。倘如此,即便人們把生命設計得足夠完美,然而這種未出生就被控制、被決定了的生命究竟又有何意義?其生命的獨特性如何彰顯?其次,基因編輯或生命設計“製造出”優良的人種,這勢必導致諸如基因正義、社會正義問題,並極可能引發新的人種仇視或因捍衛人種(基因)而導致戰爭。又則,既然人類能控制、設計生命,哲學史上著名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兒去”的哲學難題亦將成為笑談!

"思考 | 哲學將面臨一次顛覆性的挑戰?

今天,面對生物技術、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突飛猛進,哲學將可能面臨一次前所未有的、具有顛覆性的挑戰。

原文 :《哲學面臨的可能性挑戰》

作者 |宜賓學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副教授 郭繼民

圖片 |網絡

“神經元算法”對自由意志的挑戰

道德哲學建立在意志自由的基礎之上,此為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所證明。正因為人擁有自由意志與選擇的權利,故而當人們在惡與善面前自覺地選擇“遵循”道德律令時,方凸顯其人格之偉大。然而,腦神經科學(神經網絡)的最新成果論告訴人們,人類所自負的意志自由很可能是一個幻象,也許壓根就沒有什麼意志自由。表面上看,人們在自由地選擇,其實在下判斷之前,神經網絡已通過各種“算法”(涉及遺傳、文化、習俗及本能等綜合因素)給出了既定答案。最終給出決斷的看似自由選擇、體現意志自由的幾秒,不過是一種假象而已。倘若意識真的是既定的“算法”,倘若人們的自由意志是一種假象,那麼,建基於自由意志上的道德哲學(倫理學)豈非有顛覆的危險?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又將受到何等的打擊?

思考 | 哲學將面臨一次顛覆性的挑戰?

“生命永恆”對價值哲學的挑戰

亞里士多德嘗言,哲學起源於好奇與閒暇。其實,根底上,哲學產生之根源在於生命的有限性。然而,不遠的將來人類則有可能實現“不死”。這個“不死”當然是逐步實現的:它也許肇始於史蒂芬·科特勒《未來世界》中提及的為殘疾人解決行走問題的“智能化義肢”,進而發展到器官的3D打印、器官克隆,乃至通過更換壞死的器官來延長人的壽命;腦起搏器的出現,則讓人振奮,因為它可能喚起沉睡的大腦,而非僅僅維持肉體的存在。未來的發展則可能讓人震驚,當幹細胞(克隆)、意識拷貝技術達到完美統一之時,生命將也許獲得“永生”。倘若人之永生真正得以實現,人們勢必將面臨諸多問題:人還需要哲學嗎?還需要宗教信仰嗎?“不死的人類”將如何面對自我、面對世界?以往哲學家所談論的人之價值、意義是否還有必要?傳統的價值觀是否有坍塌的危險?人類所厭惡、恐懼的死亡是否重新成為討論的主題?

思考 | 哲學將面臨一次顛覆性的挑戰?

基因編輯對生命哲學的挑戰

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人們,自然生命靠長期的進化(自然選擇)獲得“升級”。然而,“就在21世紀曙光乍現之時,情況有所改變,智人開始超越了這些界限。自然選擇的法則被打破,而由智慧設計(intelligent design)法則取而代之。”(郝拉利《人類簡史》,中信出版社)這裡所謂的“智慧設計”主要是指基因編輯技術,人們可以通過編輯基因去設計新生命。基因編輯技術同樣是一把雙刃劍。假若成熟了的基因編輯技術失控,將導致嚴重的社會後果。首先,它使得生命具有了“可選擇性”。倘如此,即便人們把生命設計得足夠完美,然而這種未出生就被控制、被決定了的生命究竟又有何意義?其生命的獨特性如何彰顯?其次,基因編輯或生命設計“製造出”優良的人種,這勢必導致諸如基因正義、社會正義問題,並極可能引發新的人種仇視或因捍衛人種(基因)而導致戰爭。又則,既然人類能控制、設計生命,哲學史上著名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兒去”的哲學難題亦將成為笑談!

