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創大鹽湖產業,為鹽湖而生的\'拼命三郎\''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1982年7月,一位科學家在西藏扎布耶鹽湖調查時,聞到一種迷人的"桂花香味",經調查,發現香味來自一種極端耐鹽的杜氏鹽藻聚集體,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故而散發出陣陣幽香。據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鹽湖農業"理論,他就是我國著名鹽湖學家、礦床學家,我國鹽湖科學及其礦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鄭綿平。

"鹽湖農業"是指鹽湖中有大量的適鹽藻、鹽滷蟲、螺旋藻、輪蟲等特異生物資源。它們為人類獲取蛋白質、天然食物色素、能源、多種工業、科學材料和淨化環境、變鹽湖為良田開拓良好前景。錢學森對此非常關注,盛讚說,"鹽湖農業"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農業,"鹽湖農業"是21世紀的產業。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1982年7月,一位科學家在西藏扎布耶鹽湖調查時,聞到一種迷人的"桂花香味",經調查,發現香味來自一種極端耐鹽的杜氏鹽藻聚集體,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故而散發出陣陣幽香。據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鹽湖農業"理論,他就是我國著名鹽湖學家、礦床學家,我國鹽湖科學及其礦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鄭綿平。

"鹽湖農業"是指鹽湖中有大量的適鹽藻、鹽滷蟲、螺旋藻、輪蟲等特異生物資源。它們為人類獲取蛋白質、天然食物色素、能源、多種工業、科學材料和淨化環境、變鹽湖為良田開拓良好前景。錢學森對此非常關注,盛讚說,"鹽湖農業"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農業,"鹽湖農業"是21世紀的產業。

獨創大鹽湖產業,為鹽湖而生的'拼命三郎'

感恩祖國和人民,立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934年11月17日,鄭綿平出生在福建漳州,幼時家庭條件比較艱苦,父親從事竹製品的編織,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卻是他的第一位啟蒙老師。每當父親編竹器休息時,總喜歡給他講一些民間流傳的英雄故事,如精忠報國的岳飛、寧死不屈的文天祥等,使他從小立志要做一個對國家、對民族有用的人。

1938年,日寇侵佔廈門後,出動戰機對漳州市區等地進行野蠻轟炸,鄭綿平被迫流落到鄉下避難,這樣的經歷讓他深刻感悟到沒有國就沒有家。

雖然家境不好,但鄭綿平的父母很重視他的教育,克勤克儉,供他上學。在學校,鄭綿平學習勤奮刻苦,1954年8月,鄭綿平考入南京大學。

南京求學期間,學校為家庭困難學生髮放救助金,"我是享受甲等人民助學金唸完大學的。"鄭綿平說,"學校的幫助使我感激黨和國家一輩子。"

1956年,鄭綿平大學畢業,懷揣報國夢想,寫畢業志願時,他寫的是"服從組織分配","到祖國最需要、最艱苦的地方去","到最艱苦邊疆去"。

首"嘗"科學發現的無比喜悅,"嘗"出一個"金娃娃"

1957年,鄭綿平參加了中國科學院成立了柴達木鹽湖科學調查隊。九月一日,調查隊南下到柴達木盆地的察爾汗幹鹽灘調查。翌日大清早,鄭綿平和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柳大綱教授在住處鹽殼構成的道路上散步,邊走邊聊之際,他注意到路邊每隔十餘米就有一個淺坑,在淺坑距地面20釐米左右以下,晶間滷水充盈。(晶間滷水:指充填於鹽湖礦床鹽層孔隙中的高濃度鹽水,常含有較的鉀、鎂等成分,有時還有溴、硼、鋰、銣、銫等稀有元素。)

他蹲下來仔細觀察,發現淺坑四壁有蠶豆大小的閃亮透明的斜方錐晶體附著。他伸出手來,從坑沿上摳下幾顆鹽晶,全都放到了嘴裡,仔細地品嚐一下,隨即喜叫出聲:"老師,辣的!"

