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國滅亡看似是以智伯瑤、韓康子、趙襄子、魏桓子等四家世卿進行權力鬥爭的結果,但是通過考察晉國內部實施的行政制度,就會發現它的滅亡實際上是世卿世祿製造成的弊端,而“三家分晉”只是這種弊端的顯現,通過分析世卿世祿制和晉國實施的行政制度就能提取出這種內在聯繫。所以,與其說晉國滅亡於權臣,不如說它滅亡於制度。

世卿世祿制的起源以及演變

世卿世祿制據歷史資料考察大約起源於西周時期,至於商代是否施行世卿世祿制由於沒有具體的歷史資料作為支撐尚無法下以定論。學者郭沫若是世卿世祿制起源於西周晚期的支持者,他說“各種各樣的官吏,大都是世襲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而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武王的胞弟、周成王的叔父周公旦,其長子就封在魯國,“次子留相王室,代為周公”。

"

晉國滅亡看似是以智伯瑤、韓康子、趙襄子、魏桓子等四家世卿進行權力鬥爭的結果,但是通過考察晉國內部實施的行政制度,就會發現它的滅亡實際上是世卿世祿製造成的弊端,而“三家分晉”只是這種弊端的顯現,通過分析世卿世祿制和晉國實施的行政制度就能提取出這種內在聯繫。所以,與其說晉國滅亡於權臣,不如說它滅亡於制度。

世卿世祿制的起源以及演變

世卿世祿制據歷史資料考察大約起源於西周時期,至於商代是否施行世卿世祿制由於沒有具體的歷史資料作為支撐尚無法下以定論。學者郭沫若是世卿世祿制起源於西周晚期的支持者,他說“各種各樣的官吏,大都是世襲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而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武王的胞弟、周成王的叔父周公旦,其長子就封在魯國,“次子留相王室,代為周公”。

世卿世祿制: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

周公

又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召公姬奭被封在燕國,但他讓自己的兒子姬克前往代為管理燕國,“而次子留周室,代為召公”,而查詢燕國的開國史就會發現姬克燕召公作為燕國的第一代國君,其後代代相傳。而燕國從隸屬關係上來說屬於周王室的附屬國以及臣子,因此這是屬於世卿世祿制的原始面貌,進而論證了其起源於周朝,併成熟於春秋時代一種行政制度。

譬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孟嘗君,他的父親死後,他就世襲了他父親的爵位和封地,《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道“而文果代立於薛,是為孟嘗君”,不過儘管世卿世祿製作為主體的行政制度,其也並非完全採取此種制度。《尚書·立政篇》記載有周公的訓言,“自今後王立政,要俊有德,選拔成德之彥,擇用吉士、常人”,說明周朝時期也並不是完全實施鐵板一塊的世襲制,同時這也符合自堯舜禹以來“有德居之”的政治思想。

所以,從另一方面來說,世卿世祿制實際上又並不完全是官方唯一的行政制度,譬如在《禮記·王制》中又記載了這樣的規定,“司馬辨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在《公羊傳·隱公三年》中也記載有“世卿,非禮也”,說明世卿世祿制實際上只僅限於王室公族成員之間,但中下層官員通常採取“以賢舉才”的思想。

"

晉國滅亡看似是以智伯瑤、韓康子、趙襄子、魏桓子等四家世卿進行權力鬥爭的結果,但是通過考察晉國內部實施的行政制度,就會發現它的滅亡實際上是世卿世祿製造成的弊端,而“三家分晉”只是這種弊端的顯現,通過分析世卿世祿制和晉國實施的行政制度就能提取出這種內在聯繫。所以,與其說晉國滅亡於權臣,不如說它滅亡於制度。

世卿世祿制的起源以及演變

世卿世祿制據歷史資料考察大約起源於西周時期,至於商代是否施行世卿世祿制由於沒有具體的歷史資料作為支撐尚無法下以定論。學者郭沫若是世卿世祿制起源於西周晚期的支持者,他說“各種各樣的官吏,大都是世襲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而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武王的胞弟、周成王的叔父周公旦,其長子就封在魯國,“次子留相王室,代為周公”。

