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網紅、博出位,民進黨當局變成“網紅俱樂部”

蹭網紅、博出位,民進黨當局變成“網紅俱樂部”

資料圖:蔡英文與島內網紅“館長”陳之漢。(圖源:臺媒)

最近,“網紅政治學”這個詞在島內火了。

形形色色的島內政治人物,要麼蹭網紅的人氣,要麼自己當直播主扮網紅,總之就是要多在網友們面前露臉,讓自己擁有更多關注度。

這不,前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在2號和島內網紅“館長”陳之漢一同爬象山,一路上引來不少人圍觀拍照。據說爬完象山之後,郭臺銘還會上館長的直播節目。

不只是郭臺銘,最近和館長互動的政治人物還有很多,例如國民黨前黨主席朱立倫、臺北市市長柯文哲、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等。他們或直接上節目,或製造機會和館長不期而遇,趁機宣傳推銷自己,努力讓自己也“紅起來”。

除了和特定網紅互動,島內政治人物也加足馬力在鏡頭前秀演技、博眼球,力圖讓自己成為政治網紅,以獲得網友的支持。

今年年初以來,蔡英文在臉書發文數量遠超之前,更推出系列短片“小英去哪裡”,首集就是自己前往西門町,一邊介紹美食偏好、茶飲如何去冰少糖,一邊回憶在西門町的青春歲月,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明星出美食外景節目。

在“行政院長”蘇貞昌的要求下,臺行政部門各負責人或秀歌技、抱玩偶,或大打美女暖男牌,臉書、連我、推特、照片牆等多平臺密集聯動、輪番轟炸,生怕表演不夠特色、頻率不夠密集而被網友忽略。一時間,民進黨當局的行政團隊如同“網紅俱樂部”。

平心而論,政治人物不能總板著臉“官氣十足”,要學會接地氣、傾聽民眾呼聲,這是必要的。有的政策需要向民眾解釋得更清楚、收穫的成績及時宣傳以提高民眾的獲得感,這也是應該的。

但是,政治人物的核心工作仍應該是施政,尤其是在提出政策願景後落實政策,讓老百姓對政策有感,覺得生活變好了。這才是“本”。而怎麼包裝、怎麼更吸引眼球,這都是技術問題,屬於“枝”的概念。

當落實的好政策取得積極效果時,政治人物如再加上適度、接地氣的網絡宣傳,自然是枝繁葉茂。反之,如果一味想著為互動而互動,不斷求出位、玩花樣,而在施政方面一無是處,那麼大家可能只是一時看個新鮮,看久了也就厭倦了,甚至會反感。

好比一款商品,如果品質好,再加上新穎的包裝和吸引眼球的宣傳推廣,那麼產品不僅能熱賣、還可以持久熱賣。要是產品質量不過關,純粹靠噱頭營銷,即便一時賣得好,但用不了多久大家就會覺得上當受騙,不再為之買單了。

島內有名嘴評論說,政治人物蹭網紅沾光,這是一種弔詭、不正常的現象,也凸顯了政治人物對自己的不自信。網絡只是一種戰術,並非戰略,過分強調網絡只會讓已趨向“綜藝化”的臺灣地區政治文化“越來越淺碟化”。

有人直言,如果政策、產品本身有問題,想透過直播手段讓民眾接受,不就成了欺騙嗎?而且官員弄到半夜也搞直播,還有時間好好沉澱想政策嗎?從長期看,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不會受人歡迎。

也許是因為部分政治人物看到了之前一些人做網紅贏選舉的成功案例,就誤以為只當好網紅就可以“萬事大吉”。殊不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網絡營銷只是一帖藥,而且很大程度上只是“興奮劑”,且不說不能治百病,效果都只能是一時的。

不適合當網紅的政治人物,若硬要把自己變成直播主,反而東施效顰、適得其反。如果拿不出真本事,就算一時間選民迷了眼把你拉抬上去,用不了多久這些政治人物的網絡支持度就能直直落,高人氣的政治生命也不過就是“曇花一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