當初,恐怕誰都沒想到,就是這一聲"辣",使初出茅廬的鄭綿平,第一個在察爾汗鹽湖發現了鉀鹽礦物——新沉積的光鹵石(KCI·MgCl2·6H2O)。

他們發明出用光鹵石加淡水分解生產氯化鉀的簡便方法,幫助當地土法上馬,於1958年成功生產幾百噸鉀鹽,中國從此告別無鉀鹽礦床時代。察爾汗鹽湖也因此成為中國最大的鉀鹽基地,"青鉀"也成為著名品牌。

這次看似偶然的成功使鄭綿平深深地感到,地質科學是建立在野外實地調查基礎上的一門科學,野外採樣工作紮實認真地做好了,地質科研工作也就成功了一半。

走出"鄭綿平小道",征服"死亡之海"

儘管察爾汗鹽湖鉀鹽儲量豐厚,但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嚴重缺鉀"的現實仍制約著工農業生產。為此,鄭綿平提出探險羅布泊。鄭綿平預測,在羅布泊那一望無際的鹽殼下面,很可能蘊藏著豐富的鉀鹽。

羅布泊是個令人談之色變的"魔鬼地帶",被稱為"死亡之海",著名生物學家彭加木就是在那裡失蹤的。鄭綿平十分清楚走進羅布泊就有一去不復返的危險,但他義無反顧。

1989年,鄭綿平帶隊西征。第一次探索,征途險峻。幾經尋覓,他們到達羅布泊的邊緣地帶,但因車輛故障,只好返回。第二次,他們改從已經廢棄的原子彈爆炸中心插入,繞走風蝕而成的"魔鬼城"。由於當時的地面定位系統實在太落後了,他們只能憑藉野外踏勘的經驗"摸索"前進,但最後還是走進"絕境",只好再次退出。

1989年10月17日,年過半百的鄭綿平第三次率隊進入羅布泊。這一次,鄭綿平吸取了以前的教訓,決定採用"笨"法子:水往低處流,最後一定會匯聚到一個湖裡。如果沿著乾涸的孔雀河河床往裡走,邊走邊探,肯定會抵達羅布泊的中心地帶。一路上他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到達。經過取樣分析,羅布泊的滷水含鉀量達到工業品位要求,並首次發現了鉀鹽礦物,這是地質學家第一次進入羅布泊腹地,如今人們把這條進入羅布泊的路命名為"鄭綿平小道"。

經進一步勘查和測算,羅布泊鹽滷中的鉀鹽礦物初步探明儲量近億噸,遠景儲量可達 2.5 億噸,潛在經濟價值 5000 億元。如今,"死亡之海"羅布泊已是我國第二大鉀鹽生產基地。

把"死湖"變成"用斗量金的金湖"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1982年7月,一位科學家在西藏扎布耶鹽湖調查時,聞到一種迷人的"桂花香味",經調查,發現香味來自一種極端耐鹽的杜氏鹽藻聚集體,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故而散發出陣陣幽香。據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鹽湖農業"理論,他就是我國著名鹽湖學家、礦床學家,我國鹽湖科學及其礦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鄭綿平。

"鹽湖農業"是指鹽湖中有大量的適鹽藻、鹽滷蟲、螺旋藻、輪蟲等特異生物資源。它們為人類獲取蛋白質、天然食物色素、能源、多種工業、科學材料和淨化環境、變鹽湖為良田開拓良好前景。錢學森對此非常關注,盛讚說,"鹽湖農業"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農業,"鹽湖農業"是21世紀的產業。

獨創大鹽湖產業,為鹽湖而生的'拼命三郎'

感恩祖國和人民,立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934年11月17日,鄭綿平出生在福建漳州,幼時家庭條件比較艱苦,父親從事竹製品的編織,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卻是他的第一位啟蒙老師。每當父親編竹器休息時,總喜歡給他講一些民間流傳的英雄故事,如精忠報國的岳飛、寧死不屈的文天祥等,使他從小立志要做一個對國家、對民族有用的人。

