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心靜如水,但不要心如止水'

趙州從諗 佛教 老子 搜神記 服裝 虯龍歧柏 2019-08-03
"
"
可以心靜如水,但不要心如止水

從前,有位老太婆發現一和尚在山中獨自修行,就建了一座茅庵,供養和尚。多年來,她僱一名妙齡少女為其噓寒問暖,送衣端飯。後來有一天,她決定試試這個和尚的修行究竟怎樣。她讓女子脫光了衣服抱住和尚問:“這個時候感覺怎樣?”女子遵照老太婆的指令去做,和尚嚇得戰戰兢兢,說:“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意!” 女子回來,將情形如實稟報。老太婆聽了生氣地說道:“想不到二十年來我養了一個俗漢!於是,老太婆一氣之下,放了一把火燒了茅庵,把這個和尚趕走了。

宋代何耕 有詩可雲:

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

達人定汝笑,胸中太涇渭。

不妨聲色海,徑造佛祖地。

所以亦樂翁,花前時一醉。

"
可以心靜如水,但不要心如止水

從前,有位老太婆發現一和尚在山中獨自修行,就建了一座茅庵,供養和尚。多年來,她僱一名妙齡少女為其噓寒問暖,送衣端飯。後來有一天,她決定試試這個和尚的修行究竟怎樣。她讓女子脫光了衣服抱住和尚問:“這個時候感覺怎樣?”女子遵照老太婆的指令去做,和尚嚇得戰戰兢兢,說:“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意!” 女子回來,將情形如實稟報。老太婆聽了生氣地說道:“想不到二十年來我養了一個俗漢!於是,老太婆一氣之下,放了一把火燒了茅庵,把這個和尚趕走了。

宋代何耕 有詩可雲:

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

達人定汝笑,胸中太涇渭。

不妨聲色海,徑造佛祖地。

所以亦樂翁,花前時一醉。

可以心靜如水,但不要心如止水

一解:

此聯出自禪宗典籍《葛藤集》,是一個軼名僧人所作。

說是這位僧人獨自在草菴中修行已經二十年了。二十年來他的衣食供養全是由一位虔誠的老婆子負責。一日,老婆子想要堪驗一下自己供養的這位僧人修行到底達到了什麼境界,便讓正值妙齡的孫女兒去送飯,並告訴她進入僧人草菴後如言所行。

少女將飯送入草菴,忽然抱住僧人纏綿,並附耳低語道:“正這麼時,你感覺如何啊?”

那僧人冷冷地說:“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

孫女兒回家將情況告知老婆子。那婆子忿忿道:“二十年來我竟養了個俗漢!”她當即將那僧人趕走,並且一把火將那草菴燒了。

老婆子為什麼說那僧人是個俗漢?那僧人之所為到底是得了道還是未得道?到底老婆子是對的還是那僧人是對的?若說老婆子是對的,莫非那僧人將少女抱住成就了好事,她就不說是他是俗漢了?若說那僧人是對的,面對美色冷若冰霜,是為得道高僧的風采?

可以肯定地說,那僧人並未得道。真正得道高僧是回覆了天然本真之性情的人,是順其自然隨緣任運而為的人。那僧人面對妙齡女子冷若冰霜,顯示了他是個絕情禁慾的人,一個背離自然的人,一個將自己鎖定在死寂空門中的人。若是那僧人順手牽羊將那少女抱住親熱,當然他也不是一個得道之人。那隻能說明他二十年修行尚未脫盡世俗情慾,是個不可救藥的俗人。

真正的得道高僧面對老婆子派來勘驗的妙齡女子會如何應對呢?趙州和尚一則公案會告訴諸位。

一日,一位妙齡尼姑來參訪趙州和尚,一見之下,不禁心生愛慕之意,趙州和尚得道高僧的風采實在令人心儀。她不禁近前問道:“如何是密密意?”意思是說,佛法真正的奧妙在哪裡?趙州和尚用指頭在她的手臂上掐了一下。尼姑一驚,道:“你也有這個在?”趙州和尚平和地說:“是你有這個在。”