世卿世祿制: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

周公

又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召公姬奭被封在燕國,但他讓自己的兒子姬克前往代為管理燕國,“而次子留周室,代為召公”,而查詢燕國的開國史就會發現姬克燕召公作為燕國的第一代國君,其後代代相傳。而燕國從隸屬關係上來說屬於周王室的附屬國以及臣子,因此這是屬於世卿世祿制的原始面貌,進而論證了其起源於周朝,併成熟於春秋時代一種行政制度。

譬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孟嘗君,他的父親死後,他就世襲了他父親的爵位和封地,《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道“而文果代立於薛,是為孟嘗君”,不過儘管世卿世祿製作為主體的行政制度,其也並非完全採取此種制度。《尚書·立政篇》記載有周公的訓言,“自今後王立政,要俊有德,選拔成德之彥,擇用吉士、常人”,說明周朝時期也並不是完全實施鐵板一塊的世襲制,同時這也符合自堯舜禹以來“有德居之”的政治思想。

所以,從另一方面來說,世卿世祿制實際上又並不完全是官方唯一的行政制度,譬如在《禮記·王制》中又記載了這樣的規定,“司馬辨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在《公羊傳·隱公三年》中也記載有“世卿,非禮也”,說明世卿世祿制實際上只僅限於王室公族成員之間,但中下層官員通常採取“以賢舉才”的思想。

世卿世祿制: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

商鞅影視劇照

這無疑是古人思想朝前的一種進步和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世卿世祿制的存在,最有力的證據就是《資治通鑑·周紀》記載商鞅變法的一項重大內容就是“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這是得到普遍承認的一點。

但我們結合《公羊傳·隱公三年》記載的“世卿,非禮也”可以推論,世卿世祿制並不是流行於周朝的行政制度,而是隨著周王室的日漸衰微,各諸侯的崛起以及各諸侯國內部公卿家族的崛起而成熟並流行於下層的一種制度。由於這些諸侯國授封於周王室並採取的是世襲制,因此我們可以看作它是最初流行於上層王室之間的制度,但隨著周王室衰敗,禮制崩潰,各諸侯國也開始流行起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不斷向下層傳遞的關係。

譬如春秋齊國內部的國氏、高氏就是兩家世襲為卿的權臣,齊桓公去世後,齊國內部發生了嚴重奪位鬥爭,在國氏、高氏的幫助下擁立太子昭為國君,是為齊孝公。其後國、高兩氏一直把持著齊國內政,直到田氏崛起消滅國、高兩氏後,齊國又進入田氏專權的時代,直到被田氏篡權。

"

晉國滅亡看似是以智伯瑤、韓康子、趙襄子、魏桓子等四家世卿進行權力鬥爭的結果,但是通過考察晉國內部實施的行政制度,就會發現它的滅亡實際上是世卿世祿製造成的弊端,而“三家分晉”只是這種弊端的顯現,通過分析世卿世祿制和晉國實施的行政制度就能提取出這種內在聯繫。所以,與其說晉國滅亡於權臣,不如說它滅亡於制度。

世卿世祿制的起源以及演變

世卿世祿制據歷史資料考察大約起源於西周時期,至於商代是否施行世卿世祿制由於沒有具體的歷史資料作為支撐尚無法下以定論。學者郭沫若是世卿世祿制起源於西周晚期的支持者,他說“各種各樣的官吏,大都是世襲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而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武王的胞弟、周成王的叔父周公旦,其長子就封在魯國,“次子留相王室,代為周公”。

世卿世祿制: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

周公

又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召公姬奭被封在燕國,但他讓自己的兒子姬克前往代為管理燕國,“而次子留周室,代為召公”,而查詢燕國的開國史就會發現姬克燕召公作為燕國的第一代國君,其後代代相傳。而燕國從隸屬關係上來說屬於周王室的附屬國以及臣子,因此這是屬於世卿世祿制的原始面貌,進而論證了其起源於周朝,併成熟於春秋時代一種行政制度。

譬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孟嘗君,他的父親死後,他就世襲了他父親的爵位和封地,《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道“而文果代立於薛,是為孟嘗君”,不過儘管世卿世祿製作為主體的行政制度,其也並非完全採取此種制度。《尚書·立政篇》記載有周公的訓言,“自今後王立政,要俊有德,選拔成德之彥,擇用吉士、常人”,說明周朝時期也並不是完全實施鐵板一塊的世襲制,同時這也符合自堯舜禹以來“有德居之”的政治思想。

