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

一看到“航空戰列艦”就會想到航空母艦和戰列艦,沒錯,“伊勢”級就是航空母艦和戰列艦的結合產物。在二戰之前,海戰中的艦隊決戰主力是戰列艦,所以,各國在競相發展的過程中相繼生產出了諸多聞名世界的戰列艦,例如德國的“俾斯麥”戰列艦、英國的“胡德”號戰列艦、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等都是當時世界上優秀的戰列艦。但隨著海戰中航空兵的出現,將傳統的海戰模式逐漸扭轉到以航空母艦為主的模式上來,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不少腦洞大開的人想象,能否建造出集航空母艦和戰列艦優點為一身的艦船,最早提出這一想法的是在1921年英國的瑟斯頓爵士。

"

一看到“航空戰列艦”就會想到航空母艦和戰列艦,沒錯,“伊勢”級就是航空母艦和戰列艦的結合產物。在二戰之前,海戰中的艦隊決戰主力是戰列艦,所以,各國在競相發展的過程中相繼生產出了諸多聞名世界的戰列艦,例如德國的“俾斯麥”戰列艦、英國的“胡德”號戰列艦、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等都是當時世界上優秀的戰列艦。但隨著海戰中航空兵的出現,將傳統的海戰模式逐漸扭轉到以航空母艦為主的模式上來,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不少腦洞大開的人想象,能否建造出集航空母艦和戰列艦優點為一身的艦船,最早提出這一想法的是在1921年英國的瑟斯頓爵士。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德國的“俾斯麥”戰列艦

將大艦巨炮和艦載航空合二為一併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它首先要求的就是大的船體,有一種設想是安裝16英寸主炮,排水量35000噸的方案。主炮炮塔布局合理,飛行甲板不能影響炮身的上仰角度,這一想法一經提出立即引起當時各強國的強烈反響,但限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不允許日本製造這樣的戰艦,日本才一直將此事拖到二戰時期。

伊勢”級是一種什麼樣的戰艦?

“伊勢”級戰列艦包括“伊勢”號和"日向"號兩艘戰列艦,在建造之初,秉承的是超無畏"扶桑"級戰列艦的思想建造的,同時也是"扶桑"級的第三、第四號艦。“扶桑”級戰列艦本身就是一種只追求火力,而不切實際的問題戰列艦,無論是其二號的“山城”艦,還是後來的“伊勢”號和“日向”號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扶桑”級要求裝備當時最先進的雙聯14英寸主炮塔六座,排水量也達到了29300噸。雖說當時日本的造船工藝技術位於世界前列,但面對這樣高精準的扶桑級也有點力不從心。所有的問題都是由位於艦體中部的3號炮塔和4號炮塔引起的,再加上夾在中間的煙囪,直接導致了射擊指揮混亂、彈藥庫搭載量較低、輪機艙的空間變小、防護負擔加重等一系列連鎖問題。

"

一看到“航空戰列艦”就會想到航空母艦和戰列艦,沒錯,“伊勢”級就是航空母艦和戰列艦的結合產物。在二戰之前,海戰中的艦隊決戰主力是戰列艦,所以,各國在競相發展的過程中相繼生產出了諸多聞名世界的戰列艦,例如德國的“俾斯麥”戰列艦、英國的“胡德”號戰列艦、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等都是當時世界上優秀的戰列艦。但隨著海戰中航空兵的出現,將傳統的海戰模式逐漸扭轉到以航空母艦為主的模式上來,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不少腦洞大開的人想象,能否建造出集航空母艦和戰列艦優點為一身的艦船,最早提出這一想法的是在1921年英國的瑟斯頓爵士。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德國的“俾斯麥”戰列艦

將大艦巨炮和艦載航空合二為一併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它首先要求的就是大的船體,有一種設想是安裝16英寸主炮,排水量35000噸的方案。主炮炮塔布局合理,飛行甲板不能影響炮身的上仰角度,這一想法一經提出立即引起當時各強國的強烈反響,但限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不允許日本製造這樣的戰艦,日本才一直將此事拖到二戰時期。

伊勢”級是一種什麼樣的戰艦?

“伊勢”級戰列艦包括“伊勢”號和"日向"號兩艘戰列艦,在建造之初,秉承的是超無畏"扶桑"級戰列艦的思想建造的,同時也是"扶桑"級的第三、第四號艦。“扶桑”級戰列艦本身就是一種只追求火力,而不切實際的問題戰列艦,無論是其二號的“山城”艦,還是後來的“伊勢”號和“日向”號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扶桑”級要求裝備當時最先進的雙聯14英寸主炮塔六座,排水量也達到了29300噸。雖說當時日本的造船工藝技術位於世界前列,但面對這樣高精準的扶桑級也有點力不從心。所有的問題都是由位於艦體中部的3號炮塔和4號炮塔引起的,再加上夾在中間的煙囪,直接導致了射擊指揮混亂、彈藥庫搭載量較低、輪機艙的空間變小、防護負擔加重等一系列連鎖問題。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扶桑”號戰列艦

面對這些問題,再加上日德蘭海戰的影響和海軍預算的降低,“伊勢”級只能接受改良,而不能重建。在隨後的歲月中,“伊勢”級兩艘戰列艦進行著不斷的大的改良和小的改良,3、4號主炮炮塔更換了位置,塔樓建造的更粗大,為了提高航速還安裝了80000馬力的汽輪機,原來問題嚴重的副炮也被拆除,還全面提升了防空火力,“伊勢”號和“日向”號就以這樣的新面目迎來了太平洋戰爭。

為什麼選擇“伊勢”級改裝為航空戰列艦?