得道之人心淨如水,心靜如鏡,對自己、對他人、對一切都了了分明,豈能不了知那小尼姑動了凡心?這樣的小尼姑當然也要點化超度她,趙州和尚便一物降一物,動用了以情治情,以欲顯欲之方便法門。小尼姑當即省悟自己尚未掙脫情慾之鎖,此後能由此悟入也未可知。

那僧人若是得道之人,應該知道送飯女子對他的勘驗之心,因此不會與之親熱。若是那女子是對他動了真情,他也不會與之親熱。除非女子也是得道之人,二位得道之人在心神相契性情相投的瞬間,當下相許相悅,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得道之人與未得道之人本質區別在於:得道之人有情而不羈於情,有欲而不役於欲,一切順其天然本真之性而為,自由自在自如。

"
可以心靜如水,但不要心如止水

從前,有位老太婆發現一和尚在山中獨自修行,就建了一座茅庵,供養和尚。多年來,她僱一名妙齡少女為其噓寒問暖,送衣端飯。後來有一天,她決定試試這個和尚的修行究竟怎樣。她讓女子脫光了衣服抱住和尚問:“這個時候感覺怎樣?”女子遵照老太婆的指令去做,和尚嚇得戰戰兢兢,說:“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意!” 女子回來,將情形如實稟報。老太婆聽了生氣地說道:“想不到二十年來我養了一個俗漢!於是,老太婆一氣之下,放了一把火燒了茅庵,把這個和尚趕走了。

宋代何耕 有詩可雲:

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

達人定汝笑,胸中太涇渭。

不妨聲色海,徑造佛祖地。

所以亦樂翁,花前時一醉。

可以心靜如水,但不要心如止水

一解:

此聯出自禪宗典籍《葛藤集》,是一個軼名僧人所作。

說是這位僧人獨自在草菴中修行已經二十年了。二十年來他的衣食供養全是由一位虔誠的老婆子負責。一日,老婆子想要堪驗一下自己供養的這位僧人修行到底達到了什麼境界,便讓正值妙齡的孫女兒去送飯,並告訴她進入僧人草菴後如言所行。

少女將飯送入草菴,忽然抱住僧人纏綿,並附耳低語道:“正這麼時,你感覺如何啊?”

那僧人冷冷地說:“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

孫女兒回家將情況告知老婆子。那婆子忿忿道:“二十年來我竟養了個俗漢!”她當即將那僧人趕走,並且一把火將那草菴燒了。

老婆子為什麼說那僧人是個俗漢?那僧人之所為到底是得了道還是未得道?到底老婆子是對的還是那僧人是對的?若說老婆子是對的,莫非那僧人將少女抱住成就了好事,她就不說是他是俗漢了?若說那僧人是對的,面對美色冷若冰霜,是為得道高僧的風采?

可以肯定地說,那僧人並未得道。真正得道高僧是回覆了天然本真之性情的人,是順其自然隨緣任運而為的人。那僧人面對妙齡女子冷若冰霜,顯示了他是個絕情禁慾的人,一個背離自然的人,一個將自己鎖定在死寂空門中的人。若是那僧人順手牽羊將那少女抱住親熱,當然他也不是一個得道之人。那隻能說明他二十年修行尚未脫盡世俗情慾,是個不可救藥的俗人。

真正的得道高僧面對老婆子派來勘驗的妙齡女子會如何應對呢?趙州和尚一則公案會告訴諸位。

一日,一位妙齡尼姑來參訪趙州和尚,一見之下,不禁心生愛慕之意,趙州和尚得道高僧的風采實在令人心儀。她不禁近前問道:“如何是密密意?”意思是說,佛法真正的奧妙在哪裡?趙州和尚用指頭在她的手臂上掐了一下。尼姑一驚,道:“你也有這個在?”趙州和尚平和地說:“是你有這個在。”

得道之人心淨如水,心靜如鏡,對自己、對他人、對一切都了了分明,豈能不了知那小尼姑動了凡心?這樣的小尼姑當然也要點化超度她,趙州和尚便一物降一物,動用了以情治情,以欲顯欲之方便法門。小尼姑當即省悟自己尚未掙脫情慾之鎖,此後能由此悟入也未可知。