所以,從另一方面來說,世卿世祿制實際上又並不完全是官方唯一的行政制度,譬如在《禮記·王制》中又記載了這樣的規定,“司馬辨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在《公羊傳·隱公三年》中也記載有“世卿,非禮也”,說明世卿世祿制實際上只僅限於王室公族成員之間,但中下層官員通常採取“以賢舉才”的思想。

世卿世祿制: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

商鞅影視劇照

這無疑是古人思想朝前的一種進步和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世卿世祿制的存在,最有力的證據就是《資治通鑑·周紀》記載商鞅變法的一項重大內容就是“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這是得到普遍承認的一點。

但我們結合《公羊傳·隱公三年》記載的“世卿,非禮也”可以推論,世卿世祿制並不是流行於周朝的行政制度,而是隨著周王室的日漸衰微,各諸侯的崛起以及各諸侯國內部公卿家族的崛起而成熟並流行於下層的一種制度。由於這些諸侯國授封於周王室並採取的是世襲制,因此我們可以看作它是最初流行於上層王室之間的制度,但隨著周王室衰敗,禮制崩潰,各諸侯國也開始流行起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不斷向下層傳遞的關係。

譬如春秋齊國內部的國氏、高氏就是兩家世襲為卿的權臣,齊桓公去世後,齊國內部發生了嚴重奪位鬥爭,在國氏、高氏的幫助下擁立太子昭為國君,是為齊孝公。其後國、高兩氏一直把持著齊國內政,直到田氏崛起消滅國、高兩氏後,齊國又進入田氏專權的時代,直到被田氏篡權。

世卿世祿制: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

田和取代姜氏成為齊國君主

這件事說明:第一世卿世祿制的形成既是卿大夫的崛起導致的客觀原因;第二也有諸侯政權承認世襲制度的主觀原因,而晉國自從驪姬之亂後,晉獻公逐殺諸公子,讓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這就是“晉無公族”,到晉成公時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最終使得異性公卿崛起。

世卿世祿制,導致晉國君權旁落,直接導致“三家分晉”的產生

晉國的世卿世祿制明確可靠,前633年,晉文公重耳對軍隊進行改制,設立三軍六卿,即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使這六卿分管晉國軍政大權,並採取世襲制度。起初,共有十一個世卿世祿家族把持了晉國朝政,他們分別是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依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

由此揭開了自晉文公以後紛亂不休的政治鬥爭和動亂,也使得晉國君主的權力一代比一代衰弱,在晉景公時期,三軍六卿一頓進行改制,擴充為六軍十二卿。“下宮之難”爆發後,作為世卿世祿家族的趙氏一族險些被屠戮殆盡,便又改製為四君八卿,但在晉悼公時卻又改回三軍六卿制。但無論怎樣改變,世卿世祿家族的地位卻始終無法動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君權已經無法撼動公卿大夫們的超然地位。

"

晉國滅亡看似是以智伯瑤、韓康子、趙襄子、魏桓子等四家世卿進行權力鬥爭的結果,但是通過考察晉國內部實施的行政制度,就會發現它的滅亡實際上是世卿世祿製造成的弊端,而“三家分晉”只是這種弊端的顯現,通過分析世卿世祿制和晉國實施的行政制度就能提取出這種內在聯繫。所以,與其說晉國滅亡於權臣,不如說它滅亡於制度。

世卿世祿制的起源以及演變

世卿世祿制據歷史資料考察大約起源於西周時期,至於商代是否施行世卿世祿制由於沒有具體的歷史資料作為支撐尚無法下以定論。學者郭沫若是世卿世祿制起源於西周晚期的支持者,他說“各種各樣的官吏,大都是世襲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而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武王的胞弟、周成王的叔父周公旦,其長子就封在魯國,“次子留相王室,代為周公”。

世卿世祿制: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

周公

又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召公姬奭被封在燕國,但他讓自己的兒子姬克前往代為管理燕國,“而次子留周室,代為召公”,而查詢燕國的開國史就會發現姬克燕召公作為燕國的第一代國君,其後代代相傳。而燕國從隸屬關係上來說屬於周王室的附屬國以及臣子,因此這是屬於世卿世祿制的原始面貌,進而論證了其起源於周朝,併成熟於春秋時代一種行政制度。