“伊勢”號和“日向”號雖然從出生開始就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改良,但其命運終究不會太完美。經過幾次改良,雖然解決掉了一些舊的問題,但隨即新的問題就浮現了出來。其慢航速的這一特點始終困擾著日本的專家,還被人們戲稱為“柱島艦隊”,意思就是因為其慢航速啥也幹不了,只能停留在其駐地——柱島。

"

一看到“航空戰列艦”就會想到航空母艦和戰列艦,沒錯,“伊勢”級就是航空母艦和戰列艦的結合產物。在二戰之前,海戰中的艦隊決戰主力是戰列艦,所以,各國在競相發展的過程中相繼生產出了諸多聞名世界的戰列艦,例如德國的“俾斯麥”戰列艦、英國的“胡德”號戰列艦、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等都是當時世界上優秀的戰列艦。但隨著海戰中航空兵的出現,將傳統的海戰模式逐漸扭轉到以航空母艦為主的模式上來,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不少腦洞大開的人想象,能否建造出集航空母艦和戰列艦優點為一身的艦船,最早提出這一想法的是在1921年英國的瑟斯頓爵士。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德國的“俾斯麥”戰列艦

將大艦巨炮和艦載航空合二為一併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它首先要求的就是大的船體,有一種設想是安裝16英寸主炮,排水量35000噸的方案。主炮炮塔布局合理,飛行甲板不能影響炮身的上仰角度,這一想法一經提出立即引起當時各強國的強烈反響,但限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不允許日本製造這樣的戰艦,日本才一直將此事拖到二戰時期。

伊勢”級是一種什麼樣的戰艦?

“伊勢”級戰列艦包括“伊勢”號和"日向"號兩艘戰列艦,在建造之初,秉承的是超無畏"扶桑"級戰列艦的思想建造的,同時也是"扶桑"級的第三、第四號艦。“扶桑”級戰列艦本身就是一種只追求火力,而不切實際的問題戰列艦,無論是其二號的“山城”艦,還是後來的“伊勢”號和“日向”號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扶桑”級要求裝備當時最先進的雙聯14英寸主炮塔六座,排水量也達到了29300噸。雖說當時日本的造船工藝技術位於世界前列,但面對這樣高精準的扶桑級也有點力不從心。所有的問題都是由位於艦體中部的3號炮塔和4號炮塔引起的,再加上夾在中間的煙囪,直接導致了射擊指揮混亂、彈藥庫搭載量較低、輪機艙的空間變小、防護負擔加重等一系列連鎖問題。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扶桑”號戰列艦

面對這些問題,再加上日德蘭海戰的影響和海軍預算的降低,“伊勢”級只能接受改良,而不能重建。在隨後的歲月中,“伊勢”級兩艘戰列艦進行著不斷的大的改良和小的改良,3、4號主炮炮塔更換了位置,塔樓建造的更粗大,為了提高航速還安裝了80000馬力的汽輪機,原來問題嚴重的副炮也被拆除,還全面提升了防空火力,“伊勢”號和“日向”號就以這樣的新面目迎來了太平洋戰爭。

為什麼選擇“伊勢”級改裝為航空戰列艦?

“伊勢”號和“日向”號雖然從出生開始就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改良,但其命運終究不會太完美。經過幾次改良,雖然解決掉了一些舊的問題,但隨即新的問題就浮現了出來。其慢航速的這一特點始終困擾著日本的專家,還被人們戲稱為“柱島艦隊”,意思就是因為其慢航速啥也幹不了,只能停留在其駐地——柱島。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日向”號戰列艦

屋漏偏逢連夜雨,“日向”本身就一身毛病,而且再一次齊射訓練時還發生了嚴重的事故,其5號炮塔被未發射出的炮彈炸的頂蓋也找不見了。其實“日向”號之前也發生過兩次類似的炮塔被炸事故,只不過這次事故更嚴重,而且還是迫近中途島海戰爆發的時間點上。情急之下,“日向”號只好將5號炮塔位置處蓋上裝甲防護板,並安裝了防空機炮便匆匆上陣。

唯一的優點就是,在“伊勢”號和“日向”號上同時試裝了雷達,要知道在中途島海戰中連南雲艦隊都沒有安裝,這一失誤讓南雲艦隊損失4艘航空母艦,大敗而歸。損失慘重的日本只好在戰後彌補航空母艦的空缺,經過一番討論,日本高層盯上了剛剛出了事故的“日向”號。若將其改裝為一艘正規的航空母艦,很顯然不僅工藝複雜,而且用時太長,說不定戰爭結束了,還沒有改裝好。所以既要戰列艦的強大火力,又要航空母艦的偵察、制空的想法就在“伊勢”級上開刀了。

"

一看到“航空戰列艦”就會想到航空母艦和戰列艦,沒錯,“伊勢”級就是航空母艦和戰列艦的結合產物。在二戰之前,海戰中的艦隊決戰主力是戰列艦,所以,各國在競相發展的過程中相繼生產出了諸多聞名世界的戰列艦,例如德國的“俾斯麥”戰列艦、英國的“胡德”號戰列艦、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等都是當時世界上優秀的戰列艦。但隨著海戰中航空兵的出現,將傳統的海戰模式逐漸扭轉到以航空母艦為主的模式上來,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不少腦洞大開的人想象,能否建造出集航空母艦和戰列艦優點為一身的艦船,最早提出這一想法的是在1921年英國的瑟斯頓爵士。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德國的“俾斯麥”戰列艦

將大艦巨炮和艦載航空合二為一併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它首先要求的就是大的船體,有一種設想是安裝16英寸主炮,排水量35000噸的方案。主炮炮塔布局合理,飛行甲板不能影響炮身的上仰角度,這一想法一經提出立即引起當時各強國的強烈反響,但限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不允許日本製造這樣的戰艦,日本才一直將此事拖到二戰時期。

伊勢”級是一種什麼樣的戰艦?

