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議東周(五十二)長平戰敗責任不在趙括,廉頗帶兵便註定失敗

以單次戰役的規模而論,秦趙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戰爭,也是最為慘烈的戰爭。秦國在這場戰爭中打垮了統一天下的最強對手趙國,秦軍統率白起下令坑殺四十萬趙軍將士,建立了凌駕於東方六國之上的絕對優勢。這場戰爭在千百年來成為很多歷史迷和軍事迷討論的話題,古今無數學者都對這場戰爭提出過不同的見解。在這些見解中,很多人把長平戰敗的責任歸咎於趙括一人。他們認為趙括自以為是紙上談兵,推翻廉頗之前的佈置,強行出兵迎戰,結果在被秦軍所包圍,為白起所敗。然而在我看到的歷史資料中,事實卻並非如此。

匪議東周(五十二)長平戰敗責任不在趙括,廉頗帶兵便註定失敗

長平之戰雖然是秦趙之間的戰爭,但是起因卻不在秦趙,而在韓國。秦昭襄王拜魏人範睢為相,其最終的目標是一統天下。範睢幫秦昭襄王策劃了"遠交近攻"的政策,使得秦國與齊楚兩國交好,孤立三晉。於是韓趙魏三國成為秦國首要征伐的目標,長平之戰只是秦國征伐韓國的延續。當時秦昭襄王派大將王齕征伐韓國,攻佔了韓國的野王城,切斷了上黨郡與韓國的聯繫。上黨太守馮亭忠於韓國,不願意投降秦國,於是想出了遺禍江東的計策。他派人給趙孝成王寫信,聲稱上黨百姓不願入秦,他願意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

匪議東周(五十二)長平戰敗責任不在趙括,廉頗帶兵便註定失敗

馮亭的想法很簡單,將趙國捲入韓國與秦國的戰爭,利用趙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保住上黨郡。趙孝成王和平原君趙勝認為這是將上黨郡納入趙國版圖的最好機會,而秦昭襄王和範睢則認為這是撕毀秦趙和解協議,向趙國進兵的大好機會。於是為了爭奪上黨地區,秦趙兩國開始了全方位的軍事佈置。與秦國內部上下一心不同,趙國內部對此卻有不同的聲音。比如大夫趙豹就反對接納上黨郡,他擔心捲入對秦國的戰爭,趙國勝算不大。然而在趙孝成王和平原君趙勝的堅持下,趙國還是拜廉頗為上將,領兵二十萬增援上黨。

匪議東周(五十二)長平戰敗責任不在趙括,廉頗帶兵便註定失敗

然而守衛上黨的戰爭並不順利,馮亭堅守上黨兩個月都沒有等來趙國的援兵,不得不率領敗兵撤離上黨,往趙國邊境靠攏。馮亭率兵撤離到趙國的長平關才與廉頗的增援部隊遇上,於是廉頗在長平關外的金門山佈置防守陣地,以此抵擋銜尾追來的秦國大軍。廉頗讓馮亭駐紮在附近的光狼城,讓都尉蓋負和蓋同守東西二鄣城,並派出裨將趙茄出長平關偵察秦軍動向。很快秦國大將王齕率領大軍抵達長平關,與長平關防線的趙軍發生戰爭。廉頗命令趙軍不得擅自出出戰,以堅壁清野的策略應對秦軍的攻擊,目的是耗盡秦軍糧草使其自然退兵。

匪議東周(五十二)長平戰敗責任不在趙括,廉頗帶兵便註定失敗

廉頗在長平關選擇這樣的戰術並沒有太大問題,因為數十年來秦趙相爭,他都是以這種方法退去秦軍。然而這次秦軍的作戰卻非常堅決,王齕與其偏將王陵想盡一切辦法攻打長平關。雖然廉頗防守得很好,秦軍並沒有攻破長平關,但是整個防線的其它城池也相繼丟失。於是長平關成為戰場中的突出部,受到秦軍多面夾攻。王齕帶兵攻打長平關四個月而不下,秦昭襄王非常著急,於是範睢使用反間計,在趙國邯鄲造謠說廉頗怯戰,且在長平連戰連敗。為了解決長平關的困局,趙孝成王和平原君趙勝派出了趙括領兵增援,並以趙括為長平關統帥。