譬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孟嘗君,他的父親死後,他就世襲了他父親的爵位和封地,《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道“而文果代立於薛,是為孟嘗君”,不過儘管世卿世祿製作為主體的行政制度,其也並非完全採取此種制度。《尚書·立政篇》記載有周公的訓言,“自今後王立政,要俊有德,選拔成德之彥,擇用吉士、常人”,說明周朝時期也並不是完全實施鐵板一塊的世襲制,同時這也符合自堯舜禹以來“有德居之”的政治思想。

所以,從另一方面來說,世卿世祿制實際上又並不完全是官方唯一的行政制度,譬如在《禮記·王制》中又記載了這樣的規定,“司馬辨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在《公羊傳·隱公三年》中也記載有“世卿,非禮也”,說明世卿世祿制實際上只僅限於王室公族成員之間,但中下層官員通常採取“以賢舉才”的思想。

世卿世祿制: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

商鞅影視劇照

這無疑是古人思想朝前的一種進步和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世卿世祿制的存在,最有力的證據就是《資治通鑑·周紀》記載商鞅變法的一項重大內容就是“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這是得到普遍承認的一點。

但我們結合《公羊傳·隱公三年》記載的“世卿,非禮也”可以推論,世卿世祿制並不是流行於周朝的行政制度,而是隨著周王室的日漸衰微,各諸侯的崛起以及各諸侯國內部公卿家族的崛起而成熟並流行於下層的一種制度。由於這些諸侯國授封於周王室並採取的是世襲制,因此我們可以看作它是最初流行於上層王室之間的制度,但隨著周王室衰敗,禮制崩潰,各諸侯國也開始流行起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不斷向下層傳遞的關係。

譬如春秋齊國內部的國氏、高氏就是兩家世襲為卿的權臣,齊桓公去世後,齊國內部發生了嚴重奪位鬥爭,在國氏、高氏的幫助下擁立太子昭為國君,是為齊孝公。其後國、高兩氏一直把持著齊國內政,直到田氏崛起消滅國、高兩氏後,齊國又進入田氏專權的時代,直到被田氏篡權。

世卿世祿制: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

田和取代姜氏成為齊國君主

這件事說明:第一世卿世祿制的形成既是卿大夫的崛起導致的客觀原因;第二也有諸侯政權承認世襲制度的主觀原因,而晉國自從驪姬之亂後,晉獻公逐殺諸公子,讓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這就是“晉無公族”,到晉成公時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最終使得異性公卿崛起。

世卿世祿制,導致晉國君權旁落,直接導致“三家分晉”的產生

晉國的世卿世祿制明確可靠,前633年,晉文公重耳對軍隊進行改制,設立三軍六卿,即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使這六卿分管晉國軍政大權,並採取世襲制度。起初,共有十一個世卿世祿家族把持了晉國朝政,他們分別是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依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

由此揭開了自晉文公以後紛亂不休的政治鬥爭和動亂,也使得晉國君主的權力一代比一代衰弱,在晉景公時期,三軍六卿一頓進行改制,擴充為六軍十二卿。“下宮之難”爆發後,作為世卿世祿家族的趙氏一族險些被屠戮殆盡,便又改製為四君八卿,但在晉悼公時卻又改回三軍六卿制。但無論怎樣改變,世卿世祿家族的地位卻始終無法動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君權已經無法撼動公卿大夫們的超然地位。

世卿世祿制: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

晉平公處於“晉國六卿”時代

晉平公八年,晉國發生了一場誕生於公卿家族內部的“欒氏之亂”,起因是因為下軍佐欒盈的母親私通家臣被欒盈知道後,欒盈的母親惱羞成怒,暗地裡散佈欒盈密謀造反的消息,欒盈只好逃亡齊國,由此引發了齊晉大戰,欒氏一族被覆滅。通過這場戰役使韓氏、趙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六卿崛起,其餘世卿家族逐漸走向沒落。