“伊勢”級戰列艦包括“伊勢”號和"日向"號兩艘戰列艦,在建造之初,秉承的是超無畏"扶桑"級戰列艦的思想建造的,同時也是"扶桑"級的第三、第四號艦。“扶桑”級戰列艦本身就是一種只追求火力,而不切實際的問題戰列艦,無論是其二號的“山城”艦,還是後來的“伊勢”號和“日向”號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扶桑”級要求裝備當時最先進的雙聯14英寸主炮塔六座,排水量也達到了29300噸。雖說當時日本的造船工藝技術位於世界前列,但面對這樣高精準的扶桑級也有點力不從心。所有的問題都是由位於艦體中部的3號炮塔和4號炮塔引起的,再加上夾在中間的煙囪,直接導致了射擊指揮混亂、彈藥庫搭載量較低、輪機艙的空間變小、防護負擔加重等一系列連鎖問題。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扶桑”號戰列艦

面對這些問題,再加上日德蘭海戰的影響和海軍預算的降低,“伊勢”級只能接受改良,而不能重建。在隨後的歲月中,“伊勢”級兩艘戰列艦進行著不斷的大的改良和小的改良,3、4號主炮炮塔更換了位置,塔樓建造的更粗大,為了提高航速還安裝了80000馬力的汽輪機,原來問題嚴重的副炮也被拆除,還全面提升了防空火力,“伊勢”號和“日向”號就以這樣的新面目迎來了太平洋戰爭。

為什麼選擇“伊勢”級改裝為航空戰列艦?

“伊勢”號和“日向”號雖然從出生開始就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改良,但其命運終究不會太完美。經過幾次改良,雖然解決掉了一些舊的問題,但隨即新的問題就浮現了出來。其慢航速的這一特點始終困擾著日本的專家,還被人們戲稱為“柱島艦隊”,意思就是因為其慢航速啥也幹不了,只能停留在其駐地——柱島。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日向”號戰列艦

屋漏偏逢連夜雨,“日向”本身就一身毛病,而且再一次齊射訓練時還發生了嚴重的事故,其5號炮塔被未發射出的炮彈炸的頂蓋也找不見了。其實“日向”號之前也發生過兩次類似的炮塔被炸事故,只不過這次事故更嚴重,而且還是迫近中途島海戰爆發的時間點上。情急之下,“日向”號只好將5號炮塔位置處蓋上裝甲防護板,並安裝了防空機炮便匆匆上陣。

唯一的優點就是,在“伊勢”號和“日向”號上同時試裝了雷達,要知道在中途島海戰中連南雲艦隊都沒有安裝,這一失誤讓南雲艦隊損失4艘航空母艦,大敗而歸。損失慘重的日本只好在戰後彌補航空母艦的空缺,經過一番討論,日本高層盯上了剛剛出了事故的“日向”號。若將其改裝為一艘正規的航空母艦,很顯然不僅工藝複雜,而且用時太長,說不定戰爭結束了,還沒有改裝好。所以既要戰列艦的強大火力,又要航空母艦的偵察、制空的想法就在“伊勢”級上開刀了。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中途島海戰

“伊勢”級改裝後的弊端及外部因素的不允許

改造“伊勢”級戰列艦最大的步驟就是安裝飛行甲板和重建機庫,為了騰出安裝飛行甲板的地方,不得不拆卸掉兩門主炮塔。即使是這樣,艦體空間依舊緊張,導致4號炮塔如果要進行低仰角射擊時,還會受到限制,炮戰時,不得不將飛機彈射器轉向斜後方,這給戰時繁忙的操作帶來了麻煩。

另外,飛行甲板長度太短,面積太小,飛機利用彈射器可以飛出去,但是飛回來就比較困難了。雖然說可以讓飛機到陸上基地或者其他航空母艦上降落,但是這樣難免顯得太有點不像話了,效能大大的降低,有時候想想建造這樣的航空戰列艦有多大的用處。

"

一看到“航空戰列艦”就會想到航空母艦和戰列艦,沒錯,“伊勢”級就是航空母艦和戰列艦的結合產物。在二戰之前,海戰中的艦隊決戰主力是戰列艦,所以,各國在競相發展的過程中相繼生產出了諸多聞名世界的戰列艦,例如德國的“俾斯麥”戰列艦、英國的“胡德”號戰列艦、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等都是當時世界上優秀的戰列艦。但隨著海戰中航空兵的出現,將傳統的海戰模式逐漸扭轉到以航空母艦為主的模式上來,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不少腦洞大開的人想象,能否建造出集航空母艦和戰列艦優點為一身的艦船,最早提出這一想法的是在1921年英國的瑟斯頓爵士。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德國的“俾斯麥”戰列艦

將大艦巨炮和艦載航空合二為一併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它首先要求的就是大的船體,有一種設想是安裝16英寸主炮,排水量35000噸的方案。主炮炮塔布局合理,飛行甲板不能影響炮身的上仰角度,這一想法一經提出立即引起當時各強國的強烈反響,但限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不允許日本製造這樣的戰艦,日本才一直將此事拖到二戰時期。

伊勢”級是一種什麼樣的戰艦?