匪議東周(五十二)長平戰敗責任不在趙括,廉頗帶兵便註定失敗

對於趙括領兵出征,其實趙國內部意見也不同意。其中反對聲最大的便是老一輩將領,他們以趙奢在世時對兒子的評價為依據,要求趙孝成王另派將領。甚至趙括的母親親自找趙孝成王,要求把兒子從將領位置上換下來。這不是趙括第一次領兵,他在隨父親趙奢解韓國閼與之圍時表現已經非常出色。在應對趙孝成王和平原君趙勝的問答時,趙括表現得很有信心。他認為秦國只有武安君白起是比較難對付的,如果只是王齕帶兵,長平之戰取勝沒有問題。於是趙孝成王和平原君趙勝賦予了趙括全部兵權,讓他帶二十萬軍隊增援長平。

匪議東周(五十二)長平戰敗責任不在趙括,廉頗帶兵便註定失敗

趙括抵達長平關後改變了廉頗原來以防守和堅壁清野為主的防線佈置,以反突圍的作戰模式與秦軍打起了對攻。同時秦國方面接受到長平關的信息後,秦昭襄王與範睢讓白起領兵增援長平關。這次增援賭上了秦國傾國之力的軍隊,只要是超過十五歲的男子都必須拿著武器上戰場,使得長平關外的秦軍總兵力達到六十五萬。而且秦國的名將如王翦、蒙驁、胡傷等都集中到長平之戰中,秦昭襄王將這一戰作為國運之戰。白起接替了王齕指揮權後,逐漸的在對攻戰中進行戰術性的失敗,以誘敵深入的方式讓趙軍逐漸遠離長平關防線。

匪議東周(五十二)長平戰敗責任不在趙括,廉頗帶兵便註定失敗

於是趙括大軍在長平關外被誘入秦軍的包圍圈中,多次突圍失敗後被殺。趙括戰死後,剩下的趙國軍隊相繼投降,總投降人數達四十五萬人。後這些趙國降卒被秦軍統帥白起下令坑殺,成就了白起戰國殺神的赫赫威名。而此戰之後,趙括為此負上主要責任,千年以來成為紙上談兵的負面形象。可是我們覆盤長平之戰,卻發現這場戰爭的失敗並不是趙括本人。趙括作為戰敗的直接指揮者,的確需要負上很大的責任,但是至少有三位趙國高層的責任在趙括以上。趙括這千年來的黑鍋都是為這三人背的,尤其是廉頗。

匪議東周(五十二)長平戰敗責任不在趙括,廉頗帶兵便註定失敗

我認為廉頗是長平戰敗的第一責任人,正是因為他的保守和貽誤戰機,才導致趙國陷入被動防守的局面。從增援上黨的行動來看,很顯然廉頗是持反對態度的。他帶兵兩個月都沒抵達上黨,眼睜睜看著王齕攻陷上黨,放棄了此戰最好的戰略地勢。如果依託上黨進行防禦,則可以聯合韓軍共同抗秦,作戰壓力會小很多。當馮亭從上黨撤退時,在長平關才遇到廉頗大軍。兩個月出兵時間,才走了一半路程,這明顯是廉頗故意為之。從廉頗作戰的習慣看,他其實只是一個擅長防守的將領,對於增援和進攻作戰沒啥成績。

匪議東周(五十二)長平戰敗責任不在趙括,廉頗帶兵便註定失敗

在廉頗的所有戰績裡面,除了跟在樂毅後面攻打齊國,有些直接進攻的戰果。其它的大部分戰績都是靠著防守,讓敵軍知難而退,才取得了勝利。當初韓國向趙國求救時,廉頗就不敢帶兵解決閼與之圍,反而是趙奢帶著兒子趙括把事情搞定了。因此廉頗這人帶兵說好聽點是謹慎,說難聽就是怯戰。而且這人小肚雞腸,私心很重,否則也不會跟藺相如起爭執。後來那也是平原君趙勝和大夫虞卿聯合施壓,這才有了所謂的負荊請罪。從這些方面分析,放棄上黨的有利條件,退縮在長平關防守是廉頗有意為之,他應對戰敗負主要責任。

匪議東周(五十二)長平戰敗責任不在趙括,廉頗帶兵便註定失敗

長平戰敗的次要責任人應該是趙孝成王和平原君趙勝。他倆一力主張奪取上黨地區的有利地勢,以此作為抗秦的前沿陣地。那就必須安排對此戰略最為支持的將領,然而他們卻選了廉頗這個烏龜,顯然用人不明。廉頗喪失戰機後,他們又沒有果斷換人,直到長平關外的有利地勢都被王齕佔領,使得趙軍非常被動。而且他們對秦國方面的變化應對非常遲緩,連對方將主帥更換為白起,增兵至六十五萬都不得而知。以四十五萬趙軍面對六十五萬秦軍,對手是白起、王翦、蒙驁、王齕這樣的將星集團,即便是孫武復生也不可能取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