自晉平公開始,君主實際上已經等於傀儡,所以《韓非子》評價說“平公失君道,師曠失臣禮”,實際上描述的就是晉國內部君臣權力失去平衡,六卿世族的權力高度膨脹的局面。而晉平公本人大興土木、不務政事的做法加速了大權旁落的過程。及至晉定公時,又發生了“晉鄭鐵丘之戰”,公卿家族範氏和中行氏被消滅,晉國由此進入智、趙、韓、魏四卿時代。

隨著世卿家族越來越少,剩下的世卿家族的權力卻越來越大,君主的權力也越來越小,在晉定公時期,智氏一族的權力達到巔峰,君主已經沒有能力制衡公卿家族,據《資治通鑑·周紀》記載,“及智宣子卒,智襄子為政”,說明隨著公卿世襲的不僅是身份,還有無可動搖的權力,伴隨著一起移交給下一代,而君主卻已經無能為力。

"

晉國滅亡看似是以智伯瑤、韓康子、趙襄子、魏桓子等四家世卿進行權力鬥爭的結果,但是通過考察晉國內部實施的行政制度,就會發現它的滅亡實際上是世卿世祿製造成的弊端,而“三家分晉”只是這種弊端的顯現,通過分析世卿世祿制和晉國實施的行政制度就能提取出這種內在聯繫。所以,與其說晉國滅亡於權臣,不如說它滅亡於制度。

世卿世祿制的起源以及演變

世卿世祿制據歷史資料考察大約起源於西周時期,至於商代是否施行世卿世祿制由於沒有具體的歷史資料作為支撐尚無法下以定論。學者郭沫若是世卿世祿制起源於西周晚期的支持者,他說“各種各樣的官吏,大都是世襲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而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武王的胞弟、周成王的叔父周公旦,其長子就封在魯國,“次子留相王室,代為周公”。

世卿世祿制: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

周公

又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召公姬奭被封在燕國,但他讓自己的兒子姬克前往代為管理燕國,“而次子留周室,代為召公”,而查詢燕國的開國史就會發現姬克燕召公作為燕國的第一代國君,其後代代相傳。而燕國從隸屬關係上來說屬於周王室的附屬國以及臣子,因此這是屬於世卿世祿制的原始面貌,進而論證了其起源於周朝,併成熟於春秋時代一種行政制度。

譬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孟嘗君,他的父親死後,他就世襲了他父親的爵位和封地,《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道“而文果代立於薛,是為孟嘗君”,不過儘管世卿世祿製作為主體的行政制度,其也並非完全採取此種制度。《尚書·立政篇》記載有周公的訓言,“自今後王立政,要俊有德,選拔成德之彥,擇用吉士、常人”,說明周朝時期也並不是完全實施鐵板一塊的世襲制,同時這也符合自堯舜禹以來“有德居之”的政治思想。

所以,從另一方面來說,世卿世祿制實際上又並不完全是官方唯一的行政制度,譬如在《禮記·王制》中又記載了這樣的規定,“司馬辨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在《公羊傳·隱公三年》中也記載有“世卿,非禮也”,說明世卿世祿制實際上只僅限於王室公族成員之間,但中下層官員通常採取“以賢舉才”的思想。

世卿世祿制: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

商鞅影視劇照

這無疑是古人思想朝前的一種進步和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世卿世祿制的存在,最有力的證據就是《資治通鑑·周紀》記載商鞅變法的一項重大內容就是“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這是得到普遍承認的一點。

但我們結合《公羊傳·隱公三年》記載的“世卿,非禮也”可以推論,世卿世祿制並不是流行於周朝的行政制度,而是隨著周王室的日漸衰微,各諸侯的崛起以及各諸侯國內部公卿家族的崛起而成熟並流行於下層的一種制度。由於這些諸侯國授封於周王室並採取的是世襲制,因此我們可以看作它是最初流行於上層王室之間的制度,但隨著周王室衰敗,禮制崩潰,各諸侯國也開始流行起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不斷向下層傳遞的關係。

譬如春秋齊國內部的國氏、高氏就是兩家世襲為卿的權臣,齊桓公去世後,齊國內部發生了嚴重奪位鬥爭,在國氏、高氏的幫助下擁立太子昭為國君,是為齊孝公。其後國、高兩氏一直把持著齊國內政,直到田氏崛起消滅國、高兩氏後,齊國又進入田氏專權的時代,直到被田氏篡權。