“伊勢”級戰列艦包括“伊勢”號和"日向"號兩艘戰列艦,在建造之初,秉承的是超無畏"扶桑"級戰列艦的思想建造的,同時也是"扶桑"級的第三、第四號艦。“扶桑”級戰列艦本身就是一種只追求火力,而不切實際的問題戰列艦,無論是其二號的“山城”艦,還是後來的“伊勢”號和“日向”號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扶桑”級要求裝備當時最先進的雙聯14英寸主炮塔六座,排水量也達到了29300噸。雖說當時日本的造船工藝技術位於世界前列,但面對這樣高精準的扶桑級也有點力不從心。所有的問題都是由位於艦體中部的3號炮塔和4號炮塔引起的,再加上夾在中間的煙囪,直接導致了射擊指揮混亂、彈藥庫搭載量較低、輪機艙的空間變小、防護負擔加重等一系列連鎖問題。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扶桑”號戰列艦

面對這些問題,再加上日德蘭海戰的影響和海軍預算的降低,“伊勢”級只能接受改良,而不能重建。在隨後的歲月中,“伊勢”級兩艘戰列艦進行著不斷的大的改良和小的改良,3、4號主炮炮塔更換了位置,塔樓建造的更粗大,為了提高航速還安裝了80000馬力的汽輪機,原來問題嚴重的副炮也被拆除,還全面提升了防空火力,“伊勢”號和“日向”號就以這樣的新面目迎來了太平洋戰爭。

為什麼選擇“伊勢”級改裝為航空戰列艦?

“伊勢”號和“日向”號雖然從出生開始就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改良,但其命運終究不會太完美。經過幾次改良,雖然解決掉了一些舊的問題,但隨即新的問題就浮現了出來。其慢航速的這一特點始終困擾著日本的專家,還被人們戲稱為“柱島艦隊”,意思就是因為其慢航速啥也幹不了,只能停留在其駐地——柱島。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日向”號戰列艦

屋漏偏逢連夜雨,“日向”本身就一身毛病,而且再一次齊射訓練時還發生了嚴重的事故,其5號炮塔被未發射出的炮彈炸的頂蓋也找不見了。其實“日向”號之前也發生過兩次類似的炮塔被炸事故,只不過這次事故更嚴重,而且還是迫近中途島海戰爆發的時間點上。情急之下,“日向”號只好將5號炮塔位置處蓋上裝甲防護板,並安裝了防空機炮便匆匆上陣。

唯一的優點就是,在“伊勢”號和“日向”號上同時試裝了雷達,要知道在中途島海戰中連南雲艦隊都沒有安裝,這一失誤讓南雲艦隊損失4艘航空母艦,大敗而歸。損失慘重的日本只好在戰後彌補航空母艦的空缺,經過一番討論,日本高層盯上了剛剛出了事故的“日向”號。若將其改裝為一艘正規的航空母艦,很顯然不僅工藝複雜,而且用時太長,說不定戰爭結束了,還沒有改裝好。所以既要戰列艦的強大火力,又要航空母艦的偵察、制空的想法就在“伊勢”級上開刀了。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中途島海戰

“伊勢”級改裝後的弊端及外部因素的不允許

改造“伊勢”級戰列艦最大的步驟就是安裝飛行甲板和重建機庫,為了騰出安裝飛行甲板的地方,不得不拆卸掉兩門主炮塔。即使是這樣,艦體空間依舊緊張,導致4號炮塔如果要進行低仰角射擊時,還會受到限制,炮戰時,不得不將飛機彈射器轉向斜後方,這給戰時繁忙的操作帶來了麻煩。

另外,飛行甲板長度太短,面積太小,飛機利用彈射器可以飛出去,但是飛回來就比較困難了。雖然說可以讓飛機到陸上基地或者其他航空母艦上降落,但是這樣難免顯得太有點不像話了,效能大大的降低,有時候想想建造這樣的航空戰列艦有多大的用處。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伊勢”號

還有,在建造機庫時,為了使機庫工程簡易化,機庫的側壁使用了普通的鋼板,這樣機庫的防護就是“伊勢”級的最大致命點。雖說為了防火和防爆重新設計了通風管和揚彈筒,但這一缺陷帶來的危害是這些步驟彌補不回來的。

唯一能說得過去的就是“伊勢”級的防空火力增強了,改裝時將所有的副炮拆除了,並將127毫米高射炮倍增至8座16門,同時將25毫米雙聯機炮也改為同口徑三連炮,同時數量增至19座57門,並相應將彈藥庫和指揮所也做了修改。由於去掉了兩個炮塔,吃水線下降,又可以增加燃料艙,將“伊勢”級的續航能力提高了一截。

"