思考 | 哲學將面臨一次顛覆性的挑戰?

“腦機結合”對認知哲學的挑戰

傳統認知理論主要集中於方法論如認知前提、認知可能性、認知方式等問題的討論。然而,面對現代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在即將實現的“人機接口”(BCI)技術面前,傳統的認識論似乎同樣面臨著顛覆性的挑戰。我們知道,傳統的認識論帶有先驗哲學的性質,且必然地涉及意識問題。神經元理論告訴人們,人們的認知\\意識不過是某種算法,雖然當前人們對具體的算法機理尚不十分明確。然而,當下一個不容迴避的事實是,人們可以利用核磁共振及電腦,對人的意識進行描繪,甚至可以將其“打印”出來;尤其令人驚異的還在於,通過“人機接口”(BCI),人腦(意識)可以聯網控制機器(人工智能)。“腦機接口”技術足以讓人腦洞大開。倘若,人們標榜的意識乃至自我意識不再是神祕之物,人的意識活動可以被認知、被打印進而被徹底“解讀”出來,人將作為一個透明的存在,哪裡還會有隱祕空間?人的尊嚴亦將何存?科幻的“盜夢空間”豈非將成為現實版的“意識互盜”?是不是將形成徹底的“意識控制”?

"思考 | 哲學將面臨一次顛覆性的挑戰?

今天,面對生物技術、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突飛猛進,哲學將可能面臨一次前所未有的、具有顛覆性的挑戰。

原文 :《哲學面臨的可能性挑戰》

作者 |宜賓學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副教授 郭繼民

圖片 |網絡

“神經元算法”對自由意志的挑戰

道德哲學建立在意志自由的基礎之上,此為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所證明。正因為人擁有自由意志與選擇的權利,故而當人們在惡與善面前自覺地選擇“遵循”道德律令時,方凸顯其人格之偉大。然而,腦神經科學(神經網絡)的最新成果論告訴人們,人類所自負的意志自由很可能是一個幻象,也許壓根就沒有什麼意志自由。表面上看,人們在自由地選擇,其實在下判斷之前,神經網絡已通過各種“算法”(涉及遺傳、文化、習俗及本能等綜合因素)給出了既定答案。最終給出決斷的看似自由選擇、體現意志自由的幾秒,不過是一種假象而已。倘若意識真的是既定的“算法”,倘若人們的自由意志是一種假象,那麼,建基於自由意志上的道德哲學(倫理學)豈非有顛覆的危險?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又將受到何等的打擊?

思考 | 哲學將面臨一次顛覆性的挑戰?

“生命永恆”對價值哲學的挑戰

亞里士多德嘗言,哲學起源於好奇與閒暇。其實,根底上,哲學產生之根源在於生命的有限性。然而,不遠的將來人類則有可能實現“不死”。這個“不死”當然是逐步實現的:它也許肇始於史蒂芬·科特勒《未來世界》中提及的為殘疾人解決行走問題的“智能化義肢”,進而發展到器官的3D打印、器官克隆,乃至通過更換壞死的器官來延長人的壽命;腦起搏器的出現,則讓人振奮,因為它可能喚起沉睡的大腦,而非僅僅維持肉體的存在。未來的發展則可能讓人震驚,當幹細胞(克隆)、意識拷貝技術達到完美統一之時,生命將也許獲得“永生”。倘若人之永生真正得以實現,人們勢必將面臨諸多問題:人還需要哲學嗎?還需要宗教信仰嗎?“不死的人類”將如何面對自我、面對世界?以往哲學家所談論的人之價值、意義是否還有必要?傳統的價值觀是否有坍塌的危險?人類所厭惡、恐懼的死亡是否重新成為討論的主題?

思考 | 哲學將面臨一次顛覆性的挑戰?