1938年,日寇侵佔廈門後,出動戰機對漳州市區等地進行野蠻轟炸,鄭綿平被迫流落到鄉下避難,這樣的經歷讓他深刻感悟到沒有國就沒有家。

雖然家境不好,但鄭綿平的父母很重視他的教育,克勤克儉,供他上學。在學校,鄭綿平學習勤奮刻苦,1954年8月,鄭綿平考入南京大學。

南京求學期間,學校為家庭困難學生髮放救助金,"我是享受甲等人民助學金唸完大學的。"鄭綿平說,"學校的幫助使我感激黨和國家一輩子。"

1956年,鄭綿平大學畢業,懷揣報國夢想,寫畢業志願時,他寫的是"服從組織分配","到祖國最需要、最艱苦的地方去","到最艱苦邊疆去"。

首"嘗"科學發現的無比喜悅,"嘗"出一個"金娃娃"

1957年,鄭綿平參加了中國科學院成立了柴達木鹽湖科學調查隊。九月一日,調查隊南下到柴達木盆地的察爾汗幹鹽灘調查。翌日大清早,鄭綿平和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柳大綱教授在住處鹽殼構成的道路上散步,邊走邊聊之際,他注意到路邊每隔十餘米就有一個淺坑,在淺坑距地面20釐米左右以下,晶間滷水充盈。(晶間滷水:指充填於鹽湖礦床鹽層孔隙中的高濃度鹽水,常含有較的鉀、鎂等成分,有時還有溴、硼、鋰、銣、銫等稀有元素。)

他蹲下來仔細觀察,發現淺坑四壁有蠶豆大小的閃亮透明的斜方錐晶體附著。他伸出手來,從坑沿上摳下幾顆鹽晶,全都放到了嘴裡,仔細地品嚐一下,隨即喜叫出聲:"老師,辣的!"

當初,恐怕誰都沒想到,就是這一聲"辣",使初出茅廬的鄭綿平,第一個在察爾汗鹽湖發現了鉀鹽礦物——新沉積的光鹵石(KCI·MgCl2·6H2O)。

他們發明出用光鹵石加淡水分解生產氯化鉀的簡便方法,幫助當地土法上馬,於1958年成功生產幾百噸鉀鹽,中國從此告別無鉀鹽礦床時代。察爾汗鹽湖也因此成為中國最大的鉀鹽基地,"青鉀"也成為著名品牌。

這次看似偶然的成功使鄭綿平深深地感到,地質科學是建立在野外實地調查基礎上的一門科學,野外採樣工作紮實認真地做好了,地質科研工作也就成功了一半。

走出"鄭綿平小道",征服"死亡之海"

儘管察爾汗鹽湖鉀鹽儲量豐厚,但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嚴重缺鉀"的現實仍制約著工農業生產。為此,鄭綿平提出探險羅布泊。鄭綿平預測,在羅布泊那一望無際的鹽殼下面,很可能蘊藏著豐富的鉀鹽。

羅布泊是個令人談之色變的"魔鬼地帶",被稱為"死亡之海",著名生物學家彭加木就是在那裡失蹤的。鄭綿平十分清楚走進羅布泊就有一去不復返的危險,但他義無反顧。

1989年,鄭綿平帶隊西征。第一次探索,征途險峻。幾經尋覓,他們到達羅布泊的邊緣地帶,但因車輛故障,只好返回。第二次,他們改從已經廢棄的原子彈爆炸中心插入,繞走風蝕而成的"魔鬼城"。由於當時的地面定位系統實在太落後了,他們只能憑藉野外踏勘的經驗"摸索"前進,但最後還是走進"絕境",只好再次退出。

1989年10月17日,年過半百的鄭綿平第三次率隊進入羅布泊。這一次,鄭綿平吸取了以前的教訓,決定採用"笨"法子:水往低處流,最後一定會匯聚到一個湖裡。如果沿著乾涸的孔雀河河床往裡走,邊走邊探,肯定會抵達羅布泊的中心地帶。一路上他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到達。經過取樣分析,羅布泊的滷水含鉀量達到工業品位要求,並首次發現了鉀鹽礦物,這是地質學家第一次進入羅布泊腹地,如今人們把這條進入羅布泊的路命名為"鄭綿平小道"。