一看到“航空戰列艦”就會想到航空母艦和戰列艦,沒錯,“伊勢”級就是航空母艦和戰列艦的結合產物。在二戰之前,海戰中的艦隊決戰主力是戰列艦,所以,各國在競相發展的過程中相繼生產出了諸多聞名世界的戰列艦,例如德國的“俾斯麥”戰列艦、英國的“胡德”號戰列艦、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等都是當時世界上優秀的戰列艦。但隨著海戰中航空兵的出現,將傳統的海戰模式逐漸扭轉到以航空母艦為主的模式上來,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不少腦洞大開的人想象,能否建造出集航空母艦和戰列艦優點為一身的艦船,最早提出這一想法的是在1921年英國的瑟斯頓爵士。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德國的“俾斯麥”戰列艦

將大艦巨炮和艦載航空合二為一併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它首先要求的就是大的船體,有一種設想是安裝16英寸主炮,排水量35000噸的方案。主炮炮塔布局合理,飛行甲板不能影響炮身的上仰角度,這一想法一經提出立即引起當時各強國的強烈反響,但限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不允許日本製造這樣的戰艦,日本才一直將此事拖到二戰時期。

伊勢”級是一種什麼樣的戰艦?

“伊勢”級戰列艦包括“伊勢”號和"日向"號兩艘戰列艦,在建造之初,秉承的是超無畏"扶桑"級戰列艦的思想建造的,同時也是"扶桑"級的第三、第四號艦。“扶桑”級戰列艦本身就是一種只追求火力,而不切實際的問題戰列艦,無論是其二號的“山城”艦,還是後來的“伊勢”號和“日向”號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扶桑”級要求裝備當時最先進的雙聯14英寸主炮塔六座,排水量也達到了29300噸。雖說當時日本的造船工藝技術位於世界前列,但面對這樣高精準的扶桑級也有點力不從心。所有的問題都是由位於艦體中部的3號炮塔和4號炮塔引起的,再加上夾在中間的煙囪,直接導致了射擊指揮混亂、彈藥庫搭載量較低、輪機艙的空間變小、防護負擔加重等一系列連鎖問題。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扶桑”號戰列艦

面對這些問題,再加上日德蘭海戰的影響和海軍預算的降低,“伊勢”級只能接受改良,而不能重建。在隨後的歲月中,“伊勢”級兩艘戰列艦進行著不斷的大的改良和小的改良,3、4號主炮炮塔更換了位置,塔樓建造的更粗大,為了提高航速還安裝了80000馬力的汽輪機,原來問題嚴重的副炮也被拆除,還全面提升了防空火力,“伊勢”號和“日向”號就以這樣的新面目迎來了太平洋戰爭。

為什麼選擇“伊勢”級改裝為航空戰列艦?

“伊勢”號和“日向”號雖然從出生開始就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改良,但其命運終究不會太完美。經過幾次改良,雖然解決掉了一些舊的問題,但隨即新的問題就浮現了出來。其慢航速的這一特點始終困擾著日本的專家,還被人們戲稱為“柱島艦隊”,意思就是因為其慢航速啥也幹不了,只能停留在其駐地——柱島。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日向”號戰列艦

屋漏偏逢連夜雨,“日向”本身就一身毛病,而且再一次齊射訓練時還發生了嚴重的事故,其5號炮塔被未發射出的炮彈炸的頂蓋也找不見了。其實“日向”號之前也發生過兩次類似的炮塔被炸事故,只不過這次事故更嚴重,而且還是迫近中途島海戰爆發的時間點上。情急之下,“日向”號只好將5號炮塔位置處蓋上裝甲防護板,並安裝了防空機炮便匆匆上陣。

唯一的優點就是,在“伊勢”號和“日向”號上同時試裝了雷達,要知道在中途島海戰中連南雲艦隊都沒有安裝,這一失誤讓南雲艦隊損失4艘航空母艦,大敗而歸。損失慘重的日本只好在戰後彌補航空母艦的空缺,經過一番討論,日本高層盯上了剛剛出了事故的“日向”號。若將其改裝為一艘正規的航空母艦,很顯然不僅工藝複雜,而且用時太長,說不定戰爭結束了,還沒有改裝好。所以既要戰列艦的強大火力,又要航空母艦的偵察、制空的想法就在“伊勢”級上開刀了。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中途島海戰

“伊勢”級改裝後的弊端及外部因素的不允許

改造“伊勢”級戰列艦最大的步驟就是安裝飛行甲板和重建機庫,為了騰出安裝飛行甲板的地方,不得不拆卸掉兩門主炮塔。即使是這樣,艦體空間依舊緊張,導致4號炮塔如果要進行低仰角射擊時,還會受到限制,炮戰時,不得不將飛機彈射器轉向斜後方,這給戰時繁忙的操作帶來了麻煩。

另外,飛行甲板長度太短,面積太小,飛機利用彈射器可以飛出去,但是飛回來就比較困難了。雖然說可以讓飛機到陸上基地或者其他航空母艦上降落,但是這樣難免顯得太有點不像話了,效能大大的降低,有時候想想建造這樣的航空戰列艦有多大的用處。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伊勢”號

還有,在建造機庫時,為了使機庫工程簡易化,機庫的側壁使用了普通的鋼板,這樣機庫的防護就是“伊勢”級的最大致命點。雖說為了防火和防爆重新設計了通風管和揚彈筒,但這一缺陷帶來的危害是這些步驟彌補不回來的。

唯一能說得過去的就是“伊勢”級的防空火力增強了,改裝時將所有的副炮拆除了,並將127毫米高射炮倍增至8座16門,同時將25毫米雙聯機炮也改為同口徑三連炮,同時數量增至19座57門,並相應將彈藥庫和指揮所也做了修改。由於去掉了兩個炮塔,吃水線下降,又可以增加燃料艙,將“伊勢”級的續航能力提高了一截。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改裝後的“伊勢”級航空戰列艦

