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的一次人口大流動,讓湛江市區人口在短時間翻了一倍

之前文章談到了湛江古代史上的四次大遷徙,奠定了湛江人口來源的基礎。除此之外,上個世紀還有幾次人口大流動,每一次都與時代的大事件密切相關。

上世紀最大一次流動,是在抗日戰爭期間。那個時候,我國沿海地區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肆虐下,相繼淪陷。當時,廣州灣(今湛江市的一部分)是法國殖民地,暫時偏安一隅,併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世紀的一次人口大流動,讓湛江市區人口在短時間翻了一倍

廣州灣地圖

特別是我國沿海通道被日寇切斷後,廣州灣成了通商重鎮和航運中心,大批物資都由此進出口。據有關資料統計,從1938年至1940年期間,每年由廣州灣出口的物資達一千萬美元,是戰前的20倍。進口的物資更大,1942年達最高峰,進口額佔國統區21.7%。

廣州灣的特殊地理位置,加上水陸交通方便,上海、廣州、香港等地的大商人紛紛到廣州灣開設商號。三、四年時間,廣州灣的酒店、茶樓、銀號、旅店應運而生,新的建築樓房拔地而起,可謂“商賈雲集,盛極一時”。

1941年底香港淪陷,港澳一帶大量難民湧入廣州灣,一時令廣州灣人口膨脹。這個時候有10多萬難民逃到廣州灣,霞山由二萬人猛增至四五萬人,赤坎由四、五萬人增到十萬人,可以說這次流動讓湛江市區人口短時間翻了一倍!

由於香港人猛增,湛江就此有了一個“小香港”的稱號。後來,彈丸之地的廣州灣實在裝不下這麼多人,一些人還轉移到海康、徐聞、廉江、吳川等地居留。

當時,各行各業的難民齊集廣州灣,當中有不少名人,如香港電影皇帝吳楚帆、張瑛;粵劇泰斗馬師曾、薛覺先、紅線女;大畫家趙少昂;球王李惠堂等人都到廣州灣避難。人口的猛增,令廣州灣經濟文化畸形發展,當時的繁華程度在全國的大城市中都算是名列前茅。

上世紀的一次人口大流動,讓湛江市區人口在短時間翻了一倍

香港影帝吳楚帆

1943年2月,日寇侵佔廣州灣,部分難民轉入了廣西或雷州半島內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逃難廣州灣的難民,80%回原籍,留下來的兩萬多人,在廣州灣安家落戶,為湛江地區以後的建市和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如香港粵曲平喉領袖郭湘文、講古大王單眼仔孔權、傑出英語老師鄧成夷、著名醫生張超、鄺斌全、著名商人陳基等都是湛江1945年建市時的第一批外籍市民。

總之,抗戰時期的人口暴增及畸形的經濟繁榮,是湛江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一次短時間的大規模人口流動。

上世紀的一次人口大流動,讓湛江市區人口在短時間翻了一倍

1945年廣州灣慶祝抗戰勝利

下一篇文章,我們將講到解放後湛江幾次大的人口遷移,有興趣的朋友請記得關注和閱讀喔。(本文已獲湛江民間歷史學家駱國和老師原創授權)。

相關推薦

推薦中...