經進一步勘查和測算,羅布泊鹽滷中的鉀鹽礦物初步探明儲量近億噸,遠景儲量可達 2.5 億噸,潛在經濟價值 5000 億元。如今,"死亡之海"羅布泊已是我國第二大鉀鹽生產基地。

把"死湖"變成"用斗量金的金湖"

獨創大鹽湖產業,為鹽湖而生的'拼命三郎'

(鄭綿平在扎布耶鹽湖野外進行鹽類礦物鑑定)出自《鄭綿平畫冊》

早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科學家就注意到,某些碳酸鹽型鹽"淤泥"沉積中,鋰含量較高,但是鋰在其中的賦存狀態一直不清楚。鄭綿平經研究發現,這種"淤泥"沉積中鋰與碳酸鹽的含量呈正相關,他推定其中可能含有鋰碳酸鹽礦物存在。1980年,他率領鹽隊在扎布耶鹽湖打鑽取樣,發現扎布耶鹽湖的鋰含量特別高,而且顯微鏡下發現許多細小的、針狀的物質。這些物質通過測試,被國際礦物學會新礦物命名委員會確認為新礦物---天然原生碳酸鋰,這就是後來的"扎布耶石"。

"扎布耶石"的發現解決了數十年懸而未決的"沉積中鋰賦存狀態"之謎,引起國內外科技界的高度關注,並使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躍居世界領先地位。

經勘察,扎布耶鹽湖是一個鋰、硼均達超大型,鉀、銫等均達大型規模的特種鹽湖,是世界上已知的三個超百萬噸的超大型鹽湖之一。其中鋰的品位居世界鹽湖第二位,鉀的品位居全國鹽湖第一位,銫含量居世界第一。據估計,扎布耶鹽湖的潛在經濟價值在 1500 億元以上,是個名副其實的"用斗量金的金湖"。

為了儘快實現扎布耶鹽鋰資源的開發利用,鄭綿平率領科研人員開展了長達20年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漫漫歷程。他根據西藏地區太陽能豐富,但氧氣不足、缺乏礦物能源和交通不便的特點,發明了"鹽梯度太陽池提鋰法"。"鹽梯度太陽池提鋰法"的一整套工藝技術簡單易行、經濟合理,符合當地實際,在國內外均為首創,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並獲兩項專利。

1990年,從扎布耶湖心島建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鹽湖科學實驗站---中國地質科學院鹽湖中心長期科學觀測站和擴試基地起,到2004年我國首條鹽湖提鋰生產線全線建成投產。鄭綿平這一系列的工作打破了鋰產品市場被南美壟斷的格局,為我國佔領國際鋰鹽市場打下了基礎,而且對西藏的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鹽湖中心會議室裡,懸掛著一句格言——"八小時工作成就不了科學家"。幾十年來,鄭綿平沒有一天不加班的,每年他都要上幾趟高原,一去就是一兩個月。可以說,哪裡有鹽湖,哪裡就有他的足跡。同事們說他是"為鹽湖而生的",是"拼命三郎"。鄭綿平常說"科學發現沒有捷徑可走,唯有勤奮。"長年艱苦的野外工作,使鄭綿平先後患上了痔瘡、前列腺炎、皮膚病、髕骨老化、腰肌勞損等多種疾病,但在鄭綿平看來,為了取得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參考文獻:

曹菲:《鹽湖情—記鄭綿平院士》,載《中國科技財富》2000年10月

2、王一娟、李冰:《鄭綿平:把鹽湖變成"金湖"》載《經濟參考報》2007年04月17日第020版(人物)。

3、鄭綿平自述:《我的鹽類科研人生》。

4、本文圖片來源於《鄭綿平畫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