但對於“伊勢”級來說,最致命的就是沒有艦載機。為了能適應改裝後的“伊勢”級,選擇“彗星”式俯衝轟炸機作為艦載機,並將原來的起落架作了修改,並安裝了新的空冷引擎,定型其為“彗星”33型。但到“伊勢”號和“日向”號在1943年11月改裝完成之後,搭載的“彗星”艦載機的生產卻沒有跟得上,而只能使用新型的“瑞雲”水上轟炸機,事實上“瑞雲”式水上轟炸機的研發進度也被擱淺。在1944年,日本的海上形勢一天不如一天,對於渴望艦載機的“伊勢”號和“日向”號來說,這種要求與現實已經越來越遠了。好不容易在1944年10月1日湊夠了35家“彗星”和“瑞雲”,也讓美國在菲律賓海戰中給折騰光了。

"

一看到“航空戰列艦”就會想到航空母艦和戰列艦,沒錯,“伊勢”級就是航空母艦和戰列艦的結合產物。在二戰之前,海戰中的艦隊決戰主力是戰列艦,所以,各國在競相發展的過程中相繼生產出了諸多聞名世界的戰列艦,例如德國的“俾斯麥”戰列艦、英國的“胡德”號戰列艦、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等都是當時世界上優秀的戰列艦。但隨著海戰中航空兵的出現,將傳統的海戰模式逐漸扭轉到以航空母艦為主的模式上來,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不少腦洞大開的人想象,能否建造出集航空母艦和戰列艦優點為一身的艦船,最早提出這一想法的是在1921年英國的瑟斯頓爵士。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德國的“俾斯麥”戰列艦

將大艦巨炮和艦載航空合二為一併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它首先要求的就是大的船體,有一種設想是安裝16英寸主炮,排水量35000噸的方案。主炮炮塔布局合理,飛行甲板不能影響炮身的上仰角度,這一想法一經提出立即引起當時各強國的強烈反響,但限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不允許日本製造這樣的戰艦,日本才一直將此事拖到二戰時期。

伊勢”級是一種什麼樣的戰艦?

“伊勢”級戰列艦包括“伊勢”號和"日向"號兩艘戰列艦,在建造之初,秉承的是超無畏"扶桑"級戰列艦的思想建造的,同時也是"扶桑"級的第三、第四號艦。“扶桑”級戰列艦本身就是一種只追求火力,而不切實際的問題戰列艦,無論是其二號的“山城”艦,還是後來的“伊勢”號和“日向”號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扶桑”級要求裝備當時最先進的雙聯14英寸主炮塔六座,排水量也達到了29300噸。雖說當時日本的造船工藝技術位於世界前列,但面對這樣高精準的扶桑級也有點力不從心。所有的問題都是由位於艦體中部的3號炮塔和4號炮塔引起的,再加上夾在中間的煙囪,直接導致了射擊指揮混亂、彈藥庫搭載量較低、輪機艙的空間變小、防護負擔加重等一系列連鎖問題。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扶桑”號戰列艦

面對這些問題,再加上日德蘭海戰的影響和海軍預算的降低,“伊勢”級只能接受改良,而不能重建。在隨後的歲月中,“伊勢”級兩艘戰列艦進行著不斷的大的改良和小的改良,3、4號主炮炮塔更換了位置,塔樓建造的更粗大,為了提高航速還安裝了80000馬力的汽輪機,原來問題嚴重的副炮也被拆除,還全面提升了防空火力,“伊勢”號和“日向”號就以這樣的新面目迎來了太平洋戰爭。

為什麼選擇“伊勢”級改裝為航空戰列艦?

“伊勢”號和“日向”號雖然從出生開始就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改良,但其命運終究不會太完美。經過幾次改良,雖然解決掉了一些舊的問題,但隨即新的問題就浮現了出來。其慢航速的這一特點始終困擾著日本的專家,還被人們戲稱為“柱島艦隊”,意思就是因為其慢航速啥也幹不了,只能停留在其駐地——柱島。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日向”號戰列艦

屋漏偏逢連夜雨,“日向”本身就一身毛病,而且再一次齊射訓練時還發生了嚴重的事故,其5號炮塔被未發射出的炮彈炸的頂蓋也找不見了。其實“日向”號之前也發生過兩次類似的炮塔被炸事故,只不過這次事故更嚴重,而且還是迫近中途島海戰爆發的時間點上。情急之下,“日向”號只好將5號炮塔位置處蓋上裝甲防護板,並安裝了防空機炮便匆匆上陣。

唯一的優點就是,在“伊勢”號和“日向”號上同時試裝了雷達,要知道在中途島海戰中連南雲艦隊都沒有安裝,這一失誤讓南雲艦隊損失4艘航空母艦,大敗而歸。損失慘重的日本只好在戰後彌補航空母艦的空缺,經過一番討論,日本高層盯上了剛剛出了事故的“日向”號。若將其改裝為一艘正規的航空母艦,很顯然不僅工藝複雜,而且用時太長,說不定戰爭結束了,還沒有改裝好。所以既要戰列艦的強大火力,又要航空母艦的偵察、制空的想法就在“伊勢”級上開刀了。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中途島海戰

