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哲學主要研究的是什麼?

哲學 小說 心理學 讀書廣記 2019-04-17

小說:哲學主要研究的是什麼?

俠客說:“我十分佩服您的理論能力,您否定了存在的最高性,那麼我很想知道您所認為的最高的、最廣延的範疇究竟是什麼?”

莊子休說:“我的全部觀點可以概括如下:過去的哲學家自認為哲學要研究最普遍、最高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就是一切存在者的共性——‘存在’;孰不知存在還有一個與它對應而同等的範疇——一切不存在者的共性——‘虛無’

“存在者因為存在而與不存在者相對立,但存在者又因為有能被無限分割而無限趨進但又不等於不存在者的性質,而與不存在者相統一。所以存在與虛無有對立統一的關係,因而二者不過是同一個東西的兩個方面,至於那個東西,它才是最普遍的、最高的、哲學所研究的東西。它便是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實實在在、真實的、非主觀臆造的東西——它的名字叫‘世界’,全名‘現實世界。’

“正因存在與虛無不過是現實世界的兩個方面,因此討論存在與虛無何者在先、何者在後、何者是派生等等問題也就沒有了意義。研究最初的存在,研究最初的原因也就成了一個偽命題。

世界不是產生出來的,而是本來就存在著,存在是它固有的一面;存在也不是由什麼開始的,而是固然存在。我過去說‘翩然萬物,自古以固存’就這個意思。

“過去那種關於世界的本原問題的本體論、本根論都失去了意義,它們是建立在‘世界有開端,認識可以達到終點,可以達到終極原因’等假設的基礎之上。而世界是否有開端,認識是否能達到終點,是否能認識終極的東西都是需要事先證明的。

“我們說世界是一個眾多事物不斷生成與消滅的、沒有開端、沒有終結的過程,同樣認識不可能達到終極的東西,認識不可能有盡頭,這就是‘物固存’與‘識不盡’。從前的本體論是建立在一種錯誤的認識論之上,認為認識可以達到終極的東西,這又跟‘端’論一樣,是一種思辨的、沒有實驗證據的幻想。”

俠客說:“照您這麼看,世界既然不能從存在與虛無的角度來認識,那麼應該怎麼認識呢?應該用什麼方法來認識世界呢?”

子休說:“世界是最普遍的東西,哲學就是研究普遍的東西,而具體的科學研究特殊的東西

“對世界的全體我們無法直接認識,我們只能從特性,從個性中入手去研究。我們需要分析,如果沒有分析就不會有對世界的認識,而這是具體的科學的任務。但是對世界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個性階段,還需將特殊性放回普遍性,將個性放回共性中進行認識,這便是哲學的工作。

“世界好比人的手,我們不能通過對手的外表觀察而得到本質性的認識。我們要解剖手,但我們不能直接用活人來解剖。更多時候只能用死手來代替,對死手的研究是解剖學這門具體科學的事。可是僅對死手的成分、結構的認識是不能充當對手的認識的,因為前者沒有血液循環。因此,如果用科學認識取代哲學認識,就像用死手取代了活手。

“我的哲學旨在摒棄了過去那種從超經驗的、先天的觀念去構建關於世界的基本概念、規律、範疇、存在始源的理論,而是主張立足於現實、立足於實踐,從經驗內、認識的範圍內去認識世界,是從對世界的認識中抽象出規律、範疇等的新哲學。

“完成對世界的認識的方法就是具體科學和哲學的統一,我不認為哲學是一切具體科學的基礎,可以凌駕於一切具體科學之上;我認為哲學不過是具體科學的概況和總結,是對具體科學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規律的總結。

“正因為我的哲學不尋求成為具體科學的基礎,因而我的哲學不以構成事物基礎的存在與虛無為重點研究對象,不研究這種本體論;而是以現實與觀念的關係、物質與意識的關係為基本問題,以認識論為基礎

“這個世界不是劃分為存在與虛無,而是劃分為現實世界觀念世界物質世界意識世界。討論世界的本原只能在於討論物質與意識何者為本原的範圍內進行,以人腦為界限,人腦外的一切都屬於現實世界,人腦內的一切都是對現實世界的反映——觀念世界。

“關於自然觀、社會歷史觀、人與自然關係等問題都是關乎現實世界方面的問題;關於心理學、宗教、精神、意識形態等問題都是關乎觀念世界方面的問題;而關於認識與實踐、與現實世界的關係,關於認識論的問題,則是關乎兩個世界方面之間關係的問題。

“因此哲學研究世界,並且可以初步劃分為研究現實世界和觀念世界以及兩個世界之間的關係的問題。至此,哲學的基本問題也就顯現出來了,我們究竟是以現實世界為先還是以觀念世界為先?我們究竟是通過現實世界來解釋觀念世界,還是通過觀念世界來解釋現實世界?我們究竟該怎麼看待現實世界與觀念世界之間的關係?這成為了我們研究的立足點,認識論被提到了哲學基本問題的地位上來,它決定了我們研究的方向。

“對認識論的解決分為三種:

一、認為現實世界決定觀念世界,要從現實世界中去解釋觀念世界;

二、認為觀念世界決定現實世界,要從觀念世界中去解釋現實世界;

三、認為觀念世界與現實世界不分先後,不相決定,只是同一個世界中的兩個方面,因而研究不分先後。

“那麼,現在我們來依次剖析一下這三條路線:

第一條,從現實世界來解釋觀念世界。它的認識根源是這樣的,在人類社會中,總會有那些從事於體力生產勞動的人,所謂的生產勞動就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物質的變換。因為從事這種活動的人最接近於現實世界,經常與現實世界中的自然界、人類社會打交道,從而較為疏遠他們頭腦中的觀念世界。在他們的認識中,居於首位的總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總是現實的東西,這是由於他們所從事的勞動實踐來決定的。他們之所以從事生產勞動,直接是為了生存,對於為了生存的人來說,給他提供生存的現實世界必然是在他的頭腦中佔有首要地位的東西。他的手觸摸現實,他的眼睛觀看現實,他的耳朵聽聞現實,他的大腦注重現實。所以他會從現實的東西出發去解釋他頭腦裡觀念的東西,像他們這種人,都是天然的自發的唯物主論者

“第二條路線,從觀念世界來解釋現實世界。這種人多是衣食無憂因而疏遠現實的人,多為一些學者和政治家。在生存的條件得到滿足之後,人們才會去開拓自己的思維意識,去研究自己的觀念。並且最終達到極端,人在大腦中馳騁於各式各樣的思辨和幻想,通過思考去構建規律、偶性、本原、最高實體等等超現實的東西,並將這些東西引入現實世界中,認為現實世界只是這些東西的下降和外化。更有甚者,乾脆認為現實世界就是思維意識產物,而思維意識不是現實世界的產物。這些思維意識當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們同樣來自於現實世界,只是枕于思辨幻想的人不同意這一點,堅信它們是先天的、天賦的東西。

“第三條路線是前兩條的折中,它在形式上貌似高於前兩者,但在內容上卻十分的匱乏和空洞。它認為現實世界與觀念世界或者互不相干、或者互相決定,這是變向的支持現實來自於觀念,或者觀念來自於現實的觀點。它不是吸取了前兩者的長處和優點,而是兼併了二者中相對立的東西,因此造成自身的混亂。有一點我們應當看到,當它說物質不是來自於觀念時,它並不等於傾向第一條路線;當它說,觀念不來自現實時,它必然傾向於第二條路線,所以它實質上是第二條路線對第一條路線的妥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