基因編輯對生命哲學的挑戰

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人們,自然生命靠長期的進化(自然選擇)獲得“升級”。然而,“就在21世紀曙光乍現之時,情況有所改變,智人開始超越了這些界限。自然選擇的法則被打破,而由智慧設計(intelligent design)法則取而代之。”(郝拉利《人類簡史》,中信出版社)這裡所謂的“智慧設計”主要是指基因編輯技術,人們可以通過編輯基因去設計新生命。基因編輯技術同樣是一把雙刃劍。假若成熟了的基因編輯技術失控,將導致嚴重的社會後果。首先,它使得生命具有了“可選擇性”。倘如此,即便人們把生命設計得足夠完美,然而這種未出生就被控制、被決定了的生命究竟又有何意義?其生命的獨特性如何彰顯?其次,基因編輯或生命設計“製造出”優良的人種,這勢必導致諸如基因正義、社會正義問題,並極可能引發新的人種仇視或因捍衛人種(基因)而導致戰爭。又則,既然人類能控制、設計生命,哲學史上著名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兒去”的哲學難題亦將成為笑談!

思考 | 哲學將面臨一次顛覆性的挑戰?

“腦機結合”對認知哲學的挑戰

傳統認知理論主要集中於方法論如認知前提、認知可能性、認知方式等問題的討論。然而,面對現代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在即將實現的“人機接口”(BCI)技術面前,傳統的認識論似乎同樣面臨著顛覆性的挑戰。我們知道,傳統的認識論帶有先驗哲學的性質,且必然地涉及意識問題。神經元理論告訴人們,人們的認知\\意識不過是某種算法,雖然當前人們對具體的算法機理尚不十分明確。然而,當下一個不容迴避的事實是,人們可以利用核磁共振及電腦,對人的意識進行描繪,甚至可以將其“打印”出來;尤其令人驚異的還在於,通過“人機接口”(BCI),人腦(意識)可以聯網控制機器(人工智能)。“腦機接口”技術足以讓人腦洞大開。倘若,人們標榜的意識乃至自我意識不再是神祕之物,人的意識活動可以被認知、被打印進而被徹底“解讀”出來,人將作為一個透明的存在,哪裡還會有隱祕空間?人的尊嚴亦將何存?科幻的“盜夢空間”豈非將成為現實版的“意識互盜”?是不是將形成徹底的“意識控制”?

思考 | 哲學將面臨一次顛覆性的挑戰?

人工智能對哲學的全面挑戰

人工智能對未來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學界從政治、軍事、文化、教育、倫理、社會管理等多方面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筆者僅就人工智能對哲學最具挑戰的問題稍談一二

其一,機器人(AI)的意識問題。假若機器人有了意識,那麼人將如何看待有了“自我意識”(和情感)的機器人?假若人類由此聯想到自身也終究像機器人那樣由“算法迭代”產生,那麼傳統本體論乃至宗教信仰是否面臨坍塌之可能?並且人類還要思索這樣的問題:人類當如何與之相處?

其二,人與機器人的分野(界限)問題。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人與機器人的“相似點”愈來愈多。一方面,人工智能(AI)的(類人的)“智力”日益增強,這使得AI在智力上逐步向“自然人”靠近;另一方面,藉助於現代科技裝備,自然人在多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能力,使其在某種向度上帶有AI的特徵。在未來,一個身體植入各種模塊與集成電路的“自然人”與“具備人的思維甚至情感”的機器人如何分野?人與機器的自我認同感又將如何?

其三,人工智能對人類認知的挑戰。人工智能當然是算法,是建基於“二進位”(與非門)邏輯之上的程序,經過迭代、變換竟然具有了自我複製、自我學習乃至自我設計的能力,那麼這勢必導致人類自我認知的自我反思。假若未來人工智能真的具有“自我意識”,人類自我意識的“算法說”是否被坐實?誠如是,難道又回到拉美特利“人是機器”的立場?假若算法是既定的,人類哪裡還有自由可談?如此等等,皆構成人類自我認知的難題。

也許,上述所論諸種挑戰未必能如期兌現,甚或有“天方夜譚”之嫌——儘管不少科學家給出了時間的“奇點”;但是,快速運轉的科技已然將人類命運推至此境,當今哲學工作者應及時關注潛在的可能之挑戰,並展開運思、及時迴應,以便未雨綢繆。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70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www.shekebao.com.cn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