“伊勢”級改裝後的弊端及外部因素的不允許

改造“伊勢”級戰列艦最大的步驟就是安裝飛行甲板和重建機庫,為了騰出安裝飛行甲板的地方,不得不拆卸掉兩門主炮塔。即使是這樣,艦體空間依舊緊張,導致4號炮塔如果要進行低仰角射擊時,還會受到限制,炮戰時,不得不將飛機彈射器轉向斜後方,這給戰時繁忙的操作帶來了麻煩。

另外,飛行甲板長度太短,面積太小,飛機利用彈射器可以飛出去,但是飛回來就比較困難了。雖然說可以讓飛機到陸上基地或者其他航空母艦上降落,但是這樣難免顯得太有點不像話了,效能大大的降低,有時候想想建造這樣的航空戰列艦有多大的用處。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伊勢”號

還有,在建造機庫時,為了使機庫工程簡易化,機庫的側壁使用了普通的鋼板,這樣機庫的防護就是“伊勢”級的最大致命點。雖說為了防火和防爆重新設計了通風管和揚彈筒,但這一缺陷帶來的危害是這些步驟彌補不回來的。

唯一能說得過去的就是“伊勢”級的防空火力增強了,改裝時將所有的副炮拆除了,並將127毫米高射炮倍增至8座16門,同時將25毫米雙聯機炮也改為同口徑三連炮,同時數量增至19座57門,並相應將彈藥庫和指揮所也做了修改。由於去掉了兩個炮塔,吃水線下降,又可以增加燃料艙,將“伊勢”級的續航能力提高了一截。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改裝後的“伊勢”級航空戰列艦

但對於“伊勢”級來說,最致命的就是沒有艦載機。為了能適應改裝後的“伊勢”級,選擇“彗星”式俯衝轟炸機作為艦載機,並將原來的起落架作了修改,並安裝了新的空冷引擎,定型其為“彗星”33型。但到“伊勢”號和“日向”號在1943年11月改裝完成之後,搭載的“彗星”艦載機的生產卻沒有跟得上,而只能使用新型的“瑞雲”水上轟炸機,事實上“瑞雲”式水上轟炸機的研發進度也被擱淺。在1944年,日本的海上形勢一天不如一天,對於渴望艦載機的“伊勢”號和“日向”號來說,這種要求與現實已經越來越遠了。好不容易在1944年10月1日湊夠了35家“彗星”和“瑞雲”,也讓美國在菲律賓海戰中給折騰光了。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彗星”式俯衝轟炸機

說了這麼多,其實最大的問題還是航空戰列艦這種想法的不可實行性,當一架戰機從航空母艦上起飛時,軍艦將會以30節左右的速度頂風行駛,但是“伊勢”號和“日向”號由於有戰列艦的結構,巨大的桅樓和炮塔會擋住風,同時煙囪的排煙會擋住視線,這些都對飛機的起飛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果主炮發射時,強大的後坐力會讓整個船體為之一振,濃烈的硝煙和強勁的氣浪,即使對於停放的飛機和航空儀器都會帶來惡劣的影響。

"

一看到“航空戰列艦”就會想到航空母艦和戰列艦,沒錯,“伊勢”級就是航空母艦和戰列艦的結合產物。在二戰之前,海戰中的艦隊決戰主力是戰列艦,所以,各國在競相發展的過程中相繼生產出了諸多聞名世界的戰列艦,例如德國的“俾斯麥”戰列艦、英國的“胡德”號戰列艦、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等都是當時世界上優秀的戰列艦。但隨著海戰中航空兵的出現,將傳統的海戰模式逐漸扭轉到以航空母艦為主的模式上來,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不少腦洞大開的人想象,能否建造出集航空母艦和戰列艦優點為一身的艦船,最早提出這一想法的是在1921年英國的瑟斯頓爵士。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德國的“俾斯麥”戰列艦

將大艦巨炮和艦載航空合二為一併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它首先要求的就是大的船體,有一種設想是安裝16英寸主炮,排水量35000噸的方案。主炮炮塔布局合理,飛行甲板不能影響炮身的上仰角度,這一想法一經提出立即引起當時各強國的強烈反響,但限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不允許日本製造這樣的戰艦,日本才一直將此事拖到二戰時期。

伊勢”級是一種什麼樣的戰艦?

“伊勢”級戰列艦包括“伊勢”號和"日向"號兩艘戰列艦,在建造之初,秉承的是超無畏"扶桑"級戰列艦的思想建造的,同時也是"扶桑"級的第三、第四號艦。“扶桑”級戰列艦本身就是一種只追求火力,而不切實際的問題戰列艦,無論是其二號的“山城”艦,還是後來的“伊勢”號和“日向”號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扶桑”級要求裝備當時最先進的雙聯14英寸主炮塔六座,排水量也達到了29300噸。雖說當時日本的造船工藝技術位於世界前列,但面對這樣高精準的扶桑級也有點力不從心。所有的問題都是由位於艦體中部的3號炮塔和4號炮塔引起的,再加上夾在中間的煙囪,直接導致了射擊指揮混亂、彈藥庫搭載量較低、輪機艙的空間變小、防護負擔加重等一系列連鎖問題。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扶桑”號戰列艦

面對這些問題,再加上日德蘭海戰的影響和海軍預算的降低,“伊勢”級只能接受改良,而不能重建。在隨後的歲月中,“伊勢”級兩艘戰列艦進行著不斷的大的改良和小的改良,3、4號主炮炮塔更換了位置,塔樓建造的更粗大,為了提高航速還安裝了80000馬力的汽輪機,原來問題嚴重的副炮也被拆除,還全面提升了防空火力,“伊勢”號和“日向”號就以這樣的新面目迎來了太平洋戰爭。

為什麼選擇“伊勢”級改裝為航空戰列艦?