那僧人若是得道之人,應該知道送飯女子對他的勘驗之心,因此不會與之親熱。若是那女子是對他動了真情,他也不會與之親熱。除非女子也是得道之人,二位得道之人在心神相契性情相投的瞬間,當下相許相悅,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得道之人與未得道之人本質區別在於:得道之人有情而不羈於情,有欲而不役於欲,一切順其天然本真之性而為,自由自在自如。

可以心靜如水,但不要心如止水

二解:

有一種靜叫死靜,有一種水叫死水,有一種禪叫枯木禪,有一種人叫活死人。

無論修怎樣的法門,活怎樣的人生,若以心如止水為至高境界,那便與活死人沒什麼不同了。

禪宗有一個公案,有一個和尚四處雲遊參訪,遇到一個頗有道行的老婆婆。老婆婆有意成就他,給他蓋了一座茅庵供他閉關參禪,並派芳齡二八的孫女每日給和尚送飯。

三年後,老婆婆想考驗一下和尚參禪的境界,叮囑孫女給和尚送飯時故意挑逗一番,看看和尚的反應。

孫女在奶奶身邊長大,也頗有幾分道行。她按奶奶的吩咐,送飯時滿懷溫情的抱住和尚,嬌羞的問道:你現在的感覺如何?和尚只回了一句: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意。

老婆婆聽和尚如此說,一把火把茅庵燒掉了,痛罵一聲:我這三年竟供養了一個俗漢!

茅庵燒了,和尚只能跑路了。他邊跑邊想:二八佳人投懷送抱,我如柳下惠一樣都不行,老婆婆到底想讓我怎樣呢?

說起來,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意——心如止水一樣,不為外境所動,也是好的。只是,禪是活的,不是死的;水是流動的,不是靜止的。

心靜如水沒錯,但不能心如止水。水只有在一種狀態下才完全靜止不動,那就是——冰。一個活成冰的人,所有他身邊的家人,都會感到一股寒意。

可以想見,一個心如止水的人,便如同一個活死人。馮唐《搜神記》裡有個形容詞叫“站豬”~~多麼可愛的馮唐。可是,豬還是有溫度的,一個心如止水的活死人,就是一堆行屍走肉,只會令家人心寒。

可笑的是,這樣的人,他們卻自以為自己很有修行!?親,別逼我說真話好嗎?——無情,不代表你有修行。老子說天地無親,那不是說你,說的是天地!!

老子曰:上善若水。悟道的人心境如水,這當然沒錯。但是你要知道,老子說的水是液態的水,是能夠流動的生命之源;而不是固態的水,不是沒有任何生命跡象的死海。

道心如水,水是活的,遇方成方,遇圓成圓,能適應任何一種不同的環境——無論是高山泉水,還是山澗溪流;無論是江河湖海,還是路邊的臭水溝;即使是冰,也是水在零度以下的一種自然順應。

一個悟道的人也應該像水一樣,無論在任何環境、任何狀態、任何境遇都能隨遇而安,即使在生死麵前也能夠安然不動——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

如果一個人,只能在安靜的環境下心才能平靜,在喧鬧的環境下就會煩躁不安,那怎麼談得上心靜如水呢?那就是一棵牆頭草而已,心時時處處都被外境所擾。

前面的故事還沒有完,茅庵燒了,和尚跑了,三年以後,和尚又回到老婆婆這裡。老婆婆重新蓋起一座茅庵,再次供養和尚閉關參禪,還是派孫女給和尚送飯。

三年之後,老婆婆還是像上次一樣,讓孫女試探一下和尚修行的境界。孫女又一次抱住和尚,問:現在感覺如何?和尚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莫教你家婆婆知!

老婆婆聽到後,又一把火把茅庵燒掉了~~歡喜地對和尚說:“枯木逢春!恭喜你終於開悟了!”

靜水流深——無風無浪的時候,大海看起來是平靜的;但是,在平靜的海面之下,在海底深處,卻有一個神奇無比的海底大千世界……

悟道的人看似心靜如水,然而——靜水流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