世卿世祿制: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

田和取代姜氏成為齊國君主

這件事說明:第一世卿世祿制的形成既是卿大夫的崛起導致的客觀原因;第二也有諸侯政權承認世襲制度的主觀原因,而晉國自從驪姬之亂後,晉獻公逐殺諸公子,讓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這就是“晉無公族”,到晉成公時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最終使得異性公卿崛起。

世卿世祿制,導致晉國君權旁落,直接導致“三家分晉”的產生

晉國的世卿世祿制明確可靠,前633年,晉文公重耳對軍隊進行改制,設立三軍六卿,即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使這六卿分管晉國軍政大權,並採取世襲制度。起初,共有十一個世卿世祿家族把持了晉國朝政,他們分別是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依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

由此揭開了自晉文公以後紛亂不休的政治鬥爭和動亂,也使得晉國君主的權力一代比一代衰弱,在晉景公時期,三軍六卿一頓進行改制,擴充為六軍十二卿。“下宮之難”爆發後,作為世卿世祿家族的趙氏一族險些被屠戮殆盡,便又改製為四君八卿,但在晉悼公時卻又改回三軍六卿制。但無論怎樣改變,世卿世祿家族的地位卻始終無法動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君權已經無法撼動公卿大夫們的超然地位。

世卿世祿制: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

晉平公處於“晉國六卿”時代

晉平公八年,晉國發生了一場誕生於公卿家族內部的“欒氏之亂”,起因是因為下軍佐欒盈的母親私通家臣被欒盈知道後,欒盈的母親惱羞成怒,暗地裡散佈欒盈密謀造反的消息,欒盈只好逃亡齊國,由此引發了齊晉大戰,欒氏一族被覆滅。通過這場戰役使韓氏、趙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六卿崛起,其餘世卿家族逐漸走向沒落。

自晉平公開始,君主實際上已經等於傀儡,所以《韓非子》評價說“平公失君道,師曠失臣禮”,實際上描述的就是晉國內部君臣權力失去平衡,六卿世族的權力高度膨脹的局面。而晉平公本人大興土木、不務政事的做法加速了大權旁落的過程。及至晉定公時,又發生了“晉鄭鐵丘之戰”,公卿家族範氏和中行氏被消滅,晉國由此進入智、趙、韓、魏四卿時代。

隨著世卿家族越來越少,剩下的世卿家族的權力卻越來越大,君主的權力也越來越小,在晉定公時期,智氏一族的權力達到巔峰,君主已經沒有能力制衡公卿家族,據《資治通鑑·周紀》記載,“及智宣子卒,智襄子為政”,說明隨著公卿世襲的不僅是身份,還有無可動搖的權力,伴隨著一起移交給下一代,而君主卻已經無能為力。

世卿世祿制: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最終被卿大夫瓜分

而晉國傳到晉出公時,再次發生了公卿爭權的“三家滅智”事件,韓、趙、魏瓜分了智氏一族的土地,這件事雖然讓晉出公很憤怒,並決心齊、魯之兵攻打三卿,但卻被三卿擊敗,不得不逃出晉國,最終病死逃亡途中。這場持續百餘年的公卿爭權最終以韓、趙、魏的勝利而結束,同時也以晉國公室的徹底衰落而畫上符號。

世卿世祿制從根本上瓦解和限制了君主的權力,讓公卿家族通過世代承襲的方式不斷積累和蠶食公家權力,進而架空君主,商鞅進入秦國以後一項重要的改革內容就是廢除世卿世祿制,由此導致“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世卿世祿制的廢除加強了君主的權力,採取“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的制度思想進而使得秦國在短短十年內迅速強大,儘管不能完全說是廢除世卿世祿制的功勞,但也作為秦國強大的因素之一起到了實質作用。

反觀晉國卻從晉文公以後歷代君主就不斷深陷在公卿世家奪權的旋渦之中,君權遭到公卿世家的不斷蠶食,及至完全被掌控,使晉出公淪落到不得不向齊魯借兵攻打家臣的現象,實質上展現的正是世卿世祿制的巨大弊端和漏洞,同時從根本上造成最後“三家分晉”的悲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