“伊勢”號和“日向”號雖然從出生開始就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改良,但其命運終究不會太完美。經過幾次改良,雖然解決掉了一些舊的問題,但隨即新的問題就浮現了出來。其慢航速的這一特點始終困擾著日本的專家,還被人們戲稱為“柱島艦隊”,意思就是因為其慢航速啥也幹不了,只能停留在其駐地——柱島。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日向”號戰列艦

屋漏偏逢連夜雨,“日向”本身就一身毛病,而且再一次齊射訓練時還發生了嚴重的事故,其5號炮塔被未發射出的炮彈炸的頂蓋也找不見了。其實“日向”號之前也發生過兩次類似的炮塔被炸事故,只不過這次事故更嚴重,而且還是迫近中途島海戰爆發的時間點上。情急之下,“日向”號只好將5號炮塔位置處蓋上裝甲防護板,並安裝了防空機炮便匆匆上陣。

唯一的優點就是,在“伊勢”號和“日向”號上同時試裝了雷達,要知道在中途島海戰中連南雲艦隊都沒有安裝,這一失誤讓南雲艦隊損失4艘航空母艦,大敗而歸。損失慘重的日本只好在戰後彌補航空母艦的空缺,經過一番討論,日本高層盯上了剛剛出了事故的“日向”號。若將其改裝為一艘正規的航空母艦,很顯然不僅工藝複雜,而且用時太長,說不定戰爭結束了,還沒有改裝好。所以既要戰列艦的強大火力,又要航空母艦的偵察、制空的想法就在“伊勢”級上開刀了。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中途島海戰

“伊勢”級改裝後的弊端及外部因素的不允許

改造“伊勢”級戰列艦最大的步驟就是安裝飛行甲板和重建機庫,為了騰出安裝飛行甲板的地方,不得不拆卸掉兩門主炮塔。即使是這樣,艦體空間依舊緊張,導致4號炮塔如果要進行低仰角射擊時,還會受到限制,炮戰時,不得不將飛機彈射器轉向斜後方,這給戰時繁忙的操作帶來了麻煩。

另外,飛行甲板長度太短,面積太小,飛機利用彈射器可以飛出去,但是飛回來就比較困難了。雖然說可以讓飛機到陸上基地或者其他航空母艦上降落,但是這樣難免顯得太有點不像話了,效能大大的降低,有時候想想建造這樣的航空戰列艦有多大的用處。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伊勢”號

還有,在建造機庫時,為了使機庫工程簡易化,機庫的側壁使用了普通的鋼板,這樣機庫的防護就是“伊勢”級的最大致命點。雖說為了防火和防爆重新設計了通風管和揚彈筒,但這一缺陷帶來的危害是這些步驟彌補不回來的。

唯一能說得過去的就是“伊勢”級的防空火力增強了,改裝時將所有的副炮拆除了,並將127毫米高射炮倍增至8座16門,同時將25毫米雙聯機炮也改為同口徑三連炮,同時數量增至19座57門,並相應將彈藥庫和指揮所也做了修改。由於去掉了兩個炮塔,吃水線下降,又可以增加燃料艙,將“伊勢”級的續航能力提高了一截。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改裝後的“伊勢”級航空戰列艦

但對於“伊勢”級來說,最致命的就是沒有艦載機。為了能適應改裝後的“伊勢”級,選擇“彗星”式俯衝轟炸機作為艦載機,並將原來的起落架作了修改,並安裝了新的空冷引擎,定型其為“彗星”33型。但到“伊勢”號和“日向”號在1943年11月改裝完成之後,搭載的“彗星”艦載機的生產卻沒有跟得上,而只能使用新型的“瑞雲”水上轟炸機,事實上“瑞雲”式水上轟炸機的研發進度也被擱淺。在1944年,日本的海上形勢一天不如一天,對於渴望艦載機的“伊勢”號和“日向”號來說,這種要求與現實已經越來越遠了。好不容易在1944年10月1日湊夠了35家“彗星”和“瑞雲”,也讓美國在菲律賓海戰中給折騰光了。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彗星”式俯衝轟炸機

說了這麼多,其實最大的問題還是航空戰列艦這種想法的不可實行性,當一架戰機從航空母艦上起飛時,軍艦將會以30節左右的速度頂風行駛,但是“伊勢”號和“日向”號由於有戰列艦的結構,巨大的桅樓和炮塔會擋住風,同時煙囪的排煙會擋住視線,這些都對飛機的起飛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果主炮發射時,強大的後坐力會讓整個船體為之一振,濃烈的硝煙和強勁的氣浪,即使對於停放的飛機和航空儀器都會帶來惡劣的影響。

二戰時期,“伊勢”級航空戰列艦為什麼沒有獲得成功?

同樣,即使完全按戰列艦來看待它,其炮火的火力也受到各種限制。據估計,航空戰列艦的炮戰能力只有完全充當戰列艦時的三分之一,這麼看來日本改裝的這兩艘航空戰列艦簡直是失敗透頂,本想同取其優的產物沒想到成了“四不像”的怪胎,讓人銘記的同時,也讓人恥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